2024年安徽省滁州市高考语文第二次质检试卷_第1页
2024年安徽省滁州市高考语文第二次质检试卷_第2页
2024年安徽省滁州市高考语文第二次质检试卷_第3页
2024年安徽省滁州市高考语文第二次质检试卷_第4页
2024年安徽省滁州市高考语文第二次质检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安徽省滁州市高考语文第二次质检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

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

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打造融合产品,取得了积极成效。我们要立足形势发展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

从目前情况看,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

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我多次说过,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

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

媒体借助移动传播

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

创新不断实现突破,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

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

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依法加强新兴媒

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摘自习近平在第十九届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中学习时的讲话)

材料二: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产业的兴起和普及,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最明

显的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观念。激光印刷、阅读机器、自动和电子合成、数字

技术在声像方面的应用、自动写作机制、电脑、网络等等都强烈冲击着传统的印刷文化。甚至可以说,书

写文化在社会中所占的首要位置,文化变成了经济。他的这一判断是从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归纳

得出的,而如果从媒介和语言的角度出发,文化变成了媒介。以至于有学者评论道:“当代社会中,语言

和交流最典型的载体便是传媒,人称之为‘文化和传播产业'的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电脑等

行业。毫不奇怪,谁拥有、操作和控制这些传播手段,正在日益成为一个超级文化问题。因为对现代传播

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丧失,意味着国家的文化表述,都将面临生死攸关的威胁。”可以说,科技的每一次飞

跃都会带来传媒的巨大发展

根据文化传播学的说法,文化传播实际上就是文化和传播的拼贴,不过这里的传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

的狭隘的传播概念,指一切的行为和所有对他人有影响的程序。传播的过程包含6个环节:传播者、编码、

信息传递的渠道、接受者、解码还有反馈。文化传播学最关注的是编码和解码这两个环节,因为编码和解

码的主要内容就是信息中包含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

文化与传播本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传播的有效性既取决于编码者能否对他要表达的文化和

意识形态信息进行成功的编码,又取决于受众能否对此编码进行成功的解码,在消费社会的大众传媒时代,

文化再也不是一个可以独立于传媒而存在的本体,文化就是媒介,媒介就是文化

(摘编自徐勇《媒介、文化与语言融合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关注到了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对传媒的影响,二者有相近的立足点。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认识,但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不相同。

C.材料一中用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等词语说明媒体融合应坚持多样化,既通俗又形象。

D.材料二认为,人对传媒和文化的认识并不固化,科技发展将直接促使人修正对它们的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方面的尝试成效明显,充分发挥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优势。

B.当下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我们应该将其视为当下思想宣传工作的主阵地。

C.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写作习惯和时空观念,导致了传统的印刷文化从新兴走向衰落。

D.在消费社会的大众传媒时代,文化的意义在媒介中产生,文化如果脱离了媒介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对如图这幅图示所反映的相关信息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的现阶段,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能使传播者的信息采集工作更加高效。

B.传播者对新闻信息进行编码,生成符码,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信息

C.科技进步带来媒体的大发展,当下信息传播渠道数不胜数,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D.符码是文化与传播的接合点,接受者接收符码并成功解码文化和意识形态信息,传播才能产生有效性。

(4)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A.毕节市广播电视台在继续办好毕节新闻联播栏目和调频广播FM98.0的同时,打造了“云上毕节”App、

直播联盟,持续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

B.北戴河市组建了大学生“拍客团”,将观红色遗址、访党史专家、读红色书籍的所思所感,用原创音

乐、视频、动等形式表达出来

C.西安与商洛联动开展“西商融合媒体先行”活动,两市电视台及广播电台走在前列,扑在一线

D.中国日报网利用大数据采集分析、大数据融合技术,采集全球主流媒体网站5000余家、主流社交媒

体账号2000余家新闻信息,每日采集数据量约200万条。

(5)新时代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媒体的作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1小题,17分)

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串门去(节选)

李娟

进入二月后,白天越来越长,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当我们迎来冬牧场上第一拨正式拜访的客人阿孜

拉和她的妈妈后,开始挑选合适的日子陆续出门拜访邻居。先由年轻人开始,然后是嫂子

其实早在一月,我和加玛就说好了二月一起出去串门的事。为什么非要二月不可呢?因为,若是十二

月和一月的话,哪怕去最近的人家拜访,也未必能当天去当天回。又不能走夜路

我很早就开始期待这趟行程了。期待的同时却发愁没有像样的外套。都脏得不像样子,脏得洗都没法

洗……随着二月一天天来临,大家也替我着急起来。我决定穿我的皮大衣,毕竟是干净的。大家都说:“豁

切①,又不是去放羊。”太逾遢了。

我又想穿我的短羽绒衣。因为它是深色的,不太显脏,而且合身又利落。大家说:“不行

加玛用汉语说:“去,热。回来,冷。”一一回来的话,温度迅速降了下来。居麻大方地说:“行啦行

啦,我的衣服借给你吧!"我伤心地说:“豁切!”

终于到了出门那一天。一大早加玛就提醒我,一定要穿刚洗过的那条裤子!这天她洗脸的时间格外漫

长,然后又足足打扮了半个小时。

我坚持穿我相对体面的那件短羽绒衣上路。但大家七嘴八舌地表示反对。我只好妥协,只好把肮脏的

长羽绒衣套在短羽绒衣外面。依大家说的,一到地方就赶紧脱下来塞在马鞍后。

本来这天打算去北面牧场拜访加玛的一个同学家,但因一时找不到散养在外的坐骑,耽搁了些时候。

等备好了马要出发时,正是那个同学和她的妈妈!真不愧是最适合串门的一个日子啊。两人真不愧是好朋

友,想到一起了。

于是我们又卸了马鞍,脱去衣服。大家回到地窝子里亲亲热热地叙话。嫂子去毡房割了一块肉,为客

人蒸了手抓饭。

送走客人后,已是半下午了。大家在赶牛之前摆开餐布重新喝茶,还开了个会。这回决定第二天改去

西面牧场上加玛的一个远房兄弟家。那里也很近

第二天,赶完小牛后,加玛继续花大半个小时洗脸、打扮。这回我们顺利出发了。我还是长羽绒衣套

着短羽绒衣。郁闷的是,长羽绒衣虽长却瘦窄。为了能把胳膊挤进袖子并且合上胸前的拉链,我折腾了老

半天。

两人一路向西。走到旷野尽头的沙梁时,又沿着沙梁折向西北方向。渐渐走到两座沙丘间的豁口处,

那里有明显的两条汽车辙印。我们拐上汽车路,继续向西。

每当小路带我们走向高处时,加玛就为我指向大地的各个方向。详细地告诉我哪个地方住着谁,谁又

是谁,谁的谁离此地多远……说了许多,似乎这片大地其实也是热闹的。可举目四望,脚下的小路越来越

清晰,牲畜蹄印越来越密集、匆忙。渐渐又行至高处,雪地是白的,天空是蓝的。整个世界都是浅色的,

稳稳压在起伏动荡的大地上。在那团黑色之上,天空和大地的距离最远。

我们放慢速度靠近。我一心想的是如何在被人看到之前从紧紧裹在身上的脏外套里挣脱出来……那拉

链可真难拉!……很不巧,还没到地方,就被人发现了。先是两个孩子站在地窝子门口呆呆地张望。渐渐

认出加玛后,欢乐地奔跑过来……

那时我们已经走到沙窝子一侧的平地上,那儿栽着粗粗的马桩。我下马后,尽量若无其事地狠拽拉链,

一声不吭充满期待地看着我们系马、整理衣物和头发。当我们向地窝子走去时,孩子们又赶紧冲在前面,

又从门边冲回来,陪我们一起慢慢走。等走到地窝子近前,不说一句话,只是不停地笑。

(节选自《冬牧场》)

[注]①豁切:哈萨克语,意思是行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都反对我仅穿相对体面的短羽绒服上路,可见他们并不像我一样在意衣服的整洁,而更注重保暖。

B.送走冬牧场上第一拨正式拜访的客人后,我们也憋不住要去拜访邻居,可见冬牧场生活的枯燥与寂寞。

C.快到要拜访的客人家时,我匆忙脱掉脏外套,虽然装作若无其事地狠拽拉链

D.在迎接我们的时候,孩子们一会冲到我们前面,一会冲回来和我们慢慢走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记述了哈萨克牧民在冬牧场生活中的几个小片段,内容真实,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B.互相拜访的客人并非亲近的亲属,如同学、远房兄弟,既表现出牧民生活的寂寞

C.我们终于准备好要去拜访加玛的同学,却因为她们正巧来访而打乱了计划,这种延宕让我们激动的心

情变得失落。

D.冬牧场上人畜的栖息地被广阔的天地衬托得极其渺小,作者用镇纸来比喻它,流露出对艰苦环境中的

生命的赞美。

(3)作者擅长描写人物,特别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往往三言两语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请结合文本内

容分析其语言描写的特色。

(4)冬牧场环境的艰苦并没有削弱哈萨克牧民对生活的热爱,这一点始终渗透在李娟的散文中。请结

合文本对串门过程的描写,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牧民们对生活的热爱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用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无有不胜。法曰:“可胜者,攻也。”三国,屯皖,大

开稻田,使作内应。吴将吕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熟,如是数岁,操难制矣,一朝夜至。问诸将计策,

诸将皆劝作高垒。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电水以入,若淹留数日,水必向

尽,还道艰难今观此城不甚因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以归,全胜之术也。”吴主权从之。

蒙乃荐甘宁为外城都督,率兵攻其前,蒙手执袍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闻城己拔,乃退。权嘉蒙功

(《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

靖日:“有国有家者,禹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陈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

者,不止完基壁坚其陈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大而言之,为君之道,为将之法。夫攻其心者,所谓

知彼者也,所谓知己者也。”

太宗曰:“诚哉。朕常临陈,先料敌之心与己之心孰审,然后彼可得而知焉,然后我可得而知焉。是

以知彼知己,兵家大要。今之将臣,苟能知己,则安有失利者哉。”

靖曰:“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可胜在敌。'臣斯须不敢失此

诚。”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今观A此城不甚固B以三军C锐气D四面E攻之F不移G时可拔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战”中的“凡”字,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凡百元首”的“凡”意思相同。

B.乘雨水,指冒着雨水,“乘”与《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的“乘”意思不同。

C.有国有家者,泛指诸侯和大夫,先秦时,卿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D.完其壁,文中是指巩固营垒,其中的“壁”与成语“作壁上观”中的“壁”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派遣朱光担任庐江太守,朱光率兵在皖地开垦田地种稻,同时又派间谍联络吴地的起义首领

B.孙权采纳吕蒙建议,亲自出征,一天一夜到达皖地,大家建议采取构筑攻城高垒之法,吕蒙则持不同

意见。

C.天刚亮吴军就发起进攻,吕蒙擂鼓督战,士兵奋勇登城,孙权为奖励吕蒙所建功勋,当即任命他为庐

江太守。

D.唐太宗临阵对敌时,常常先分析敌我作战意图谁更审慎周密,并察明敌我士气谁更旺盛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淹留数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

②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陈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

(5)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称蒙“勇而有谋”,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述吕蒙的谋与勇之处。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苏侍郎紫薇庭各赋一物得芍药

张九龄

仙禁生红药,微芳不自持。

幸因清切地,还遇艳阳时。

名见桐君①箓,香闻郑国诗②。

孤根苦可用,非直爱华滋。

[注]①桐君:是古代传说中的医师。②郑国诗:指的是《诗经。郑风》里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

之以勺药”之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红芍药生于仙宫禁苑,细微的芳香不足以自持,颇有些拘谨之意。

B.诗人用“幸”“遇”二字,强调此地清贵切近,此时艳阳高照

C.颈联使用桐君和诗经中典故,说明芍药可作药材,也可用以传情

D.本诗运思颇为曲折,既赞芍药色味,又悲其生于禁地,格调自高。

(2)姚子颜曾言;“公(张九龄)以风雅之道,兴寄为主。一句一咏,时皆讽诵焉。”“兴寄”这一特点

本诗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古人在诗文中经常表达对君子品质的赞美以及对小人的鄙夷,如《(论语)十二章》中的

②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描写宫车远去的场景,从侧面反映了宫

殿规模之大。

③在谈到中国文人时,同学们可以引用诗句“,”来表现他们高洁傲

岸的情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

6.(H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段时间,①。阿斯巴甜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物和饮料的甜味剂,无糖可乐、口香糖都少不了它。据

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消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按照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按照与癌症风险的联系,

②。其中1类是“确定的人类致癌物”;2类包括2A类(对人类很可能致癌)和2B类(对人类可能致癌),

那就是目前的证据还没有提示它有致癌作用。被列入可能致癌物的名单,并不一定等于“吃了就要得癌症”。

做这些分类,在职业防护和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控制,③,以免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关于甜味剂的争议从没停止。一项研究发现,一些甜味剂无助于长期控制体重,还可能导致糖尿病、

心脏病发作甚至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包括人造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和糖精,如甜菊糖;提醒大家,

对预防各种慢性疾病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因为研究的证据力还不够强,结果也不完全一致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0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1小题,9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马莲草长在西小园的南墙根处,属于区的那种。①谁也不知道它是何时长出来的,很茂盛,也很茁壮,

总以为它是韭菜,揪下一片叶咬进嘴里,根本咬不动。母亲便微笑着告诉我,它叫马莲草,既结实又耐用。

家里其他人对马莲草都艮,只有母亲,会不定时地给它浇浇水。马莲草疯了似的生长,叶片肥肥大大的,

在蓬勃的叶子中间,竟然开出了蓝紫色的小花。那一丛淡雅的紫花,高洁,不屈,如仙子,如隐士。②花

不大而富丽,比之温室里的Q不知要高明多少。母亲更加用心地伺候,比伺候那些娇贵的蔬菜还要过之。

③等到马莲草下面的叶片已经弯到了地面,母亲用韭菜刀子从根部割下,捆成粗粗的一捆。我感到很

可惜,只是淡淡地说,它还可以长出来的,割一茬再长一茬。④韭菜没少见过,一茬过后会更加茁壮,死

过之后绝不会再生。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再"和''割一茬再长一茬”中的“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本书前几天我读了一遍,今天我还要再读一遍。

B.这里的花儿再多一点就好了。

C.离开车只剩半个小时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D.你再解释,他也不会同意的。

(3)“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

B.@

C.③

D.@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如图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村BA,多巴款穿搭>

数智生活喜©即

旧数智生活新职人诧&

村BA多巴胺穿搭新职人3”生活.

地翦烟火簿器

村BA爰达万特种兵式旅游犯3多>C巴胺穿搭

随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新词语不断涌现,为汉语增添了新鲜的生命力,反映了丰富的文化现象。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于2023年12月12日发布了2023年十大网络用语,分别为:

爱达未来、烟火气、数智生活、村BA、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主打一个……、多巴胺穿搭、命运

的齿轮开始转动、新职人。

这些网络热词是否也曾悄悄走人你的生活,并引发你的思考?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词语,结合其所

体现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现象,谈谈你的认识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年安徽省滁州市高考语文第二次质检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

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

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打造融合产品,取得了积极成效。我们要立足形势发展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

从目前情况看,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

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我多次说过,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

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

媒体借助移动传播

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

创新不断实现突破,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

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

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依法加强新兴媒

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摘自习近平在第十九届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中学习时的讲话)

材料二: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产业的兴起和普及,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最明

显的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观念。激光印刷、阅读机器、自动和电子合成、数字

技术在声像方面的应用、自动写作机制、电脑、网络等等都强烈冲击着传统的印刷文化。甚至可以说,书

写文化在社会中所占的首要位置,文化变成了经济。他的这一判断是从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归纳

得出的,而如果从媒介和语言的角度出发,文化变成了媒介。以至于有学者评论道:“当代社会中,语言

和交流最典型的载体便是传媒,人称之为'文化和传播产业'的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电脑等

行业。毫不奇怪,谁拥有、操作和控制这些传播手段,正在日益成为一个超级文化问题。因为对现代传播

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丧失,意味着国家的文化表述,都将面临生死攸关的威胁。”可以说,科技的每一次飞

跃都会带来传媒的巨大发展

根据文化传播学的说法,文化传播实际上就是文化和传播的拼贴,不过这里的传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

的狭隘的传播概念,指一切的行为和所有对他人有影响的程序。传播的过程包含6个环节:传播者、编码、

信息传递的渠道、接受者、解码还有反馈。文化传播学最关注的是编码和解码这两个环节,因为编码和解

码的主要内容就是信息中包含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

文化与传播本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传播的有效性既取决于编码者能否对他要表达的文化和

意识形态信息进行成功的编码,又取决于受众能否对此编码进行成功的解码,在消费社会的大众传媒时代,

文化再也不是一个可以独立于传媒而存在的本体,文化就是媒介,媒介就是文化

(摘编自徐勇《媒介、文化与语言融合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关注到了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对传媒的影响,二者有相近的立足点。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认识,但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不相同。

C.材料一中用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等词语说明媒体融合应坚持多样化,既通俗又形象。

D.材料二认为,人对传媒和文化的认识并不固化,科技发展将直接促使人修正对它们的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

A.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方面的尝试成效明显,充分发挥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优势。

B.当下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我们应该将其视为当下思想宣传工作的主阵地。

C.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写作习惯和时空观念,导致了传统的印刷文化从新兴走向衰落。

D.在消费社会的大众传媒时代,文化的意义在媒介中产生,文化如果脱离了媒介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对如图这幅图示所反映的相关信息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在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的现阶段,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能使传播者的信息采集工作更加高效。

B.传播者对新闻信息进行编码,生成符码,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信息

C.科技进步带来媒体的大发展,当下信息传播渠道数不胜数,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D.符码是文化与传播的接合点,接受者接收符码并成功解码文化和意识形态信息,传播才能产生有效性。

(4)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C

A.毕节市广播电视台在继续办好毕节新闻联播栏目和调频广播FM98.0的同时,打造了“云上毕节”App、

直播联盟,持续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

B.北戴河市组建了大学生“拍客团”,将观红色遗址、访党史专家、读红色书籍的所思所感,用原创音

乐、视频、动等形式表达出来

C.西安与商洛联动开展“西商融合媒体先行”活动,两市电视台及广播电台走在前列,扑在一线

D.中国日报网利用大数据采集分析、大数据融合技术,采集全球主流媒体网站5000余家、主流社交媒

体账号2000余家新闻信息,每日采集数据量约200万条。

(5)新时代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媒体的作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解答】(1)D.“直接促使人修正对它们的认识”错。原文为“科技的每一次飞跃都会带来传媒的巨大

发展,“直接”错误。

故选D。

(2)A.“充分发挥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优势”错,原文为“从目前情况看。

B.“将其视为当下思想宣传工作的主阵地”错,原文为“人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

新空间”。

C.”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写作习惯和时空观念”错、写作习惯;”导致了传统的印刷文化从

新兴走向衰落”错,并没有说传统的印刷文化从新兴走向衰落。

D.正确。

故选D。

(3)B.“决定了传播的有效性”错。原文为“传播的有效性既取决于编码者能否对他要表达的文化和

意识形态信息进行成功的编码,以偏概全。

故选B。

(4)材料一的观点为:我们要立足形势发展,坚定不移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

C.“电视台及广播电台”是传统媒体,不能体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

故选C。

(5)①由“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

融阶段、平台再造、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技术应用、管理手段共融互通,放大一体效能、竞争力的新型

主流媒体”可知,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②由“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不能搞‘一刀切'

‘一个样'、结构合理、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可知,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

③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大屏还是小屏、舆论飞地,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

理,应加强新兴媒体的立法管理。

④由“文化与传播本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传播的有效性既取决于编码者能否对他要表达的文

化和意识形态信息进行成功的编码,这里符码就成了文化与传播之间的接合点”可知,重视传播的文化

表述。

答案:

(1)D

(2)D

(3)B

(4)C

(5)①坚持一体化方向,打造新型主流媒体。②统筹好不同媒体的关系。③加强新兴媒体的立法管理。

④抓牢文化与传播的接合点。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1小题,17分)

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串门去(节选)

李娟

进入二月后,白天越来越长,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当我们迎来冬牧场上第一拨正式拜访的客人阿孜

拉和她的妈妈后,开始挑选合适的日子陆续出门拜访邻居。先由年轻人开始,然后是嫂子

其实早在一月,我和加玛就说好了二月一起出去串门的事。为什么非要二月不可呢?因为,若是十二

月和一月的话,哪怕去最近的人家拜访,也未必能当天去当天回。又不能走夜路

我很早就开始期待这趟行程了。期待的同时却发愁没有像样的外套。都脏得不像样子,脏得洗都没法

洗……随着二月一天天来临,大家也替我着急起来。我决定穿我的皮大衣,毕竟是干净的。大家都说:“豁

切①,又不是去放羊。”太逾遢了。

我又想穿我的短羽绒衣。因为它是深色的,不太显脏,而且合身又利落。大家说:“不行

加玛用汉语说:“去,热。回来,冷。”一一回来的话,温度迅速降了下来。居麻大方地说:“行啦行

啦,我的衣服借给你吧!"我伤心地说:“豁切!”

终于到了出门那一天。一大早加玛就提醒我,一定要穿刚洗过的那条裤子!这天她洗脸的时间格外漫

长,然后又足足打扮了半个小时。

我坚持穿我相对体面的那件短羽绒衣上路。但大家七嘴八舌地表示反对。我只好妥协,只好把肮脏的

长羽绒衣套在短羽绒衣外面。依大家说的,一到地方就赶紧脱下来塞在马鞍后。

本来这天打算去北面牧场拜访加玛的一个同学家,但因一时找不到散养在外的坐骑,耽搁了些时候。

等备好了马要出发时,正是那个同学和她的妈妈!真不愧是最适合串门的一个日子啊。两人真不愧是好朋

友,想到一起了。

于是我们又卸了马鞍,脱去衣服。大家回到地窝子里亲亲热热地叙话。嫂子去毡房割了一块肉,为客

人蒸了手抓饭。

送走客人后,己是半下午了。大家在赶牛之前摆开餐布重新喝茶,还开了个会。这回决定第二天改去

西面牧场上加玛的一个远房兄弟家。那里也很近

第二天,赶完小牛后,加玛继续花大半个小时洗脸、打扮。这回我们顺利出发了。我还是长羽绒衣套

着短羽绒衣。郁闷的是,长羽绒衣虽长却瘦窄。为了能把胳膊挤进袖子并且合上胸前的拉链,我折腾了老

半天。

两人一路向西。走到旷野尽头的沙梁时,又沿着沙梁折向西北方向。渐渐走到两座沙丘间的豁口处,

那里有明显的两条汽车辙印。我们拐上汽车路,继续向西。

每当小路带我们走向高处时,加玛就为我指向大地的各个方向。详细地告诉我哪个地方住着谁,谁又

是谁,谁的谁离此地多远……说了许多,似乎这片大地其实也是热闹的。可举目四望,脚下的小路越来越

清晰,牲畜蹄印越来越密集、匆忙。渐渐又行至高处,雪地是白的,天空是蓝的。整个世界都是浅色的,

稳稳压在起伏动荡的大地上。在那团黑色之上,天空和大地的距离最远。

我们放慢速度靠近。我一心想的是如何在被人看到之前从紧紧裹在身上的脏外套里挣脱出来……那拉

链可真难拉!……很不巧,还没到地方,就被人发现了。先是两个孩子站在地窝子门口呆呆地张望。渐渐

认出加玛后,欢乐地奔跑过来……

那时我们已经走到沙窝子一侧的平地上,那儿栽着粗粗的马桩。我下马后,尽量若无其事地狠拽拉链,

一声不吭充满期待地看着我们系马、整理衣物和头发。当我们向地窝子走去时,孩子们又赶紧冲在前面,

又从门边冲回来,陪我们一起慢慢走。等走到地窝子近前,不说一句话,只是不停地笑。

(节选自《冬牧场》)

[注]①豁切:哈萨克语,意思是行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大家都反对我仅穿相对体面的短羽绒服上路,可见他们并不像我一样在意衣服的整洁,而更注重保暖。

B.送走冬牧场上第一拨正式拜访的客人后,我们也憋不住要去拜访邻居,可见冬牧场生活的枯燥与寂寞。

C.快到要拜访的客人家时,我匆忙脱掉脏外套,虽然装作若无其事地狠拽拉链

D.在迎接我们的时候,孩子们一会冲到我们前面,一会冲回来和我们慢慢走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本记述了哈萨克牧民在冬牧场生活中的几个小片段,内容真实,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B.互相拜访的客人并非亲近的亲属,如同学、远房兄弟,既表现出牧民生活的寂寞

C.我们终于准备好要去拜访加玛的同学,却因为她们正巧来访而打乱了计划,这种延宕让我们激动的心

情变得失落。

D.冬牧场上人畜的栖息地被广阔的天地衬托得极其渺小,作者用镇纸来比喻它,流露出对艰苦环境中的

生命的赞美。

(3)作者擅长描写人物,特别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往往三言两语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请结合文本内

容分析其语言描写的特色。

(4)冬牧场环境的艰苦并没有削弱哈萨克牧民对生活的热爱,这一点始终渗透在李娟的散文中。请结

合文本对串门过程的描写,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牧民们对生活的热爱的。

【解答】(1)C.”但内心充满了尴尬和慌张”错,“尽量若无其事地狠拽拉链,是照应前文“短羽绒衣

虽短却宽松。为了能把胳膊挤进袖子并且合上胸前的拉链,说明“拉链”难得拉上与拽下。

故选C。

(2)C.“这种延宕让我们激动的心情变得失落”错,这种巧合,让我们激动和惊喜。

故选C。

(3)①文章写的是边疆哈萨克人关于在二月串门的习俗和经历,在人们相互交流时,这一极具地域和

民族特色的哈萨克词汇,表现了牧民直率。

②不管是“大家都说:'豁切,又不是去放羊'”,还有“加玛用汉语说:'去,热,冷'”,而又直接有力,

富有表现力、机敏。

③另外,还通过语言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突然东北面沙丘上出现了两个骑马的人”,“两人真不愧是好

朋友,表现了“我”对加玛同学来访的惊喜。

(4)①“我”加玛打算去加玛的一个远房兄弟家之前,“第二天,加玛继续花大半个小时洗脸,以加玛

为代表的哈萨克人,表现了对串门的重视和对对方的尊重。

②“嫂子去毡房割了一块肉,为客人蒸了手抓饭”“大家在赶牛之前摆开餐布重新喝茶,可知哈萨克人

在准备食物,极为重视和浓重。

③依据“其实早在一月,我和加玛就说好了二月一起出去串门的事,白昼一晃而过,也未必能当天去当

天回,夜里有狼”,要挑选合适。

④到可人家串门时,孩子们“当我们向地窝子走去时,提前为我们开门”“看我们走得慢慢吞吞,陪我

们一起慢慢走”“等走到地窝子近前,表现了牧民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答案:

(1)C

(2)C

(3)①语言描写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如“豁切”,表现了牧民直爽的性格,富有表现力,热。回来,

短促有力;③通过语言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想到一起了”表现了“我”对加玛同学来访的惊喜和对友

情的珍视。

(4)①注重仪表,如加玛花大半个小时洗脸,表现了对串门的重视和对对方的尊重,盛情款待,表现

牧民的热情好客,表现了牧民对拜访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了牧民对周边人事的熟悉和对生

活的热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用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无有不胜。法曰:“可胜者,攻也。”三国,屯皖,大

开稻田,使作内应。吴将吕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熟,如是数岁,操难制矣,一朝夜至。问诸将计策,

诸将皆劝作高垒。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南水以入,若淹留数日,水必向

尽,还道艰难令观此城不甚因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丕移时可拔,及水以归,全胜之术也。”吴主权从之。

蒙乃荐甘宁为外城都督,率兵攻其前,蒙手执袍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闻城已拔,乃退。权嘉蒙功

(《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

靖日:“有国有家者,禹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陈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

者,不止宛基壁坚其陈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大而言之,为君之道,为将之法。夫攻其心者,所谓

知彼者也,所谓知己者也。”

太宗曰:“诚哉。朕常临陈,先料敌之心与己之心孰审,然后彼可得而知焉,然后我可得而知焉。是

以知彼知己,兵家大要。今之将臣,苟能知己,则安有失利者哉。”

靖曰:“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可胜在敌。'臣斯须不敢失此

诚。”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今观A此城不甚固B以三军C锐气D四面E攻之F不移G时可拔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凡战”中的“凡”字,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凡百元首”的“凡”意思相同。

B.乘雨水,指冒着雨水,“乘”与《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的“乘”意思不同。

C.有国有家者,泛指诸侯和大夫,先秦时,卿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D.完其壁,文中是指巩固营垒,其中的“壁”与成语“作壁上观”中的“壁”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曹操派遣朱光担任庐江太守,朱光率兵在皖地开垦田地种稻,同时又派间谍联络吴地的起义首领

B.孙权采纳吕蒙建议,亲自出征,一天一夜到达皖地,大家建议采取构筑攻城高垒之法,吕蒙则持不同

意见。

C.天刚亮吴军就发起进攻,吕蒙擂鼓督战,士兵奋勇登城,孙权为奖励吕蒙所建功勋,当即任命他为庐

江太守。

D.唐太宗临阵对敌时,常常先分析敌我作战意图谁更审慎周密,并察明敌我士气谁更旺盛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淹留数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

②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陈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

(5)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称蒙“勇而有谋”,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述吕蒙的谋与勇之处。

【解答】(1)句意:据我观察,现今该城并不是很坚固,从四面实施围攻。

“此城不甚固”作“观”的宾语,故应在B处断开;

“以三军锐气”作“四面攻之”的状语,为了表示强调;

“四面攻之”省略主语“我军”,句意完整。

故选:BDFo

(2)D.“意思不同”错。句意:所谓防守,巩固营阵的防御。

故选:D。

(3)A.“除掉曹操”错,应是除掉朱光。

故选:Ao

(4)①重点词语:淹留,停留,水一定会渐渐退去;窃,私自;危,认为……危险,上涨的江水必将

退尽,我觉得这是很危险的。

②重点词语:“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陈而已,判断句;陈;术,方法,不仅仅是指攻打敌人的城池

和军阵。

(5)谋之处:①由“吴将吕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熟,如是数岁,宜早除之’”可见。

②由“蒙日:'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不可图也,若淹留数日,还道艰难。今观此城不甚固以

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全胜之术也,”可见,建议速战速决。

勇之处:由“蒙乃荐甘宁为外城都督,率兵攻其前。侵晨进攻,士卒皆腾踊自升,吕蒙亲自率兵。

答案:

(1)BDF

(2)D

(3)A

(4)①倘若在此停留而耽搁时日,上涨的江水必将退尽,我觉得这是很危险的。

②所谓进攻,不仅仅是指攻打敌人的城池和军阵。

(5)谋之处:①建议早日除掉朱光。②反对构筑攻城高垒。

勇之处:亲自率兵,擂鼓督战。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战争中所说的进攻。即是说当了解到敌人确有被打败的可能时,这样作战便没有不胜利的,就要

实施进攻作战。”

三国时期,朱光率兵驻屯在皖地,同时又让间谍到吴地鄱阳联络起义首领。东吴大将吕蒙说:“皖地

田地肥美,魏军必定扩充兵员,曹操强大的态势一形成便难以制服了,应当尽早拔掉朱光这颗钉子。于是,

一昼夜就到达这里,征询攻城之策,只有吕蒙提出不同看法,等到那时,外部的救兵必将赶到。况且我军

是趁着雨季从水道而来,上涨的江水必将退尽,我觉得这是很危险的,现今该城并不是很坚固,从四面实

施围攻,然后趁着水位高涨而还军。”吴主孙权听后采纳了他的意见,率兵进攻在前。天刚亮时吴军发起

进攻,士兵们个个龙腾虎跃,仅到吃早饭时候就攻克了该城,魏将张辽率领援兵到夹石,不得不率兵退回,

当即任命他为庐江太守。

(《百战奇略》)

材料二:

唐太宗问:“《司马法》上说:'国家虽然强大;天下虽然太平。'这里讲的也是攻守统一的道理吗?”

李靖回答说:“凡是有国有家的?所谓进攻,还必须拥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也不是仅仅指完善营

垒的守备,还必须保持旺盛的士气。这从大的方面来说;从小的方面来说。能够瓦解敌人的军心;能够保

持己方旺盛的士气

唐太宗说:“的确如此,总是先分析敌人的作战企图与我方的作战意图谁更审慎周密,就可以知道了,

然后我方能不能夺取胜利。所以说知彼知己是兵家所必须掌握的重要原则,即使不了解敌人,怎么还会失

利呢?“

李靖说:”孙武所说的‘先创造自己不会被敌人战胜的条件‘;’等待捕捉能够战胜敌人的机会孙武

又说:'不会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操在自己的手中。我时刻不敢违背这些警戒。”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苏侍郎紫薇庭各赋一物得芍药

张九龄

仙禁生红药,微芳不自持。

幸因清切地,还遇艳阳时。

名见桐君①箓,香闻郑国诗②。

孤根苦可用,非直爱华滋。

[注]①桐君:是古代传说中的医师。②郑国诗:指的是《诗经。郑风》里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

之以勺药”之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描写红芍药生于仙宫禁苑,细微的芳香不足以自持,颇有些拘谨之意。

B.诗人用“幸”“遇”二字,强调此地清贵切近,此时艳阳高照

C.颈联使用桐君和诗经中典故,说明芍药可作药材,也可用以传情

D.本诗运思颇为曲折,既赞芍药色味,又悲其生于禁地,格调自高。

(2)姚子颜曾言:“公(张九龄)以风雅之道,兴寄为主。一句一咏,时皆讽诵焉。”“兴寄”这一特点

本诗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解答】(1)D.“又悲其生于禁地”错,“仙禁生红药”的意思是芍药有幸生于紫微庭中。

故选D。

(2)兴寄,乃作者心中之情,皆倾注于文字之中。这首诗。诗人在描写那生长于仙禁之中的芍药时,

流露着幸运。

“仙禁生红药,微芳不自持,还遇艳阳时”,诗人巧妙地借用了芍药这一象征,享受着那独特的恩泽。

芍药虽微芳,其幸运之情。而诗人,才能在这清切之地。幸运之意。

再观诗末:“孤根苦可用,非直爱华滋,诗人再次运用芍药作为比喻,更赞美了其内在的实用价值,虽

孤独,这正是诗人内心渴望的写照,不仅看重其外在的光鲜亮丽。这种渴望,也是对天下士人的期盼。

整首诗,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芍药这一象征,以及对其内在价值的赞美,以及对士人才能能得到朝廷重视

的渴望与期盼之意。

答案:

(1)D

(2)此诗于咏物中寄寓一定的言外之意。

①前四句借芍药有幸生于紫微庭中,沐浴阳光、得到朝廷重用的感恩之情。

②诗歌末尾借芍药不仅外表好看,根还可入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古人在诗文中经常表达对君子品质的赞美以及对小人的鄙夷,如《(论语)十二章》中的“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

②杜牧《阿房宫赋》中“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两句描写宫车远去的场景,从侧面反映

了宫殿规模之大。

③在谈到中国文人时,同学们可以引用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来表现

他们高洁傲岸的情怀。

【解答】故答案为: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点字:喻)

(2)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重点字:辘)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段时间,①。阿斯巴甜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物和饮料的甜味剂,无糖可乐、口香糖都少不了它。据

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消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按照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按照与癌症风险的联系,

②。其中1类是“确定的人类致癌物”;2类包括2A类(对人类很可能致癌)和2B类(对人类可能致癌),

那就是目前的证据还没有提示它有致癌作用。被列入可能致癌物的名单,并不一定等于“吃了就要得癌症”。

做这些分类,在职业防护和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控制,③,以免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关于甜味剂的争议从没停止。一项研究发现,一些甜味剂无助于长期控制体重,还可能导致糖尿病、

心脏病发作甚至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包括人造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和糖精,如甜菊糖;提醒大家,

对预防各种慢性疾病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因为研究的证据力还不够强,结果也不完全一致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0字。

【解答】(1)①根据“据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消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按照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

阿斯巴甜是常用的甜味剂,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这一消息令人震惊;

②根据“其中1类”“2类包括3A类”“如果被列入3类”可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各种物质按照与癌

症风险的联系做了分级,故可填:做了致癌可能性的分级;

③根据“做这些分类,是为了警示人们,“防控”就是尽量避免接触,故可填:避免接触可能致癌的物

质。

(2)根据“一项研究发现,一些甜味剂无助于长期控制体重、心脏病发作甚至死亡;

“因为研究的证据力还不够强,结果也不完全一致,世卫组织和各国管理机构还未对此作出禁用建议。

故使用有转折关系的句子,可选择“虽然……但是……”的句型。

可概括为:虽然研究发现一些甜味剂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