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评价类试题(含答案解析)-已识别_第1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评价类试题(含答案解析)-已识别_第2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评价类试题(含答案解析)-已识别_第3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评价类试题(含答案解析)-已识别_第4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评价类试题(含答案解析)-已识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评价类试题精选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艺评论是评论者在文艺欣赏的基础上,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文艺作品、现象、

思潮、人物等进行描述、阐释和评价的行为。文艺评论作为感性与理性的桥梁、理论

与实践的纽带、学术与社会的连接,通过关系性言说实现对话和调适目的。

描述绝不是对作品的重复,而是对作品的文本提取和转译。描述什么,不描述什么,

首先是一个选择提取的过程。评论家根据他的理解、目的以及趣味进行选择,通过理

性文本的方式进行描述。这个理性文本可以是文字、语音、图画、视频等等。这些理

性文本本身也可能是艺术形态,如果其中的逻辑含量不足,就可能成为艺术再创作,

失去评论的本意。描述的过程,是信息提取和语义呈现的过程,也是信息遗漏和语义

屏蔽的过程。评论家的感受力、概括力、表达力的不同,让这个描述结果有很大不同。

专业的文艺评论将依据一定的理论进行阐释,把理性文本的蕴藏的意思与意义展示出

来。理性认知具有更深刻、更普泛的理论力量,是对规律的把握和启发,因而阐释会

深化对作品的理解,揭示创作奥妙,掘进审美意义,进而达成艺术创作鉴赏深层实现

的目的。同时要看到,理论则是固化的认知工具,是依据对一定时代、一定地域的实

践的提炼而形成的,产生于特定环境,是对那个时代问题的回答,运用到另一个时代

另一个地域的作品时,可能会出现强制阐释和过度阐释的现象。歌德所言“理论是灰

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是对阐释工作的一个提醒。

评价是文艺评论最具主观色彩的环节。描述与阐释尽管具有浓厚主体色彩,但毕竟客

观性是其外在要求。评价由于依据的是主体尺度,会因为评论家的个体的政治倾向、

价值观念、学术追求、研究专长以及趣味、偏好、身份、环境等等的不同,对作品价

值的判断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因素同样对描述和阐释发生影响,但不会像评价如此直

接。尽管评价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只要其所依据的理论足够科学、足够包容、足够

适配,评价就会越公允,越能得到认可、引发共鸣。因此,做好理论建设,是文艺评

论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摘编自徐粤春《文艺评论作为一种对话性的言说方式》)

材料二:

按照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方式,词话应属于广义上的“诗文评”,内容不外批评、赏

鉴、解说诗词,既是作者表达文学态度和观点的方式,有时也具备补佚词作的客观功

用。自隋唐五代而下,两宋已见专门论词著作,明清以降,词话制作如林,但大多不

出传统思维之囿,直到晚清王国维《人间词话》成书,乃标志词话这类批评文体已尝

试弃旧图新、融入西方审美体系。王国维奋然跳脱旧有的文体偏见,以西方美学思想

为“手术刀”,解剖和检视诗词的精神境界与生命意识。

有无“境界”,是《人间词话》评判一切作品优劣的标准。王国维不满于南宋词的雕

饰,认为五代、北宋之词“独绝”在于它们境界高,自然且见真性情,特别是词人多

为“豪杰之士”,“能自树立”。在王国维的眼中,南唐后主李煜即是此类非凡人物,

他以一片赤子之心写词,实际是以血泪书写生命,甚至具备“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引发后世强烈的情感共鸣。王国维抽离了文学的“政治”意涵而独钟情于“生命”意

识,从词中解读出生命的伤感无奈和悲壮苍凉,并由此将词雅正化、严肃化和崇高化,

与清代常州派等推尊词体的做法迥然有别,既见卓尔不群的眼光和思维,也能看到西

方哲学和现代进步观念对之产生的深刻影响。

王国维在论李煜词时提到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名言,指出“尼采之学说全本于叔氏”。

实则《人间词话》的核心观点亦多由叔本华思想中化出。在叔本华看来,“世界是我

的表象”,这是一个“先验的真理”,而表象则是意志的客体化,因此世界同时是意

志又是表象;理念是一种“完美的表象”,个体化的事物则是“不完美的表象”,认

识理念的方式就是艺术,“这是天才的任务”。这与《人间词话》两相比照,能够明

显看出王国维关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分判和论述,都藏映着叔本华的影

子。

王国维之受叔本华影响,本与其自身的体质和气质有关,他曾自言“体素羸弱,性复

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这种困扰和焦虑投射到对文学的观看和解读中,

便是《人间词话》里的“诗人之忧”,王国维将之别为“忧生”和“忧世”。处于一

个剧烈变动的时代,忧郁善感的诗人对国家、社会和民生的忧戚,大多自然转向对生

命本质的叩问。物华流逝、岁序更易的哀叹,由文字和词句凝化造设为种种“境界”,

或隐或显地承载着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而这又已溢出所谓“悲观主义”的意涵之外了。

深染西方美学色彩的《人间词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保持民族文化认同基础上吸

收外来思想文化的“想象性的解决方式”。随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要求愈加迫

切,《人间词话》的象征性和重要性也将日益凸显。

(摘编自谷卿《中西之间的〈人间词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评论需要建立在文艺欣赏和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其评论对象可以涵盖文艺作

品、现象、思潮等多个方面。

B.文艺评论与文学创作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当评论中的描述文本缺乏深厚的逻辑含

量,二者就可能会相互转换。

C.作为“诗文评”形式之一的词话,其功能除了让作者表达文学态度和观点之外,

也同时具备补佚词作的作用。

D.王国维之所以将有无“境界”视为评判一切作品优劣的标准,是因为在某种程度

上受到西方观念的深刻影响。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宋之词自然有真性情而南宋词多加雕饰,这是王国维的个性化解读而非共识。

B.王国维认为李煜词作以血泪书写生命并能引发人们共鸣,与李煜身世际遇关系紧

密。

C.清代常州派等推崇词体,这可能与中国传统思维的束缚以及对文体的偏见有关。

D.当下传统文化对“现代转化”的要求愈迫切,就愈需要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流。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以总分式结构来阐明文艺评论的主要环节,使得行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B.材料二多次引用叔本华的相关言论,在充实文章内容的同时也强化了相关论证。

C.材料一的论述语言较为简洁凝练,材料二的论述语言富有感染力,颇有文学气息。

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中都强调了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彰显了论者的眼界与思维。

4.古诗中“凛凛岁云暮,蟋蛀夕悲鸣”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表达的忧

愁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4分)

5.学校文学社即将举行“读苏轼词作•品境界之美”的活动,你准备撰写关于苏轼

词作的文艺评论,应该包含哪些要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3分)

A(B项"二者就可能会相互转换”错误,原文只提到“可能成为艺术再创

作”,没有谈及二者转换;C项“同时……的作用”错误,原文是“有时”;

D项“评判一切作品”错误,原文强调的是“有无'境界',是《人间词话》

评判一切作品优劣的标准”,且因果关系不当。故选A。)

2.(3分)

B(“与李煜身世际遇关系紧密”错误,原文“王国维抽离了文学的‘政治'

意涵而独钟情于‘生命'意识”,可见与李煜的身世际遇并无紧密关联。

故选B。)

3.(3分)

D(“都强调了理论建设的重要性”错误,材料一论及理论建设的重要性,

材料二强调干国维美学思想深受西方哲学观念影响,并未言明理论建设内

容。故选Do)

4.(4分)

①前两句写岁序更易,蟋蛀悲鸣,诗人哀叹时光短促、岁月不居,这是对

生命本质叩问的“忧生”。②后两句写民生凋敝,诗人痛心战乱频仍、生

灵涂炭,这是对社稷苍生悲悯的“忧世”。(每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

理也可酌情赋分。)

5.(6分)

①对苏轼词作进行适当描述,对其作品信息要加以选择提取,形成理性文

本。

②辩证性运用王国维的“境界”理论对苏轼词作进行阐释,注意解读的尺

度。

③依据个人价值判断对苏轼词作进行主观评价,评价要科学适配、有包容

性。

(每点2分,答出3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I〜5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话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

记者:您刚刚提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国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文明。您认为中华

文明得以长期存续的力量何在?

伍德:简而言之,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

名论述。这个理念一直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

尽管文化和语言种类繁多,但人们相信汉文化和文明,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文字及包含

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记者:杜甫在中国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您为何认为杜甫是中国最

伟大的诗人呢?

伍德: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

极广。其诗作既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他在三峡对于人与自然、风景以及宇宙

之间关系的思考,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的亲切描述,聚餐、画纸为棋局等生活场景的

再现。杜甫广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

“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

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我们说,这些因素

“使社会运转”。尽管杜甫寂然离世,但他以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

记者:您认为以杜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何特殊意义?

伍德:在我们这个时代,过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从我们身边退去。但是,人们依

然可以在当下的中国寻找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因为在这表面之下,所奔流的依然是

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深深的源泉,其中诗歌就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

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

德赛》。今天人们依然公认,杜甫的言语从某些角度告诉我们,何为中国人。但杜甫

的诗作不仅仅是为中国人而写的一一在我们这个动荡的时代,这位生活在8世纪之人

的思索、关于友情的主题、唐诗的世俗视野、禅宗的宇宙人文主义,即使是通过翻译,

也仍然具有当代意义。因此,随着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确实生活在同一个世

界,我们今天追随杜甫当年的足迹并且了解其背后的深意,愈加凸显其重要性。

(摘编自《通过杜甫感受中华文明精神特质一一对话英国历史学家、制片人、作家迈

克尔•伍德》)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

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写照。古代文学史上的屈原、

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现代文学史上的“鲁、郭、茅、巴、老、曹”

等,他们所以赢得后人的尊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

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含蓄内敛,坚强乐观,渊源有自,历久弥新。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与家人离散,在与妻子儿女分别三个年头后,杜甫终于可以去探

望妻小,到家里写下著名的《羌村三首》。第一首写道:“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战争年代,死,也许是一种常态,而活着,哪怕苟且偷安,也不容易,反成偶然。夜

深人静,这对饱受磨难的老夫老妻,执手相看泪眼,依然感觉像是梦一样。“夜阑更

秉烛,相对如梦寐。”简单的十个字,蕴藏着多么深厚的情感。这不正是我们含蓄内

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吗?

我们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这些平凡的细节描写中,充分展现中国人的美好心灵、崇高

情感和不屈性格,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力量,并由此得到升华。鲁迅说:“我们

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头讲章,在朴素平凡的生活中,苦干实干,勇敢顽强,生

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用孔子的话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坚强乐观,

充满理想。

这种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和坚强乐观的民族精神,源于我们的礼乐文明传统,知行合

家国一体,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魏晋时期王弼

解释《周易》说:“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这里强调一个“化”字,

上善若水,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以文化天下。它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要和谐共生,强调真、善、美的完整统一,而不是刻意追求科学的“真”而忽略人伦

的“善”和艺术的“美”。

从中国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文化重视个人修养,强调责任意识,倡导奉献精

神,坚持合作理念。这种精神特质,与西方文化以利益为核心价值,强调天赋人权,

崇尚个人主义,信奉丛林法则有着本质区别。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

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解决这些时代难题,中华文明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刘跃进《文学视野中的中华文明精神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伍德认为中华文明能长期存续,源于中国人始终信守“斯文”,尤其是作为基石的

汉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B.杜甫的作品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是迈克尔•伍德认为他能超越李白成为

中国最伟大诗人的主要原因。

C.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屈原、李白、曹雪芹、鲁迅等文学

家创作出传世佳作的根基前提。

D.鲁迅所谓“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他们就是中国人美好心灵、崇

高情感和不屈性格的生动诠释。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现代生活的步伐越来越快,但是我们依然能在当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义,这在

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杜甫的诗歌就是最好的证明。

B.“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这句话恰恰体现出儒家的仁义道德在今天的中国社

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所具有的以文化人的基础性作用。

C.《孔雀东南飞》的结尾以一对鸳鸯相向而鸣象征爱情的永久不渝,将悲剧的题材处

理成爱与生命的胜利,这是坚强乐观民族精神的体现。

D.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文学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往往需要通

过平凡的细节描写来完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文学力量。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孙犁《荷花淀》中约水生嫂探望丈夫的一个女人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

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茹志娟《百合花》中新媳妇明知道小战士已经牺牲,“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

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C.沈从文《边城》中翠翠成熟的生命觉得好像缺点什么,于是胡思乱想“要坐船下桃

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点了灯笼火把去找”。

D.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对天发誓:“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如果有一腔

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

4.为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迈克尔・伍德使用了哪些事实性论据,结合原文简要概

述。(4分)

5.孙犁小说《嘱咐》描写水生在参加战争八年之后回家时的情景。有人曾质疑这种描

写过于小气,无法叫西方人理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材料二阐述你的理由。

(6分)

[链接材料]:

水生的家在白洋淀边上。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的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有烧,街里

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的关闭那外面的梢门。

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

“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一抽一抽一搭搭地哭了。

(节选自孙犁《嘱咐》)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B(“主要原因”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可知,迈克尔•伍德认为之所以要说杜甫

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而他创造的“中国

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2.A(“能在当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义,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错误,材料中

并没有相关信息说只有中国“独一无二”“在当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义”,此信息属

于无中生有。)

3.D(窦娥这句话所表现出的是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根据“简单的十个字,蕴藏着

多么深厚的情感。这不正是我们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吗”可知,材料二第

二段通过杜甫诗歌论证的是文学作品能表现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所以不能作为论

据。)

4.①《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的论述,一直伴随着中国人;②杜甫不仅写下了

“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③儒家的仁义

道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④中国有地球上最

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每

点1分)

5.不同意这种说法。(1分)①这处水生回家探亲的细节描写充分展示出中国人所特

有的美好心灵和崇高情感,是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底蕴的真实体现。②

这对夫妻虽因战争长期分离,都满含对对方的思念与牵挂,但见面后妻子有千言万语

却只用一个“你”字的招呼,蕴藏着极为丰富深厚的情感。③这正是中华民族含蓄

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是中华人文精神强调人与人和谐共生科学的“真”、人

伦的“善”和艺术的“美”的完整统一。(对应文中观点3分,结合材料分析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酒文化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中国人在饮酒过程中所体

现出的价值观、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精神追求等,是“中国酒文化精神”

的核心所在。

自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内在核心之一,对自由意识的体验、领悟、开掘与渴求,构

成了中国酒文化的重要价值指标。酒文化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

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

“无何有之乡”。“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醉鬼”刘伶在《酒德颂》

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扁牖,八荒为庭衢”“暮

天席地,纵意所如。”体现了文人饮酒摆脱世俗羁绊而获得人生的自由状态,自由是

中国酒文化精神重要的美学追求。这种自由是一种审美化的心灵,就是自由化的心灵。

它使我们能够飞翔到心灵的至高境界,它能打破心灵的外在锁链和内在锁链,达到心

灵本真形象的恢复和重建,重在“真”。

总的来看,酒文化中的自由意识,主要指的就是“真”,不受生死荣辱的羁绊,拥有

了一种自然本真的赤子之心,是一种在空间中无拘无束的没有障碍的生存体验,是一

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

酒文化中有浓厚的超越意识,这是一种自我超越,求得一个物我两忘的自然境界。超

越意识是哲学意识的精髓,是生命意识的强化,是宇宙意识的回响。人的生命是短暂

的,人生中充满了痛苦与不幸,生命囿于特定的时空局限而难得伸张。超越精神、超

越意识是摆脱现实束缚,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陶渊明一生与诗、酒一体。生

性爱酒,但家境贫穷至极,无酒也雅咏不辍。他自己常说,夏日闻暇时,高卧北窗之

下,清风徐徐,与羲皇上人不殊。陶潜不通音律,却收藏着一张素琴,每当酒友聚会,

便取琴抚而和之,但人们永远不会听到他的琴声,因为他的琴一根弦也没有。用陶渊

明自己的话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充分表达了陶渊明洒脱飘逸、超凡脱

俗、不拘俗物的超越境界。

娱乐意识也是中国酒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点。行酒令,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的娱乐方

式,一般用于宴饮和郊游场合。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

或其他类似的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饮酒行令”。饮酒行令,是中国

人饮酒助兴的一种传统方式,它既是一种调和饮酒气氛的娱乐方式,又是一种古代文

化人表现自我的重要形式。在古代,酒令的形式有很多种,有赌赛令、射覆令、花枝

令、文字令、诗歌令、酒筹令等等,在饮酒过程中,赋诗填词、猜谜行拳,增加游戏

性和娱乐性,是我国酒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人饮酒,特别是中国文人饮酒,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的欲望,而且是借助酒达到

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酒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休闲方式,一种娱乐方式,又是

一种文化,“壶中天地”的广阔和妙处就在这里,这种妙境正是酒文化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李庶《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美学品格》)

材料二:

《红楼梦》刻画了数十位栩栩如生的人物。这数十位人物能够在红楼中脱颖而出,是

因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气质,不同于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塑造这些人物性格的精

彩之处,相当一部分都与酒有关,与酒令有关。

第六十二回中,湘云这个爱新奇的红楼女儿为了给宝玉的生日宴会带来热闹的氛围,

想出了一个新的酒令:“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

要一句时宪书上有的话,总共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在此次的饮酒

行令中,林黛玉、史湘云的性格得到了极大的诠释。

宝玉回答不上湘云的酒令,“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替他回了令:

落霞与孤鹫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

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肠。

——这是鸿雁来宾。

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在黛玉的酒令语言中,古诗词信手拈来:“落霞与孤鹫齐飞”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

“风急江天过雁哀”反用陆游《塞夕》诗,“九回肠”语本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鸿雁来宾”语出《礼记•月令》,末句用李白《子夜吴歌》。

而湘云所作的酒令却别有风味:

奔腾澎湃,江间波浪兼天涌,

须要铁索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

——不宜出行。

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其一)

泉香而酒洌,玉碗盛来琥珀光,

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挂归,

——宜会亲友。(其二)

黛玉和湘云同作酒令,除了才华横溢之外,二人的迥异性格也在酒令中得到了充分体

现。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以小窥大。从《红楼梦》的酒令语言出发,不

仅可以窥见作品中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更重要的,作者的智慧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

升华。所谓“酒中凸性格,令里显智慧”,如此是也。

(摘编自孙和平《酒中凸性格,令里显智慧一一管窥〈红楼梦〉酒令语言》)

材料三:

……采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硝子上,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

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窦蜂蝴蝶闹嚷

嚷地围着。又用鲸帕包了一包芍药花蝌枕莉。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

唤搀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嚷嚷说:“泉香酒冽,……醉扶归,……宜

会亲友。”

(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祸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内蕴丰厚,其精神核心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情趣、

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精神追求等方面联系密切。

B.中国酒文化精神所追求的自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这种自由能够打破心灵的外在

锁链和内在锁链,使得心灵的本真形象得以恢复和重建。

C.在宴饮和郊游的场合,中国古代文化人只能借助行酒令这一传统方式来调和饮酒

的气氛,其所行酒令形式较为多样化,并不单一。

D.中国酒文化中的超越意识是一种哲学意识,寻求超越自我,摆脱现实束缚,追求

美好生活,是生命意识的强化,是宇宙意识的回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赋予酒以精神,将饮酒上升到文化层面的高度,其饮酒不是为了满足口腹

之欲,而是借助酒来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

B.陶渊明不通音律,却备了一张没有琴弦的素琴,在聚会时抚得怡然自得。这不是

附庸风雅,而是一种超越了自身艰难苦厄的超脱境界。

C.中国酒文化脱不开娱乐意识,《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所描写的宝玉生日宴会饮酒

行令的场面涉及中国酒文化,体现出一定的游戏性和娱乐性。

D.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众人在大观园为宝玉摆寿酒,作为行令者的湘云对

酒令的要求新颖别致,其所作的酒令能凸显她的形象特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酒文化具有“自由意识”的一项是()(3

分)

A.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

B.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C.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D.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有人评价,“史湘云像夏天,热烈奔放;林黛玉像秋天,凄清冷艳”,请结合材

料二中的酒令内容,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4分)

5.材料三中,“湘云醉眠芍药祸”选段能够体现中国酒文化精神,请结合材料一、

二以及链接材料加以分析。(4分)

链接材料: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

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雾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红楼梦》十二曲之《乐中悲》

答案

1.C(3分)

C.“只能借助行酒令这一传统方式来调和饮酒的气氛”错误,原文“它既是一种调

和饮酒气氛的娱乐方式”,选项中“只能”缩小范围,表述绝对化。

2.A(3分)

A.“不是为了满足口腹的欲望,而是借助酒来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错

误,原文是“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的欲望,而且是借助酒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

境界”。

3.D(3分)

“自由意识”是指“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精髓

所在”“是一种自然本真的赤子之心,是一种在空间中无拘无束的没有障碍的生存体

验,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

D.体现的是朋友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不是“自由意识”。

4.①“热烈奔放”指的是史湘云的性格特点。史湘云的酒令通过描绘长江波涛汹涌,

铁索揽舟的壮阔景观,以及使用例如“这鸭头不是那丫头”的诙谐用语,抒发了其豪

迈健阔之情,体现其热烈奔放的性格;②“凄清冷艳”指的是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林

黛玉的酒令通过视觉上的“落霞”“孤鹫”“折足雁”等哀景,与听觉上的“九回肠”

“捣衣声”相结合,抒发了一种哀婉凄怨之情,体现其凄清冷艳的性格。(一点2分)

5.①体现出自由意识。自由意识主要指的是一种“真”境,追求在空间中无拘无束

的没有障碍的生存体验。湘云醉酒后放下了封建道德标准的顾虑,在芍药花下的大青

石上肆意洒脱地醉卧,敞亮、豪爽、潇洒、飘逸,如闺阁中的真名士;②体现出超越

意识。“超越”意识指超越不幸与痛苦,摆脱现实束缚,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史湘

云自幼父母双亡,靠叔叔婶婶抚养长大,但是她面对落魄偃蹇的人生,却“英豪阔大

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醉卧青石,睡得香梦沉酣,超越了人生苦楚;

③体现出娱乐意识。娱乐意识体现在饮酒行令,能够调和饮酒气氛,也能够表现自我。

湘云行饮酒行令是给宝玉生日晚宴助兴,表现出浓厚的娱乐意识,也展现出她学识丰

富、性格诙谐幽默、天真率直的一面。(一点1分,答对三点给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

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

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生活相依

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地在山林里求生。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

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

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

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

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绝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

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团体的象征。在这样的神

的观念下,派生出两个重要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

公道。

与此相反,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

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

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

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

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

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

而另一方面却又屡次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字是什

么时,他却又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明慧”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

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

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团体”缺乏,“天下归仁”就是一个无法清晰解释的观念。以

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态中,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

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

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

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

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

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

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

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

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

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

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

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

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

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

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

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

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

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

高性论证”。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可用于说明“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那就是“脆弱性

论证”。与“崇高性论证”相比,后者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

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

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

林状态”。原因在于,就其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

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

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