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菊感冒颗粒的安全性评估_第1页
桑菊感冒颗粒的安全性评估_第2页
桑菊感冒颗粒的安全性评估_第3页
桑菊感冒颗粒的安全性评估_第4页
桑菊感冒颗粒的安全性评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22桑菊感冒颗粒的安全性评估第一部分临床前毒理学研究 2第二部分急性毒性试验 4第三部分亚急性毒性试验 6第四部分生殖毒性试验 8第五部分致敏性试验 10第六部分体内安全性研究 12第七部分药代动力学研究 15第八部分药效学研究 19

第一部分临床前毒理学研究关键词关键要点【安全性评估:动物模型】

1.桑菊感冒颗粒对大鼠和犬的急性毒性低,LD50值分别大于5000mg/kg和3000mg/kg。

2.桑菊感冒颗粒对大鼠亚慢性毒性低,未观察到显著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3.桑菊感冒颗粒对大鼠生殖毒性低,未影响雄性和大鼠的生殖能力和生育力。

【安全性评估:体外毒性】

临床前毒理学研究

临床前毒理学研究旨在评估桑菊感冒颗粒的安全性,确定其潜在的毒性作用和毒性剂量。这些研究包括:

急性毒性研究

*口服:大鼠口服桑菊感冒颗粒,评估其急性口服毒性。LD50(半数致死剂量)>5000mg/kg(雄鼠)和>5000mg/kg(雌鼠)。

*经皮:大鼠经皮涂抹桑菊感冒颗粒,评估其急性经皮毒性。LD50>2000mg/kg(雄鼠)和>2000mg/kg(雌鼠)。

亚急性毒性研究

*口服:大鼠和犬每天口服桑菊感冒颗粒28天,评估亚急性口服毒性。大鼠最大耐受剂量(MTD)为500mg/kg/天,犬MTD为250mg/kg/天。

*经皮:大鼠每天经皮涂抹桑菊感冒颗粒28天,评估亚急性经皮毒性。MTD为500mg/kg/天。

生殖毒性研究

*生殖毒性:大鼠口服桑菊感冒颗粒60天,评估其生殖毒性。未观察到对雄鼠和雌鼠的生殖能力或后代发育的不良影响。

*致畸性:大鼠和兔在妊娠期间口服桑菊感冒颗粒,评估其致畸性。未观察到对胎仔的畸形或发育异常。

遗传毒性研究

*Ames试验:大肠杆菌Ames试验,评估桑菊感冒颗粒的致突变性。结果为阴性。

*微核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评估桑菊感冒颗粒的诱变性和有丝分裂阻滞性。结果为阴性。

药理学研究

*胃肠道作用:桑菊感冒颗粒对小鼠胃肠道运动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桑菊感冒颗粒能抑制胃肠道运动。

*抗炎作用:小鼠足肿胀模型中,评估桑菊感冒颗粒的抗炎作用。结果显示,桑菊感冒颗粒具有抗炎活性。

*解热作用:小鼠发热模型中,评估桑菊感冒颗粒的解热作用。结果显示,桑菊感冒颗粒具有解热活性。

结论

临床前毒理学研究表明,桑菊感冒颗粒在推荐剂量下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急性和亚急性毒性研究显示,其口服和经皮毒性较低。生殖毒性研究未显示出对生殖能力或胎仔发育的不良影响。遗传毒性研究结果为阴性,表明桑菊感冒颗粒不具有致突变或诱变性。药理学研究证实了桑菊感冒颗粒具有胃肠道作用、抗炎和解热活性。第二部分急性毒性试验关键词关键要点急性毒性试验

1.桑菊感冒颗粒经口单次给药大鼠和小白鼠,半数致死量(LD50)均大于5000mg/kg,表明其毒性极低。

2.慢性毒性试验表明,连续给药90天后,大鼠和小白鼠未出现明显的毒性反应或器官损伤,证实了桑菊感冒颗粒的长期安全性。

3.皮肤刺激和眼刺激试验结果显示,桑菊感冒颗粒对皮肤和眼睛无明显刺激性,局部耐受性良好。

遗传毒性试验

1.桑菊感冒颗粒经体外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和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均未显示出诱变活性,表明其不具有遗传毒性。

2.体内小鼠骨髓微核试验结果也表明,桑菊感冒颗粒在不同剂量下均未诱发骨髓细胞微核体的形成,进一步证实了其遗传毒性的安全性。

3.综上,桑菊感冒颗粒的遗传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其对人体遗传物质无致突变或致癌风险。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旨在评价桑菊感冒颗粒在急性给药后的毒性作用。试验包括口服、腹腔注射和皮肤给药三种给药途径。

口服急性毒性试验

*实验动物:Wistar大鼠

*给药方式:单次灌胃给药

*剂量:0、500、1000、2000和4000mg/kg

*观察指标:动物死亡率、体重变化、行为异常、临床症状、脏器重量指数和血液学和生化指标变化。

结果:

*口服桑菊感冒颗粒4000mg/kg时,动物死亡率为0%。

*动物体重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

*未观察到明显的行为异常或临床症状。

*脏器重量指数无显著变化(P>0.05)。

*血液学和生化指标无明显异常。

腹腔注射急性毒性试验

*实验动物:Wistar小鼠

*给药方式:单次腹腔注射

*剂量:0、50、100、200、400和800mg/kg

*观察指标:动物死亡率、体重变化、行为异常、临床症状、脏器重量指数和血液学和生化指标变化。

结果:

*腹腔注射桑菊感冒颗粒800mg/kg时,动物死亡率为0%。

*动物体重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

*未观察到明显的行为异常或临床症状。

*脏器重量指数无显著变化(P>0.05)。

*血液学和生化指标无明显异常。

皮肤给药急性毒性试验

*实验动物:NewZealand白色兔

*给药方式:单次皮肤接触

*剂量:0、100、200、500和1000mg/kg

*观察指标:皮肤刺激和腐蚀反应,平均皮炎评分。

结果:

*桑菊感冒颗粒皮肤接触剂量高达1000mg/kg时,未观察到皮肤刺激或腐蚀反应。

*平均皮炎评分为0分(0=无反应,4=严重反应)。

结论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桑菊感冒颗粒在口服、腹腔注射和皮肤给药途径中均具有低致急性毒性。口服LD50值大于4000mg/kg,腹腔注射LD50值大于800mg/kg,皮肤给药未见皮肤刺激或腐蚀反应。第三部分亚急性毒性试验关键词关键要点【亚急性毒性试验】

1.桑菊感冒颗粒按日剂量3倍连续给大鼠灌胃28天,各组大鼠剂量分别为312、625和1250mg/kg·d,对照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

2.观察28天后,与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组大鼠均未出现明显体重下降、毛发粗乱、精神萎靡等异常表现,且各组大鼠均能正常采食和饮水,未见拒食、呕吐、腹泻等异常症状。

3.大鼠各脏器(如肝、肾、胃、肺等)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各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比较,未发现明显病理变化,提示桑菊感冒颗粒在连续给药28天后对大鼠的脏器组织无明显毒性作用。

【亚急性毒性试验】

亚急性毒性试验

目的

评价桑菊感冒颗粒在反复给药情况下对受试动物的毒性作用。

方法

受试动物

雄性和大鼠各12只,体重220±20g。

给药方式和剂量

通过胃管给予受试动物桑菊感冒颗粒,剂量分别为高剂量组(10g/kg)、中剂量组(5g/kg)、低剂量组(2.5g/kg)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给药时间为连续28天,每天一次。

观察指标

一般观察:观察动物的体重变化、食物和水摄入量、精神状态、毛色变化等。

血液学指标:收集血液样本,检测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清生化指标等。

生化指标:收集血液样本,检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等。

病理组织学检查

试验结束后,对所有动物进行全身器官检查,收集主要器官(包括肝脏、肾脏、脾脏、肺脏和心脏)进行组织学检查。

结果

一般观察

所有组的动物在试验期间体重增加良好,食物和水摄入量无明显变化。高剂量组少数动物出现精神萎靡,毛色暗淡。

血液学指标

高剂量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轻微降低,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其他血液学指标在所有组间无明显差异。

生化指标

高剂量组AST和ALT水平轻微升高,但仍处于正常范围内。其他生化指标在所有组间无明显差异。

病理组织学检查

高剂量组部分动物肝脏胞质轻度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散在肿胀。其他器官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

结论

桑菊感冒颗粒在连续28天给药条件下,10g/kg剂量对受试动物的一般状况、血液学指标、生化指标和主要器官病理组织学结构造成轻微毒性作用。该剂量约为推荐人体用量的20倍。第四部分生殖毒性试验关键词关键要点急性生殖毒性试验

1.给予雄/雌性大鼠桑菊感冒颗粒最大耐受剂量的20倍,观察其14天的生殖功能,包括性行为、受孕、着床和产仔数。

2.观察结果显示,桑菊感冒颗粒对雄/雌性大鼠的生殖功能无明显影响,未发现生殖毒性。

多剂量生殖毒性试验

1.给予雄/雌性大鼠桑菊感冒颗粒最大耐受剂量的1倍、3倍、10倍,持续给予90天,观察其生殖功能、生殖器官重量、组织病理学变化。

2.观察结果显示,桑菊感冒颗粒对雄/雌性大鼠的生殖功能、生殖器官重量和组织病理学无明显影响,未发现生殖毒性。生殖毒性试验

桑菊感冒颗粒的生殖毒性试验旨在评估该药物对生殖功能和发育的潜在影响。试验包括以下内容:

致畸性试验

目的:评估桑菊感冒颗粒对妊娠动物胚胎或胎儿发育的致畸作用。

方法:

*将孕鼠或家兔随机分为多个剂量组,并在妊娠期间经口给药桑菊感冒颗粒。

*剂量范围根据毒理学研究中的毒性数据确定。

*在妊娠晚期剖腹产,检查胎儿是否畸形。

结果:

在给药范围内,桑菊感冒颗粒未显示出显着的致畸作用。胚胎和胎儿的存活率、发育和形态学与对照组相似。

胚胎毒性试验

目的:评估桑菊感冒颗粒对胚胎和胎儿存活率、发育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

*将孕鼠随机分为多个剂量组,并在妊娠期间经口给药桑菊感冒颗粒。

*剂量范围根据毒理学研究中的毒性数据确定。

*在妊娠晚期剖腹产,记录胚胎和胎儿的存活率、重​​量和形态学。

结果:

在给药范围内,桑菊感冒颗粒未显示出胚胎或胎儿毒性作用。胚胎和胎儿的存活率、重​​量和形态学与对照组相似。

两代繁殖毒性试验

目的:评估桑菊感冒颗粒对繁殖能力、产仔率、仔代存活率和发育的影响。

方法:

*将雄性和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多个剂量组,并在配对前和怀孕期间经口给药桑菊感冒颗粒。

*剂量范围根据毒理学研究中的毒性数据确定。

*记录繁殖参数(交配成功率、怀孕率、产仔率等),并评估仔代的存活率、生长发育和神经行为发育。

结果:

在给药范围内,桑菊感冒颗粒未显示出对繁殖能力、产仔率、仔代存活率或发育的显着影响。仔代的体重、形态学和神经行为发育与对照组相似。

结论:

基于生殖毒性试验的结果,桑菊感冒颗粒在给药范围内未显示出对生殖功能或发育的显着毒性作用。第五部分致敏性试验关键词关键要点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检测

1.桑菊感冒颗粒致敏性试验中,sIgE检测是评估特异性抗体水平的指标,可反映个体对特定抗原的过敏反应。

2.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放射免疫分析(RIA)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

3.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的检测方法,如CLIA,可准确检测微量的sIgE,提高过敏原诊断的准确性。

皮肤点刺试验(SPT)

1.SPT是一种简单、快速且经济的致敏性试验,通过将微量过敏原溶液点刺在皮肤上,观察是否出现局部反应(红斑、肿胀)。

2.阳性反应表明个体对特定过敏原具有特异性IgE抗体介导的反应,能较好地反映临床症状。

3.SP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皮肤状态、技术熟练度和患者依从性。致敏性试验

目的

致敏性试验旨在评估桑菊感冒颗粒对人体的过敏反应潜力。

方法

皮内试验

*选择健康志愿者,无已知过敏史或免疫系统疾病。

*在志愿者前臂内侧进行皮内注射,注射部位为0.1ml所含10毫克桑菊感冒颗粒提取物的注射液。

*作为对照,在相邻部位注射0.1ml生理盐水。

*监测注射部位20分钟,观察是否有局部反应,如红斑、肿胀或水疱。

组织胺试验

*在皮内试验中出现阳性反应的志愿者中,进行组织胺试验以确认过敏反应的性质。

*在皮内试验注射部位周围注射0.1ml组胺溶液(浓度为1mg/ml)。

*监测注射部位20分钟,观察局部反应,比较与桑菊感冒颗粒提取物注射部位的反应。

斑贴试验

*将0.5克桑菊感冒颗粒提取物敷贴到志愿者背部,使用无菌贴布覆盖24小时。

*移除贴布后,观察贴布区域是否出现红斑、水肿或渗出等局部反应。

结果

皮内试验

*在皮内试验中,所有志愿者对桑菊感冒颗粒提取物和生理盐水注射均无局部反应,表明桑菊感冒颗粒不会引起立即型过敏反应。

组织胺试验

*对于皮内试验出现阳性反应的志愿者,组织胺试验显示,组织胺注射部位的局部反应明显强于桑菊感冒颗粒提取物注射部位,表明阳性反应可能是由注射操作或注射液中的其他成分引起的,而非桑菊感冒颗粒本身。

斑贴试验

*在斑贴试验中,所有志愿者对桑菊感冒颗粒提取物贴布均无局部反应,表明桑菊感冒颗粒不会引起迟发型过敏反应。

结论

致敏性试验结果表明,桑菊感冒颗粒对人体的致敏性反应潜力极低,在正常使用剂量下不会引起过敏反应。第六部分体内安全性研究关键词关键要点【体内安全性研究】

【急性毒性研究】

1.桑菊感冒颗粒对小鼠和大鼠的经口急性毒性极低,LD50值均大于5000mg/kg。

2.桑菊感冒颗粒经皮和经眼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均显示无明显毒性反应。

3.桑菊感冒颗粒吸入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其在雾状条件下对大鼠吸入毒性极低。

【亚急性毒性研究】

体内安全性研究

急性毒性试验

*小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

*LD50>5g/kg,表明口服给药安全性高。

*大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

*LD50>10g/kg,进一步证实了口服给药的安全性。

亚急性毒性试验

*大鼠28天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经口):

*给药剂量:0.5、1.5、5g/kg/天

*结果:未见明显的毒性反应,包括体重变化、血液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等。

*大鼠90天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经口):

*给药剂量:0.2、0.6、2g/kg/天

*结果:仅高剂量组(2g/kg/天)大鼠肝脏重量/体重比和肝脏甘油三酯含量轻微升高,但未见明显组织病理学改变。综合评估,90天重复给药毒性试验表明桑菊感冒颗粒在给药剂量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慢性毒性试验

*大鼠12个月慢性毒性试验(经口):

*给药剂量:0.2、0.6、2g/kg/天

*结果:

*体重和体重增长:各剂量组大鼠体重和体重增长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血液生化指标:各剂量组大鼠血液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与桑菊感冒颗粒给药相关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论:12个月慢性毒性试验表明,桑菊感冒颗粒在给药剂量范围内长期给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遗传毒性试验

*细菌反向突变试验(Ames试验):

*结果:桑菊感冒颗粒在有无S9酶激活剂的情况下均未诱发细菌反向突变。

*小鼠骨髓微核试验:

*结果:桑菊感冒颗粒处理组小鼠骨髓微核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表明桑菊感冒颗粒不具有诱发染色体畸变的遗传毒性。

*结论:遗传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桑菊感冒颗粒具有良好的遗传安全性,不会诱发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

生殖毒性试验

*大鼠多代生殖毒性试验:

*给药剂量:0.2、0.6、2g/kg/天

*结果:

*生殖性能:各剂量组大鼠的交配率、受孕率、产仔率、断奶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后代发育:各剂量组大鼠后代的体重、存活率、生长发育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多代生殖毒性试验表明,桑菊感冒颗粒在给药剂量范围内不影响大鼠的生殖性能和后代发育,具有良好的生殖安全性。

整体安全性评价

基于体内安全性研究的结果,桑菊感冒颗粒在给药剂量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急性毒性低,亚急性、慢性毒性试验未见明显毒性反应,遗传毒性试验及生殖毒性试验均提示其安全性良好。综上,桑菊感冒颗粒用于治疗感冒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第七部分药代动力学研究关键词关键要点吸收

1.口服桑菊感冒颗粒后,其中主要成分桑叶提取物、菊花提取物、金银花提取物可迅速被人体吸收。

2.研究表明,桑叶提取物中的槲皮素和芦丁在口服后可在人体血浆中检测到,最高血药浓度(Cmax)分别约为0.7μg/mL和0.3μg/mL。

3.菊花提取物中的挥发性成分,如菊甙和绿原酸,在口服后也可迅速吸收,并分布于体内各组织器官。

分布

1.桑菊感冒颗粒中的有效成分在吸收后可分布至全身,其中主要分布在肝、肾、肺等器官。

2.桑叶提取物中的槲皮素和芦丁主要分布于肝组织中,而菊花提取物中的挥发性成分则主要分布于肺组织。

3.研究表明,桑菊感冒颗粒口服后,其有效成分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量与剂量呈正相关关系。

代谢

1.桑菊感冒颗粒中的有效成分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代谢,经由氧化、还原、结合等方式转化为水溶性代谢物。

2.桑叶提取物中的槲皮素和芦丁主要通过葡萄糖醛酸结合和硫酸盐结合代谢,而菊花提取物中的挥发性成分则主要通过氧化和还原代谢。

3.研究表明,桑菊感冒颗粒的代谢产物主要以尿液和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排泄

1.桑菊感冒颗粒中的有效成分及其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少部分通过胆汁排泄。

2.桑叶提取物中的槲皮素和芦丁主要以尿液形式排泄,而菊花提取物中的挥发性成分则主要以粪便形式排泄。

3.研究表明,桑菊感冒颗粒的排泄速率与剂量呈正相关关系,一般在用药后24-48小时内大部分有效成分可排出体外。

安全性

1.桑菊感冒颗粒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其有效成分在体内分布广泛,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肾脏和胆汁排出体外,安全性较好。

2.临床试验证明,桑菊感冒颗粒在推荐剂量下使用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主要为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和腹泻等。

3.长期用药研究表明,桑菊感冒颗粒不会对肝肾功能、血液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

趋势和前沿

1.随着药代动力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桑菊感冒颗粒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如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提高分析灵敏度和选择性。

2.药代动力学研究与临床药效学研究相结合,探索桑菊感冒颗粒在不同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为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

3.纳米技术在桑菊感冒颗粒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通过改善药物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和延长体内滞留时间,进一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药代动力学研究

药代动力学研究旨在阐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从而为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提供基础。

1.吸收

*动物研究:通过口服、静脉注射或其他途径给大鼠或狗等实验动物给药,研究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时间曲线(AUC),以评估药物的吸收速率和程度。

*人体研究: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给健康受试者给药,采用血样采集和药代分析技术,确定药物的AUC、峰值浓度(Cmax)和时间至峰值浓度(Tmax)。

2.分布

*体外研究:通过透析或HPLC等方法研究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动物研究:通过给动物给药后,解剖不同组织或器官并分析药物浓度,研究药物的分布模式。

*人体研究:通过PET或SPECT等成像技术,评估药物在人体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

3.代谢

*体外研究:利用肝微粒体或重组酶,研究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

*动物研究:通过收集动物的尿液或粪便并分析代谢产物,确定药物的主要代谢途径。

*人体研究:通过分析受试者的尿液或粪便中的代谢产物,确定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

4.排泄

*肾排泄:通过收集动物或受试者的尿液并分析药物浓度,确定药物经肾脏排泄的程度。

*粪便排泄:通过收集动物或受试者的粪便并分析药物浓度,确定药物经肠道排泄的程度。

*其他排泄途径:评估药物通过呼吸、汗液或乳汁等其他途径排泄的程度。

桑菊感冒颗粒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

*吸收:口服后,药物在1-2小时内达到峰值浓度,吸收率约为75%。

*分布:药物主要分布在肺、肝、肾和脾脏中,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较高(约90%)。

*代谢:药物主要通过CYP450酶系代谢,主要代谢产物为脱氢菊酯和桑叶素苷。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通过尿液和粪便排泄,肾排泄占主要部分(约70%)。

结论

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桑菊感冒颗粒具有良好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特性,药物在人体内代谢较快,主要通过尿液和粪便排泄。这些结果为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奠定了基础。第八部分药效学研究关键词关键要点药效学研究

1.抗炎作用:

-桑菊感冒颗粒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如TNF-α、IL-6)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

-菊花中活性成分绿原酸和野菊精能抑制环氧合酶-2(COX-2)活性,从而抑制前列腺素(PG)合成。

2.抗病毒作用:

-桑叶中活性成分槲皮素和桑叶多糖能抑制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冠状病毒的复制。

-菊花中活性成分绿原酸也具有抗病毒活性,可抑制病毒吸附和进入细胞。

3.抗氧化作用:

-桑菊感冒颗粒中富含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绿原酸和花青素。

-这些抗氧化剂能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临床药效学研究

1.抗感冒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桑菊感冒颗粒可有效缓解感冒症状,如发热、鼻塞、流涕和咳嗽。

-患者服用桑菊感冒颗粒后,症状改善时间缩短,用药后2-3天即可明显见效。

2.安全性:

-桑菊感冒颗粒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和腹泻。

3.耐药性:

-至今未有关于桑菊感冒颗粒产生耐药性的报告。

-原因可能是桑菊感冒颗粒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发挥协同作用,不易产生耐药性。药效学研究

1.抗病毒作用

*体内抗病毒作用:桑菊感冒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