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陕西省汉中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1页
2024年陕西省汉中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2页
2024年陕西省汉中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3页
2024年陕西省汉中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4页
2024年陕西省汉中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陕西省汉中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巨变为社会背景,以边塞诗人高适的回忆

为主线,以高适、李白、杜甫、王维等唐代著名诗人的人生际遇及其诗作为载体,《长安三万里》票房已

破15亿。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影片自身的综合质量之外

唐诗无疑是观众理解诗人、欣赏影片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仅从诗的角度来欣赏这部电影,言其志

也;歌,咏其声也;舞,然后乐器从之。”这段出自《礼记•乐记》中的文字诠释了中国古代诗、乐、舞同

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态。王宁宁在其著作《中国古代乐舞史》中写道:“唐代诗歌繁荣既是乐舞繁荣的

前提条件,同时也启示我们应当把唐诗与乐舞结合起来才能把握其整体性和全面性。

唐代诗人很多都熟悉乐舞,在吟诗时常会奏乐起舞或为舞蹈伴奏以助诗兴。这种诗乐舞结合的表演场

景在影片中很常见,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描述历史事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例如,边击鼓伴奏,边吟诵出“美

人一笑千黄金

诗人也常通过击打物品、拍手等方式产生协调的节奏来“击节吟诗”。节奏虽不是音乐的全部,但却

是联通诗、乐、舞三者的桥梁。例如,中风后的哥舒翰在朝廷施压下,用手指弹响刀身,吟诵着赞颂自己

曾经的赫赫战功的《哥舒歌》。但冰冷的金属节奏声却诉说着他今非昔比的境遇和盛唐一去不复返的悲情。

唐代的乐舞艺人与王公贵族、文人墨客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唐诗与乐舞之间的关联更加紧

密,甚至可以说,史料记载他曾在很多场合演唱过李白、王维等人的诗作。唐代诗歌传唱极为普遍,歌舞

伎虽不善作诗,并在乐舞相伴的演绎下得以广泛传播。

此外,影片中多次出现了琵琶、古琴、羯鼓、手鼓、箜篌、笙、阮、笛子等乐器的演奏场景,甚至有

些是特写的镜头,李白演奏的琵琶上的装饰图案与现存于日本正仓院的“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上的装

饰图案极为相似。图案上方是象征佛教的曼陀罗花和飞鸟,下方是胡人骑着骆驼弹奏琵琶

电影《长安三万里》主打的就是文化牌,其中的唐诗、音乐、舞蹈等无不体现了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

《长安三万里》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有目共睹、值得肯定的。影片结尾处曾

这样说道:“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而笔者更想强调的是:长安不只有诗,有诗乐舞的长安,才是真正

的大唐。

(摘自赵晓宇《长安不只有诗,还有乐与舞》)

(1)下列关于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安三万里》以高适、李白、杜甫等唐代著名诗人的人生际遇和诗作为载体,传递了诗人个人理

想与国家命运相互交织的家国情怀。

B.《长安三万里》票房至少突破了15亿。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影片自身的综合质量和影片前期的

营销方式。

C.《长安三万里》中,哥舒翰出征前抽出宝刀,弹响刀身

D.《长安三万里》中,李白演奏的琵琶上的装饰图案是唐代与他国进行文化交流、乐舞繁荣发展的佐

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到观众对《长安三万里》中的诗歌大多耳熟能详,但是把唐诗与乐舞结合起来才能更好

地把握其整体性和全面性。

B.文章引用《礼记•乐记》中的文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诗、乐、舞同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态。

C.文章举李白在观赏柘枝舞时边击鼓伴奏、边吟诗句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唐代诗人很多熟悉乐舞,在

吟诗时会奏乐起舞或为舞蹈伴奏以助诗兴。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式结构,结构严谨,证明了“长安不只有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唐代诗歌繁荣既是乐舞繁荣的前提条件,也是其现象表征。

B.唐代著名音乐家李龟年的演唱曾对李白、王维等人诗作的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C.我们可以通过影片中关于琵琶等乐器的演奏场景感知唐代乐器的面貌和乐队形式。

D.作者对《长安三万里》中的唐诗、音乐、舞蹈、主旨均赞赏认同,认为影片体现并弘扬了中华悠久

的传统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极端强降水事件在世界各地呈现趋多、趋强的态势。在我国,夏季是降水最多的季节,降水

最多。至8月下旬,全国多地仍处于主汛期。这期间,常常给人民群众造成严重的生命伤害和财产损失。

在公众的认知中,“暴雨”常指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雨。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著作《水经

注》中说:“山之东有滥泉……阴雨无时,以秽物投之,一阵狂风过后,跟着来了一阵暴雨。”此处的“暴

雨”更接近气象学中“短时强降水”的概念。在夏季强对流多发之际,让人猝不及防。此时,很多人会脱

口而出:“暴雨来啦!快跑!”可见,人们经常把短时间内下得特别急的雨称为暴雨。

在古代,人们观云相雨主要靠经验,沿用至今的众多气象谚语就是很好的证明。17世纪以后,气象学

家们终于抓住了天气预报的“牛鼻子”,即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等气象要素。因此

测量降水(降水包括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本文只讨论对液态降水一一雨的观测)通常使用的工具是

雨量计。人们通过雨量计来计算降雨量,从而对雨的大小进行等级划分。降雨量指一段时间内从空中降落

到地面的雨水,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其单位用毫米表示。气象学家借鉴了民间对雨的大小的描述,如

下表所示。

等级时段降雨量

12小时降雨量24小时降雨量

微量降雨(零星小雨)小于0.1小于01

小雨0.1〜4.90.1〜9.9

中雨5.0〜14.910.0〜24.9

大雨15.0〜29.925.0〜49.9

暴雨30.0〜69.950.0〜99.9

大暴雨70.0〜139.9100.0〜249.9

特大暴雨大于等于140.0大于等于250.0

降雨量等级划分表(单位:毫米)与公众认知相比,气象学中对雨量的定义要严格得多。12小时内降

雨量超过30毫米或24小时超过50毫米才算暴雨。比如,某市市区西部短时间内(不到30分钟)发生

了一场急促的降雨(降雨量为15毫米),许多路面积水严重,甚至出现了地道桥下积水过深而交通中断

的情形。

假如气象预报员提前对这次降雨进行预报,他应该会这样发布:“今天,某市区阴有阵雨或雷阵雨,

天气预报也太不靠谱了!

对于暴雨,气象预报业务中有没有与民间定义比较接近的指标呢?有。那就是降雨强度,简称雨强。

雨强指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表示降雨的缓急程度。公众对雨的直观感受,比如雨滴的大小、雨滴下落的

快慢、降雨的急促程度、雨造成的灾害等

暴雨预报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这主要是因为暴雨的形成多与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关,一般发生在时间

和空间都有限的范围内。所以,小时雨强也成为预报的重点。因为,在小时雨强很大的情况下

2022年4月,中国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优化调整工作,各级气象部门将根据本地实

际情况增加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将1小时雨强纳入暴雨预警信号标准。预警信号发布内容将遵循“重点突

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原则,让防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摘自刘浩、赵亮《暴雨,未必是你想的那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郦道元《水经注》中的话是为了表明“暴雨”指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雨。

B.“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等沿用至今的众多气象谚语证明古人观云相雨主要靠经验。

C.降雨量指一段时间内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雨水,在不蒸发、不渗透的情况下,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

D.2023年7月某日,汉台区不到三个小时发生了一场50毫米的降雨,这应为大暴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气预报不靠谱”,公众这样的抱怨,主要是由于公众认知中的“暴雨”与气象学中定义的“暴雨”

不完全一致。

B.暴雨的形成多与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关,一般发生在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范围内,使得至今暴雨准确

预报是难题。

C.在中国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优化调整工作后,防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D.只有对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等气象要素精准观测,才有可能做好天气预报。

(3)公众认为有关暴雨的天气预报不靠谱,请根据文本分析原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旷野的呼喊

萧红

风撒欢儿了。

在旷野,在远方,在看也看不见的地方,狗叫声,嘈嘈杂杂地喧闹了起来,墙头上的泥土在翻花,狗

毛在起着一个一个的圆穴,或是“出门见喜”的条子,也都被大风撕得一条一条的、一块一块的。

陈公公的儿子,出去已经两天了。第三天就是这刮大风的天气。

“这小子到底是干什么去啦?”“这小子到底……”这些话他从昨天晚上就不停地反复着。

“他真随了义勇军了吗?纳闷儿!明年一开春,就是这时候,就要给他娶妇了,上秋也可以娶过来呀!

当了义勇军,打日本……哎哎!义勇军,好汉子是要干的,可是他也得想想爹和娘啊!爹娘就他一个……”

陈姑妈从昨天晚上就知道陈公公开始不耐烦。儿子没有回来这件事,让他们的家都像通通变了。好像

房子忽然透了洞,好像水瓶忽然漏了水,好像月亮也不从西边落。陈姑妈还勉勉强强地像是照常在过着日

子,而陈公公在她看来,第一夜他还算安静静地过来了,第二夜忽然就可怕起来。他通夜坐着

他们的儿子前天一出去就没回来,不是当了土匪,就是当了义勇军,陈公公记得清清楚楚的,那孩子

从去年冬天就说做棉裤要做厚一点儿

“要干,拍拍屁股就去干,弄得利利索索的。”

陈公公就为着这话问过他:

“你要干什么呢?”

当时他只反问他父亲一句没有结论的话,可是陈公公听了儿子的话,只答应两声:“唉!唉!”同样没

有结论。

“爹,你想想要干什么去?”儿子说的只是这一句。

陈姑妈在香炉里插了三炷香,接着就跪下去,叩了三个头。陈姑妈因为过度的虔诚而感动了她自己,

是多么不容易!而最酸心的,不知是什么无缘无故地把孩子夺了去。她跪在灶王爷前边回想着她的一生。

就在这时候,房门忽然打开了。儿子回来了,身上背着一对野鸡。

陈公公像生客似的站在那里,陈姑妈也像生客一样,只有儿子才像这家的主人。他用嘴吹着野鸡身上

的花毛,钻头不顾脏……若一开枪,它就插猛子……这俩都是这么打住的“你到底跑出去干什么去了

呢?”

陈公公充满庄严而胆小的情绪等待儿子的回答。他最怕儿子说出他加入了义勇军,又怕儿子不向他说

老实话。

儿子回答他的,偏偏是欺骗了他。“爹,我不是打回一对野鸡来嘛!跟前村的李二小子一块儿……跑

出去100多里...”

“打猎哪有这样打的呢!一跑就是100多里……”

其实,陈公公的儿子没有去打猎,也没有加入义勇军。他给日本人修了三天铁道。那一对野鸡是用了

三天的工钱买的。现在他安安然然地睡着了,预备偷着拔出铁道钉子来,弄翻了火车。这个企图

第二天,儿子又是没有声响地就走了。这次他去了五天。第七天上,儿子又回来了,而带着一个号码:

381号。

陈公公从这一天起可再不说什么“老的完蛋了”这一类话。有几次儿子刚一放下饭碗,他就说:“擦

擦汗就去吧!”“扒拉扒拉饭粒就去吧!”

别人若问他:“你儿子呢?”他就说:“人家修铁道去啦……”"大叔,听说你儿子修了铁道吗?”越

问得详细,陈公公就越喜欢。他的道理是:“人非长成人不可,不然,就好比这修铁道的事情吧,若不是

他自己偷着跑去的,这样的事情,怎么能有他的份儿呢?

只要儿子没有加入义勇军,他就放心了。这孩子虽然说是跑得把人吓一跳,可到底跑得对。

到四月十八,陈姑妈在庙会上烧的香比哪一年烧的都多。

讨厌的大风又来了,当陈姑妈发现了大风把屋脊抬起来了的时候,陈公公蹬着房檐下酱缸的边沿上了

房。陈姑妈把砖头或石块传给他。他用石头或砖头压着房脊上已经飞起来的草。

住在前村的老李来了,他跑得满身是汗。他喊着陈公公:“你下来一会儿,我有事

陈公公说:“有什么要紧的事?你等一等吧。”

“这是要紧的事,陈大叔……陈大叔你快下来吧……”

老李和陈姑妈走进屋去了。陈姑妈靠着炕沿听着李二小子被日本人抓去啦……

“什么?什么?是吗?是吗?”陈姑妈的黑眼球向上翻着,要翻到眉毛里去似的。

“我就是来说这事的……修铁道的抓了300多个人……你们那孩子……”

“为着啥事抓的?”

“弄翻了日本人的火车啦!”

陈公公一听说儿子被抓去了,急忙打开了小钱柜,带了儿子修铁道赚来的钱,前边是黑滚滚的,后边

是黑滚滚的,近处是黑滚滚的。分不出头上是天,脚下是地

陈公公在前边跑着,陈姑妈在后面喊着:“你回来吧!你回来吧!你没有了儿子,你不能活。你也跑

T,我可怎么活……”大风浩浩荡荡的,把陈姑妈的话卷走了。

陈公公倒下来了,等他再重新爬起来,他仍旧向旷野里跑去。他疯狂地呼喊着,风在大道上毫无倦意

地吹啸。树在摇摆,连根拔起来,风便做了一切的主宰。

(节选自萧红《旷野的呼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没有把故事的重心放在年轻农民如何爱国如何反抗的层面上,而是重点描写了儿子出走之后,

陈公公夫妇等待儿子时的焦灼心态。

B.作者带着批判与同情的复杂心情,刻画了陈公公的形象,表现了他特殊的心理纠葛。

C.陈公公儿子离家出走三天后回家,带回两只野鸡,主要是向父母赔罪

D.作者对于“风”的描写贯穿小说始终,表现出独特的环境,营造了小说的悲壮氛围。“风”不仅是

自然现象

(2)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常用手法,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刻画陈公公心理的。

(3)较之于一般抗战文学,萧红作品的情感更为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4.(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知伯率赵、韩、魏而伐范、中行,灭之。休兵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魏宣子与之。又使人之赵,请蔡、

皋狼之地

赵襄子定居晋阳,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弗能拔,决晋阳之水以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

居而处,悬聿而炊,财食将尽,士大夫羸病。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士大夫羸病,吾恐不能守矣!

欲以城下,亡弗能存,危弗能安,见韩、魏之君。”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齿寒。今知伯率二

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知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觉谋出二君之口而入臣之耳,人莫之知

旦”二君因与张孟谈约三军之反,与之朗日。夜遣孟谈入晋阳,以报二君之反。襄子迎孟谈而再拜之,

且恐且喜。二君以约遣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因入见知伯曰:“二君貌将有变。”君曰:“何如?”曰:“其

行书而意高,非他时之节也,君不如先之。”君曰:“吾与二主约谨矣,寡人所以亲之,必不侵欺。兵之著

于晋阳三年,今旦暮将拔之而飨其利,何乃将有他心?必不然。子释勿忧,勿出于口。”明旦,二主又朝

而出今日二主朝而出见臣而其色动而视属臣此必有变,君不如杀之。”君曰:“子置勿复言。”智过日:“不

可,必杀之。若不能杀,遂亲之。”君曰:“亲之奈何?”智过曰:“魏宣子之谋臣曰赵葭,此皆能移其君

之计。君其与二君约,破赵国,则二主之心可以无变矣。"知伯曰:“破赵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万家

之县一,出,因更其族为辅氏。至于期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而决其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

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之军而擒知伯。知伯身死军破,为天下笑。故曰:贪愎好利,则灭国杀身之本

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日A二主朝B而出C见臣D而其E色动F而视属臣G此必有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釜,一种器物,圆底而无足,与典故“破釜沉舟”中的“釜”意思相同。

B.期,指约定,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意思不相同。

C.再,指两次,与《六国论》中“后秦击赵者再

D.矜,指傲慢,与《陈情表》中“凡在故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向赵国索地,赵襄子拒绝给土地,于是智伯暗中联合韩魏攻打赵国。晋阳城被围困三年后,赵

襄子想要投降,张孟谈不同意。

B.张孟谈暗中拜见了韩魏之君,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让他们知晓了智伯的为人,取得了他们的信任

C.智伯的军队因救水而大乱,韩氏和魏氏的军队又从两侧攻击智伯的军队,赵襄子率军在正面进攻

D.智伯最终被杀,军队被打败,属地被分为三份,其根本原因是贪心固执而喜好利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谋出二君之口而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

②兵之著于晋阳三年,今旦暮将拔之而飨其利,何乃将有他心?

(-)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1小题,9分)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田叟

李商隐

荷族衰翁似有情,相逢携手绕村行。

烧畲晓映远山色,伐树暝传深谷声。

鸥鸟忘机①翻陕洽,交亲得路昧平生。

抚躬道地诚感激,在野无贤心自惊。

【注】①鸥鸟忘机:引用了《列子》中鸥鹭忘机事。有人住在海边,与鸥鹭相亲,其父欲使他把鸥鹭捉

回,也就是说人有机心,动物就不会与他相亲。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荷族衰翁”与《论语》中的“荷藤丈人”相似,他们都是隐居田间的高士。

B.颔联“烧畲晓映远山色,伐树暝传深谷声”,通过视觉角度描绘出田园生活之景。

C.颈联中因“忘机”素不相识可相处融洽与因“得路”交亲之人也会形同陌路形成对比。

D.尾联作者反躬自问,乡野间有贤德的人,而朝廷里的人却认为野无遗贤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借秦朝的灭亡警醒当朝统治者如果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

7H:,。

(2)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以夜的静谧和月的皎洁来衬托

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3)自从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以后,有一个带“青”字的词语使用频次远超过其他青字词语,始终占

据首位,比如诗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

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抵得武侯陵区,一面高大的青色照壁,迎面而立,令人神凝。壁后,一条活泼小溪,满身清畅。抬头,

墓庙大门呈现眼前。庙门木匾,规模不大,青砖铺地,是一座大殿,殿中端坐着诸葛亮清隽塑像:手执书

卷,仪态悠然。两侧塑有琴童,关羽、张飞后裔关兴、张苞分别伺立。龛顶悬“万古云霄”四个苍劲大字,

镌刻着相传岳飞所书诸葛亮的《出师表》,文辞恳挚,将先后两位精忠报国之士的精神融为一体,堪称合

大殿院中,悬挂有多副后人表达心情的联语。其中一副非由精彩:“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山

无樵采,便是诸葛武侯大墓。墓走东西向,头西脚东,兴复汉室”之意。冢堆高约六米,四周五六十米,

内树“汉丞相诸葛武侯之墓”碑一座。大家缓步环绕大墓一圈后,齐立碑前,向智慧先贤虔敬鞠躬致意。

墓后有两株巨大古桂,传为诸葛落葬时所植,浓荫蔽墓,号“护墓双桂”

陵墓周围,是一个不大的院落。院中生巨树,大多为松柏两种,冠盖如云,岁月久远,象征诸葛亮五

十四生年,现仍存二十余株,株高竟达三十余米。经鉴定,柏龄达一千七百多年

(1)下列句子中的“非常”与文中加点的“非常”,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河马是一种看似无害的动物,实际上它却具有很强的攻击性,非常危险。

B.谈到在中国生活的体会,勒贝卡非常兴奋,中国生活的便捷、安全

C.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来自陌生人的微小举动会让我们非常感动。

D.土耳其驻华大使非常期待与中国开展清洁能源合作。

(2)楹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流传于中国古代的建筑、寺庙、园林等场所。

下列选项中,哪副楹联不可能出现在武侯祠内?

A.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七出

B.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

C.佐玄德,破孟德,而后南北三国分鼎,仕成都,从此东西两地生辉。

D.草庐三顾,鼎足三分,不朽当年三义,兄弟一心,无双后汉一人。

(3)有的同学在写作时,常常感到语言不够典雅,请结合本段文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8.(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似“静止”的星空,_®?事实上,虽说看上去“繁星满天”,但我们能看到在夜空中闪耀的,少部

分是地球所在的太阳系中的行星。如果再细细观察还会发现,这些星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东向西发生“位

移”,它们已渐渐落到了西边的地平线附近一一若是用三脚架和相机来跟踪拍摄,还可以描绘出星星运行

的轨迹。

群星之所以看起来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导致的、除了自转,地球还在围绕着太阳进

如公转这么长路程的跋涉,这样的时间流动,就好比从赤道前往两极

其实,念,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星星本身的亮度,亮度较暗的星星,即便离得近;离地球越

远,越难被看到。因此,地球上能看到的星星都是那些距离不太远的星星。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更多的星星

呢?除了要看当天气象方面的因素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表述不当,请加以修改,使表达准确,将修改后的文段写在答题卡上。

四、写作(60分)

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代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压力,这种压力有的来自社会、有的来自家庭,还有的来自自身。

顶住压力、练好内功、站稳脚跟,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年陕西省汉中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巨变为社会背景,以边塞诗人高适的回忆

为主线,以高适、李白、杜甫、王维等唐代著名诗人的人生际遇及其诗作为载体,《长安三万里》票房已

破15亿。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影片自身的综合质量之外

唐诗无疑是观众理解诗人、欣赏影片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仅从诗的角度来欣赏这部电影,言其志

也;歌,咏其声也;舞,然后乐器从之。”这段出自《礼记•乐记》中的文字诠释了中国古代诗、乐、舞同

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态。王宁宁在其著作《中国古代乐舞史》中写道:“唐代诗歌繁荣既是乐舞繁荣的

前提条件,同时也启示我们应当把唐诗与乐舞结合起来才能把握其整体性和全面性。

唐代诗人很多都熟悉乐舞,在吟诗时常会奏乐起舞或为舞蹈伴奏以助诗兴。这种诗乐舞结合的表演场

景在影片中很常见,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描述历史事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例如,边击鼓伴奏,边吟诵出“美

人一笑千黄金

诗人也常通过击打物品、拍手等方式产生协调的节奏来“击节吟诗”。节奏虽不是音乐的全部,但却

是联通诗、乐、舞三者的桥梁。例如,中风后的哥舒翰在朝廷施压下,用手指弹响刀身,吟诵着赞颂自己

曾经的赫赫战功的《哥舒歌》。但冰冷的金属节奏声却诉说着他今非昔比的境遇和盛唐一去不复返的悲情。

唐代的乐舞艺人与王公贵族、文人墨客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唐诗与乐舞之间的关联更加紧

密,甚至可以说,史料记载他曾在很多场合演唱过李白、王维等人的诗作。唐代诗歌传唱极为普遍,歌舞

伎虽不善作诗,并在乐舞相伴的演绎下得以广泛传播。

此外,影片中多次出现了琵琶、古琴、羯鼓、手鼓、箜篌、笙、阮、笛子等乐器的演奏场景,甚至有

些是特写的镜头,李白演奏的琵琶上的装饰图案与现存于日本正仓院的“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上的装

饰图案极为相似。图案上方是象征佛教的曼陀罗花和飞鸟,下方是胡人骑着骆驼弹奏琵琶

电影《长安三万里》主打的就是文化牌,其中的唐诗、音乐、舞蹈等无不体现了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

《长安三万里》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有目共睹、值得肯定的。影片结尾处曾

这样说道:“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而笔者更想强调的是:长安不只有诗,有诗乐舞的长安,才是真正

的大唐。

(摘自赵晓宇《长安不只有诗,还有乐与舞》)

(1)下列关于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长安三万里》以高适、李白、杜甫等唐代著名诗人的人生际遇和诗作为载体,传递了诗人个人理

想与国家命运相互交织的家国情怀。

B.《长安三万里》票房至少突破了15亿。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影片自身的综合质量和影片前期的

营销方式。

C.《长安三万里》中,哥舒翰出征前抽出宝刀,弹响刀身

D.《长安三万里》中,李白演奏的琵琶上的装饰图案是唐代与他国进行文化交流、乐舞繁荣发展的佐

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文章开篇提到观众对《长安三万里》中的诗歌大多耳熟能详,但是把唐诗与乐舞结合起来才能更好

地把握其整体性和全面性。

B.文章引用《礼记•乐记》中的文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诗、乐、舞同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态。

C.文章举李白在观赏柘枝舞时边击鼓伴奏、边吟诗句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唐代诗人很多熟悉乐舞,在

吟诗时会奏乐起舞或为舞蹈伴奏以助诗兴。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式结构,结构严谨,证明了“长安不只有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

A.作者认为唐代诗歌繁荣既是乐舞繁荣的前提条件,也是其现象表征。

B.唐代著名音乐家李龟年的演唱曾对李白、王维等人诗作的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C.我们可以通过影片中关于琵琶等乐器的演奏场景感知唐代乐器的面貌和乐队形式。

D.作者对《长安三万里》中的唐诗、音乐、舞蹈、主旨均赞赏认同,认为影片体现并弘扬了中华悠久

的传统文化。

【解答】(1)C.“金属节奏声赞颂了他的赫赫战功”有误,原文“哥舒翰吟诵着赞颂自己曾经的赫赫战

功的《哥舒歌》。”

故选C。

(2)A.“其”指代有误。原文”这种观点说明了诗乐舞之间无法割裂的紧密关联,原文“其”指“诗

工料,,

Zj\夕中o

故选Ao

(3)A.“作者认为”错,“唐代诗歌繁荣既是乐舞繁荣的前提条件,不是作者观点。

B.正确。

C.“感知唐代乐器的面貌和乐队形式”有误,原文“再现了唐代乐器的基本面貌和乐队形式”。

D.“作者对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唐诗、音乐、主旨均赞赏认同”有误,原文”笔者更想强调的是:

长安不只有诗,有诗乐舞的长安。

故选B。

答案:

(1)C

(2)A

(3)B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极端强降水事件在世界各地呈现趋多、趋强的态势。在我国,夏季是降水最多的季节,降水

最多。至8月下旬,全国多地仍处于主汛期。这期间,常常给人民群众造成严重的生命伤害和财产损失。

在公众的认知中,“暴雨”常指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雨。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著作《水经

注》中说:“山之东有滥泉……阴雨无时,以秽物投之,一阵狂风过后,跟着来了一阵暴雨。”此处的“暴

雨”更接近气象学中“短时强降水”的概念。在夏季强对流多发之际,让人猝不及防。此时,很多人会脱

口而出:“暴雨来啦!快跑!”可见,人们经常把短时间内下得特别急的雨称为暴雨。

在古代,人们观云相雨主要靠经验,沿用至今的众多气象谚语就是很好的证明。17世纪以后,气象学

家们终于抓住了天气预报的“牛鼻子”,即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等气象要素。因此

测量降水(降水包括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本文只讨论对液态降水一一雨的观测)通常使用的工具是

雨量计。人们通过雨量计来计算降雨量,从而对雨的大小进行等级划分。降雨量指一段时间内从空中降落

到地面的雨水,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其单位用毫米表示。气象学家借鉴了民间对雨的大小的描述,如

下表所示。

等级时段降雨量

12小时降雨量24小时降雨量

微量降雨(零星小雨)小于0.1小于0.1

小雨0.1〜4.90.1-9.9

中雨5.0〜14.910.0〜24.9

大雨15.0〜29.925.0〜49.9

暴雨30.0〜69.950.0〜99.9

大暴雨70.0〜139.9100.0〜249.9

特大暴雨大于等于140.0大于等于250.0

降雨量等级划分表(单位:毫米)与公众认知相比,气象学中对雨量的定义要严格得多。12小时内降

雨量超过30毫米或24小时超过50毫米才算暴雨。比如,某市市区西部短时间内(不到30分钟)发生

了一场急促的降雨(降雨量为15毫米),许多路面积水严重,甚至出现了地道桥下积水过深而交通中断

的情形。

假如气象预报员提前对这次降雨进行预报,他应该会这样发布:“今天,某市区阴有阵雨或雷阵雨,

天气预报也太不靠谱了!

对于暴雨,气象预报业务中有没有与民间定义比较接近的指标呢?有。那就是降雨强度,简称雨强。

雨强指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表示降雨的缓急程度。公众对雨的直观感受,比如雨滴的大小、雨滴下落的

快慢、降雨的急促程度、雨造成的灾害等

暴雨预报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这主要是因为暴雨的形成多与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关,一般发生在时间

和空间都有限的范围内。所以,小时雨强也成为预报的重点。因为,在小时雨强很大的情况下

2022年4月,中国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优化调整工作,各级气象部门将根据本地实

际情况增加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将1小时雨强纳入暴雨预警信号标准。预警信号发布内容将遵循“重点突

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原则,让防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摘自刘浩、赵亮《暴雨,未必是你想的那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A.文章引用郦道元《水经注》中的话是为了表明“暴雨”指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雨。

B.“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等沿用至今的众多气象谚语证明古人观云相雨主要靠经验。

C.降雨量指一段时间内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雨水,在不蒸发、不渗透的情况下,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

D.2023年7月某日,汉台区不到三个小时发生了一场50毫米的降雨,这应为大暴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天气预报不靠谱”,公众这样的抱怨,主要是由于公众认知中的“暴雨”与气象学中定义的“暴雨”

不完全一致。

B.暴雨的形成多与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关,一般发生在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范围内,使得至今暴雨准确

预报是难题。

C.在中国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优化调整工作后,防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D.只有对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等气象要素精准观测,才有可能做好天气预报。

(3)公众认为有关暴雨的天气预报不靠谱,请根据文本分析原因。

【解答】(1)A.暴雨'指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雨”有误。

B.正确。

C.“在不蒸发、不渗透的情况下”有误、不渗透。

D.“大暴雨”错,根据降雨量等级划分表。

故选B。

(2)B.“暴雨的形成多与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关”错,原文“主要是因为暴雨的形成多与中尺度天气系

统有关”。

故选B。

(3)结合“在公众的认知中,‘暴雨'常指短暂,公众认为“短暂。

根据降雨量等级划分表和“与公众认知相比,气象学中对雨量的定义要严格得多,12小时降雨量达到

30至69.9毫米,才是暴雨。

结合“与公众认知相比,气象学中对雨量的定义要严格得多”“假如气象预报员提前对这次降雨进行预

报,某市区阴有阵雨或雷阵雨J公众抱怨这简直就是暴雨!”可知,主要是因为自身认知的“暴雨”与

气象学中定义的“暴雨”不完全一致。

答案:

(1)B

(2)B

(3)①公众认为“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降雨应是暴雨,12小时降雨量达到30至69.9毫米,才是暴

雨,主要是因为自身认知的“暴雨”与气象学中定义的“暴雨”不完全一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旷野的呼喊

萧红

风撒欢儿了。

在旷野,在远方,在看也看不见的地方,狗叫声,嘈嘈杂杂地喧闹了起来,墙头上的泥土在翻花,狗

毛在起着一个一个的圆穴,或是“出门见喜”的条子,也都被大风撕得一条一条的、一块一块的。

陈公公的儿子,出去已经两天了。第三天就是这刮大风的天气。

“这小子到底是干什么去啦?”“这小子到底……”这些话他从昨天晚上就不停地反复着。

“他真随了义勇军了吗?纳闷儿!明年一开春,就是这时候,就要给他娶妇了,上秋也可以娶过来呀!

当了义勇军,打日本……哎哎!义勇军,好汉子是要干的,可是他也得想想爹和娘啊!爹娘就他一个……”

陈姑妈从昨天晚上就知道陈公公开始不耐烦。儿子没有回来这件事,让他们的家都像通通变了。好像

房子忽然透了洞,好像水瓶忽然漏了水,好像月亮也不从西边落。陈姑妈还勉勉强强地像是照常在过着日

子,而陈公公在她看来,第一夜他还算安静静地过来了,第二夜忽然就可怕起来。他通夜坐着

他们的儿子前天一出去就没回来,不是当了土匪,就是当了义勇军,陈公公记得清清楚楚的,那孩子

从去年冬天就说做棉裤要做厚一点儿

“要干,拍拍屁股就去干,弄得利利索索的。”

陈公公就为着这话问过他:

“你要干什么呢?”

当时他只反问他父亲一句没有结论的话,可是陈公公听了儿子的话,只答应两声:“唉!唉!”同样没

有结论。

“爹,你想想要干什么去?”儿子说的只是这一句。

陈姑妈在香炉里插了三炷香,接着就跪下去,叩了三个头。陈姑妈因为过度的虔诚而感动了她自己,

是多么不容易!而最酸心的,不知是什么无缘无故地把孩子夺了去。她跪在灶王爷前边回想着她的一生。

就在这时候,房门忽然打开了。儿子回来了,身上背着一对野鸡。

陈公公像生客似的站在那里,陈姑妈也像生客一样,只有儿子才像这家的主人。他用嘴吹着野鸡身上

的花毛,钻头不顾脏……若一开枪,它就插猛子……这俩都是这么打住的。”“你到底跑出去干什么去了

呢?”

陈公公充满庄严而胆小的情绪等待儿子的回答。他最怕儿子说出他加入了义勇军,又怕儿子不向他说

老实话。

儿子回答他的,偏偏是欺骗了他。“爹,我不是打回一对野鸡来嘛!跟前村的李二小子一块儿……跑

出去100多里……”

“打猎哪有这样打的呢!一跑就是100多里……”

其实,陈公公的儿子没有去打猎,也没有加入义勇军。他给日本人修了三天铁道。那一对野鸡是用了

三天的工钱买的。现在他安安然然地睡着了,预备偷着拔出铁道钉子来,弄翻了火车。这个企图

第二天,儿子又是没有声响地就走了。这次他去了五天。第七天上,儿子又回来了,而带着一个号码:

381号。

陈公公从这一天起可再不说什么“老的完蛋了”这一类话。有几次儿子刚一放下饭碗,他就说:“擦

擦汗就去吧!”“扒拉扒拉饭粒就去吧!”

别人若问他:“你儿子呢?”他就说:“人家修铁道去啦……”"大叔,听说你儿子修了铁道吗?”越

问得详细,陈公公就越喜欢。他的道理是:“人非长成人不可,不然,就好比这修铁道的事情吧,若不是

他自己偷着跑去的,这样的事情,怎么能有他的份儿呢?

只要儿子没有加入义勇军,他就放心了。这孩子虽然说是跑得把人吓一跳,可到底跑得对。

到四月十八,陈姑妈在庙会上烧的香比哪一年烧的都多。

讨厌的大风又来了,当陈姑妈发现了大风把屋脊抬起来了的时候,陈公公蹬着房檐下酱缸的边沿上了

房。陈姑妈把砖头或石块传给他。他用石头或砖头压着房脊上已经飞起来的草。

住在前村的老李来了,他跑得满身是汗。他喊着陈公公:“你下来一会儿,我有事

陈公公说:“有什么要紧的事?你等一等吧。”

“这是要紧的事,陈大叔……陈大叔你快下来吧……”

老李和陈姑妈走进屋去了。陈姑妈靠着炕沿听着李二小子被日本人抓去啦……

“什么?什么?是吗?是吗?”陈姑妈的黑眼球向上翻着,要翻到眉毛里去似的。

“我就是来说这事的……修铁道的抓了300多个人……你们那孩子……”

“为着啥事抓的?”

“弄翻了日本人的火车啦!”

陈公公一听说儿子被抓去了,急忙打开了小钱柜,带了儿子修铁道赚来的钱,前边是黑滚滚的,后边

是黑滚滚的,近处是黑滚滚的。分不出头上是天,脚下是地

陈公公在前边跑着,陈姑妈在后面喊着:“你回来吧!你回来吧!你没有了儿子,你不能活。你也跑

了,我可怎么活……”大风浩浩荡荡的,把陈姑妈的话卷走了。

陈公公倒下来了,等他再重新爬起来,他仍旧向旷野里跑去。他疯狂地呼喊着,风在大道上毫无倦意

地吹啸。树在摇摆,连根拔起来,风便做了一切的主宰。

(节选自萧红《旷野的呼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本没有把故事的重心放在年轻农民如何爱国如何反抗的层面上,而是重点描写了儿子出走之后,

陈公公夫妇等待儿子时的焦灼心态。

B.作者带着批判与同情的复杂心情,刻画了陈公公的形象,表现了他特殊的心理纠葛。

C.陈公公儿子离家出走三天后回家,带回两只野鸡,主要是向父母赔罪

D.作者对于“风”的描写贯穿小说始终,表现出独特的环境,营造了小说的悲壮氛围。“风”不仅是

自然现象

(2)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常用手法,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刻画陈公公心理的。

(3)较之于一般抗战文学,萧红作品的情感更为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解答】(1)C.“主要是向父母赔罪”错误。陈公公儿子干的是有风险且保密的抗日工作,怕他们不理

解,所以才带回野鸡,好让他们安心。

故选C。

(2)①通过人物内心独白刻画人物心理。如:“这小子到底是干什么去啦,结合“陈公公的儿子,这些

内心独白表现了陈公公对儿子离家出走的担心。

②通过语言刻画人物心理。如:陈公公儿子离家出走三天后回家,谎称自己打猎去了!一跑就是100

多里……”这是语言描写。

③直接描写人物心理。如:“他最怕儿子说出他加入了义勇军,他就放心了”这是对陈公公的心理描写。

他最怕儿子说出他加入了义勇军,表现出陈公公担忧与矛盾的心理。

④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如:“陈公公倒下来了,他仍旧向旷野里跑去,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叫的

是什么”,结合“陈公公一听说儿子被抓去了,带了儿子修铁道赚来的钱,表现出陈公公得知儿子被抓

后惊慌。

⑤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如小说结尾处“风在四周捆绑着他,营造了小说的悲壮氛围、惊恐的

心理。

(3)①表达了对中国底层百姓勇于抗战的精神、对义勇军战士的赞美之情,预备偷着拔出铁道钉子来。

这个企图,以给日本人修铁路为掩护,表现出积极参与抗战。

②表现出战争给人们造成的伤害,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狗叫声,也都被大风撕得一条一条的、

条子被大风撕破,急忙打开了小钱柜,当天的夜里就向着西南大道上跑去”“陈公公在前边跑着、陈姑

妈听说儿子被日本人抓去的惊恐与绝望,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③表达了对陈公公、陈姑妈一家代表的普通民众的同情,等他再重新爬起来。他疯狂地呼喊着,剩下我

一个人,陈公公,令人同情。

④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爱。“这小子到底是干什么去啦,而陈公公在她看来。儿子走了两夜,第二夜忽

然就可怕起来,抽着烟”儿子离家后、寝食难安等均表现出了父母对孩子的爱。

答案:

(1)C

(2)①通过人物内心独白刻画人物心理。如:“这小子到底是干什么去啦。②通过语言刻画人物心理!

一跑就是100多里……”表现了陈公公对儿子所谓“打猎”的怀疑与不满。如:“他最怕儿子说出他加

入了义勇军。”表现出陈公公担忧与矛盾的心理。如:“陈公公倒下来了,他仍旧向旷野里跑去,连他自

己都不知道叫的是什么、绝望的心理。如小说结尾处描写大风、惊恐的心理。

(3)①表达了对中国底层百姓勇于抗战的精神、对义勇军战士的赞美之情,以给日本人修铁路为掩护,

表现出积极参与抗战。②表现出战争给人们造成的伤害。写有祈福语的横批,陈公公,都表现出战争给

普通人的生活带来的灾难。③表达了对陈公公。儿子被日本人抓走、陈姑妈惊恐绝望。④表达了父母对

孩子的爱,陈公公夫妇坐卧不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4.(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知伯率赵、韩、魏而伐范、中行,灭之。休兵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魏宣子与之。又使人之赵,请蔡、

皋狼之地

赵襄子定居晋阳,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弗能拔,决晋阳之水以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

居而处,悬聿而炊,财食将尽,士大夫羸病。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士大夫羸病,吾恐不能守矣!

欲以城下,亡弗能存,危弗能安,见韩、魏之君。”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齿寒。今知伯率二

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知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觉谋出二君之口而入臣之耳,人莫之知

旦”二君因与张孟谈约三军之反,与之朗日。夜遣孟谈入晋阳,以报二君之反。襄子迎孟谈而用拜之,

且恐且喜。二君以约遣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因入见知伯曰:“二君貌将有变。”君曰:“何如?”曰:“其

行步而意高,非他时之节也,君不如先之。”君曰:“吾与二主约谨矣,寡人所以亲之,必不侵欺。兵之著

于晋阳三年,今旦暮将拔之而飨其利,何乃将有他心?必不然。子释勿忧,勿出于口。”明旦,二主又朝

而出今日二主朝而出见臣而其色动而视属臣此必有变,君不如杀之。”君曰:“子置勿复言。”智过日:“不

可,必杀之。若不能杀,遂亲之。”君曰:“亲之奈何?”智过曰:“魏宣子之谋臣曰赵葭,此皆能移其君

之计。君其与二君约,破赵国,则二主之心可以无变矣。"知伯曰:“破赵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万家

之县一,出,因更其族为辅氏。至于期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而决其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

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之军而擒知伯。知伯身死军破,为天下笑。故曰:贪愎好利,则灭国杀身之本

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日A二主朝B而出C见臣D而其E色动F而视属臣G此必有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釜,一种器物,圆底而无足,与典故“破釜沉舟”中的“釜”意思相同。

B.期,指约定,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意思不相同。

C.再,指两次,与《六国论》中“后秦击赵者再

D.矜,指傲慢,与《陈情表》中“凡在故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智伯向赵国索地,赵襄子拒绝给土地,于是智伯暗中联合韩魏攻打赵国。晋阳城被围困三年后,赵

襄子想要投降,张孟谈不同意。

B.张孟谈暗中拜见了韩魏之君,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让他们知晓了智伯的为人,取得了他们的信任

C.智伯的军队因救水而大乱,韩氏和魏氏的军队又从两侧攻击智伯的军队,赵襄子率军在正面进攻

D.智伯最终被杀,军队被打败,属地被分为三份,其根本原因是贪心固执而喜好利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谋出二君之口而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

②兵之著于晋阳三年,今旦暮将拔之而飨其利,何乃将有他心?

【解答】(1)句意:今天韩康子和魏宣子朝拜您以后出去,看到我脸色有变化。这其中一定有变故。

“今日二主朝而出”中,“而”连词,前后联系紧密,其后C处断开;

“见臣而其色动”中,“而”连词,前后联系紧密,其后F处断开;

“此必有变”中,“此”为主语。

故选CFGo

(2)A.正确。

B.正确。约定。句意:与他们约好了日期。

C.正确。句意:襄子迎来张孟谈两次向他下拜,李牧接连打退了它。

D.错误。傲慢。句意:他们的行动傲慢而意气高扬,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

故选D。

(3)B.“让他们知晓了智伯的为人”有误,原文“我知其然也,知伯之为人也,可见,并不是通过张

孟谈才知道的。

故选B。

(4)①“谋出二君之口”,省略介词“于",从,你们,宾语前置。译文:谋划从你们二位的口里说出,

没有人会知道它。

②“著”,围攻,通“享”;“何乃”,怎能。译文:军队围攻晋阳已经三年,怎么会有他心?

答案:

(1)CFG

(2)D

(3)B

(4)①谋划从你们二位的口里说出,传到我的耳中。

②军队围攻晋阳己经三年,现在早晚间将要攻下它而享受它的利益?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1小题,9分)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田叟

李商隐

荷臻衰翁似有情,相逢携手绕村行。

烧畲晓映远山色,伐树暝传深谷声。

鸥鸟忘机①翻陕洽,交亲得路昧平生。

抚躬道地诚感激,在野无贤心自惊。

【注】①鸥鸟忘机:引用了《列子》中鸥鹭忘机事。有人住在海边,与鸥鹭相亲,其父欲使他把鸥鹭捉

回,也就是说人有机心,动物就不会与他相亲。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中的“荷族衰翁”与《论语》中的“荷族丈人”相似,他们都是隐居田间的高士。

B.颔联“烧畲晓映远山色,伐树暝传深谷声”,通过视觉角度描绘出田园生活之景。

C.颈联中因“忘机”素不相识可相处融洽与因“得路”交亲之人也会形同陌路形成对比。

D.尾联作者反躬自问,乡野间有贤德的人,而朝廷里的人却认为野无遗贤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解答】(1)B.“通过视觉角度描绘出田园生活之景”有误,“烧畲晓映远山色、听觉两种角度描绘出

田园生活之景。

故选B。

(2)首联“荷葆衰翁似有情,相逢携手绕村行”,热情好客,表达对田叟质朴淳厚品质的赞美之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