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汕头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汕头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汕头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汕头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5-广东省汕头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本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第一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春秋时期,管仲劝齐桓公穿绨(丝织品)衣而使齐人效仿,并使人从盛产绨的鲁梁高价买入。鲁梁之民因而不事农耕争相织绨。其后,管仲又劝齐桓公禁止齐人穿绨衣,并断绝与鲁梁的贸易,致使鲁梁有绨而无粮被迫臣服于齐。这说明春秋时期A.商战成为诸侯争霸手段 B.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C.重农抑商思想渐渐兴起 D.各诸侯国激励商业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管仲派人高价从鲁梁购买绨,当鲁梁人纷纷放弃农业都去织绨时,管仲又断绝与鲁梁的贸易,只靠向齐国供应单一性物资的鲁梁被迫臣服齐国,材料表明在春秋争霸时通过商战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达到争霸的目的,故选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错误;重农抑商是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后,C错误;材料只是涉及两个国家,D错误。2.元鼎三年,汉武帝将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的十余个侯国一次性迁出,重新安置于太行山以东地区,此后太行山以西地区不再分封侯国(下图)。汉武帝此举的目的是黄河及太行山脉示意图A.大力减弱王国力力 B.维护中心王朝平安C.逐步废除分封制度 D.加快推行郡县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汉武帝将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的十余个侯国一次性迁出,重新安置于太行山以东地区”,这有利于减轻侯国对中心的威逼,维护中心王朝平安,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大力减弱王国力力”,解除A;汉武帝不在太行山以西地区分封侯国,并非废除分封制度,解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推行郡县制度,解除D。【点睛】3.北魏僧统(统监全国僧尼事务的僧官)法果曾提出皇帝即当今如来,拜天子如拜佛陀。北魏文成帝曾诏令,建立佛像“令如帝身”,其后又以太祖之后的五位皇帝为原型建立了五座佛像。这表明,北魏时期A.佛教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中心集权的趋势得到加强C.专制统治促进了佛教本土化 D.佛教盛衰取决于皇帝好恶【答案】C【解析】【详解】北魏僧统法果提出皇帝就是当今如来,北魏文成帝吩咐建立佛像遵照他的样子,后来又把太祖之后的五位皇帝为原型造了五座佛像,说明北魏皇帝将佛像换成以自己为原型,即促进了佛教本土化,故选C;从材料不能断定佛教是社会主流思想,A错误;材料体现北魏佛教问题,没有体现地方行政加强,故B错误;皇帝好恶对佛教盛衰起到肯定作用,但是不是唯一,D说法过于肯定化,解除。4.据孙关龙等学者探讨,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传播范围超过2个省域的特大疫情,公元1~12世纪出现3次,13~17世纪出现5次,18~19世纪出现5次。这一趋势反映了古代中国A.对外交往的范围扩大 B.中心集权的趋势加强C.各地区交往日益亲密 D.防疫医疗技术发展滞后【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内容可以发觉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亲密,从而加速了疫情的传播,故选C;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传播范围超过2个省域的特大疫情”,没有显示对外交往,A错误;材料是疫情传播,不能体现中心集权趋势加强,B错误;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解除。5.王阳明曾乘船航于海上,突遇大风,船只几乎倾覆。他在危境中作诗曰:“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由此可知,王阳明A.提倡“经世致用” B.认为“心外无物”C.提倡“致良知” D.主见“知行合一”【答案】B【解析】【详解】“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大意是:一切艰难险阻,在我看起来,就如天上漂移的一朵朵白云,不应停滞于心中,而天空的颜色,是干净湛蓝的。体现了“心外无物”的思想,故选B;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经世致用”,解除A;“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不符合题意,解除C;“知行合一”即相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行分的,不符合题意,解除D。【点睛】6.1894年7月,日本两位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陆羯南同一天分别发表文章《日清斗争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妨害我帝国对韩政策的国度乃非文明之国》。这两位日本思想家的目的是A.反对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 B.与欧美列强绽开舆论争夺战C.支持中国国内反清运动 D.鼓动国内外势力支持日本侵华【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日清斗争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妨害我帝国对韩政策的国度乃非文明之国》”可知,日本思想家把中国同日本的斗争视为文明与野蛮的斗争,目的是鼓动国内外势力支持日本侵华,故选D;A不符合文章题目,解除;材料信息与欧美列强无关,解除B;两位日本思想家的目的是为发动对中国的斗争做打算,并非支持中国国内反清运动,解除C。【点睛】7.民国时期,西医界称中医为旧医,称自己是新医,而中医界称自已为国医,称西医为西医。上述称谓反映了,当时A.价值观念的冲突与交融 B.民主科学观念广泛传播C.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 D.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快速【答案】A【解析】【详解】民国时期,以“科学”自任的西医称中医为“旧医”,称自己是新医,而中医则依托民族主义自称为“国医”,称谓的不同体现了社会观念的冲突与交融,故选A;材料信息与民主科学观念广泛传播无关,解除B;材料信息与儒家思想无关,解除C;中医、西医、国医的称谓与科技发展没有干脆关系,解除D。【点睛】8.1931年李朴园著成《中国艺术史概论》,该书从物质生活、思想文化与美术发展相互关系切入,试图通过对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的描述来呈现中国艺术的历史进程。这反映了,当时A.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影响 B.抗日救亡成为文艺主题C.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D.民族国家意识渐渐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中国艺术史概论》从物质生活、思想文化与美术发展“相互关系”切入,试图用唯物史观描述中国艺术史,反映了当时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抗日救亡”无关,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民族国家意识”渐渐加强,D项错误。9.1956年,我国约有270家轻工、纺织工厂从上海迁往河南、甘肃等省。上海大约有21万人支援外地,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3万,娴熟技工8万,还有5万多人的设计、建筑、安装队伍参与重点工程建设。新中国实施这一举措的目的是A.应对严峻的平安局势 B.调整优化工业布局C.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D.加快社会主义改造【答案】B【解析】【详解】1956年,我国约有多家轻工、纺织工厂从上海迁往河南、甘肃等省,大量上海技术人员、娴熟工人支援外地,这有利于中部地区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优化我国的工业布局,故选B;1956年我国不存在严峻的平安局势,解除A;材料反映的是上海工业内迁,变更的是工业布局,并非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解除C;1956年我国已经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解除D。【点睛】10.197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约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7%。1985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了1.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比例下降到14.8%。当时我国取得这一成就主要是因为A.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 B.加快推动市场经济体制C.设立了沿海经济特区 D.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学问可知,1978年到198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的主要缘由是,实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项正确;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不是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农村人口脱贫的主要缘由,A项错误;我国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才明确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B项错误;设立“沿海经济特区”不是大量农村人口脱贫的主要缘由,C项错误。11.美国学者米勒在《裸体的民主》一书中指出,古希腊“裸体竞技”服务于消退差别的目标,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慧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米勒意在表明,古希腊“裸体竞技”的习俗A.是城邦民主制度产生的缘由 B.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产物C.根源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 D.有利于公民同等意识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慧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可知,“裸体竞技”的习俗有利于消退差别的目标,有利于公民同等意识形成,故选D;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解除;材料信息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无关,解除C。【点睛】12.18世纪中期后,英国渐渐出现一些新疾病,例如矽肺病(尘肺)、褐肺病(棉尘肺)、白肺病(石棉肺)、硅肺病、铅中毒、磷毒性颌疽等这一现象表明,当时英国A.阶级冲突日益尖锐 B.科学技术发展滞后C.民主政治尚未完善 D.产业结构发生变更【答案】D【解析】【详解】18世纪中期后,英国已经起先工业革命,英国渐渐出现材料中的一些新疾病,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反映出当时英国产业结构发生变更,工业化水平较高,故选D;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解除;C与材料信息无关,解除。【点睛】13.有学者统计,从1789年到1800年,在世界58项重大科研成果中,法国有23项,占总数的40%。同期,英国只有13项,占20%。与英国相比,当时法国科技发展比较有利的因素是A.最终确立了共和制 B.工业化程度较高C.科学理性精神盛行 D.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发展到高潮,启蒙运动提倡理性和科学,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故选C;1875年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制,时间不符合题意,解除A;当时英国比法国工业化程度较高,解除B;当时处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社会秩序不稳定,解除D。【点睛】14.P.J.马歇尔曾指出:“尽管公众舆论的力气特别强大,但是依据1832年改革法前后代表制度的性质,光是人数不能在下院变成票数。”P.J.马歇尔的话表明,当时英国A.君主立宪制度渐渐完善 B.人民享有比较充分的权利C.贵族及资本家掌控议会 D.实现了权力制约与平衡【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32年改革增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权利,材料表明1832年改革不能够代表广阔公众的利益,说明当时英国议会代表贵族及资本家的权利,故选C,解除B;材料反映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不完善,解除A;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解除。【点睛】15.二战前夕,很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放弃了本国货币与黄金保持固定汇率机制,并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这一趋势表明,当时A.凯恩斯主义被广泛接受 B.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C.国际经济秩序面临危机 D.多极化趋势明显增加【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几乎全部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说明传统的英镑世界货币体系瓦解,国际经济秩序面临危机,故C正确;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解除A;材料信息与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解除B;1991年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明显增加,解除D。【点睛】16.1990~1992年间,世界各地很多出版商感觉跟不上形势。他们发觉有20多万个地名索引不得不去掉重排,有数百万张地图都已过时,而地图出版也不得不由五年一版改为一年一版。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A.世界格局发生猛烈变动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C.经济全球化发展快速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头末90年头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猛烈变动,因此世界地图也不得不重新调整,故选A;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世界地图调整没有干脆关系,解除B;CD都不是世界地图调整的缘由,解除。【点睛】其次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必考题(本部分共有3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共计40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黄河以“善淤(积)、善决(口)、善改道”著名于世。黄河每泛滥一次,“浸禾稼”“没民田”“毁庐舍”“漂人畜”,干脆威逼中原统治政权的稳固与社会的安定。商代频繁迁都,多与黄河洪水泛滥有关。秦统一后,“决通川防”,使黄河下游河道、堤防归于统一。此后,黄河下游河道在两岸堤防的约束下,泥沙淤积严峻,洪水决溢之害不绝于书。自古以来,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难作斗争。——据鲁枢元、陈先德主编《黄河史》等材料二1949年,全国即将解放,黄河治理由分区治理转为全流域治理。党中心成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了兴利除害的治理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投入大量资金,依据“以工代赈”“按劳记工”等方法调动人民主动性,协调上、中、下游利益冲突,一方面复堤防患,一方面兴修农田水利,引黄浇灌。1953年,随着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成功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黄河治本的条件渐渐成熟。党中心组织科技人员收集大量科学数据,在苏联水利专家指导下,完成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编制工作,规划兴修了三门峡、刘家峡等水利枢纽,黄河治本工作全面绽开。——据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编写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古代统治者重视黄河治理的缘由。(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的特点,并分析说明黄河治本工作全面绽开的历史背景。【答案】(1)缘由:黄河流域人口众多,灾难影响范围广;黄河流域是农业经济重心之一;古代中国以农为本思想;黄河水灾会干脆威逼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黄河水患会削减国家赋税收入,增加财政负担;古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古代统治中心长期位于黄河流域。(2)特点:实行全流域治理;国家主导治理工作;治理目标明确;资金投入力度大;进行制度改革以调动治河主动性;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以科学的手段治河(或重视科技的作用);变害为利,兴修水利枢纽;得到苏联专家的帮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背景:抗美援朝斗争结束;成功完成土地改革;开展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战略,苏联专家救济;国民经济复原发展,具备肯定物质条件;“一五”安排,优先发展重工业,须要兴建电力枢纽。【解析】【详解】(1)缘由:依据“浸禾稼”“没民田”“毁庐舍”“漂人畜”得出黄河流域人口众多,灾难影响范围广、黄河流域是农业经济重心之一;依据“干脆威逼中原统治政权的稳固与社会的安定”得出黄河水灾会干脆威逼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依据“商代频繁迁都,多与黄河洪水泛滥有关”得出古代统治中心长期位于黄河流域;还可从古代中国以农为本思想,黄河水患会削减国家赋税收入,古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等角度分析总结。(2)特点:依据“黄河治理由分区治理转为全流域治理”得出实行全流域治理;依据“党中心成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了兴利除害治理目标”得出国家主导治理工作、治理目标明确;依据“投入大量资金”得出资金投入力度大;依据“依据‘以工代赈’‘按劳记工’等方法调动人民主动性”得出进行制度改革以调动治河主动性;依据“协调上、中、下游利益冲突”得出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依据“收集大量科学数据”得出以科学的手段治河(或重视科技的作用);依据“规划兴修了三门峡、刘家峡等水利枢纽”得出变害为利,兴修水利枢纽;依据“在苏联水利专家指导下”得出得到苏联专家的帮助;还可从人民群众的支持分析总结。背景:依据“1953年,随着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成功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得出抗美援朝斗争结束、成功完成土地改革、开展社会主义改造;依据“在苏联水利专家指导下”得出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战略,苏联专家救济;依据所学,还可从国民经济复原发展,“一五”安排优先发展重工业等分析总结。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72年,一个西班牙名字为“迭戈”的中国人向西班牙法庭恳求复原其自由人身份。法庭记录写道,迭戈自称来自中国,六七岁时被一个西班牙人从家乡带到利马城(今南美秘鲁)”,接着经由陆地到达尼加拉瓜、巴拿马等地,后来又到达葡萄牙里斯本。此后,他因听信塞维利亚有很多中国人,而来到西班牙。在塞维利亚,为了能够返回家乡,迭戈勤奋工作并小有积蓄,但他的主子莫拉雷斯却要将他转卖他人,于是迭戈将其告上了法庭。这场官司前后持续了三年,最终法庭判决迭戈胜诉。——据龚缨晏、胡刚《16世纪发生在西班牙的一场“印第安斯人”诉讼案》材料二1875年,18岁的丁龙被人以“猪仔”的身份从中国贩卖到美国加州。当时的美国正在修建太平洋铁路,大量华工参与铁路建设并在高强度的工作下客死他乡。丁龙在铁路投资者卡朋蒂埃的企业里做工,由于他做事勤恳,赢得信任,后来成为卡朋蒂埃的管家,并与他结下深厚的情意。19世纪末美国排华情势加剧,丁龙遂请辞回国,卡朋蒂埃许诺赐予丁龙一个愿望。令人惊异的是,丁龙提出希望把他终生积攒的血汗钱12000美元捐献给一所出名的美国高校,建立一个汉学系,来探讨他祖国的文化,推动美国人理解和敬重中华文化。在卡朋蒂埃的捐助和努力下,美国哥伦比亚高校设置了“丁龙讲座”和“东亚系”,这里后来成为全美探讨中国文化的权威机构。——据裘伟廷《丁龙——一位创建美国传奇的华工》编写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迭戈由中国辗转来到西班牙可能的路途,并概述其历史背景。(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述丁龙被贩卖至美国的历史背景,并说明迭戈、丁龙为代表的海外华人群体的优秀品质。【答案】(1)路途:中国—菲律宾—太平洋—美洲—大西洋—葡萄牙—西班牙(东亚——美洲——欧洲);或:中国——印度洋——非洲——美洲——欧洲。背景:新航路的开拓,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或世界市场起先形成);西班牙、葡萄牙向东的殖民扩张活动;跨洋奴隶贸易的兴盛;西班牙成为海上殖民霸主,主导太平洋上的海外殖民贸易;西班牙居住着部分海外华侨。(2)背景:19世纪末世界市场逐步确立;美国正在进行其次次工业革命,修建大量铁路设施,急需劳工;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急需廉价劳动力;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大批农夫破产而成为自由劳动力;鸦片斗争后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优秀品质:吃苦耐劳(或勤奋刻苦);坚持不懈(或坚韧不拔的毅力);酷爱祖国,心系家乡;热心公益;促进文化沟通。【解析】【详解】(1)路途:结合所学可知,1572年在新航路开拓以后,因此,路途可以从西往东走,即:中国—菲律宾—太平洋—美洲—大西洋—葡萄牙—西班牙;或从东往西走,即:中国——印度洋——非洲——美洲——欧洲。背景:依据“1572年”得出新航路的开拓,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依据“被一个西班牙人从家乡带到利马城(今南美秘鲁)……后来又到达葡萄牙里斯本”得出西班牙、葡萄牙向东的殖民扩张活动、跨洋奴隶贸易的兴盛、西班牙成为海上殖民霸主;依据“听信塞维利亚有很多中国人”得出西班牙居住着部分海外华侨。(2)背景:依据“1875年”结合所学得出19世纪末世界市场逐步确立;依据“当时美国正在修建太平洋铁路”得出美国正在进行其次次工业革命,修建大量铁路设施,急需劳工;依据“丁龙在铁路投资者卡朋蒂埃的企业里做工”得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急需廉价劳动力;依据“丁龙被人以‘猪仔’的身份从中国贩卖到美国加州”,结合所学,还可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大批农夫破产而成为自由劳动力,鸦片斗争后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优秀品质:依据“做事勤恳”得出吃苦耐劳(或勤奋刻苦);依据“建立一个汉学系,来探讨他祖国的文化”得出酷爱祖国,心系家乡;依据“希望把他终生积攒的血汗钱12000美元捐献给一所出名的美国高校”得出热心公益;依据“推动美国人理解和敬重中华文化”得出促进文化沟通。【点睛】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珍贵。如某种伪材料,若径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行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材料二由于集体农庄制度的巩固,农村中的贫困和生活无保障的现象已经歼灭。三年以前,每个劳动日只能分到一两公斤粮食,而现在(1935年),产粮区的的大多数集体农庄庄员每个劳动日已能分到五至十二公斤粮食,很多人甚至能分到二十公斤,此外还能分到其他产品和现金。已有几百万集体农庄农户,在产粮区每年分到五百至一千五百普特粮食……集体农庄富有起来了。建筑新粮仓和仓库已成为集体农庄农户所关切的主要问题,因为原有的贮存室的设计只考虑到每年分到少量产品,对于现在集体农庄庄员的新的须要是特别之一也不能满意的。——摘自《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经斯大林亲自修订,1938年出版)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史料真伪与史料价值的关系。(2)请运用材料一关于史料辨析的思想对材料二的史料价值进行评析。【答案】(1)关系:真伪史料都有史料价值;伪史料经过考证其动机刚好代也能成为真史料;史料的价值比真伪更重要;史料的真伪不是肯定的;史料的真伪及价值视乎探讨对象等。(2)示例:当时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实行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严峻挫伤农夫生产主动性,导致农业发展滞后。因此,材料二所述明显不符合事实。材料二经斯大林亲自修订,目的在于推动农业集体化政策,带有明显的政治宣扬的特点。斯大林亲自修订党史教材,夸大农业集体化的效果,反映出当时苏联急于推动农业集体化,为工业生产积累资金的事实,也反映了斯大林极力维护自身权威的事实,因此材料二仍具有肯定史料价值。【解析】【详解】(1)关系:依据“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珍贵”得出真伪史料都有史料价值;依据“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得出伪史料经过考证其动机刚好代也能成为真史料、史料的真伪不是肯定的;依据“如某种伪材料,若径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行也”得出史料的价值比真伪更重要等。(2)示例:依据“由于集体农庄制度的巩固,农村中的贫困和生活无保障的现象已经歼灭”,结合所学,从当时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严峻挫伤农夫生产主动性,导致农业发展滞后等说明材料二所述明显不符合事实。依据“经斯大林亲自修订”得出材料二经斯大林亲自修订,目的在于推动农业集体化政策,说明材料二带有明显的政治宣扬的特点。依据“经斯大林亲自修订”“由于集体农庄制度的巩固,农村中的贫困和生活无保障的现象已经歼灭”,可从斯大林亲自修订党史教材,夸大农业集体化的效果,反映出当时苏联急于推动农业集体化,为工业生产积累资金,也反映了斯大林极力维护自身权威的事实等,说明材料二仍具有肯定史料价值。【点睛】三、选考题(本部分共有3题,第20题12分,第21题12分,第22题12分。请考生在这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假如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公元25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并基本统一全国,但当时经济凋敝,制度混乱,统治并不稳固。建武十三年,刘秀“大飨将士,班劳策勋”,封三百六十五人为列侯,赐予崇高的地位和优厚的物质待遇。这些列侯的封邑最大的只有四个县,小的只有几百户。刘秀一方面解除大部分功臣的实权,一方面大力收罗天下之士充任官职。一些熟识儒家经典,品德高尚的人得到重用。刘秀吸取前朝教训,规定“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这一规定在东汉前期起到肯定作用。刘秀相识到西汉末年“君主失权,强臣窃命”的问题,将原来属于三公的权力划归尚书台,“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尚书台干脆听命于皇帝,权力虽大,秩禄却低。刘秀还扩大了御史中丞职权,使其地位与尚书令并重,扩大刺史职权,使之成为地方上的最高监察机构。在地方行政方面,刘秀裁并了四百多县,大量裁减吏员。从刘秀起先,封国的领地也被大大压缩了,不少封国连一个郡的地盘也没有,封国的官吏也由皇帝任命,诸侯王无治民之权,仅有的权利是“食封”,也就是以封国土地的租税供其衣食。——据漆侠主编《中国改革通史·秦汉卷》编写(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刘秀政治改革的主要目的。(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刘秀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历史影响。【答案】(1)目的:复原和发展经济;巩固东汉政权的统治;减弱功臣与外戚势力,加强专制皇权;加强中心集权,维护国家统一。(2)内容:封赏功臣,解除其实权;任用品德高尚的儒生为官;规定外戚不得封侯与干政;减弱三公权力;加强对地方的监察;精简地方行政区划,裁减吏员;减弱诸侯王实力及权力。影响:促进了政局的稳定与社会的安定;加强中心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减弱权臣与外戚的权力,加强专制皇权,巩固统治;提升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养;巩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解析】【详解】(1)目的:依据“当时经济凋敝”得出复原和发展经济;依据“统治并不稳固”得出巩固东汉政权的统治;依据“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得出减弱功臣与外戚势力,加强专制皇权;依据“并基本统一全国”得出加强中心集权,维护国家统一。(2)内容:依据“大飨将士,班劳策勋”得出封赏功臣,解除其实权;依据“一些熟识儒家经典,品德高尚的人得到重用”得出任用品德高尚的儒生为官;依据“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得出规定外戚不得封侯与干政;依据“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得出减弱三公权力;依据“扩大刺史职权,使之成为地方上的最高监察机构”得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依据“裁并了四百多县,大量裁减吏员”得出精简地方行政区划,裁减吏员;依据“封国的领地也被大大压缩了”“诸侯王无治民之权”得出减弱诸侯王实力及权力。影响:依据“并基本统一全国,但当时经济凋敝,制度混乱,统治并不稳固”得出促进了政局的稳定与社会的安定;依据“扩大刺史职权,使之成为地方上的最高监察机构”“封国的领地也被大大压缩了”得出加强中心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依据“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得出减弱权臣与外戚的权力,加强专制皇权,巩固统治;依据“一些熟识儒家经典,品德高尚的人得到重用”得出提升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养,巩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点睛】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太平洋斗争爆发后,1941年12月,国民政府与美、英等国达成了联合抗日的详细安排,组织中英联军共同保卫缅甸,并由美国向中国和中英联军供应救济等协议。在日本进攻缅甸后,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于1942年起接连开进缅甸。缅甸原始森林恶劣的环境使中国官兵死伤累累,沿途尸横遍野,惨绝人寰。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在致妻子的书信中写道:“现在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哺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自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中国军队也付出了重大牺牲,伤亡官兵约6.7万人。中国官兵的浴血奋战,不仅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有力支援和协作了盟军的对日作战及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据张宪文主编《中国抗日斗争史》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背景。(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的重要意义。【答案】(1)背景:太平洋斗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日本进攻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中国抗战正处于相持阶段;日本攻占缅甸威逼中国国际运输通道。(2)意义: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有力支援了盟军的对日作战;鼓舞了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增加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念;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成功做出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与国际地位。【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太平洋斗争爆发后,1941年12月,国民政府与美、英等国达成了联合抗日的详细安排”可知太平洋斗争的爆发;依据材料“在日本进攻缅甸后,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于1942年起接连开进缅甸”可知日本进攻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结合所学还可从进入缅甸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此时中国抗战正处于相持阶段、日本攻占缅甸威逼中国国际运输通道等方面回答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背景。(2)依据材料“中国官兵的浴血奋战,不仅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可知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依据材料“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有力支援和协作了盟军的对日作战及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可知有力支援了盟军的对日作战、鼓舞了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另外依据所学还可以从增加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念、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成功做出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与国际地位等方面回答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意义。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