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生命中的镜子田鑫我对镜子,总是心怀敬畏的。但我却曾故意打碎过一面镜子。过程是这样的,我正因为一件事情哭得很伤心时,一抬头就看见那面镜子里的另一个我也哭得很伤心,于是,我的伤心就被镜子复制,导致我一时半会儿也没办法从伤心里走出来。我攥起拳头,冲着镜子上站立的鹤头打过去,咔嚓,原本直立的鹤,随着镜子碎成了很多片。顾不上手的刺疼,我被眼前这些碎片吓坏了,打它之前我并没有考虑过后果,现在它破碎了,我害怕了。镜子像是报复,无数个碎片上,有无数个因惊吓而恐慌的脸。这是我们家当时唯一的一面镜子,是母亲的陪嫁。现在,它不完整了,这意味着我闯了祸,一顿教训是躲不过了。当天,父亲打完我,找来胶布,把面积比较大的碎片粘连在一起,那只完整的鹤的形象,荡然无存,一面因破损而丑陋的镜子就一直立在我的记忆里。本来清苦的生活,被镜子照出来的时候,更多了破败之感。经此一事,我怀疑,这面被我打碎的镜子把我们家那点事全部记录下来了,我们家的贫穷、无奈、伤悲以及偶尔的小喜悦,它都一一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这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总觉得有人知道我们的底细,随时准备在我们要紧的时候揭开伤疤,如此看来,我打碎它是正确的。幼时的我,喜欢躺在麦草垛上看天空,这给了我无穷的遐思空间,以至于我认为,我的文学创作起源于对天空的凝视。我当时就发现,天空其实是一面镜子,它瓦蓝瓦蓝的,还有些晃眼。天空的平面和镜子一样,我想知道从天上看,我躺在草垛上是个啥样子,我就一直盯着它看,却发现这硕大的镜子里,根本没有我。我就在想,镜子里没有我的原因,肯定是天与地离得十万八千里。可不是吗,从地面到天空,孙悟空要用好几个筋斗云呢,哪面镜子能照到那么远呢?天空这面镜子,太高太远太难以琢磨,我就在大地上寻找镜子。大地有根,大地之上的镜子就不会像天空这面镜子一样神秘莫测。不信你看,湖面这面大大的镜子上,随时等着为万物留下影像。湖面上老有鸟在徘徊,它们臭美地照镜子。跟我的妹妹一样,一件过年的新衣服套在身上,就站在镜子前比画大半天。大地的镜子,大到看不到边际,小到一滴水,这大小不一的镜子,盯着形形色色的人和物,它们好像担心一不留神就有人从它们的镜面里消失。甚至连天空都到大地上来照镜子,在安静的水面之上,硕大的白云变成了棉花,夜里,月亮还把自己复制到大地上。曾看到过一种说法:明镜能辟邪魅恶祟,凡人家宜悬年夜镜,可辟邪魅。后来读书,也发现很多“文学中的镜子”。最厉害的镜子是《西游记》里的照妖镜,为了对付妖怪,大神们多次用到它,可见其威力;元代关汉卿《望江亭》第四折里有这么一句:只除非天见怜,奈天、天又远,今日个幸对清官。明镜高悬。凡此种种可见,这明镜绝非简单之物,它能照见凡人的面容,也能识破恶人邪魅的伎俩。在甘渭河一带,“明镜”也是出嫁时必不可少之物,父母会为女儿准备一面圆镜,预示着婚后生活的吉祥顺利。拿一面镜子照亮前路,我的奶奶就这样用过,镜子挂在毛驴头部,阳光照下来,远远看到反射形成的亮点,指引祖母抵达她此生生活得最久的地方。后来,迎亲的队伍从毛驴变成了汽车,中间有一段时间,拖拉机风光了好几年,我至今记着姐姐出嫁的时候,那台头部挂着镜子的拖拉机,发出来的洋洋得意的突突声,和闻起来让人着迷的柴油尾气。在我们村,祖母把自己活成了最老的那一个,可是我总觉得二十多年来,她的模样没怎么变过。她端坐在炕上,套上顶针,让重孙子穿根针,就低头缝她的被子去了,老花镜都不用。祖母做女红的家什都放在她的嫁妆里,一个漆面很奇怪的木柜,中间镶嵌着一面缺了一角的镜子,一个油漆写上去的双喜字,只剩了一半。我见过很多次祖母从柜子里取东西的场景,却从来没见过她照镜子的样子。我问祖母:“你咋不照镜子?”她不看我,看了一眼柜子,说:“镜子有啥照的,我不照都知道自己有多老。”我恍然大悟,祖母不照镜子不是怕老,是怕从镜子里看到年轻的自己,看到那个陪了她一辈子最后先她而去的祖父。(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家中的镜子是“当时唯一的一面”,并且还是“母亲的陪嫁”,这使后文父亲教训“我”、粘连镜子等内容更具合理性。B.文中写天空“瓦蓝瓦蓝的”“还有些晃眼”,表现其明净澄澈:湖面这“大大的镜子”“为万物留下影像”,表现其平静开阔。C.在甘渭河一带,女子出嫁时要用镜子照亮前路,此时的镜子既是新娘前行的指引,也暗含了亲人对新人婚后生活的美好祝福。D.祖母表示到老年后,自己不愿照镜子,因为这会让她追忆起往昔的经历和曾经的青春年华,并勾起她对逝去丈夫的深深思念。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数个碎片上,有无数个因惊吓而恐慌的脸”,运用夸张的手法,强化了打碎镜子后,“我”内心的恐惧。B.作者在叙写天空这面镜子的时候,以儿童的视角和口吻展现了一个孩童对于天空的想象,充满了童真和童趣。C.画线句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臭美地照镜子”,既展现了鸟儿在湖面盘旋的画面,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D.文中写拖拉机发出“洋洋得意”的突突声,柴油的尾气“让人着迷”,以此来表现姐姐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8.作者在文中写“文学中的镜子”这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作者为什么会对镜子“心怀敬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D7.D8.①丰富内容:这一部分通过引入不同文学中的镜子元素,使内容更加多元化。②增添效果:借叙写文学作品中的镜子,印证明镜有能辟邪,识破恶人伎俩的作用。③升华主题:明镜不仅是具体的物品,还寄寓了作者对人性、正义等的思考。9.①镜子是过往生活的见证,记录生活点滴,承载生活悲欢。②镜子是幼时遐想的对象,催生丰富想象,孕育文学萌芽。③镜子是民间风俗的载体,富含神秘色彩,充满美好期待。【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祖母表示……因为……”错,根据“我恍然大悟,祖母不照镜子不是怕老,是怕从镜子里看到年轻的自己,看到那个陪了她一辈子最后先地而去的祖父”,可知“这会让她追忆起往昔的经历和曾经的青春年华,并勾起她对逝去丈夫的深深思念”,是“我”的看法,而不是“祖母表示”。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以此来表现姐姐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错,根据“拖拉机风光了好几年,我至今记着姐姐出嫁的时候,那台头部挂着镜子的拖拉机,发出来的洋洋得意的突突声,和闻起来让人着迷的柴油尾气”,可知“洋洋得意的突突声,和闻起来让人着迷的柴油尾气”是“拖拉机风光”的真实写照,而不是“以此来表现姐姐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内容上:前文叙述生活中的句子,这一部分转而写“文学中的镜子”,且这些“文学中的镜子”各不一样,如“最厉害的镜子是《西游记》里的照妖镜”,元代关汉卿《望江亭》中的“只除非天见怜,奈天天又远,今日个幸对清官,明镜高悬”等内容,通过引入不同文学中的镜子元素,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元。②增添“镜子”效果:由“《西游记》里的照妖镜,为了对付妖怪,大神们多次用到它,可见其威力”“只除非天见怜,奈天天又远,今日个幸对清官,明镜高悬”等镜子的不同作用,可知该部分叙写文学作品中的镜子,印证明镜有能辟邪,识破恶人伎俩的作用。③情感主题:镜子的作用虽然有别,如“照妖镜,为了对付妖怪,大神们多次用到它”“只除非天见怜,奈天天又远,今日个幸对清官,明镜高悬”,但是都寄寓了作者对人性、正义等的思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①由“本来清苦的生活,被镜子照出来的时候,更多了破败之感”“这面被我打碎的镜子把我们家那点事全部记录下来了,我们家的贫穷、无奈、伤悲以及偶尔的小喜悦,它都一一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可知对镜子“心怀敬畏”的原因有:镜子是过往生活的见证,记录生活点滴,承载生活悲欢。②由“幼时的我,喜欢躺在麦草垛上看天空,这给了我无穷的遐思空间,以至于我认为,我的文学创作起源于对天空的凝视。我当时就发现,天空其实是一面镜子,它瓦蓝瓦蓝的,还有些晃眼”,可知对镜子“心怀敬畏”的原因有:镜子是幼时遐想的对象,催生丰富想象,孕育文学萌芽。③由“曾看到过一种说法:明镜能辟邪魅恶祟,凡人家宜悬年夜镜,可辟邪魅”“‘明镜’
也是出嫁时必不可少之物,父母会为女儿准备一面圆镜,预示着婚后生活的吉祥顺利”,可知对镜子“心怀敬畏”的原因有:镜子是民间风俗的载体,富含神秘色彩,充满美好期待。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时练习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父亲的收藏张新军父亲收藏的历史无从考证。从我记事起,我就看见他整日佝偻着腰,肩上搭着一个破麻袋,手里拿着半截铁钩子,为了一点可怜的收藏物在连队四处奔波。收藏几乎占用了他所有的业余时间,一直到他的生命行将结束。可以说,收藏伴随了父亲整整一生。严格地说,父亲的业余活动根本谈不上收藏。他的收藏纯粹是一个平民为了生活而无奈进行的,与那些社会名流及富有的收藏者风马牛不相及,因为他收藏的物品其实都是别人丢弃的、无用的废物。但我觉得他与一般拾破烂的还有一点不同,他有职业,他是一个农场连队的牧工。父亲卑微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生养了我们兄弟几个,让我们活下来的信念在他骨子里像山一样。在我们兄弟眼里,他是一匹疲惫的老马,拉着满载家庭重负的破车,在生活的道路上艰难跋涉。每月微薄的工资养活不了我们,捡破烂换一些零用钱贴补家用,成为他每天要做的一件事。在连队的早晨、中午或者黄昏,在家属区的垃圾坑、废弃的旧房子、路边的林带,总有一个罗圈腿、弓着腰的老头在拼命拨拉、寻觅着什么,身上破旧的军装泛着白花花的汗碱。不用细看,他就是我的父亲。父亲把捡拾来的东西背回来,攒满一麻袋后,就把麻袋驮到马背上,到团部废品收购站卖掉。这一天我们比过节还要兴奋,中午早早地依在院子门口,眼巴巴地等父亲回来。远远看见父亲骑马归来,我们就像一个月看一次露天电影一样高兴。父亲带给我们的是几米平布衣料,一卷母亲纳鞋底的棉线绳,腌咸菜的颗粒盐和酱油、醋、火柴、煤油,还有铅笔、橡皮和拼音本。遇到父亲高兴的时候,他会给我们带几粒平时很少见的薄荷糖和几块团部食品厂生产的香甜的黑面包。有一年春天青黄不接,四处弥漫飞舞的各类不知名的小虫几乎遮住了太阳,它们将垦区所有的树叶啃噬得干干净净,戈壁滩上的野菜叶子也被咬得支离破碎。母亲天天让我们喝玉米粥就腌萝卜条,一天三顿重样,而这样的饭眼看也快要断顿了。父亲卖光了所有的藏品,日子也维持不到月底了。一天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父亲叹着气,蹲下身子从床底下捞出一副马鞍子,然后失神地端详着它,这样专注的神情我们很少看见,被生活压弯了腰的父亲甚至很少用这样的眼光看我们。①这副马鞍子年代已经很久远了,像件出土文物,上面的皮件黑乎乎的,弥漫着一股陈年的膻味和战争的硝烟味,铜制的铆钉锈迹斑斑,显得很是沧桑;但从外表看整个做工却非常精细,鞍头上镌刻的神秘花纹,显然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用细皮条编织的精美穗子挂在两边,依然散发着陈旧而古典的光泽。我知道,这副马鞍子是贫穷的父亲唯一值得炫耀的历史。进新疆时,他曾是部队的一名骑兵,这副马鞍子陪伴他度过了那段难忘的军旅生涯,他一直视之为生命,平时藏在床底下,谁也不让动。只有开春的时候,父亲才把它拿出来在墙根下晒晒太阳。遇到父亲高兴的时候,他会给我们兄弟几个讲他过去与战马的故事。我们有时候甚至有点嫉妒,父亲对马鞍子比对我们兄弟几个都好。父亲的老朋友、牧羊人贾法得知父亲藏有一副马鞍子,多次上门央求以物换取,但都被父亲沉着脸一口回绝。这天晚上天黑透了,父亲一句话没说,铁青着脸扛起马鞍子出了家门。第二天起床,我们看见屋子中央堆着满满两麻袋玉米棒子。后来才知道,父亲用马鞍子换了贾法的玉米。这年秋天,连队的秋收结束后,②父亲每天天不亮就赶羊似的把我们兄弟几个往地里赶,拼命四处搜索、拣拾地里遗落的玉米,连队所有的玉米秆子都被我们兄弟几个翻了个遍,我家院子里堆满了金黄色的玉米棒子。下酷霜的一个早晨,父亲装了满满两麻袋玉米,推着架子车一声不吭地走了。中午,父亲拉着架子车回来了,上面放着他的马鞍子。父亲虽然很穷,但为人却很直爽义气,送给别人的东西犹如泼出去的水,是绝对不会去要的,但为了这副马鞍子,他却失信并得罪了多年的老朋友。③从这以后,这副马鞍子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父亲。后来我们长大了,都有了工作,父亲也不去捡破烂了。但他一辈子没有其他嗜好,退休后收藏废品仍然是他的最爱。家里的牙膏盒、空纸箱、旧鞋子,他一个不丢。生活好了,日子也觉得过得特别快。年过八旬的老父亲已瘫痪在床,他的生活需要我们料理。我们兄弟几个决定把老房子卖掉,把父亲接到我们身边,轮流伺候尽孝心。在我们兄弟几个处理他的收藏品的时候,神志不清的父亲显得很痛苦,但又无可奈何,只是我们把那副马鞍子从床底下拉出来时,他一下子显得很激动,睁大眼睛挣扎着要坐起来,嘴里大声叫嚷,我明白了他的意思,附在他的耳边告诉他,马鞍子不卖,继续给他留着,他才慢慢平静下来。父亲的收藏就这样结束了。他收藏一生,唯一留下的藏品——那副破旧不堪的马鞍子,也随着他走到哪里,搬到哪里,轮流由我们兄弟几个收藏。至于它的最后归宿,已经失语的父亲已无法交代。只是有一次,我看见他独自一人坐在床上,长时间地望着墙角的马鞍子愣愣发呆,傍晚的余晖弥漫在他身上,使沉浸在往事中的父亲显得更加孤独。我慢慢走过去,上前搂住他的肩膀悄悄告诉他:“你走的时候,我把马鞍子放进灵柩里,让它永远陪伴着你。”④父亲吃力地听完我说的话,缓缓抬起头,两眼定定望着我,浑浊的眼睛骤然放出光来,摇摇晃晃举起他的右手,重重地在我的肩膀上拍了一下。这时候我发现,一生倔强、几乎从不流泪的父亲突然老泪纵横。(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叙述了父亲辛苦从事收藏活动时留在“我”记忆中的一个很深刻的场景,下文由此展开了对父亲的回忆。B.父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收藏者,他是把业余时间都用来捡破烂以补贴家用的卑微的牧工,他真正的“收藏”只有马鞍。C.年幼的我们不知生活甘苦,不解家庭艰难,在父亲卖掉废品带回难得一见的薄荷糖和黑面包时,更是显得格外兴奋。D.父亲的马鞍承载的内容厚重,既有军旅生涯这一令父亲引以为傲的历史,也有艰难生活里不得已失信于老友的经历。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从皮件、铆钉、做工等角度描写马鞍,诉诸视觉和嗅觉,突出其古旧精美等特点。B.句子②中的“赶”字,既符合父亲的职业特点,也是他想要换回马鞍的急切心情的外化。C.句子③单独形成段落,结构上勾连上下文,既表达了强烈的感情,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D.句子④使用“摇摇晃晃”“重重”等叠词,展现出了父亲内心的情感波动,富有画面感。8.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写到“遇到父亲高兴的时候”,作者这样写颇有意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本文塑造的“父亲”形象平凡而普通,这类“父亲”形象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常见,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创作意图的理解。(6分)6.C【解析】“年幼的我们不知生活甘苦,不解家庭艰难”于文无据。由原文第五段及前后内容可知,我们高兴,是因当时生活艰难,物质相对贫乏,父亲回来能带给我们一些难得的生活物资,我们很是期待、激动,并未体现出选项所说的我们不知生活甘苦,不解家庭艰难。7.C【解析】“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错误。这里承上启下,是强调马鞍子对于父亲有着重大意义,由此一直陪伴他到一生的结束,并未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8.(6分)参考答案:①第一处表现父亲对我们的疼爱。即便生活极为穷苦,他也尽可能地带给儿女们一点惊喜和满足,体现了父亲对孩子朴素深沉的爱。(2分)②第二处表现父亲质朴内敛的性格。他没有将自己引以为傲的骑兵经历时时挂在嘴边炫耀,只有在高兴时才偶尔提及,展现了父亲的质朴内敛。(2分)③两次都提到“父亲高兴的时候”,说明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很少有高兴的时候,暗示父亲生命状态的沉重艰辛。(2分)9.(6分)参考答案:①真实地展现父亲平凡而普通的形象,在真实的生活记录中传达真挚动人的情感。(2分)②这样的“父亲”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他们默默付出,质朴坚韧,这类形象更能彰显父爱的深沉与伟大。(2分)③这类“父亲”身上凝聚着厚重的时代记忆,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每点2分)四川省广安市华蓥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他一下车就觉得眼花缭乱。眩目的阳光直射着这个河岸台地上的小镇。一点儿也回忆不起来啦,他惊奇地想。他完全回忆不起当年这里有些什么建筑和什么景物。那时我急得心火上蹿,因为我连自己被大卡车拉到了哪里全都不知道。他感慨地走在一条土巷子里,默默地想着。那天,为了避免暴露扒车者身份,他只是查对着一本薄薄的《革命串联地图》,猜测着卡车前进的方向。他只猜对了一点:这车从绥德东关一钻出来,就根本没有去什么军渡或宋家川,而是一头向东南扎下去,顺着无定河的大深沟,顺着“曲流宽谷”。
②街巷上小饭棚、小客店鳞次栉比。他买了些白荞麦面皮的、包着粉条、菜和一点清油的馅饼。那饼炸得又黄又脆,他香甜地边走边吃。
③接着这卡车将要开到黄河边去,顺着无定河最后的一段河谷一直开到黄河西岸。这辆解放牌卡车马上就要登上那段路程。那段路他曾经饿着肚子走了整整一个下午。他觉得有些心跳,有种苍老的、他觉得不是自己该有的慨叹般的情绪在堵着胸膛。当卡车在山嘴上头换了挡,发出一种均匀的吼声时,他的眼睛亮了:他认出了这个地方。
④真是这里,他默念着,真是这条路。我全认出来啦,我想起来啦。十几年前他就是从这个山嘴转过来,一步步踏上被暴雨冲得沟渠纵横的道路的。他把取后一块白荞麦粉条馅饼塞进嘴里,用两只手握牢车厢板,开始专注地望着渐渐向前方倾斜下去的高原。
⑤“喂,喂!”他听见一个女人的声音在唤着他。他转过身来“喂,你是去河底村么?”那女的轻轻问他。他觉得她满口典型的北京知识青年腔。
⑥他和她互相谈了一会儿。她告诉他自己是某小报的摄影记者;他也介绍说他是新疆大学的应届毕业生。
⑦“我想拍几张新鲜点的黄河照片”她解释说“就上这趟车”。河底村那儿的黄河和无定河相汇,我想可能比壶口啦,风凌渡啦,三门峡啦新鲜点。
⑧“放心。用得着的时候,我会帮你忙。”他结束了谈话。
⑨他又转身抓住车厢板。就是这条路,可是现在看着却这么陌生。岁月真能消蚀一切哪,饿着肚子走了半天的路,居然也会被忘掉。那时你才二十岁,衬衣口袋里只有不足十块钱。你从青羊坪小镇子下了车就走上这条土路,不但没吃白荞麦面的素馅饼,而且从清晨就滴水未下肚。你走了那么久,翻过一架又一架黄土老帽,见一个人就问一句“嗑【注】黄河还有多么远?”陕北的里程和阿勒泰草原的里程一样,越走越大,一会儿一个数。从三十里到四十里,从二十里又到四十里。现在看来可能是一共四十里,因为你走了半天整。你的球鞋里灌进了细细的黄土末,你一路喝清亮些的渠水。后来你在一个山梁上看见一个老汉在毛棚下卖西瓜,你咬咬牙掏出五毛钱买了一个。你和那老汉聊天,说你从延安来,还到过延川和延长的油矿。老汉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三延的女子没人看。”你觉得蔫了半截。不过那瓜真甜。后来你一路摘没熟的枣子吃,因为这种枣沿着黄河西岸长,所以叫河畔枣。那时节的河畔枣又青又涩,吃得你肚子发胀,可是你一点儿也不饿了。你快活得唱着“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那时你像一只鸟儿一般轻捷,敢从高高的山崖上跳下去抄近路。你还追赶过一只野兔子,那青灰色的兔子在这黄土世界里显得鲜明而刺眼。可是你没追着,累得满头大汗地躺在又干又烫的黄土上喘气。等到你爬一座大山时你累了,那段公路又稣又软,上面结着开裂的硬皮儿,下头是软陷的松土。你咬紧牙往上爬,白花花的毒日头晒得你嗓子冒烟。你后悔没有省下半个瓜带着。可是那时你的生命像刚点燃的一簇火,你的四肢都弹性十足。你知道你的心脏特别健康,脉搏又沉又稳。所以你赌了一股狠劲儿要和那座黄土山比一比,你决定不停步一口气爬上山顶。你信心十足地踏住龟裂的黄土硬皮,然后有力地蹬直膝盖的关节,一步步地攀登着。后来,后来——在爬上山顶的那个时刻,你看见了黄河。
⑩他突然听见那姑娘尖叫起来;
⑪“快看!黄——河!”
⑫他浑身一震,忙转过头来。解放车正登上山顶。这一定就是那座黄土高山,你全忘啦。他轻轻地责备着自己,屏住了呼吸。陕北高原被截断了,整个高原正把自己勇敢地投入前方雄伟的巨谷,他眼睁睁地看着高原边缘上一道道沟壑都伸直了,笔直地跌向那迷朦的巨大峡谷,千千万万黄土的山峁还从背后像浪头般滚滚而来。他激动地喃喃着,“嘿,黄河,黄河。”他看见在那巨大的峡谷之底,一条微微闪着白亮的浩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蜒而来。蓝青色的山西省的崇山如一道迷朦的石壁,正在彼岸静静肃峙,仿佛注视着这里不顾一切地倾泻而下的黄土梁峁的波涛。大河深在谷底,但又朦胧辽阔,威风凛凛地巡视着为它折腰膜拜的大自然。潮湿凉爽的河风拂上了车厢,他已经冲到了卡车最前面,痉挛的手指扳紧拦板。
⑬这个记忆他可没有遗忘。这个记忆他珍存了十几年。他一直牢牢记着,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目瞪口呆、惊惶失措地站在山顶,面对着那伟大的、劈开了大陆、分开了黄土世界和岩石世界的浩莽大河的时刻。他现在明白了:就是这个记忆鬼使神差地使他又来到这里,使他一步步走向地理学的王国。
(节选自张承志《北方的河》,有改动)
【注】嗑:方言,意思是“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一下车就觉得眼花缭乱,是因为眩目的阳光,还有来自内心的迷茫,对这个小镇他竟然一点都回忆不起来。
B.来到自己珍存了十几年的回忆之地,苍老的、慨叹般的情绪堵着他的胸腔,这表现了他重回旧地时无法言说的激动。
C.面对黄河磅礴壮观的景象,年轻时的他目瞪口呆,惊惶失措,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和个体生命的渺小。
D.黄河是主人公梦想萌发的地方,他一步步走向地理学王国的过程交织着对理想的追寻和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热爱。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双线交织,明线是“他”坐车去看黄河,暗线是途中“他”回忆自己过往的人生。
B.小说夹杂着方言俚语,还多次描写当地的风味食品,具有浓郁的西北文化特色。
C.小说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大量的叠词,写出了黄河辽阔浩莽的景象。
D.小说以时间、空间交错的方式叙述,生动地塑造了主人公坚定执著、顽强不息的形象。
8.文中第⑨段为什么如此详细描写“他”寻找黄河的经过?请联系全文阐述。
9.小说叙述故事穿插运用了“我”“你”“他”三种人称,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B7.D
8.①交代故事背景,展现当地风土人情;
②强调过程的艰苦性,与下文“该记忆无法遗忘”形成呼应;
③塑造主人公无畏顽强的人物形象,表现鼓励追求理想的作品主旨;
④舒缓叙述节奏,使小说具有摇曳之美。
9.①“他”是小说主要的叙述人称,表现的是主人公当下坐车前往黄河的情节及所思所感,使用第三人称,更加客观冷静;
②“我”更侧重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更强烈地表现出当年初到此地的慌张和如今故地重游的兴奋;
③“你”集中在回忆爬黄土山、初遇黄河的叙述中,增强了对话和审视意味,表现了主人公年轻时的生命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这表现了他重回旧地时无法言说的激动”错误。由原文“一点儿也回忆不起来啦,他惊奇地想。他完全回忆不起当年这里有些什么建筑和什么景物。那时我急得心火上蹿,因为我连自己被大卡车拉到了哪里全都不知道”可知,此时苍老的、慨叹般的情绪堵着他的胸腔,是因为他完全回忆不起当年这里有些什么建筑和什么景物,表现了他的着急,急得心火上蹿。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
D.“小说以时间、空间交错的方式叙述”错误。小说是以空间转换的方式叙述,没有与时间交错叙述,只是插叙了途中“他”回忆自己过往的人生。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你从青羊坪小镇子下了车就走上这条土路,不但没吃白荞麦面的素馅饼,而且从清晨就滴水未下肚。你走了那么久,翻过一架又一架黄土老帽,见一个人就问一句‘嗑黄河还有多么远?’陕北的里程和阿勒泰草原的里程一样,越走越大,一会儿一个数”,从青羊坪小镇子下了车,没吃白荞麦面的素馅饼,交代故事背景,展现当地风土人情;
“而且从清晨就滴水未下肚。你走了那么久,翻过一架又一架黄土老帽”“你的球鞋里灌进了细细的黄土末,你一路喝清亮些的渠水”“后来你一路摘没熟的枣子吃,因为这种枣沿着黄河西岸长,所以叫河畔枣。那时节的河畔枣又青又涩,吃得你肚子发胀,可是你一点儿也不饿了”“你咬紧牙往上爬,白花花的毒日头晒得你嗓子冒烟。你后悔没有省下半个瓜带着”,从清晨就滴水未下肚,鞋里灌进了细细的黄土末,一路摘没熟的枣子吃,吃得肚子发胀,毒日头晒得你嗓子冒烟。强调过程的艰苦性,与下文“该记忆无法遗忘”形成呼应;
“所以你赌了一股狠劲儿要和那座黄土山比一比,你决定不停步一口气爬上山顶。你信心十足地踏住龟裂黄土硬皮,然后有力地蹬直膝盖的关节,一步步地攀登着。后来,后来——在爬上山顶的那个时刻,你看见了黄河”,决定不停步一口气爬上山顶,后来——在爬上山顶的那个时刻,看见了黄河,他是个勇敢豪放的追河人,塑造主人公无畏顽强的人物形象,表现鼓励追求理想的作品主旨;
详细描写寻找黄河的经过,使情节更丰富,在有限的篇幅内扩大了作品的容量,舒缓叙述节奏,使小说具有摇曳之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的能力。
“他”是小说主要的叙述人称,“他一下车就觉得眼花缭乱。眩目的阳光直射着这个河岸台地上的小镇。一点儿也回忆不起来啦,他惊奇地想”“他觉得有些心跳,有种苍老的、他觉得不是自己该有的慨叹般的情绪在堵着胸膛”,他一下车就觉得眼花缭乱,一点儿也回忆不起来啦,他觉得有些心跳,苍老的、慨叹般的情绪在堵着胸膛。表现的是主人公当下坐车前往黄河的情节及所思所感,使用第三人称,更加客观冷静;
“我”更侧重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目瞪口呆、惊惶失措地站在山顶,面对着那伟大的、劈开了大陆、分开了黄土世界和岩石世界的浩莽大河的时刻”,当“我”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时,面对大河时是目瞪口呆、惊惶失措;“我全认出来啦,我想起来啦。十几年前他就是从这个山嘴转过来,一步步踏上被暴雨冲得沟渠纵横的道路的”“我想可能比壶口啦,风凌渡啦,三门峡啦新鲜点”,如今故地重游“我”感到兴奋,更强烈地表现出当年初到此地的慌张和如今故地重游的兴奋;
“你从青羊坪小镇子下了车就走上这条土路,不但没吃白荞麦面的素馅饼,而且从清晨就滴水未下肚。你走了那么久,翻过一架又一架黄土老帽”“你信心十足地踏住龟裂的黄土硬皮,然后有力地蹬直膝盖的关节,一步步地攀登着。后来,后来——在爬上山顶的那个时刻,你看见了黄河”,你走了那么久,翻过一架又一架黄土老帽,后来——在爬上山顶的那个时刻,你看见了黄河。“你”集中在回忆爬黄土山、初遇黄河的叙述中,增强了对话和审视意味,表现了主人公年轻时的生命力。四川省内江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零模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探亲苏三皮霜降过后,芝麻墨绿的枝叶在一夜之间黯淡下来,被迫裸露的芝麻荚迫不及待地咧开嘴,无数黑乎乎的小脑袋探出半个身子,好奇地打量着被白霜覆盖的萧瑟的田野。爹无疑是激动着的。那块巴掌大的地,居然打了整整一担子芝麻。黑油油的芝麻,把爹的心压得熨帖且实在。这块地,曾荒芜了好些年头。每次路过,爹都可惜得牙齿直打战。这地肥沃着哩,把土块捏在手里,稍微用力就能捏出黑油来。爹早就觊觎上了这块地。爹的眼光曾长久地落在这块地上,嘴里不停地念叨,这块地要是交给俺来耕种,那该多中啊!果真事随人愿。爹没有想到的是,一块大大的馅饼砸在了自个儿头上。分田到户时,这块地居然分到了爹手里。那一夜,爹没有一时半会睡踏实。哪怕挤不出两滴尿液,他也会搪塞娘,说要起夜去。那天夜里,爹的头靠在田畦,抽了整夜的旱烟流了整夜的热泪。收割过后,爹把芝麻秆收拢了起来扎成捆,堆在柴房。爹舍不得用芝麻秆来烧火。爹懂得,芝麻秆大有用处,得留着。爹留着芝麻秆在寒冬腊月时用来喂牛。爹省吃俭用买了一头牛仔。爹知道,人的力气再大,也没有牛的力气大。日子要过得红火,就得养一头牛。黑油油的芝麻差点儿就亮瞎了爹的眼睛。爹仿佛想起了什么一般,用力一拍大腿,斩钉截铁地对娘说,差点儿坏了事,吃水不忘挖井人,咱得给大恩人送点儿芝麻。听说爹要送芝麻到省城,俺二爹凑上来,问爹能不能缓几天再出发?二爹养了一头大肥猪,本想留到腊月再杀做熏肉,但听说爹要到省城去见大恩人,二爹想也没想就把猪给杀了。二爹想让大恩人尝尝他做的熏肉。二爹做的熏肉是当地一绝。二爹自然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二爹说,要不是大恩人,俺再厉害,也养不了一头大肥猪。爹想,二爹说的着实在理。爹一贯行事低调,想悄悄地去,悄悄地回,不想太多人知道这事儿。但二爹嘴大,到处嚷嚷,说爹要到省城答谢大恩人。很快,俺家就聚满了人,东家送来在山上摘的野菌,西家拿来河里刚捞上来的鲜鱼,张家李家说什么也要表示表示。爹装了满满当当一担子。后来者见担子装不下了,又是懊恼,又是抱怨,说爹不买他的面子。爹狠狠地给了二爹屁股一脚,俺就说吧,这事儿办得……办得不大妥当!不妥当归不妥当,爹出门时,俺看见他的神情,着实欢喜得很。爹这人,万般好,就是太较真。说真的,有很长一段时间,俺也不敢保证爹是否真把大伙儿的心意送到了大恩人那里。但是,爹言之凿凿地说,真送到了。那是立冬前后,爹回到了庄里。那个夜晚,万籁俱静,二爹家的狗一声不吭。娘点开煤油灯,见爹那个模样,一下子就晕倒了过去。后来娘在多种场合说起那个夜晚,她总说是以为见着鬼了。的确,娘对爹回家已不再抱任何期望。娘多次对俺们说,你爹不是孬种,他是死在去见大恩人的路上。娘说,你爹回家那天晚上,他蓬头垢面,尖嘴猴腮,瘦得没了人形,像竹竿一般,咋像个人哩?俺那时还小,不记事,何况爹回到家时,俺早已入睡,完全不晓得事情原来的模样。但是俺能感觉,爹回到庄里,仿佛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比如,二爹时常装作不经意地问起一样,俺那熏肉,该不会让你路上吃掉或是换了酒钱吧?又比如东家问俺那袋子野菌儿,煲汤味道可好?爹被气得青筋暴突,他咆哮着说,天地良心,大伙儿的心意,俺可是全都送到了,信不信由你!可是,谁信呢?要是爹他真的光明正大地把大伙儿的心意送给了大恩人,他至于在二十多天后的一个夜晚偷偷摸摸地回到了庄里?更何况,族长问过爹,你究竟有没有见着大恩人哩?爹答,没见着,大恩人出差了,但是有人转交了东西。族长又问,何人转交的?爹答,门卫,他说一定转交,让俺放一万个心!族长哼了一声,冷冷地说,可有凭有证?爹说,凭证还真没有,但门卫留了俺地址。族长又哼了一声,愤愤然地说,饭桶,大饭桶!爹的头低到了裤裆里。二爹甚至到处跟人说,他那十斤熏肉,定然已进了爹的肚子。二爹跟着哼了一声,接着说,俺用脚指头都能想得到,就是他吃了。但是,俺相信爹不是那种人。爹和俺说,见到门卫那一刻,爹仿佛见到了大恩人,爹说所有吃过的苦,都值了。大伙儿不知道的是,爹在回来路上,钱包不小心丢了。他一路走,走了二十多天,才回到了庄里。爹说,不管怎样,俺得回家。这个信念,支撑着爹一路走回了家。但是,回到家里,爹就被流言蜚语击垮了。直到新年快过完那天早晨,春意已盎然,邮递员自行车欢快的铃声响彻整个村庄。那辆绿色的自行车径直泊在了俺家门口,邮递员用一种近乎夸张的声音喊道:“苏愣头,汇款单,省城来的汇款单!”接下汇款单那一刻,爹泪流满脸。爹真没有想到,大恩人把乡亲们送给他的心意折价成钱币,给乡亲们汇了过来。爹说,大恩人呀大恩人,让俺怎么说呢?让俺说啥哩?俺还能说啥哩?(有删改)材料二:文学创作在价值观上能有所坚守,在这个有些浮躁的社会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时光流转,大浪淘沙,从每个时代流传下来的文艺作品总是更多地体现了人们对美德的礼赞。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代,文学创作如果没有鲜明的价值态度、正确的价值判断引领,产生的作品势必苍白无力。(摘编自梁鸿鹰《创作的价值坚守》)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爹因为分得那块“稍微用力就能捏出黑油来”的土地而守着田畦、流着热泪,高兴得睡不着觉,说明爹是一个注重眼前利益的人。B.二爹将爹要去省城见“大恩人”的事嚷嚷得全村皆知,大家纷纷让爹替自家带些东西去,这一方面表现二爹藏不住事`,一方面反映了乡亲们的淳朴。C.娘以为爹私吞了各家的东西而迟迟不归,觉得丢脸,所以说爹死在了见大恩人的路上,实际上爹是因为钱包丢了不能按时归家。D.爹被乡亲们误会,被二爹和族长猜疑,最终被流言蜚语击垮,这说明文章的主要写作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猜忌给心灵带来的伤害。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爹早觊觎上了这块土地”中的“觊觎”一词属于贬词褒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形象体现了爹对那块土地的渴望。B.本文多处运用铺垫手法,如“门卫留了俺地址”为下文寄来汇款单作铺垫,使小说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C.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了爹前往省城探访“大恩人”的故事,对“大恩人”的刻画,虽着墨不多,但有实有虚,形象鲜明。D.本文以“探亲”为标题,既概括了爹上省城的这一行为,又点明了“大恩人”在乡亲们的心中就如同亲人一般的地位。8.材料一语言极富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9.结合材料二,谈谈作者通过《探亲》这部作品传达了怎样的价值理念。【答案】6.B7.C8.①作者语言朴实、生动,擅长细节描写。通过爹的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表现出庄稼人对土地、庄稼的真诚热爱,以及知恩图报的美好形象。②人物对话语言使用方言,既符合人物形象,又具有地域特色,使文本语言更有生命力和活力。③语言生动形象,常见的比拟等修辞手法的应用使人物跃然纸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9.①《探亲》故事通过乡亲们为大恩人送礼表示感谢地事表达了对“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种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的赞扬;②通过大恩人将礼物折成钱币汇回来的事展现了大恩人以人民利益为重,一心为民的美德;③通过爹将乡亲们的礼物送至大恩人处表现出信守承诺、重义轻利的传统美德。【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A.“爹是一个注重眼前利益的人”错误,爹睡不着觉,是为即将过上美好生活而激动。C.“觉得丢脸”错误,娘是因为爹迟迟不归,所以以为他死在了路上,而不是觉得丢脸。D.“这说明文章的主要写作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猜忌给心灵带来的伤害”错误,文章主要传达了美好的价值理念,老百姓知恩图报,官员一心为民。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有实有虚,形象鲜明”错误,对“大恩人”形象的塑造均为虚写,故“形象鲜明”表述也有误。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特点的能力。①作者语言朴实、生动,擅长细节描写。“可惜得牙齿直打战”描写爹内心对肥土地的渴望;“抽了整夜的旱烟流了整夜的热泪”通过爹的语言、动作描写,表现出庄稼人对土地、庄稼的真诚热爱;“差点儿坏了事,吃水不忘挖井人,咱得给大恩人送点儿芝麻”,以语言描写表现爹知恩图报的美好形象。②人物对话语言使用方言,“你究竟有没有见着大恩人哩”“何人转交的”,这是族长的对话,符合作为一族之长的人物形象;“爹说,凭证还真没有,但门卫留了俺地址”,爹的回答简洁,二人的语言都符合人物身份,具有地域特色,使文本语言更有生命力和活力。③语言生动形象,“黯淡”“迫不及待地咧开嘴黑乎乎的小脑袋探出半个身子,好奇地打量”等语句赋予植物以人的特点,生动形象;“族长又哼了一声,愤愤然地说,饭桶,大饭桶!”为比喻,“爹的头低到了裤裆里”为夸张。这些修辞手法的应用使人物跃然纸上,令人耳目一新。【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表达的价值理念的能力。①“吃水不忘挖井人,咱得给大恩人送点儿芝麻”“二爹想也没想就把猪给杀了。二爹想让大恩人尝尝他做的熏肉”“东家送来在山上摘的野菌,西家拿来河里刚捞上来的鲜鱼,张家李家……”,《探亲》故事写乡亲们获得了丰收,日子好过了,于是为大恩人送礼以表示感谢,表达了对“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种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的赞扬;②“大恩人把乡亲们送给他的心意折价成钱币,给乡亲们汇了过来”,大恩人不以功德自居,又将礼物折成钱币汇回来还给乡亲们,展现了大恩人以人民利益为重,一心为民的美德;③爹没有像人们想的那样侵吞了礼物,而是历尽辛苦把礼物送到了大恩人处,虽没直接交付,但能确保万无一失,表现出爹信守承诺、重义轻利的传统美德。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5届高三零诊模拟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蚕记苏沧桑(1)黄昏,我进入一片桑林,像进入自己的名字。父亲为我取名源自“沧海桑田”,儿时所有的人唤我“桑桑——桑桑”。东方古国不用金戈铁马慑服远方,用最柔美的力量,一枚绿茶化为无华杯水,一片柔桑化为如水丝帛,不具统治性,却摄人心魂。我和我的影子,连同一片桑林,倒映在桑田与桑田之间的一大片水域中。多么普通、多么安静的一棵树啊,在时光里静静站了五千多年,时光选中它成为“东方自然神木”,选中曾日夜噬咬它的虫为“蚕”,让它们相互成就,在人类文明进程里,璀璨如火石,如光,如电。(2)这是农历四月初十湖州新市镇勇兴村秀才桥的黄昏,我随沈桂章夫妇,踩着被雨水泡软的泥路,高一脚低一脚深一脚浅一脚穿过一片片桑树林,像三条船淌过一浪一浪的碧波。我的耳畔响起《诗经·桑中》,响起汉乐府《陌上桑》,响起南北朝的《采桑度》,我看见康熙久久伫立在《采桑图》前,画中的年轻男子爬在桑树上往树下扔着桑葚,树下一位男子撩起衣襟仰头去接,一位红衣孩童蹲在地上捡掉落的桑葚,康熙仿佛听到了桑田中采桑男女的欢声笑语,题笔道:桑田雨足叶蕃滋,恰是春蚕大起时。负筥携筐纷笑语,戴鵀飞上最高枝。(3)在黄昏的桑田里,没有戴鵀鸟,也没有踩着桑梯爬上桑树如鸟儿般歌唱的采桑女们。空中一匹骏马形状的晚霞飞驰在桑林之上,雨后粘成一团的湿气,被一声声锐利的“咔咔”声啄破。骏马,沈桂章看不见,如果有戴鵀鸟飞过,沈桂章也看不见。他抬着头,“咔咔”地剪着桑枝,眼睛看向虚无。花甲之年的脸藏在一顶灰布帽下,很瘦,身上是一件印着一行小字的蓝布工作服,脚上是一双军绿色的旧解放鞋,①整个人显得有点旧。他的头循着声音转向我们,白亮的目光无着无落。几年前,他的白内障手术失败,几近失明。干杂活农活,采桑养蚕,倒是一点都不妨碍,如他所说,手感在的。这一片桑林,喂养着家里三张半蚕种、十万条蚕,桑叶一采完,就要赶在天黑前将桑枝剪完,否则,枝条就老了,不好剪了。(4)邵云凤剪一枝桑枝最多只需一秒。②左手抓住桑枝,一拗,右手的剪刀顺势一绞,一枝枝桑枝,瞬间臣服在她两条老桑枝般的胳膊之下。一棵桑树有七八根桑枝,她五六秒就能完成,而我用了两分钟,虎口已被压出一道道深红的印。这些印她也有过,十三岁就有过,岁岁年年,如今早已变成了老茧。夕阳挂在一棵桑树上,她“咔咔”剪下去,夕阳没有掉,掉落的是一颗颗发紫的熟桑葚。桑葚很甜,他们没空吃,白白掉在地上,每一棵桑树下的泥地都被洇染成了紫色。(5)从蚕种孵化到收蚕茧,约一个月,每天三点起床,四点半喂好蚕,天一亮去地里采桑叶,采好桑叶再回家吃八十岁老母亲烧的早饭。二十四小时要喂三四次,其余时间采桑,剪枝,整理桑叶,晚上九点多喂好蚕,十点多睡觉,一天睡四五个小时。最辛苦的,是三天之后,蚕快要做茧了,像一垄垄正在灌浆的水稻丰收在望,桑叶要喂厚一点,照料得要更勤一点。这是“辛勤减眠食,颠倒着衣裳”的一个月,也是担惊受怕的一个月。第一怕,是断粮。几年前,秋蚕将熟,整个杭嘉湖地区所有桑叶都被虫吃了,好不容易养大的蚕,到了最后一周活活饿死,几乎绝收。怕蚕宝宝生病,僵掉。怕蚕茧卖不掉,十五天后就会变蛾,咬破蚕茧,茧子就废了。怕蚕茧卖不出好价钱。(6)沈桂章是名闻方圆百里的养蚕能手。他当过兵,当过村支部委员,办过水泥厂、福利厂,养蚕养了几十年,以前每年要养十几张蚕种,楼上楼下七间蚕房。人们只道他蚕养得最好,他自己知道,窍门是有的,主要还是用心,平时桑叶铺得薄一点,蚕间隔得稀疏一点,这就意味着要勤喂,多花工夫。③和江南大地上无数养蚕人家一样,勤快,是本分。(7)“我们这一代人养好了,就不养了,儿子他们不会养了,太辛苦了。”他声调平淡的话语将被暮色吞没时,我用力抓住它,心中黯然。是啊,五年后十年后多年以后,还会有集体合作社和蚕桑基地继续养蚕,有桑基鱼塘长久的保护传承,但散落民间的养蚕人家恐怕真没有了。“你们也不希望儿子养吧?换作我是你,也不想儿女那么辛苦。”我说。“对啦!你说得太对了!”他的声调骤然高起来,显得很兴奋,仿佛遇到了知己,说出了他最想说又不好意思说的话。如他所说,现在条件好了,农村跟城市差不多了,做其他事也能挣钱,养蚕实在太辛苦了。(8)暮色如雾,渐渐淹没桑林,淹没桑田与桑田之间的那片水域,水域倒映着最后一缕霞光,也倒映着一板车桑叶和两个人:邵云凤在前面摇摇晃晃拉着板车,沈桂章弯腰手扶着车尾,像一条晚归的船,驶过田埂,渡过村口,穿过两棵巨大的火桑树。④通往家门的窄窄的小路上落满了桑葚,泥地被桑葚汁洇染成了大片大片的紫色,像开满了迎他们回家的鲜花。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部分,“我”进入桑林,展开丰富想象,桑蚕与自我、中国文化、人类文明相融合,视野渐次扩大。B.第2段提到“采桑图”,作者想象康熙站在此图前的感受,采桑男女的欢声笑语中寄寓着对丰收的期盼。C.第7段作者的换位思考,让沈桂章如遇知己,是因为作者理解沈桂章种桑养蚕的辛苦和抱怨,说出了他的心声。D.文章结尾部分,将人物放置在环境中加以描写,画面感极强,有人与天地万物相融合的浑厚、深远意境。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用“旧”字,既写沈桂章的年老消瘦又写穿着的简朴过时,还蕴含言外深意。B.句子②运用比拟,把人和劳动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融为一体,形象性和抒情性兼具。C.句子③中,养蚕人的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教育培训合同:教育机构与学员就教育培训服务达成的一致协议包括培训内容、时间、费用等
- 草耙手动的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委托管理合同
- 2024年度广告代理合同: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广告代理
- 轻型货车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新能源产业材料采购合同
- 2024年度报关代理及清关服务合同
- 2024年度无人机监控设备采购与安装合同
- 2024年度出版合同的出版内容与出版数量
- 胸衣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电力系统分析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东北电力大学
- 孤立性肺结节的CT诊断
- 公共关系学形考任务四答案
- 学生手机(电子手表)携带申请表
- 巴厘岛旅游介绍
- GB/T 37194.2-2018塑料聚苯硫醚(PPS)模塑和挤出材料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 英语教师基本功大赛笔试试题(附答案)
- 化粪池危险防护应急预案
- GB/T 23446-2009喷涂聚脲防水涂料
- GB/T 20572-2019天然肠衣生产HACCP应用规范
- GB/T 19425-2003防伪技术产品通用技术条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