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友邦惊诧”论》(课件)-【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课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1/0B/01/wKhkGWbW3TaAZ58yAAGJiWs7QbA028.jpg)
![二 《“友邦惊诧”论》(课件)-【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课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1/0B/01/wKhkGWbW3TaAZ58yAAGJiWs7QbA0282.jpg)
![二 《“友邦惊诧”论》(课件)-【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课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1/0B/01/wKhkGWbW3TaAZ58yAAGJiWs7QbA0283.jpg)
![二 《“友邦惊诧”论》(课件)-【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课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1/0B/01/wKhkGWbW3TaAZ58yAAGJiWs7QbA0284.jpg)
![二 《“友邦惊诧”论》(课件)-【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课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1/0B/01/wKhkGWbW3TaAZ58yAAGJiWs7QbA028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友邦惊诧”论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针对敌方的论点与论据层层批驳的方法,了解驳论文的结构。
2.了解本文的反语、对比、排比、反复和摹拟等手法的作用并学习运用。
3.注意把握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气势,深入体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憎感情。
4.初步了解杂文的特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文章结构,理解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2.学习反语、对比、排比、反复句的作用。教学难点:1.了解文章背景,体味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文体回顾议论文是比较常见的文体之一,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其中,论点体现了作者的观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理论和事实,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式,三者密不可分。就论证方式而言,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直接阐明论点,与之对应的是“立论文”;驳论是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主张,与之对应的是“驳论文”。1、立论文(1)定义: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2)要求:①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②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③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2、驳论文(1)定义:论辩时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2)方式:①提出论点②证明论点③总结论点(3)驳论文的破立结合:首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原因),再批驳已指出的错误论点,并在批驳的同时或之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加以论证。常见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②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③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④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新课导入我们已经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立论在以前所学的议论文中已经接触得比较多了,那么驳论是什么样的文章呢,我们还没有学过,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驳论文章,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在学习的时候,我们想一想作者驳斥的是什么,作者用什么方法来驳斥的。
知人论世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后与《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写作背景1931年,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各地爱国学生纷纷行动起来,通过请愿、游行等方式表达抗日救国的决心和诉求。在这场抗日救亡运动中,各地爱国学生先后三次到南京举行请愿活动,要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抵抗日本侵略。然而,国民党政府却对学生采取了欺骗和镇压的态度。政府一方面声称要依靠“国联公理之判决”,要求学生回去“安心读书”,另一方面却对学生的爱国行动进行严厉打压,甚至捏造罪名,污蔑学生破坏了社会秩序。在镇压学生的过程中,国民党政府还编造了一个荒谬的借口,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这个借口实际上是政府为了掩盖自己投敌卖国、镇压学生的罪行而编造的谎言。这里的“友邦人士”指的是当时的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如美、英、法等国)的人士,他们对中国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持冷漠甚至敌视的态度。解题从题目看,鲁迅先生要批驳的是所谓“友邦惊诧”,可见题目上的引号是不能漏写的,它表明这四字是引文,“论”是评论。那么,这加了引号的“友邦惊诧”究竟是什么东西?“友邦惊诧”论批驳的对象是什么?
作者把批驳的矛头直接指向国民党政府12月18日给各地军政当局的通电,即“捣毁机关,阻断交通……社会秩序,悉被破坏”和“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1.“友邦”指谁?2.“惊诧”什么?3.“论”字怎样理解?整体感知字音庸
yōng
兹zī
本埠bù
惊诧chà
毙bì
捣dǎo
殴
ōu
劫
jié
逮dài
诬wū
敷衍
fū
yǎn可怜之至:博得:即予:私逮:屠戮:敷衍塞责:兹:
立即给以。逮捕。屠杀,大批残杀。做事不负责或待人不恳切,只做表面上的应付。现在。取得;得到(好感、同情等)。可怜到了极点。再读文章,理清结构1.交代学生请愿情况,引出敌论论点和论据。(第1段)2.驳敌论论点。(2-7段)第一层(2-7段):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第二层(5段):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第三层(6、7段):揭示党国和友邦狼狈为奸的主奴关系。3.驳敌论论据。(第8段)
全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叙述学生请愿游行的原因,说明学生的游行示威完全是正义的,
引出反动政府的“通电”作为批判的靶子。
第二部分(2~
5段):用对比方法,针对“电文”中“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反动论点进行批驳。
第三部分(6~7段):进一步揭露指出“友邦”、“党国”和“军政当局”乃主子、奴才和鹰犬的关系。
第四部分(末段,后记):回应开头所引“电文”,证明反动论点所持的论据纯属捏造。
探究与点拨1.本文的敌论点和敌论据各是什么?敌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敌论据: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
2.朗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敌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敌论据: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第二部分(第2至7段):分三步批驳敌论论点。第一步(第2至4段):批驳敌论论点中的“友邦人士,莫名惊诧”,揭露“友邦”的丑恶本质。第二步(第5段):批驳敌论论点中的“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揭露“党国”的反动面目。第三步(第6、7段):批驳“友邦”与“党国”狼狈为奸,互相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罪行。第三部分(第8段,附记):批驳敌方论据,点明“党国”才是屠杀学生的刽子手。分析第一段:1.学生请愿的原因是什么?
因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2.学生为什么不能安心读书?
因为国民党“大人老爷们”“葬送土地”,惧敌卖国;因为“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学生东躲西逃,无以安生。用“读书呀,读书呀”,摸拟“大人老爷们(蒋介石)”的神态,何其活灵活现!据:“报载”“电云”的新闻质问,多么有力!3.国民党政府为什么要发通电?一方面是国民党政府为掩盖其罪行,嫁祸于人,为镇压学生制造借口;另一方面是向日本帝国主义讨好,卑躬屈膝地献媚。“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承上启下,既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爱国学子的同情热爱,又强烈地谴责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卖国。结末以“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点出了敌人的要害。4.课文第1段中“国将不国”的前一“国”字的词性是
,后一“国”字的词性是
。这里引号的作用是
,叹号作用是
。名词动词强调是摘引敌人的原话作者抒发震惊、愤怒的感情5.课文开头用较多的笔墨交代学生请愿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介绍学生请愿的原因,并顺势以对蒋介石诱劝学生莫问国事“安心读书”的腔调进行辛辣的讽刺与驳斥。这样开头,一方面抒写出对国民党政府卑劣行径的极端愤慨,一方面也为自己树立起批驳的靶子。分析第二至四段:1.第2段中的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说明了什么?
该惊诧的,他们“不惊诧”;不该惊诧的,他们倒“惊诧”了。在这鲜明的对比中,彻底地剥掉了“友邦人士”的画皮;充分地揭示了“友邦人士”的反动本质。2.第4段中,“即使”,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友邦”、“秩序”、“文明”、“惊诧”四个词为什么都加引号,这一段说明什么?“即使”,表示假设让步。退一步来讲,学生的爱国行动是“罪状”,那么这些“罪状”在哪一个“友邦”也都是有的,你们为什么不惊诧呢?这就剥下了“友邦人士”“文明”的假面具,更加证明了“友邦”的虚伪。“友邦”、“秩序”、“文明”、“惊诧”四个词,加上引号,表示是否定的,是不予承认的。这一层用事实作论据,通过对比分析,揭露并谴责了“友邦惊诧”的反动和虚伪。3.这三段文字中所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有:
反语,排比,反复,引用。(1)
整个第2段这组排比句和“惊诧”的反复,从几个方面历数了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罪行和中国人民无辜被镇压的种种事实,揭穿了“友邦人士”的臭脸孔,批驳了“友邦人士,莫名惊诧”的反动论点。
(2)第4段,这里的“友邦”即前文的“好个‘友邦人士’!”意思是坏透了,本是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同伙和帮凶。“秩序”是指帝国主义国家的反动统治。“文明”是帝国主义国家残酷的阶级压迫。此外,还有不少反语,如:“大人老爷”、“党国倒愈像一个国”等反语,是对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内镇压、对外投降的辛辣嘲讽。“‘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莫名惊诧’,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这反语除了对帝国主义的虚伪性和侵略本性的揭露和讽刺之外,还与开头相呼应,暗指:为“友邦”瓜分中国效力,这就是“国府”镇压学生运动的目的和作用。纵观全文,这些反语,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强烈义愤,增加了驳论文章的战斗力量,也是鲁迅杂文的特点。
分析第五段:1.第5段作者怎样批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作者从“党国”的逻辑出发,进行了一连串的排比推论。这些推论,一个比一个荒谬,一个比一个可笑,必定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愈卖国“倒愈像一个国”。不仅活画出了“党国”投降卖国的丑态,而且从语气上显示了对帝国主义奴才走狗的无限蔑视的气势,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使“国将不国”的正是国民党自己。鲁迅就这样,一举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求宠、镇压爱国学生的丑恶嘴脸和凶恶本质。2.这一段共用了十个“国”字,为什么唯独“永远‘国’下去一样”的“国”字要加上引号?这里是正话反说,即“亡国”之意。3.这一段是怎样揭示“党国”与“友邦”的关系的?“友邦”是要宰割中国人民的,“党国”是要我们人民听从“友邦”任意宰割的。两相对照,主奴的丑恶嘴脸跃然自现。4.朗读第5段,体会这一段话中的排比反复句在反驳中的作用。
第5段“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这组排比、反复句式,摆出尽人皆知的事实,一层比一层尖锐,一层比一层深刻地把国民党反动政府投降卖国的奴才嘴脸揭得入木三分,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国将不国”不是学生情愿游行造成的,而是国民党政府卖国投降的直接后果。分析六、七段:1.这段话中两个“无法劝阻”的含义是
;举出国民党政府每月军费、政费数字的目的是
;这段话的中心是
。前者是指日本帝国主义执意侵略决不听劝阻;后者是指镇压学生揭穿“国府”是“友邦”豢养的走狗国府”对学生的镇压、诬陷乃是“友邦”的需要2.为什么对“日兵‘无法劝阻’”,为什么对“学生怎会‘无法劝阻’”?对“日兵‘无法劝阻’”,说明日本帝国主义一意孤行,决不会听从劝告停止侵略。友邦人士以主子训斥奴才的口气,威逼国民党政府,屠杀镇压爱国青年学生,这充分暴露了“友邦人士”的丑恶嘴脸。分析第八段:1.文章本已写完,鲁迅先生为什么又补记了《申报》的两则消息?
一则消息报道“党国”官员安然无恙,足以证明强加给学生的罪名纯属捏造,陷害无辜。二则消息报道学生死伤的确数,铁证如山,证明“国府”才是屠杀爱国学生的真正刽子手。事实胜于雄辩,最为有力。2.作者为什么以“‘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瓜分就是了”一语作结?
把“莫名惊诧”倒装为“惊诧莫名”,加强了讽刺打击的力量。“只请放心瓜分就是了”,用反语不仅表示了作者对“友邦”愤激之情,更主要的目的是揭露“友邦惊诧”实质是想参与“瓜分”中国!明确关系:党国日本学生友邦镇压杀戮主奴一伙死敌不抵抗死敌(卖国)(爱国、(侵略)党国日本学生友邦镇压杀戮主奴一伙不抵抗死敌(卖国)(爱国、救国)(侵略)附录的内容第一则消息:部员张以宽因车夫误会被群众引至中大,不久回寓,并未受伤;刑政院某秘书更无“失踪之事”。
说明:国民党当局“通电”中的学生“罪状”,实为诬陷捏造。第二则消息:赴南京请愿学生死伤人数众多。
说明:事件的真正受害者是学生。引第一则消息批驳敌论据中“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引第二则消息批驳“社会秩序,悉被破坏”。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对无辜学生的镇压、诬陷及至杀戮。
作用:通过驳倒敌论据的方式来驳倒敌论点。(总结全文:国民党对内镇压、对外卖国,“友邦”企图不受干扰的瓜分中国)(明确写作意图:揭露、讽刺、抨击两者的反动本质、激发国人的愤慨之情、激起读者的爱国之情)(抓住要害直击敌论点:用直白的语言揭露隐藏在敌论点背后的真正企图,正中其要害,使其无可辩驳)从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中,我们来看一看驳论的写法:
1.要善于抓住敌人的要害,找到敌人的谬论
文章即先摆出了敌人的论点和论据,使批驳有的放矢。
2、逐层深入,层层批驳。
“友邦”与中国人民为敌,“友邦”的反动本质、“友邦”的虚伪性,国家以怎样的方式存在?通过一系列的排比和对比揭露出国民党叫喊的罪恶用心。
论点驳斥之后,作者又引用载于〈中报〉消息驳斥了敌人的论据,进一步揭露敌人罪恶行径。通过事实的对照,不仅证明了敌人论据的不实,而且说明了这些胡说纯属造谣诬陷。
分析本文语言特点。犀利的语言:文中运用反语对帝国主义反动派进行揭露和讽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义愤和憎恶。像“好个‘友邦人士’!”和“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中的“好个”实是反语,是坏透了的意思;“友邦人士”也是反语,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同伙和帮凶的意思。“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这也是反语句,“秩序”指的是帝国主义者的反动统治;“文明”指的是帝国主义国家的阶级压迫。
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式,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对敌人进行深刻的揭露批驳,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例如课文第2段,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罪行时,运用了排比反复句式:“日本帝国主义……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情愿中……他们就惊诧了!”这些语句,表现了强烈的控诉和揭露作用。
又如在第5段,在批判“国将不国”的谬论时,又运用了排比反复句式:“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这~连串排比推论,按国民党政府的逻辑,在荒谬可笑中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奴才走狗的丑态和反动派的真面目。
文中那些直斥、讽刺、犀利的语言,体现鲁迅杂文搏笑怒骂的特色。像第一段里的“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大人老爷们”,第3段里的“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和第
4段里的“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
本文批驳的特点1.
抓住论敌要害,扣住反动电文的中心进行批驳,揭露了“友邦”和“党国”的本质。文章要批驳的“通电”的内容很多,但作者紧紧抓住了“友邦人士,莫名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导游资格-导游资格证每日一练
- 贫困生申请书认定
- 重开业申请书
- 企业内部系统使用权限规范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百师联考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
- 100以内加减乘除趣味游戏册1000题(可打印)
- 电动车驱动系统技术专利研究
- 初中学生申请书
- 校园国旗护卫队申请书
- 外研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四册UNIT5 Period1课件
- 高中体育与健康-足球踢墙式“二过一”战术教学课件设计
- 儿童财商养成教育讲座PPT
- 前庭性偏头痛诊断
- 三下《动物的一生》教材解读
- 大学学院学生奖助资金及相关经费发放管理暂行办法
- 神木市孙家岔镇神能乾安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
- 2023年R2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操作证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 无为市人民医院城东医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非煤矿山安全应急预案
- 高一英语阅读理解专练20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