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化学模块学校教化产生于奴隶社会。
1.教化学及其发展7.教化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化学是一门以教化现象、教化问题为探讨对象,揭示教化规教化者、受教化者、教化影响是构成教化活动的基本要素。
律的科学。这三个要素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化者是教化影响和受
2.教化及其发展教化者之间的纽带,受教化者是教化者选择和施加教化影响的对
教化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学问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象,教化影响是教化者对受教化者作用的桥梁。
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化作用。(包括社会教化、家庭教化、学校8.教化与社会的发展
教化)(1)教化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狭义的教化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干脆目标的社会活动,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化的制约
主要指学校教化,它是教化者依据确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支1.政治经济制度确定教化的领导权。
配、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化的工作,对受教化者的身心施加影响,2.政治经济制度确定着受教化的权利。
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更的活动。(教学探讨的教化主要是学校3.政治经济制度确定着教化目的。
教化)4.教化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Ps:最早将“教”“育”连用的是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二、教化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得天下英才而教化之,三乐也”1.教化为政治经济制度培育所须要的人才。
3.教化学发展中的教化专著:2.教化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气。
(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3.教化可以促进民主,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确定作用。
教化专著;总之,政治经济制度干脆制约着教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化
(2)教化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化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又对确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不行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会随着现代
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化学专著;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气,变得越来越重要。
(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化学诞生的角度看,通
常以德国教化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一般教化学》为标记。链接:“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
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化派”的代表;化与政治的关系。
(4)柏拉图《志向国》“寓学习于嬉戏”(2)教化与社会生产力
(5)苏格拉底“助产术”以其雄辩和青年智者的问答法闻名。一、生产力对教化的确定作用
(6)杜威作为现代教化的代言人,其教化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1.生产力水平确定着教化的规模和速度。
对,提出“教化即生长,教化即生活,教化即阅历的改造”。杜威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化结构的变更。
的教化理论是现代教化理论的代表。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化的内容和手段。
4.马克思主义教化学的建立4.教化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我国教化家杨贤江化名李吾浩写的《新教化大纲》是我国第一本二、教化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教化学著作。1.教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现途径
5.当代教化理论的发展(1)教化再生产劳动力
(1)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提出的教学理论,被视为现代(2)教化再生产科学学问
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2.人力资本理论
(2)法国承认教化家保罗。朗格朗1970年出版了《终身教化引论》(1)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2)创建时间:1960年
提出了终身教化的思想。(3)核心概念:人力资本(4)教化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5.教化的起源率33%
(1)神话起源说(3)教化与科技文化
(2)生物起源论(代表:利托尔诺、沛西。能)科学技术对教化的影响:
教化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化起源的学说1.科学技术能变更受教化者观念。
(3)心理起源论(代表:孟禄)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化者的数量和教化质量。
(4)劳动起源说(代表: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化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干脆理论一句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二、教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变过程中用》1.教化能完成科学学问的再生产。
6.教化的发展阶段2.教化推动科学体制化。
依据历史发展的依次,把教化发展的历史形态划分为原始形态的教3.教化本身具有科学探讨的功能。
化、古代教化、近代教化和现代教化。P77-814.教化具有推动科学技术探讨的功能。
现代教化的发展趋势:教化的终身化、教化的全民化、教化的(3)教化与文化的关系
民主化、教化的多元化、教化的现代化一、文化对教化的制约和影响
1
1、文化制约教化的特点(1)教化目的及其功能、教化目的的价值取向
2、文化制约教化的内容、观念的模式狭义的教化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化者培育成为什么样人才的
二、教化对文化的作用总的要求。
1、教化传递文化教化目的的层次结构:
2、教化传播文化1、各级各类学校必需遵循的总体要求,即主导性教化目的
3、教化选择文化(国家的教化目的)
4、教化创建和更新文化2、各级各类学校的详细要求,即培育目标
9.教化与个体发展3、课程目标
(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P874、教学目标
个体身心发展:指个体从生命起先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教化目的功能:
中,不断发生的变更过程,特殊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主动的1.导向功能2.激励功能3.评价功能4.选择功能
方面变更的过程。(包括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教化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1.个人本位论(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夸美纽
(1)内发论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斯、中国孟轲)
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2.社会本位论(涂尔干“社会本位论的提出者”、斯宾塞、
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确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气;孔德、赫尔巴特)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确定作用。3.教化无目的论(美国好用主义教化家杜威)
(2)外银论代表人物中国的荀子;4.教化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美国的华生“给一打健康的婴儿可以培育成各种类型的人”(2)全面发展的教化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全面发展的教化目的:提高全体公民素养,增加人的体质,发展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的特性,使受教化者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育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化都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部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依次性一按部就班(3)我国现阶段教化目的的基本精神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一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我国现阶段教化目的理论基础一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的内容,采纳不同的方法。学说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擅长抓住发展的“关键期”我国现阶段教化目的基本点: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一留意培育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为重点,造就'有志向、
质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一因材施教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该教化目的反映出的基本精神:
1.遗传素养一一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供应了1.我们要求培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
可能性;遗传素养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确定的影响;但遗传在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养与科学文化学问实力的统一;
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
?2.成熟一一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特点,它为确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供应了可能和限制;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特性的发展,培育学生的创建精神
3.环境一一为个体的发展供应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和实践实力。
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主动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4、强调教化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指微观层面的教化教学
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活动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包括宏观层面的教化结构体系要与社
4.教化一一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相结合。
5.个体主观能动性一一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11.学校教化制度P96
向现实状态的确定性因素(1)学校教化制度及其发展
链接:简述学校教化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缘由?学校教化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详
1、学校教化是有目的、有支配、有组织的培育人的活动细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
2、学校教化是通过特地训练的老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化制度是现代教化制度的核
较好心。
3、学校教化能有效地限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正规教化的主要标记一一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化制度,也称
10.教化目的制度化教化
2
1.学校教化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老师劳动特点:
1老师劳动的困难性
教化制度经验了前制度化教化、制度化教化和非制度化教化的发展2老师劳动的创建性“教无定法”
过程。3老师劳动具有示范性
4老师劳动具有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1)前制度化教化:从人类早期的教化到定型的形式化教化,即实5老师的劳动具有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体化教化。(2)老师的素养
1.老师的素养:老师的道德素养、老师的学问素养、老师的实力素
⑵制度化教化: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化制度。
养
2.老师的专业发展:
⑶非制度化教化:主见非学校化观念的教化思潮。(库姆斯、伊
老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里奇)
(1).专业精神的建立。
(2)专业学问的深化和拓展。
2.现代教化制度发展趋势
(3)专业实力的提高。
(4)专业自我的形成。
(1)加强学前教化并重视与小学教化的连接。
(5)专业看法和动机的完善。
(2)强化普及义务教化、延长义务教化年限。老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化2.入职培训3.在职培训4.自我教化
(3)一般教化与职业教化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3)新课程背景下的老师观
新课程中老师角色转变:
(4)高等教化的类型日益多样化。(1)从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老师应当是学生学
习的促进者
(5)学历教化与非学历教化的界限渐渐淡化。(2)从教学与探讨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老师应当是教化教
学的探讨者
(6)更加留意教化制度的国际沟通。(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老师应当是课程的
建设者和开发者
(2)我国的学校教化制度(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老师是社区型的开
放老师
1.旧中国的学制
(4)学生的特点(了解)
(1)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一一“壬寅学制”,
L学生是教化的对象,以学习间接阅历为主
但未实行《钦定学堂章程》
2.学生是自我教化和发展的主体
(2)1904年,清政府颁布并推行了“癸卯学制”一一我国实行的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第一个现代学制
(5)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理解)
(3)1922年,全国教化联合会颁布了“壬戌学制”一一又称“新
新课程精神的学生观主要有以下几种:
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1.学生是发展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涵义:
2.新中国的学制改革与发展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1)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化体制改革的确定》
2.学生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涵义:
(4)1993年颁布《中国教化改革和发展纲要》
(1)学生是个完整的人。
(5)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化改革,全面推动素养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教化的确定》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6)2024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化改革与发展的确定》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涵义:
(7)教化部《2024~2024年教化振兴行动支配》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老师的头脑之外,不依老师的意
2、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
(1)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英国的双轨制典型为代表、法国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美国单轨制(3)苏联型学制一一中间型或者是“Y”型学
(3)学生是责权主体。
制
(6)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提倡的新型
8.老师与学生
师生关系(了解)
(1)老师劳动的特点
3
师生关系的意义: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从以上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化教学活动顺当进行的重要条件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2.师生关系是衡量老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内文化☆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驾驭)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1、老师本本身是影响师生关系☆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的最主要因素2、学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3、家长和社会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对老师的评价与看法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因素
(二)良好师生关系特征:民主同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安排等详细内容;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正确的
教化看法和教化方式3加强自身修养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与
(四)新课程提倡的新型师生关系
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1师生在教化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同等的关系
课程标准的意义: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在国家层面,它标记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9.课程
2.在学校教化层面上,它标记着素养教化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
(1)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
3.在教材层面上,它标记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
・把课程用于教化科学的特地术语,始于英国教化家斯宾塞。
4.在教学层面上,它标记着老师专业自主权的去了有了保障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支配;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识记)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在我国,课程详细表现为课程支配、课程标准和教材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说明等
课程的意义:(了解)各部分。
1.课程是学校培育人才蓝图的详细表现
2.课程是老师从事教化活动的基本依据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
3.课程是学生吸取学问的主要来源看法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一一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确定作用
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理解)
课程类型主要有: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这是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的两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种类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这是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的两种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化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类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是从课程支配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区
2)中学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主动试行学分制管理。
分的两种类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这是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
3)从小学至中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主体来区分的三种类型。
5.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讨型课程,这是依据课程任务区分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
的。
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化及其他
6.依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一般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了解)
程。
(1)社会需求;
(2)学科学问;
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3)学生;
(2)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
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问与技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课程类型、详细科目和课程
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4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1)间接阅历与干脆阅历相结合(2)驾驭学问与发展智力
的现状提出的。相统一
(3)学问教学与思想教化相统一(4)教与学双边活动规律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3)教学原则及其运用驾驭
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敏捷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须要,以教学原则是依据确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相识而制定
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的特性发展。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2启发性原则(第斯多惠“一个好的老
(4)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了解)师教人发觉真理”)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直观性原则(实物直
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5按部就班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干脆的条
施教原则
件。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以上七个教学原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教学原则体系,尽管每
个原则反映和解决的冲突有所侧重,但是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模式
辅相成的。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孤立的运用某一个原则,只有综合运
用,协同发挥作用,才能在教学中取得最佳效果。
1体验式2探究式3陶冶式
(4)教学方法及其运用(驾驭)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纳的方法,它包括老师教的方
(二)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
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国家课程为主线,开发学科深化类、学科拓展类、学科综合类
的课程资源1.讲授法2.谈话法3.读书指导4.演示法5.试验法6.练习法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理解)
2优化整合实践活动资源老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果的检查与评
3开发乡土探讨课程资源定。
老师应如何备课?
10.教学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备课的三个支配(学期学科教学进度支配、课题教学支配、
教学,是教化目的规范下的、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课时支配)
活动。学生学业成果评定的方法一一视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
法
(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学生学业成果评定的方式一一考试、考查、考察与考试的结果
教学的意义:(6)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是传授系统学问、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1.个别教学制2.班级授课制3.分组教学制4.设计教学法和道尔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养教化、实现培育目标的基本顿制
途径(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需坚持以教学为主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1)结论与过程的统一(2)认知与情意的
教学的任务:统一
(1)引导学生驾驭科学文化传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2)发展学生智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11.教化评价
(4)培育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实力(1)教化评价定义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特性心理教化评价是依据确定的教化价值或教化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
品质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化活动、教化过
(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程和教化结果进行价值推断,从而不断自我完善和为教化决策供应
教学过程的本质:依据的过程。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的相识过程教化评价的作用: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相识过程1.导向功能2.诊断功能3.鉴定功能4.育人功能
3.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身心发展过程(2)教化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化评价的主要类型:
5
1依据教化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将教化评价分为诊(3)疏导原则
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4)发扬主动因素、客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2.依据教化评价的价值标准不同,可以将教化评价分为相对评价、(5)敬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确定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6)集体教化与个别教化相结合的原则
3.依据评价主体不同,可以将教化评价分为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7)教化影响连续性和一样性的原则
4格局是否采纳数学方法,分为量化与非量化评价。(8)导向性原则
教化评价的方法:(9)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客观测验法2表现性测验法3评定量表评价法4轶事记录评(10)教化与学生年龄特征相一样的原则
价法5档案袋评价法(11)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化评价(5)德育方法及其运用(驾驭)
教化评价改革重点:德育方法包括教化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化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1)劝服教化法
3.建立促进老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2)情感陶冶法
4.接着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3)榜样示范法
12.思想品德教化与班主任工作(4)熬炼法
(1)德育及其意义(了解)(5)将惩法
德育是教化者依据确定社会和受教化者的要求的需求,遵循品德形(6)德育的途径(驾驭)
成的规律,实行言传、身教等方式,在受教化者的自觉主动参与的(1)教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化者的道德、思想、政治、法(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制和心理等方面素养的教化活动。(3)劳动.
广义德育包括(道德教化、思想教化、政治教化、法制教化、心理(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活动
教化)等形式(5)班主任工作
德育意义:(7)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了解)
(1)德育为国家培育高素养的政治公民奠定了基础;1.班主任是班级老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
(2)德育对存进学生的发展具有主动意义;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化者
(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化目的的前提条件。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样的协调者
(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理解)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化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8)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驾驭)
总体规格要求。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动身点。(-)班主任工作内容
德育的目标:即对德育要培育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做的设想与规定(1)了解和探讨学生(开展工作前提)
德育的内容:(2)组织和培育良好的班集体(工作的中心环节)
L爱国主义教化2.集体主义教化3道德品行教化4民主与法制教(3)建立学生档案
化5志向教化6心理品质教化(4)个别教化
(3)德育过程的规律(识记)(5)班会活动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6)协调各种教化影响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育提高过程(7)操行评定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冲突斗争的发展过程,具有(二)班主任工作方法
多样性(1)说理教化法
3.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影响的过程,(2)激励法
具有实践性的特征(3)榜样示范法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具有(4)示意法
长期性和反复性(5)契约法
(4)德育原则及其运用(识记)(6)惩戒法
德育原则是依据教化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
育工作的基本要求。13.课外活动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
(1)正面教化与主动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2)知行统一的原则
6
课外活动是指在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
的、有支配、有组织的教化活动。(凡是学校在课外组织的活动都
属于课外活动)
课外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能源租赁合同
- 矿山建设砌体抹灰施工合同
- 2024年度物业服务合同书封面专题2篇
- 2024年数据中心租赁与管理合同5篇
- 2024年环保设备安装防水分包合同
- 2024年度借款合同的法律效力分析2篇
- 二零二四年佛山物业管理服务合同正规范本2篇
- 钢管车辆运输与信息共享合同(二零二四年度)3篇
- 2024年度钢筋工程保险合同11篇
- 2024年度税务审计支付合同2篇
- 人工智能导论 课件 项目1、2 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人工智能基础
- 缓冲托辊说明书
- 安抚(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泌尿外科术后疼痛管理的基础药物
- 国际专利分类(IPC)新版
- 110kV通衢变电站电气监理细则(正式)
- 数学进阶I(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 初识无人机课件
-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教学设计
- 中共屯垦史作业课件
- 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ppt
- GB/T 7948-1987塑料轴承极限PV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