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4年高考语文压轴卷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北京市2024年高考语文压轴卷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北京市2024年高考语文压轴卷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北京市2024年高考语文压轴卷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北京市2024年高考语文压轴卷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2024年高考语文压轴卷试题(含解析)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2024年10月24日上午,被称为“现代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

营。大桥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创建了沉管隧道“最长、最大跨径、最大埋深、

最大体量”的世界纪录,涵盖了当今世界岛隧桥多项尖端科技,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工

程之一。

大桥的设计既要保障珠江口伶仃洋主航道(繁忙时候超过4000艘轮船)的确定畅通,还

要保证所在海疆旁边香港机场(每天1800多架航班)的正常起降。为了克服这两点,就得用

沉管法建立海底隧道。这条世界最长的海底马路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沉管组成,每节管道长

180米,单节重约8万吨,且沉到海底40多米。

港珠澳大桥背后有哪些科技才智?

首先,如此巨大的沉管要怎样才能沉降到海底实现对接?沉管法须要浮运安装。所谓浮

运安装,是用拖船将预制沉管拖运到桥位旁边,再用绞锚方式进行横、纵移沉管至安装基槽

并进行沉放安装。试验发觉,在浅水海疆,沉管在横向水流和波浪的作用下,会产生横倾与

下沉,并简洁触遇到海底,极其担心全。团队一遍遍进行试验与计算,为港珠澳大桥的浮运

与沉放施工方案供应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其次,位于海泥环境中的钢管桩如何确保120年不损坏?针对特定的海泥环境,设计团

队研制出新一代高性能环氧涂层钢筋,并参加大桥基础的防腐涂装施工,保障了港珠澳大桥

120年耐久性设计要求。困难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度距离,对桥梁钢是一

个巨大考验。新一代控轧控冷工艺,使钢材组织细化35%以上,析出相尺寸削减25%以上,

有效满足了桥梁钢高强度和高韧性的需求。通过优化的“成分设计+限制轧制+轧后超快冷却”

组合拳,满足了桥梁的抗震和抗应变设计。

最终,伶仃洋上多台风,怎么能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并准时交工?港珠澳大桥像“搭积

木”一样被拼装出来。先在工厂里把桥墩、桥面、钢箱梁、钢管桩等生产出来,等到伶仃洋

一帆风顺时再组装起来,首次实现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建设理念。大钢箱梁

运到现场安装,安装误差必需限制在1公分以内,每个焊缝不能超过2公分。伶仃洋上多台

风,为了赶在台风来临前完成施工期,国内首次采纳多工法、不对称、多塔斜拉桥的施工限

制技术,完成世界首次3100吨巨型钢索塔整体施工。

2024年强台风“山竹”登陆时它稳固矗立。能抗16级台风、8级地震,运用寿命长达120

年的港珠澳大桥,获得400多项新专利,7项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

这座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大桥证明白中国建立创纪录巨型建筑的实力。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后,香港到珠海的陆路交通将从以前的3个小时缩减到30分钟。这

项伶仃洋上的超级工程,将改写珠三角的经济版图,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建设奠定坚实的

基础。

(取材于叶青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海底隧道的开凿除了沉管法之外,还有以下几种方法:

钻爆法,是用钻眼爆破方法开挖断面而修筑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施工方法;掘进机法是用

特制的大型切削设备,将岩石剪切挤压破裂,再通过配套的运输设备将碎石运出;盾构法,

是暗挖法施工中的一种全机械化施工方法,它是将盾构机械在地中推动,形成隧道结构的一

种机械化施工方法。这些钻隧方法往往也用于马路、巷道、城市地铁的开凿。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是我国首条外海沉管隧道,不仅须要在松软地基上建成当今世上最

长、埋深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还要在水深10余米且软土层厚达几十米的深海中建立两个人

工岛,实现海中桥隧转换连接。人工岛一边连着海底隧道,一边连着大桥,“稳”是最基本要

求。假如有一点沉降或是移动,都会牵一发动全身,使隧道漏水或把桥梁拉坏。

大桥设计者们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了大直径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用120个直径22.5

米,最高达50.5米、重达500吨的巨型缸筒,干脆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中间填土形成

人工岛。每个钢圆筒都相当于一栋20层高的住宅楼。仅用半年时间,两个人工岛“拔海而起”,

与传统工艺相比,削减淤泥开挖量近千万立方米,节约建设工期两年多,创建了人工岛建设

的奇迹。

港珠澳大桥穿越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爱护区,设计之初就融入生态环保元

素,削减占用海疆面积和施工噪声。工程建设期间,爱护区管理局和建设方、施工单位联合

建立了三级联防机制,培育了数以千计的“观豚员”和“海豚守望者”。来到这里,人们会看

到号称“海上熊猫”的白海豚,它们每隔十几分钟就会浮到海面换气。

这两个岛是一个集多项好用功能的综合体。其中包括多个行政部门的办公需求、监控、

隧道救援养护等。海关、边检、海豚监控中心、海事、交警等部门都会在岛上进行办公。东

人工岛将来将对市民开放旅游观光项目。站在东人工岛向大桥望去,四个青铜大鼎伫立在港

珠澳大桥桥头。每个青铜鼎都有它自己的名字和故事一一蛟龙出海、梦缘伶仃、筑岛奇迹、

海底绣花。鼎的浮雕、纹理样式都采纳中国传统的元素。因为这座大桥是在“一国两制”框

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设计师们希望在建筑设计上体现中

华文化的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取材于王晓蕾等人的文章)

1.依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底隧道可以在不阻碍船舶航运的条件下解决横跨海峡、海湾之间的交通问题。

B.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于一体,这条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由巨型沉管组成。

C.沉管法是将若干沉管预制段分别浮运到海面现场,再沉放安装在已疏浚好的基槽内。

D.港珠澳大桥的沉管浮运与沉放施工都须要设计团队供应重要的技术支持。

2.依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繁忙的伶仃洋主航道和香港机场是影响港珠澳大桥建设的自然环境因素。

B.预制沉管在指定海疆中沉放,被水流和海浪影响会导致沉管横倾与下沉,增加担心全

因素。

C.大桥设计要体现耐久性、抗震性特点,检验标准体现高要求,安装误差甚至精确到公

分。口

D.控轧控冷的传统工艺,有效满足了桥梁钢高强度和高韧性的需求。

3.依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港珠澳大桥在强台风“山竹”登陆时稳固矗立,有力地证明白大桥120年的运用寿命。

B.全新的建设理念,高质量的施工标准造就了港珠澳大桥一一这个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

工程。

C.港珠澳大桥证明白中国建立创纪录巨型建筑的实力,整体设计和技术全部自主研发。

D.大桥把港澳和珠海纳入一小时生活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让港澳融入国家发展

大局。

4.依据上面两则材料,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控轧:“轧”字的读音为“zhd”;巷道,“巷”字的读音为“xidng”。

B.大鼎:“鼎”字是象形字,本意是煮食物的器具。常用“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

场。

C.伶仃:即“零丁”,形容孤苦。''零丁孤苦”与“零丁洋里叹零丁”的“零丁”均为此

后、O

D.源远流长:意思是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方历史悠久、根基深厚。

5.京沈高铁要穿过朝阳区,此区段绝大部分民房属浅基础或无基础民房,损坏房占75%,

房屋抗变形实力差,区段内常住人口近40000人。依据上面两则材料,要实现“不拆迁、零

扰动”的平安穿越要求,最合适的钻隧方法是(3分)

A.钻爆法B.掘进机法C.盾构法D.沉管法

6.依据材料二,下列对人工岛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海中桥隧转换连接须要稳定,假如人工岛出现沉降或移动,就会产生严峻后果。

B.人工岛用120个填满土的巨型缸筒,干脆固定在海床上,再插入海底,形成人工岛。

C.大直径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将工期缩短,创建了人工岛建设的奇迹。

D.人工岛传统元素的融入,彰显了我们在中华文化上的认同感。

7.设计港珠澳大桥须要考虑哪些因素,请依据上面两则材料简要概括。(5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2题。(共19分)

(1)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热蚊宙【1】,圣人乃作,为

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为鹫禽猛兽之害伤

人,而无以禁御也,而作为之铸金锻铁,以为兵刃。猛兽不能为害。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

困其患,则造其备。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常故不行循,器械不行因也,则

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

鲁昭公有慈母而爱之。死,为之练冠,故有慈母之服。阳侯杀蓼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

废夫人之礼。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末世之事,善则著之。是故礼乐未始有常也。故圣人

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

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

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

足多也。

(取材于《淮南子•汜论训》)

注释:【1】宙,读"旎ng",虫咬。

(2)马骇舆则君子担心舆,庶人骇政则君子担心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

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困,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

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

是君人者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馀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馀虽曲当,犹将无益也。

孔子曰:“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节非

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馀矣

(取材于《荀子•王制》)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旗其所利就:接近

B.治国有箪常:规律

C.莫若愚之惠:恩惠

D.君子安位安:安居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古看民泽处复穴②是君人有之大节也

B.①人各以基所知②吾无观外馀矣

C.①不宜则废之②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

D.①三代之起也②此之谓也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器械不行因也一一器械也不能够因循不变。

B.故有慈母之服一一所以就为慈母做了衣服。

C.则庶人安政矣一一那么老百姓就安于政治了。

D.则其馀虽曲当一一那么其余的即使都很恰当。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而循俗未足多也。口

译文:.

②马骇舆则莫若静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以上两则短文,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阐述治国理政与百姓关系的句子。(2分)

②以上两则短文采纳了不同的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4分)

(-)依据要求,完成第13题。(共5分)

13.结合下面《论语》选文中孔子的话语(可选其中一则或多则),谈谈你对语言“文”“质”

及其.关系的相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宰予昼疲。子曰:“朽木不行雕也,粪土之墙不行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

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口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共12分)

千秋岁引•秋景

王安石L11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2】,

庾楼月,犹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惋惜风流总闲却。当时谩留华表语[3],而今误我

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斟酌着。

注释:【1】王安石:北宋闻名政治家,主持了“熙宁变法”,后因守旧派得势,新法皆废,

郁然病逝于钟山。【2】楚台风:楚王游兰台时曾赞“快哉此风”。【3】华表语:曾有得道之人

在华表柱上唱“去家千年今来归”。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别馆寒砧”一句,羁身异乡的人听到捣衣之声,意识到天时渐寒,心中抑郁难当。

B.“孤城画角”一句,虽为孤城,但画角声高亢,以极凝练的笔墨描绘了自然的秋声。

C.燕东归,雁南飞,让作者生发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忆旧。

D.“梦阑时,酒醒后”可指实在的梦和酒,亦可视为作者历尽任途沧桑后的自知和独醒。

15.本词多处用典,将情感表达得丰富蕴藉。对下列诗文的用典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泊秦淮》中的“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借南朝陈后主作《玉树后庭花》新曲之

典,抒发了对晚唐统治者因荒淫享乐而亡国的感慨之情。

B.《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作者借南朝刘宋大将檀道济临刑时怒叱皇帝之典,

表达了对守边将领无故被杀的深切怜悯和愤愤不平。

C.《永遇乐》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借廉颇之典,表达为国效力之

决心,显示老当益壮之实力,抒发报国无门之忧虑。

D.《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作者借汉朝蒋诩隐居开拓三径之典,描绘了自家庭

院荒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清高之意、悲愤之情。

16.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认为这首词应是王安石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因其“意

致清迥,脩然(意为自由自由)有出尘之想。”请结合全词,简析黄苏为何会做如此推断。(6分)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①古人诗词中不乏描写衰飒秋景的作品。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几句却描绘了一幅长空湛碧、色调绚丽的秋景图。

②铺叙、夸张、渲染是赋体的特征。就杜牧的《阿房宫赋》而言,把阿房宫写得穷奢极

丽,如“钉头磷磷,;瓦缝参差,",有力地揭示了秦王朝覆灭

的必定性。

③杜甫的《蜀相》,用“.,”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

表现其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德。

④你所在的中学举办成人典礼,会上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

请填写恰当的句子。

正值青春的我们,要有坚毅的探究精神。因为“,常在于险远”,因而人们

很少到达那里,所以,要想看到这种奇景异观,“让我们挽携意志,带着志

向动身吧!

四、本大题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题。

瓦浪如海

肖复兴

①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瓦,

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如同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

涯。

②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调显明的对比。虽不如

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缄默着,无语沧桑,力气

沉稳。它似秤泥一般压住了北京城,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云之下。在北京胡同

长大的建筑师张永和先生,对这样的鱼鳞瓦太熟识不过,他说:“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

线的城市中。从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灰色的瓦浪向天际绽开,打破这波浪的

是院中洋溢着绿色的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而只有向天际绽开的灰色瓦浪,才会让那些

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拥有力气;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那些绿色的树木和

城中辉煌的金色才会显示出自己的力气。

③上个世纪50年头,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

从脚下到天涯,一览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画。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

院【甲】(占有/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这一片如海的瓦浪,它所显示出的色调和力气,是

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

④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

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

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

“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慧,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究竟是什么讲究,我就弄

不明白了。

⑤那时候对于我们很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老北京有句俗

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动不动就跑到房

顶上揭瓦玩儿,那是司空见惯的儿童嬉戏。鱼鳞瓦,真的很牢固,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

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

在一起,铺成一面坡的房顶,就那么牢固。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什

么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气,也真是怪事,常让那

时的我新奇而百思不解。

⑥十几年前,听说老院要拆,我特意回去看看,路过长巷上头条,望见那里已经拆光大

半条胡同了。一辆外地来的汽车车厢里,装满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那些鱼鳞瓦,一层

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和铺铺展展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尽管也呈鱼鳞状,却

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更没有瓦浪如海,翻涌向天际绽开的气概了。

⑦我望着这满满一车的鱼鳞瓦,它们经验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的牢固,那

样的好看。又有谁知道,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童年那么多的嬉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

快乐呢?还曾经上演过比我们的嬉戏和快乐更多更沧桑的故事呢?

⑧要说带给我们最大快乐的,一是秋天摘枣,一是国庆节看礼花。那时,院子里是三棵

清朝就有的枣树,我们可以轻松地从房顶攀上枣树的树梢,摘到顶端最红的枣儿吃,也可以

站在树梢儿上,舍命地摇树枝,让那枣纷纷如红雨落下,僻僻啪啪砸在房顶的瓦上,【乙】(溅

落/掉落)在院子里。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爬不上树,就在地上头碰头地捡枣,大呼小叫,

可真的成了我们孩子的节日。

⑨打完了枣,下一个节目就是迎接国庆。国庆节的傍晚,扒拉完两口饭,我们会溜出家

门,早早地爬上房顶,占据有利地形,等待礼花腾空。由于那时没有那么多的高楼,一眼就

能看到晚霞中的西山脚下。前门楼子和天安门广场都是看得真真的,仿佛就在眼前,连放礼

花的大炮都看得很清晰。我们坐在鱼鳞瓦上,心里充溢期盼,也有些着急。随着礼花腾空会

有好多白色的小着陆伞。着陆伞飘来的那一刻,我们会立即大叫着,一下子都跳了起来,伸

出早已经打算好的妈妈晾衣服的竹竿,争先恐后去够那些小小的着陆伞。有一次,就让我够

着了一个,还挺大的个儿,成为我拿到学校【丙】(炫耀/显摆)的战利品。

⑩始终到十几年前,重返我们的老院,又看到童年时爬过的房顶、踩过的鱼鳞瓦,才突

然发觉和它们这么久没有相见了,也才发觉瓦间长着一簇簇的狗尾巴草,稀疏零落,枯黄枯

黄的,像是年纪苍老的鱼鳞瓦长出苍老的胡须,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其实,这种狗尾

巴草始终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一年又一年,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坚韧而长久。

⑥去年的秋天,我路过草厂胡同一带,那里的几条胡同已经被打理一新,地面重新铺设

青砖,四合院重新改造。有老房子的房顶被改造成露台。顺着山墙新搭建的梯子,爬到房顶,

楼房遮挡得远处看不到了,但旁边胡同四合院房顶的鱼鳞瓦,还能看得很清晰,尽管已经没

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绽开”的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

童年时候的伙伴。真的,这和看惯各种各样的楼顶,哪怕是青岛那样美丽的红色楼顶的感觉,

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灰色的鱼鳞瓦,才能带给我老北京实实在在的感觉,是一种家的感觉。

⑩我还望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摇曳着枯黄

的颜色,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

18.依次填人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口

A.占据掉落炫耀

B.占有溅落炫耀

C.占据溅落显摆

D.占有掉落显摆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将四合院鱼鳞瓦与故宫琉璃瓦的色调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灰色瓦浪的力

气。

B.作者重返老院,面对四合院和人们生活的种种变更触景伤怀,哀思凄凉之情油然而生。

C.文中鱼鳞瓦上的狗尾巴草生命力坚韧而长久,其枯黄稀疏的姿态表现出四合院的沧桑。

D.本文语言朴实自然又不乏生动形象,细腻的文笔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回味无穷。

20.文章题目“瓦浪如海”,意丰而情深。综观全文,请解说其丰富的寓意。(5分)

21.一本文以质朴的语言讲解并描述平常而隽永的生活,请结合文章详细内容,赏析这一

艺术特色。(6分)

22.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很多事物与文中的老四合院同样面临着“被拆掉”或“被重新

改造”的命运,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相识。(6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3.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学校组织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为高一同学举荐一本名著,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从下

面作品中选取一部,写一段荐读语,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爱好、引导他们正确阅读。150字左右。

《红楼梦》《呼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

②孩子们回家看老人时,常常捧着手机玩,让老人备受冷落。老人只得无奈地说:“你们

就和手机过吧!”对此谈谈你的感想和评价。不少于150字。

③《论语•为政》中孔子评价颜回:“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

发,回也不愚。”结合本段话,写出你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得到的启示。不少于120字。

24.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鸟语花香是我们的企愿,健康饮食是我们的期盼,绿色出行是我们的渴望……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主动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

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微环节,有描写。

②有关“大我”,《现代汉语词典》说明为:指集体,与“小我”相对。还有字典认为:“大

我”就是以外界的角度进入无我境界,看待自己和看待其他人事物一样,是“由外看内”的

境界;“小我”则是自己对外界的看法和认知,形成一个“由内看外”的个体。瑞士心理学家

荣格把“大我”比作一个圆的圆周,而“小我”就是这个圆的圆心,这里的“大我”是群体

意识,这里的“小我”就是自我意识。

关于大我与小我,你有怎样的相识和思索?请以《大我与小我》为题,写一篇争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溢,论证合理。

【参考答案】LB【解析】B选项篡改文意,“这条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由巨型沉管组

成。”错误,由原文“这条世界最长的海底马路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沉管组成”可知是世界

最长的“海底马路”,而不是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

2.C【解析】A选项篡改文意,“自然环境因素。”错误,“繁忙的伶仃洋主航道和香港机场”

不属于自然因素,是人为的因素。B选项张冠李戴,“预制沉管在指定海疆中沉放”错误,依

据原文“在浅水海疆,沉管在横向水流和波浪的作用下,会产生横倾与下沉,并简洁触遇到

海底,极其担心全。”可知是在“在浅水海疆”,而不是“在指定海疆中”。D选项篡改文意,

“控轧控冷的传统工艺”错误,依据原文“新一代控轧控冷工艺,”可知,是“新一代”而不

是“传统工艺”。

3.D【解析】A选项曲解文意,“有力地证明白大桥120年的运用寿命。”错误,依据原文

“2024年强台风'山竹’登陆时它稳固矗立。能抗16级台风、8级地震,运用寿命长达120

年的港珠澳大桥,获得400多项新专利,7项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

可知,原文并没有说能证明大桥120年的运用寿命。B选项强加因果,“全新的建设理念,高

质量的施工标准”错误,由原文“创建了沉管隧道'最长、最大跨径、最大埋深、最大体量'

的世界纪录,涵盖了当今世界岛隧桥多项尖端科技,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可

知,是“创建了沉管隧道'最长、最大跨径、最大埋深、最大体量’的世界纪录”造就了港

珠澳大桥一一这个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C选项扩大范围,“整体设计和技术全部自主研

发。”错误,依据原文“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可知是“关键”技术全部自主

研发,夸大了范围。

4.A【解析】A选项“轧”字的读音为“zhd”错误,应当读(yd)。

5.C【解析】依据题干“此区段绝大部分民房属浅基础或无基础民房,损坏房占75%,房

屋抗变形实力差,区段内常住人口近40000人。依据上面两则材料,要实现‘不拆迁、零扰

动”的平安穿越要求”的详细状况和要求,再结合原文“盾构法,是暗挖法施工中的一种全

机械化施工方法,它是将盾构机械在地中推动,形成隧道结构的一种机械化施工方法。这些

钻隧方法往往也用于马路、巷道、城市地铁的开凿。”可知最合适的钻隧方法是“盾构法”。

6.B【解析】B选项篡改文意,依据原文“用120个直径22.5米,最高达50.5米、重达

500吨的巨型缸筒,干脆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可知,是将巨型

缸筒“先”干脆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最终”中间填土,而不是先在巨型缸筒中间填土。

7.港珠澳大桥设计考虑:环境因素、技术因素、工期因素、生态环保因素、好用因素、

传统文化因素。

【解析】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大桥的设计既要保障珠江口伶仃洋主航道(繁

忙时候超过4000艘轮船)的确定畅通,还要保证所在海疆旁边香港机场(每天1800多架航

班)的正常起降。”可知港珠澳大桥设计需考虑环境因素;由原文“首先,如此巨大的沉管要

怎样才能沉降到海底实现对接?沉管法须要浮运安装。”可知港珠澳大桥设计需考虑技术因

素;由原文“伶仃洋上多台风,为了赶在台风来临前完成施工期,国内首次采纳多工法、不

对称、多塔斜拉桥的施工限制技术,完成世界首次3100吨巨型钢索塔整体施工。”可知港珠

澳大桥设计需考虑工期因素;由原文“港珠澳大桥穿越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爱

护区,设计之初就融入生态环保元素,削减占用海疆面积和施工噪声。”可知港珠澳大桥设计

需考虑生态环保因素;由原文“这两个岛是一个集多项好用功能的综合体。其中包括多个行

政部门的办公需求、监控、隧道救援养护等。海关、边检、海豚监控中心、海事、交警等部

门都会在岛上进行办公。”可知港珠澳大桥设计需考虑好用因素;由原文“站在东人工岛向大

桥望去,四个青铜大鼎伫立在港珠澳大桥桥头。每个青铜鼎都有它自己的名字和故事一一蛟

龙出海、梦缘伶仃、筑岛奇迹、海底绣花。鼎的浮雕、纹理样式都采纳中国传统的元素。”可

知港珠澳大桥设计需考虑传统文化因素。

8.C【解析】C项,“惠”应说明为“给...恩惠”。

9.C【解析】A项,“者”:①时间后助词;②代词。B项“其”:①他们;②那。C项两个

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D项“之”:①结构助词,取独;②宾语前置的,标记。

10.B【解析】B项,应为“所以就有了为慈母服丧的规定”。

11.①依循旧俗不值得赞美。②马拉车时受惊了,那就没有比使它宁静下来更好的了。

【4分。“多”和“静”两个要点各1分;整体句意各1分。】

12.(6分)答案示例:

①第一则短文: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或“苟于利民,不必法古”)其次则短文:故

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或:“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②第一则短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古之圣人筑屋舍,帮助百姓安居;熔化金

属打制铁器,做兵器抵挡猛兽;因鲁昭公而有的为慈母服丧的规定;阳侯杀害蓼侯夺其夫人,

因此而大维时废除了夫人执豆之礼等。

其次则短文主要运用了比方论证的方法,如用马拉车时受惊吓狂奔,君子就无法平稳坐

于车上,比方老百姓在政治上受惊吓,君子就无法平稳居于上位;将君主比方成船,百姓比

方成水,将君臣关系比方为舟与水的关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等。

【共6分。论证方法各1分,举例各1分。假如学生答道理论证也可以,但两则短文的

论证方法必需不同,举例正确。】

【参考译文】

文段一:

古时候人住在水.乡和洞窟之中,冬天则经不住霜雪雾露的侵袭,夏天则挡不住暑热和蚊

虫叮咬,于是圣人就行动起来,给他们垒土架木,筑成屋舍,上面是梁下面是檐,用来遮风

挡雨,躲避寒暑,而百姓得到安居。因为凶禽猛兽损害人,人无法防卫反抗,便因此熔化金

属打制铁器,铸成兵器、刀具,这样猛兽就不能再危害百姓了。所以百姓迫于困难,就要求

得到生存的便利;被祸害困扰,就要制造相应的防卫工具。人们各自靠着他们所具有的才智,

去避开遇到祸害,而靠近对他们有利的事情,因此常规不能一成不变地去因循,器械也不能

够因循不变,那么先王留下的法度,也有可变的地方。

鲁昭公对抚养自己的慈母特别敬重,她去世以后,为她服丧一年,所以就有了为慈母守

孝的规定。阳侯看中了蓼侯夫人的美貌,在宴飨时杀死了蓼侯,抢走了他的夫人,因此就有

了大飨时废除夫人执豆的礼仪。先王的制度,不相宜的就废除它;末世精彩的政绩,也要让

它显明。可见礼乐的规定是没有常规的。因此圣人制定礼乐,而不被礼乐所制约。治国有常

则,而以利于人民为根本;刑赏教化有法规,而政令通行才是最大的要求。只要有利于百姓,

就不必遵循古制;只要符合大事,就不必依循旧章。夏、商的衰微,是因为不变法而灭亡的;

禹、汤、武王三代的兴起,是不相互因袭而称王的。因此圣人执政法律和时代一起变动,礼

制与习俗一起变更。衣服器械,各自便利他们的运用;法令制度,各自依照他们的相宜状况

而制定。因此变更古制无可非议,而依循旧俗不值得赞美。

文段二:

马在拉车时受惊,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在车子上;老百姓被政治吓怕,那么君子就不能

安坐在他们的职位上。马在拉车受惊了,那就没有比使它宁静下来更好的了;老百姓被政治

吓怕了,那就没有比给他们恩惠更好的了。选用贤良的人,提拔忠厚醇厚的人,提倡孝顺父

母、敬重兄长,收养孤儿寡妇,补助贫困的人,像这样,那么老百姓就安于政治了。老百姓

安于政治,然后君子才能安居上位。古书上说:“君主,就像船;百姓,就像水。水能浮起船,

水也能倾覆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统治人民的君主,要想安定,就没有比调整好政策、爱惜人民更好的了;要想荣耀,

就没有比尊崇礼义、敬重士人更好的了;更想建立功业和名望,就没有比推崇品德高尚的人、

运用有才能的人更好的了。这些是当君主的重要关键。这三个关键都做得恰当,那么其余的

就没有什么不恰当了。这三个关键做得不恰当,那么其余的即使到处恰当,还是毫无裨益的,

孔子说:“大节对,小节也对,这是上等的君主,大节对,小节有些出入,这是中等的君主。

大节错了,小节即使对,我也不要再看其余的了。”

13.我认为好的语言也应当是“文质彬彬”的。“文”指文采,“质”指质朴,二者均衡协

调,生动但不浮夸,精确但不乏味,才是好的语言。子夏请教《诗经》蕴含的道理,孔子以

绘画作比解答,高雅、形象而又简洁、含蓄。指责、教化弟子,孔子先以形象比方出之,直

率、严厉但不粗陋;继而从起居小事中阐发,语言平易而又含义深远。孔子言志,也是以诗

意的生活画面和形象的比方表达安贫乐道的人生追求。孔子的语言,高雅不枯燥,生动不浅

俗,含蓄不晦涩,精确不乏味,可谓“文质彬彬”的典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实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的要求,然后到文本中找寻相对应的内容,最终分析概括,结

合文本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本题要求结合论语信息谈谈对语言“文”“质”及其关系

的相识。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意思是质朴赛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胜质则史”,意思是

文采赛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所以主见“文质彬彬”,也就是文采和质朴兼备才好。做到既文

静又朴实,找寻其中的平衡和协调。如第四则材料中,孔子言志时说的“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说只要有粗菜淡饭可以充饥,喝喝白开水,弯起膀子来当枕头,靠在

上面酣睡一觉,人生的快乐无穷!这里列举最浅切的例子,语言朴实,明白如话,却告知人们

一个永恒的真理:只要安贫乐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孔子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运用比方“如浮云”,强调了云的浮动性,所谓浮动的云,就是等于告知我们,这块云会有随

时消逝的可能。将“不义而富且贵”当作“浮云”来看待,而且真正明白了“浮云”的性质,

我们就会有可能不去获得不义的富贵,这才是孔子此之思想的意义所在。语言高雅、形象而

又简洁、含蓄。孔子是这一主见的提出者,也是这一主见的身体力行者,“文质彬彬”始终对

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

14.B【解析】B项“画角”指的应当是军中乐器之声,属于人为声响,不属于自然的秋声。

15.C【解析】A项中,用典抒发了对晚唐统治者因荒淫享乐而亡国的担忧之情。B项中用

典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D项中,用典表达作者憧憬田园,归隐田园的决心。

16.《蓼园词选》中认为此词意境清明旷远,表达了远离尘世,憧憬自由自由生活的情感,

因而应当是其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写景方面,作者听“寒砧”、“画角”之声,看“海

上燕”“沙头雁”之景,秋声秋色均寥廓旷远,不是身处政治漩涡的作者常见之景。抒情方面,

作者对家乡有思归之情,对自己因追名逐利、琐事缠身而辜负了光阴,有无奈和追悔之情,

对往昔自由自由的生活有留恋与憧憬。这些都是在政治上有大作为的王安石因仕途受挫而产

生的厌倦官场,激流勇退的感慨。综上,这阙词应当是王安石历经宦海沉浮,退居金陵时的

心情写照。

【解析】本题中,《蓼园词选》中认为此词意境清明旷远,表达了远离尘世,憧憬自由自

由生活的情感,因而应当是其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写景方面,作者听“寒砧”、“画

角”之声,看“海上燕”“沙头雁”之景,秋声秋色均寥廓旷远,不是身处政治漩涡的作者常

见之景。抒情方面,作者对家乡有思归之情,对自己因追名逐利、琐事缠身而辜负了光阴,

有无奈和追悔之情,对往昔自由自由的生活有留恋与憧憬。这些都是在政治上有大作为的王

安石因仕途受挫而产生的厌倦官场,激流勇退的感慨。综上,这阙词应当是王安石历经宦海

沉浮,退居金陵时的心情写照。

17.①漫江碧透百舸争流②多于在庾之粟粒多于周身之帛缕③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④而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共8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或多字少字该句不得分。】

18.C【解析】(占有/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占据”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而“占有”

更侧重于状态;另外,这句话的宾语是“空间”,应当用“占据”。其次空“溅落”比“掉落”

更生动,而且与上文的“僻僻啪啪”相照应。第三句“显摆”和“炫耀”是口语和书面语的

区分,文章语言质朴,充溢生活气息,此处适合口语风格,此外“显摆”是北方方言,作者

写的是北京的事,所以用“显摆”恰当一些。

19.B【解析】B项,“哀思凄凉之情油然而生”不合文意,文中第10段写到重返老院,如

“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其实,这种狗尾巴草始终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一年又一年,

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坚韧而长久”,作者是在表达久违的亲切感和对坚韧生命的赞美

之情,并无哀思凄凉的色调。

20.老北京四合院屋顶的鱼鳞瓦连片成海,气概磅礴;灰色的鱼鳞瓦朴实低调,显示出沉

稳的力气,富有历史沧桑感。鱼鳞瓦下四合院里一般人的生活简洁质朴,自由随意,快乐自

足。作者对四合院的生活无限眷恋,对“瓦浪如海”的消逝,伤感无奈。

21.语言质朴,擅用口语;取材日常生活,生动自然;结尾含蓄,意味深长。

22.确定这一现象是历史的必定选择,是社会进步的结果。结合文本分析面对四合院代表

的传统文化慢慢消逝,既有留恋不舍的伤感又有社会向前发展的喜悦感,新事物和四合院代

表的旧事物在这里是两种文化的代表,二者是融合而不是冲突对立,言之成理即可。[

23.【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实力,学生须要充分放开思路,绽开想象,进行合

理的创建,按题干要求描述规定情境。

【解答】③孔子评价颜回的话译文:孔子说:“我成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看法

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觉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

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这段话讲孔子的教化思想和方法。他不满足那种“终日不违”、

从来不提相反看法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化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索问题,对

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所以,他认为不思索问题,不提不同看法的人,是蠢人。从

师生关系看,作为学生,颜回有突出的特点,老师孔子不仅能发觉而且大力赞扬,这无疑是

一种激励,多赞扬学生,发觉他们的优点对老师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实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