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语文衔接-读懂散文-让你事半功倍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19/28/wKhkGWbY-OCAaYt0AAHS5aZPcIY950.jpg)
![初高中语文衔接-读懂散文-让你事半功倍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19/28/wKhkGWbY-OCAaYt0AAHS5aZPcIY9502.jpg)
![初高中语文衔接-读懂散文-让你事半功倍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19/28/wKhkGWbY-OCAaYt0AAHS5aZPcIY9503.jpg)
![初高中语文衔接-读懂散文-让你事半功倍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19/28/wKhkGWbY-OCAaYt0AAHS5aZPcIY9504.jpg)
![初高中语文衔接-读懂散文-让你事半功倍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19/28/wKhkGWbY-OCAaYt0AAHS5aZPcIY95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你事半功倍一一初高中语文衔接学习资料
篇章07读懂散文
一、体裁特征
散文概念有广狭之分,广义上的散文泛指那些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狭义的散文是指
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带有
叙事、记人、状物、写景、说理性质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其体裁特征如下:
1.纪实性强
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主张“大实小虚”,即在保持题材大体真实的前提下,可以
虚构某些细节,乃至某个次要人物。尽管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绝对是真实的,这一点
也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2.形散神聚
“形散神聚”中的“形”指的是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形”的
“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神”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
意蕴等,“神聚”是指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等是明确、集中、统一的。要想把“散”的
材料凝聚为“神”,在结构上往往需要一条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
体。
3.取材广泛
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
4.形式灵活
结构多种多样,表达方式自由,语言运用灵活。
5.语言优美
讲究文采,注意节奏,诗意浓郁。
二、文体种类
1.写景状物散文。写景类侧重写景,抓住景物特征,抒发感受、认识;状物类侧重状物,
描摹刻画具体事物,托物寄意。
2.写人叙事散文。写人类侧重写人,从一事或多事中表现人物;叙事类侧重记事,以事
件发展为线索,或有头有尾或片段剪辑式记叙事件。
3.文化哲理散文。以议论为主,寓哲理于形象,文笔灵活。
三步阅读整体把握
第一步①明示写作对象或内容。
关注标题②提示阅读线索。
(对象)③明示或暗示文章的主题。
①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
感的语句。
第二步②找到充当线索的人物、事件、事物、情感。
理出思路③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关系,体察
其大体结构。
④抓语段、语句之间的邃转关系,抓中心句、
过渡句、关键句。
①锁定文章中心句、提示语、关键词语,概
旨O
第三步②从事件角度概括,体味作者表达的观点、
概括主旨态度、思想情感。
③散文往往卒章显志,揭示哲理,深化境界,
启发读者思考。
答题技巧最全模板
要点一散文阅读选择题
散文阅读要注意“两点”:内容和艺术特色,内容即“写什么”与“为何写”,艺术特
色即“怎样写”。这两点,是理解所有文学类文本的关键。因此,我们只要能够抓住内容(写
什么、为何写)和艺术特色(怎样写),无论是读文还是解题便可事半功倍。
散文的选择题,选项往往涉及作品的内容理解、思路分析、文章主旨、艺术
含义表现手法等多方面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散文与小说选择题命题特点基
本相同,故此处只做简略讲解。
设问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方式
第一步,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将选项大致分成理解类、筛选类和评价赏析类。
第二步,圈画出评价赏析选项中有关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
解题等方面内容的名称术语。
技法第三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比对分析,理解类的看理解是否
有偏差;筛选信息类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特别关注圈
画的名称术语是否有原文依据。
要点二散文结构思路
行文的思路与散文的线索的区别在于: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情感
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而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
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线索可以是梳理作者思路的一个
参考,但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题型一梳理行文思路
”分析作品结构”,要求考生对作品的整体构思和行文方式进行剖析,明确其作用。高
考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查散文的结构:一是从线索(感情线索、事件线索、人物线索、景物
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入手,分析其在组织材料、叙述事件、表达主旨等
方面起到的作用;二是从某个局部(如开头、结尾、过渡句段)入手,分析其在整个篇章中的
作用。
散文结构形式举例:
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是按“认识一交往一离别一怀念”的时间顺
(1)按时间顺序安排
序来写的;许地山的《落花生》则按“种一吃一议”的时间顺序依次
结构
展开。
记事性散文和游记散文多按此展开,不突出时间因素,或隐没时间因
(2)按空间位置变化素,只突出空间位置的变化。比如朱自清的《欧游杂记》里许多文章
安排结构便采用了“近一远”“东一西”“上一下”等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类
似于中国画“移步换景”的表现技法。
(3)按事物性质、类别比如贾平凹的《入川小记》,将入川观感分成几类写,分别写了小吃
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印象、对成都人的印象等。
把中介物作为串联作者思想感情和材料的媒介。所谓的中介物,可以
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问题、概念、思想等。比如萧
(4)以中介物组织材乾的《鼓声》,就分别写了小时候的拨浪鼓(欢乐)、商贩鼓(收破烂)、
料,安排结构和尚道场鼓(葬别母亲)、欢庆解放鼓(新生)、农民分田地鼓(欢乐)、“文
革”鼓(挨斗)和“四人帮”倒台鼓(欢乐)等,用鼓声串起的片断表现了
作者的人生历程及感悟。
(5)以作者的思想、情比如余秋雨的《废墟》,就是按照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来写的,先
感的变化脉络组织后写了自己和别人对废墟的看法,认为应当保存废墟,中国需要废墟
材料,安排结构文化,保存历史废墟是为了走向现代。
明线,作品中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如记事写景的时间线或空间线;
(6)以双线结构(复调)暗线,即作品中未直接描述或间接呈现出来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
行文,分明线和暗线线索,如记事写景中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雷雨前》等。
写两件以上的事,写完一件再写一件,各件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系起
(7)环扣式结
来;事件间或层层深化,或互相映衬,或互相对比,或相互反复、强
构
调。如川端康成的散文《我在美丽的日本》等。
(8)“阳光散射式”结
即围绕一事或一物,写与之相关的事件或事物。
构
题型二分析线索的作用
1.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及其常用线索。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
“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
寻找散
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文的行
2.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文线索
3.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4.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
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1.结构方面的作用
(1)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分析线(2)使结构清晰,材料集中。
索的作(3)使行文富于变化。
用2.内容方面的作用
(1)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2)揭示主题。
(3)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另外,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
呼应作用,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等。
题型三不同类型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散文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①内容,深刻的寓意,表达的主
题、情感;②结构,与前后文的关系,与标题的关系;③表达效果,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
达效果。
尤其要注意开篇、中间、结尾段落中语句的作用。
①开门见山,点明中心。②设置线索,引出下文。
③曲笔入题,设置悬念。④埋下伏笔,铺垫照应。
开篇段⑤设置疑问,引人深思。⑥比喻开头,由虚入实。
⑦对比入题,强调主体。⑧类比引入,发人遐思。
⑨乍显异常,扣动心弦。⑩侧面入笔,含蓄自然。
①承上启下。②由叙述转向议论。③由写景转向抒情。④由正面转到
中间段
反面。⑤由……到……。⑥层层深入。⑦总领下文。⑧总结上文。
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②问句作结,发人深思。
③省略号,余味绵长。④比较作结,突出情感。
结尾段⑤想象作结,意蕴深远。⑥直抒胸臆,情感强烈。
⑦呼应前文,对比照应。⑧以景结情,含蓄蕴藉,深化主题。
⑨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①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②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
点睛句
以启迪。
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等关系。
插入段
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或引用
④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性,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表明……态度,
材料
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反复出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②在结构上,有
现的句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③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
子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要点三散文要点概括
文章的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是指全文
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概括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每一段的内
容要点,并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者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主要有三大题型:层(段)
意概括题,主旨概括题,特定信息概括题。其中特定信息概括题是考查重点。对于内容要点
概括而言,做答时应做到“点要全、语要精",条理简明。
题型一层(段)意概括题
层(段)意概括就是对文章某段或某几段的段意进行概括。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概括某
段段意;二是概括多段落的层意。
考查层(段)意概括即概括文章某段或某几段的段意。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
形式“概括”等作答动词和“内容”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提取词句法:对于直接概括某段段意题,如果有中心句或结论句或关
键词,直接提取即可。
2.层意相加法:没有中心句、结论句、关键词的段落,首先要确定段落叙述
答题或描写的对象,然后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各层层意相加。
技巧另外,对于多段落的层意概括题,既要注意段内的层次要点,又要注意段与
段之间的关系。如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段落的意思有机结合;如
是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能忽略前者;如是总分(分总)关系
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
题型二主旨概括题
主旨,就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对人、事、景、物的
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
在散文阅读题中,对主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
思;二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查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和“主旨”“启示”“思想感
形式情”“观点态度”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一)主旨概括“5方法”
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
如2013年高考四川卷中《负重的河流》。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主旨,也往
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
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
答题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技巧4.因文而异法。(1)写入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做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
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2)写景状
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3)哲理性散文的
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5.借助背景法。借助注解,了解相关时代背景,由此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主旨概括的答题模板
概括主旨的格式一般为:概述文章内容(本文通过记叙……,塑造了……形象)
+写作意图(表达了……,抒发了……情感愿望)。
题型三特定信息概括题
“特定信息”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
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考查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写出”等作答动词和“意义”“原因”“精
形式神”“意义”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答题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
技巧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
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厘清思路,确定概括区间
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要厘清全文思路,
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三步:检索提炼,整合答案要点
在确定好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提炼,分类整合。分类整合的标准
有两个:
一是看赋分,一般而言,若赋分为4分,应有2个要点或者4个要点,
基本上是1个要点1分或者2分;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就是说提炼出来
的信息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并为一个要点,避免
答案要点交叉重复。
要点四散文词句含意
新《考试大纲》在文学类文本B级“理解”中增加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理
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两个考点,备考时要特别关注。“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主要
是指理解表现文章主旨、反映深层含义、反映语言环境、具有临时指代意义的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意义含蓄、内涵丰富、蕴涵深意的句子的含意,
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的含意,理解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临时意义的句子的含意,理解在表达效
果上有特殊作用、结构较复杂、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的含意,理解有哲理性、起警策作用的句
子的含意。对于“词义、句意”的理解,应善于挖掘其修辞义、主旨意等深层含义,不能浮
于表象,浅尝辄止。
题型一理解词语的含义题
高考考查的“词语”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种:①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②
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
文章中;③特殊指代意义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词语;④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
词、形容词、叠词等;⑤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
用、词性活用等。
1.理解词语含义
考查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说明”“赏析”“简析”等作答动词和
形式“含意”“词语”“内涵”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
“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有指代作
用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2.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
答题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技巧3.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4.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
往使用一些修辞、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
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2.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注重分析标题的特定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等。
特定义指标题在这篇文章中的特定意思,虽与组成标题的词语有
关,但又超越标题本身的意思;比喻义、双关义指用了这两种修辞手
理解
法的标题的意义;象征义指使用了象征手法的标题的意义。
标题
(2)注重分析标题“三义”:表层义、深层义、主旨情感义。
含义
表层义指标题自身的含义,深层义指标题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指上
面的特定义、比喻义等),主旨情感义指标题指向文本主题及作者的情
感态度等。
(1)结合标题特点分析其作用。
以人物为题,主要点明写作对象及其特点;以时间、地点为题,
分析主要有创设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以景、物为题,主要有线索、表
标题达情感、暗示主旨的作用。常见的作用术语有:生动形象、新颖含蓄、
作用言简意丰、发人深省、激发兴趣等。
(2)结合与文章的关系分析其作用。
从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看,许多标题概括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
重点;从标题与文章主旨的关系看,有的标题就是文眼,点明了文章
主旨;从标题与文章情感的关系看,有的标题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从标题与文章思路、线索的关系看,有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是行
文思路的体现。
题型二理解句子的含意题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要注重体会其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如何把握重要句子的“丰富含
意”,除了要牢牢把握分析句子含意的“六看法”(句内三看,看关键词、结构、表达;句外
三看,看相邻、段意、主旨)外,还要掌握从不同角度或侧面看句子的方法技巧。
理解句子含意,特别要强调对所给句子进行“内外结合”的审视。
所谓“内看”,就是审视句子内部,一看句中关键词语是什么,要依词释句。二看句中
表达有无特点,如是否运用修辞手法等,如有,则须用“还原法”写出其本意。三看句中结
构,是单句还是复句。是单句,其主谓宾是什么;是复句,其层次、关系又是什么;看句中
结构,判断句意有几层,确定答案语言组织的形式。
所谓“外看”,就是审视句子外部(环境):一看相邻语句,有无邻句互解;二看所在段
落的段意、主旨,句意是要结合段意、主旨来分析的;三看说话人,此句话是文中人物说的
还是作者说的,无论是谁说的,都别忘了作者的表达意图。
1.含蓄句
含蓄句指的就是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涵某些深层意义,或含有一
定的警示作用,有一定的哲理,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对含蓄句的
理解,可从三个层面思考:
1.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
考查2.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内容3.句外之意,即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产生的意义。
高考考查重点一般放在第三层上。理解这类句子时,需要把握文章主旨,
合理联系作者的情感态度。一般来说,含蓄句与文章主旨相关。把握了文本
主旨之后,再从“表层意义”出发,联系语言环境,结合“句内意义”,适
当地展开联想和引申,获得“句外之意”。
1.联系语境,揣摩句意这类句子由于某种需要,故意不直说,而运用
双关、暗示等手法含蓄地表达句子含意。
答题2.联系主旨,分析句意揣摩语句的感情色彩,需要联系文本的主旨、
技巧作者的情感态度。
3.由表及里,整合答案具体分析含蓄句的外在形式,特别是语句中的
关键词,再由表及里,整合答案。
2.修辞句
修辞句是指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喻、夸张、拟人、反语、排比、
考查
对偶等都是在散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理解这样的句子,要明确其所使用的
内容
修辞手法,结合语境探求其意义、目的和作用。
1.确定修辞手法要明确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2.抓住关键词抓关键词,结合文意,理解句子含意。
答题
3.语句“还原”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还原成没使用修辞手法的直
技巧
白语句。如比喻,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象征,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
等。
3.结构句
所谓结构句,是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
考查句、过渡句、照应句等。理解总领句或总结句的含意,需要对下文或上文的
内容几段内容进行概括;理解过渡句的含意,需要对上下文内容进行把握;理解
照应句的含意,应找准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1.定位置,定含意不管理解哪一种句子,关键是要找准它的“管辖范
围”,根据句子的管辖区间去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
答题2.明方法总领句常常概括段意或统领全文,理解其含意就必须从它所
技巧领起的内容中去找;总结句往往放在结尾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文
中去找;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领起下段内容,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下句
(段)中去找。
要点五散文技巧、语言
欣赏艺术技巧既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难点,这类考点旨在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
鉴赏能力,要求较高。就散文艺术技巧而言,高考常以表达技巧鉴赏和语言特色鉴赏两类题
型进行考查。对于这两类题型,均需先准确判定所用技巧或所属语言特色,然后再结合文本
多角度透彻分析。
题型一表达技巧鉴赏题
“表达技巧”是个综合性概念,它包括了散文表情达意的所有手段,主要是指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行文技巧。《考试说明》要求“了解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
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这里的“表现手法”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包含修辞
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是指一些具体技巧。
答题时考生要审清题意,看题干问的是定向角度(题干明确要求了鉴赏角度如修辞、语言
等),还是多向角度(题干没有明确鉴赏角度,只是笼统地说“赏析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等)。如果是多向角度,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
辞手法和其他技巧。
1.鉴赏表达方式
⑴记叙
考查角度分类作用
第一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
人称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
叙述角度
人称和亲切感,若对象为事为物,往往具有拟人效果。
第三多用于叙事散文中,它不受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
人称映生活。
叙述详写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
详略略写从侧面烘托中心。
顺叙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叙述倒叙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方式插叙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
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
“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2)描写
①写景、状物散文,描写可以从以下方面掌握:
考查角度分类作用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感觉角
等(形、声、色等多感官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不同
度
角度)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最终又
描写角度观察角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从而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度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
写景角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进而蕴蓄情趣和理趣。
度外结合
细描,能突出景物的主要特征,浓
墨重彩地描绘,能感染读者,更利
细描
细描又称工笔,白描又称于表现主题。白描,不加渲染、铺
与
粗笔勾勒陈,简练,生动传神。二者结合,
白描
形成对比,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
描写方法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为主题服务。
动静描可分为动静结合、以动衬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
写静、以静衬动染力。
能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
虚实可分为虚实结合、以实写
景物的特点,或拓展表现空间,或
描写虚、以虚写实
扩大意境,或深化主题。
②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可分为外貌描写、语言
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可以是次要人物烘托或环境烘托。
(3)议论
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
往往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抒情
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①直接抒情
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
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接抒情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使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
不讲究含蓄委婉,使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裸露。这种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
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在记叙刘和珍牺牲后就直接
抒情:“惨象,已使我
②间接抒情
方式内涵举例
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
借景融,浑然一体。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借槐树来表
抒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达自己的感情。
皆情语”。
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
刘白羽的《急流》中,写“绿”“急
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
触景流”“飞舟”,都是为抒情作铺垫的;
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
生情抒发了不畏艰难险阻,急流勇进,知
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虽在写景,
难而上的革命激情。
却应当“字字关情”。
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
朱自清的《背影》中,写送别时父亲
融情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给儿子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
于事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
真意切,感人至深。
使读者品味起来更觉得真诚可亲。
张抗抗的《窗前的树》,作者紧紧抓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物的描写和叙
住洋槐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精心刻
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常常借
托物画,含蓄地表现了洋槐沉稳、朴实和
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
言志坚强的品质,从而给人们启示:做人
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
应像洋槐那样朴实、坚强,为实现自
表达出来。
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2.鉴赏表现手法
类别主要作用
象征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使思想感情含蓄、耐人寻味。
常常表现为对环境或对次要形象(人物)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突出主要表
达对象。为下文的主要形象(人物)的出场制造“烘云托月”的效果。在高
渲染
中阶段,常说成“衬托”。分析时可表述为:为……作铺垫,营造……氛
围。
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之分,其作用为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
抑扬
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分析时常表述
对比
为:什么与什么形成对比,突出……特点(或情感)。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与对比相较,有主次之分。
联想和使文章内容深刻丰满,在形式上变化多姿,生动活泼。分析时常表述为:
想象作者联想或想象……内容,表达……情感。
散文中常表现的构思是,通过写某个小人物、小事件、小物件,来表现社
以小会整体或社会现象,以达到“管中窥豹”的作用。作者常常在散文的结尾
见大处运用这种手法,由“小”而引发对“大”的思考之类的语句,起升华文
章主旨的作用。
动静
常体现在写景片段中,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二者相得益彰。
结合
常表现在游记散文中,既描写眼前之景(实),又由此引发相关的联想(或历
虚实史典故,或相关事例,或自身回忆),其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章内
结合涵,更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更能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凸显
事物、景物特点,更能集中地揭示文章主旨。
点面常表现在场面描写中,通过面上的大环境、大背景和点上的具体描写,粗
结合放与特写的结合,更好地表现主题。
3.鉴赏常见的修辞手法
类别主要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概括为具体,化这四种修辞的基本作用都是
抽象为形象。使描写(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化物为人,形象生动;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
拟人
对话,交流情感。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增加感染力;突出特征,揭
夸张
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
对偶这两种修辞都是使语言的形
酣畅。
式更加优美,富于节奏与韵律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
排比美。
强劲,有节奏感,抒情强烈。
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
反复
强调,增强感染力。这两种修辞的基本作用都是
加强语气,加重语言力量,激发读者感情,给人深强化某种情感。
反问
刻印象。
4.鉴赏行文技巧
名称内涵艺术效果
开门开篇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①突出中心,使主题鲜明突出。②总领全文。
见山拖泥带水。③总起下文。④行文不枝不蔓,干脆利落。
卒章结尾点明文章主旨或作者的①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②总结全文,
显志思想感情。使结构完整。③有水到渠成之感,有强调之效。
照应①紧扣中心写作,不枝不蔓,行文紧凑集中。
文章正文与题目照应。
题目②反复点扣题目,对中心有强调突出之效。
首尾①重复开头内容,强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
文章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呼应②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严谨。
前后①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②构思精巧,行文
上下文间内容的前呼后应。
照应缜密,结构圆合严密。
叙事性作品中为下文情节内①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②构思精巧,行文
伏笔
容的出现预设的埋伏。缜密,耐人寻味。③结构圆合严密。
铺垫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
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
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兆,制造气氛。
①使文章叙述的事情更简洁明了,更容易突出
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
主题,使中心明确。②使读者有更清晰的观感。
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
线索③使文章有更清晰的逻辑,容易做到围绕中
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
心,组织材料,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
的脉络。
络清晰。
题型二鉴赏语言特色
鉴赏语言特色类题型,其命题角度多为局部,也有从整体上考查的。局部语言赏析题也
是从词语选用(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是用成语还是引用古诗文)、句式选用(长句与短句、整句
与散句、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等)、修辞手法(主要角度)、语言特色四个角度切入的。不
过,还有一个角度虽不常见,但须关注,即语言之美。可考虑汉字声调的平仄相间,双声叠
韵词的使用,叠词、单音词的妙用及押韵等问题。当做到以声传情时,语言就具有了声韵美
和情韵美。文章整体语言的赏析虽也从上述方面切入,但更多的是从语言风格角度切入的,
如生动形象、质朴平易等。
语言特色鉴赏四个角度:
(1)用词之美
角度特点或作用
动词、形容词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耳,
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
叠字、叠词
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给
人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成语或古语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2)句式之美
角度特点或作用
长句短句结合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整句散句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3)风格之美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
活泼、诙谐等。
(4)手法之美
角度特点或作用
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
修辞之美句、反问句等。广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
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觉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
描写之美
铺陈渲染,等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注意]语言特色(风格)除以上角度外,还可以从“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语体特色”
等角度分析,因这三大角度已在''小说”专题中详解,本处就不再细说。
要点六散文形象鉴赏
散文作品中的形象,是指作品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形象,散文的内涵就是通过这些
形象所展现的特定自然景物、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散文,首先要感知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进而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就高考选用
的文本来看,散文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和景物形象(写景状物散文)。常考题
型:形象特点概括分析、物象作用分析。对于形象概括鉴赏题,应当多个角度去概括分析,
并深入思考形象的内涵和作用。
题型一形象概括分析
考查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和“品质”“性格特
形式点”“形象”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分析
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
2.从描写中概括分析
答题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
技巧出形象的特点。
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分析
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
点,概括分析时不可忽视。
题型二物象作用分析
散文中的物象不仅有其本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可以说,我们在
文学作品中欣赏的物象,都是客观物象和作者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形象。散文物象作用
的分析主要是就物象对文章内容主旨、艺术构思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的分析。该题型又可分为
主要物象作用的分析和次要物象作用的分析两类。
①内容主旨方面:主要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
主要
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说来,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物象
②艺术构思方面: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起着把众多材料组织贯
作用
串在一起的作用。
①内容主旨方面: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深化或升华作用。
次要②对主要物象方面: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更加
物象鲜明突出。
作用③艺术构思方面: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
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兰瓜
毕淑敏
①听说我要西行,所有朋友第一个反应都是:“你可以吃到白兰瓜了!
②北京的街头也常见到白兰瓜,并不白,像个磕碰过的篮球,也不甜,带有青草
的气息。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白兰瓜的仰慕、希冀之情。
③兰州果真是白兰瓜的大本营,十步之内,必有瓜阵。刀锋顷斜着刺入,浓郁的
香气沿着刀柄湍湍流出,光闻着,就知道同北京街头的不同。每入抢一块,吞进嘴里,
像喝粥似的往下咽。
④向导笑眯眯地看着大家的贪梦,很为家乡的特产自豪。有人言传了:“闹了半
天,白兰瓜也不过如此嘛!真是空有其名!”向导的脸色难看了,忙解释:“今年雨
水多……”平心而论,白兰瓜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闻着还可以,尝尝却不甜。
⑤一路西行,哪里都要款待白兰瓜。刚开始还心想,兰州的瓜不甜,别处的可能
甜。然而总是失望,那儿的白兰瓜都不甜,后来就连尝的兴趣也没有了,除非渴极了,
拿它顶水喝,辜负了我的信任与渴望的白兰瓜阿!
⑥“至嘉峪关就有好瓜吃了,那儿正在举办瓜节。”向导为大家打气。
⑦只知道嘉峪关是长城的一端,不知道它还是瓜的盛市。西北各省市的瓜,像陨
石雨似的降落在小城,满载的瓜车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前面一个急转弯,几个硕大
的甜瓜被车甩了下来,摔碎的瓜的香气像烟雾塞满街道。
⑧瓜节隆重开幕了。白兰瓜形状的氢气球漂浮在碧蓝的天空,远处是银箔似的祁
连雪峰,孩子们头上戴着白兰瓜形的帽子,街上的社火队打扮成瓜的模样……真是一
个瓜的世界。向导拈起一块尝尝,说:“怎么瓜节上的瓜也不甜?不要紧,到了安西,
就能吃到好瓜了。”
⑨过安西时,正是午后沙漠上最热最寂寞的时光。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知识产全保护的互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
- 2025年度个人专利权转让与市场拓展合同
- 机器人实验室装修合同
- 商场装修工人劳务合同
- 2025年计算机服务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范
- 2025年中国耐汽油油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构建高效团队管理与沟通的完美结合
- 2025至2030年仪器专用溶液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单调性的定义与证明》教学设计二
- 酒店家具采购合同范本
- 中医淋巴排毒
- 第四届档案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试题库资料-上(选择题)
- 文献研读课件
- 监理大纲工程监理方案技术标投标方案
- QBT 2460-1999 聚碳酸酯(PC)饮用水罐
- GA/T 1466.3-2023智能手机型移动警务终端第3部分:检测方法
-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课件
- 绿色供应链管理培训
- 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
- 《常见的地貌类型》课件
- 幼儿园小班春季传染病预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