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日新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日新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日新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日新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日新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丰城九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历史(本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位于河南中部的舞阳贾湖遗址是一处距今9000—7500年的原始村落遗址,遗址中出土了多件石器、陶器、骨器,其中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的笛子。结合图文材料可以得出,该遗址的考古发现()①说明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状况②证明原始农业得到初步发展③印证当时出现了成熟文字④反映先民已有精神生活追求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距今9000—7500年(中国)。据材料可知,遗址中出土了碳化的稻粒,说明原始农业有了初步的发展,②符合题意;遗址中出土了多件石器、陶器、骨器,其中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的笛子,可以判断,先民已有精神生活追求,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遗址中出土了多件石器、陶器、骨器,说明此时是新石器时代,而非旧石器时代,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代的甲骨文开始的,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D项。故选C项。2.下表为战国时期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内容出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慎子·威德》A.推动了民本思想产生 B.促使王权渐趋衰落C.体现了原始民主传统 D.顺应了时代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及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孟子、荀子、慎子都有重视人民的民本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正处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社会转型时期,民本思想有利于巩固小农经济,适应了时代的需要,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统治者就提出了民本思想,并非到战国时期才产生,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本思想指的是对人民的重视,与王权衰落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原始民主传统指的是国家在决定重大事情时会征求“国人”的意见,材料没有涉及原始民主传统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3.秦王政十八年,一名寡妇隐匿其子家产。经官员审理查验她的田宅、布肆、舍客室、马、债款后,照法律规定确认她“匿訾(资)税直(值)过六百六十钱”。这一记载可以说明当时()A.制度严密便以控驭民众 B.司法实践促进法律完善C.基层治理关注家庭关系 D.征税主要标准转向资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秦朝(中国)。据材料“秦王政十八年”说明秦尚未一统。按照法律规定应主动向官府申报自己的所有财产情况。经官府审理查验,照以訾财数额按比例定税的规则,量刑隐匿的财产税值六百六十钱。说明在秦实现富国强兵和统一大业的过程中,官吏严格执行了法律规定,非常重视对民户资产的掌握,A项正确;材料主要展现的是案件发生的原因及审理结果,没有直接体现出对法律的补充更新,排除B项;材料记载内容没有重点体现协调该女子的家庭关系,排除C项;唐中后期两税法的实施标志着征税的主要标准转向资产,排除D项。故选A项。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关于中国的某一制度,写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A.最早出现于西周 B.官员既有封地且可以世代相袭C.导致了秦的灭亡 D.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对于中国的某项制度的描述中“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制度为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并非中央政府任命,排除A项;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没有封地,也不可以世袭,排除B项;郡县制并非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5.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之法,在各地设置均输官,负责辗转发卖各地的贡物以营利,直属大司农。东汉初盐铁官转属郡国,均输之事废罢;大司农下属仍有平准令,但其职责仅仅是“掌知物价”,已不从事商业经营。东汉初年的这一做法()A.体现了统治者让利于民 B.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C.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 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初盐铁官转属郡国,均输之事废罢;大司农下属仍有平准令,但其职责仅仅是‘掌知物价’,已不从事商业经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政府实行均输、平准之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在东汉初期,国家经济亟需恢复,政府需要放松对于经济的管制,此时在进行“均输、平准之法”就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东汉初年的这一做法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D项正确;因为均输、平准之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不是让利于民,排除A项;均输、平准之法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造成地方割据,排除B项;“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6.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末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体现了曹操受汉代大一统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国的对比,排除A项;曹操并不代表东汉政权,排除C项;曹操的改制并没有持续下去,排除D项。故选B项。7.据史料记载,北魏的财政收入主要是粮与布两种形式;而同一时期的南朝,政府已转向以铜钱为主要的征税形式。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当时()A.北方经济优势不复存在 B.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比较明显C.北方社会分裂局势动荡 D.南北方商品经济水平存在差异【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货币在南北方财政体系中的地位不同。南朝政府已大量使用铜钱交税,而北方交税则主要是粮与布两种形式,这一差异反映了当时南方商品经济水平程度高于北方,D项正确;当时北方依然是全国经济重心,排除A项;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尚未开始,B项中“南移的趋势比较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北魏统一了北方,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8.北魏兰陵长公主遭驸马刘辉殴打致流产,朝廷就如何判处刘辉展开激烈辩论:一方以尚书省官员为代表,坚持以父系家族伦理为标准,以杀子罪判处四至五年徒刑;另一方则是代表灵太后意志的门下省官员,主张以谋反大逆罪判处死刑。最终皇帝下诏支持门下省意见。这一判决表明()A.男尊女卑传统被打破 B.法律儒家化过程曲折C.皇权受门阀士族威胁 D.门下省司法职能增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本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公主遭驸马殴打流产,朝廷两方持不同意见,一方坚持以父系家族伦理为标准,以杀子罪判处四至五年徒刑,一方坚持以谋反大逆罪判处死刑,最终皇帝选择判处死刑,说明法律这一时期并没有完全遵从儒家伦理道德,法律儒家化过程曲折,B项正确;男尊女卑传统被打破,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最终的结果依然是皇帝决定,并没有体现皇权受门阀士族威胁,排除C项;皇帝支持门下省意见,只能说明皇帝个人倾向是判处死刑,不能由此说明门下省司法职能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9.如表为唐代兵部尚书来源数量统计表(单位:人)。据表可知当时()家庭出身入仕途径(详细可考)皇族郡姓(古代操纵郡邑地方权力的世家大族)非郡姓科举门荫(因祖、父辈地位而在入仕方面享受特殊待遇)其他571206959A.世袭成为选官主流 B.门阀士族控制人事权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世家大族文化素养高【答案】D【解析】【详解】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世家大族出身的兵部尚书占比在唐朝仍然较大,这说明世家大族文化素养高,依然可以通过科举制的途径入仕,D项正确;当时选官的主流是科举制,排除A项;当时人事选拔权在中央政府,排除B项;当时通过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10.唐朝大历时期,"国家榷盐,粜于商人,商人纳榷,粜于百姓"。商人售盐,即使百姓没有现钱,用米谷杂物交换也能成交,某些场合甚至还可以赊购。穷乡僻壤,甚至深山幽谷三五户居家之处,商人肩挑背负,足迹亦能抵达。这表明,"榷盐法"的实施()A.提升了国家对物价的调控力 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C.促进了基层商业网络发展 D.造成借贷关系的普遍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榷盐法”实施后,食盐由商人直接卖给百姓。市场化运作后,商人只要有利益,就会出售,因此深山幽谷中的百姓也能得到食盐,这说明“榷盐法”的实施促进了基层商业网络的发展,C项正确;价格由商人决定,是商人与百姓直接交易,没有提升国家对物价的调控力,排除A项;“榷盐法”的实施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借贷关系“普遍化”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借贷关系没有普遍化,排除D项。故选C项。11.宋金对峙时期,和雇现象有较大发展。宋朝宫廷乐舞机构教坊废除后,每“遇大宴等”常“和雇市人(乐人)”进入宫廷侍奉。金统治者也曾“谕户部:今岁行幸山后所须,并不得取之民间,即所用人夫,并以官钱和雇”。这说明,当时()A.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 B.纳绢代役发展为纳钱代役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兴起 D.社会阶层流动性显著增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金时期,宫廷乐舞机构教坊废除后,宋朝宫廷常常和雇市人(乐人)进入宫廷侍奉。金统治者也曾"谕户部:今岁行幸山后所须,并不得取之民间,即所用人夫,并以官钱和雇,这说明当时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纳绢代役和纳钱代役,排除B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兴起于明朝中后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科举制的发展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性显著增强,而非和雇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12.元朝,急递铺在传送公文时用木匣封锁,标明号码、日期等,各铺传递均要验件签押。这一举措旨在A.减轻急递铺的负担 B.提高行政管理效率C.保证急递公文安全 D.保障政务信息畅通【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传送公文时用木匣封锁,标明号码、日期等,各铺传递均要验件签押”体现的是元朝对公文传递进行严格的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急递公文安全,C项正确;材料与减轻急递铺的负担、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及保障政务信息畅通的说法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点睛】13.观察如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相权由分散演变为相对集中 B.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日益缓和C.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D.元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被一分为三,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度,相权被一分为多,而元朝实行一省制,相权又重新出现集中的趋势,呈现出一定的反弹,A项正确;伴随着封建君主专制逐渐强化,相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之间激化,排除B项;宋朝相比唐朝的政府机构更加复杂,出现了冗官现象,行政效率逐渐降低,排除C项;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A项。14.明清之际,学风开始发生变化,人们既不满意“心学”的束书不观,也不满意“理学”偏离实际的空谈义理。这一变化()A.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B.反映了知识分子对儒学的反思C.批判了传统儒学义利观 D.体现了民众开始关注社会现实【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材料题提到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并提倡实学。这说明明末清初的政治动荡,迫使一批儒家学者反思儒学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反映了知识分子对儒学的反思,B项正确;经世致用与市民阶层没有直接关系,体现的是学风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偏离实际的空谈义理”的批判,而非对儒学传统义利观的批判,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之前社会上就存在关注社会现实的民众,排除D项。故选B项。15.1581年“一条鞭法”实施,使白银货币化过程得以完成。同时,明朝“钱为银基,银为钱本,钱价依银价随涨浮动”的“钱银制度”也随之形成。至天启年间,银钱比兑大致为“一银千钱”,到崇祯初年则是“一银一千一百钱”,崇祯庚辰、辛巳之间递增至“一银二千钱”,癸未而后更增至“一银三千三百钱”。这种状况的出现()A.推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使白银成为民间的主要支付手段C.加剧了明朝的社会危机 D.是由于中国白银大规模向外流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白银货币化的完成,明朝形成了钱银制度,但是在明朝末期,政府为了解决财政网危机,大量铸造铜钱,导致银钱比价不断扩大,出现了银贵钱贱的情形,这对于百姓而言,变相的加重了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剧了明朝的社会危机,C项正确;银贵钱贱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银贵钱贱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白银成为支付手段,因此B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B项;这一时期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排除D项。故选C项。16.以下古代中国政权采取的一系列民族治理措施,对其理解错误的是()朝代措施两汉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西北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唐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安排少数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元朝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驿站制度。清朝雍正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对蒙古等少数民族上层采用封爵、给俸等政策。——摘编自《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A.治理方式侧重军事管理 B.因地制宜且因俗而治C.注重保障少数民族权益 D.有利边疆的稳定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到明清的中央政权,在治理边疆少数民族时,并未侧重军事管理,A项符合题意;西域都护府、屯戍制度、宣慰司、封爵、给俸和改土归流等政策,确实反映出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注重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排除B项;注重保障少数民族权益符合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实际,排除C项;中国古代不断发展的治边策略,的确有利于边疆的稳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有同学为研究武则天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内容出处史料一夫能渡一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惟佛之国,黄金界道。唐《御史台精舍碑》(701年)史料二则天以方庆家多书迹,尝访求右军遗迹……王方庆乃献王羲之以来二十八人书迹……则天乃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旧唐书》卷《王方庆传》史料三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792年)(注:《御史台精舍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材料二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除了史书中的传记类作品篇幅相对比较长以外,其他作品多是只言片语,或是简短的小故事。记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事等,比较接近历史上武则天的真实面貌。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戏曲中频频出现,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武则天形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摘编自韩林《武则天形象的文化建构及阐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史料,阐述其对研究武则天的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相较于唐代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7.选择史料:史料一。史料一出处为《御史台精舍碑》,该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是一手史料,可以较为真实的反映出武则天执政时期的监察制度、立法状况,尤其是对研究宗教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与史书互为印证,为研究武则天时期的法治建设提供了依据。18.变化:记载体裁的变化:从以史书传记为主变为以中、长篇小说为主;记载内容的变化:从以记载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到以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内容为主。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儒家思想的影响;政权更迭变化的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中国)。首先,选择其中一则史料进行论述。其次,对于选择的史料要进行分析,从史料的出处和内容进行分析,史料的出处决定史料的基本价值,史料的内容决定研究的方向。如选择史料一出处为《御史台精舍碑》,是一手史料;据材料内容,可知可以较为真实的反映出武则天执政时期的监察制度、立法状况,尤其是对研究宗教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最后,总结其价值,即对研究武则天时期的施政状况,特别是法律建设价值较高。【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至明(中国)。变化:依据材料“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及材料“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戏曲中频频出现”,可得出记载体裁的变化:从以史书传记为主变为以中、长篇小说为主;依据材料“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事等”及材料“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可得出记载内容的变化:从以记载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到以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内容为主。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商品经济依然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促使小说的繁荣,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到明朝时期,儒家思想(理学)影响社会生活,影响对女性统治者的评价,可得出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影响其对统治者的评价,可得出政权更迭变化的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令文书有《秦律十八种》:《田律》《工律》《徭律》《法律问答》《军爵律》等。人民生活的一举一动都在秦律中规定下来。其中《秦律·金布律》有载,“有买及卖也,各婴(挂)其贾(价)”。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受钱必辄入其钱垢(陶制容钱器)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赀(罚)一甲”。《法律问答》记载:“五人盗,臧(赃)一钱以上斩左止(趾)。”在秦律中规定了对轻微小罪也处很重的刑罚,这与商鞅、韩非等法家认为只有用重刑才能杜绝犯罪的主张一脉相承。——摘编自《云梦秦简研究》材料二明太祖重视历代法制经验,命人制定的《大明律》是“准唐之旧而增损之”,按六部体制分成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加上卷首的名例律,共七篇460条,除了包括唐宋令中已有的吏治、礼仪等内容,刑律特别规定了刑事处罚原则,如“十恶”“留存养亲”等。明太祖认为自己制定的常法可保子孙统治无忧,规定“一字不可改易”。不过,常法之外的例则可随时势变化而调整,是为“权宜之法”。另外,明太祖还根据“刑乱国用重典”的思想,亲自编订《大诰》四编,汇编了酷刑惩治官民的案例以及各种峻令和训诫,并下令将《大诰》作为国子监学和科举考试的内容。——摘编自李贵连、程晶《从令到例:论明代律例法律体系的生成》(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对商品贸易的法律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法律制度改革的突出特征并评价其影响。【答案】18.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收受金钱时必须当面把钱投入陶制容钱器中特点:法律文书丰富;法律条文细致;法律严苛(轻罪重罚);以法家思想作为立法指导。19.突出特征:继承和吸收前代法律成果;内容丰富,刑罚类型多样;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法律的稳定性和因时制宜相结合;惩治与教化并举。影响:有利于促进吏治清廉,巩固了明朝统治;重视法律宣传,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了借鉴

;目的是维护皇权专制,严刑峻法易激化阶级矛盾;法律修订具有封闭性,内容难以适应社会变化。【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法律规定,根据材料中“有买及卖也,各婴(挂)其贾(价)”可得出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根据材料一中“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受钱必辄入其钱(陶制容钱器)中,令市者见其人,不从令者费(罚)一甲”可得出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收受金钱时必须当面把钱投入陶制容钱器中。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法律令文书有《秦律十八种》《田律》《工律》《徭律》《法律问答》《军爵律》等”可知,法律文书丰富;根据材料“五人盗,戒(赃)一钱以上斩左止(趾)”可知,法律条文细致;根据材料“在秦律中规定了对轻微小罪也处很重的刑罚,这与商鞅、韩非等法家认为只有用重刑才能杜绝犯罪的主张一脉相承。”可知,法律严苛(轻罪重罚);以法家思想作为立法指导。【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第一小问突出特征:根据材料“重视总结历代法制的经验”可分析出继承和吸收前代法律成果;根据材料“按六部体制分成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加上卷首的名例律,共七篇460条,在内容上不仅有唐宋令中已有的吏治、礼仪等规定,在刑令部分则规定了诸多刑事处罚的原则”可分析出内容丰富,刑罚类型多样,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根据材料“一字不可改易”、“并规定常法之外的例则可随时势变化而调整”可分析出强调法律的稳定性和因时制宜相结合;根据材料“亲自编订《大诰》四编,其中汇编了以酷刑惩治官民过犯的案例,以及各种峻令和训诫。此外,他还下令将《大诰》作为国子监学和科举考试的内容”可分析出惩治与教化并举。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利于促进吏治清廉,巩固了明朝统治;根据材料“亲自编订《大诰》四编,其中汇编了以酷刑惩治官民过犯的案例”可分析出重视法律宣传,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了借鉴。消极影响从及皇权专制的产物等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目的是维护皇权专制,严刑峻法易激化阶级矛盾;法律修订具有封闭性,内容难以适应社会变化。19.[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一唐朝前期建立了户籍制度,《通典》记载大唐令:“诸户以百户为里……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在田野者为村,别置村正一人……天下户分为九等。三年一造籍。”唐朝前期,对因逃亡造成户籍脱漏、户口不实的,法律明确了州县官府、里正以及民户等不同主体的责任,定罪相当重。《唐律疏议》规定:“诸脱户者,家长徒三年。”唐朝前期的户籍上不仅记载了人们的年龄、户等、是否课役等信息,还记载了按均田制可占有的土地数及实际占有土地的情况。按照人的身份等级分配土地的均田制下,租庸调的承担纯粹根据人口状况,这凸显出通过户籍管理来控制“人”的重要性。——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与社会转型》材料二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社会贫富分化,原来严格控制“人”的赋役制度、户籍制度已不再适应时代需要。两税法下以资产为户等的户籍制度,到宋代逐渐规范化。(宋)仁宗时,“令佐责户长、三大户,录人户、丁口、税产、物力为五等”。宋代明确将人户划分为“主户”和“客户”两大部分,同时出现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如茶户、盐户等,按职业划分。.户籍制度的转型导致乡里组织管理者出现质的变化,乡官向职役转化。里正从与郡守、县令性质相同的役民的官变成役于官的民,一般由地方富民担任。——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户籍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变化所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答案】19.特点:管理严格规范(规范化、法制化);与赋税制度紧密结合;兼具治安职能(加强基层治理);发展较为完善;侧重于对人的控制。意义:为均田制、租庸调制实施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了士族贵族;有利于基层治理;为后世户籍制度的变革积累经验。

20.状况:政治:乡里组织管理者出现质的变化,乡官向职役转化;经济: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社会贫富分化,旧的赋役和户籍制度不再适应时代需要;出现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唐朝前期(中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三年一造籍”“唐朝前期,对因逃亡造成户籍脱漏、户口不实的,法律明确了州县官府、里正以及民户等不同主体的责任,定罪相当重。”可知,管理严格规范(规范化、法制化);据材料一“按照人的身份等级分配土地的均田制下,租庸调的承担纯粹根据人口状况”可得出与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据材料一“明确了州县官府、里正以及民户等不同主体的责任”可得出兼具治安职能(加强基层治理);由管理严格规范可得出发展较为完善;据材料一“这凸显出通过户籍管理来控制‘人’的重要性”可得出侧重于对人的控制。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一“还记载了按均田制可占有的土地数及实际占有土地的情况。按照人的身份等级分配土地的均田制下,租庸调的承担纯粹根据人口状况”可得出为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据材料一“唐朝前期的户籍上不仅记载了人们的年龄、户等、是否课役等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