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随堂测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随堂测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随堂测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随堂测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随堂测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1.《通考》载:“太祖受命,以宰相专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主武事,副使佐之。”文中的“太祖”是指()A.汉太祖刘邦 B.宋太祖赵匡胤 C.元太祖铁木真 D.明太祖朱元璋2.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1065年,总收入有11600多万缗,收支却亏18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这种统治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冗兵冗官3.王安石变法围绕“理财”与“整军”两个方面开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变法主要的目标是()A.调控经济 B.扩大税源 C.提高军力 D.富国强兵4.北宋统一后,依照唐制分全国为十道,997年改全国为十五路(类似现在的省),后不断增加,直至二十六路。路之下,设有州、县,与州平级并存的有府、军、监等机构,在路、州还增设了“监司”、“通判”等职。北宋的做法()A.使得各级机构职责混乱 B.践行了崇文抑武的国策C.导致权力结构利弊并存 D.加速了地方权力的失衡5.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这反映了王安石()A.恢复三代秩序 B.托古改制的策略C.尊崇儒学的思想 D.遵循传统的意识6.知州原本称为“权知某军州事(别称‘州将’)”,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牧伯(知州)之缺,止令文臣权莅”,且“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替”。这些举措()A.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力 B.导致了官僚机构的急速膨胀C.削弱了地方州府的物质基础 D.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7.北宋在澶渊战胜了辽国,却答应每年给辽送岁币。这说明()A.当时的民族关系和睦 B.北宋以屈辱的代价换取边境的安定C.北宋以礼治国 D.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扭转8.“神宗与王安石君臣相得,针对社会经济与行政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但是王安石一方面加强生产,一方面裁抑兼并的改革方式,并未得到所有官僚的支持。新旧双方不但在政治、经济利益上有所冲突,在学术理念上更成对立之势。”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A.激化了君臣之间的矛盾 B.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分裂C.致使北宋政权最终灭亡 D.实现了权力之间的制衡9.宋高宗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宋金以东起淮河,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的稳固。从此以后()A.宋金呈南北对峙状态 B.南宋政权被契丹所灭C.女真族金朝入主中原 D.夺取燕云十六州失败10.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讨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论反映出宋代()A.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强化 B.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削弱C.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 D.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11.读图,下图中①②③依次对应的是()A.军事监察财政 B.财政监察军事 C.监察军事财政 D.财政军事监察12.北宋时期,出身贫寒的王拱辰、欧阳修同榜登科,都被参知政事薛奎招为女婿。王拱辰的夫人病逝后,又由薛家动议“再娶其妹”。后来此二人官至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彰德军节度使等。上述二人的经历折射出宋代()A.高门士族世代把持官位 B.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C.纲常伦理观念得到强化 D.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提升13.北宋王朝严禁宗室干预朝政和结交大臣,宗室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宗室授官,即使再有才能,也只能领节度使、防御使及环卫官等虚职,更不得出任宰执、侍从等具有实权的官职,他们虽坐享厚禄,却形同系囚。这一措施()A.意在打击门阀士族的特权 B.体现了科举选官的开放性C.激化了北宋社会阶级矛盾 D.一定程度上利于政权稳固二、材料题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兵制之弊在于:(一)兵力的逐渐腐败。(二)番戍之制:(甲)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既不便于指挥统驭……(乙)而兵士居其地不久,既不熟习地形,又和当地的人民没有联络。(丙)三年番代一次。道途之费,却等于三年一次出征……每逢水旱偏灾,又多以招兵为救灾之策;于是兵数递增。宋开国之时,不满20万。真宗末年,增至91万。仁宗时,西夏兵起,增至125万。——吕思勉《中国文化史》材料二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清]赵翼《廿二史札记》(1)依据材料一,分析宋朝军事弊端导致的后果。(2)材料二反映了北宋政治上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对北宋统治有何影响?(3)宋仁宗是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最后结果如何?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太祖时,虽听缘边市易,而未有官署。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雍熙三年,禁河北商民与之贸易。时累年兴师,千里馈粮,居民疲乏,太宗亦颇有厌兵之意。端拱元年,诏曰:“朕受命上穹,居尊中土,惟思禁暴,岂欲穷兵?至于幽蓟之民,皆吾赤子,宜许边疆互相市易。自今缘边戍兵,不得辄恣侵略。”未几复禁,违者抵死,北界商旅辄入内地贩易,所在捕斩之。……景德初,复通好,请商贾即新城贸易。诏北商赍物货至境上则许之。二年,令雄、霸州、安肃军置三榷场,北商趋他路者,勿与为市。遣都官员外郎孔揆等乘传诣三榷场,与转运使刘综并所在长吏平互市物价,稍优其直予之。——摘自《宋史》卷第一百八十六(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互相市易”发生在北宋与哪个民族政权之间,并给出判断依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与上述民族政权贸易交往发生的变化;指出北宋“令雄、霸州、安肃军置三榷场”的考量因素。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材料“太祖受命,以宰相专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主武事”表明宰相的权力被参知政事分割,还设置了枢密使掌管军事权力。依据君主专制的加强可知,这符合宋太祖赵匡胤的措施。B正确;汉朝时期没有产生参知政事,A错误;元太祖晚于宋太祖,不符合题意,C错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D错误。故选B。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北宋的财政危机。选择D:据所学可知,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吸纳大量官员,同时扩充军队规模,造成严重的冗官冗兵。大量财政开支导致政府入不敷出,“民贫乏食”而反。所以这种统治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冗兵冗官。排除A:1065年和997年相比,总收入是增加的。排除B:材料体现政府入不敷出导致“民贫乏食”而反,“起义”是北宋统治危机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C:宋廷是冗兵,而非兵力不足。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目标。选择D: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围绕“理财”与“整军”两个方面开展,“理财”是增加财政收入进而达到富国的目的,“整军”是提高军队战斗力进而达到强兵的目的,所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标是富国强兵。排除A:变法中对经济的调控是措施,而非目标。排除B、C:扩大税源和提高军力都只是变法目标的一部分,表述不全面。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增加,导致地方权力分散,行政效率低下,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各级机构职责混乱,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崇文抑武的国策,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加速了地方权力的失衡,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B解析: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儒家经典,这反映了王安石托古改制的策略,故B项正确;A.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维护封建统治,不是恢复三代秩序,故A项错误;C.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托古改制的策略,不是尊崇儒学的思想,故C项错误;D.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托古改制的策略,不是遵循传统的意识,故D项错误。故选B。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牧伯(知州)之缺,止令文臣权莅”“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替”可知,知州起初属于武将,宋太祖时期演变成由文官担任的地方行政长官,并且由中央政府任免,这有利于削弱地方武将的权力,进一步加强国家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宋代官僚机构急速膨胀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宋朝通过设置转运使的方式削弱了地方州府的物质基础,排除C项;此时的宋王朝还未形成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7.答案:B解析: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王安石一方面加强生产,一方面裁抑兼并的改革方式,并未得到所有官僚的支持……在学术理念上更成对立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分裂也日益严重,故选B项。“致使北宋政权最终灭亡”“激化君臣之间的矛盾”和“实现了权力之间的制衡”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A、C、D三项。10.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凡是君主理智地处理国家事务,都需要臣僚的参与,尤其是重大事务的决策,皇帝与宰执近臣核心圈子里反复讨论,集体商议是经常的事,这体现了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的意思,应排除.

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11.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据图可知此为北宋的中枢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司(盐铁、度支、户部)掌财政;枢密院掌军事;台谏(御史台和谏院)掌监察,故D项正确。A,B,C项对应错误,均排除。12.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出身贫寒的王拱辰、欧阳修同榜登科,都被参知政事薛奎招为女婿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宋朝科举制的发展和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知识分子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材料中王拱辰与欧阳修的人生轨迹正是文官和士人地位提升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中王拱辰出身贫寒,最后身居高位,排除A项;宋朝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放松主要体现在迁移住所、土地买卖、更换职业等受到政府的限制减少,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三纲五常的伦理纲常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北宋王朝严禁宗室干预朝政和结交大臣宗室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他们虽坐享厚禄却形同系囚”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的规定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王室宗亲干政的行为,这有利于稳固政权,D项正确;材料中措施针对的对象是王室宗亲,与门阀士族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北宋的宗室管理”并非科举制的优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问题,与社会阶级矛盾无关,排除C项。故选:D。14.(1)后果:军队战斗力削弱;国家财政负担沉重。(“积贫积弱”)(2)反映了冗官现象。机构的臃肿,官员人数的增加,不仅造成了政府工作效率的低下,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3)宋仁宗时任用范仲淹等人进行改革,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史称“庆历新政”。由于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一年多就失败了。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军队战斗力下降,国家负担沉重。(2)由“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可知官员人数众多,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财政负担加重。(3)由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危机,宋仁宗开始了庆历新政,但最终失败。15.答案:(1)辽或契丹建立的辽。辽与北宋长期对峙;雄州、霸州、安肃位于宋辽边界附近;宋辽和议发生在宋真宗景德年间。(2)变化:最初没有正式场所和管理机构、时开时闭,到设置管理机构和固定场所。因素:边地稳定与当地人民的生活需要;维护双方友好关系(澶渊之盟的签订、宋辽停战议和);弥补双方物资不足。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由材料“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朕受命上穹,居尊中土,惟思禁暴,岂欲穷兵?至于幽蓟之民,皆吾赤子,宜许边疆互相市易。自今缘边戍兵,不得辄恣侵略。”及所学可得出辽与北宋长期对峙;由材料“二年,令雄、霸州、安肃军置三榷场,北商趋他路者,勿与为市。”及所学可得出雄州、霸州、安肃位于宋辽边界附近;由材料“景德初,复通好,请商贾即新城贸易。诏北商赍物货至境上则许之。”及所学可得出宋辽和议发生在宋真宗景德年间。综上分析可知,“互相市易”发生在北宋与辽之间。(2)本题是对比、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在太祖时,虽听缘边市易,而未有官署。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雍熙三年,禁河北商民与之贸易。景德初,复通好,请商贾即新城贸易。诏北商赍物货至境上则许之。二年,令雄、霸州、安肃军置三榷场,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