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1页
上海市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2页
上海市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3页
上海市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4页
上海市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四)(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郅都行事西汉·司马迁①郅都者,河东人也。以郎①事文帝,景帝时为中郎将②,敢直谏,面折③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在厕,野彘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姬等邪?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不伤贾姬。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都。②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④莫能制,于是景帝拜都为济南守。至则诛瞷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⑤。③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④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⑥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⑦。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面而视,号曰“苍鹰”。(选自《史记·酷吏列传》,有删减)[注]①郎:皇帝侍从官的通称。②中郎将:官名,统领皇帝侍卫。③面折:当面驳斥。④二千石: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员,此指济南太守。⑤大府:高层官府。按济南府本与周围郡府同级,但因惧怕郅都,故那些郡府的太守济南府视为比自己高的上级官府。⑥条侯:指丞相周亚夫。⑦揖丞相:向丞相作揖。此言郅都不阿附权贵,见到至尊贵的丞相,也只是依礼而行。揖:拱手之礼。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上目都,都不行(2)于是景帝拜都为济南守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不发私书A.书籍 B.书信 C.文书 D.书册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问遗无所受A.遗留 B.遗失 C.留给 D.馈赠18.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已倍亲而仕,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19.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二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二处标识出来。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都20.简要叙述第①段郅都力谏景帝不要“自持兵救贾姬”的原因。(照抄原文不得分)21.选文共四段,分别从四个方面塑造了郅都的形象,请依照示例完成下表。段落郅都的形象(四字句)第①段敢于直谏第②段治理有方(或嫉恶如仇)第③段(1)第④段(2)【答案】15.(1)用眼示意(2)授予官职;任命16.B17.D18.(我)已经背离父母而来当官,就应当在官位上奉公尽职,保持节操而死,终究不能顾念妻子儿女。19.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都20.皇帝不能为救一美姬而忘一国之君的重任。21.(1)廉洁奉公(2)不畏权贵【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为:皇上用眼示意郅都,郅都不肯行动。“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2)句意为:于是汉景帝就任命郅都当济南太守。“拜”是授予官职;任命的意思。【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句意为:不翻开私人求情的信,所以“书”是书信的意思。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句意为:送礼,他不接受。“遗”在这里是赠送的意思。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整个句子省略了主语“(我)”;“倍”,通“背”,背弃、背离;“亲”,父母;“仕”,当官;“固”,本来;“奉职死节官下”,省略+介词结构后置,“奉职死节(于)官下”,正常语序为“(于)官下奉职死节”,在官位上奉公尽职,保持节操而死;“妻子”,古今异义词,老婆与孩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太后闻之”是完整的主谓句,在它后面断开;“赐都金百斤”是省略了主语“太后”的完整句子,是太后听说之后的赏赐行为,在它后面断开。所以断句为: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都。句意为:太后听说了这件事,赏赐郅都黄金百斤,从此重视郅都。【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原文“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姬等邪?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可知,郅都认为皇帝应该以国家为重,不能为救一美姬而忘却一国之君的重任。【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1)第③段“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公正廉洁,不翻开私人求情的信,送礼,他不接受,私人的请托他不听。可见郅都为人廉洁奉公。(2)第④段由“揖丞相”“行法不避贵戚”可知郅都不畏权贵参考译文:郅都是河东人,以郎官的身份服事孝文帝。景帝时代,郅都当了中郎将,敢于向朝廷直言进谏,在朝廷上当面使人折服。他曾经跟随天子到上林苑,贾姬到厕所去,野猪突然闯进厕所。皇上用眼示意郅都,郅都不肯行动。皇上想亲自拿着武器去救贾姬,郅都跪在皇上面前说:“失掉一个姬妾,还会有个姬妾进宫,天下难道会缺少贾姬这样的人吗?陛下纵然看轻自已,而祖庙和太后怎么办呢?”皇上回转身来,野猪也离开了。太后听说了这件事,赏赐郅都黄金百斤,从此重视郅都。济南瞷氏宗族共有三百多家,强横奸滑,济南太守不能治服他们,于是汉景帝就任命郅都当济南太守。郅都来到济南郡所,就把瞷氏家族首恶分子的全家都杀了,其余瞷氏坏人都吓得大腿发抖。过了一年多,济南郡路不拾遗。周围十多个郡的郡守畏惧郅都就像畏惧上级官府一样。郅都为人勇敢,有气力,公正廉洁,不翻开私人求情的信,送礼,他不接受,私人的请托他不听。他常常自己说:“我已经背离父母而来当官,就应当在官位上奉公尽职,保持节操而死,终究不能顾念妻子儿女。”郅都调升中尉之官,丞相周亚夫官最高而又傲慢,而郅都见到他只是作揖,并不跪拜。这时,百姓质朴,怕犯罪,都守法自重,郅都却自首先施行严酷的刑法,以致执法不畏避权贵和皇亲,连列侯和皇族之人见到他,都要侧目而视,称呼他为“苍鹰”。(五)(8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镜喻清·钱大昕①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镜之贵不如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镜何负于目哉!②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也,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22.下面四项中,最不宜填入第①段□处的虚词是()A.哉 B.也 C.乎 D.耳23.对于第①段划线句“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可是世人不曾因为镜子帮助了眼睛,而怪罪眼睛不能够明察。B.可是世人不曾因为镜子帮助了眼睛,而导致眼睛不能够明察。C.这是世人不曾因为镜子帮助了眼睛,而怪罪眼睛不能够明察。D.这是世人不曾因为镜子帮助了眼睛,而导致眼睛不能够明察。24.本文所运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是:。25.《镜喻》一文短小而耐人寻味,阅读之后给你怎样的启示?(照抄原文不得分)【答案】22.D23.A24.喻证(比喻论证)2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保持清醒头脑,多听取别人好的建议,正确认识自己;不要盲目自满,应该经常照“镜子”反省自己。【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耳”,是罢了的意思,有时相当于“矣”,一般用于陈述句,不用于问句。这里是反问句式,所以最不宜填的是“耳”。故选D。【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根据语境,前后句意是转折关系,所以“然”译为“可是”,排除CD。“咎”的意思是怪罪,如果理解为“导致”与文意不符合,不是镜子导致眼睛不能够明察,而是眼睛不能够明察才借助镜子,排除B。故选A【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论证方法的能力。由题目“镜喻”可知作者通篇是借眼睛借助镜子看清脸上的黑痣来作比喻,说明我们需要寻求其他的参照来更好的了解自身,不能主观自我盲目,不去求证的道理。所以运用的是比喻论证。【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面有黑子,而目不知”启示我们人应有自知之明,人应借助外力,对自己有个清醒的全面的理解。“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眼睛借助镜子发现脸上的黑痣,告诉人们要善于通过借鉴发现自己的缺点,看到自己的不足。“任目而恶镜”者最终“不知己面之黑子”而被人嘲笑,启示我们不能过于自信,如果只相信自己,缺点就会永远存在。参考译文:五官中没有哪一个比眼睛更明察的,脸面上有黑痣,眼睛却看不到,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眼睛可以看见其他物体,却看不见自己的脸,于是用镜子来看自己的脸。镜子的宝贵不如眼睛,但镜子不需要借助于眼睛,而眼睛却要借助于镜子。然而世人不曾因镜子帮助了眼睛,就责怪眼睛失去了明察。镜子有什么对不住眼睛的地方呢?某人因为信任眼睛而讨厌镜子,说:“这镜子使我好难受,我自有眼睛,何必要用镜子呢?”时间长了,他看世间赞许的美人,很少合自己意的,却不知道自己脸上的黑点,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自己更漂亮。周边的人都偷偷地笑他,他却一直不能醒悟,可悲呀!上海市高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四)(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劝学()(2)假舆马者()(3)而绝江河()(4)无以至千里()1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 B.金就砺则利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生非异也16.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吾尝终日而思矣 B.登高而招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顺风而呼1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18.积土成山,风而兴焉,不积跬步,不积小流,这四个比喻说明学习贵在__________(两个字);骐骥、驽马、朽木、金石这四个比喻说明学习贵在_________(两个字);蚓、蟹对照说明学习要_________(两个字)。【答案】14.(1).勉励(2).借助(3).横渡(4).没有用来……的办法15.B16.C17.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18.(1).积累(2).坚持(3).专一【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劝学,意思是“勉励学习”。劝:勉励。(2)假舆马者,意思是“借助车马的人”。假:借助。(3)而绝江河,意思是“可是却能横渡江河”。绝:横渡。(4)无以至千里,意思是“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外”。无以:没有用来……办法。【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有,通“又”;暴,同“曝”,晒干。C.知,通“智”,智慧。D.生,通“性”,天赋,资质。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修饰;B连词,表修饰;C.连词,表转折;D.连词,表修饰。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得分点有:“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名词做状语,向上、向下;“黄泉”,古今异义词,泉水;“一”,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推论到“积善成德”,这是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道理。随后以“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的情况。从这四个比喻不难体会出积累对于学习的基础性和远瞻性作用。“骐骥一跃”“驽马十驾”一反一正的鲜明对比,意在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一正一反的生动对照,重在强调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四个比喻说了学习要坚持不懈。“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蚯蚓和螃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心思专一和心思浮躁对于学习而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处境。这二个比喻强调的是学习还要专心一意。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五)(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爱直赠李君房别①韩愈①左右前后皆正人也,欲其身之不正,乌可得□?吾观李生在南阳公之侧,有所不知,知之未尝不为之思;有所不疑,疑之未尝不为之言;勇不动于气,义不陈乎色。南阳公举措施为不失其宜,天下之所窥观称道洋洋者②,抑亦左右前后有其人乎?②李生,南阳公之甥也。人不知者将曰:“李生之托婚于富贵之家,将以充其所求而止耳。”故吾乐为天下道其为人焉。今之从事于彼也③,吾为南阳公爱之。又未知人之举李生于彼者何辞,彼之所以待李生者何道。举不失辞,待不失道。举之不以吾所称,待之不以吾所期,吾重为天下惜之!(选自《韩愈散文选集》,略有删节)【注】①李君房是南阳公张建封的女婿。韩愈时在张幕下任推官,在与李君房分别时,以“爱直”(仁爱正直)相赠。②窥观:暗中察看。洋洋:众多。③从事:州郡属官。彼:指南阳公。19.填入第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是()。A.矣 B.焉 C.邪 D.也20.第①段加点词“其人”指什么样人?21.对原文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本文开头说南阳公前后左右有其人,所以南阳公“举措施为不失其宜”。B.然后笔锋一转介绍李生是南阳公女婿,人们对他“托婚于富贵之家”颇有微词。C.最后作者用“吾重为天下惜之”来称赞李君房,李君房的人品和才华不言而喻。D.此文有取悦上司目的,其时韩愈在张建封手下做事,赞叹李生,不免暗藏私心。2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李生怎样的态度?23.与本文一样,《梦游天姥哈留别》也写于分别时,请写出李白“别东鲁诸公”的心情。【答案】19.C20.正人(正直的人)21.D22.(1)李生仁爱正直,韩愈爱惜赞赏李生;(2)送别同道者,韩愈对李生有惜别之情。23.(1)渴望辅佐明君,治理天下。(2)理想若不能实现则追求生命自由,绝不屈服权贵。【解析】【分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①段的句子是“左右前后皆正人也,欲其身之不正,乌可得□?”,分析语境可知,这里需要一个表达反问语气的词语。A.表达陈述语气;B.表达陈述或疑问语气;C.表达反问语气;D.表达陈述或判断语气。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第①段中的“其人”在段落的结尾处,“其”是代词,“那个”“那样”的意思,“其人”的意思是“那样的人”,理解这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要结合上文来分析。文章第一段先写了一个人身边全是正直的人,他自己也会正直,接着写南阳公措施行事没有不适宜的,然后反问“抑亦左右前后有其人乎”,据此可判断出“其人”指的就是“正人”,即正直的人。【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此文有取悦上司目的”“暗藏私心”分析不正确。从文中“故吾乐为天下道其为人焉”“吾为南阳公爱之”“吾重为天下惜之”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取悦上司之意,作者此文赞叹李生是因为作者爱惜李生的才华和人品,与李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在第①段先写了南阳公前后左右全都是正人君子,尤其细致介绍了李生在南阳公面前的表现,表明李生就是一个正直的人,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意。第②段直接表达对李生人品才华的赞叹:“吾重为天下惜之”。由注释可知,作者“在与李君房分别时,以‘爱直’(仁爱正直)相赠”,据此又可分析出作者对李生的惜别之情。【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本题题干要求答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别东鲁诸公”时的心情,考查的是对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考生可结合写作背景和关键诗句来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李白从离开长安后,他因政治上遭受挫折,精神上的苦闷愤怨郁结于怀。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出路,于是便向虚幻的神仙世界和远离尘俗的山林去寻求解脱。诗中他把仙境描绘得辉煌灿烂、气象万千,正反映出他对现实的不满,表明他渴望遇到光明盛世,渴望实现辅佐明君治理天下的愿望。然而醒来才发现一切都是幻象,理想无法实现,“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可是诗人并没气馁,“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表现了诗人追求生命自由、不屈服于权贵的精神。参考译文:一个人的身边全都是正直的人,要想使他自己不正直,哪里能做到呢?我看李君房在南阳公张建封的身边,(除非)有他不了解的事情,(那些)了解了的事情,他没有不替南阳公思考的。(除非)没有怀疑的地方,(那些)怀疑的地方他没有不同南阳公交谈的。勇敢不表现在气势上,符合正义不流露在脸上。南阳公张建封的措施行事没有不适宜的,天下人暗中观察,称赞者众多,大概是他们身边都是那种正直的人吧?李君房是南阳公张建封的女婿。不了解他的人说:“李生把自己的婚事托付给富贵之家,(不过是)希望用这个办法满足他追求的东西罢了。”所以我在这里想向天下人谈一谈李生的为人。今天我在南阳公那里担任职务,我为南阳公爱惜他。我不知道人们推荐李生到南阳公那里用了什么言辞,南阳公用什么样的礼数对待李生。(我认为),推荐他没有言辞失当,对待他没有不符合道义。推荐他,不是因为我的称赞;(按照道义)对待他,不是由于我的期望;我再次为天下人爱惜他。上海市华师大二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三)(共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梅圣俞基志铭欧阳修①嘉佑五年,京师大疫。四月乙亥,圣俞得疾,卧城东汴阳坊。明日,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驺呼属路不绝。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癸未,圣俞卒。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而其尤亲且旧者,相与聚而谋其后事,自丞相以下,皆有以赙①恤其家。粤六月甲中,其孤增载其柩南归,以明年正月丁丑,葬于宣州阳城镇双归山。②圣俞,字也,其名尧臣,姓梅氏,宣州宣城人也。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②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矜。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③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许于物。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可谓君子者也。初在河南,王文康公见其文,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列言于朝曰:梅某经行修明,愿得留与国子诸生讲论道德,作为雅颂,以歌咏圣化。乃得国子监直讲。④圣俞初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以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又知襄城县,监湖州盐税,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永济仓,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奏其所撰《唐载》二十六卷,多补正泪史阙缪。乃命编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享年五十有九。⑤圣俞学长于《毛氏诗》,为《小传》二十卷,其文集四十卷,注《孙子》十三篇。余尝论其诗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圣俞以为知言。[注]:①赙: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②询:梅询,梅圣俞的堂叔。1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何致客之多也(2)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11.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圣俞诗遂行天下A.横行B.流行C.统领D.引领(2)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A.一旦B.全都C.竟然D.曾经12.将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13.第③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14.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答案】10.(1)招致、招来(2)历任11.(1).B(2).B12.世人说诗人很少显达,大多处境困难,其实不是诗能使人不得志,而是诗人大概在穷困潦倒之后诗才写得好。13.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14.①内容上:主要写梅圣俞的去世以及人们对其态度,突出梅圣俞在当时的影响;②写作顺序上: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交代梅圣俞的去世以及当时各阶层人们对待梅圣俞的态度,从而从侧面烘托了梅圣俞学问人品整饬清明的形象;③写作手法上,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人们对待梅圣俞爱戴的态度,从而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梅圣俞何以受如此爱戴?【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1)“致”在古文中常见用法和含义如下:动词,招致、招来;如“何意致不厚”和“以致天下之士”中的“致”都属此义;另一种用法是名词,“情致”之意。“何致客之多也”中的“致”是动词,“招致、招来”之意,此句译文:“怎么招来这么多客人?”(2)“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结构一动宾式句子,中“历”是动词,做此句的谓语,依据句意,应译成“历任”之意;译文:“历任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1)“圣俞诗遂行天下”中“行”在词性上是动词,首先排除“横行”之意,故可排除A;“行”的主语是“诗”,故它的语境意应是“流行”,可排除CD。译文:“圣俞的诗于是流传天下。”故选B。(2)“一发于诗”“一”在词性上应该是副词,修饰“发”(体现),表示范围,所以应该是“全部”的意思。句意为:凡是对事情有所谩骂讥讽、嘲笑戏谑,全都在诗歌里表现出来。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得分点:“谓”,说,认为;“达”,显达,显扬;第一个“穷”是古今异义,处境艰难,不得志;第二个“穷”,使动用法,使……不得志;“殆”,大概;“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写得好,写得精巧。【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从结构和句意上看,“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的主语应是同一个,即“朝廷”,故可分别在“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断开;依据句意,“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是一完整句意,“大臣”是主语,“荐”是谓语,宾语省略,即“之(梅圣俞)”,“在馆阁”是状语,故“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处应断开,“其后”处可断可不断。故正确的断句应为: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此后大臣们多次荐举他应该在馆阁任职,朝廷曾经召他应试过一次,赐他为进士出身,其余的建议都未批复。【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文中重要文段作用的能力。此文在文体上属于一篇墓志铭,欧阳修并没有按照一般墓志铭的写法,先写传主的生平,而是先写梅圣俞的结局以及人们的表现,如梅圣俞染上疾病和去世后,贤士大夫和百姓以及至亲的具体表现,都非常爱戴梅圣俞,这样就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人们这种表现的原因是什么。这在写作顺序上是倒叙的写作顺序;在写作手法上是侧面烘托;主要是突出梅圣俞的形象。在结构上为文章第二段主要是介绍梅圣俞的诗作影响和第三段写梅圣俞的人品非常好,仁厚乐易作了铺垫。参考译文:①嘉祐五年,京城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四月乙亥(十七)日,圣俞染上疾病,躺在城东汴阳坊里。第二天,朝廷贤士大夫前往探问病情的人,路上接连不断。城东的老百姓,做买卖的停市了,过路的不能往来通行,都惊讶地看着,相互议论说:“这座坊里住的大人物是谁呀?怎么招来这么多客人?”过了八天,到癸未(二十五)日,圣俞去世了。这时候贤士大夫又都前往吊唁痛哭,情形如同前些日子一样,而且人数更加多了。他最为亲近、交情最深的人都聚在一起,商量他的后事,自丞相以下,人们都赠送钱财,帮助办理丧事,周济他的家人。六月甲申(二十八)日,他的儿子梅增用车装着他的灵柩起程回南方,于第二年正月丁丑,在宣州阳城镇双归山安葬。②圣俞,是字,他的名叫尧臣,姓梅,宣州宣城人。他家世代都很擅长写诗,叔父梅询则因做官而显名,到了圣俞便因诗歌而闻名。从武夫、贵戚到儿童、农夫,都能说出他的名和字,即便是愚庸无知、不能懂得诗歌含义的人,只是说他的诗是社会上看重的,我能得到他的诗,以此来自我夸耀。所以求诗的人每天都接连不断登门,圣俞的诗于是流传天下。他的诗起初喜欢追求清丽闲雅、恣肆平淡的风格,后来就变得涵容深邃、发挥广远,偶尔也雕琢词句表现得怪异奇巧,然而气势充沛,富有力度,笔法更加苍老遒劲。他应别人的请求而作的诗歌很多,所以他的诗并非只有一种风格。至于其他的文章,也都令人喜爱,并不像唐代那些号称诗人的人的文章,都很怪僻拘泥,狭隘浅陋。③圣俞为人仁爱厚道,和乐平易,从不曾和人有过抵触。当他穷困忧伤、感慨忿懑时,凡是对事情有所谩骂讥讽、嘲笑戏谑,全都在诗歌里表现出来。然而他只是以诗取乐,而不是借此怨恨什么,真可谓君子。当初圣俞在河南时,王文康公看了他的文章,慨叹说:“二百年来没有这样的文章了。”此后大臣们多次荐举他应该在馆阁任职,朝廷曾经召他应试过一次,赐他为进士出身,其余的建议都未批复。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多人在朝廷上陈言说:梅某的学问人品整饬清明,希望留用他,让他给国子监的学员们讲解道德准则,创作雅颂歌乐,以歌颂圣明的教化。圣俞这才获得了国子监直讲的职务。④圣俞当初凭借叔父的恩荫,补为太庙斋郎,历任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由德兴县令担任建德知县。又任襄城知县,监管湖州盐税,兼任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管永济仓,任国子监直讲,积功升到尚书都官员外郎。他曾经上书自己所编撰的《唐载》二十六卷给朝廷,这本书对旧史书中的缺漏和错误作了很多补充和纠正。朝廷于是命令圣俞编修《唐书》,书完成后,尚未上书给朝廷,圣俞便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⑤圣俞的学问在研究《毛氏诗》方面有专长,作《小传》二十卷,他的文集有四十卷,注解《孙子》十三篇。我曾经评论他的诗歌说:“世人说诗人很少显达,大多处境困难,其实不是诗能使人不得志,而是诗人大概在穷困潦倒之后诗才写得好。”圣俞认为我说的是内行话。(四)(共1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送杨真序欧阳修①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②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秋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之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忧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③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___15___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注]①引:一种乐曲体裁,这里用作量词。②雍雍:鸟的和呜声。③道:通“导”,疏通。④荫调:凭上代功勋而做官15.可填入第③段横线处的虚词是()A.而 B.则 C.然 D.以16.以下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作者通过向友人孙道滋学琴治好了疾病。B.孔子、屈原等古人将情思寄托于琴声中。C.作者认为听琴学琴等同于研读儒家经典。D.作者劝杨真以琴治心病来帮助治疗身疾。17.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对琴声的描写。18.概括本文的写作目的。【答案】15.A16.D17.作者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琴声所表达的感精:“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到也”,写琴声“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好像夜晚发生了大风大雨”;这是写琴声的高吭、悠扬、凄厉。18.当时作者有感于杨寘的仕途坎坷,生计多艰,且身体又不好,加之心情的忧郁,所在南方之地风土人情又皆有不惯,于是给杨寘写了这篇送别的文章。琴声医治了自己的“幽忧之疾”,但愿琴声伴随友人到数千里之外,以平和友人忧郁之心,治疗友人的多疾之体。【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具体分析,依据所要填虚词的语境“且少又多疾,南方少医药”分析可知,“且少又多疾”和“南方少医药”是两者具有转折意味的两个文句,故需要一个具有转折意味的虚词,据此可排除D项;从语意上看,“而”“则”“然”三个虚词都有表示转折的用法,都适用,但从搭配上看,“而”更适合和“南方少医药”搭配,更能突出“其多病、少药”的状况。故选A。【16题详解】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作者通过向友人孙道滋学琴治好了疾病”理解错误。依据原文“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分析可知,作者感到很快乐,浑然不觉自己还有病在身上,但并不意味着“治好了疾病”。B项,“孔子、屈原等古人将情思寄托于琴声中”理解有误。原文的意思是“它的深沉的忧虑和悠远的思绪,像是孔子的遗音;它的悲惨、愁闷、感慨、愤激,像是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但并不意味着“孔子、屈原等古人将情思寄托于琴声中”。C项,“作者认为听琴学琴等同于研读儒家经典”理解有误。原文的意思“纯厚、古雅、淡泊的音色,却跟孔子的文章、《易经》所表现的忧患,没有什么区别”,并不意味着“学琴等同于研读儒家经典”。D项,依据原文意思“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够收到一点好处吧!”分析可知,“作者劝杨真以琴治心病来帮助治疗身疾”理解正确。故选D。【17题详解】此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语言特点的能力。具体分析,“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的意思“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好像夜晚发生了大风大雨”这是作者在描写操琴及声响效果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绘琴声的高吭、悠扬、凄厉的特点,使读者身临其境,去联想、去揣摩。【18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送杨真序》是欧阳修用来给即将远赴福建省南屏县的杨寘送行的,文中着力描写的却是琴声陶冶情感的力量,作者有感于杨寘的仕途坎坷,生计多艰,且身体又不好,加之心情的忧郁,所在南方之地风土人情又皆有不惯,于是给杨寘写了这篇送别的文章。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写赠琴。首先描写介绍杨寘的情况:“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写其怀才不遇;“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写其官职低徽,任所途远,内心不平;“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写其多病、少药、不服饮食;“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作者实在放心不下,但却又无能为力,只有赠琴。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欧阳修在文中并没有如一般赠序文那样描写自己和朋友之间的友谊。对朋友的期待等内容,而主要表达了自己心中难以隐去的担忧。【点睛】参考译文:我曾经得了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后来在朋友孙道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几支宫声曲子,时间一久就感到很快乐,浑然不觉自己还有病在身上呢。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发出的声调)大的是(浑厚较浊的)宫声,小的是(圆清急畅激愤或高昂的)羽声,按着琴弦迅急弹奏,曲调也突然随之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好像夜晚发生了大风大雨;有时象旷夫、寡妇的叹息声,又好像和睦的雌鸟、雄鸟互相唱和。它的深沉的忧虑和悠远的思绪,像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遗音;它的悲惨、愁闷、感慨、愤激,像是孤儿伯奇、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家的心弦;纯厚、古雅、淡泊的音色,却跟尧舜三代的语言、孔子的文章、《易经》所表现的忧患、《诗经》所包含的怨恨讽刺,没有什么区别。它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忧郁,散发幽思,那么,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我的朋友杨君,喜欢研究学问,很会写文章,屡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考中。等到依靠祖上的官勋,才调到剑浦去做了县尉。小小的剑浦在东南面几千里路以外,在这种情况下,他是确实有不平的地方。并且从小又多疾病,可是南方缺少名医良药,风俗饮食与中原两样。以他多病的身体,抱着不平的心思,却生活在风俗不同的地方,哪里能够长久地沉闷下去呢?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够收到一点好处吧!因此我写了这篇谈琴的文章来给他送行,并且邀请孙道滋喝洒,弹琴,当做临别的纪念。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五、(16分)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②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③今以百金与抟③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注释]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③抟:tuán,捏成团。15.解释下列加点字(1)王数封我矣()(2)可长有者,其唯此也()(3)伍员亡()(4)再拜受赐()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唯此也唯陛下察之B.其所宝者异也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C.为我死,王则封汝上使使诛之则已D.丈人度之,绝江其文章精绝17.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18.翻译下列句子。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19.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请分析其“至今不失”的原因以及孙叔敖的人物形象。20.选文第①段中“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结合第②段内容来看,常人所宝的往往是_____________,“丈人”所宝的是_____________。【答案】15.(1).封赏(2).恐怕(3).逃亡、逃跑(4).拜两拜16.C17.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18.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19.原因:因为荆人畏鬼,越人信机,选择地名不吉的封地就不会被楚人越人惦记抢夺。人物形象:孙叔敖是一个不贪财、有远见的智者形象。20.(1).高官厚禄、金银财宝(2).大德【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王数封我矣,意思是“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封:封赏。(2)可长有者,其唯此也,意思是“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其:恐怕。(3)伍员亡,意思是“伍员逃亡”。亡:逃亡、逃跑。(4)再拜受赐,意思是“伍员拜了两拜接受赐教”。再拜:拜了两拜。【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副词,只、只有;助词,用句首,表示希望;B.动词,不同;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异;C.连词,就;D.动词,横渡;形容词,极点。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是主语,“死”是谓语,句子完整,后面断开;“而”字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请寝之丘”的主语是“子”,承前省略,应在“请寝之丘”后断开;“故”字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得分点有:(1)以,把;抟黍,黄米饭团;示,给……看;儿子,小孩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及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其“至今不失”的原因,可结合“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分析,是因为荆人畏鬼,越人信机,选择地名不吉的封地就不会被楚人越人惦记抢夺。孙叔敖的人物形象,可结合他临死前对儿子的告诫分析,“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楚王多次封赏他,孙叔敖没有接受,并且嘱咐儿子不要要肥沃富饶的土地,说明他不贪财;他让儿子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而请寝之丘,这样吴人和越人就会因为地名不吉利而不来争夺,这样才能长久占有这块土地,事实证明他的见解非常有远见。【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要观点的能力。结合第二段中丈人的话“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可知常人所宝的往往是高官厚禄、金银财宝;而丈人所看重的显然不是这些,结合伍员的话“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可知,丈人所宝的是“大德”。参考译文: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十分凶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举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拜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奉献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上海市杨浦区复旦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四)(1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伯,必不行矣。”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节选自《左传·哀公元年》)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使大夫种因昊太宰嚭以行成()(2)树德莫如滋()(3)惎浇能戒之()(4)而兆其谋()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殷因于夏礼(《论语》)B.而越大于少康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C.生少康焉就有道而正焉(《论语》)D.以是求伯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16.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伍员是如何劝谏吴子不要与越国讲和的。【答案】13.(1).商议求和(2).滋长(3).毒害、憎恶(4).开始14.C15.越国用十年时间聚集财富,再用十年时间教育和训练人民,二十年后,吴国的宫殿怕要变成池沼啊!16.(1)先明确表达观点并用比喻的方法概括说明理由.(2)进而举例论证,以前车之鉴不可重蹈覆辙的方式来告诫吴王,敌人会采用广施仁政等方法笼络人心积蓄力量。(3)然后以虚拟假设法推断越国未来可能会如何强大起来来吓唬吴王。(4)最后从自己一方不彻底消灭敌人留下后患的可怕后果来警醒吴王,并照应开头再次明确看法。【解析】【分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1)行成:商议求和;(2)滋:滋长;(3)惎:毒害、憎恶;(4)兆:开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因”,介词,经由、通过;第二个“因”,动词,因袭、沿袭。B.第一个“而”,转折连词,但是、却;第二个“而”,并列连词,并且。C.第一个“焉”,语气助词,不译;第二个“焉”,语气助词,不译。D.第一个“以”,介词,凭借(表凭借);第二个“以”,用(表方式)。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生聚”,聚集丰厚的财物;“教训”,教育训练;“其”,表推测,恐怕要;“为”,变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先明确表达观点并用比喻的方法概括说明理由: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进而举例论证,以前车之鉴不可重蹈覆辙方式来告诫,敌人会以仁政收拢人心积蓄力量: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然后以虚拟假设法推断越国未来可能会如何强大起来: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最后从自己一方不彻底消灭敌人留下后患的可怕后果来警醒吴王并照应开头再次明确看法: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伯,必不行矣。参考译文:吴王夫差在夫椒打败越军,报了槜李之仇,趁势攻进越国。越王勾践带领披甲持盾的五千人守住会稽山,并派大夫文种,通过吴国的太宰嚭向吴王求和。吴王打算答应他。伍员说:“万万不可!臣听说:‘树立品德,必须灌溉辛勤;扫除祸害,必须连根拔尽’。从前过国的浇,杀了斟灌又攻打斟鄩,灭了夏王相。相的妻子后缗方怀孕,从城墙的小洞里逃走,回到有仍,生了少康。少康后来做了有仍的牧正,他对浇恨极了,又能警惕戒备。浇派椒四处搜寻少康,少康逃奔有虞,在那里做了庖正,躲避祸害。虞思两个女儿嫁给他,封他在纶邑,有田一成,不过十里,有众一旅,不过五百。但他能布施德政,开始谋划,收集夏朝的余部,使其专心供职。他派女艾去浇那里刺探消息,派季舒去引诱浇的弟弟豷,终于灭亡过国和戈国,恢复夏禹的功业,祭祀夏的祖先,以配享天帝,维护了夏朝的天命。现在吴国不如过国,越国却大于少康,如果让越国强盛起来,吴国岂不就难办了吗?勾践这个人能够亲近臣民,注重施布恩惠。肯施恩惠,就不失民心;亲近臣民,就不会忽略有功之人。他与我国土地相连,世代有仇,现在我们战胜了他,不但不加以消灭,反而打算保全他,这真是违背天命而助长仇敌,将来后悔也来不及了!姬姓的衰亡,指日可待呀。我国处在蛮夷之间,而又助长仇敌,这样谋霸业,行不通啊!”吴王不听。伍员退下来,对人说:“越国用十年时间聚集财富,再用十年时间教育和训练人民,二十年后,吴国的宫殿怕要变成池沼啊!”(五)(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②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九月,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重豪强兼并之法,百姓喜悦。令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③公至孟津。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节选自《三国志·魏书一》)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庶可以济乎()(2)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18.用/为下面句子断句。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19.把第②段画横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20.依据《中西方文化对读》(第二单元《道义》)第十三则“公正在于比例”(《尼各马可伦理学》),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解释曹操讨伐袁绍的理由。21.第③段体现了《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所寄托的情思,结合本段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7.(1).补益(2).德行18.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19.我要任用天下才智出众、能力超群之士,以道义来统率他们,无往不胜。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20.“公正在于比例”强调的是公正源于平等,具体可表现在“分配公正”与“矫正公正”,即交易与惩罚。反观袁绍的政治,在分配方面,使豪强大族擅断恣行,袁家亲戚兼并土地,下层民众贫困衰弱,还得代替豪强缴纳租赋,不得不变卖家财,仍然不足以应付税收法令。在法制方面,审配宗族,甚至藏匿罪人,为逃往之人提供庇护,种种所为皆违背了“公正”的法则,为曹操讨伐他提供了完美理由。21.曹操提到,“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即是一种渴慕贤才,珍视贤才的真诚的态度,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所寄托的对贤才“心向往之”的情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解析】【分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庶可以济乎”译为“大概可以有所成就了吧”,“济”为“于事有益”,即“补益”;“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译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行”为“德行”。【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曰”为典型的断句标志,可在其后断开;“袁氏之难”做“罹”的宾语,可在其后断开,故,答案为“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翻译关键词:“任”,任用;“道”,道义;“御”,统帅。第二句翻译关键词:“患”,担心;“寡”,少;“安”,安定。【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依据《中西方文化对读》(第二单元《道义》)第十三则“公正在于比例”(《尼各马可伦理学》)”解释曹操讨伐袁绍的理由,那么,解题要先从解读“公正在于比例”开始。“公正在于比例”强调的是平等,书里提到的两个公正分别是“分配公正”与“矫正公正”,即交易与惩罚。结合文章第二自然段所提到的袁绍的政治,在分配方面,“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在法制方面,“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这种种所为皆违背了“公正”的法则,为曹操讨伐他提供了完美理由。曹操讨伐袁绍,就是因为袁绍在为政时同时违背了“平等”,即“公正在于比例”的原则。【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解答时先理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传达的情绪,然后结合文本进行探究。“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曹操用此句表达了求贤若渴的真挚情感,在本文第三段,曹操提到,“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意思是:“才智之士即使有缺点,难道就应该废弃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这实际是一种渴慕贤才、珍视贤才的真诚的态度,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所寄托的情思相呼应。参考译文: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当初,袁绍与曹操共起兵,袁绍问曹操道:“若事不成,则往何方据守?”曹操道:“足下之意如何呢?”袁绍道:“我南据黄河,北阻燕、代,兼并戎狄之众,往南以争天下,大概可以有所成就了吧?”曹操道:“我要任用天下才智出众、能力超群之士,以道义来统率他们,无往不胜。”九月,曹操下令道:“黄河以北遭受袁氏之难,现下令该地区不用交纳今年田租税赋。”又加重了惩处豪强兼并土地的法令,百姓喜悦。曹公令曰:“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袁绍治政,使豪强大族擅断恣行,袁家亲戚兼并土地,下层民众贫困衰弱,还得代替豪强缴纳租赋,不得不变卖家财,仍然不足以应付税收法令。审配宗族,甚至藏匿罪人,为逃往之人提供庇护。如此治理之下,想要百姓拥护,军队强盛,怎能做得到呢!曹公到达孟津。十二月十九日,曹公下令说:“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陈平难道有德行吗?苏秦难道守信用吗?但陈平奠定了汉朝的基业,苏秦却辅佐弱小的燕国渡过难关。由此而论,才智之士即使有缺点,难道就应该废弃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上海市洋泾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4.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A.𫐓以为轮:同“糅”,使……弯曲B.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徒弟C.六艺经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D.不积跬步:半步15.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解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 B.则群聚而笑之C.择师而教之 D.吾从而师之16.下列句子中“其”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其皆出于此乎 D.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含义完全相同的是()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C.不拘于时,学于余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作《师说》以贻之18.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物之有能者必有病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答案】14.B15.B16.C17.A18.C19.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B.“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句意“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徒,类。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思的能力。A.而,表承接。B.而,表修饰。C.而,表承接。D.而,表承接。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A.其,代词,他的。B.其,代词,他。C.其,语气副词,表推测。D.其,代词,那(指问题)。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A.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语,无实意,协调音节不翻译。B.焉,兼词,“于之”的合音,在这里;语气助词,了。C.于,表被动;副词,表比较。D.以,介词,把;目的连词,来。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A.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意思: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B.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居高之庙堂则忧其民。意思: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C.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不知句读,不解惑。意思: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D.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有能之物者必有病。意思:有本事的事物必定有缺点。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关键词:参,检验,检查;省,省察;乎,介词,于;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知:通“智”,智慧;明:明达;行无过:行为没有过错。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心思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的心浮躁。(五)(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壮士缚虎沂州山峻险,故多猛虎。有焦奇者,日徒步入山,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如是为常。一日入山,遇两虎帅一小虎至。焦性起,连毙两虎,左右肩负之,□以小虎生擒而返。众皆辟易,焦笑语自若。富家某,钦其勇,设筵款之。焦于座上,自述其平昔缚虎状,听者俱色变。而焦益张大其词,口讲指画,意气自豪。倏有一猫,登筵攫食,腥汁淋漓满座上,焦以为主人之猫也,听其大嚼而去。主人曰:“邻家孽畜,可厌乃尔!”亡何,猫又来。焦急起奋拳击之,座上肴核尽倾碎,而猫已跃伏窗隅。焦怒,又逐击之,窗棂尽裂。猫一跃登屋角,目耽耽视焦。焦愈怒,张臂作擒缚状,而猫嗥然一声,曳尾徐步,过邻墙而去,焦计无所施,面墙呆望而已。主人抚掌笑,焦大惭而退。夫能缚虎而不能缚猫,岂真大敌勇小敌怯哉,亦分量不相当耳。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千斤之弩,不可以中鼷鼠。怀材者宜知,用材者益宜知矣。20.可填入第一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而 B.岂 C.盖 D.然21.对第一段“众皆辟易,焦笑语自若”一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以众人害怕逃跑反衬焦奇出众的能力。B.写出焦奇打死老虎后骄傲自得的样子。C.使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焦奇的平易近人。D.与后文焦奇无法捉住一只小猫相一致。22.第二段以“曳尾徐步”四字写猫生动巧妙,请加以赏析。23.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答案】20.A21.A22.“曳尾徐步”运用了细节描写,突出了猫面对焦奇的笨拙追打稳操胜券的行文动作,猫的状态描写,生动具体形象,富有画面感,有利于塑造形象、突出特点,猫在焦奇面前的镇定淡定无畏,而焦奇则显得徒然无奈。结构上照应上文,与题目和开头焦奇缚虎的“笑语自若”形成鲜明的对照,表明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2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能打虎的人不一定能缚猫,反之亦然。应樱扬长避短,各尽其才,这样才是聪明的做法。【解析】【分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A.用在句首可以表达转折,也可以表达递进或者并列的意思等等;B.“岂”,用在句首表反问,难道;C.“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