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山场镇雨污分流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_第1页
《鹿山场镇雨污分流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_第2页
《鹿山场镇雨污分流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_第3页
《鹿山场镇雨污分流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_第4页
《鹿山场镇雨污分流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概况1.1勘察的目的、要求、任务及勘察阶段拟建管道工程位于,为满足施工图设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设方)特委托我院对拟建工程场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直接详勘)。双方于2024年04月正式签定了《建设工程勘察合同》,建设方同时提出了《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及1:500管网平面图、设计纵断面图,要求按国家现行有关勘察规范提出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为管道施工图设计和施工方案的确定提供地质依据。本工程设计任务由中城科泽工程设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次勘察的目的及任务为:1.1.1根据甲方提供的《工程勘察委托书》,本次勘察阶段为详细勘察,勘察目的是查明拟建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可靠的地质依据和设计参数。1.1.2查明拟建管道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不良地质作用等工程地质条件及场地环境条件,评价场地的稳定性及建设适宜性。1.1.3查明拟建场区地层岩性、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埋藏条件与分布规律等工程特征。1.1.4查明拟建场区覆土厚度、岩体风化程度、岩体的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及岩体完整性等条件,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场地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1.1.5查明管道沿线的不良地质、特殊地质和环境地质的成因、类型、规模、性质、分布规律等,分析评价其诱发条件、发展趋势及其对拟建物的危害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整治措施及建议。1.1.6划分建筑场地类别,对拟建管道沿线进行地震效应评价。1.1.7查明拟建管道沿线与已有建筑物的相互关系,分析评价拟建工程的施工对工程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及建议。1.1.8对拟建管道开挖后形成的临时基坑边坡进行评价,提出合理的支护措施建议;对管道基础持力层及基础形式提出建议。1.2拟建工程概况现状镇区排水系统建设不完善,主要以现状沟渠进行污水的收集和输送,生活污水就近排入石羊河,河流下游鹿山大道处有截流坝一座,雨污水经鹿山泵站提升至经开区污水管网。旱季及高温天气场镇异味较重,为了解决鹿山镇区近期污水问题,需进行鹿山场镇雨污分流项目工程建设。本次工程主要接现状污水管道,沿现状道路及河道敷设,沿途收集各片区剩余段污水,污水管道采用重力流敷设(E线架空段采用压力管),管径为DN300mm、DN400mm,管道沿线采用明挖浅埋或架空的方式施工,基础型式为砂垫层施工(架空段为独立基础)管线全长859.16m,具体布置如下:表1.2-1设计管道情况一览表管线编号长度(m)设计管道底标高(m)管径(mm)材质基础型式A371.61375.76~377.34DN400双壁波纹管(HDPE)砂垫层基础B37.06377.92~381.30DN300双壁波纹管(HDPE)砂垫层基础C226.20376.35~384.30DN400双壁波纹管(HDPE)砂垫层基础D66.82382.10~391.60DN400双壁波纹管(HDPE)砂垫层基础E157.47375.76~376.56DN400钢管(压力管)独立基础各段拟建管网沿线按设计标高临时开挖后,将在管网两侧形成临时基坑边坡,最大基坑边坡高度为1.50m,临时基坑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1.3勘察工作依据及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1.3.1勘察工作依据(1)《建设工程勘察合同》;(2)《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3)由建设方提供的工程地质平面图、设计纵断面图(1:500)。1.3.2主要执行的技术规范主要规范:(1)《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4)《工程测量标准》(GB50026-2020);(5)《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6)《工程岩体试验标准》(GB50266-2013);(7)《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0版);(8)《重庆市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9)《重庆市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规定》。(10)《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11)《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1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13)《工程勘察通用规范》(GB55017-2021)(14)《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15)《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16)《工程测量通用规范》(GB55018-2021)(17)《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JGJ476-2019)1.4工程勘察等级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的规定:拟建管线为城市污水管道,管径<1000mm,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岩土种类较少,除素填土外,无特殊性岩土,岩土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场地类别划分为中等复杂场地(详见表1.4-1);临时基坑安全等级二级;因此,综合确定本次市政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表1.4-1市政工程场地复杂程度划分判定因素场地特征场地类别场地复杂程度复杂中等复杂简单地形、地貌地形起伏较小√中等复杂岩层倾角(°)9°√岩土特征岩土种类较多,性质变化较大√岩体完整程度较完整√土层厚度(m)平均土层厚度0~8.4m√地表水、地下水对岩土体影响程度中等√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中等强烈√1.5勘察工作布置及任务完成情况1.5.1勘察范围及勘察阶段的判定本工程勘察范围符合渝建[2013]345号文件要求。勘察范围及勘察阶段相关判定过程见表1.5-1、表1.5-2、表1.5-3。表1.5-1选址勘察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及工程项目判定结果建设场地1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发育,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5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不良地质作用影响面积远小于建设场地的50%。不需进行选址勘察2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抗震危险地段建设场地。地震时不会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现象。不需进行选址勘察建设项目1投资20亿元以上的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本工程投资远小于20亿元。不需进行选址勘察2大型工矿企业厂区整体迁建。不属于。不需进行选址勘察3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大于1000m的越岭隧道和跨越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江底隧道和大型桥梁等需进行多方案比选的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不属于。不需进行选址勘察表1.5-2初步勘察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及工程指标判定结果场地及项目1在复杂场地上建设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中等复杂场地;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不需进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设场地1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较为发育,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3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不良地质作用影响面积远小于建设场地的30%。不需进行初步勘察2场地地形坡角大于30°的自然土坡或地形坡角大于60°的自然岩坡,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5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场地地形整体平缓,地形坡角大于60°的自然岩坡影响面积远小于建设场地面积的50%。不需进行初步勘察3三峡库区175m蓄水位(吴淞高程)岸线外侧水平距离100米范围内的建设场地。与三峡库区175m岸线外侧水平距离在100米以上。不需进行初步勘察4存在矿产采空区或地下洞室,且采空区或地下洞顶距离拟建工程最底面小于2倍洞跨的建设场地。场地内地下无采空区和地下洞室。不需进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设项目1总建筑规模大于50万m2且高层建筑规模占总建筑规模的比例超过70%的大型住宅区。不属于。不需进行初步勘察2建筑高度大于200m的超高层建筑。不属于。不需进行初步勘察3总建筑面积超过10000m2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或长度大于500米的隧道。不属于。不需进行初步勘察4主跨跨径150m及以上的斜拉桥、悬索桥等缆索承重桥梁以及拱桥,立体交叉线路为3层及3层以上(不计地面道路及地道)的大型互通立交桥梁。不属于。不需进行初步勘察表1.5-3勘察范围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边坡判定结果基坑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岩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岩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大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满足勘察范围2土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土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大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满足勘察范围3当需要采用锚杆(索)支护时,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不需要采用锚杆(索)支护满足勘察范围1.5.2勘察工作的布置本工程勘察方法以工程地质钻探为主,辅以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工程测量、地下水观测、原位测试、室内岩土试验等多种勘察手段。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采用1:500现状地形图,现场实际勾绘了地层界线,并在场地外基岩露头处实测了地层与裂隙产状,其精度满足规范要求。测绘范围面积约0.104km2,采用追索法与穿越法相结合的手段,对拟建场区进行地层界线划分、不良地质作用调查、岩层产状及裂隙调查等,以查明场区及其周边附近地段的地质条件。工程测量:本工程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基本等高距为0.5m,依据建设方提供的2个控制点(KZ-01、KZ05,见表1.5-4)采用索佳SEJ500电子全站仪进行钻孔定位及孔口标高测量。其成果详见附件《测量成果说明》。表1.5-4工程测量控制点情况一览控制点号X(m)Y(m)H(m)KZ-013401158.259530081.205384.90KZ-053401379.913529931.996381.43工程钻探: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的规定,勘探线、钻孔根据拟建管线中心线按一定间距布置,勘探点间距根据实际地质条件进行确定,若遇有软弱夹层或不利结构面时,应适当加密。勘探点深度应穿过潜在滑动面并进入稳定岩层。纵断面钻孔间距50~100m(明挖浅埋段)、40~80m(架空段不等,共布置纵断面5条,横断面1条;本次勘察共布置钻孔25个,钻孔进入拟建管道基底持力层4.00~6.00m。钻孔具体布置及编号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水位观测:在钻探施工结束后将钻孔内的残留水抽干,并间隔24小时后对所有钻孔进行了水位观测。原位测试:为确定人工填土层的密实程度,本次勘察对4个钻孔的填土进行了重型动力触探试验。3个粉砂土层钻孔中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室内试验:现场采取原状土样6组进行室内土常规试验。另采取岩石岩芯试样10组,测试项目为岩石的抗压及物理力学试验。1.5.3勘察工作完成的实物工作量本次勘察工作从2024年04月16日—2024年04月18日完成野外作业,出动XY-100型钻机3台,外业共历时3天,外业全部完成后随即展开内业资料的整理工作。本次勘察完成的实际工作量详见表1.5-5:表1.5-5完成的实物工作量类别工作项目工作内容及工作量外业工作工程地质测绘测绘面积约0.104km2工程测量测放钻孔23个,实测纵断面5条,横断面1条,总长度1.123km。工程地质钻探完成钻孔23个,总进尺169.40m。水位观测水位观测23孔。原位测试现场对4个钻孔进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12.0m/4孔。3个粉砂土层钻孔中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3次/3孔。地质调查点现场地质调查点1个。内业工作室内岩土试验6组原状土样进行室内土常规试验,10组岩样进行抗压实验。图件总图例1张,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张,工程地质剖面图6张,钻孔柱状图23张,动力触探曲线图4张。1.6勘察工作质量评述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工程地质测绘以1:500现状地形图为底图,对勘察范围及邻近场地进行测绘与调查,满足规范要求。工程测量:本次勘察工作的测量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以建设方提供的KZ-01、KZ05两个控制点为平面和高程起算依据,在此基础上采用全站仪引测支点到场区内作为勘探点放样的控制依据,进行坐标定位放孔、收孔和剖面测量。测量定位误差小于0.10m,标高误差小于0.05m,满足规范要求。钻探工作:工程地质钻探严格按照《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T87-2012

)执行,钻进技术参数选择合理。出动3台XY-100型钻机钻探施工,回旋钻进取芯,钻进操作按照钻探规程进行,严格控制钻探回次和转速,钻孔质量良好,反映地层结构清晰。素填土采取率>60%,粉砂土采取率70~80%,粉质粘土采取率>90%,强风化岩石采取率>70%,中等风化岩石采取率>80%,采取率符合规范要求。回次岩芯按顺序摆放,及时填写回次标签并作好原始记录。在钻探施工过程中有地质技术员在现场了解钻探揭露情况并及时进行编录,野外资料真实可靠。钻孔完成后将中风化岩芯回填原孔位,上部覆土及强风化借用人工素填土回填封闭。水位观测:在钻探施工结束后对所有钻孔进行了地下水位观测,并在间隔24小时后对所有钻孔均进行了地下稳定水位的量测。并根据区域资料,评价场地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原位试验:勘察期间,为确定土体密实程度,现场对人工填土层进行了重型动力触探试验。3个粉砂土层钻孔中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试验过程严格按照规范规程的要求进行,试验数据可靠。取样及室内试验:根据拟建工程的具体特点,本次勘察现场采用薄壁取土器采集了6组原状土样,样品等级为Ⅰ级,进行室内土常规试验;另利用钻探岩芯采集采取岩石岩芯试样10组进行室内单轴抗压试验。所有样品均按相关操作规程现场采集、现场包装,并及时送往具有试验资质的检测中心进行室内检测,送检和试验过程符合规范要求。室内作业:以上各项工作均严格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规程执行,在此基础上将已获资料综合分析整理编制成本报告。绘图软件采用北京理正8.5版,报告采用office2007编制,文图清晰。外业见证:本次勘察工作达到了建设方及相关规范的要求,勘察工作中建设方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外业检查验收,同时委托了具有外业勘察见证资质的重庆得武岩土工程有限公司进行了全过程的外业勘察见证(见证员:匡杨,见证员印章号:YKJZ-2320963-0001),本次勘察工作质量合格。综上所述,本次勘察的野外各项施工作业均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进行,各环节严格把关,责任到人,较好地完成了勘察任务,完成工作量及质量均能满足详细勘察的要求,达到了预期勘察目的,提交的勘察成果资料经审查合格后可供设计及施工使用。2、工程地质条件2.1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拟建管道沿线位于万州区鹿山场镇,汽车可直通现场,交通较便利,地理位置较好。拟建管道沿线现状为构造剥蚀浅丘地貌,本次勘察范围内拟建5条拟建管网,管道走向基本沿着现有已建河道及道路敷设。本次工程线形较段,经过区域场地周边环境复杂程度一般,主要为河道及场镇道路、房屋。场地整体地形一般,沿线范围各段管网高差起伏整体较小,最大高差约20m,地形坡度一般在0~15°,局部地段较陡,最大可达35°。2.1-1交通位置图2.2气象、水文勘察区属于暖湿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根据万州气象站资料,全年无霜期320d以上,多年平均气温18.1℃,最高温度43.2℃(2006年8月16日),最低温度-3.7℃(1977年12月26日),气候垂直分带明显,长江河谷一带较周围气温高1~3℃;本地多年平均降水量1181.20mm,且多集中于每年的5~9月,占年降水量的70%,最大月降水量711.8mm(1982年7月),最大日降水量175mm(1987年8月16日),最大连续降雨时间16d,夏季多大雨和暴雨,如2000年5~8月,降水量达985.1mm,占当年降水总量的83.4%;历年最大积雪厚50mm;最大瞬时风速33.3m/s,风向多为ESE及ENE,历年最高气压1020.30mb。拟建管网位于鹿山场镇内,管线分布较分散,场地内由北向南发育石羊河流经场地。勘察期间实测水深0.10~1.20m,随季节变化较大,据访问水沟最大洪水位高出沟底约2.00m,水位高程370.50~380.70m。2.3地质构造场地在构造单元上处于新华夏系四川沉降带川东褶皱东北端的万州向斜南东翼,北临铁峰山背斜,南临方斗山背斜,属川东典型的隔挡式分布区。(图2-11:50万万州区构造纲要图)。图2.3-11:50万万州区构造纲要图本区域内实测岩层产状:320°∠9°,岩层呈单斜产出,地层连续稳定,结合差,地层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岩性由砂岩及砂质泥岩互层产出。区内新构造运动不强烈,表现为大面积缓慢间歇性抬升,无断层通过,区域地质构造上本区属于稳定场地。拟建场地地表多为第四系土层覆盖,厚度一般,根据本次钻探,场地内未见断层构造及构造破碎带。通过对场地周边基岩出露部位进行调查和实测,场地岩体中发育以下两组裂隙:裂隙LX1:产状70º∠80º,裂隙间距1.20~3.00m,张开度1~3mm,可见延伸长度2.00~4.50m,表面平直,无充填物,贯通性差,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裂隙LX2:产状330º∠75º,裂隙间距0.80~2.40m,张开度2~3mm,可见延伸长度1.50~3.00m,表面平直,无充填物,贯通性差,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岩层结构面:产状:320°∠9°,层间未见软弱夹层及其它充填物,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经本次勘察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区内未发现断层,地质构造简单。据记载,以万州区为中心的50km范围内历史上没有震级Ms≥4.5级的地震和4级以上有感地震记载,工程区属弱震区,构造稳定。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程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地震特征周期为0.35s。根据长江委1995年对三峡地区地震烈度的复核成果,万州城区50年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为5.7度,对应的加速度峰值为49gal;50年1%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为6.5度,对应的加速度峰值为115gal。万州区50年超越概率基岩地震动参数位置超越概率地震烈度加速度峰值(gal)万州区(勘察区)63%4.92310%5.7495%6.0651%6.51152.4地层结构根据地面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场地地层主要发育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粉质粘土层(Q4al+pl)、粉砂土层(Q4al+pl)及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现根据岩性由新到老分述如下:2.4.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素填土:杂色;不均匀,土体稍密,稍湿;主要由砂泥岩碎石及粉质粘土组成,多成散块状,硬质物含量约10~20%,粒径1~20cm;为该场地道路及附近房屋修筑堆填形成,回填时间5年以上。本层场地内分布广泛,揭示厚度0.20(ZY2)~8.40m(ZY24)不等,层底高程365.90~389.10m。2.4.2第四系全新统粉质粘土(Q4al+pl)粉质粘土:红褐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充填有少量砂泥质角砾,可塑状,粘性较强,可搓成条状,刀切面稍有光泽,土质均匀性一般,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本层场地内分布较少,揭示厚度0.50m(ZY16)~6.20m(ZY2)不等,层底高程368.20~388.60m。2.4.3第四系全新统粉砂土(Q4al+pl)粉砂土:浅黄色;主要由石英、长石等隐晶质成分组成。含少量粘土矿物。土体呈散状,稍湿。颗粒介于粉砂土和粉土之间,砂性较重,主要为岩石风积成因形成。本层场地内分布广泛,揭示厚度1.50(ZY3)~3.00m(ZY1)不等,层底高程375.80~377.92m。2.4.4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岩(J2s-Ss):灰色、灰白色,主要由石英、长石及云母等矿物组成,中~粗粒结构,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强风化带岩芯较破碎,多为块状和短柱状;中风化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节长一般在8~40cm。砂质泥岩(J2s-Sm):紫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含长石、云母、石英等隐晶质成分,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局部含砂质较重;强风化带岩芯较破碎,多呈碎块状,少量短柱状;中风化裂隙基本不发育,岩芯较完整,呈柱状,节长一般在6~30cm。根据钻探揭露,拟建场地范围内基岩高程埋深于365.90~389.10m之下,地层时代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为内陆湖泊相沉积。2.5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2.5.1基岩面特征根据钻探揭露及地表调查,拟建管道沿线岩层产状320°∠9°,基岩面总体与地表坡度基本一致,一般为0~15°,局部地段可达30°。2.5.2基岩风化带特征强风化带岩体:网状风化裂隙发育,岩体极破碎,岩芯多呈碎块状~块状,仅少量为短柱状或粉状,岩质极软,失水后自动崩解成碎块,手捏岩芯易碎散,钻探揭示厚度0.30~2.20m,岩体极破碎。中风化带岩体:泥岩裂隙总体上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芯多呈块状、短柱状。砂岩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岩芯多呈呈碎块状、块状、短柱状。2.6水文地质2.6.1地下水场区内地下水主要赋存在地表松散土层以及基岩浅层风化裂隙中,以第四系孔隙水和浅层基岩裂隙水的形式存在。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在第四系松散堆积体内,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人工填土及粉砂土透水性好,富水性差,为相对含水层;粉质粘土属透水性差,属相对隔水层;地下水受岩性、地貌和覆盖层厚度变化大且受大气降水控制,无统一地下水位。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和生活污水补给,沿地表顺坡排出场地,仅在雨季易形成短时孔隙水,属上层滞水性质,受季节影响明显。场区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及砂质泥岩,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强风化基岩风化裂隙中。因场地补给源单一、补给量匮乏,基岩构造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上覆松散体中的孔隙水补给,通过上覆土体垂直入渗或直接沿裂隙径流,向低洼处排泄,场地基岩裂隙水总体较贫乏。勘察施工过程中,对所有钻孔的残留水抽干后进行了水位观测,除石羊河钻孔内存在稳定水位外,未见其它钻孔内水位有恢复迹象。说明场地拟建管道范围内地下水较贫乏,在雨季施工时,地表水易沿着第四系土层中局部渗入,故在管道施工时应加强地表水的排水防渗工作,并采取集水井等措施进行管线施工。本次拟建A线污水管网设计管底标高低于石羊河现状水位,施工期间应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且设计需考虑水位浮力作用。此外,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根据相邻场地水质分析资料,本场地地下水及地表水对建筑材料(含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等)具有微腐蚀性。2.6.2场地土的腐蚀性评价拟建管道沿线地基土主要为素填土、粉砂土及粉质粘土,其中素填土主要由粉质粘土、粉土以及少量砂土组成。场地及周边没有化工、印染等污染源,也没有固体废弃物、有害放射物质等,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1条,结合场地周边已有建筑侵蚀情况和场地地下水试验指标,结合当地已有的工程经验,判定本场地土对建筑材料有微腐蚀性。2.7不良地质作用拟建管网开挖后将在管网沿线两侧形成临时基坑边坡,将对拟建管网产生直接影响,须进行有效治理。本次勘察以点带面,拟建管线部分地段位于已建场镇道路上,施工前应对场地内地下管线等埋藏物进行详细排查,避免管网施工对其产生不利影响。除此之外,根据钻孔数据、场地及周边地表工程地质调查,本次场地在本次勘察范围内未发现断层、泥石流、滚石、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3、岩土物理力学特征3.1岩土分层及试验统计依据本次勘察岩土分层以现场岩性鉴别、结合室内试验成果作为划分依据。素填土:分布广泛,稍湿,结构松散-稍密,主要根据现场岩芯结合现场原位测试鉴定。粉砂土:分布广泛,稍湿,结构稍密,主要根据现场岩芯结合现场原位测试鉴定。粉质粘土:场地内局部分布,本层呈可塑状。主要根据现场岩芯鉴定,并结合室内试验成果及地区经验进行综合分层。基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取样困难,主要以现场岩芯鉴定进行分层;中等风化泥岩及砂岩较完整,在钻孔中采集中等风化带岩样10组,根据现场岩芯鉴定结合室内试验成果进行综合分层。室内试验进行天然及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物理力学试验。3.2岩土试验成果统计3.2.1统计公式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依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14章相关公式进行,主要应用了以下公式:1、计算平均值公式:2、计算标准差公式:3、计算变异系数公式:4、计算某一风险概率时的修正系数公式:5、计算标准值公式:式中:——岩土参数的标本数;——岩土参数;——岩土参数的平均值;——岩土参数的标准差;——岩土参数的变异系数;——某一风险概率时的修正系数(本工程取0.05),式中当指标作为作用项时,取“+”号;当指标作为抗力项时,取“-”号;——岩土参数标准值。3.2.2岩、土试验统计成果及评述人工素填土在勘察区整个场地均有分布,层厚差异较小,本次勘察在4个钻孔内作了4次重型(N63.5)动力触探试验,根据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统计成果,人工素填土修正击数平均值4.77~8.29,修正击数厚度加权平均值6.53,密实程度为松散~稍密,变异系数0.07~0.13,变异性很低~低,说明人工素填土的均匀性一般。统计见表3-1。重型(N63.5)动力触探试验适应性分析:本场地人工素填土粒径1~20cm,但其含量较小仅约10~20%,且素填土本身呈松散~稍密状,密实程度不高,采用超重型动探明显能量过大;另本场地动探主要作用为揭露素填土密实度,勘察建议结合杆长对素填土采用修正后的击数评价其密实程度。表3-1人工素填土动力触探测试数据统计孔号触探深度(m)修正平均值修正标准差修正变异系数变异系数N63.5加权平均值(击)ZY52.00~5.008.030.550.076.53ZY160.50~3.508.290.610.07ZY221.00~4.005.030.570.11ZY242.00~5.004.770.600.13本次勘察对场地内的粉砂土进行了3次/3孔标贯试验,标贯试验指标按未修正击数统计,平均值为6.00,标准值为6,因此判定粉砂土层的密实程度为松散。粉砂土标贯测试数据根据概率理论的规范公式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表3-2。表3-2粉砂土标准贯入测试数据统计孔号标贯(次)上端深度(m)下端深度(m)标贯击数(击)ZY3bg11.101.406ZY7bg11.501.807ZY9bg11.201.505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样本数n3平均值μ06标准差σ1.00变异系数δ0.167修正系数ψa0.75标准值μk4.5粉质粘土:本次勘察在现场采用薄壁取土器连续压入法采取6组原状粉质粘土,样品等级为Ⅰ级,进行了室内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根据试验统计成果,土的液性指数在0.18~0.35之间,塑性指数在11.4~13.6之间,属硬~可塑状粉质粘土。压缩系数为0.37MPa-1,属中压缩性土。统计成果见表3-3。本次勘察取5组中风化砂岩岩样进行室内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分别得到天然状态和饱和状态下砂岩单轴抗压强度指标数据各15个。根据统计结果,中风化砂岩天然状态下抗压强度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319,饱和状态下抗压强度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389(主要原因为砂岩抗压强度受含砂量大小影响,部分砂量较高砂岩抗压强度稍高,导致变异系数偏高),变异性中等。统计结果见表3-4。表3-4中风化砂岩抗压强度统计表序号岩样编号单轴抗压强度天然(MPa)饱和(MPa)1ZY117.020.618.610.213.611.92ZY640.641.142.434.533.735.63ZY850.943.943.841.337.437.24ZY1129.229.628.722.822.522.45ZY2523.829.331.318.822.224.1本数n1515最大值max50.941.3最小值min17.010.2平均值φm32.725.9标准差σf10.4510.07变异系数δ0.3190.389统计修正系数γs0.850.82标准值φk27.921.2根据室内试验统计,中风化砂岩为较软岩,软化系数0.760。本次勘察取5组中风化砂质泥岩岩样进行室内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分别得到天然状态和饱和状态下砂质泥岩单轴抗压强度指标数据各15个。根据统计结果,中风化砂质泥岩天然状态下抗压强度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250,饱和状态下抗压强度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263,变异性中等;统计结果见表3-5。表3-5中风化砂质泥岩抗压强度统计表序号岩样编号单轴抗压强度天然(MPa)饱和(MPa)1ZY133.493.973.632.102.232.152ZY144.825.705.533.183.483.373ZY156.847.997.374.464.954.724ZY206.237.408.094.004.525.015ZY235.776.336.883.743.924.26本数n1515最大值max8.15.0最小值min3.52.1平均值φm6.03.7标准差σf1.500.98变异系数δ0.2500.263统计修正系数γs0.880.88标准值φk5.33.3根据室内试验统计,中风化砂质泥岩为软岩,软化系数0.623。3.2.3设计参数选取3.2.3.1土体物理力学指标人工素填土、粉砂土、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指标根据现场岩芯鉴定结合原位测试统计成果,并参考地区经验取建议值。3.2.4岩土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压实填土:后期压实填土须经过严格压实处理并达到相关规范要求,地基承载力应根据现场荷载试验测定。砂卵石土:该层在场地内主要分布在现状河道内,层厚一般。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在施工阶段由静荷载测试确定。粉质粘土:根据粉质粘土表3-3中统计结果,土体e=0.698,IL=0.28,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表14.3.3-3条进行查表取值,粉质粘土地基极限承载力平均值为465.00kPa,类比邻近场地勘察结果,结合地区经验综合,修正后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取320kPa。基岩:岩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uk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14.3.2条中的规定,将砂岩(饱和值)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乘以地基条件系数(较完整,取1.10),砂质泥岩(天然值)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乘以地基条件系数(较完整,取1.10)计算确定:中风化砂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uk=21.2MPa×1.1=23.32MPa。中风化砂质泥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uk=5.3MPa×1.1=5.83MPa。3.2.5岩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14.3.5条中的下列公式计算及结合地区经验值确定:fak=γffuk式中:fak—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uk—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γf—地基极限承载力分项系数|(土质地基取0.50,岩质地基取0.33)压实填土:当压实系数≥0.96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结合当地建筑经验,建议取150kPa,但最终应通过现场荷载试验确定,需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粉砂土:根据现场岩芯结合原位测试统计成果判断,场地内粉砂土呈松散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80kPa,但最终应在施工阶段由静荷载测试确定。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的承载力特征值fak=320kPa×0.50=160kPa,本次勘察为枯水期,根据周边工程经验,鹿山场镇整体地下水较丰富,尤其在雨季,考虑施工扰动和地表水影响,该区域内段表层粉质粘土含水量较高,其承载力较低,建议粉质粘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120kPa。强风化基岩:根据现场岩芯观察,结合当地建筑经验及有关规范,建议强风化砂岩取400kPa、砂质泥岩取300kPa。中风化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3320kPa×0.33=7695kPa。中风化砂质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5830kPa×0.33=1923kPa。3.2.6岩体基本质量等级1、岩石坚硬程度根据上述岩石抗压试验成果统计表,中风化砂岩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27.9MPa,软化系数0.760,为不易软化的较软岩;中风化砂质泥岩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5.3MPa,软化系数0.623,为易软化的软岩。2、岩体完整程度钻孔钻入中风化岩体泥岩岩芯多呈柱状、长柱状,采取率>80%,少量呈块状,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砂岩呈碎块状,少量短柱状,岩体较破碎。3、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3.1.7条,基岩分为强风化及中风化,场地强风化层岩体破碎~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场地中风化砂岩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27.9MPa,为较软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中风化砂质泥岩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5.3MPa,为软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3.2.7土、石类别及可挖性等级依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附录A中土、石可挖性分类标准,并结合试验统计成果综合评定。本场地地层结构由上至下为素填土、粉砂土、粉质粘土、强风化基岩、中风化砂岩及砂质泥岩。土、石类别及可挖性等级评定如下:粉质粘土:土石类别属松土,土石等级为Ⅰ级;素填土:土体松散~稍密,土石类别属普通土,土石等级为Ⅱ级;粉砂土:土体结构为松散,含一定硬质物成分,土石类别普通,土石等级为Ⅱ级;4、强风化基岩:裂隙较发育、质极软,土石类别属硬土,土石等级为Ⅲ级;5、中风化砂质泥岩:岩体完整连续、质软,土石类别属软石,土石等级为Ⅳ级。6、中风化砂岩:岩质较硬,土石类别属次坚石,土石等级为Ⅴ级。3.3岩土体参数建议值根据野外岩芯鉴别、动探测试及室内试验统计成果,结合当地建筑经验,本场地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详见表3-6。表3-3粉质粘土试验成果统计表序号样品编号物理性质界限含水率固结试验天然抗剪强度饱和抗剪强度含水率天然密度饱和密度干密度土粒比重孔隙比饱和度液限塑限液性指数塑性指数压缩系数压缩模量粘聚力内摩擦角粘聚力内摩擦角WoρoρρdGseSrWLWLILIPav0.1-0.2Es0.1-0.2cφcφ%g/cm3%%MPa-1MPakPa(°)kPa(°)1ZY2-122.01.972.001.612.720.68487.430.218.50.3011.70.335.1421.413.815.810.32ZY2-223.31.952.001.582.730.72687.632.219.10.3213.10.424.1519.313.612.710.43ZY16-120.22.002.041.662.720.63586.629.618.20.1811.40.334.8926.012.318.19.34ZY16-221.11.992.041.642.720.65587.631.118.60.2012.50.374.4122.414.816.310.75ZY22-124.21.911.971.542.730.77585.233.019.40.3513.60.404.4519.612.813.39.56ZY22-222.61.951.991.592.720.71086.631.318.70.3112.60.354.9223.113.817.210.3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统计:样本数n66666666666666666极大值max24.22.002.041.662.730.77587.633.019.40.3513.60.425.1426.014.818.110.7极小值min20.21.911.971.542.720.63585.229.618.20.1811.40.334.1519.312.312.79.3平均值μ022.21.962.011.602.720.69886.831.218.80.2812.50.374.6622.013.515.610.1标准差σ1.460.030.030.040.010.050.921.250.430.070.830.040.382.480.872.150.55变异系数δ0.0660.0170.0140.0270.0020.0730.0110.0400.0230.2510.0660.1020.0810.1130.0650.1380.055修正系数ψa0.910.950.890.95标准值μk19.912.813.89.6表3-6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岩土名称重度(kN/m3)天然直接快剪饱和直接快剪土体水平抗力比例系数/岩石水平抗力系数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MPa)承载力特征值(kPa)边坡临时坡率值(为无软弱外倾结构面)岩石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基底摩擦系数天然饱和内聚力(ka)内摩擦角(°)内聚力(kPa)内摩擦角(°)天然饱和H≤8m(岩质边坡)H≤5m(土质边坡)8<H≤15(岩质边坡)5<H≤8(土质边坡)素填土19.0*19.50*6*28*4*23*5MN/m4*///1:1.501:1.75//压实填土19.8*20.0*0*30*0*25*8MN/m4*//150*1:1.251:1.50/0.20*粉砂土19.2*20.0*/22*/20*10MN/m4*//80*1:1.501:1.75/0.30*粉质粘土19.620.119.912.813.89.615MN/m4*//1201:1.251:1.50/0.25*强风化砂岩23.8*24.0*/35*//60MN/m4*//400*1:0.751:1.00120*0.35*强风化砂质泥岩23.0*23.5*/32*//40MN/m4*//300*1:0.751:1.00100*0.30*中风化砂岩25.4*25.6*////350MN/m3*27.921.276951:0.351:0.50760*0.55*中风化砂质泥岩25.3*26.0*////60MN/m3*5.33.319231:0.501:0.70360*0.50*岩层层面50*20*裂隙50*19*1、*为经验值;2、压实填土各参数值宜根据现场实测压实系数及荷载试验校核。4、场地整体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4.1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修订版),拟建管道沿线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修订版)表4.1.3的划分标准并结合地区经验,场地土的类型:素填土剪切波速VS现取120m/s(后期压实填土应据压实情况复测后校核),土的类型属软弱土;粉砂土剪切波速VS=130m/s,属软弱土;粉质粘土剪切波速取160m/s,属中软土;强风化基岩VS>500m/s,为软岩;中风化基岩VS>800m/s,为岩石。根据钻探揭露,土层厚度变化较大,本次计算选取最不利地段进行计算。按设计标高场平后,上覆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修订版)第4.1.5条计算公式:υse=d0/tt=(di/υsi)υ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d0—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t—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d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厚度(m);υs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剪切波速(m/s);n—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根据计算成果,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修订版)中的有关规定,地震效应评价见下表4-1。表4-1平场后建筑物地震效应评价表拟建管网覆盖层厚度(m)等效剪切波速(m/s)计算钻孔场地类别特征周期(s)地段类别最大厚度素填土粉砂土粉质粘土A线1.50-1.50-130.00ZY1Ⅰ1类0.25不利地段B线6.400.20-6.20158.35ZY2Ⅱ类0.35一般地段(跨河部分为不利地段)C线1.661.66--120.00ZY10、ZY11间Ⅰ1类0.25一般地段(跨河部分为不利地段)D线3.002.50-0.50125.22ZY16Ⅱ类0.35一般地段E线8.408.40--120.00ZY24Ⅱ类0.35一般地段A线全线位于河道中,本次划分为不利地段。另B线和C线部分段跨河,为不利地段。针对不利地段,管道底标高位于河流最高洪水位之下时,设计需考虑管道的抗浮措施,且需考虑河岸与山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规范》GB50223-2008,本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标准设防类。4.2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本次勘察范围据钻探揭示地基覆盖层为素填土、粉砂土及粉质粘土,邻近河道部分地下水较为丰富,但拟建管道沿线为6度设防区,因此可不必考虑地震液化作用的影响。拟建管道沿线局部段地处斜坡地段,填土厚度差异较大,后期管道临时开挖回填后应进行压实处理。另外,管道开挖后两侧形成的基坑边坡在地震作用下易失稳垮塌,应进行有效的处理措施。场地岩体地震稳定性较好。4.3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通过钻探揭示、场地及周边地表调查,管道部分地段沿已建道路修建,该管道形式为明挖浅埋,该管线沿线地段未发现危岩崩塌、断层、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下洞室等不良地质作用。拟建管道沿管线地表整体平缓,局部较陡,场地处于稳定性状态,适宜本工程建设。根据现场调查、踏勘,管道沿线部分地段存在已建挡土墙及已治理边坡,目前挡土墙未发现有变形开裂等现象,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但在管线施工过程中,局部地段管线施工将在挡墙坡顶或坡脚形成开挖,对挡土墙存在一定影响,建议设计单位尽量优化设计调整管线布置位置,减小管线埋置深度以减小临时基坑开挖深度,且增大管线与挡墙坡脚距离(管线向道路中心靠近);施工时应进行分段施工,并尽量避免大型施工车辆作业,加强挡墙变形监测工作,若出现变形等迹象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及时通知参建各方协商处理。4.4相邻建(构)筑物的影响评价本次拟建管网位于鹿山场镇内,多段管线紧邻已建道路及挡墙等建构筑物。管网上覆土层主要为人工填土、粉砂土及粉质粘土,下覆基岩岩性为砂岩及砂质泥岩。多段管网距离已建房屋建筑、挡墙、道路较近,管网的开挖对已建建构筑物存在一定影响,建议:对于在已建挡墙前缘开挖的区段,考虑到本次管网基坑深度较小,临时基坑的开挖将对挡墙产生的影响一般。建议分段放坡开挖,施工期间加强已建挡墙的监测,若施工过程挡墙产生变形开裂,则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及时通知参建各方协商处理。对于在已建挡墙后缘及道路开挖的区段,将破坏原有路堤挡墙及路基,建议施工过程中封闭该段道路,管道完工后按原挡墙及道路设计对其进行恢复。部分地段管网距已建房屋较近,临时基坑的开挖将对其产生不利影响,建议采用横隔板临时支撑或适当调整管道路线、减小埋深,设计参数参照表3-6。施工期间,均应加强各段管网沿线已有挡墙和建筑物的变形监测,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5、工程地质评价及建议5.1管道分段评价及建议5.1.1管道分段评价1、A线(1)工程地质特征该段管道为直埋段(管径DN400mm),该段总长约371.61m,管底设计高程375.76~377.34m,该段主要沿石羊河河道布置,场地现状地貌整体较平缓,高差起伏较小,地面高程在376.26~378.84m之间,相对高差约2.00m。上覆土层为第四系粉砂土,下覆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及砂质泥岩,岩石层位稳定。(2)边坡稳定性分析按管道设计标高开挖后,将在管道左、右两侧形成临时基坑边坡,基坑边坡岩性为粉砂土及强风化基岩。土质基坑边坡部分地段基岩面平缓,开挖高度0~1.50m,安全等级为二级,直立开挖后可能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强风化基岩网状风化裂隙发育,破坏模式为沿岩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参考A~A’剖面。(3)地基持力层及承载力特征值该段管道建议采用砂垫层基础,采用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或中风化基岩作为管道持力层,回填时须清除表层淤质软土,回填土应分层分段碾压,密实度不小于0.96,其压实度及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压实填土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150kPa,后期应实测压实系数及荷载试验校核,基岩承载力建议按3-6取值。A线全线位于石羊河中,根据调查河道冲刷深度平均在0.50m左右,管道直接埋置于河道中将受冲刷外露并受浮力作用上浮,建议适当加大管道埋置深度并采用混凝土满包,减小河流冲刷及浮力的影响,设计20年一遇抗浮水位基本按现状水位超高2m左右,具体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另外,由于该段地基持力层性质变化较大,对地质变化相交地段,应做好管道的柔性连接措施,防止沉降不均匀造成管道变形破坏,引起管道渗漏。本次布置钻孔ZY17、ZY18位于已建房屋下部河道内,勘察期间被河道流水淹没,无法施钻,通过地质调查点DZD1及邻近ZY10、ZY11钻孔推测,该段管线所处地段土层覆盖厚度较小,为避免该段管线施工开挖时对周边架空房屋产生不利影响,建议该段管线适当浅埋以减小开挖量,并将管线位置置于河道中部,减小管线开挖对民房基础的影响。B线(1)工程地质特征该段管道为直埋段(管径DN300mm),该段总长约37.06m,管底设计高程377.92~381.30m,该段主要沿现状农田布置,场地现状地貌整体较平缓,高差起伏较小,地面高程在378.24~382.80m之间,相对高差约4.00m。上覆土层为第四系素填土、粉质粘土及粉砂土,下覆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岩石层位稳定。(2)边坡稳定性分析按管道设计标高开挖后,将在管道左、右两侧形成临时基坑边坡,基坑边坡岩性为素填土、粉质粘土、粉砂土及强风化砂质泥岩。土质基坑边坡部分地段基岩面平缓,开挖高度0~1.50m,安全等级为二级,直立开挖后可能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强风化基岩网状风化裂隙发育,破坏模式为沿岩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参考B~B’剖面。(3)地基持力层及承载力特征值该段管道建议采用砂垫层基础,采用压实填土、粉质粘土、粉砂土或强风化基岩作为管道持力层,管道回填时须清除表层淤质软土,回填土应分层分段碾压,密实度不小于0.96,其压实度及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压实填土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150kPa,后期应实测压实系数及荷载试验校核,粉砂土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80kPa,粉质粘土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120kPa,强风化砂质泥岩承载力特征值取300kPa,基岩承载力建议按3-6取值。B线部分位于石羊河中,根据调查河道冲刷深度平均在0.50m左右,管道直接埋置于河道中将受冲刷外露并受浮力作用上浮,建议适当加大管道埋置深度并采用混凝土满包,减小河流冲刷及浮力的影响,设计20年一遇抗浮水位基本按现状水位超高2m左右,具体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另外,由于该段地基持力层性质变化较大,对地质变化相交地段,应做好管道的柔性连接措施,防止沉降不均匀造成管道变形破坏,引起管道渗漏。C线(1)工程地质特征该段管道为直埋段(管径DN400mm),该段总长约226.20m,管底设计高程376.35~384.30m,该段主要沿场镇道路布置,场地现状地貌整体较平缓,高差起伏较小,地面高程在377.85~385.80m之间,相对高差约8.00m。上覆土层为第四系素填土及粉砂土,下覆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及砂质泥岩,岩石层位稳定。(2)边坡稳定性分析按管道设计标高开挖后,将在管道左、右两侧形成临时基坑边坡,基坑边坡岩性为素填土、粉砂土及强风化砂岩及砂质泥岩。土质基坑边坡部分地段基岩面平缓,开挖高度0~1.50m,安全等级为二级,直立开挖后可能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强风化基岩网状风化裂隙发育,破坏模式为沿岩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参考C~C’剖面。(3)地基持力层及承载力特征值该段管道建议采用砂垫层基础,采用压实填土、粉砂土或强风化基岩作为管道持力层,管道回填时须清除表层淤质软土,回填土应分层分段碾压,密实度不小于0.96,其压实度及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压实填土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150kPa,后期应实测压实系数及荷载试验校核,粉砂土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80kPa,强风化砂质泥岩承载力特征值取300kPa,强风化砂岩承载力特征值取400kPa,基岩承载力建议按3-6取值。C线部分位于石羊河中,根据调查河道冲刷深度平均在0.50m左右,管道直接埋置于河道中将受冲刷外露并受浮力作用上浮,建议适当加大管道埋置深度并采用混凝土满包,减小河流冲刷及浮力的影响,设计20年一遇抗浮水位基本按现状水位超高2m左右,具体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另外,由于该段地基持力层性质变化较大,对地质变化相交地段,应做好管道的柔性连接措施,防止沉降不均匀造成管道变形破坏,引起管道渗漏。D线(1)工程地质特征该段管道为直埋段(管径DN400mm),该段总长约66.82m,管底设计高程382.10~391.60m,该段主要沿场镇道路布置,场地现状地貌整体较平缓,高差起伏较小,地面高程在383.60~393.10m之间,相对高差约10.00m。上覆土层为第四系素填土,下覆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及砂质泥岩,岩石层位稳定。(2)边坡稳定性分析按管道设计标高开挖后,将在管道左、右两侧形成临时基坑边坡,基坑边坡岩性为素填土及强风化砂质泥岩。土质基坑边坡部分地段基岩面平缓,开挖高度0~1.50m,安全等级为二级,直立开挖后可能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强风化基岩网状风化裂隙发育,破坏模式为沿岩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参考D~D’剖面。(3)地基持力层及承载力特征值该段管道建议采用砂垫层基础,采用压实填土或强风化砂质泥岩作为管道持力层,管道回填时须清除表层淤质软土,回填土应分层分段碾压,密实度不小于0.96,其压实度及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压实填土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150kPa,后期应实测压实系数及荷载试验校核,强风化砂质泥岩承载力特征值取300kPa,基岩承载力建议按3-6取值。另外,由于该段地基持力层性质变化较大,对地质变化相交地段,应做好管道的柔性连接措施,防止沉降不均匀造成管道变形破坏,引起管道渗漏。E线(1)工程地质特征该段管道为架空段(管径DN400mm),该段总长约157.47m,管底设计高程375.76~376.56m,该段主要沿场镇道路外侧斜坡布置,场地现状地貌整体较平缓,高差起伏较小,地面高程在370.50~380.50m之间,相对高差约10.00m。上覆土层为第四系素填土,下覆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及砂质泥岩,岩石层位稳定。(2)边坡稳定性分析该段管道为架空段,无基坑边坡。(3)地基持力层及承载力特征值该段管道建议采用独立基础,采用压实填土作为管道持力层,管道回填时须清除表层淤质软土,回填土应分层分段碾压,密实度不小于0.96,其压实度及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压实填土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150kPa,后期应实测压实系数及荷载试验校核,基岩承载力建议按3-6取值。另外,由于该段地基持力层性质变化较大,对地质变化相交地段,应做好管道的柔性连接措施,防止沉降不均匀造成管道变形破坏,引起管道渗漏。5.2临时基坑支护措施及建议对于开挖后管道两侧形成的基坑边坡,临时基坑整体高度较小,若坡顶具备放坡条件,建议采用坡率法进行临时放坡处理,待管道埋置工序完成后再进行夯实回填。紧邻道路或建筑物地段,若不具备放坡条件,对紧邻道路或已建(构)筑物地段的,对开挖高度较小的(高度≤3m的)可在基坑边坡下部坡脚采取临时加固措施,建议采用横隔板支撑或毛石编织袋堆砌成临时的低矮挡土墙,以保证基坑坡脚的稳定性。本次设计管网部分段位于已建挡墙或房屋基础前(如A线),基坑的开挖将对挡墙及房屋产生不利影响,建议设计合理优化管线布置位置或减少管线埋置深度,以减小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综上所述,拟建管道为线性工程,沿线里程较长,工程地质条件变化较大,临时基坑支护设计处理应根据地质报告并结合现场实际地形地貌情况,建议采用分段开挖、不具备放坡条件的应先支护后开挖、及时回填的原则进行施工作业。勘察工作为以点带面,本次勘察根据钻孔的揭露情况作出的测算,跟实际情况可能会有差异,以现场施工开挖时的实际情况为准。建议采用“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5.3地基均匀性评价场地地基主要由素填土、粉砂土、粉质粘土、强及中风化砂岩及砂质泥岩组成。素填土组成物质复杂,结构松散-稍密,均匀性较差;粉质粘土层厚差异较大,层厚一般,含一定硬质物成分,承载力低,均匀性一般;粉砂土在整个场地域内分布一般,其物理力学性质差,均匀性较差;强风基岩网状风化裂隙发育,遇水易软化,均匀性较差;中等风化基岩岩体总体较完整,厚度稳定,整体均匀性较好。5.4地下水作用评价本场地勘察期间地下水多贫乏(石羊河范围内钻孔地下水丰富,与河道内现状水位基本一致),场地内存在季节性冲沟,勘察期间场地内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