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现状分析综述目录TOC\o"1-2"\h\u20766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现状分析综述 110774第一节司法案例选取及整体概况 19442一实证案例的选取 123508(一)案件发展趋势 222445(二)被告人群体特征 232261第二节案件类型及具体分析 32429一辱骂、恐吓型网络寻衅滋事罪案件具体分析 318181(一)辱骂、恐吓行为对象分析 37247(二)“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认定标准 410686(一)虚假信息的类型 529882(二)“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认定标准 6第一节司法案例选取及整体概况一实证案例的选取实践中的案例分析是讨论具体罪名问题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大量案例的实证分析,数据化的呈现能让人更加直观的了解一个罪名的司法实践现实情况,从实证出发开展问题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笔者使用裁判文书网进行案例检索,选择高级检索并设置以下查询条件:案由为寻衅滋事罪,法律依据填写《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文书类型选择判决书、裁定书。对案件中经过二审、再审程序的,以最终裁判结果为准,作为一个案例统计,最终访问日期为2021年2月10日。经过人工筛选去除不相关裁判文书后,得到网络型寻衅滋事罪案例174起。在最终选取的174起案件中,关于案件裁判结果,其中有罪判决173起,无罪判决1起。本文司法实证分析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仅通过对司法文书内容分析的方式进行对案件的考察,对案件的具体卷宗资料无法获取并进行分析;二是部分判决文书较为简化,不利于分析其中个别案件基本情况及有关各方意见;三是部分案件文书因相关规定未予网络公开,案件数量可能无法精准统计。在认识到以上局限性的基础上,通过现有条件下选取尽可能多的案例,样本数量的增多能够有效的规避这一不利因素,我们仍然能够透过这一百多起案件探寻司法实践中的一些规律和问题。二实证案例整体概况(一)案件发展趋势对收集到的174份案例按照年份进行统计,得出下表,从中可以看出,网络型寻衅滋事罪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增加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然而由于该罪中的虚假信息范围限于险情、疫情、灾情、警情,虚假信息型网络寻衅滋事罪的数量并未因此而保持较低的走势,而是继续逐年上升,且增速较快。图1-1网络型寻衅滋事罪历年案件数量(2013年-2020年)(二)被告人群体特征在案件分析过程中发现被告人中相当一部分具有比较类似的群体特征,鉴于信息网络这一事物在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层次的人群中存在巨大的信息鸿沟,对主观责任要素的认定也有影响,故对其进行分析统计。经过对检索到的判决书进行筛选,选择年龄、身份和职业信息明确的涉案被告人149人进行群体特征的分析,统计结果如下:表1-1涉案被告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特征分析年龄其中:20周岁及以下4人,占比3%;21-30周岁27人,占比18%;31-40周岁33人,占比22%;41-50周岁38人,占比26%;51-60周岁32人,占比21%;60周岁以上15人,占比10%。文化程度其中:小学及以下(含文盲、半文盲)46人,占比31%;初中58人,占比39%;高中(含中专)20人,占比13%;大学专科及以上25人,占比17%。职业其中:无业31人,占比21%;农民48人,占比32%;务工人员25人,占比17%;企业及机关单位职工16人,占比11%;经商人员21人,占比14%;其他6人,占比4%,学生2人,占比1%。经过分析总结,网络型寻衅滋事罪案件涉案被告人年龄在41周岁以上的占比57%,51周岁以上人群占比31%;文化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70%,职业类型方面无业人员、农民、务工人员人数合计占比70%。总体来看,网络型寻衅滋事罪被告人中年龄偏大,学历较低且工作层次较低者居多。第二节案件类型及具体分析为供下文的具体分析提供方便,笔者按照判决具体依据是《网络诽谤解释》第五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将案件分为辱骂、恐吓型网络寻衅滋事罪和虚假信息型网络寻衅滋事罪,归类后得出案件类型分布如下:表1-2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案件类型分布侮辱、恐吓类型案件虚假信息类型案件同时具备两种行为541128在下文的分析中将对同时具备两种行为类型的案件归入两种具体行为类型,在两者类型犯罪中都将进行统计分析,即辱骂、恐吓型网络寻衅滋事案件62起,虚假信息型网络寻衅滋事案件120起。一辱骂、恐吓型网络寻衅滋事罪案件具体分析(一)辱骂、恐吓行为对象分析对辱骂、恐吓型网络寻衅滋事罪这一类型的62起案例进行分析,以辱骂、恐吓的对象为标准,分析结果如下:经统计,辱骂、恐吓对象中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指行为指向中央领导人、其他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案例数量为35起,占比56%。以普通公民为辱骂、恐吓对象的案件系指无特殊身份或与其特殊身份无关且行为对象具体的案件类型,案例数量为19起,占比31%。如裴学凤等人敲诈勒索、寻衅滋事一案中,被告人裴学凤等人成立“福州狂战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从事非法放贷活动,并多次对借款人及其亲友通过电话、短信进行辱骂、恐吓的方式进行催收,法院认定其构成寻衅滋事罪。参见福建省上杭县人民法院(参见福建省上杭县人民法院(2020)闽0823刑初193号刑事判决书。涉及对英雄烈士的辱骂、恐吓案例5起,占比8%。如张某寻衅滋事罪一案中,被告人张某在“踏板车改装、二手车交易”微信群内发布涉及四川凉山大火负面言论,侮辱牺牲消防英雄,构成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参见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人民法院参见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人民法院(2019)辽0303刑初246号刑事判决书。辱骂、恐吓不特定人案例3起,占比5%。如罗永军寻衅滋事罪一案中,罗永军通过自己的微博账户“慢慢长夜39”在互联网上多次发布要到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七市小学杀害学生、到威信县扎西镇石坎小学杀害学生、去威信县“香山酒店”投毒等报复社会行为信息,即是针对社会不特定个人的恐吓行为。参见云南省威信县人民法院(参见云南省威信县人民法院(2019)云0629刑初50号刑事判决书。图1-2辱骂、恐吓行为对象分布(二)“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认定标准根据《网络诽谤解释》第五条第一款“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这一描述,辱骂、恐吓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必然要达到情节恶劣且破坏的社会秩序的要件,《网络诽谤解释》并没有明确利用网络实施辱骂、恐吓行为的情节恶劣和破坏社会秩序的认定标准。结合具体案例62起,排除1起无罪判决案例,对其中61起有罪判决案例的裁判理由中的对“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认定考量因素进行分析,笔者发现裁判文书体现出的两大特征:第一,大量案件未明确说理,有19起案件的判决书说理部分未明确论证“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第二,在具有说理部分的判决书中,说理不充分,且对情节恶劣和破坏社会秩序二者较多混为一谈,或者只对其中某一方面论述,相当一部分裁判文书论证过程较为简化。鉴于刑法及司法解释标准尚不具体及司法案例中论证并未对“情节恶劣”和“破坏社会秩序”进行明确的区分,二者的认定也有重叠的部分,故笔者不再进行区分统计,对其认定考量因素总体分析结果如下:表1-3“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认定考量因素同一案例法院判决理由中出现多个考量因素的分别计入。考量因素出现次数多次实施辱骂、恐吓行为17次严重影响他人的工作、生活12次辱骂英雄烈士7次引起大量点击浏览、跟帖、转载6次损害政府形象 6次造成社会恐慌2次引发群体上访、聚集等事件3次其他1次最后一项“其他”是指难以归入其他几项的情形,在连某某、陈某某等寻衅滋事一案中,被告三人在快手直播平台互相辱骂,并因此相约打架,造成一人轻伤,法院综合其情节及引发的后果认定其构成寻衅滋事罪。参见汕头市潮南区人民法院(参见汕头市潮南区人民法院(2020)粤0514刑初397号刑事判决书。二虚假信息型网络寻衅滋事罪案件具体分析(一)虚假信息的类型对涉及网络虚假信息类寻衅滋事罪的120起案件的涉案虚假信息类型进行统计,按照虚假信息涉及内容对象进行划分,将其归入四大类:第一类是涉及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虚假信息,其主要是涉及在境内外网站发布诋毁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其他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虚假信息等行为,共计97起案件,占比81%。第二类是主要针对个人及企业的虚假信息,如米某寻衅滋事一案中被告人米某编造渤海造船厂职工安置有关事项的虚假信息,引发大量公司职工聚集的后果。参见葫芦岛市龙港区人民法院(2020)辽1403刑初99参见葫芦岛市龙港区人民法院(2020)辽1403刑初99号刑事判决书。第三类是炒作社会热点事件,如在覃某某、杨某寻衅滋事一案中被告人杨某在网上搭建了HTML5平台纠集公司员工在该平台大量编辑发布有关国家领导人讲话、上海交警处罚事件、张扣扣事件等不实信息,以此吸引流量及关注的行为。参见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法院(2020)粤0112参见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法院(2020)粤0112刑初229号刑事判决书。第四类是数量较少且难以划归其他类型的虚假信息,如其中一起为陈洪雨寻衅滋事一案,被告人陈洪雨为提高自己在网络上的知名度,提高点击量,利用宫某、刘某某、何某某、赵某、蒋某某的智力障碍,组织宫某等人拍摄不雅视频,并上传至网络平台,法院认为其网络上散布与被害人刻意拍摄虚假不雅视频,起哄闹事,造成恶劣影响,认定其构成寻衅滋事罪。参见河北省霸州市人民法院(2019)冀1081刑初711号刑事判决书。另外一起案件为马某某寻衅滋事一案,该案虚假信息涉及当地穆斯林群众的宗教问题。参见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参见河北省霸州市人民法院(2019)冀1081刑初711号刑事判决书。参见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人民法院(2017)青0224刑初43号刑事判决书。从数量看,绝大部分案件虚假信息内容涉及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虚假信息型网络寻衅滋事罪的显著特点。 图1-3虚假信息的内容分布 (二)“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认定标准“公共秩序严重混乱”是虚假信息型网络寻衅滋事罪的危害后果及程度要求,笔者在对众多案例进行分析时,发现几乎所有的判决都会将点击量、转发量、评论数量及媒体对相关信息的报道作为公共秩序混乱的依据之一,笔者将其中单一依据网络秩序混乱定罪的案件归为一类,如在李某寻衅滋事一案中,判决书中提到“被告人李某编造虚假信息的帖子多次在网络上散布,帖子阅读量达116万余次,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寻衅滋事罪”。参见沈阳市浑南区人民法院(2020)辽0112刑初422参见沈阳市浑南区人民法院(2020)辽0112刑初422号刑事判决书。参见山西省临县人民法院(2015)临刑初字第275号刑事判决书。现实公共秩序混乱是指由于虚假信息的传播引发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引发群体上访、游行等由网络虚假信息传播造成现实公共秩序混乱的事件。如在马某某等人寻衅滋事一案中,马某某等人因广水市十里办事处千户冲村正在建设垃圾焚烧厂而编造、传播相关虚假信息,造成部分群众聚集抗议。参见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人民法院(2017)青参见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人民法院(2017)青0224刑初43号刑事判决书。同时具有其他寻衅滋事行为是指被告人同时具有非法上访等多种寻衅滋事行为,在网络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作为其中一项定罪量刑因素,如在向某寻衅滋事一案中,被告人向某曾到恩施州人民检察院信访接待大厅闹访、前往北京中南海附近非法上访、在网络中编造传播“湖北省巴东县一件不明的真相造成两死6伤还原事实的真相”等虚假信息,法院综合其多种行为和情节认定其构成寻衅滋事罪。参见湖北省巴东县人民法院(2018参见湖北省巴东县人民法院(201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公司合并员工转移合同2篇
- 2024企业员工商业秘密保护合同版B版
- 2024年专用合同条款:消防泵房建设与施工3篇
- 2024年创新型医疗器械研发合同2篇
- 2024年度秋冬款工作服定制合同样本3篇
- 急性胸痛的急救与护理措施
- 2024年学术竞争力提升辅导合同
- 2024年土地承包延长合同附件版B版
- 2024年品牌合作综合服务合同范例一
- 2024年建筑工程材料供应协议
- 刘志文-悬乳剂研发与生产问题的分享与探讨
- UCC3895芯片内部原理解析
- 电子产品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演示
- 常见网络安全设备简介
- 宠物疾病实验室诊断-粪便检查(宠物疾病诊疗)
- 信息传输原理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同济大学
- GB/T 18910.61-2021液晶显示器件第6-1部分:液晶显示器件测试方法光电参数
- GB/T 15846-2006集装箱门框密封条
- GB 17945-2000消防应急灯具
- 《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基础》课件(模块二)单元四 运营数据采集
- 工程监理业务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