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_第1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_第2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_第3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_第4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和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历史观问题上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它是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政治法律思想包括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

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由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意识形式。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举得、历史的。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

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历史是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特点是: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

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特点是: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的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应地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金额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快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相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是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依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是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但是有些国家在发展中经历了几种是形态依次更替的典型过程,也有些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甚至多种社会形态特征交叉渗透;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而有些国家的是形态则长期陷于停滞状态;即使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的特点。所以有这些,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们对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