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初一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_第1页
2021年新初一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_第2页
2021年新初一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_第3页
2021年新初一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_第4页
2021年新初一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新初一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9小题)

1.(2021•宁波模拟)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这段文字讲述的是的故事,本文选自《》。文中的夸父是一个

的人。

(2)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写出两个。

2.(2021•南充模拟)阅读小古文.答问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

问之,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字或词语意思。

①尝:________

②信然:________

(2)文中出现了三处“之”,分别是指什么?

①诸儿竞走取之。()

②人问之。()

③取之。()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4)请你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2021•资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基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

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本子家禽」

(1)文中加点的“其"指的是。“夫子”指的是。

(2)孔君平由“”而联想到小儿姓“”,就和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说

明孔君平非常幽默。

(3)短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的特点。

(4)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A.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

B.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并不尊重。

(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提示:结合杨氏之子说的话来分析)

4.(2021•巴音郭楞州模拟)阅读与理解。

已死的母熊

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中要害,端坐不倒。近视之,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

有小熊三,戏于水。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猎人感动,遂终身不好猎。

(注释)①选自《护生画集》。②以;用,使用。③视:看。④遂;就,于是。⑤复;语,

又。

(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

②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

(2)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省略的人物。

例:(猎人)中(母熊)要害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母熊之所以抱着巨石死而不倒,是因为怕石头落下伤了自己的孩子

B.猎人终身不打猎,是因为他被母熊那伟大的母爱感动了

C.因为母熊的三个孩子正在石头下的水中嬉戏,所以它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猎人的子弹

(4)给故事换个题目,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母爱的姿势

B.端坐不倒的母熊

C.猎人入山

(5)展开想象,写写母熊被击中的瞬间,它的神态和心里想法分别是怎样的。

5.(2021•邢台模拟)文言文阅读。

齐人攫①金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②金者之所,见人操金,因攫其金而去。

吏捕③得之。官问日:“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时,不见人,徒见金耳。”

注释:①攫(ju6):夺,抢。②鬻(y£i):出售,卖。③捕:抓捕。

(1)“取金时,不见人,徒见金耳。”中,“徒”是什么意思?

A.白白的

B.只,仅仅

C.空

D.步行

(2)关于字词意思,下面哪一项解释正确?

A.衣冠:名词作动词用,指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B.“吏捕得之”和“子攫人之金何”,两个“之”意思相同。

C.“见人操金”中“操金”和后面的“取金”是一回事。

D.“因攫其金而去”中,“因"可以解释成“因为”。

(3)“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A.你人都在那里,怎么过来抢别人的金子?

B.你自己不敢,却让自己的孩子来抢金子。

C.大家都在这里,你怎敢抢人家的金子呢?

D.大家都在这里,看见你抢人家金子了。

(4)文中的“齐人”是指谁?

A.欲金而攫金者

B.欲金而操金者

C.鬻金而取金者

D.见金而操金者

(5)下面哪个故事的主角的行为和这个齐人相似?

A.井底之蛙

B.掩耳盗铃

C.亡羊补牢

D.郑人买履

(6)以下哪个成语用来形容这个齐人不恰当?

A.利欲熏心

B.胆大妄为

C.自欺欺人

D.轻举妄动

6.(2021•宁波模拟)文言文阅读。

吴刚伐桂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蛛。故异书①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zhu6)

②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zh6)③令伐树。

注祥:①异书:稀奇古怪的书°②斫:用刀斧砍。③谪:因犯过失被调职或降级。

(1)传说月亮上有一棵,高。

(2)文中写树被砍开之后马上就愈合了的句子是o

(3)吴刚伐桂是因为

A.学习仙道

B.犯错被罚

C.他善于砍树

7.(2021•盐源县模拟)阅读。

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作答。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

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

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1)根据这段文字所形成的成语是O

(2)用“”在文中画出表示这个成语的寓意,并翻译出来。

(3)解释句子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A.园中有树,基上有蝉。

B.不知螳螂在基后也。

C.黄雀延颈,%啄螳螂。

8.(2020秋•黄州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鹤①^②相争

蚌方出曝③,而鹤(yu)啄其肉,蚌合而箝(qidn)甲其喙。驰曰:“今日不雨,

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鹤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鹤!”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禽之。

(本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注释】①鹤: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

鱼、昆虫、河蚌等。

②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③曝:晒。④箝:同“钳”,把

东西夹住。

(1)选择正确的一项,写序号。

①“两者不肯相舍”中的“舍”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A.舍不得B.舍弃C.施舍D.宿舍,即住的地方

②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A.鹤和蚌,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把他们一起捉走了。

B.蒯和蚌,谁也舍不得离开自己住的地方,于是渔夫就把他们一起捉走

C.蒯和蚌,是好朋友,他们不愿意分开,渔夫就把他们一起带回家了。

D.鹤和蚌,不愿意互相施舍,渔夫发现了,就把他们一起带回家了。

(2)读一读文中表示鹉和蚌动作及语言的词句,完成填空。

动作语言

鹤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箝其喙

(3)读句了,回答问题。

①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联系上下文,你能把这个成语补充完整吗?

鹤蚌相争,。

②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9.(2020秋•高邑县期末)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

①方磨铁杵,问之,曰:“胡作针J白笑其拙。老媪曰:“但需工夫深!”太白感②其意,

还卒③业。

(注释)①媪(do):年老的妇女。②感:被……感动。③卒:完成。

(1)解释文中带点的字。

方:________

欲:________

(2)请你说说“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这句话的意思。

(3)读了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

10.(2019•奇台县)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口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两小儿承斗②我以日始出时考人近③*为汝多知乎

(2)两个小孩分别从哪个角度思考太阳远近的?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

复杂性?

(3)这则故事给你哪些启示?(至少2点)

(4)我还积累了《论语》中的名言:o

11.(2019•四川模拟)文言文阅读:完成习题。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jian)于郊

衢(qiD,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1)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根据释义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字词。

①:自以为

②:于是就

③:没有阻止

④:于是

⑤:返回

(2)这篇文言文的题目是《》,作者是。

(3)根据短文内容,尝试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薛谭为什么辞别老师回家?因为他“

②薛谭听了秦青老师送行的歌后是怎么做的?,。

③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秦青歌唱得好?,,。

(4)从这篇短文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选出最合适的一项

A.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B.一个人有了成绩不能骄傲,要谦虚。

C.只有有才智的人才有骄傲的本钱。

12.(2018•雨花区)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孙叔敖埋蛇

孙叔救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

故。叔救对曰:“儿闻见两头趣者必死,向者否见之,恐去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

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明德①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②而国人信其仁也。

(选自《新序》)

【注释】①阴德:睡中有德于人的行为。②治:治理,管理,这里指管理国家

(1)翻译下列加点词。

①归而泣

②何者吾见之

③蛇今案在

④叔散可日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杀而埋之。归而泣。

②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③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3)短文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了幼时孙叔敖怎样的形象?

13.(2018•沈阳模拟)古文阅读。

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

怪哉?”

(1)下面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杨朱之弟曰布

B.迎而吠Z

C.莲,花之君子者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⑵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本素衣而出__________________

②衣缁衣而反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4)学习语文重在积累。请你写出三个含有“狗”的成语。

(5)狗只认衣冠而不认人,这不足为怪。读了本文后,你认为这则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

道理?

14.(2020秋•铁东区期末)课内阅读。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

若太山,”少(shdoshoo)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汤(tangshang)汤乎若流水」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的(w衍w0i)鼓琴者。

(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填在横线上。

(2)下面句子的读节奏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o

A.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B.善哉/乎鼓琴。

C.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请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4)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流传至今,只要提到“”这个成语就会

使人联想到他们。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中

能够得之。

15.(2020春•老城区期末)课外阅读。

买棱①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蒸以桂椒②,缀以珠玉,饰以玫瑰③,辑④以羽翠,

郑人买其楼而还其珠。如可谓善卖棱矣,未可谓善鬻⑤珠也。

注:①梗(du):木匣。②桂:肉桂。椒:花椒。③玫瑰:如玫瑰花色的美玉。④辑:连

缀。⑤鬻(yii):卖。

(1)《买楼还珠》是一篇文言寓言故事,这学期我学过的与它体裁相同。

(2)楚人对木匣加以修饰,造成了什么结果?请用原文回答。

(3)文中的郑人错在哪里?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来说一说吧。

16.(2019秋•洗北区期末)课内阅读。

古人谈读书(节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有

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怛

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解释课文中的加点字词。

下流:恒:

(2)“此三者缺一不可”中的“此三者"指、、。三

者缺一不可的原因是,。(引用原文回答)

(3)下列对“有识则知学问无尽”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有识之人知道学无止境,不会自满

B.河伯、井蛙都是有识之人

C有识之人能正确评价自己

D.有识之人总能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4)由“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你想到了哪句名言或警句?

17.(2019春•黄骅市期末)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猴死,见冥王①,求转人身。王曰:“既②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

之。方③拔一根,猴不胜④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注释:①冥王:阎王。②既:既然。③方:才。④胜:能忍受。

(1)“既欲做人”中的“欲”在文中的意思是O

(2)“即唤夜叉拔之”中的“之”是指:。

A.人身B.猴子C.猴毛

(3)结合上下文和注释说说“猴不胜痛叫”的意思是:

(4)这则笑话挖苦的是

A.怕痛,不坚强的人

B.非常吝啬的人

C.私心太重,想法太多的人

(5)请从文中选一个四字词语做短文的题目,并写在上面的横线上。

(6)这则笑话给你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赏析(共13小题)

18.(2021•大足区模拟)阅读《稚子弄冰》,完成练习。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①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延②。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①稚子:小孩子。②银: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钟。

(1)查字典,给画线的字注音。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B.比喻C.拟人

(3)根据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19.(2021•成都模拟)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我会根据语句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

①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

②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2)“万条垂下球丝绦”写出了柳丝怎样的特点?

(3)“二月春风似剪刀”把什么比作什么?表现了春风的什么特点?

(4)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0.(2020•潼南区)诗歌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诗歌赏析,请你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答案画上“J”。

“白雨跳珠”写出了雨(急而大小而疏);“忽吹散”写出了雨

(持续时间长持续时间短)的特征;“水如天”写出了雨(大

小)。从而感受到这个时节的天气是变化无常的,骤雨是来也匆

匆去也匆匆。

(4)诗人50岁时又来西湖赏雨,还写下了“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结合

这首诗想想: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1.(2020•石阡县)阅读。

田园乐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①,柳绿更带朝烟②。

花落家童③未扫,莺啼山客④犹眠⑤.

[注释]①宿雨:夜雨,头天晚上的雨。②朝烟:指清晨的雾气。③;家童:童仆。④:山

客:隐居山庄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⑤犹眠:还在睡觉。

(1)根据注释,“朝”在诗中的读音为:O

(2)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我是从这些词语中知道的(至少写三个)。

(3)诗中第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22.(2020•海安市)古诗阅读。

竹石

[清掷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联系古诗内容,填写生存的环境。

《竹石》中的竹子生长在,(墨梅》中的梅花生长在

(2)对比阅读古诗,填写自己的想法。

①根据古诗内容,赞美诗中的事物。

的竹子的梅花

②这两首诗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

(3)理解诗句意思。

①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②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3.(2019•雨花区)诗歌鉴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远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下列对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云/翻墨/未遮山B.白雨/跳珠/乱入船

C.卷地风/来忽/吹散D.望湖楼下/水/如天

(2)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的景色。

B.诗人起笔先从云写起,“黑云翻墨”,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乌云的浓厚,奔腾、翻滚、

迅速地四散开来。

C.诗歌讲究用字,“跳”字、“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忽”字用得十分轻

巧,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D.最后一句诗人想象一场疾风骤雨转眼就收场了,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西

湖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24.(2019•长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大李杜”指的是和“小李杜”指的是和O

(2)诗人杜甫见证了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这一时期,历经艰难,他的诗记载了这一时期

的历史现实,所以被后人称为o

(3)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季多的景色?请另外写出两句描写该季节景色的诗。

25.(2019•雨花区)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①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①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②尽:消失。

(1)仔细阅读诗句,根据提示,把诗句意思补充完整。

李白的老朋友,辞别西楚的黄鹤楼;阳春烟花如海,他去往扬

州。一叶,消失在远方;只见浩浩荡荡的,向天际奔流。

(2)根据自己的理解选一选。

A.扬州

B.黄鹤楼

C.烟花三月

D.送别

这是一首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是;二句写

送别的时间是,孟浩然的去向是;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

26.(2019•桐梓县模拟)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解释古诗文中的词。

①使:②泡:

(2)用斜线画出下列诗句的停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判断下列语句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X”。

①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诗中的安西是指西安都护府。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流露出好友的

依依惜别之情,都属于送别经典诗句,被广为传诵。

(5)“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点明了时间是的早晨,地点是的

客店,环境气氛是蒙蒙的和翠绿的。

27.(2018•海淀区模拟)古诗鉴赏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文天祥是朝的爱国诗人,《过零丁洋》的体裁是诗。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千古名句,你能从中品读出诗人怎样的

精神和气概?

(3)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o

A.这首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体,慷慨悲凉,感人至

深。

B.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贴切。

C.颈联运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典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对前途的忧虑。

D.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堪称千古绝唱。

28.(2020•太谷区)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练习。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春夜喜雨》题目中的题眼是。(一个字)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填序号)

A.诗人亲自耕作,种菜养花,因而喜爱春雨。

B.“知时节”赋予了春雨人的生命和情感。

C.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喜爱春雨之情。

D.“花重”中“重”读“ch6ng”。

(3)在表现春雨细腻轻盈特点的诗句下画横线。

(4)朗读这首诗适宜用语气朗读。

A.激昂B.高亢C.赞美D.陶醉

29.(2021•成都模拟)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诗中的“吟=吟诵,是。

(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千延万击出深山

锤:。击:。

(3)为下面的诗句划分节奏。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样的思想感情?

30.(2020•长沙)鉴赏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细品诗歌,判断对错。

①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第的,他在兄弟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二

②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③“绝胜烟柳满皇都”的“皇都”指的是长安。

④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2)“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3)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1年新初一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共9小题)

1.(2021•宁波模拟)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这段文字讲述的是夸父追日的故事,本文选自《山海经》.文中的夸父是

一个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人。

(2)你坏读过哪叱神话故事?写出两个0《嫦娥奔月》《精遂填海》

【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

【分析】参考译文:

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

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而

他丢弃的手杖,就化成桃林。

【解答】(1)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出处。这篇文章讲的是夸父逐日的故事,

选自《山海经》。文中的夸父是一个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人:

(2)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积累,结合平时的阅读再写出两个神话故事即可。如:《嫦娥奔

月》《精卫填海》。

故答案为:

(1)夸父追日山海经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2)《嫦娥奔月》《精卫填海》。

【点评】文言文阅读是高年级常见题型,要多读多练,总结答题技巧,做到厚积薄发。

2.(2021•南充模拟)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

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字或词语意思。

①尝:曾经。

②信然:的确如此。

(2)文中出现了三处“之”,分别是指什么?

①诸儿竞走取之。(李子)

②人问之。(王戎)

③取之。(李子)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看见路边李树结了很多李了•.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跑去摘,只有

王戎不动。

(4)请你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因为李子树生长在路边无人管理,如果是甜李子早被摘光了,如今满树累累的果实,

所以是苦李子。

【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

【分析】参考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

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

(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

来一尝,的确如此。

【解答】(1)考查了对文言字词的埋解,结合句子意思来埋。①尝与诸小儿游:曾经和

许多小孩一起玩耍。尝:曾经C②取之,信然:摘来一尝,的确如此。信然:的确如此。

(2)考查了理解文中“之”字的理解。“诸儿竞走取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许多孩子都争

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之”指的是“李子“人问之”的意思是有人问他为什么(不

去摘李子)。“之”指的是“王戎“取之”的意思是(有人)摘来一尝。之:指的是“李

子”。

(3)考查了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结合译文可知答案。

(4)考查对本文内容理解后知识的拓展。做好此题,要认真理解木文意思,按题目要求

结合译文来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1)①曾经。

②的确如此。

(2)①李子;

②王戎;

③李子。

(3)看见路边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跑去摘,只

有王戎不动。

(4)因为李子树生长在路边无人管理,如果是甜李子早被摘光了,如今满树累累的果实,

所以是苦李子。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

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3.(2021♦资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基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

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本子家禽。”

(1)文中加点的“其”指的是杨氏子。“夫子”指的是孔君平。

(2)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姓“杨”,就和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说明

孔君平非常幽默。

(3)短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来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的特点。

(4)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A

A.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

B.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并不尊重。

(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提示:结合杨氏之子说的话来分析)

杨氏之子是一个聪明、机敏、懂礼貌的孩子。他由孔君平的姓想到孔雀,婉转地否定

了孔君平“此是君家果”的说法,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

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表现了他的聪明、机敏和有礼貌。

【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

【分析】参考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

恰巧他父亲不在家,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

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解答】(1)考查了提炼信息的能力,结合上下文可知“其”指杨氏子,“夫子”指孔君

平。

(2)考查了对文章内容和人物性格的理解,结合译文可知,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

小儿姓“杨”,就和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说明孔君平非常幽默。

(3)考查了文章的写作手法,短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来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

的特点。

(4)考查了对文言文中字句的理解及对内容的理解。结合课内学习及注释理解字词。通

过阅读可和,当“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杨氏子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进行了反驳,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所以杨氏之子没有以否认

的语气表示出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没有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二从“未

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可知虽然否定了孔君平的话,但是又不失礼貌。故A正确。

(5)考查了对人物性格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杨氏之子由孔君平的姓想到孔雀,婉转

地否定了孔君平“此是君家果”的说法,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

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表现了他的聪明、机敏和有礼貌。

故答案为:

(1)杨氏子孔君平;

(2)杨梅杨;

(3)语言;

(4)A;

(5)杨氏之子是一个机敏、懂礼貌的孩子。他由孔君平的姓想到孔雀,婉转地否定了孔

君平“此是君家果”的说法,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

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表现了他的聪明、机敏和有礼貌。

【点评】文言文的阅读是小学咨文中的难点,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古今异义及语言习惯

的不同。

4.(2021•巴音郭楞州模拟)阅读与理解。

已死的母熊

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中要害,端坐不倒。近视之,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

有小熊三,戏于水。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猎人感动,遂终身不复猎。

(注释)①选自《护生画集》。②以;用,使用。③视:看。④遂;就,于是。⑤复;语,

又。

(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猎人进山打猎,用枪射击一只母熊。

②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石头下面的溪水中有三只小熊,在水中嬉戏。

(2)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省略的人物。

例:(猎人)中(母熊)要害

①(母熊)端坐不倒

②(猎人)近视之

③(小熊三)戏于水

④(母熊)死而不倒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母熊之所以抱着巨石死而不倒,是因为怕石头落下伤了自己的孩子

B.猎人终身不打猎,是因为他被母熊那伟大的母爱感动了

C.因为母熊的三个孩子正在石头下的水中嬉戏,所以它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猎人的子弹

(4)给故事换个题目,不恰当的一项是Co

A.母爱的姿势

B.端坐不倒的母熊

C.猎人入山

(5)展开想象,写写母熊被击中的瞬间,它的神态和心里想法分别是怎样的。母熊

眼神绝望地望着猎人,心想:怎么办?石头下的孩子怎么办?我不能倒下,不能让石头

掉下去!

【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

【分析】译文:

有个猎人进山打猎,见有只黑熊坐在山腰的巨石旁边,便开枪打中了它。猎人恐

黑熊未死,不敢贸然前进,又向黑熊多开了两枪。他料定黑熊必死。但熊仍然端坐在那

里,没有倒下。再接着写“他疑惑地走近一看,这是一只母熊,正用身体挡住欲倒的巨

石。再向山下望去,溪水中有三只幼熊正在嬉戏。猎人明白了,母熊之所以死而不倒,

是怕巨石倒下砸伤自己的孩子啊!猎人很感动,于是终身不在打猎。

【解答】(1)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达到词达句顺。①句子意思是:猎人进山打猎,用枪射击一只母熊。②句子意思是:石

头下面的溪水中有三只小熊,在水中嬉戏。

(2)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括号里省略的人物。

(3)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A、B、D正确。C.有误,因为母熊的三

个孩子正在石头下的水中嬉戏,所以它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巨石。故选C。

(4)考查对选文题目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本文主要写母熊之所以抱着巨石死而不倒,

是因为怕石头落下伤了自己的孩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故C不恰当。

(5)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内容展开想象,合理即可,例:母熊眼神绝望地望着猎人,

心想:怎么办?石头下的孩子怎么办?我不能倒下,不能让石头掉下去!

故答案为:

(1)①猎人进山打猎,用枪射击一只母熊。

②石头下面的溪水中有三只小熊,在水中嬉戏。

(2)①母熊②猎人③小熊三④母熊;

⑶C;

(4)C;

(5)母熊眼神绝望地望着猎人,心想:怎么办?石头下的孩子怎么办?我不能倒下,不

能让石头掉下去!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

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5.(2021•邢台模拟)文言文阅读。

齐人攫①金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②金者之所,见人操金,因攫其金而去。

吏捕③得之。官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时,不见人,徒见金耳J

注释:①攫(ju6):夺,抢。②鬻(yu):出售,卖。③捕:抓捕。

(1)“取金时,不见人,徒见金耳。”中,“徒”是什么意思?

A.白白的

B.只,仅仅

C.空

D.步行

(2)关于字词意思,下面哪一项解释正确?A

A.衣冠:名词作动词用,指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B.“吏捕得之”和“子攫人之金何”,两个“之”意思相同。

C.“见人操金”中“操金”和后面的“取金”是一呵I事。

D.“因攫其金而去”中,“因”可以解释成“因为

(3)“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3

A.你人都在那里,怎么过来抢别人的金子?

B.你自己不敢,却让自己的孩子来抢金子。

C.大家都在这里,你怎敢抢人家的金子呢?

D.大家都在这里,看见你抢人家金子了。

(4)文中的“齐人”是指谁?A

A.欲金而攫金者

B.欲金而操金者

C.鬻金而取金者

D.见金而操金者

(5)下面哪个故事的主角的行为和这个齐人相似?

A.井底之蛙

B.掩耳盗铃

C.亡羊补牢

D.郑人买履

(6)以下哪个成语用来形容这个齐人不恰当?D

A.利欲熏心

B.胆大妄为

C.自欺欺人

D.轻举妄动

【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

【分析】参考译文:

从前齐国有一个想要金子的人,(有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到市场上去。他

去卖金子的地方,趁机抢了店主的金子离开。衙役把他逮住了,审问他:“人都在那里,

你抢别人的金子,这是为什么?”齐人回答他说:“我抢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

见了金子。”

【解答】(1)考查了文言字词的解释。结合句子意思来理解即可。取金时,不见人,徒

见金耳:我抢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徒:只,仅仅。故选B。

(2)考查了文言词句的解释。结合句子意思来理解即可。A正确。“吏捕得之”和“子

攫人之金何”,两个“之”意思不相同。前一个“之”意思是“他二第二个“之”是助

词“的”。“见人操金”中“操金”意思是“拿着金子”。“取金”是指“抢金子”。“因攫

其金而去”中“因”是“于是,就”的意思。故选A。

(3)考查了翻译句子,结合译文作答即可。

(4)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炼信息的能力。从“昔齐人有欲金者”和“因攫其金

而去”可知这个人是“欲金而攫金者

(5)考查了对文中人物的了解和成语的积累。文中“齐人”攫金的行为属于“盗”,他

只看见金子而看不见人,和“掩耳盗铃”的主人公类似。

(6)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成语的理解。“齐人攫金”中的齐人一心想着得到更多

的金子,不顾在场有很多人,犯法偷金。他因为一时鬼迷心窍、利欲熏心而做出胆大妄

为、自欺欺人的事。而“轻举妄动”是指不经慎重考虑,轻率地采取行动。不符合齐人

形象。故选D。

故答案为:

(1)B;

(2)A;

(3)C;

(4)A;

(5)B;

(6)Do

【点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

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

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

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

以了。

6.(2021•宁波模拟)文言文阅读。

吴刚伐桂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蛉。故异书①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zhud)

②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zhC)③令伐树。

注释:①异书:稀奇古怪的书。②斫:用刀斧砍。③谪:因犯过失被调职或降级。

(1)传说月亮上有一棵桂花树,高五百丈。

(2)文中写树被砍开之后马上就愈合了的句子是树创遂合。

(3)吴刚伐桂是因为

A.学习仙道

B.犯错被罚

C.他善于砍树

【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

【分析】参考译文:

过去传说月亮里有桂树,有蟾除。因而(一些)记载异事的书籍里说:月中的桂树高五

百丈,树下有个人,常用斧砍旃,树的伤口随砍随合。砍树的人姓吴名刚,是西河人。

因为学仙犯了过错,被罚砍树,

【解答】(1)考查了理解句子和提炼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旧言月中有桂”和“月桂

高五百丈”可知答案。

(2)考查了提炼信息和翻译句子的能力。“树创遂合”翻译:树的伤口随砍随合。

(3)考查了提炼信息和理解句子的能力。从“谪令伐树”这句话可知吴刚伐桂是因为犯

错被罚。

故答案为:

(1)桂花树五百丈;

(2)树创遂合;

(3)Bo

【点评】文言文阅读是高年级常见题型,要多读多练,总结答题技巧,做到厚积薄发。

7.(2021•盐源县模拟)阅读。

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作答。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

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

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1)根据这段文字所形成的成语是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用“”在文中画出表示这个成语的寓意,并翻译出来。此三者皆务

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这三种小动物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3)解释句子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A.园中有树,塞它,代词,指树一上有蝉。

B.不知螳螂在苏它,代词,指蝉后也。

C.黄雀可伸长颈,欲想要啄螳螂。

【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

【分析】参考译文:

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

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而当黄雀伸着

脖子想要啄螳螂时,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这三个都只考虑到眼前利益,却不

考虑身后的祸患。

【解答】(1)考查了对选文内容及成语的理解。根据这段文字所形成的成语是:螳螂捕

蝉,黄雀在后。

(2)考查了对成语寓意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

其后之有患也”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