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芜湖市高中教学质量监控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答题卷”共6

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把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按照贡献大小来排座次,头把交椅的得主毫无疑问是达尔文。第二把

交椅的评选可能有些争议,多个颇有竞争力的科学家都足以出现在候选人名单上,包括现代遗传学的开

创者孟德尔、微生物学及免疫学之父巴斯德、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克里克等。但如果投票来评选,大

概率胜出的很可能还会是孟德尔。然而,两人终生未曾谋面,而且“进化论”和“基因论”在他们的有

生之年也没有融合到一起。

关于达尔文“错过”了孟德尔,有这么一个传说:孟德尔把自己《植物杂交实验》的单行本寄给了

世界各地的多个科学家,其中就有达尔文;但收到孟德尔论文的达尔文并没有进行阅读,从而错过了可

能将孟德尔的发现融入进化论的机会。这个传说因被罗宾•马兰士•海尼格写入了孟德尔传记《花园里

的修道士》而广为传播。和之前为孟德尔写传记的其他作者的学者身份不同,海尼格是一名科学作家,

为了让孟德尔的传记显得更有吸引力,海尼格在书中添加了一些戏剧性的元素,其中就包括了一些不实

的内容。

如果把其他学者为孟德尔写的传记比喻成《三国有》,那海尼格的版本就像《三日懑冬》。其中,有

关达尔文错过孟德尔的故事就是虚构出来的,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孟德尔把论文寄给了达尔文,也没

有任何证据表明达尔文通过其他途径得到过孟德尔的论文。因此,那些为达尔文错过了孟德尔的发现而

感到遗憾的想法是多余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十九世纪的科学界基本认同达尔文提出的“物种在

不断进化”的观点,但对于自然选择在进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则有不同的看法。换句话说,当时的科学

界基本认同物种的进化,但对进化的驱动力则有不同的见解。之所以在进化的驱动力量上存在争议,部

分是因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当时并不完善:无法说明用来供自然选择的差异性性状的来源。因此

它无法在原理上让人信服。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之所以后来压倒了其他学说,就是因为“遇到”了孟德尔。在1900年孟德尔

的工作被重新发现后,就有科学家试着将孟德尔的基因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进行融合,经过科学家们的

一系列地探索、研究,达尔文所提出的进化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其中的核心变化就是合理地融入了

孟德尔的基因论。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达这种改变,大致可以是:现代达尔文主义=达尔文主义+孟德尔

主义。至此,生命科学的大厦有了自己的支柱。这两位有生之年从未谋面的巨人,也从此双剑合璧。

说起来,二人虽都是生物学界两颗最闪亮的明星,各自的人生经历却大不相同。如果要论两人对科

学的贡献,达尔文毫无疑问更胜一筹。不过,在各自领域闪闪发光且不尽相同的二人,也分别有自己的

崇拜者。有人喜欢达尔文,欣赏他放弃世俗所认同的医生和神父的角色,遵从内心成为了一名博物学

家;更敬佩他强大的洞察力,透过繁杂的现象找到事物的本质。有人喜欢孟德尔,感叹他在贫困中的自

强和坚毅;更佩服他惊人的演绎和推理的能力,以及在缺乏名利回报的情况下的默默坚持。

(摘编自商周《孟德尔和达尔文:不曾谋面的绝代双雄》)

材料二:

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

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

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这样,在长期连续的变异过程中,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

间细微的特征差异趋于增大,并成为同一属内不同物种间较大的特征差异。新的改良变种必将替代旧

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这样,物种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确定的、界限分明的自然群体

了。

每一纲中凡是属于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它更能产生新的优势类型,其结果必然是每一个大的种

群在规模上更趋于增大,同时性状分异也就更大。由于地球上的生存空间有限,不可能允许所有的种群

都扩大规模,其结果就是优势类型在竞争中打败了较不占优势的类型。这使大类群在规模上不断扩大,

性状分异更趋明显,并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物种的绝灭。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仅有极少数大纲在竞争中

自始至终占据着优势,而其中所有的生物类型都可以排列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次一级生物群。用特创论的

观点完全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自然系统下所有的生物都可以划归大小不等的类群这一重大事实。

由于自然选择仅通过对微小、连续且有益变异的逐步积累而产生作用,因而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

变,而只能按照短小而缓慢的步骤进行。所以,已为新知识所不断证实的''自然界中没有飞跃”这一格

言也是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可以用几乎无穷多样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

的,其原因就在于每一种特性一经获得,便可永久遗传下去,通过不同方式变异了的构造必须适应一个

同样的目的。总之,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

(摘编自达尔文《物种起源•综述和结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生命科学领域,贡献最大的得主毫无疑问是达尔文,排在第二位的可能有些争议。

B.有人说,达尔文收到孟德尔的论文,却未阅读,这让二人理论可能融合的机会错过了。

C,每个物种都有过度繁殖的趋向,各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也会占据自然条件下的生活场。

D.自然选择产生作用时,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是因为它按照短小而缓慢的步骤进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界对进化的驱动力存在不同看法,是因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当时并不完善。

B.合理地融入了孟德尔的基因论,这标志着达尔文所提出的进化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C.孟德尔和达尔文虽各自的人生际遇大不相同,但都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堪称绝代双雄。

D.极少数大纲在竞争中自始至终占据优势,而所有的生物也都可以划归大小不等的类群。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例举了巴斯德、克里克等人,可以看出评选竞争之激烈,凸显了孟德尔贡献之大。

B.材料一从传说写起,提及海尼格的身份,有力地证明了人们大可不必为“错过”感到遗憾。

C.材料二论证中,把自然选择学说和特创论观点进行比较,突出了自然选择理论的正确性。

D.材料二第三段运用了引证、喻证,强调了自然选择学说的特征,有利于增强文章说服力。

4.材料一提到了《三国志》《三国演义》两本书,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进行说明。

5.《物种起源•综述和结论》作为学术论文,在语言上有着独到之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答案】LD2.A

3.D4.表述更加形象生动。

①把其他学者为孟德尔写的传记比喻成《三国志》,形象生动地写出其传记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②把海尼格为孟德尔写的传记比喻成《三国演义》,形象生动地写出海尼格在书中添加了一些不实的内容,

有关达尔文错过孟德尔的故事是虚构的。

5.①学术性强。文中大量运用“变异”“物种”“自然选择”等学术术语,专业性强。②逻辑缜密。多次

运用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总结,论证自然选择的结果、特征,思维缜密。③用词精准。文中运用“很大程

度”“凡是”等词,依据科学事实,准确严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是因为”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仅通过微小、连续

且有益变异的逐步积累而产生作用”。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是因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当时并不完善”错。根据原文,“部分是因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

说在当时并不完善”,可见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原因。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无中生有,没有比喻论证。材料二第三段运用了引证“自然界中没有飞跃”,但没有比喻论证。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首先明确,这是比喻论证,效果是让表述更加形象生动。

①“把其他学者为孟德尔写的传记比喻成《三国志》”,《三国志》是西晋陈寿写的史传文,内容真实可

信,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其传记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②“海尼格的版本就像《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

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把海尼格为孟德

尔写的传记比喻成《三国演义》,形象生动地写出海尼格在书中添加了一些不实的内容,有关达尔文错过

孟德尔的故事是虚构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点的能力。

①学术性强。如“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

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

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文中大量运用“变异”“物种”“自然

选择”等学术术语,专业性强。

②逻辑缜密。如“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

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由于自然选择仅通过对微小、连续

且有益变异的逐步积累而产生作用,因而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而只能按照短小而缓慢的步骤进

行”,多次运用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总结,论证自然选择的结果、特征,思维缜密。

③用词精准。如“物种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确定的、界限分明的自然群体了"''每一纲中凡是属于较大

种群中的优势物种,它更能产生新的优势类型”,运用“很大程度”“凡是”等词,依据科学事实,准

确严谨。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茶馆(节选)老舍

王利发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

唐铁嘴(惨笑)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手相奉送,不取

分文!(不容分说,拉过王利发的手来)今年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您贵庚是……

王利发(夺回手去)算了吧,我送你一碗茶喝,你就甭卖那套生意口啦!用不着相面,咱们既在

江湖内,都是苦命人!(由柜台内走出,让唐铁嘴坐下)坐下!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

不了好运!这是我的相法,比你的更灵验!

[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提着鸟笼进来,王利发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先把鸟笼子挂好,找地方坐下。松

二爷文绐绐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茶房李三赶紧过来,沏上盖碗

茶。他们自带茶叶。茶沏好,松二爷、常四爷向临近的茶座让了让。]

松二爷、常四爷您喝这个!(然后,往后院看了看)

松二爷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

场人。

二德子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

锋打仗!

二德子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要动手)

[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王利发急忙跑过来。]

王利发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

[二德子不听王利发的话,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摔碎。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

常四爷(闪过)你要怎么着?

二德子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

马五爷(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马五爷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

二德子喷!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往后面走去)

常四爷(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马五爷(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去)

常四爷(对王利发)邪!这倒是个怪人!

王利发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怪不得你也得罪了他!

常四爷我也得罪了他?我今天出门没挑好日子!

王利发(低声地)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地找

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

常四爷(往原处走)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王利发(向宋恩子、吴祥子那边稍一歪头,低声地)说话请留点神!(大声地)李三,再给这儿沏

一碗来!(拾起地上的碎餐片)

松二爷盖碗多少钱?我赔!外场人不作老娘们事!

王利发不忙,待会儿再算吧!(走开)

[纤手刘麻子领着康六①进来。刘麻子先向松二爷、常四爷打招呼。]

刘麻子您二位真早班儿!(掏出鼻烟壶,倒烟)您试试这个!刚装来的,地道的英国造,又细又

纯!

常四爷唉!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

刘麻子咱们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您坐着,我办点小事!(领康六找了个座儿)

[李三拿过一■碗茶来。]

【注】①农民,因生活所迫,通过刘麻子将女儿卖了。

文本二:

药(节选)鲁迅

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地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

线。

“老栓,你有些不舒服么?——你生病么?”一个花白胡子的人说。

“没有。”

“没有?——我想笑嘻嘻的,原也不像……”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

老栓只是忙。要是他的儿子……”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

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

“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地垂着;笑嘻嘻地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地听。华大妈也

黑着眼眶,笑嘻嘻地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吃下。”横肉的人只是嚷。

“真的呢,要没有康大叔照顾,怎么会这样……”华大妈也很感激地谢他。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痛病都包好!”

华大妈听到“癌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

了。这康大叔却没有觉察,仍然提高了喉咙只是嚷,嚷得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地笑着呢。"花白胡

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地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

的孩子咒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那个小家伙!”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

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

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第一要算我们栓叔运气;第二是夏三爷赏了二十五两

雪白的银子,独自落腰包,一文不花。”

小栓慢慢地从小屋子里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地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

坐下便吃。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地问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

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

反。”

“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

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

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

来。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地说。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

说:“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

“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注】①指作品中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者夏瑜。

6.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利发谦和、周到,善于和各种人打交道,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这和他掌柜的身份很吻合。

B.常四爷和松二爷都是旗人,两人性格也非常相像,都正直善良,富有正义感,尤其对洋人非常痛恨。

C.唐铁嘴和刘麻子,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看相说卦,算命骗人,是典型的地痞流氓的代表。

D.文本二中,华老栓的儿子得了瘠病,华老栓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这一情节反映了老百姓的愚昧。

7.下列对两则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括号中的舞台说明交代了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信息,是戏剧情节发展的有力补充。

B.文本一人物语言活泼、生动,台词虽有多有少,但都活灵活现极具个性化,也有浓浓的京味色彩。

C.文本二中的康大叔贪婪、凶残,作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了这一刽子手形象。

D.文本二中对革命者夏瑜的刻画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在康大叔和众茶客的谈话中表现了其特点。

8.从文本二《药》中看,革命者夏瑜是怎样的形象?作品从茶馆茶客的视角来表现夏瑜这一形象有什么

作用?

9.同样作为背景,“茶馆”在两个文本中所起的作用,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6.B7.C

8.人物形象:①家境贫寒,以致使贪婪的牢头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②具有民主思想,推翻清朝

统治,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争目标。③革命意志坚定,在狱中坚持宣传革命思想,甚至劝牢

头造反。④斗争英勇无畏,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最后,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表现出革命者大

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视角作用:突出了群众对革命的不理解,革命和群众之间隔膜很深。

9.相同点:都体现“大茶馆小社会”的构思,茶馆是社会各色人物聚集的地方,是社会的缩影,能从整体

上呈现出时代生活的画卷。

不同点:《茶馆》是话剧,虽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戏剧冲突明显,各色人物的活动造成的戏剧冲突接

连不断,形成散点式的冲突结构。作品借助茶馆展开戏剧冲突。(学生能涉及到“冲突”即可)

《药》是小说,故事情节相对完整,虽没有明显的冲突,但茶馆里的茶客作为小说的陪衬人物,他们的语

言和思想也反映了反封建革命中普通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作品借助茶馆展示群众的思想状态。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两人性格也非常相像,都正直善良,富有正义感,尤其对洋人非常痛恨”错,从他俩对二德子的态

度来看,两人性格差别比较大,“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

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常四爷敢作敢当,更有正义感。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没有心理描写。有外貌“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语言

“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动作“闯进”,但没有人

物的心理描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鉴赏叙事视角的能力。

人物形象:

①康大叔说“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红

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可见他家境贫寒,

以致使贪婪的牢头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

②就是在牢里,夏瑜也在宣传他的民主思想,“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

反”“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争目

标。

③夏瑜被关进牢里,就要被杀头了,他还是劝牢头造反,宣传革命思想,鼓动大家推翻清朝统治,可见

他革命意志坚定。

④康大叔说他“这小东西不要命”,关在牢里还要宣传革命思想,不怕牺牲,斗争英勇无畏,最后,在

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表现出革命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视角作用:

在众人眼中,夏瑜的行为和思想很难理解,康大叔说他“这小东西不要命”“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

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听说他劝牢头造反,“‘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

很现出气愤模样”,听说夏瑜被打“‘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

高兴起来”,群众的这些反映突出了他们对革命的不理解,说明革命和群众之间隔膜很深。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相同点:都体现“大茶馆小社会”的构思,茶馆的特殊社会功能,是社会各色人物聚集的地方,是社会

的缩影,能从整体上呈现出时代生活的画卷。

不同点:《茶馆》是话剧,全剧没有贯穿到底的矛盾斗争,是一出以人物带故事的话剧。虽没有完整的故

事情节,但戏剧冲突明显,各色人物的活动造成的戏剧冲突接连不断,形成散点式的冲突结构。比如节

选部分常四爷和二德子之间的冲突,二人在茶馆喝茶,常四爷说“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

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被二德子听见,于是二人起了争执;他们争执中二德子一句话“怎么着?

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又引出马五爷,“二德子,你威风啊”。总之,作品借助茶馆展开戏

剧冲突。

《药》是小说,故事情节相对完整,比如节选部分写康大叔到华老栓的茶馆喝茶,向众人说被杀头的革

命者夏瑜的事,写群众的反映,如大家不理解夏瑜的革命思想,听说劝牢头造反,一个年轻人说“阿

呀,那还了得",听说夏瑜被打,驼背很高兴。这里虽没有明显的冲突,但茶馆里的茶客作为小说的陪

衬人物,他们的语言和思想也反映了反封建革命中普通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作品借助茶馆展示群众的思

想状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丰七年六月丁平,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

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被盛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

舟,至绝壁下。……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

舟夜泊绝壁之下,竺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

之,自以为得若学。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二:

敕苏轼:省京东东路安抚使司转运司奏,昨黄河水至徐州城下,汝亲率官吏,驱督兵夫,救护城

壁,一城生齿并仓库庐舍,得免漂没之害,遂得完固事。河之为中国患久矣,乃者堤溃东注,衍及徐

方。而民人保居,城郭增固,徒得汝以安也。使者屡以言,朕甚嘉之。

熙宁十年七月十七日,河决澧州曹村埔。八月二十一日,水及徐州城下。至九月二十一日,凡二丈

八尺九寸,东西北触山而止,皆清水无复浊流。水高于城中平地有至一丈九寸者,而外小城东南隅不沉

者三版。父老云:“天禧中,尝筑二堤。一自小市门外,绝壕而南,少西以属于戏马台之麓;一自新墙

门外,绝壕而西,折以属于城下南京门之北。”遂起急夫五千人,与武卫奉化牢城之士,昼夜杂作堤。

堤成之明日,水自东南隅入,遇堤而止。水窗六,先水未至,以薪刍土囊自城外塞之。水至而后,自城

中塞者皆不足恃。城中有故取土大坑十五,皆与外水相应,井有溢者。三方皆积水,无所取土,取于州

之南亚父冢之东。自城中附城为长堤,壮其址,长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阔倍之。公私船数百,以风

浪不敢行,分缆城下,以杀河之怒。至十月五日,水渐退,城遂以全。

更轼以谓黄河里常互左士土一决而徐州最处汴羽下流上下三亘馀里皆阻四空龙深母难落,不与他郡

等,恐久远仓卒吏民不复究知,故因上之所赐诏书而记其大略,并刻带石。若其详,则藏于有司,谓之

《熙宁防河录》云。

(苏轼《奖谕敕记》)

io.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轼以谓黄河A率常五六十年一决B而徐州最处汴泗C下流D上下二百余里E皆阻F山G水H尤深悍

难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丑,干支之一,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乙巳岁十一月”的“乙巳”用法相同。

B.故,所以,与《孔雀东南飞》中“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的“故”意思不同。

C.其实,事情的真相,与《种树郭橐驼传》中“不抑耗其实”的“其实”意思不同。

D.诸,兼词,相当于“之于",与《兰亭集序》中的“或取诸怀抱”的“诸”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为了探寻石钟山得名的真相而夜游绝壁,字里行间萦绕着求真辨伪的旨趣。

B.八月二十一日,洪水抵达徐州城下,直到九月二十一日,洪水才退去,河水变清。

C.苏轼认为,洪水来了以后,从城内堵住排水孔是没用的,因为它们还会被水冲开。

D.苏轼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担心后世吏民不了解徐州水事,所以记下这次防洪经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2)河之为中国患久矣,乃者堤溃东注,衍及徐方。

14.在徐州,苏轼为防黄河洪水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10.BDG

11.A12.B

13.(1)事情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说,却凭主观臆测判断有还是没有,这可以吗?

(2)黄河成为中国的灾患已经很久了,日前堤坝决口,河水向东倾注,漫延到徐州。

14.①调动民工和士卒昼夜筑堤。②用装满柴草的土袋从城外堵上六个排水孔。③到城南亚父冢之东取土。

④在城中沿着城墙建成长堤,以加固原来的堤坝。⑤把官府和私家的几百艘船拴在城下,用来减缓水势。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臣苏轼认为黄河一般五六十年决堤一次,而徐州处于汴河泗水的最下流,州城前后二百多里都有

高山阻挡,水势尤其容易深积而难以退去。

“黄河率常五六十年一决”为主谓结构,后文的“而”表转折,归入下一句,所以在B处断句;

“处”的宾语是“汴泗下流”,所以在D处断句;

“尤深悍难落”的主语是“水”,所以在“水”前G处断句。

故选BD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用法相同”错误。材料一中“丁丑”表纪日,而《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乙巳”表纪年。

B.正确。所以;/仍旧。句意:所以没有谁能知道。/三天就能在机上截下五匹布,但婆婆仍旧嫌我织的

慢。

C.正确。事情的真相;/它的果实。句意: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罢

了。

D.正确。句意:并把它刻在石碑上。/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

故选A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直到九月二十一日,洪水才退去”错误,依据原文“至十月五日,水渐退”可知,洪水是十月五日

才渐渐退去。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目”,用眼睛、亲眼;“耳”,用耳朵、亲耳;“臆断”,凭主观臆测判断。

(2)“河”,黄河;“乃者”,日前;“衍及”,漫延到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遂起急夫五千人,与武卫奉化牢城之士,昼夜杂作堤”可概括为:调动民工和士卒昼夜筑堤。

依据“水窗六,先水未至,以薪刍土囊自城外塞之”可概括为:用装满柴草的土袋从城外堵上六个排水

孔。

依据“三方皆积水,无所取土,取于州之南亚父冢之东”可概括为:到城南亚父冢之东取土。

依据“自城中附城为长堤,壮其址”可概括为:在城中沿着城墙建成长堤,以加固原来的堤坝。

依据“公私船数百,以风浪不敢行,分缆城下,以杀河之怒”可概括为:把官府和私家的几百艘船拴在

城下,用来减缓水势。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

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方空座

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

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

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

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

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材料二:

皇帝敕命苏轼:根据京东东路安抚使司转运司的奏疏,日前黄河水到达徐州城下,你亲自率领官

吏,督促士兵民夫,救护城墙,一城的百姓连同仓库房屋,得以免遭漂流沉没之祸,最终得以完成城墙

加固之事。黄河成为中国的灾患已经很久了,日前堤坝决口,河水向东倾注,漫延到徐州。而徐州民众

的生命居室得以保全,城郭得以增高加固,只因为你的努力。转运使多次上奏你的治绩,我感到十分满

意。

熙宁十年七月十七日,黄河从澧州曹村埔决口。八月二十一日,大水到了徐州城下。到九月二十一

日,水高已达二丈八尺九寸,东西北三面受到山的阻碍而停滞下来,变成了清水再没有混浊的泥流了。

水面高于城中平地有一丈九寸,而外小城东南角没有被淹没的只剩下三版高。徐州的父老说:“天禧年

中,徐州曾经修过两道堤坝。一道从小市门外,沿着城壕往南,稍向西到达戏马台下;一道自新城墙门

外,沿着城壕向西,拐过来到达城下南京门之北。”于是赶紧召集精壮民夫五千人,以及看守奉化牢城

的士卒,昼夜不停地修筑堤坝。新堤建成的第二天,大水从城东南角向城中涌来,遇到堤坝,便被阻遏

住了。六个排水孔已在水没到来之前,用装满柴草的土袋从城外堵上了。因为水来之后,从城中堵塞的

全不管用。城中有过去取土所挖成的大坑十五处,都和外面的水相通,水位一高,井水也会向外溢。城

外三面都是积水,没地方去取土,只好在州的南面亚父冢之东取土。在城中沿着城墙建成长堤,以加固

原来的堤坝,此堤长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宽两丈。河中有官府和私家的船只数百艘,由于风浪太大

而不敢启航,于是把它们分别拴在城下,用来减缓水势。到了十月五日,大水渐渐退去,州城终于得以

保全。

臣苏轼认为黄河一般五六十年决堤一次,而徐州处于汴河泗水的最下流,州城前后二百多里都有高

山阻挡,水势尤其容易深积而难以退去,不能和别的州郡等同看待,恐怕年代久远之后,万一有什么紧

急事变官吏民众不再了解这些情况,所以借皇上赐诏之际记录其大概,并把它刻在石碑上。至于详细的

资料,则收藏在有关部门的档案中,名叫《熙宁防河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高适①

杜甫

楚隔乾坤远,难招病客魂。

诗名惟我共,世事与谁论。

北阙更新主②,南星落故园③。

定知相见日,烂漫倒芳尊④。

【注】①公元762年,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杜甫时在梓州,此诗应作于这年秋天。高适此时代成都

尹。②北阙:代指朝廷。③南星:借喻高适与诗人自己。④烂漫:醉酒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招魂”之典,表示即使宋玉再世,也难以招来我这个病人的魂魄。

B.颔联写诗人与好友志同道合,共享诗名,但天各一方,不能一起谈诗论文。

C.尾联通过想象写将来与好友相聚时的情形,表现诗人与高适友情的深厚。

D.本诗格律严谨,用词精当,情感真挚,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16.本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5.B16.①对自我身世的感慨。“客”字写出了诗人飘泊之感,“难招”“病客”更添凄凉

之意。

②对新主平定天下的期许。“北阙更新主”,寄寓诗人希望新主登基国家能有新的变化,天下能早日安定。

③对回归故园的渴望。诗人与友人都在南方,希望战乱早日平息,都能早日回到故园。

④对友人的思念。诗人想象与友人再见之时,与友人开怀畅饮。

⑤对知音难觅的感叹。“世事与谁论”,一腔忧国忧民之情,该向谁诉说。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B.“谈诗论文”错误。“世事与谁论”,是说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各种势力逐鹿争夺,时局动荡,生灵

涂炭,诗人一腔忧国忧民之情,无人诉说。此处“论”的对象不是谈论诗文,而是谈论国事。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难招病客魂”中“客魂”,指游子的魂魄,再加一“病”字,更体现了作者漂泊在外,而且身体抱病

痛苦之感,“难招”更增添了凄凉之意。所以,此句抒发了作者对自我凄凉身世的感慨。

结合注释①“公元762年,安史之乱尚未平息”,②“北阙:代指朝廷”可知,“北阙更新主”一句意

思是朝廷已换了新的主人,诗人寄希望于新主,希望他登基后天下能早日安定,百姓不再过漂泊动荡的

生活。所以,此句抒发了作者对新主平定天下的期许。

结合注释③可知,“南星”借喻高适与诗人自己,“落故园”指要叶落归根。此时诗人与友人都流寓在

南方,尽是他乡之客,故而希望战乱早日平息,早日能够回到故园。所以,此句抒发了作者回归故园的

渴望。

“定知”表明与友人的再见是诗人的想象,想象与友人相聚后开怀畅饮的情景。所以,此句抒发了作者

对友人的思念。

“世事”,应指安史之乱带来一系列关系国家存亡、百姓生死的大事;“与谁论”,作者满怀一腔忧

国忧民之情,不知向谁诉说,与谁谈论。所以,此句抒发了作者对知音难觅的感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因统治者荒唐、不理解民间疾苦,屈原表达失望的诗句是“,

(2)李白“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两句,表达了避世隐居的想法;黄庭坚在《登快阁》中也抒

发类似情感的诗句是“,

(3)菊花(黄花)具有高洁、坚贞、顽强的品格,成为中国古代诗人钟爱的意象,如诗句

【答案】①.怨灵修之浩荡兮②.终不察夫民心③.万里归船弄长笛④.此心吾与白鸥盟

⑤.待到重阳日⑥.还来就菊花(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荡、察、笛、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

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容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

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

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

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

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地去想到这样一件事,她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

全无结果,到后如何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18.下列句子中的“夜”与文中加点的“夜”,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从那以后无锡的人再没有见着她,以为她那夜就死了。

B.春秋时,郑国在子产的治理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C.不能打开眼界,不知还有别的新天地,这叫夜郎自大。

D.天一夜,鬼子架起机枪,看到中国人靠近车站就扫射。

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连用“家中屋后白塔下”三个方位词,这样表述有怎样的妙处?

20.文中画线句子如果改成“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却不能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语义基本

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8.D19.①有层次,从前到后、从面到点,逐渐聚焦,勾勒出翠翠生活的空间布局。②有立

体感,既有平面的家和屋,也有立体的白塔,构图简约,线条优美。③平淡中蕴含感情。翠翠认为白塔属

于她的家中,可见感情深厚真挚。④简洁整齐,富有节奏感。“家中”“屋后”,词语对称,读来节奏分

明。

20.①原文以短句收束,节奏短促,表达干脆;改后则长句,略显冗长。②原文语句口语化,自然平和,

符合整体文章风格;改后则略显突兀,不够和谐。③原文语句语气轻淡,烦恼中又有活泼;改后则略显沉

重。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

A.意为“晚上”,名词;

B.意为“在夜晚”,名字做状语;

C.“夜郎”为专有名词;

D.和原文都是“到晚上”,名词做动词,也是方言。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效果的能力。

①从“家中”到“屋后”再到“白塔下”,随着翠翠的行动,写出翠翠的生活环境。“家中”在前面,

是“点”,“屋后”靠后面,范围扩大了一些;“白塔下”是最后面,空间广阔了。这样写有层次,从

前到后、从面到点,逐渐聚焦,勾勒出翠翠生活的空间布局。

②有立体感,家中”和“屋后”是平面的,“白塔”有高度,是立体的,构图简约,线条优美。

③平淡中蕴含感情。“白塔”离翠翠的家不远,翠翠经常到白塔下玩或者想心事,白塔仿佛也是翠翠家

的一部分,可见翠翠对白塔感情深厚真挚。

④简洁整齐,富有节奏感。“家中”“屋后”,都是两个词语,简洁而对称,节奏分明,加上“白塔

下”,整齐中又有变化,语言灵动。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①原文"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以短句收束,短句的特点是节奏短促,读起来表达干

脆;改后“却不能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则为长句,略显冗长。

②原文“但不成”是口语,呼应了前面“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的设想,自然平和,文段整体风

格也是自然而口语化的表述,如“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因此原句

表达与整个文风和谐;改后则略显突兀,不够和谐。

③翠翠是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有着少女独有的细腻情感,有着独属于青春的淡淡的愁绪,原文语句语气

轻淡,烦恼中又有活泼,符合翠翠的形象;改后表达一本正经,则略显沉重。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喜欢把酸奶当减肥代餐。“酸奶”是一个泛称,市面上售卖的酸奶制品看似“五花八门”,.

®_,包括酸乳、发酵乳、风味酸乳和风味发酵乳,其余的只能算乳味饮料。

不同类型的酸奶,②,区别仅在于发酵用的特征菌和添加剂的种类。通常来说,原味酸奶没

有添加除添加剂以外的其他物质,风味酸奶添加果蔬、谷物、改善口感的物质;酸乳添加了两种菌发

酵,发酵乳则添加了三种或以上菌发酵。

该如何选购酸奶呢?购买前,需要先看配料表中第一个成分是不是生乳。市面上有很多酸奶是用水

和全脂乳粉制作出来的,营养价值自然没有生乳高。其次,需要特别留意碳水化合物和添加剂的含量。

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低、蛋白质高,品质才好。

③。像糖尿病患者、肠胃病患者、缺铁性贫血患者、牛奶过敏者、牙齿不健康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