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上海市曹阳二中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上海市曹阳二中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上海市曹阳二中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上海市曹阳二中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上海市曹阳二中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上海市曹阳二中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下列史书与之相符的是A. B.C. D.2.有学者指出:“21世纪土地细碎化对农民收入的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如果为了达到粮食生产的规模经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目的而强调整合土地,降低细碎化水平,结果也是符合了农民意愿,增加了农民利益。”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家庭经营模式的存在有不合理性 B.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规模经营C.土地私有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D.推行土地整合违背了经济规律3.“廷寄交片依葫芦,万端政务效葫芦”反映的是A.明朝内阁强化皇权 B.清朝内阁形同虚设C.清军机处强化皇权 D.明朝厂卫强化皇权4.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出“1918年产生出两半的社会主义,正如在帝国主义一个蛋壳中的两只鸡雏。在德国和俄国分别体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两方面条件:一方面是经济、生产、社会经济条件,另一方面是政治条件”。列宁意在A.阐述德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合理性 B.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做舆论宣传C.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 D.说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不成熟5.下图是19世纪30年代法国画家的经典作品。该作品①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②透露出自由的主题与强烈的激情③讴歌了法国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伟业④成为艺术宝库中具有永恒魅力的珍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观察下面的政治宣传画,其表达的主题是A.反封建、反侵略 B.政治独立、经济自主C.国共合作,民族抗战 D.武装民众,农村割据7.明清之际的学者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这说明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在民间已走向破产B.进步知识分子大力提倡工商皆本C.传统儒学提倡的义利观遭到摒弃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价值观8.在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并主张《圣经》是信仰唯一的根据。同样,马丁·路德也于1534年译出德文本的《圣经》。这些做法在当时A.削弱了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B.彻底摧毁了罗马教皇的政治权威C.推动了欧洲民主制度的建立D.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9.作为传统的全球化推动力量的美国和英国背道而行:部分国家在民粹主义思潮的推动下,一些持有反全球化立场的领导人上台,进而通过煽动、操纵选民,作出反全球化行为,出台反全球化政策。这些现象说明A.反全球化更有利于缓解困境 B.反全球化会改变全球化趋势C.全球化已不符合时代的需要 D.全球化趋势将在曲折中前行10.“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要过五十年才能实现!”用实践证明这句话说错的代表人物是A.林则徐B.詹天佑C.冯如D.毛泽东11.下表唐代中后期部分藩镇户兵比例表镇别户数兵数户:兵兵数出处魏博74498700001.1:1《旧唐书》卷一二七《洪经纶传》成德63604500001.3:1《旧唐书》卷一四四《阳惠元传》武宁37251300001.2:1《全唐文》卷七一六《使院新修石幢记》泽潞26059200001.3:1《旧唐书》卷一三二《李抱真传》淮西12867500000.3:1《旧唐书》卷二一四《吴元济传》由表可以推知,唐代中后期A.藩镇拥兵自重脱离中央控制B.战事多导致军事参与率较高C.朝廷军队征兵标准日趋严格D.呈现出北强南弱的战略态势12.“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创立的一种寻求普遍知识的方法,他通过交谈,在问答中不断揭示对方自相矛盾之处,引发人的主动思考,使人逐步寻求正确答案。这体现了他A.用理性去认识和解释世界 B.从人自身上寻找意义和价值C.破除了人们对神学的迷信 D.追求知识与巧言善辩的能力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前期有大量的“窖内多埋谷,寻常愿米贵”的农民,也有“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的贫困户,“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一个雇工一年平均能获得十二石的粮食收入,加上妇女的家庭副业收入,养活一个五口之家,即使不是衣食有余,也能维持日常生活用度。宗族和社邑等民间组织提高了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唐初全国平均每个家庭可养活4口人,到了755年,已能养活6口人。——摘编自张安福《唐代农民家庭经济研究》材料二到1800年,咖啡、茶、糖这些外来物成为类国人喜爱的食物。喝咖啡、饮茶的习俗得到普及。烤面包曾长期是家务劳动的主要内容,19世纪中期,肯特等郡已将这项技术遗忘。1850年,家内酿酒立业量只占酒类总产量的1/7.大量进口小麦和冷冻肉使得物价下降,到19世纪70年代末,工人食品支出下降了30%,肉类成为了劳工阶层的日常食物。罐头技术和保鲜技术延长了食物保存时间,一些原本奢侈的食品也走入寻常百姓家。受益于大规模批量生产,面包牛奶等的消费量增加,英国人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好。——摘编自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3卷)》等材料三l979年初,南海县委号召一年分地区先富起来。这一年,南海全县人均收入超220元,出现了一大批“冒尖队”。1980年1月,南海县委书记梁广大到南沙大队“贺富”。此举一出,南海全县铁起“学富、比富、赶富”热潮,潮动珠三角。“梁胆大”的声名远近传播。1981年8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南海经济,并配发社论《像南海那样把农村搞活变富》。——摘编自《佛山改革开放文史资料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前期农村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人经济生活的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海人民致富探索的历史意义。14.(20分)材料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后作为德国的组成部分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奥地利作为战败国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别驻军占领。此后,苏联一直企图将奥地利纳入社会主义阵营,这威胁到美国在欧洲的利益。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采取了对西方国家较为缓和的外交措施,释放出了愿意就奥地利问题进行协商的信号。而自二战以来,奥地利本国的政党体系并未崩溃,奥地利的政治家们一直试图避免国家像德国那样被分裂,因而力争美苏双方通过谈判解决奥地利问题。最终,奥政府与苏、美、英、法四国的外交代表于1955年签署了《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条约规定,奥地利恢复领土与主权完整,必须成为永久中立国,既不能加入北约,也不能加入华约。——摘编自方连庆、王炳元主编《国际关系史(战后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奥地利获得独立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奥地利获得独立对世界和平的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指的是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故A正确;《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的司马光,《史通》是唐代刘知几著作的中国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文史通义》是清代学者章学诚创作的一部史学理论作品,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CD错误。2、B【解析】

根据材料“降低细碎化水平,结果也是符合了农民意愿,增加了农民利益”可知随着土地细碎化给农民的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农业的发展必须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故选B项;材料论述的是土地细碎化的负面作用和农业发展的出路,并没有涉及家庭经营模式的问题,排除A项;土地私有化不符合我国国情,排除C项;推行土地整合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排除D项。故选B。3、C【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清代军机处上传下达,只能秉承皇帝意见,体现了皇权的强化,选项C正确;内阁有票拟权,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选项A排除;材料中并不是对清代内阁的描述,排除B;厂卫是特务机构,不参与中枢决策,排除D。4、C【解析】

根据材料“十月革命后”“在德国和俄国分别体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两方面条件:一方面是经济、生产、社会经济条件,另一方面是政治条件”等信息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强调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俄国相对德国经济更加落后,在经济落后国家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社会主义革命更容易取得成功,说明列宁对俄国国情有比较客观的认识,意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C项正确;材料内容阐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合理性,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三年国内战争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与材料内容无关,B项错误;材料时间是“1918年”,十月革命在1917年已经胜利,D项错误。5、D【解析】

19世纪30年代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经典作品《自由引导人民》透露出自由的主题与强烈的激情,讴歌了法国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伟业,成为艺术宝库中具有永恒魅力的珍品,②③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自由引导人民》体现的是浪漫主义艺术特色,不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①错误,与之组合的ABC三项不符合题意。6、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中文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张作霖”反映的是北伐战争时期的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每一个北洋军阀背后几乎都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而北洋军阀本身又是旧封建势力的代表,所以推翻近代中国反动军阀的统治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质,所以A项准确突出了这一史实特征,B项发生在新中国建国初期,C项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D项属于土地革命的主题。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北伐战争7、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士大夫阶层从“羞与富商为伍”到主动结交富商,甚至与富商通婚,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8、D【解析】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依据材料“把《圣经》译成英语,并主张《圣经》是信仰唯一的根据”、“马丁·路德也于1534年译出德文本的《圣经》”可知这体现了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宗教改革反对的是教会,并不反对基督教,没有削弱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B选项错误,“彻底摧毁”一词表述过于绝对;C选项错误,宗教改革主要是反对罗马教会的统治,与欧洲的民主政治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9、D【解析】

根据材料“一些持有反全球化立场的领导人上台”“作出反全球化行为,出台反全球化政策”等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全球化进程受到阻碍,部分国家和民族作出反全球化行为,说明全球化趋势将在曲折中前行,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反全球化行为,没有体现反全球化的影响,A项错误;全球化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反全球化一定程度上阻碍全球化,但不会改变全球化趋势,B项错误;全球化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符合时代的需要,C项错误。10、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张铁路为詹天佑主持修建的铁路,它是中国第一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完成、投入运营的铁路。京张铁路连接北京丰台,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至河北张家口,全长约200千米,1905年9月开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时间不满四年;故选B。11、B【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中后期部分藩镇户兵比例较高。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中后期社会动荡剧烈,藩镇之间和中央与藩镇之间的战争频发,导致军事参与率较高,士兵征发较多,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并非所有的藩镇拥兵自重脱离中央控制,结合所学可知,即使是割据的魏博、成德等河朔藩镇也并未完全脱离中央;C选项错误,材料中唐代中后期部分藩镇户兵比例较高,其征兵标准较低;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南北方藩镇的情况。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2、A【解析】

根据材料,苏格拉底用“产婆术”的办法,逐步引导人主动思考,解决自身思考的问题之处,从而逐步到寻求正确答案,这是一种运用人的思考和判断解决问题的理性精神,A项符合题意;材料是主张引导人思考,不是从人自身上寻找意义和价值,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其对神学的破除,C项错误;追求知识与巧言善辩的能力不符合材料引导人思考的信息,D项错误。故选A。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表现: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富裕农民数量多);就业途径较多,基本生活无忧;劳动生产率提高;人口增加;应对灾荒的能力增强。原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统治者励精图治,进行制度创新(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农耕技术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影响;基层自治组织的发展;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2)变化:新兴食物增加(食物品种增加);食物生产、加工、存储方式变化,手工劳动逐渐转向机器生产;食物价格下降;饮食中的等级差异缩小;肉类、脂肪类食物消费增加。时代特征: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新兴社会阶层的崛起。(3)历史意义: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调动了人们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改革);增加了人民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了借鉴。【解析】

(1)一问根据材料一“大量的“窖内多埋谷,寻常愿米贵”的农民……一个雇工一年平均能获得十二石的粮食收入,加上妇女的家庭副业收入……提高了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到了755年,已能养活6口人”从贫困富裕人口变化、就业途径、劳动生产率、人口数量及抗灾能力进行概括回答;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政局、经济制度创新、农耕技术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影响、基层治理能力及人民群众努力进行阐述即可。(2)一问根据材料二“咖啡、茶、糖这些外来物成为类国人喜爱的食物……肉类成为了劳工阶层的日常食物……罐头技术和保鲜技术延长了食物保存时间……受益于大规模批量生产,面包牛奶等的消费量增加”从食物品种、食物生产、加工、存储方式、机器生产使用、食物价格、等级差异差异及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进行概括阐述;二问结合材料时代背景及所学从世界市场、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