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55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55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55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55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5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55一、单项选择题1.

讲解《庖丁解牛》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一句时,教师列举其他倒装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倒装句式的特点,下列属于倒装句的是______。A.斯亦伐根(江南博哥)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征《谏太宗十思疏》)B.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C.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王勃《滕王阁序》)D.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正确答案:B[考点]阅读

[解析]题干例句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是“未尝技经肯綮”,大意是“不曾拿刀碰到过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A项,判断句,“……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本句大意: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头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B项,宾语前置,“尔”作“过”的前置宾语,在“尔”与“过”之间用“是”作为前置的标志,正确的语序是“求,无乃过尔与?”。本句大意: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C项,判断句。本句大意:我,地位低下,(只是)一个读书的人。D项,无特殊句式。本句大意: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故本题选B。

2.

学习“古代诗词艺术手法”专题,教师组织学生梳理诗句,探究诗歌中的“用典”手法,下列诗句适合的是______。A.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正确答案:B[考点]阅读

[解析]用典,即引用典故,多见于诗歌中,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内容和思想。A项,借景抒情,描写诗人看到眼前飞过大雁时内心的迷茫怅惘。无用典。B项,用典。描写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追慕。C项,借代。“丝竹”代指音乐,使用了借代的手法。D项,借景抒情,强调诗人离别时的痛苦之情。故本题选B。

3.

教研组围绕“自然之美”这一主题,为学生推荐阅读材料,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______。A.茹志鹃《百合花》B.朱自清《荷塘月色》C.夏衍《包身工》D.孙犁《荷花淀》正确答案:B[考点]阅读

[解析]A项,茹志鹃的《百合花》是一篇小说,描写了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和“我”到包扎所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以及此后发生的故事,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不符合“自然之美”的主题。B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散文,描写了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流露出了作者彷徨苦闷的心情。符合“自然之美”的主题。C项,夏衍的《包身工》描绘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残酷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不符合“自然之美”的主题。D项,孙犁的《荷花淀》描绘了抗日战争最后阶段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反映了革命志士的高尚品质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不符合“自然之美”的主题。故本题选B。

4.

学习“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时,教师安排学生梳理“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建立语言资料库,下列适合的是______。A.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C.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贾谊《过秦论》)D.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苏洵《六国论》)正确答案:B[考点]阅读

[解析]A项,无词类活用。本句大意: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面前,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B项,来:使动用法,使……来(归顺)。本句大意:远方的人不归服,便加强文德教化使他们来(归顺)。C项,无词类活用。本句大意:这四位封君,(他们)都是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的人)。D项,无词类活用。本句大意: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爱惜,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的不珍惜)。故本题选B。

5.

在“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中,学生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的阅读,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组织学生就《堂吉诃德》这部作品进行交流与分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A.《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B.堂吉诃德本来是一个破落贵族,他酷爱骑士小说,决心去做一个游侠骑士C.堂吉诃德的仆人名叫桑丘,桑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他尽管私心不小,对堂吉诃德却是忠心耿耿D.堂吉诃德再次出征,遇到了白月骑士,其实白月骑士是参孙卡拉斯科学士。后来他遇到了镜子骑士,却被打败,被迫回乡正确答案:D[考点]外国文学

[解析]结合《堂吉诃德》分析,D项,“白月骑士”“镜子骑士”顺序错误。堂吉诃德再次出征,先遇到了镜子骑士,其实镜子骑士是参孙卡拉斯科学士。再后来他遇到了白月骑士,却被打败,被迫回乡。故本题选D。

6.

为了提高学生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安排学生查阅资料,梳理“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下列语句中的“为”用作介词的是______。A.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史记·鸿门宴》)B.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正确答案:C[考点]阅读

[解析]A项,为,动词,以为,认为。本句大意:这是已亡的秦朝的后继者,私意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做法为好)。B项,为,动词,成为。本句大意: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C项,为,介词,跟“所”结合,构成“为所”/“为……所”,译为“被”。本句大意: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D项,为,动词,变成。本句大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故本题选C。

7.

在“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对联与节日建设,为节日撰写对联,下列对联不合适的是______。A.教师节对联:旭日灿星照学府,春风化雨育新苗B.中秋节对联:灯火交辉元夜里,笙歌簇拥月明中C.国庆节对联:惠政兴邦千家乐,赤诚报国万众心D.重阳节对联:何处题糕酬锦句,有人送酒对黄花正确答案:B[考点]古代汉语

[解析]B项,“灯火交辉元夜里,笙歌簇拥月明中”中的“元夜”一词可知,此联应为元宵节对联,不是中秋节对联。故本题选B。

8.

讲授鲁迅《祝福》时,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小说作品,下列属于小说的是______。A.赵树理《小二黑结婚》B.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C.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D.闻一多《红烛》正确答案:A[考点]阅读

[解析]A项,《小二黑结婚》通过边区青年农民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描写了农村中新生力量同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及封建反动势力之间的尖锐斗争,以主人公在新政权的支持下突破阻碍获得幸福婚姻,显示出民主政权的力量和新思想的胜利。B项,《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冯至的一篇写景散文。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C项,《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梁思成的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括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D项,《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现代诗作。故本题选A。

9.

教师安排学生梳理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建立语言资料库,下列适合的是______。A.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苏洵《六国论》)C.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杜牧《阿房宫赋》)D.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庖丁解牛》)正确答案:B[考点]阅读

[解析]A项,无词类活用。本句大意: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B项,却:使动用法,使……退却。本句大意:后来泰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使泰国的军队退却。C项,无词类活用。本句大意:(阿房宫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了三百多里地,遮蔽了天日。D项,无词类活用。本句大意: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故本题选B。

10.

为了提高学生戏剧鉴赏能力,教师安排学生阅读作品,探究戏剧的结构特色,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______。A.沈从文《边城》B.莎士比亚《哈姆雷特》C.海明威《老人与海》D.巴金《随想录》正确答案:B[考点]文学综合

[解析]题干要求探究“戏剧的结构特色”。A、C两项都是小说,D项是散文。B项《哈姆雷特》是由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该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向叔叔复仇。故本题选B。

11.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多次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但文末却说“我说不出话”,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内容,正确的是______。A.在黑暗社会,作者没有言论自由B.当时的社会无是非,说了也没用C.作者特定的性格养成了这种习惯D.作者悲愤到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正确答案:D[考点]阅读

[解析]在课文的最后鲁迅先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高度评价了刘和珍等人牺牲的意义和价值。鲁迅把刘和珍等人的精神概括为“中国女子的勇毅”,指出其“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这种精神将使苟活者看到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而前行”。“夜正长,路也正长”,但总还有一点微茫的希望和鼓舞人心的东西激励人们前行——这就是“三一八”的意义所在。鲁迅在激昂中仍无法掩饰自己深入骨髓的哀伤:“呜呼,我说不出话。”言已尽而意无穷,对惨案与流言“无话可说”的鲁迅,终于说得语声呜咽,“说不出话”来!故本题选D。

12.

复句专题研讨课上,教师从课文中选取例句,讲解复句与单句的区别。下列句子不是复句的是______。A.黛玉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B.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夏衍《包身工》)C.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D.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鲁迅《拿来主义》)正确答案:A[考点]现代汉语基础知识

[解析]A项,单句。全句只有一套主谓结构,“黛玉”是主语,“进入房时”是状语,“见……来”是谓语。B项,因果复句。“所以”与前一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C项,假设复句。“如果……那么……”表示假设关系。D项,转折复句。“但”表示转折关系。故本题选A。

13.

学习《故都的秋》时,让学生赏析“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一句,有学生说道:“蝉声让人感到悲凉中的悲凉,突出了秋的静……”教师随即补充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蝉”这一意象的理解,并引用骆宾王、柳永等人的诗词。对该教师教学行为评价正确的是______。A.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B.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作者情感C.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散文作品的兴趣D.帮助学生发现作品的丰富意蕴和深层意义正确答案:A[考点]教学设计技能

[解析]B项,教师只是补充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蝉”这一意象的理解,以加深对文本中“秋蝉”叫声特点的体会,“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作者情感”评价错误。C项,错误,教师以回顾古诗词句的方法来帮助学生体会“秋蝉”衰弱的叫声,体会“蝉”这一意象的特点,这是一种拓展比较的鉴赏方法,其落脚点是对意象的理解和品味,与“分析鉴赏散文作品的兴趣”无关。D项,错误,这里只是针对“蝉”这一意象悲凉的特点来进行解读,没有涉及“作品的丰富意蕴和深层意义”。故本题选A。

14.

阅读下面的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大单元设计”教学和我们以前熟知的单元设计教学相比,不仅仅是内容规模和编排组元的不同,更是教学功能指向、教学设计方法和教学价值追求上的不同。第一,它完全突破了单一学科界限,具有多学科视角的综合性特征;第二,它的中心任务,是解决某个真实存在的具体问题;第三,它的目标,不是为了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而是要把学科知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转化为学生的核心能力;第四,它对应的课程类型是活动课程和核心课程——与这两类课程形成对照的是学术课程和学科课程。“大单元设计”教学“以解决某个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核心任务,完全契合语文学科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特质。据此,我们认为,“大单元设计”教学运营的基本逻辑是:把触动学生欲求的任务安放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大单元设计”教学“大”而有“魂”,生机勃勃。

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_。A.大单元教学一定要突破学科界限,其重心不在于语文而是多学科的综合实践B.大单元教学聚焦于真实性情境,致力于解决学生学习中真实存在的具体问题C.大单元教学不重视系统的学科知识,而仅重视学生在社会中的具体实践活动D.大单元教学的设计理念与学术课程的设计理念相矛盾,二者中只能选择其一正确答案:B[考点]教学设计技能

[解析]A项,“一定要突破学科界限,其重心不在于语文而是多学科的综合实践”分析错误。“一定”的说法过于绝对,且突破学科界限不意味着没有学科重心。这里的“突破”,不单单限于语文专业知识与语文技能运用的范围,可能增加其他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介入,但绝不意味着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个核心学习内容的遮蔽或边缘化处理。C项,“不重视系统的学科知识,而仅重视学生在社会中的具体实践活动”分析错误。“不重视”说法过于片面,原材料的表述是“它的目标,不是为了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而是要把学科知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转化为学生的核心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大单元教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并转化为核心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D项,“与学术课程的设计理念相矛盾,二者中只能选择其一”分析错误。此分析无中生有,原材料表述为“它对应的课程类型是活动课程和核心课程——与这两类课程形成对照的是学术课程和学科课程”。据此可知,大单元教学强调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掌握核心素养,这与学术课程、学科课程有所不同,而并非指其与学术课程、学科课程相矛盾。故本题选B。

15.

某版教材设置了“百家争鸣”主题单元,选编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兼爱》,该单元所属的学习任务群是______。A.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B.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C.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D.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正确答案:B[解析]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本单元所选编的篇目为一些先秦诸子的经典论说,通过对这些篇目的学习,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故本题选B。

二、案例分析题(共40分)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下列2小题。

共同美丽

①紫藤萝和牵牛花,以篱笆和枯树为支撑,成就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亦以紫藤萝和牵牛花为装饰,铸造了自己的灿烂。人生亦如此,我们的每一个足迹,有我们辛勤的劳动,也会有别人流下的汗水、别人的成就。人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默契,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依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借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美丽。

②历史的悠悠长河中,也不乏这样的智者。写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擅于以史为鉴,用历史的真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再现了一代史学雄风。如果没有历史上的点点滴滴,《史记》也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许今天的我们也并不能为之动容;如果没有司马迁以及他的刻苦钻研、不断探索,项羽的威猛、刘邦的高明、张良的智谋也许并不能如此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正是由于司马迁与历史之间的相互借助,他们才有了共同美丽的契机,并且一直美丽到永远……

③人类懂得共同美丽,来制造条件创造自己的辉煌,世间的万物又何尝不是呢?

④红花绿叶是美丽的,然而你想过吗?孤零零的一支红花,密匝匝的一团绿叶,它会是什么样子呢?也许它们各自依旧美丽,但却不知要比它们默迄地配合逊色多少。

⑤黑天鹅绒般的夜空如果没有星星的点辍,是一片苍凉的昏暗;珍珠般熠熠闪光的群星,如果没有夜幕的衬托,是不会为我们的肉眼所见,它们永远不能在天空中神秘地眨着眼睛,向人类昭示宇宙的奥妙。

⑥山有了水的环绕,才显出了山的灵动;水有了山的拥抱,才露出了水的稳重。山环水绕,山水倒映,大自然拥有了一幅多么令人神往和心动的画面啊!

⑦人生中我们需要相互借助,只有懂得相互借助,集聚每个人力所能及的力量,才能打造我们共同的美丽。一个人的美丽是不多见的,我们应学会共同美丽!

问题:1.

请从第④⑤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正确答案:错别字:第④段中的“默迄”应为“默契”;第⑤段中的“点辍”应为“点缀”。

第⑥段病句:山有了水的环绕,才显出了山的灵动;水有了山的拥抱,才露出了水的稳重。

病因:搭配不当,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可改为:山有了水的环绕,才显出了山的稳重;水有了山的拥抱,才露出了水的灵动。

2.

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正确答案:优点:主题鲜明。

本文以共同美丽来扣“借”的话题,较有新意。以高中课本中熟悉的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史实来印证:历史与史书的相互借助,历史因为史书而流传千古,史书因为历史而真实丰富。拓展写开,除却人类,自然万物皆亦如此,以相互的“借”来成就共同的美丽。层层递进,深化主题。

缺点:文中事例较单一。

本文是围绕“共同美丽”进行论述,但是事例过于单一,使内容显得不够充实。如④⑤⑥段只说自然界中“花”“天空”“山水”各自存在共同美丽。

修改建议:

可以在第③段之后说下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共同美丽,或者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共同美丽,然后再说自然界,最后说在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共同美丽。

阅读《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下列2小题。

(播放电视剧《书剑情侠柳三变》的主题曲《望海潮》)

师:请同学们欣赏这首歌,它的歌词出自宋代词人柳永的词《望海潮》,配的是今人谱写的曲调。如今的曲调和宋代流传的肯定不同,但歌词的意境没有变化。柳永的《望海潮》描绘了宋代钱塘的胜景,歌咏了当时杭州城的繁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词《望海潮》,相信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这首词了。谁愿意带领同学们诵读《望海潮》,一起去领略这繁华的钱塘?

(一学生举手,朗读课文)

师:非常好,字音咬得很准,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情与感染力,让千年前繁华的钱塘再现在大家面前。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从中感受宋代杭州的魅力。

(生自读课文)

师:谁能用这首词中的某个词语来概括宋代的杭州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1:“繁华”与“形胜”。

师:可以解释一下原因吗?

生1:这首词开头写了“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述了“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景象,所以我认为“繁华”是杭州城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美得像画,这样的杭州城难道不可以用“形胜”来形容吗?

师:反问得如此理直气壮!哈哈,这当然可以。(学生笑了)

生2:我想用“好景”这个词来概括这个城市留给我的印象。再也没有词能比得上用“好”“坏”来评价一个地方所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了。

生3:我要用“豪奢”与“清嘉”这两个词!“竞豪奢”这种土豪相互攀比的行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杭州人很有钱呀!我还喜欢“清嘉”这个词,听起来就很清秀美好,这也是我想象中江南应有的样子。

生4(不自信):我和他们找的不一样,我找到的词是“嬉嬉”。

师(点头鼓励):说一说你的理由,让大家来听一听。

生4:“嬉嬉”给我的感觉是高兴、开心。“嬉嬉钓叟莲娃”,老少都很开心,这是多么和美幸福的生活图画啊!杭州城幸福的生活状态让我印象深刻。

师:你的解读让我想起了《桃花源记》中的情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确,“老少皆乐”从来都是每个时代的共同愿望。对“嬉嬉”这个词的捕捉,显现了你的敏感细腻,还让大家感受到了你的家国情怀。(学生鼓掌)

师:杭州城给我们留下了这样多彩的印象,但如果只能选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保留哪个词语呢?

生1:我会保留“繁华”。“繁华”本身就含有风景优美与生活富庶的意思。

生2:“繁华”这个词既包含了富庶奢华,也包含了美好、美丽之意。这样的话,“豪奢”“形胜”“清嘉”“好景”都被“繁华”囊括其中了。我也觉得用“繁华”来概括最准确。

生3(迫不及待):如果不“繁华”,又怎么会有幸福美满的生活呢?“繁华”是生活快乐、幸福的基础啊!

师:大家分析得真好!这样看来,宋代的杭州城当真可以用“繁华”一词来概括了。

问题:3.

请评析该教师播放电视剧《书剑情侠柳三变》主题曲《望海潮》的教学意图。正确答案:该教师播放电视剧《书剑情侠柳三变》主题曲《望海潮》的教学意图如下:

(1)创设情境,引入教学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将音乐资源与学生的学习课堂有机结合,使教学方式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借音乐《望海潮》让学生初步感受词中所描写的钱塘的繁华。

(2)活跃课堂氛围,奠定学习基调。在授课之初便使用主题曲进行导入,使传统的语文课堂变得新颖而有活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主题曲中的意境与词作中的意境相同,能带领学生初步走入课文,奠定学习的基调。

(3)拓展课堂资源。以音乐《望海潮》引入,使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初步体会古代杭州的魅力,打通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和领域,也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

4.

请评析该教师是如何发挥引导作用的。正确答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需要通过有层次的设问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案例中,教师先以电视剧《书剑情侠柳三变》主题曲《望海潮》引入教学内容,然后用寻找词眼的方式让学生的体验、思考紧贴文本,达到分享、融合与提高的学习目的。从朗读到感知大意,再到选词概括印象、辨析敲定词眼,教师发问引导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又推进教师发问,使学生的审美体验与认知不断深入。

(2)教师善于使用启发式、肯定式的语言。教学中,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发言,先肯定学生的多元答案,最后选择一个概括性最强的词语,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领悟,找到答案,这样的处理更能保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设计题(共65分)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下列3小题。

课文原文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一篇文章,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屈原列传》《苏武传》《过秦论》。

单元介绍

学习本单元,要“回到历史现场”,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领会其中体现的历史观念、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与联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相关要求

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正确答案: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了解文章大意。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意图,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设计依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课标提出: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在阅读的过程中,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2)教材。本单元重在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本文是一篇史论,意在劝诫,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劝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图自强。本文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明确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情。高中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学生对文言文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还停留在表层,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品味、感悟,帮助他们深入文本,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考点]文言文教学设计

2.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正确答案:教学目标: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意图,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片段:

(一)复述切入,整体感悟

学生代表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其他学生听并评价,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领悟情感

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并勾画相关的语句做好批注,畅所欲言说感受,教师巡视反馈,指导学生立足文本,说清理由。

第一,明确中心论点

1.阅读重点句子,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同桌讨论,教师引导并总结: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并引出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一事。

第二,探究“盛衰”

1.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总结作者通过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证明盛衰之理决定于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