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与句式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与句式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与句式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与句式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与句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与句式一、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文言虚词与句式题型命题特点和命题规律;2.学生学习文言虚词与句式新题型的解题方法,形成解题思路和技巧;3.学生注重积累,对文言虚词与句式熟记于心。二、自主学习过程必备知识链接:㈠虚词:

虚词是“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考试中比较常见。1、而连词关系例句译并列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又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而且、并且承接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指南录〉后序》就、接着,或不译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但是、却假设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如果、假如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连接状语,可不译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你的、你复音虚词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限止语气,罢了2、以介词表工具、方法等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表提宾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把表原因且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因、由于表时间、处所,同“于”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十月,自亦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在、从表对象,同“与”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和、跟、率领、带领连词表并列递进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又、而且、并且表承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而、或省去表目的作《师说》以贻之。《师说》来、用来、以致表因果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表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地复音虚词以是、是以无以、有以足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今之臣无以易薛季昶。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也。奚足以语文事?因此、无法、有机会、够得上(续表:)3、之结构助词表修饰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的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陋室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译音节助词形容词、副词尾顷之,执一象笏至。《项脊轩志》不译调整音节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无义代词代人、物、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他(们)、它(们)指示代词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这、那动词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往,到……去(续表:)4、因介词介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振声激场,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人成事。(《毛遂自荐》

因利乘便。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因为、由于、趁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依靠连词表顺承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便名词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原因、机会动词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依靠、顺着、继承5、于介词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由于表比较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胜过表被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复音

词于是承接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从这㈡文言句式:1、判断句有标志形式例句“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也”、“……者,……”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表判断。“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用“此……”、“是……”表示判断的,可译为“这(是)……”。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用“非”表示否定判断。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无标志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可以转化为“……者,……也”句式。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2、被动句有标志形式例句用介词“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王建禽于秦。(禽,通“擒”)用“见”“见……于……”表被动。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用“为”“为……所……”表示被动。“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也表被动)无标志没有语言标志,动词从意念上表被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3、倒装句主谓倒置形式例句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定语后置“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的形式。“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马说》)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中心词+数量词。尝贻余核舟一。“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形容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宾语前置形式例句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宾+介+动余是以记之

(《捕蛇者说》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格式:主+宾+之(是)+动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续表:)状语后置形式例句格式:动+以+宾申之以孝悌之义格式:动+于+宾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格式:动+乎(相当“于”)+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格式:形+于+宾长于臣(《鸿门宴》)

(续表:)4、省略句省略句形式例句主语的省略。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谓语的省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宾语与兼语的省略屠惧,投(之)以骨。(蒲松龄《狼》)5、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格式形式例句表陈述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表示被动)、…之谓也(…说的就是…)、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唯……是(“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与其……孰若……、与其……宁……(与其……不如(宁可)……)、与其……宁……(与其……宁可……)表疑问"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何……之为"。“何如”(怎么样),“……何(胡)以……”(“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表示疑问。)文言固定格式表感叹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表反问"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亦”是副词,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得无……乎"("得毋"、"得微"、"得非"),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表揣测、推测的疑问词。"……孰与……"(跟......相......)、"……何如……"。用法相同。"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表反问的句式。"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续表:)㈢关键能力与方法1、虚词可以根据语境推敲,利用句式特点、语法知识、句子意思等来研究分析,从而确定虚词意义与用法。方法具体阐释典例分析语境句意推断法根据上下文和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方法具体阐释典例分析对称分析法有些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一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对应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中“因”“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凭借”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凭借”的意思(续表:)方法具体阐释典例分析语法辨析法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有些文言词语,需将其代入句中,分析其在句子结构上的位置,以此来确定用法“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分别是“人”和“我”,宾语分别是“刀俎”和“鱼肉”,前两个“为”处于谓语位置,译为“是”;末句中的“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反问的语气助词(续表:)方法具体阐释典例分析判断词性法有些文言虚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之二虫又何知”的“之”修饰“二虫”,是代词“这”;“燕赵之君”的“之”处于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是助词“的”;“水为之”的“之”处于宾语位置,是代词“它”(续表:)2、熟记下列能力训练指津⑴⑵⑶三、合作探究---剖析典例:㈠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余闻而愈悲【答案】连词,表承接“来”“就”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答案】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3、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答案】连词,表假设“如果”4、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答案】连词,表因果“因而”5、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答案】代词,通“尔”,“你”“你的”6、既而儿醒,大啼【答案】时间副词词尾,助词。㈡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1、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答案】动词“使用”2、宫之奇以其族行【答案】动词“率领”3、农民以鬻子者【答案】动词“有”4、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答案】介词“在,从”5、高祖以圣武定鼎【答案】介词“依靠”6、背晋以归梁【答案】表承接㈢写出下面文言文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1)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2)?”孟尝君曰:“有诸侯之(3)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4)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5)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6)?”孟尝君曰:“夫(7)赵之兵非能强于(8)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9)民岁死者,何(10)也?以(11)其(12)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13)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14)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15)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16)救之(17)!”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18)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19)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20)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21)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22)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23)因(24)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25),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26)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27)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28)魏。因(29)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1)且:______________

(2)奈何:______________(3)之:______________(4)为:________________(5)以:______________(6)乎:________________(7)夫:______________(8)于:________________(9)而:______________(10)何:______________(11)以:____________(12)其:______________(13)与:____________(14)所以:____________(15)为:____________(16)之:______________(17)之:____________(18)而:______________(19)之:____________(20)于:______________(21)之:____________(22)以:______________(23)以:____________(24)因:______________(25)矣:____________(26)乃:______________(27)且:____________(28)于:______________(29)因:____________答案:(1)副词,将,将要(2)怎么办(3)助词,的(4)介词,给,替(5)连词,表示目的关系,来(6)句末语气助词,吗(7)助词,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或概述事物(8)介词,比(9)连词,表并列,可不译(10)疑问代词,为什么(11)连词,因为(12)代词,它的,指魏国的(13)介词,和,跟,同(14)连词,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15)介词,给,替(16)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17)代词,它,代魏国(18)连词,表承接关系,不译(19)助词,的(20)介词,向(21)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2)介词,把(23)副词,再,又(24)介词,依靠,凭借(25)助词,可不译(26)副词,就(27)连词,并且(28)介词,向(29)副词,于是[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了这件事,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您替我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了诸侯援救,那么国家可以存续下来。”魏王说:“我希望您去做这件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兵车。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向大王)借兵去解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强大,魏国的军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弱小。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年年战乱且百姓没有年年死亡,但魏国的土地年年战乱且百姓年年有死亡的,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边做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与秦国歃血结盟,这样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赵国的土地也将年年战乱,百姓也将年年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效忠于大王。”赵王答应了,为魏国派出十万士兵、三百辆兵车。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希望大王前去援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年成歉收两年了,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怎么能办得到呢?”孟尝君田文说:“跋涉几千里去援救别人,这有利于燕国。现在魏王出了国门便看见秦军,即使想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田文说:“我给大王献上有利的计策,但大王不采用我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我可以听听这个大的变化吗?”孟尝君说:“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屈节割地,把一半的国土送给秦国,秦兵一定会离开魏国。秦兵离开魏国后,魏王倾尽韩国、魏国的军队,又向西借秦国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兵力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敌军好?对于四国军队来说路程很近而且运输也方便,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我听从您的。”于是为孟尝君派出八万士兵、二百辆兵车,跟从孟尝君。魏王非常高兴地说:“您借到燕国、赵国这么多士兵,而且很快啊。”秦王非常恐慌,割让土地向魏国请求讲和。魏王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士兵,并且封赏了孟尝君田文。㈣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余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选自《东坡志林·卷五》)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苏先生说:圣人不能创造时势,也不能违背时势。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不违背时势罢了。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____________②诸侯相并____________③其势足以建侯树屏____________答案:①设置②吞并③势力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解释。①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____________②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____________③其势足以建侯树屏____________答案:①代词,放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②助词,表判断语气③代词,他们的[参考译文]苏先生说:圣人不能创造时势,也不能违背时势。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不违背时势罢了。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以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分封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势。周朝衰落,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的国土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国君都称了王,做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没有分封诸侯。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已经很久了,不是只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四、当堂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㈠文言句式判断:1、栗者,民之所种。(判断)

2、而君幸于赵王。(被动)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被动)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被动)5、莫我知也乎?(宾语前置)6、微斯人,吾谁与归?(宾语前置)7、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8、是以后世无传矣。(宾语前置)㈡判断下列特殊句式并翻译:1、后置定语:⑴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⑵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2、宾语前置:⑶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⑷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㈢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或曰:(徐)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