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生物实验和探究(原卷版+解析)_第1页
专题6生物实验和探究(原卷版+解析)_第2页
专题6生物实验和探究(原卷版+解析)_第3页
专题6生物实验和探究(原卷版+解析)_第4页
专题6生物实验和探究(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6生物实验和探究【热点搜寻】中考生物探究实验往往涉及这样的一些内容:有关酶的性质和作用的探究、有关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探究、有关生物呼吸作用的探究、有关植物蒸腾作用的探究、有关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的探究等。【例题精析】类型1使用显微镜的实验【例1】某同学在实验室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1)使用显微镜时,下列操作符合要求的是(2)当载玻片刚放上时,需把显微镜的镜筒下降,靠近物镜.此时,你的眼睛应注视显微镜的.(3)用显微镜观察一个写有字母的玻片,请根据图1回答下列问题.①要把字母移至视野中央,应将玻片往移动.A.右下方B.右上方C.左上方D.左下方②视野中显示的字母“d”,则可判断玻片标本上的字母是.A.dB.pC.qD.b(4)如图所示有A、B、C、D、E、F六种镜头,在观察时,要使看到的物像最小,则应选用的镜头组合是.(5)若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是细胞质流动方向(图2中箭头),则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变式1】为探究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用洋葱鳞片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等材料做实验。请观察图,回答问题:(1)若在显微镜下看到如图1甲所示的物像,可能是图1乙所示的哪个步骤的操作不规范引起的。(2)改进操作后,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图2甲所示的物像,为了更清晰地观察a细胞,得到图2乙所示的物像,则主要操作步骤是。①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②将玻片向左下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③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④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换成低倍物镜⑤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⑥调节粗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A、①→③→⑤C、③→①→⑤B、②→④→⑤D、②→③→⑥(3)图3表示二种细胞结构的异同,两个圆的重合区域B为相同点。则图中C包含哪些细胞结构?。(填序号)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细胞核⑤大液泡。(4)若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通过调整目镜、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到如下四个图,试问其中视野最暗的是类型2有关酶的探究活动【例2】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发芽玉米的提取液、淀粉液等材料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为此设计了如图所示三组探究活动。温馨提示:A.发芽玉米的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B.斐林试剂在加热条件下遇淀粉的消化产物(麦芽糖)会产生砖红色沉淀。实验操作步骤如下:步骤一:如表所示操作。甲组乙组丙组左试管加入淀粉液2毫升2毫升2毫升右试管加入提取液1毫升1毫升1毫升水浴温度20℃40℃100℃水浴时间10分钟10分钟10分钟步骤二:把提取液分别倒入同一烧杯的左试管中,摇匀后在原温度下再维持5分钟。步骤三:分别向各试管加入1毫升斐林试剂,置于50~65℃水浴中维持1分钟,观察现象。实验结果:甲组和乙组都出现了砖红色沉淀,且乙组比甲组的颜色更明显,丙组无砖红色沉淀出现。(1)分析实验结果后可得出的结论:。(2)出现乙组现象的原因是:淀粉液在的作用下变成了麦芽糖。(3)若在完成“步骤一”后,将丙组实验中的温度由100℃调到40℃,再继续完成“步骤二”和“步骤三”,其实验现象为。【变式2】衡阳的鱼粉可谓闻名遐迩。该米粉软滑爽口,鱼肉鲜美细腻,是备受人们青睐的早点之一。吃下一碗鱼粉,其中的主要成分会在你的体内经过下图所示的神奇旅程,最后被消化为可吸收的物质。Ⅰ.图中的曲线甲、乙、丙表示食物中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程度。请据图回答:(1)米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能代表淀粉消化过程的是曲线。(2)鱼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它的初步消化在图中所示的(填字母)段完成。(3)小华同学长期偏食、挑食、爱吃鱼肉,不吃蔬菜水果,导致他牙龈出血,可能是他缺乏。Ⅱ.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欲探究“米粉在口腔中的变化”,按照如表所示的方案进行了实验,请根据下表回答问题:试管编号1234米粉碎屑或粉条适量碎屑适量碎屑适量碎屑适量碎屑唾液有无2mL唾液A2mL唾液2mL唾液是否搅拌搅拌搅拌搅拌搅拌温度37℃0℃100℃10分钟2滴(4)为探究“唾液对米粉的消化作用”,选用1号和2号两支试管做对照实验,在A处应加入。(5)1号试管中加入碘液后溶液不变蓝,原因是。(6)如选用134号试管进行试验,所探究的问题是:对淀粉的消化是否有影响?类型3有关光合作用的探究活动【例3】同学们想检测甜椒植株上、中、下部位叶片的淀粉含量,按照如下方案进行实验。(1)图2装置中,小烧杯内应加入,进行脱色。取出叶片在清水中漂洗后滴加碘液,检测的存在。(2)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①号叶片颜色为浅蓝色,②号叶片蓝色变深,③号叶片蓝色最深。由此可知,甜椒植株上部叶片中。(3)同学们查阅文献资料时,看到以下研究结果,如图3.科研人员是以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二氧化碳吸收量来表示光合速率。发现各部分叶片在时光合速率均达到最大值,且位于部的叶片光合速率最高。(4)同学们查阅了甜椒上、中、下部叶片糖类成分及含量的相关资料,部分数据如图4所示。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类有淀粉、蔗糖等,淀粉用于储能,蔗糖是植物体内糖的运输形式。由图3可知,甜椒上部和中部叶片中蔗糖含量相对较高,请你推测这对于甜椒生长发育的意义是。【变式3】某现代化温室蔬菜实验基地,要探究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了同一品种,生长状况和质量完全相同的甲、乙、丙、丁、戊五组蔬菜,分别放置在不同温度环境下暗处理1小时后,分别测出其质量变化;然后再同时置于光照下1小时(光照强度相同),分别测其质量,记录数据如表,请分析数据,回答问题.(实验中不考虑蒸腾作用对蔬菜质量的影响)组别甲乙丙丁戊温度(单位:℃)2324252627暗处理1小时后质量的变化(单位:mg)﹣1﹣2﹣3﹣4﹣2光照后1小时与暗处理前的质量变化(单位:mg)+1+2+3+4+2(1)分析表中数据,暗处理后的五组蔬菜的质量都减轻了,但温度不同,五组蔬菜减轻的质量也不同,这说明;(2)将蔬菜光照1小时后,乙组蔬菜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量(填“>”、“=”或“<”)2mg.该蔬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最适宜的温度是℃.(3)依据实验结果,要提高温室内该蔬菜的产量,你认为应如何调节温室内的温度?.类型4有关呼吸作用的探究活动【例4】甲图表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变化的关系,乙图表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光合作用速率是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制造有机物的质量,通常用氧气的释放量或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来表示。请回答:(1)甲图中曲线上B点的含义为。(2)分析乙图可知,在其它环境因素适宜时,该植物体内有机物积累速率达到最大的温度是℃,温度会影响光合作用速率是因为。(3)植物可通过改变色素的含量和比例来适应弱光环境。选取某植物A、B两个品种,在正常光照和弱光照下进行实验,部分实验内容与结果见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耐荫性较高的品种是。品种光照处理叶绿素a含量(mg/cm2)叶绿素b含量(mg/cm2)光合作用速率相对值A正常光照1.810.424.59A弱光照0.990.252.60B正常光照1.390.273.97B弱光照3.803.042.97(4)若将某一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容器中,黑暗时,二氧化碳含量每小时增加8毫克;光照充足时,容器内二氧化碳含量每小时减少36毫克,同时通过光合作用每小时能产生30毫克葡萄糖。通过计算比较黑暗时和光照时呼吸作用强度的大小。【变式4】图中的甲、乙两图为一昼夜中某作物植株对CO2的吸收和释放状况的示意图。甲图是在春季的某一晴天,乙图是在盛夏的某一晴天,请根据图回答问题:(1)甲图曲线中C点和E点(外界环境中CO2浓度变化为零)处,植株处于何种生理活动状态;(2)根据甲图推测该植物接受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的段,光合作用强度最强(高)的是点,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点;(3)乙图曲线中间E处光合作用强度暂时降低,可能是因为;A.光照过强,蒸腾作用过强,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关闭B.温度较高,提高了呼吸作用酶的活性,消耗了较多的有机物C.温度高,蒸腾作用过强,气孔关闭,影响了CO2原料的供应D.光照过强,气温过高,植物缺水严重而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4)乙图曲线AB表示植物在进行;(5)由甲图整段曲线可以看出,光合作用开始于点。类型5其他的生物探究活动【例5】为了研究早餐质量对学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取40名健康学生志愿者,按平时早餐习惯分成不进早餐组、高糖组、高脂高蛋白组和均衡营养组,按组别给予相应早餐,并分别于空腹(餐前)和餐后1、2、3小时取静脉血检测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实验期间不食用其他食物,实验结果见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不进早餐组2小时后表现出精力不旺盛,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主要原因是。(2)在4组实验中,早餐后组血糖浓度升得最快,其主要原因是。(3)高脂高蛋白组胰岛素水平较高,说明氨基酸和脂肪酸能。(4)若餐后1小时取血的同时收集尿液进行尿糖含量检测,不进早餐组(A)、高糖早餐组(B)和高脂高蛋白早餐组(C)检测结果最可能的是(填序号)。①A<B<C②A<C<B③A<B=C④A=B=C(5)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既有体液调节又有神经调节,这与胰岛B细胞的多种受体有关。下列物质中可被胰岛B细胞受体识别的有(填序号,可多选)。①胰淀粉酶②胰高血糖素③促甲状腺激素④神经递质【变式5】实验一: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1)实验中,对B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A组小鼠的处理。(2)从图2可知,Ⅱ组与Ⅳ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说明血清中的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于A组小鼠的T细胞后,在4天内Ⅰ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3)实验中,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天。实验二:在体外观察小鼠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结果如图3。(4)由图3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X的是细胞,而不是活化T细胞。(5)有人假设,活化T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填选项前的符号,可多选)a.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b.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c.A组小鼠的巨噬细胞d.B组小鼠的巨噬细胞e.培养过未活化T细胞培养液f.细菌X【针对训练】1.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实验假设:下丘脑可能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材料用具:略实验步骤:①取两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②甲鼠用一定的方法破坏其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作为对照;③把甲、乙两鼠置于可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室内温度调为0℃,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预期结果与结论:①若甲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成立;②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不成立。请分析回答:(1)该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哪些不妥之处,请把它指出来。①。②。(2)有同学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可在同一只小白鼠身上进行,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并说明理由。。(3)若假设成立,下丘脑是其调节体温的中枢,如图给出了四张坐标曲线图,表示小白鼠的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其中横轴表示环境温度,纵轴表示小白鼠的耗氧量或酶的反应速率)。则符合甲鼠生理状况的是(可多选)。(4)从25℃环境移入0℃实验温室后,乙鼠的和(内分泌腺)分泌增加,增加产热。2.为了探究某种淀粉酶的最适宜温度,某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操作。请分析回答:(1)【实验设计】步骤1:取10支试管,分为五组。每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某种淀粉酶溶液和2mL浓度为5%的淀粉溶液。步骤2:将每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并振荡。步骤3:将装有混合溶液的五支试管(编号1、2、3、4、5)分别置于15℃、25℃、35℃、45℃、55℃水浴中。反应过程中,每隔1分钟从各支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多孔瓷板上,加1滴碘液显色。①该实验的变量是;②此实验设计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即步骤2前应保温一段时间后再混合;③该实验中每组只加入1mL某淀粉酶溶液,不能过多,主要是为了避免。(2)【实验操作】纠正该实验错误步骤后,进行正确操作。一段时间后,当第3组试管中的反应物与碘液混合物开始呈棕黄色时,各组实验现象如表(“+”表示蓝色程度):组别12345处理温度/℃1525354555结果+++棕黄色+++①试管中取出的反应物滴加碘液后,呈棕黄色,说明。②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之间。③为进一步确定最适宜温度,需要(简述后续实验操作)。3.种子的萌发除受温度、水分、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影响外,是否还受其他生物因素影响?有人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下表是他们的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豆角小麦玉米莴苣无蒜97.7%93.8%95.6%70.0%有蒜93.3%96.6%85.6%30.0%注:有蒜是指在各培养皿中加入了2克碾碎的大蒜籽,无蒜则未加,实验过程提供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1)实验结果表明,大蒜籽只对种子的发芽率有影响,而对其他三种种子的发芽率没有明显的作用。(2)玉米种子里贮能物质主要贮存在玉米种子的(填结构名称)中。(3)请根据本题的实验结果从理论上分析:结果在大蒜苗生长到一定高度(此时地下部分已形成大蒜籽)时,再向间行(即在两行大蒜苗之间)播种莴苣种子或者豆角种子,那么,哪种方案更好,为什么?。4.酶的催化效率不仅与温度、酸碱度有关,还与离子种类有关,如氯离子(CI﹣)能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铜离子(Cu2+)能降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钠离子(Na+)对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无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究硫酸根离子(SO42﹣)能否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小金进行了如下实验:第1步:取2支洁净的试管,按下表中从左到右的顺序将药品加入到相应的试管中。第2步:在2支试管中各加入1毫升稀释唾液,然后摇匀。第3步:将2支试管同时进行37℃的水浴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试管号1%淀粉溶液1%稀硫酸蒸馏水碘液12mL01mL2滴22mL1mL02滴(1)小金的对探究硫酸根离子(SO42﹣)能否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的实验设计合理吗?说明理由。。(2)小金的实验还不能确定硫酸根离子(SO42﹣)能否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需作如何改进?。(3)如果硫酸根离子(SO42﹣)能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那么小金改进实验后的现象应是。(4)第3步操作中,另有一同学小柯把2支试管同时分别握在左、右手心里,也达到了相同的实验效果。请分析这种做法的优点:。5.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需要进行以下操作: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各注入稀淀粉溶液;②向各试管注入淀粉酶溶液;③向各试管滴碘液;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37℃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温度5min;⑤观察实验现象。请根据表格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操作加入物质A试管B试管C试管①稀淀粉溶液(mL)222②淀粉酶溶液(mL)111③碘液(滴)111④温度处理(5min)37℃100℃0℃⑤观察现象(1)以上操作最合理的实验顺序应是。(某些操作可多选)(2)最简便的制取淀粉酶溶液的方法是收集并稀释唾液,收集唾液时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是。(3)以正确的实验顺序进行实验后,观察到B试管内的溶液变蓝色,这是因为。6.小乐对课本中“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实验进行了拓展探究,实验过程如下:编号试管1试管2试管31%淀粉溶液2mL2mL2mL蒸馏水1mL//盐酸/1mL/NaOH溶液//1mL加入新鲜唾液淀粉酶溶液1mL1mL1mL37℃水浴5min5min5min体积分数0.4%的碘酒溶液2滴2滴2滴实验现象(1)小乐做本实验的目的是。(2)小乐认为:“②、③实验组别先加盐酸、NaOH溶液,再加1毫升新鲜唾液淀粉酶溶液,这个先后顺序不能调换”。判断此观点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3)观察实验现象:①号试管内液体不变蓝色,②号试管内液体变蓝色,原因是。(4)出乎小乐预料的是:③号试管不变蓝。小乐查阅资料后,做了如下补充实验:取一支试管,先加入1ml橙黄色的碘液,再加入1mlNaOH溶液,溶液褪色,继续向试管中滴加1ml稀HCl,溶液又恢复为橙黄色。说明,从中,小乐也明白了③号试管不变蓝的原因。7.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m、500m和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1)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m和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至海拔10m处。(2)实验对照:生长于处的野菊幼芽。(3)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4)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假设三: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验结果: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5)进行该实验运用的科学方法是。8.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在透明密闭小室内放置一新鲜叶片和二氢化碳缓冲液(可使用小室内CO2的量保持恒定)进行了有关实验。在不同强度光照条件下,根据毛细管内水柱的移动测得小室内气体体积变化如表所示。请分析回答:光照强度/Klx0510203040气体体积变化量/μL/(cm2•min)﹣0.25+0.5+1.2+1.7+1.7+1.7(1)该小组为了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过程要改变光照强度,可进行的操作是。(2)实验中,光照可能会引起小室内气体的膨胀或收缩而造成误差,必须设置对照实验,对照组的小室内应放置和二氧化碳缓冲液。比较两组实验结果,进行矫正,矫正后结果如表,分析其中数据可得,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是。(3)若用此装置测定叶片呼吸作用的强度,则需对装置做哪两处改进?。9.资料表明,果胶酶可破除果肉细胞的细胞壁(内含果胶),果胶酶只能对果胶的分解起催化作用。这为果汁生产厂家提高出汁率提供了科学依据。某科学兴趣为此设计如下实验,探究“影响果胶酶活性的因素”。①分别取一定量果胶酶和苹果泥分装于两支相同的试管中,在10℃同一水浴中恒温处理10分钟,如图A;②将果胶酶与苹果泥充分混合,再次在10℃水溶液中恒温处理10分钟,如图B;③将步骤②处理后的混合物过滤,收集滤液,测出果汁量(体积),如图C;④再取等量的果胶酶与苹果泥,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重复以上实验,记录果汁量如表:温度/℃1020304050607080果汁量/mL81216251511106请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①的目的是。(2)“果胶酶只能对果胶的分解起催化作用”体现了酶的性。(3)实验结果显示,当温度为℃左右时,果胶酶的活性较高。10.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特殊有机物,下列是有关酶特性的探究。(1)图1和图2是酶的相关特性的图示,分别表示了酶具有的特点;(2)图3是某种酶的活性与PH的关系曲线,当pH从5上升到7,酶活性的变化过程是;(3)小麦种子萌发时会产生淀粉酶可将种子内的淀粉水解为麦芽糖、葡萄糖等,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某小组为探究“小麦种子在萌发开始的5天中淀粉酶的活性变化”。设计实验步骤如下:①培养萌发种子。②制备小麦淀粉酶滤液:依次取等量萌发1~5天的种子分别放入研钵中,经过研磨并分别过滤,收集滤液,分别放入5支试管内并编号为1~5。③取6支洁净试管,编号为A、B、C、D、E、F.向每支试管加入2mL淀粉液,向A中加,向B~F中分别加入1~5号滤液各1mL。④振荡6支试管,并将6支试管的下半部浸在35℃温水中,保温5分钟。⑤分别向A~F6支试管中加入一滴碘液并对比颜色。若实验结果是:A中蓝色最深,B~F5支试管中,则说明种子萌发后1~5天淀粉酶活性逐渐减弱。(略改)11.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BTB的弱碱性溶液颜色可随其中CO2浓度的增高而由蓝变绿再变黄。小金同学为研究某种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用少量的NaHCO3和BTB加水配制成蓝色溶液,并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使溶液变成浅绿色,之后将等量的绿色溶液分别加入到7支试管中,其中6支加入生长状况一致的等量水草,另一支不加水草,密闭所有试管。各试管的实验处理和结果见表。试管编号1234567水草无有有有有有有距日光灯的距离(cm)20遮光1008060402050min后试管中溶液的颜色浅绿色X浅黄色黄绿色浅绿色浅蓝色蓝色遮光是指用黑纸将试管包裹起来,并放在距日光灯100cm的地方。若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1)若1号试管的溶液是蓝色,则说明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原因是;(2)表中X代表的颜色应为(填“浅绿色”、“黄色”或“蓝色”)理由是;(3)5号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在照光前后没有变化,可以得到结论。12.已知水生植物能直接吸收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查阅资料】碳酸氢钠溶液在20℃开始分解出二氧化碳,随着浓度和温度升高,分解速度会加快。【设计实验】“探究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体积和碳酸氢钠溶液浓度的关系”。【实验仪器】100ml量筒、漏斗、5只剪掉上部的可乐瓶,具体组装见图甲。【实验步骤】步骤①取5只剪掉上部的可乐瓶分别编号1、2、3、4、5;步骤②将每个可乐瓶内分别装入1.4千克浓度不同的碳酸氢钠溶液;步骤③每个可乐瓶中放入10.0克生长旺盛的金鱼藻;步骤④将装置都在置于20摄氏度阳光下光照1.5小时并收集气体。【实验结果】如图乙(1)要收集氧气,下列对量筒操作正确的是。A.直接使用空量筒罩在漏斗上方B.装满碳酸氢钠溶液罩在漏斗上方C.装满清水罩在漏斗上方(2)根据图乙中植物叶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量和碳酸氢钠溶液浓度的关系发现:随着碳酸氢钠溶液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量。(3)请利用该实验成果,使金鱼藻放出氧气量达到最佳,应采取的合理措施为。13.为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小科用新鲜的菹草(一种多年生沉水植物)作为实验材料,设计了如下A、B两组实验:A组实验:在离60W的白炽灯水平距离为10、20、30cm处,分别安放3个容器(如A图所示),均加入等量的清水和10枚形状、大小基本一致的新鲜菹草叶片,利用光强传感器测出三个距离时的光照强度。观察并记录6分钟后叶片上浮的数目(见表一);B组实验:向B装置1、2、3号容器内分别加入等量的新鲜蒸馏水、清水、1%碳酸氢钠溶液(可向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后各放入10枚形状、大小基本一致的新鲜菹草叶片,放在60W的白炽灯下照射(容器接受光照强度相同),观察并记录6分钟后叶片上浮的数目(见表二)。表一灯源与容器的距离/cm102030光照强度/lx435375280新鲜菹草叶片上浮数量/枚1051表二编号1号2号3号新鲜菹草叶片上浮数量/枚039请据实验现象分析回答:(1)实验中同学们发现部分叶片表面有气泡冒出并上浮,请你推测此气体为。(2)分析表一,灯源与容器的距离远近与叶片上浮数目之间的关系,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光照强度能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光照强度越强,。(3)表二中1号内无叶片上浮,其原因是1号中,菹草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4)据以上两组实验结果分析,若要提高温室大蔬菜的产量,应从哪两个环境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14.酶是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它的活性会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在探究了温度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实验后,科学兴趣小组在课后对其它环境因素进行了探究。【实验设计】①将若干同样大小的滤纸片浸入肝脏研磨液,使过氧化氢酶附着在滤纸片上,取出后晾干;②在四只烧杯中盛入体积分数为2%.pH分别为5、7、9、11的H2O2溶液(温度相同且适宜);③将滤纸片分别放入烧杯中,滤纸片上的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分解产生O2,氧气泡会附着在滤纸片上。随着反应的进行,滤纸片先下沉再逐渐上浮。直至浮出液面(如图甲)。记录时间。由上述实验设计可知。该兴趣小组建立的假设是。【实验结果】同学们通过实验,获得如图乙所示的结果。【得出结论】pH对酶的催化作用有影响,pH在5﹣11的范围内,随着pH的升高,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变化规律为。【拓展提高】结合课堂与课后的探究结果,有小组同学提出,在不同温度条件下,pH对酶活性的影响是否相同。为此他们将H2O2溶液分成份。并设计如表所示的方案做了进一步探究。组别pH57911温度(℃)10A1B1C1D120A2B2C2D230A3B3C3D340A4B4C4D415.小科发现,校园内的绣球与公园里同一品种绣球的花色不同。针对这一发现,小科思考:同一品种绣球的花色是否与土壤条件有关?小科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猜想】绣球花色可能与土壤溶液的酸碱性有关。【实验过程】选择30株品种相同,栽种于相同条件下,生长状况相近,均处于花蕾期的绣球,随机均分为三组。在花开之前,用等量的不同酸碱性的溶液浇灌,每周一次,直至花开(其他种植条件相同)。花开后观察并记录花色,如下表:编号溶液每株每次浇灌量/mL绣球花色10.1%的醋酸溶液200全部蓝色20.1%的碳酸钠溶液200全部红色3清水200全部紫色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浇灌的溶液浓度过高会使根毛细胞(填“吸水”或“失水”),而造成绣球植株损伤甚至死亡。(2)实验中,除控制土壤酸碱性不同,其他种植条件要保持相同,例如:。(写出两个)(3)确定绣球花色与土壤溶液的酸碱性有关后,小科思考:实验中的花色变异是否可以遗传?为了继续探究这一问题,他用扦插的方法获得实验样本,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填“有性”或“无性”)生殖。16.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显微镜是重要的观察工具。请回答:(1)某同学在使用显微镜时,经常发现视野中会有“污物”出现。该同学为了能正确快速判断视野中“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画出了如图1所示的思维导图。请你在图1方框中填入合适的文字,将该思维导图补充完整。①,②。(2)该同学在用某光学显微镜观察猪血涂片时,发现该光学显微镜的镜盒里只有如图2所示的4个镜头。为了能够在视野中看到更多的细胞,宜选用图2中的镜头A和镜头

进行观察。(3)图中①~④是该同学在观察过程中看到的图象,请根据图象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4)如图显示的是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17.这学期,我们学会了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下面请你完成以下实验:(1)制作细胞临时装片时,盖上盖玻片的操作方法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2)制作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一般有五个步骤:①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②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壁刮取上皮细胞;③把上皮细胞均匀涂抹在水滴中;④盖上盖玻片;⑤染色。上述操作中,有一个步骤有明显错误,请你指出并改正。(3)在对光完成后,观察玻片标本的正确的操作步骤是()。①将玻片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②用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为止④看到物象时,再微调细准焦螺旋直至物象清晰为止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②→④→③D.①→④→③→②(4)如图1是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过程中的两个视野,要把视野甲调整到视野乙的第一步操作是。(5)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时,甲、乙两位同学由于操作不规范,分别在视野中观察到物像如图2.请你分析说明产生乙这种现象的原因是。(6)细胞是一个立体结构,但在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则是该细胞的某个平面图。甲、乙同学在显微镜下分别观察两张同种动物组织细胞装片(细胞形态结构相同),结果甲同学看到装片中的组织细胞呈圆形,乙同学看到装片中的组织细胞呈长方形,请你推测该种动物组织细胞的立体形状最可能是。专题6生物实验和探究【热点搜寻】中考生物探究实验往往涉及这样的一些内容:有关酶的性质和作用的探究、有关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探究、有关生物呼吸作用的探究、有关植物蒸腾作用的探究、有关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的探究等。【例题精析】类型1使用显微镜的实验【例1】某同学在实验室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1)使用显微镜时,下列操作符合要求的是(2)当载玻片刚放上时,需把显微镜的镜筒下降,靠近物镜.此时,你的眼睛应注视显微镜的.(3)用显微镜观察一个写有字母的玻片,请根据图1回答下列问题.①要把字母移至视野中央,应将玻片往移动.A.右下方B.右上方C.左上方D.左下方②视野中显示的字母“d”,则可判断玻片标本上的字母是.A.dB.pC.qD.b(4)如图所示有A、B、C、D、E、F六种镜头,在观察时,要使看到的物像最小,则应选用的镜头组合是.(5)若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是细胞质流动方向(图2中箭头),则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解答】解:(1)使用显微镜时,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同时观察和画图.因此操作符合要求的是D.(2)“当载玻片刚放上时,需把显微镜的镜筒下降,靠近物镜”.此时,你的眼睛应注视显微镜的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3)①图1中字母应该向右上方移动,才能到达视野中央.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因此“要把字母移至视野中央,”应将玻片往左下方移动,故选D.②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原物体的倒像.在一张小纸上写好字母“d”字后,旋转180度后看到的是“p”.因此视野中显示的字母“d”,则可判断玻片标本上的字母是p故选B.(4)要使看到的物像最小,选用的镜头组合是最小的,目镜无螺纹,放大倍数与长度成反比,放大倍数最小其长度最长,即D表示放大倍数最小目镜;物镜有螺纹,放大倍数与长度成正比,放大倍数最小其长度最短,即A表示放大倍数最小物镜.因此“在观察时,要使看到的物像最小”,则应选用的镜头组合是A、D.(5)“若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是细胞质流动方向(图2中箭头)”即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后还是逆时针方向,因此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逆时针(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故答案为:(1)D;(2)物镜;(3)①D;②B;(4)A、D;(5)逆时针.【变式1】为探究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用洋葱鳞片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等材料做实验。请观察图,回答问题:(1)若在显微镜下看到如图1甲所示的物像,可能是图1乙所示的哪个步骤的操作不规范引起的。(2)改进操作后,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图2甲所示的物像,为了更清晰地观察a细胞,得到图2乙所示的物像,则主要操作步骤是。①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②将玻片向左下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③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④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换成低倍物镜⑤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⑥调节粗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A、①→③→⑤C、③→①→⑤B、②→④→⑤D、②→③→⑥(3)图3表示二种细胞结构的异同,两个圆的重合区域B为相同点。则图中C包含哪些细胞结构?。(填序号)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细胞核⑤大液泡。(4)若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通过调整目镜、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到如下四个图,试问其中视野最暗的是【解答】解:(1)临时装片的制作的主要步骤:净片、滴液、取材、盖片、染色。盖盖玻片时,用镊子夹住一块盖玻片一侧的边缘,将它的另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地放平,盖在薄膜上,可防止气泡产生。如果此步操作不规范,就会出现如图甲所示的物像;(2)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在图中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右上方,①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然后③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再次⑤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因此则主要操作步骤是A.①→③→⑤;(3)洋葱表皮细胞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不同点:洋葱表皮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口腔上皮细胞没有。所以C包括①⑤;(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就越小,进入的光线越少,视野也越暗。图C中的细胞体积最大,说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因而视野最暗;而图D中的细胞体积最小,放大倍数最小,视野最亮。图AB中的细胞体积较C小,较D大,所以亮度在二者之间。故选:C。故答案为:(1)C;(2)A;(3)①⑤;(4)C。类型2有关酶的探究活动【例2】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发芽玉米的提取液、淀粉液等材料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为此设计了如图所示三组探究活动。温馨提示:A.发芽玉米的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B.斐林试剂在加热条件下遇淀粉的消化产物(麦芽糖)会产生砖红色沉淀。实验操作步骤如下:步骤一:如表所示操作。甲组乙组丙组左试管加入淀粉液2毫升2毫升2毫升右试管加入提取液1毫升1毫升1毫升水浴温度20℃40℃100℃水浴时间10分钟10分钟10分钟步骤二:把提取液分别倒入同一烧杯的左试管中,摇匀后在原温度下再维持5分钟。步骤三:分别向各试管加入1毫升斐林试剂,置于50~65℃水浴中维持1分钟,观察现象。实验结果:甲组和乙组都出现了砖红色沉淀,且乙组比甲组的颜色更明显,丙组无砖红色沉淀出现。(1)分析实验结果后可得出的结论:。(2)出现乙组现象的原因是:淀粉液在的作用下变成了麦芽糖。(3)若在完成“步骤一”后,将丙组实验中的温度由100℃调到40℃,再继续完成“步骤二”和“步骤三”,其实验现象为。【解答】解:(1)根据题意,明确题意为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发芽玉米的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斐林试剂在加热条件下遇淀粉的消化产物(麦芽糖)会产生砖红色沉淀。甲、乙、丙三组在不同的温度下,加入同样的淀粉液和提取液,同等量的斐林试剂,水浴同样的时间,乙组在下,产生砖红色沉淀,且比在甲在下的颜色更明显,丙组在下无砖红色沉淀出现。故可得出结论:在一定范围内,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超过最适温度后,酶活性将逐渐减弱,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2)由于发芽玉米的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斐林试剂在加热条件下遇淀粉的消化产物(麦芽糖)会产生砖红色沉淀。乙组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因为淀粉液在提取液中淀粉酶的作用下变成了麦芽糖;(3)因为的高温已经破坏了酶的活性,再将温度调到40摄氏度,酶已经失去活性,无法分解淀粉,故也不会有砖红色沉淀产生。故答案为:(1)在一定范围内,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超过最适温度后,酶活性将逐渐减弱,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合理即可);(2)提取液中淀粉酶;(3)无砖红色沉淀出现。【变式2】衡阳的鱼粉可谓闻名遐迩。该米粉软滑爽口,鱼肉鲜美细腻,是备受人们青睐的早点之一。吃下一碗鱼粉,其中的主要成分会在你的体内经过下图所示的神奇旅程,最后被消化为可吸收的物质。Ⅰ.图中的曲线甲、乙、丙表示食物中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程度。请据图回答:(1)米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能代表淀粉消化过程的是曲线。(2)鱼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它的初步消化在图中所示的(填字母)段完成。(3)小华同学长期偏食、挑食、爱吃鱼肉,不吃蔬菜水果,导致他牙龈出血,可能是他缺乏。Ⅱ.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欲探究“米粉在口腔中的变化”,按照如表所示的方案进行了实验,请根据下表回答问题:试管编号1234米粉碎屑或粉条适量碎屑适量碎屑适量碎屑适量碎屑唾液有无2mL唾液A2mL唾液2mL唾液是否搅拌搅拌搅拌搅拌搅拌温度37℃0℃100℃10分钟2滴(4)为探究“唾液对米粉的消化作用”,选用1号和2号两支试管做对照实验,在A处应加入。(5)1号试管中加入碘液后溶液不变蓝,原因是。(6)如选用134号试管进行试验,所探究的问题是:对淀粉的消化是否有影响?【解答】解:(1)(2)淀粉的消化开始于A口腔、蛋白质的消化始自C胃、脂肪从D小肠开始消化,分析图示可知:曲线甲表示淀粉的消化、曲线乙表示蛋白质的消化、曲线丙表示脂肪的消化。(3)牙龈出血是坏血病的症状,坏血病是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维生素C主要含在水果和蔬菜中。(4)要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应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因此在2号试管中应加入2ml清水和1号试管形成对照。(5)结果1号试管不变蓝,2号试管变蓝。1号试管不变蓝的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了。(6)若要探究温度会影响唾液对淀粉的消化问题,要以1、3、4号试管为一组实验,实验中的变量是温度。故答案为:(1)甲;(2)C;(3)维生素C;(4)2ml清水;(5)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了;(6)温度类型3有关光合作用的探究活动【例3】同学们想检测甜椒植株上、中、下部位叶片的淀粉含量,按照如下方案进行实验。(1)图2装置中,小烧杯内应加入,进行脱色。取出叶片在清水中漂洗后滴加碘液,检测的存在。(2)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①号叶片颜色为浅蓝色,②号叶片蓝色变深,③号叶片蓝色最深。由此可知,甜椒植株上部叶片中。(3)同学们查阅文献资料时,看到以下研究结果,如图3.科研人员是以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二氧化碳吸收量来表示光合速率。发现各部分叶片在时光合速率均达到最大值,且位于部的叶片光合速率最高。(4)同学们查阅了甜椒上、中、下部叶片糖类成分及含量的相关资料,部分数据如图4所示。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类有淀粉、蔗糖等,淀粉用于储能,蔗糖是植物体内糖的运输形式。由图3可知,甜椒上部和中部叶片中蔗糖含量相对较高,请你推测这对于甜椒生长发育的意义是。【解答】解:(1)图2表示脱色,把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取出叶片漂洗后滴加碘液,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验证淀粉的存在。(2)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实验现象是:①号叶片颜色为浅蓝色,②号叶片蓝色变深,③号叶片蓝色最深。由此可知,甜椒植株上部叶片中淀粉含量最少。(3)据图3可见:各部分叶片在10:00时光合速率均达到最大值,且位于上部的叶片光合速率最高。原因是10:00时光照强,上部的叶采光条件好。(4)蔗糖是植物体内糖的运输形式。由图4可知,甜椒上部和中部叶片中蔗糖含量相对较高,便于向其它器官、组织或细胞中转运有机物,保证细胞的正常工作。故答案为:(1)酒精;淀粉(2)淀粉含量最少(3)10:00;上(4)上部与中部叶片中含有较多蔗糖,便于向其它器官、组织或细胞中转运有机物,保证细胞的正常工作。【变式3】某现代化温室蔬菜实验基地,要探究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了同一品种,生长状况和质量完全相同的甲、乙、丙、丁、戊五组蔬菜,分别放置在不同温度环境下暗处理1小时后,分别测出其质量变化;然后再同时置于光照下1小时(光照强度相同),分别测其质量,记录数据如表,请分析数据,回答问题.(实验中不考虑蒸腾作用对蔬菜质量的影响)组别甲乙丙丁戊温度(单位:℃)2324252627暗处理1小时后质量的变化(单位:mg)﹣1﹣2﹣3﹣4﹣2光照后1小时与暗处理前的质量变化(单位:mg)+1+2+3+4+2(1)分析表中数据,暗处理后的五组蔬菜的质量都减轻了,但温度不同,五组蔬菜减轻的质量也不同,这说明;(2)将蔬菜光照1小时后,乙组蔬菜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量(填“>”、“=”或“<”)2mg.该蔬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最适宜的温度是℃.(3)依据实验结果,要提高温室内该蔬菜的产量,你认为应如何调节温室内的温度?.【解答】解:(1)光合作用只能在光下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呼吸作用的实质就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分析表中数据,暗处理后的五组蔬菜的质量都减轻了,但温度不同,五组蔬菜减轻的质量也不同”,这说明温度不同,呼吸作用的强度不同(或呼吸作用的强度受温度的影响、或在一定的范围内,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等).(2)在光下蔬菜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蔬菜有机物的积累量等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表格中乙蔬菜暗处理1小时后质量减少2mg,表明乙蔬菜1小时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机物2mg.光照后1小时与暗处理前的质量增加了2mg,表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减去2小时的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后是2mg.因此将蔬菜光照1小时后,乙组蔬菜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量>(填“>”、“=”或“<”)2mg.从表格中看出,该蔬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最适宜的温度是26℃.(3)白天适当增加室内的温度,光合作用强,合成的有机物多;夜晚适当降低室内的温度,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物少,从而利于蔬菜体内有机物的积累.因此“依据实验结果,要提高温室内该蔬菜的产量”,应夜晚适当降低室内的温度,白天适当增加室内的温度.故答案为:(1)温度不同,呼吸作用的强度不同(或呼吸作用的强度受温度的影响、或在一定的范围内,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等)(2)>;26(3)夜晚适当降低室内的温度,白天适当增加室内的温度类型4有关呼吸作用的探究活动【例4】甲图表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变化的关系,乙图表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光合作用速率是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制造有机物的质量,通常用氧气的释放量或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来表示。请回答:(1)甲图中曲线上B点的含义为。(2)分析乙图可知,在其它环境因素适宜时,该植物体内有机物积累速率达到最大的温度是℃,温度会影响光合作用速率是因为。(3)植物可通过改变色素的含量和比例来适应弱光环境。选取某植物A、B两个品种,在正常光照和弱光照下进行实验,部分实验内容与结果见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耐荫性较高的品种是。品种光照处理叶绿素a含量(mg/cm2)叶绿素b含量(mg/cm2)光合作用速率相对值A正常光照1.810.424.59A弱光照0.990.252.60B正常光照1.390.273.97B弱光照3.803.042.97(4)若将某一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容器中,黑暗时,二氧化碳含量每小时增加8毫克;光照充足时,容器内二氧化碳含量每小时减少36毫克,同时通过光合作用每小时能产生30毫克葡萄糖。通过计算比较黑暗时和光照时呼吸作用强度的大小。【解答】解:(1)甲图中,B点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相等,表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相同,因此甲图中曲线上B点代表的含义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相同。(2)由乙图分析可知,温度25℃时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差最大,表明体内有机物的积累最多,因此该植物体在其它环境因素适宜时,体内有机物积累速率要达到最大的温度要求应该是25℃.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都需要酶参与,所以都会受到温度的影响。(3)表中信息显示:弱光照时品种A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总量均低于正常光照,而品种B却与之相反,这一结果表明:经弱光照处理,该植物可通过改变光合色素的含量及其比例来适应弱光环境,品种B的耐荫性较高。(4)在光照下,容器内二氧化碳的含量每小时减少36mg,此值表示净光合速率,光照下制造了葡萄糖30mg,根据1葡萄糖一6C02,每小时光合作用总消耗二氧化碳的量为6×44×30180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相同(2)25;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都需要酶参与(3)B(4)黑暗时和光照时呼吸作用强度相同【变式4】图中的甲、乙两图为一昼夜中某作物植株对CO2的吸收和释放状况的示意图。甲图是在春季的某一晴天,乙图是在盛夏的某一晴天,请根据图回答问题:(1)甲图曲线中C点和E点(外界环境中CO2浓度变化为零)处,植株处于何种生理活动状态;(2)根据甲图推测该植物接受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的段,光合作用强度最强(高)的是点,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点;(3)乙图曲线中间E处光合作用强度暂时降低,可能是因为;A.光照过强,蒸腾作用过强,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关闭B.温度较高,提高了呼吸作用酶的活性,消耗了较多的有机物C.温度高,蒸腾作用过强,气孔关闭,影响了CO2原料的供应D.光照过强,气温过高,植物缺水严重而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4)乙图曲线AB表示植物在进行;(5)由甲图整段曲线可以看出,光合作用开始于点。【解答】解:(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甲图曲线中C点和E点(外界环境中CO2浓度变化为零)处,表明植株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处于平衡状态;(2)甲图中,AB、FG段植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BC段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减少表明植株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呼吸作用释放的部分二氧化碳;CE段植株吸收二氧化碳,表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多余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EF段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逐渐增多,表明光合作用逐渐下降,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少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因此根据甲图推测该植物接受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的BF段;D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最多,因此光合作用强度最强(高)的是D点;CE段植株吸收二氧化碳,表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余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有机物得到积累,在CE段中,E点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最长,超过E点,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有机物开始减少,因此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E点;(3)乙图是在盛夏的某一晴天,中午光照过强,温度高,蒸腾作用过强,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影响了CO2原料的供应,导致光合作用下降。因此乙图曲线中间E处光合作用强度暂时降低,可能是因为温度高,蒸腾作用过强,气孔关闭,影响了CO2原料的供应,故选C;(4)乙图曲线AB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最多,表示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5)由甲图整段曲线可以看出,BC段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减少表明植株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呼吸作用释放的部分二氧化碳,因此光合作用开始于B点。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处于平衡状态(2)BF;D;E(3)C(4)呼吸作用(5)B类型5其他的生物探究活动【例5】为了研究早餐质量对学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取40名健康学生志愿者,按平时早餐习惯分成不进早餐组、高糖组、高脂高蛋白组和均衡营养组,按组别给予相应早餐,并分别于空腹(餐前)和餐后1、2、3小时取静脉血检测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实验期间不食用其他食物,实验结果见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不进早餐组2小时后表现出精力不旺盛,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主要原因是。(2)在4组实验中,早餐后组血糖浓度升得最快,其主要原因是。(3)高脂高蛋白组胰岛素水平较高,说明氨基酸和脂肪酸能。(4)若餐后1小时取血的同时收集尿液进行尿糖含量检测,不进早餐组(A)、高糖早餐组(B)和高脂高蛋白早餐组(C)检测结果最可能的是(填序号)。①A<B<C②A<C<B③A<B=C④A=B=C(5)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既有体液调节又有神经调节,这与胰岛B细胞的多种受体有关。下列物质中可被胰岛B细胞受体识别的有(填序号,可多选)。①胰淀粉酶②胰高血糖素③促甲状腺激素④神经递质【解答】解:(1)不进早餐2小时,体内贮存的糖大量被消耗,导致血糖降低,能量供应不足,因此精力不旺盛,注意力不集中.(2)在4组实验中,早餐后,高糖早餐组血糖升的最快,原因是大量糖类被消化水解成葡萄糖进入人体血液中.(3)高脂高蛋白食物被消化成氨基酸和脂肪酸,而高脂高蛋白组胰岛素水平较高,说明氨基酸和脂肪酸能够促进体内胰岛素的合成.(4)虽然高糖、高脂高蛋白在短期内都会使血糖显著升高,但没有超过人体血糖调节能力,即没有超过肾糖阈值,肾小管能对原尿中葡萄糖进行重吸收.因此,三者检测结果相同,即A=B=C.(5)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胰岛B细胞能接受血液中葡萄糖升高的直接刺激,从而导致分泌活动增强;其次血糖升高引起下丘脑某一区域兴奋,通过传出神经(副交感神经)到达胰岛B细胞,所以胰岛B细胞上具有神经递质的受体;最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因此胰岛B细胞上具有胰高血糖素的受体.故答案为:(1)血糖浓度降低,能量供应不足(2)高糖早餐;糖类消化水解成葡萄糖后被快速吸收(3)促进胰岛素的分泌(4)④(5)②④【变式5】实验一: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1)实验中,对B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A组小鼠的处理。(2)从图2可知,Ⅱ组与Ⅳ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说明血清中的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于A组小鼠的T细胞后,在4天内Ⅰ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3)实验中,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天。实验二:在体外观察小鼠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结果如图3。(4)由图3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X的是细胞,而不是活化T细胞。(5)有人假设,活化T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填选项前的符号,可多选)a.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b.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c.A组小鼠的巨噬细胞d.B组小鼠的巨噬细胞e.培养过未活化T细胞培养液f.细菌X【解答】解:(1)图一中B组注射的是生理盐水,与A组注射细菌X形成对照。(2)II组小鼠接触过细菌X,其血清中有抗体;由图示可以看出,与没有接触过细菌X的II组小鼠体内的增长趋势相同,说明抗体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于A组小鼠的T细胞后,I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没有变化,说明该组T细胞抑制细菌数量的增长,这是因为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该细菌寄生在细胞内部。(3)特异性免疫是针对特定的抗原发挥作用的,因此注射细菌X后获得免疫只是针对细菌X,I~IV小鼠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前都必须先注射细菌X。从试验结果图可知,注射T细胞与血清是在感染的后一天,也将注射细菌X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前一天。(4)分析图3曲线,活化巨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最强。(5)若用体外实验验证活化T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应包括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这样才能含有活化T细胞释放的某种物质;还应由该物质活化的对象﹣巨噬细胞,该细胞之前应未被火化,故应选B组小鼠的巨噬细胞。该巨噬细胞是否被火化,需要通过接种细菌X来检测。可见试验中应该选择的材料是a、d、f。故答案为:(1)对照;(2)相同;抗体;无明显变化;抑制;细胞内;(3)细菌X;前一;(4)活化巨噬;(5)a、d、f。【针对训练】1.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实验假设:下丘脑可能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材料用具:略实验步骤:①取两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②甲鼠用一定的方法破坏其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作为对照;③把甲、乙两鼠置于可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室内温度调为0℃,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预期结果与结论:①若甲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成立;②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不成立。请分析回答:(1)该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哪些不妥之处,请把它指出来。①。②。(2)有同学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可在同一只小白鼠身上进行,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并说明理由。。(3)若假设成立,下丘脑是其调节体温的中枢,如图给出了四张坐标曲线图,表示小白鼠的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其中横轴表示环境温度,纵轴表示小白鼠的耗氧量或酶的反应速率)。则符合甲鼠生理状况的是(可多选)。(4)从25℃环境移入0℃实验温室后,乙鼠的和(内分泌腺)分泌增加,增加产热。【解答】解:(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所以实验前要先给两只小白鼠测量体温.实验要有重复性,若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2)实验可以安排在同一组小白鼠身上进行,形成前后自身的对照,即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的实验.(3)甲组小鼠下丘脑被破坏,体温不能维持恒定,体温随环境温度的下降而降低,耗氧量也随之下降,因此符合B曲线,酶促反应的速率也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而下降,符合D曲线.乙组小鼠下丘脑没有破坏,体温恒定,因此当环境温度下降时,小鼠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耗氧量就要增加,来增加产热.符合A曲线,由于乙组体温恒定,酶促反应速率基本不变.符合C曲线.(4)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一方面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作用,引起小白鼠皮肤血管收缩,以致皮肤的血流量减少,从而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从而维持体温恒定,这种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故答案为:(1)①实验前要先测定甲、乙鼠的体温;②实验要有重复性,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2)赞同;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后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3)BD(4)甲状腺;肾上腺。2.为了探究某种淀粉酶的最适宜温度,某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操作。请分析回答:(1)【实验设计】步骤1:取10支试管,分为五组。每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某种淀粉酶溶液和2mL浓度为5%的淀粉溶液。步骤2:将每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并振荡。步骤3:将装有混合溶液的五支试管(编号1、2、3、4、5)分别置于15℃、25℃、35℃、45℃、55℃水浴中。反应过程中,每隔1分钟从各支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多孔瓷板上,加1滴碘液显色。①该实验的变量是;②此实验设计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即步骤2前应保温一段时间后再混合;③该实验中每组只加入1mL某淀粉酶溶液,不能过多,主要是为了避免。(2)【实验操作】纠正该实验错误步骤后,进行正确操作。一段时间后,当第3组试管中的反应物与碘液混合物开始呈棕黄色时,各组实验现象如表(“+”表示蓝色程度):组别12345处理温度/℃1525354555结果+++棕黄色+++①试管中取出的反应物滴加碘液后,呈棕黄色,说明。②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之间。③为进一步确定最适宜温度,需要(简述后续实验操作)。【解答】解:(1)①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②根据实验目的和步骤③,步骤②前先要用不同温度处理酶液,然后才能混合。即先将五组试管分别在15℃、25℃、35℃、45℃、55℃的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③该实验中每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