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共2套_第1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共2套_第2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共2套_第3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共2套_第4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共2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掌握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民斗争;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基本能力。【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利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势图》,全面了解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过程,使学生掌握读图和借助历史地图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归纳玻利瓦尔、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历程,体会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侵略与扩张斗争的正义性、艰巨性和民族独立的合理性;通过了解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的英勇事迹,认识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和作用;学习他们身上具备的爱国主义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玻利瓦尔、章西女王的英勇事迹。【教学难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很多国家都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道路,他们沿着新航路开辟的各个路线,把殖民扩张的目标指向了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区,比如罪恶的“三角贸易”和17—18世纪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等。我们都知道有压迫就有反抗。面对殖民者的疯狂掠二、新课讲授(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是哪两个国家在新航路开辟后最先进行对外殖民扩张的吗?学生回答:西班牙和葡萄牙。2.教师讲解:因为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对外扩张最早,所以在当时的美洲新大陆地区,这两个国家的殖民地最多,以至于后来有了“拉丁美洲”这个地理名称。现在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拉丁美洲的大致方位?学生回答:拉丁美洲位于美国以南,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地区。3.教师提问:在拉丁美洲这一地区,哪些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哪些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学生回答:除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以外,其余地区基本上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4.教师提问:恩格斯有一句话,“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殖民者到拉丁美洲后给拉丁美洲人民带来了什么?学生回答:殖民者掠夺财富、役使印第安人和黑人劳动,给拉丁美洲人民带来了苦难。5.教师提问:阅读课本第2—3页中的内容,分析拉丁美洲出现反抗外来殖民的斗争的原因是什么?学生2回答: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师生归纳:西班牙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是拉丁美洲出现反抗外来殖民的斗争的根本原因;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是拉丁美洲出现了反抗外来殖民的斗争的客观原6.教师提问:在反抗外来殖民的斗争中,拉丁美洲出现了哪些杰出的民族英雄呢?学生回答:玻利瓦尔和圣马丁。7.教师提问:请讲述他们反抗殖民统治的主要事迹?学生回答:(1)玻利瓦尔反抗殖民统治的主要事迹:①在南美洲北部地区,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获得雄厚的兵源;②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英勇作战,由北向南,打败了西班牙在南美洲殖民地的军队,并解放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后,继续领导南美洲的独立运动;③葡萄牙殖民地(2)圣马丁反抗殖民统治的主要事迹:①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②他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8.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3页《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势图》,分析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突学生回答:时间长、范围广、南北国家联合作战等。9.教师讲解: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结果是19世纪30年代,绝大多数拉丁美洲的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教师提问: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有何影响?学生回答:(1)赶走了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主义者,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2)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基本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国家的格局。教师引导: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粉碎了西班牙、葡萄牙长达3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的国家格局。那么在其他深受殖民压迫的地区发生了哪些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运动呢?(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教师提问:18—19世纪中期印度三分之二的土地被英国侵占。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印度正面临着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危险。学生回答:(1)时间:1857—1859年。(2)背景:①19世纪中期,遭受殖民主义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②英国此时已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4)原因: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和压迫,使印度社会民不聊生,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5)过程:①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被剥夺了权力的印度王公也参加起义,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起义军夺取了德里。②起义中涌现出了章西女王这样的杰出女英雄,1858年,她领导起义军队,英勇抗击进犯章西城的英国军队。章西失陷后,她率军转战外地。战斗中,她身先士卒,直到壮烈牺牲。③1859年,印教师归纳: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对印度进行更残酷的殖民掠夺和奴役,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印度和英国的民族矛盾尖锐,这是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根3.教师提问:印度民族大起义有何影响?学生回答: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4.教师提问:印度民族大起义体现了什么精神?学生回答:为自由而献身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5.教师提问:比较分析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共同特征。学生回答:都是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都是正义的行为。三、课堂总结通过学习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我们认识了几位民族英雄:玻利瓦尔、圣马丁和章西女王。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而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我们学

板书设计

殖民地人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了解16—19【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对复杂的史事进行简化、概括的能力,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俄国的改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俄国两次改革的性质,认识两次改革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认清俄国的改革的局限性,即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8世纪初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及其历史意义。【教学难点】感知这两次改革使俄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成为本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探究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学会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教师提问:以上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谁?学生回答: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教师引导:照片上的两位沙皇为俄国的强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彼得一世改革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奠定了基础。他们试图通过改革使俄国成为欧洲强国。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二、新课讲授(一)彼得一世改革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页,然后谈谈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学生回答:16世纪初,莫斯科公国统一了俄国,进入沙皇专制时代;17世纪,俄国沙皇专制在政治、经济及教育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一些国家。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找出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性质及内容。学生回答:(1)目的: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2)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3)内容:①政治上,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②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③军事上,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④教育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⑤社会生活上,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3.教师提问:彼得一世具有什么精神?学生回答:勇于改革创新,敢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革旧除新的魄力。4.教师提问:彼得一世改革给俄国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1700—1721年,俄国与瑞典进行战争,俄国获胜,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战争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教师补充: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为俄国后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准备了有利条件,把俄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教师引导:彼得一世改革注重引进先进文化及军事理念,但拒绝西方的政治制度,强化沙了一次巨大冲击。真正使俄国强起来的改革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二)废除农奴制材料一俄英国法国国材料二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砍掉。”教师提问:请根据课文内容及以上材料,归纳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学生1回答:19世纪中期,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受到农奴制的严重制约。残酷的封建剥削激起了广大农奴的反抗,农民暴动接连不断,动摇了沙露了俄国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腐朽,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2.教师提问:农奴制怎样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沙皇,面对严重的社会问题你会怎样做?学生回答:一些工业部门已经使用大量自由工人,但俄国农奴制盛行无法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自由劳动力的需要。作为统治者需进行改革。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8页,并结合《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图片进行思考。俄国为什么再一次改革?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改革?改革的内容是什么?有何影响?(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在组内进行交流,并选出代表发言,然后听老师讲解,理解改革措施)学生回答:(1)原因:为了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人民革命。(2)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3)内容:①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农奴为此付出了(4)积极影响:①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②使俄国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消极影响: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教师补充:1861年农奴制改革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俄国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近代化的目标具有积极作用。4.师生归纳:对俄国的农奴制改革的评价。(1)进步性: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2)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改变,人民缺乏基本的民主权利);改革的前提是维护地主利益,改革的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俄国的近代化步伐依(3)掠夺性:被“解放”了的农奴需付出高额的赎金,这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掠夺和敲诈。三、课堂总结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农奴制进一步强化,成为俄国发展的障碍。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使俄国参与欧美新一轮的资产阶级改革,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板书设计

俄国的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并理解美国内战的原因、内战的性质和意义及林肯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识记《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及作用,了解美国内战的进程,理解北方在内战中由败转胜的原因。【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通过对林肯生平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平等、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认识到为国家进步、社会发展而献身的人是不会被人民忘记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作用及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一、新课导入2008年当选美国总统的奥巴马曾在林肯纪念堂说:“没有林肯就没有今天的我。”在美国进行民意调查人们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林肯总是遥遥领先,而众多的名人也给予林肯很高的评价。奥巴马为什么说“没有林肯就没有今天的我”?马克思为什么赞誉林肯必将会与华盛顿齐名?林肯为什么会成为最受人们尊敬和爱戴的总统?带着众多疑问,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3二、新课讲授(一)南北矛盾的加剧1.教师讲解:我们知道,美国独立时只有13个州,9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通过战争、购买等方式,美国版图急剧扩大。随着领土的扩张,独立后的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开展,使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前列。美国独立时存在两种经济,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2.材料展示:用大量的黑人奴隶做劳动力,种植棉花和烟草,将棉花等大量的工业原料销往英国并换回英国廉价的工业品。材料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采用奴隶制生产方式占有大量劳动力;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廉价自由劳动力。材料三对于新扩张的西部领土,北方希望以自由州身份加入联邦;南部希望以蓄奴州身教师提问:南北双方存在哪些矛盾呢?请同学们结合材料进行归纳。学生1回答:南方的种植园大量使用奴隶,奴隶是没有自由的劳动力。教师归纳:南北双方在原料、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矛盾重重。尤其是南方种植园经济大量使用奴隶,严重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两种制度水火不容,不可调和。3.材料展示:在堪萨斯州,两个陌生人相遇,见面礼是互相用枪指着问:拥护还是反对奴隶制?如果回答教师提问:南北方的矛盾焦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奴隶制的废存。4.教师讲解:19世纪中期,围绕着奴隶制的废存问题,北方和南方之间剑拔弩张,战争似乎一触即发。美利坚也面临着分裂的危险。面对此情此景,竞选总统的林肯在一次演讲中这样展示材料: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奴隶制是建立在人性中的自私自利上面的,是与人热爱正义的天性相违背的。教师提问:这两段话,反映了林肯在对待联邦政府和黑人奴隶制度的问题上是持有怎样的态度?教师总结:在1858年6月的一次演讲中,林肯主张,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应尽快解决美国的奴隶制问题,并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废除奴隶制。1860年林肯竞选总统的会得到保留”,得到人民的支持,他在大选中获胜,成为美国第16任总统。从而打破了南方种植园主长期控制政府的局面,这引起了南方奴隶主的强烈不满。林肯当选总统,也成为这场战争的导火线。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二)内战爆发重重重重持教师提问:据表格内容分析战争初期的战况会如何?学生1回答:可以看出北方在各个方面都占优势,战争形势有利于北方。学生2回答:战争爆发后,林肯宣布南部联盟各州为叛乱州,号召人们参军。原计划只征募几万人,报名的却超过十万人。2.教师提问:战争初期的结果如你所预测吗?材料展示:——《林肯传》学生回答:北方军队虽然士气高昂,作战勇敢,在战争初期却一再失利。3.教师提问:占据优势的北方为什么会失利?学生回答:没有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骄傲轻敌、准备不足和缺乏优秀将领。南方蓄谋已久,做好了内战的准备。教师引导:军事上的失败,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他们要求政府采取更有力的措施。那么,林肯能否力挽狂澜,扭转战局?(三)北方的胜利的土地。登记人连续耕种5年后,就可以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学生回答: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需求。教师补充:《宅地法》使广大人民获得了土地,满足了对土地的需求,西部得到了开发,也使放黑人奴隶宣言》。2.材料展示: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海陆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学生3回答:广大黑人踊跃参军作战,北方军队因此获得雄厚的兵源。教师总结:两部法令的颁布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尤其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极大地调动了包括黑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的革命积极性,也真正敲响了奴隶制的丧钟,大大加速了战争的胜利进程,成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发表成了战争的关键,扭转了战场上被动的局面,也成了林肯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不仅从肉体上解放了黑人,也从精神上解放了全体美国人。当历史的时针转到21世纪,它仍然影响着美国历史进程。此后,联邦军队所向披靡,一路高歌,捷报连传。1864年,联邦军围攻“南部同盟”的“首都”里士满。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历时四年的美国内战以北方的胜利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3.教师提问:北方获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战争是正义战争,林肯卓越的指挥才能;人民群众的支持。4.材料展示:“这种人民战争……它的结局无疑地将决定整个美国几百年的命运。美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奴隶制度一经粉碎,这一国家繁荣起来,在最短期间就会在世界历史上占据完全不同的地位。”——恩格斯美国南北战争粉碎了奴隶主的反动势力,从而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如果美国分裂了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或者北方没有赢得胜利,美国就不可能成为20世纪世界第一强国。——《大国崛起》教师提问:从以上材料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1回答: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学生2回答: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在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教师总结: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扫除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外部障碍;南北战争则进一步扫清了美国社会制度的内部障碍——黑人奴隶制度,既解放了南方的生产力,又加速了广大西部的开发,从而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成了美国历史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狂飙时期,迅速赶超英、法等先进国家,一跃成为世界强国。5.教师讲解:众多的黑人奴隶因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获得解放,得到自由而铭记林肯。沉浸在战争喜悦中的人们不会想到,南北战争的硝烟才刚刚散去,拥护奴隶制的种植园主却对他、敬他、怀念他……材料展示: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以致只有在成为殉难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马克思教师提问:你来说一说,林肯为什么会赢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呢?学生1回答:林肯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学生2回答:林肯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学生4回答:林肯勤奋、坚强、没有种族歧视……6.教师总结:从鞋匠的儿子到西部的拓荒者,再到为自由而战的新总统,林肯是南北战争中的英雄,是美利坚的船长,是战争结束后的殉难者……朴素、谦逊、果断、诚实、奉献、爱国,正如他生前所说:“我们无法回避历史,我们将被别人,而不是我们自己记住。任何个人的举足轻重都无法宽恕我们当中某个人。我们要通过火的考验,这将使我们的荣辱记载于下一代。”三、课堂总结美国通过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又一障碍。而林肯之所以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不仅仅是他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更重要的是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实现祖国统一任重而道远,希望同学们为实现祖国的统一“上下而求索”。美国内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幕府统治的危机;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学会使用比较法、看图学习历史法、小组合作法来分析历史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治维新成为日本民族振兴的转折点,日本通过改革实现强国之路;日本通过对外学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及改革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本也同中国一样,遭受过西方列强的入侵,但和中国不同的是,日本避免了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机,获得了新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二、新课讲授(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多媒体展示:课本第14页《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图及第15页《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等级制度示意图》)1.教师提问:结合课本内容思考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着怎样的状况,用四个字概括并阐述方国家接踵而至,幕府统治发生动摇。2.教师提问:比较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的社会状况有何异同。学生1回答:相同点:生产力和商品经济都有所发展;国内阶级矛盾尖锐,面临民族危机。学生2回答:不同点:日本封建势力相对薄弱,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教师引导:面对幕府统治的危机,倒幕派发起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二)倒幕运动1.教师提问:不平等条约给日本社会带来哪些危机?学生2回答:日本黄金大量外流,引起市场学生3回答:农民、城市贫民和下级武士的处境不断恶化。2.教师提问:在这种背景下,日本的哪个阶层担负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他们是如何做的?学生回答:中下级武士。他们发起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支持明治天皇改革。3.教师提问:此阶层的活动是否取得成功?倒幕派与中国维新变法时期的维新派相比有何学生回答:成功了。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和部分实权派支持,通过武装推翻旧政权。中国的维新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弱小。4.教师提问:倒幕运动的过程如何?学生回答:1868年,倒幕派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支持睦仁天皇亲政,强令幕府将军日本首都迁到东京。教师引导: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明治天皇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革新运动。(三)明治维新1.教师提问:回忆大化改新内容,结合课本思考日本两次向外学习的目标有何不同?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说明日本民族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回答:(1)不同: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制度,明治维新学习欧洲先进技术文化。(2)原因: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先进,近(3)特点: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2.材料展示:材料一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教师提问:两则材料反映了明治政府的改革措施是什么?还有其他什么措施?带来了哪些影响?学生回答:(1)措施:①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②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2)其他措施: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等。(3)影响:①积极方面,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②消极方面,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一个新威胁。3.教师提问:日本“天皇制”是一种中央集权制度,那么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中,哪一点反映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学生回答: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4.教师提问: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迈入了近代化。在其改革措施中,最能推动日本迈入近代化的是哪一点?学生回答: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5.教师提问:我们观看日本影片时,常听到这样一个词语“新式军队”,这支军队建立于哪个学生回答:明治维新时期,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6.教师提问:日本国内资源匮乏,生存环境险恶。但它能成为世界强国之一,对其发展影响最重要的举措是什么?学生回答:提倡“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7.教师提问:明治维新的目的、性质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如何?(2)性质: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3)影响:①日本强大起来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日本的崛起刺激了中国开始向政治近代化方向迈进,为此中国8.教师提问:明治维新以后,中国也出现了戊戌变法运动。结果如何?中日两国为什么会出现迥然不同的结局?学生回答:结果失败。中国自上而下的改良,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身上,对封建顽固势力妥协退让。日本明治维新变法图强,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潮流。9.教师提问:思考日本实现“富国”的政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何积极的借鉴意义。(主要从教育、科技、人才、开放等角度回答)学生回答:(1)抓住历史机遇,顺应历史潮流,努力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发展;(2)坚持改革开放,保持政策连续性;(3)向先进国家学习,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4)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增三、课堂总结本课主要讲述了19世纪中期,在内忧外患情况下,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富国强兵”,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概念、内容及特点;了解人类对电的认识过程和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通过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培养语言表达能【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收集有关电和电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感受电和电器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中学会合作交流,加强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学习爱迪生、诺贝尔等科学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源领域的巨变和电器的发明。【教学难点】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每当同学们打开电灯读书,打开电视看节目,或者使用微波炉热食物的时候,我们都需要用电。那么,电这个奇妙的东西是谁发现的呢?它的发现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什么时代?它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又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二、新课讲授(一)电的应用1.教师讲解:电的发现的背景:(1)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教师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2.教师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是什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谁?学生回答: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领域。1831年,英国的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3.教师提问: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经历了哪些过程?学生回答: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后,人们根据这一现象发明了早期的电动机和发电教师总结: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电能一经问世就投入在生产领域,推动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4.教师提问:在电力应用方面,贡献最大的科学家是谁?(展示图片)学生1回答: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学生2回答:爱迪生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发电站为电灯提供了能源,促项发明专利,被誉为“发明大王”。教师补充:19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运用为标志。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发电机、电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从20世纪初开始,电成为西方国家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西方国家率先进入了电气化时代。5.教师总结:人类对“电”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雷公”“电母”―电磁感应―电池的发明―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发电站的建立―电力的广泛应用。电的发现和广泛应用,使人类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电气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现代工业的崛起。教师引导: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内燃机”。(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1.教师提问:阅读教材,总结出内燃机及交通工具的发明过程。制出汽油内燃机。几年后,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学生2回答: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这是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本茨也因此被称为“汽车之父”。1913汽车制造业的革命。汽车的价格大幅下降,开始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制造出了更先进的飞机,并获得国际比赛大奖。冯如被誉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2.教师提问:内燃机的发明有何影响?学生回答:(1)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在这一领域内引发了一拖拉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师总结: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1.教师提问: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请回答19世纪化学工业和新材料领域出现的科学家及其贡献或发明。学生1回答:19世纪60—8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产品,而且产品成本更低、性能更好。出无烟炸药。诺贝尔的发明在军事、工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学生3回答: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学生4回答: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教师引导:19世纪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发明,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变革和社会生产方式的2.教师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1)是以电为核心的科技革命,电力、石油、煤炭构成三大能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科学同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新的能源、机器、交通工具、生产部门大量出现;(3)新科技超出一国范围,几乎是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美、德领先;(4)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如德国、日本)。3.教师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师补充:(1)对世界的影响:①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步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②促进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③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2)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进一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激化了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电的发明和使用成为人类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三、课堂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气化,特点是以电力为核心的革命。它以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中的许多突破性成果为依托,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生动体现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威力。这次工业革命发挥了更巨大、更深刻的社会改造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学会理性、科学地看待工业革命的成果。领会现代生活的含义,感受现代生活的内涵,理解工业革命与我们现今所享受的现代生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工业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促进人口增长、城市化,同时带来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等问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生活,从保护环境开始,从我做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教学难点】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对当时英国人口快速增长的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在《人口原理》一书中提出:人口增长快于生产增长,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人口增长到生活资料仅能维持人类生存的极限时,社会就会出现饥饿、战争和疾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提醒人们要处理好人口增长的问题。今天我们就学习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教师提问:人类人口快速增长开始于什么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2)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发展。工业革命后,工业部门迅速发展,急需大量的工人劳动力,各国政府的鼓励政策促进人口迅速增长。2.材料展示:口口教师提问:通过观察表格内容,回答增长最快的是哪国。3.材料展示:教师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各主要工业国人口均在迅速增长。同时,工厂的迅速扩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工人阶级壮大。(教师展示以下材料,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4页)4.教师提问: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的原因及表现?学生回答:(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②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③妇女劳(2)表现:①以英国为例,19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仍多于工业劳动力人数,但到20世纪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5.教师提问:19世纪中期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的是哪个国家?学生回答: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国家:德国和法国。6.教师提问:在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大众教育的措施有哪些?学生回答:(1)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4)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教师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各主要工业国人口均在迅速增长,工人阶级壮大。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二)城市化(教师展示《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增长的变化》图)1.教师提问:从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英国城市化逐渐加强,城市人口比重逐渐增多,农村人口比例逐渐减少。2.教师提问:总结一下城市化出现的原因及表现。学生回答:(1)原因: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教师总结: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一些基础设施建立起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变化。教师引导:工业化带给人们快捷便利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1.教师提问:工业化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后果?学生回答:环境污染严重和社会贫富分化加剧。2.教师提问:环境污染表现在什么方面?对我们有何启示?学生回答:(1)表现: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影响着人们的身(2)启示:我们在发展工业和经济的同时,应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减少和消除工业化带来的消极后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教师提问: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具体表现如何?学生回答:(1)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2)表现:①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他们日益富裕,而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②广大工人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③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教师总结:工业化带给人们快捷便利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环境污染严重和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三、课堂总结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发展,普及了大众教育,加快了城市化程度。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环境污染严重和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板书设计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生命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了解19世纪,法国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及其作品;了解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一生中创作了许多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知道贝多芬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创作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音乐史上伟大的作品之一;了解梵高是荷兰伟大的画家,他的代表作是《向日葵》,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汇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归纳概括、合作学习等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牛顿、达尔文等科学家的科学成就的了解,使学生树立继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以及崇尚科学的精神;学习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等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了解梵高的《向日葵》的艺术风格,从而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自行处理教材和相关资料,去感受探究学习、多渠道学习的过程。【教学难点】围绕主题整理、归纳、提炼有效信息。学会如何欣赏艺术品,感受作品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材料展示:(1)“我能成为科学家,最重要的是:对科学的爱好;思索问题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收集事实上的勤勉;一种创造力和丰富的常识。”(2)“成功等于艰苦劳动加正确方法和少说空话。”(3)“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长期以来,牛顿认为,一定有一种神秘的力存在,是这种无形的力拉着太阳系中的行星围绕太阳旋转.但是,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力呢。直到有一天,当牛顿在花园的苹果树下思索,一个苹果落到他的脚边时,牛顿终于顿悟,他苹果恰巧落下来,它落在牛顿的脚边。这是一个发现的瞬间,这次苹果下落与以往无数次苹果下落不同,因为它引起了牛顿的注意。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理所当然的现象中找到了苹果下落的原因——引力的作用,这种来自地球的无形的力拉着苹果下落,正像地球拉着月球,使月球围绕地球运动一样。教师引导:善于思考是科学家发现问题的前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文艺展览馆。二、新课讲授(一)科学家——第一展览馆:科学馆1.教师讲解:“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牛顿)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以及笛卡儿等先后驰名于欧洲。一场科学革命冲破了中世纪封建势力和经院哲学的层层罗网,不断取得胜利。牛顿——伟大的科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正是在欧洲出现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新变革的时代诞生的。2.教师引导:下面有请同学们参观第一展览馆:科学馆。同学们可以采用故事会的形式来介绍牛顿的生平以及他的科学成就,配以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再现牛顿的事迹。学生展示:(1)少年牛顿:观察阳光下的影子,根据影子的规律做成“太阳钟”;观察风车磨坊,制作了小风车;卖菜时依然坚持看书的故事;苹果的故事等。(2)求学岁月:他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4)他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教师总结: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他开创物理学的一个新时代,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3.教师引导:牛顿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对神学理论提出了挑战。但彻底打破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的,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4.教师讲解:欢迎来到生物科学馆。进入馆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达尔文的肖像。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是进化论的奠基人。在他22岁时,受“小猎犬号”船长的邀请,以博物学家的身份随船进行了长达5年的环球航行。船长本来希望他能够找到科学证据来验证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法则。撰写《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得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结论,奠定了科学的人类起源理论的基础。接着,我们看到《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指出:物种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生物的发展和进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决定的,而是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也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物种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5.教师补充:《物种起源》的出版的意义:①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了轰动,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②在科学和社会学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为生物学家和其他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完整地确立了生物进化学说;③赫胥黎等人不断地为达尔文的观点进行辩护,才使其为大众所接受,《物种起源》被严复翻译介绍到中国来,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力思想武器,第一次将生物学放在了科学的基础之上,使人类在思想上发生了飞跃。教师引导:下面我将带领大家参观文学馆。(二)文学巨匠——第二展览馆:文学馆1.教师讲解:欢迎参观法国巴尔扎克文学馆。(1)巴尔扎克简介: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作家。他所处的义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他将所见所闻融入小说写作中,完成了一套名为《人间喜剧》的小说集。在小说中,他把观察到的种种社会现象细致地描绘出来,塑造出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2)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3)评价:他的小说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2.教师引导:参观完法国文学馆,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俄国文学馆,认识托尔斯泰。(1)列夫·托尔斯泰简介:他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其被誉为“心理描写大师”“一个天才的艺术家”。(3)评价:他的作品描绘出宏阔的社会背景下,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他在小说中一方面深刻抨击了俄国的沙皇专制和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另一方面又否定暴力革命,宣扬道托尔斯泰的小说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所以,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将一起参观艺术馆。(三)音乐美术大师——第三展览馆:艺术馆1.教师引导:参观完文学馆,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音乐大师贝多芬。(1)人物简介:18世纪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他创作的音乐充满了超乎常人的想象力(2)地位:贝多芬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由于在音乐领域内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他被后世尊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3)代表作: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它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表达出贝多芬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2.教师引导:参观完音乐馆,接下来参观美术馆,看一看梵高的作品。作了大量的油画、素描和版画。由于风格独特,他的作品在他生前不受人重视,很少因此,他的生活十分困窘。梵高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总结:感谢同学们的精彩展示,本节课展示了科学家、文学巨匠和音乐美术大师的传奇事迹,让我们相信科学的力量,热爱文学,热爱生活。三、课堂总结正是这些科学巨匠在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的杰出贡献,将人类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开创科技研究的新时代,共同构筑了改变人类命运的科学殿堂。同时也激励我们热爱文学,热爱生活,服务社会。近代科学与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索”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及战争过程和结局;运用问题讨论或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结果和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有这样一场战争,有人说它第一次突破了以往各国战争都不超出自己家门口范围的惯例,有人说它改变了世界之后100年的历史,有人说它使欧洲的灯火熄灭了,我们一辈子都见不到它再亮起来,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共同走近这段充满硝烟的岁月。二、新课讲授(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1.教师讲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国家过渡。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其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强烈,在欧洲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并引发了规模空前的第一次2.材料展示:材料一1871年,四分五裂的德国完成统一,为它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德国的工业本来落后于英、法、美三国,但后来居上。同英国一样,德国发展工业也需要从海外获得原材料和市场,但是占有的殖民地相对较少,只有英国殖民地的1/10。在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德国只能向英、法等国家“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德国与英、法的冲突不断加剧。材料二教师提问:阅读材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有何影响?学生回答: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教师补充:一方面,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产生了垄断;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教师提问:分析材料二“各国工业产值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饼状图,对比1870年和学生回答: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3.教师讲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它们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加剧。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不4.教师提问:德国为“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采取了哪些举措?(展示图片)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教师引导: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激烈的争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师讲解:有人形容20世纪初的巴尔干半岛“就像一个存满了炸药的火药桶,只要一粒火星,就足以引爆整个欧洲”。教师提问:结合示意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及俄、德矛盾中最主要的是哪两个国家2.教师提问:欧洲战争一触即发的“火药桶”在什么地方。“一粒火星”是指什么事件?学生回答:巴尔干半岛。萨拉热窝事件。3.教师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及其导火索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1)背景:1908年,奥匈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遭到塞尔维亚的强是萨拉热窝事件。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师生总结:暗杀等恐怖主义行为不是反抗民族侵略的正确行为,在任何时候都应坚决反对一切恐怖主义活动;突发事件尤其是个人暗杀等恐怖主义行为,会直接对世界的和平造成威4.教师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爆发的?学生回答:(1)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2)德国支持奥匈帝国,俄、英、法等国也很快参战。(3)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1.教师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主要战线有几条?战况如何?学生回答:(1)战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在欧洲战场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后来,战争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等地。(2)战况: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这场战役异常惨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德国企图打破僵持局面,但遭遇失败。战争进行到1917年,交战各国都已精疲力竭。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力量。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2.教师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什么?学生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3.教师讲解: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牵涉人口约15亿,超过当时世界总人口数的一半。战争中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如坦克、潜艇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4.教师提问: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什么?你对此有何认识?学生回答:(1)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2)认识:凡尔登战役凸显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深重灾难。我们应培养自己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现代意识。三、课堂总结一条主线:第一次世界大战。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德、意、奥)及“三国协约”(英、法、俄)。三大事件: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第次世界大战【过程与方法】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难点】存命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难点】吗?”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德国魏玛共和国首任总理谢尔曼:谁要是签署这样的条约,他的手就会烂掉!教师总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是帝国主义国矛盾;②使世界局势出现了暂时的和平与稳定,客观上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对象范围【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难点】时期。在当时的俄国,尤其是经过一场战火洗礼之后的俄国,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要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我们刚才谈到过,苏维埃政权在战争时期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领导人本来希望继续实施这种政策,但结果证明这种政策不适合当时的经济建设。教师讲解:上面的图片就是《苏联各加盟共和国教师补充:苏联模式既有进步作用,也存在弊端。从长远来看,这种“高度集中”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难点】宣布戒严;可以不经过正常的法律程序就逮捕、搜查不加审讯就判刑;警察有权解散群众集会和示威游教师提问: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人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机发生的原因、特点和实质;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内容、特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关内容,了解经济危机的时代背景,知道经济危机的原因;根据经济危机的特点,展示适当资料、图片,了解危机的危害及影响,认识到罗斯福新政所处的严峻形势;探讨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目的、措施及其成效,客观地评价罗斯福新政通过介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资本家却人为故意大量销毁产品,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通过对罗斯福个人魅力的了解,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实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教学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位美国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评价:“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富兰克林·罗斯福。师:请同学说说你眼中的罗斯福。生:一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一位成就了伟业的总统;改革创新、自强的伟人;维护世界二、新课讲授1.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发生原因、实质。(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并结合材料,说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材料一:1922—1929年,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汽车猛增、家用电器丰富、建筑市场活跃。汽车、电器、房屋建筑业成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三大支柱行业。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在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瑟瑟发抖的女孩问妈妈:“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因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牛奶倒入河中,把一车车肥猪倒入河中……设问: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美国的什么情况?农场主为什么要将商品倒入河中?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说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而不是绝对过剩。(2)总结经济危机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如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工人的工资却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出现生产过剩等。【图解原因】2.经济危机的表现与特点提示:(1)表现:工业生产下降、贸易锐减、物价暴涨、银行破产、失业增加。(2)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目标导学二:罗斯福新政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结合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与特材料一:时代呼喊变革,人民呼唤变革,就是在这一片变革声中,美国1932年大选年拉开了序幕。罗斯福与时任总统的胡佛对决。胡佛总统依旧坚持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而罗斯福说:“我保证将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美国人民选择了罗斯福,意味着美国人民选择了创新。但是罗斯福总统真的能引导美国人民从危机中走出来吗?当时很多人都是心存疑虑的,说他是一个瘫痪的总统治理一个瘫痪的国大获全胜的罗斯福与农民交谈材料二: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1)结合上述材料思考胡佛与罗斯福在化解危机的政策上有何不同。为扩大就业,罗斯提示:胡佛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完全由市场调节)。罗斯福采取国增加就业机会等措施。(2)根据材料二回答这些措施出自哪一法规。如何看待“新政”中“最高工时”和“最克服经济危机。但是,这些调整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图解特点】(引导学生解读“新政”中工业、农业、金融等举措,总结“新政”的特“新政”的特点: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材料展示:罗斯福……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罗斯福回应: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1)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简析罗斯福遭到一部分资本家反对的原因。提示:因为新政的部分内容和措施触及了一些资本家的利益,对垄断资本家追求最高利不得雇佣童工。”(2)罗斯福的举措是否能“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简述理由。提示:不能。因为罗斯福新政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归纳总结:罗斯福新政的影响(1)积极影响: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2)消极影响: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三、课堂总结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打击了美国,罗斯福放弃了美国自由放任政策,采取国家干重振了美国经济,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它说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不同体制和政策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体制创新和发展。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采用对比的方法增加了学生讨论的时间,加强了讨论的力度,培养了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方法。本课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问题设计的深度和技巧不够成熟,学生探讨深度不够,课堂的趣味性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希特勒和纳粹党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日本军部法西斯上台的基本史实;理解19经济危机是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原因;知道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新的世界大战已经不可避免通过引导学生对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和经过的思考,培养学生客观具体地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德、日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史实,使学生认识:严重的经济危机必然导致政治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疯狂扩军备战,给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过程和反犹暴行教学难点:德、意、日法西斯上台的原因与特点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奥斯维辛原本只是波兰的一个安静的小镇,但它却在二战中成为比正面战场还要残忍和建造最大的集中营。其最初的目的主要是关押波兰政治犯和消灭苏联战俘,但1942年1月20日纳粹在万湖会议上通过的“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则使这里成为犹太人的“屠宰场”。据估计约有110万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杀,其中超过九成都是犹太人。从此,奥斯维辛成为大屠杀的代名词,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悲恸之地。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背景、过程以及内设问:图一反映了什么信息?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什么影响?提示:意大利法西斯党徽。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它标志着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2.教师在学生阅读基础上,归纳总结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概况。归纳总结:(1)背景;(2)时间;(3)建立过程和标志;(4)内外政策: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领土扩张。意大利成为第一个由法西斯掌权的国家。目标导学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阅读教材和下列图片,说说希特勒是怎样在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的。提示:学生自主回答(首先赢得群众支持;其次当选国家总理,将党、政、军大权集于【图解过程】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信息,指出纳粹政权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暴行。材料展示:在德军进军莱茵区之后的二十四小时,是我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我不止一年《凡尔赛条约》失去的国家、土地,以及应有的尊严。——希特勒提示:图片反映了希特勒掌权期间,大肆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暴行;除此之外,纳粹党还焚烧了大量的进步书籍等。(2)材料反映了什么事件?为什么德军进军莱茵区之后的二十四小时,是希特勒一生中提示: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因为《凡尔赛条约》规定:禁止德国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害怕德军的进军军事行动遭到协约国的攻击(或制裁)。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归纳纳粹德国对内独裁和对外扩张的表现。【图解内外政策】目标导学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影响,说出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过程与特点。材料展示: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而且逐渐转变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尤为致命。尽管当年是难得的丰收之年,但由于物价全面下跌,日本农民因此负债累累。与此同时,大量城市失业人口重新返回农村,这使得本来就贫瘠的农村被压得喘不成受害,比常年少了四成收获,导致日本东北七县爆发了时间,饿殍遍地,卖儿卖女,甚至举家自杀,导致日本经济一落千丈,国计民生凋敝。深感政府无能的陆军将校把日本东北问题解决方案押到了中国东北上。二者虽在同一纬度线,气候条件也相差不离,但中国东北的农业条件却是日本东北无法比拟的。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过程与特点。(1)背景:经济大危机中,日本经济受到重创。工业生产急剧萎缩,在国内外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日本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法西斯组织。①核心: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②对外扩张: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接着,迅速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扶植建立伪满洲国,并进一步蚕食中国华北地区。(3)建立: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2.德、日法西斯化的过程有何不同之处?法西斯专政本质上是一样的,对此你有何认提示:不同点——德国法西斯政权是骗取民众信任,依靠军队,组织纳粹党,通过选举方式上台;日本法西斯政权是通过发动对外战争,利用军部控制内阁上台的。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对内专政独裁、对外侵略扩张是其共同特征;法西斯是违背时代潮流的,注定要被人类所抛弃。(类似亦可)三、课堂总结在一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打击下,美国、英国等国家通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和调整,挽救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意、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强化了法西斯统治,最终挑起了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严重威胁。它告诉我们:只要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本课讲述的内容是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的分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经济危机,而徳、意、日却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可以说本课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鉴于学生对这一部分历史知识的生疏,教师可以采用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主要梳理清楚德、意、日三国法西斯势力抬头、猖獗的活动脉络,揭露小结加深学生的印象。1教学分析了解二战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