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二 第九单元 第25讲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_第1页
板块二 第九单元 第25讲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_第2页
板块二 第九单元 第25讲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_第3页
板块二 第九单元 第25讲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_第4页
板块二 第九单元 第25讲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的独立与人民解放第九单元单元时空纵览政治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与国民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并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主义遭到摧残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毛泽东思想形成并得到发展,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阶段特征横联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19-1949)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斗争,经历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思想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程标准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情分析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高考高频考点,以选择题为主2.情境设计:多利用第一手文献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考查考生对五四运动背景、特点和影响的认识,如(2023·全国乙卷,29)五四运动的影响;(2022·全国乙卷,29)五四运动的内容;(2022·辽宁卷,8)五四运动的过程;(2022·6月浙江选考,12)五四运动的过程;(2021·湖南卷,9)五四运动的影响;另外还通过表格、地图、社会现象设计试题情境,如(2021·全国甲卷,29)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2020·山东卷,7)五四时期的思想转变3.核心考向:(1)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影响整体感知内容导航一梳理必备知识二突破关键能力三链接高考热点四课时精练落实基础性梳理必备知识知识点一五四运动原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独裁统治外部原因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经过开始1919年5月4日,北京各校3000多名学生齐集天安门前,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发展1919年6月,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三罢”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结果取得初步胜利,被捕学生获得释放。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意义性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政治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革命阶段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1.拓展·思维点拨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要求收回山东权益,却被操纵会议的英、法、美转让给日本,激起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1922年,美、英不愿看到日本在中国势力的扩大,转而支持中国与日本在华盛顿会议期间签订协定,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并赎回胶济铁路。2.挖掘·教材信息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为五四运动爆发印发“号外”。谈谈这份报刊有何历史研究价值。答案《新申报》专门报道学生运动的情况,对公众及时了解学生运动的原因和内容起了重要作用,对研究五四运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知识点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的,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著书立说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组织团体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翻译书籍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翻译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阐释·核心概念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李大钊等人围绕“问题与主义之争”进行了一场思想辩论,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一次论战,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问题与主义之争”返回提升综合性突破关键能力视角1从民族觉醒角度看五四运动材料一在这之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他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斗争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形成声势浩大的规模抗争。这样的斗争如果缺少有序的组织引导是难以开展起来的。启蒙推动了救亡,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救亡又是启蒙的有机延伸和继续,并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从思想启蒙到政治救亡——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题材料二五四爱国运动不是被动地反抗,而是主动地抗争,是为国家地位和民族尊严而战,体现出近代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并使中国人民开始清醒地认识到了帝国主义的本质,打破了对外国侵略者的幻想,进一步看清了封建统治阶级成为帝国主义附庸的面目,开始认识到必须推翻他们的统治。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摘编自齐卫平《100年后,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五四”?》解读材料一从群众基础广、影响范围大等方面反映了五四运动的特点和原因;材料二以评价的方式反映了五四运动的深远影响。(1)根据材料一,说明五四运动性质的多重性。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思考(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五四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整体性觉醒”的表现。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全民性运动,群众基础广泛;全国性规模;斗争的组织化程度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主动的抗争;体现了民众国家与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认识深化;具有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彻底性。思考视角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材料解读图片展示了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国际、国内条件。请围绕图片信息,选取其中相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说明。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答案论题: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说明: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努力寻求救国救民方案,进行变法和革命,但中国的社会性质依然没有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相互厮杀,使原来一直向西方学习的中国先进分子开始质疑资本主义制度,直至巴黎和会外交上的失败,最终让中国先进分子看清了这些所谓“正义”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弊端。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在这一历史关键时刻为中国先进分子指明了新出路。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勃勃生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衰败凋零的鲜明对比,让中国先进分子对救亡图存的道路作出理性抉择。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促进了新的革命力量的成长与壮大。五四运动期间,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是五四运动前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产物。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历史解释——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化变革的影响深化拓展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通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式知识精英群体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的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觉醒的知识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意识的形成对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2.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必然性与方式返回达成应用性链接高考热点(2022·全国乙卷,29)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高考真题悟【典例】√1231.史料实证——以实物传单考查五四运动的背景(2022·辽宁卷,8)如图是存于北洋政府内务部档案中的一份传单。当时发放该传单的目的是A.抗议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B.声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C.谴责日本制造“济南惨案”D.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4从材料中“北洋政府”就可以明确时间范围在1912-1928年间,材料针对日本且与山东相关,且学生在这一事件中发挥重大作用,所以是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主权转让日本而引发的五四运动,B项正确;材料时间范围在1912-1928年间,而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一二·九学生运动是在1935年,排除A、D项;济南惨案是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排除C项。12341232.历史解释——对五四运动期间商人罢市行为的解读(2022·6月浙江选考,12)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天津总商会于6月9日发出布告称:“对于外交失败,惩办国贼,惟有以罢市为最后要求。本会鉴于人心趋向,局势危迫;无可挽回,当即决定自明日起罢市。”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商人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B.五四运动的中心已从北京转移到天津C.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D.“罢市”是商人爱国行动的一种方式√4天津商会罢市的原因是“外交失败,惩办国贼”,这说明“罢市”是商人爱国行动的一种方式,D项正确;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胡适、陈独秀和蔡元培等,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五四运动中心转移,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工人阶级,排除C项。12341233.史料实证——以书信内容考查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原因(2021·全国甲卷,29)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4蔡和森只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更容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并没有完全否定社会革命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可能,排除A;英、美、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不等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B项属于过度解读,排除;材料没有提及革命道路的问题,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12341234.史料实证——以图片史料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2020·山东卷,7)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下图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4根据材料可知,这反映出此时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觉醒民众,促进其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故选C项;近代中国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并非“平民教育运动”的背景,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与材料主旨“平民教育运动”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此时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觉醒民众是革命的当务之急,并非“团结工农”,排除D项。1234123经典模拟练1.[学习情境·新认知]五四运动前夕,《申报》对马克思主义的报道多以反映各方思想和动向为主;到五四运动期间,《申报》则多次发文报道、声援学生运动,随后又以广告的形式直接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相关刊物。这说明《申报》A.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 B.有效拓展了国人的国际视野C.具有一定进步和正义的立场 D.直接推动了五四运动的进程√根据材料中五四运动期间《申报》发文报道、声援学生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可知《申报》具有一定进步和正义的立场,C项正确。1231232.[社会情境·新发现]五四运动之后,许多人将“爱情”视为自由、独立、平等的象征。到了20世纪20年代晚期和20世纪30年代,谴责自由恋爱的声音越来越多,政治理论家们更是提出恋爱的法则必须服从革命的律令。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危机持续严重

B.马克思主义被广泛接受C.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D.国民党独裁体制的建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被广泛接受这个说法有失偏颇,排除B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传统思想的地位,排除C项;国民党独裁体制与谴责自由恋爱无关,排除D项。1231233.[信息挖掘·新视角](2023·南京高三模拟)如图是2020年8月中国邮政发行的纪念邮票。该邮票纪念的是

A.率先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B.折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高潮C.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丰硕D.反映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新动向√12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反映出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新动向,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率先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丰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五四运动的内涵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爱国运动,更是一场在公民责任的旗帜之下,从知识分子到全民动员的社会运动。启蒙知识分子从“五四”的胜利中尝到了社会运动的甜头,开始从个人的解放转向社会改造,转向面对广大国民的社会运动。“五四”之后涌现的高潮,并非爱国救亡,而是充满了理想主义精神的社会改造。——许纪霖《作为社会运动的“五四”》命题视角拓[材料解读]五四运动不仅使新式知识精英走上了中国社会舞台,也激发了下层民众社会运动的热情。[命题方向]五四精神;五四运动的影响;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返回课时精练12345678910111213141.(2023·大同三模)下表是1915年5—6月陆征祥收电簿中各方反对巴黎和会签约来电(节选),选择题1516拍发者发电日期收电日期内容要点留日学生总会5月4日5月7日青岛直接收回,坚持到底上海南北议和代表5月6日5月8日勿予签字,以伸公道,而保存国际之地位江苏省议会5月10日5月13日联合友邦,坚持到底,不达目的,暂不签字顺直省议会5月9日5月14日要求青岛直接交还北京报界全体人员5月7日5月18日青岛若不能直接交还,万勿签字171234567891011121314这反映了A.学生活动影响了政府外交决策B.现代化传播工具扩大了五四运动的影响力C.马克思主义已在中国广泛传播D.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选择题1516171234567891011121314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的主要诉求通过电报的方式很快反馈到了中国代表团手中,体现了现代通讯手段的运用促进了五四运动影响力的扩大,故选B项;材料并未说明陆征祥针对学生代表的意见所做出的表态或者回复,无法体现学生活动对政府外交决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状况,排除C项;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选择题1516172.(2022·日照模拟)五四前后,中国大地上涌现出比如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改造联合会、讲学社、新教育促进会、平民教育演讲团、工学会、新民学会等等众多新式的进步社团;同时,还出现了比如《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湘江评论》《女界钟》《少年中国》等形式多样的新期刊。这一现象表明A.反帝反封建成为国人共识 B.社会开明开放氛围浓厚C.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D.思想界呈现空前活跃局面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根据材料可知,五四前后在中国大地上涌现了众多新式进步社团及新期刊,表明思想界呈现空前活跃局面,D项正确。1516173.1919年元旦,李大钊兴奋地预言:“一九一四年以来世界大战的血、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的血、一九一八年德奥革命的血,好比作一场大洪水……洗来洗去,洗出一个新纪元来。这个新纪元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这体现出A.先进知识分子对新革命道路的探索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的结合C.反帝反封建军阀成为新的时代呼声D.社会主义思潮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体现出先进知识分子从新民主主义者向社会主义者的转变和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A项正确。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4.(2023·焦作一模)1919年,某哲学家在《第三种文明》一文中说:“这次大战把第二种文明(指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破罅一齐暴露了;就是国家主义与资本主义已到了末日,不可再维持下去了。”此观点反映出A.新文化失去了民众支持 B.中国救亡途径面临转向C.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 D.中西方文明冲突加剧√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根据材料可知,该哲学家的观点有利于中国放弃以学习西方资本主义作为救亡的途径,转向学习社会主义,反映出当时中国救亡途径面临转向,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前期虽以学习西方资本主义为主,但五四运动后转向学习马克思主义,因而不能说“失去了民众支持”,排除A项;材料观点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排除C项;材料中的观点与中西方的文明冲突无关,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5.(2023·日照一中模拟)1919年3月,邓中夏等人组织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并把人力车夫、产业工人作为启迪反帝反封建觉悟的首选对象,甚至五四运动后,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还深入工矿企业,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这表明A.国民觉悟得到提升

B.救亡之路出现转向C.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D.新型政党开始筹建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提升国民觉悟是“平民教育讲演团”的宗旨,但不能说明国民的觉悟得到提升,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进步知识分子和工人结合加深,并不能说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排除C项;虽然邓中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但材料现象并不是在筹建政党,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6.有学者在1919年5月9日《晨报》“评坛”栏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之示威运动与国民之精神的潮流》评论。他认为“吾观此次学生之示威运动,似青年之精神的潮流,已有一种趋势……则将来之社会,必可转病弱为强健也”。该学者意在强调五四运动A.以社会的运动改造社会B.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找到了社会改造的途径D.拉开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帷幕√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对社会改造的推动,A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拉开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帷幕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7.(2023·烟台二模)1919年6月5日之前,上海租界报纸时常表示对学生运动的同情;但6月5日之后,便开始警告公众不要在租界发放传单,禁止上街游行,《北华捷报》更是将学生运动称之为“骚乱”。这一转变A.推动帝国主义侵华阵营瓦解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运动方向的引导C.折射出五四运动影响力增强D.表明了列强对于社会剧变的强烈排斥√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据所学可知,1919年6月5日之后,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了上海,其主要斗争形式转变为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体现在题干中就是上海租界报纸对该事件的态度由“同情”转变为“禁止”,这一转变折射出五四运动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故选C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8.(2023·重庆一模)李大钊在1919年8月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他指出社会主义是时代的旗帜,研究问题必须有主义作指导。针对当时中国的现实指出,仅仅依靠“一点一滴的改良”是不行的,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这场争论A.使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B.使无产阶级革命成为社会共识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D.将思想启蒙与社会运动相结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主张“社会主义是时代的旗帜”,社会问题必须用主义进行根本解决,这场争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项正确;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排除A项;“使无产阶级革命成为社会共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运动,排除D项。179.(2023·临汾二模)以下是不同的人对五四运动的认识,据此可知五四运动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姓名身份认识傅斯年运动的领导者从五月四日以后,中国就算有了“社会”……这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罗家伦运动的领导者五四精神一是学生牺牲的精神;二是社会裁制的精神;三是民族自决的精神约翰·杜威运动的旁观者我们正目睹一个民族/国家的诞生,而出生总是艰难的周策纵运动的研究者五四运动在社会政治方面上的另一个结果是,商人和城市工人的组织和活动得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五四”事件教育中国人民,他们的力量在于组织起来17A.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B.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五四运动不仅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斗争的对象和目标等内容,无法说明其反帝反封建的性质,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的人物没有马克思主义者,排除C项;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0.(2023·大同高三阶段练习)下表为五四运动后创办的具有代表性的进步刊物。据此可知,五四运动后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刊名主持刊行年月出版地点宗旨(倾向)《星期评论》戴季陶等1919.6.8上海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少年中国》王光祈1919.7.1北京社会主义《湘江评论》毛泽东1919.7.14长沙宣传新思想《建设》孙中山1919.8.1上海研究革命理论和建设新中国方案A.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共识 B.革命刊物成为报刊业的主流C.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D.出现探寻救国新道路的趋势√17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进步刊物宣传社会主义,说明出现了探寻救国新道路的趋势,D项正确;“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表中只是部分刊物,不能得出革命刊物成为报刊业的主流的结论,排除B项;表中只提到上海、北京和长沙三个城市,不能得出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的结论,排除C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1.(2023·保定调研)1920年1月,孙中山致海外同志的信中说:“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这表明孙中山A.受到五四运动影响B.找到取得革命成功的道路C.致力于推动思想解放运动D.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威力√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五四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人们的革命意识,对后来的革命发展具有长远影响,故选A项;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入僵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排除B项;思想解放只是革命斗争的前提,“致力于”说法错误,排除C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2.1920年9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办的《劳动界》登载了工人陈文焕的来信:“从前受资本家的压逼,有话不能讲,有冤无处申!现在有了你们所刊行的《劳动界》,做我们工人的喉舌,救我们工人的明星呵!”这说明当时A.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壮大工人力量B.中国共产党诞生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C.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工作已起到效果D.无产阶级掌握革命武装准备发动起义√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234567891011121314选择题15161713.(2023·石家庄模拟)1919年,北京《晨报》副刊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出专号纪念这个节日,反响并不热烈。1920年则不同,在工人群众以及广大的青年和知识分子中已经有了强烈的反响,在全国的许多城市都举行了集会、讲演或示威游行,同时全国许多报刊报道了各地庆祝“五一”的情况。这个变化表明五四运动后A.工人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B.工人阶级壮大扩大了社会影响C.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D.马克思主义受到社会普遍认同√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巨大力量,扩大了社会影响,因此《劳动节纪念》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受到社会普遍认同,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4.(2023·沈阳高三阶段练习)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每当五一劳动节、马克思诞辰、巴黎公社运动爆发日等重要纪念日,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都会组织演讲、辩论、唱歌等活动,吸引民众直接参与。这些活动A.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促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D.促进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材料提到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先进知识分子利用各种马克思主义纪念日,通过民众可以直接参与的形式,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其目的是在民众中更广泛地传播马克思主义,B项正确。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5.(2023·大连二模)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先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真正的解放》等文章,提出:“离开众庶,则无英雄”“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三面,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打出一道光明来”。这一思想A.揭示了列强侵华的本质 B.动摇了传统思想的地位C.指明了工人运动的方向 D.明确了民主革命的道路√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据材料可知李大钊主张通过团结底层工农群众,主动开展反抗斗争,为下一阶段的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故选C项;工人运动的主要对象是国内外的资本家,并非专指列强侵略,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B项;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发表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明确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民主革命道路,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选择题1716.(2023·惠州一模)20世纪30年代,有学者到山西一所中学讲学,讲完后学生们纷纷向学者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国革命应当由哪一个阶级领导”“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还是反革命的”。这反映出当时A.国民革命的影响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民族危机的加剧

D.民众爱国热情高涨√12345678910111213141516选择题17根据时间“20世纪30年代”,山西的中学生关心“中国革命应当由哪一个阶级领导”“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还是反革命的”,这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的影响,故选B项;国民革命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民族危机的加剧,故排除C项;材料中是学生的兴趣,并非民众,故排除D项。非选择题17.(2023·山东百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