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双基回归与训练(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双基回归与训练(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双基回归与训练(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双基回归与训练(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双基回归与训练(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能力提升训练纸上终觉浅[绝知要躬行

【创新设计】版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双基回归与训练新人教版必修

1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张良出,要项伯B.失其所与,不知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秦王还柱而走

解析A项“要”通“邀”;B项“知”通“智”;D项“还”通“环”。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方困来归丹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诸郎中执兵

D.林亳不敢有所近

解析D项古今义都是指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A项“穷困”,

古义指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指生活贫穷,经济困难。B项“行李”,古义指出

使的人;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C项,“郎中”,古义指宫廷的侍卫;今

义为(方言)中医医生。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坚于不足与谋竖子:不肖之子

B.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句中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C.以乱易整,不西武:符合武德

D.乃引其匕首谡秦王提:掷击,投击

解析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文中指项羽。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B.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解析地位低下,卑贱。A、C、D三项义为“如果不是,如果没有”。

答案B

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荆轲和画歌②泉涓涓地始流

B.①若属皆且为所虏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薄②若不阙秦,将蹲取之

D.①吾基还也②君知耳难也

解析两个“而”均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B项①介词,表被动;②句末语气词,常

用在疑问句里。C项①句末语气助词,不译;②疑问代词,哪里。D项①语气副词,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②代词,代“这件事”。

答案A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田击沛公于坐,杀之

B.不如因善遇之

C.学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不如用而厚遇之,使归赵

解析C项“因”释为“依靠”,其他三项中的“因”均释为“趁机”。

答案C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B.太子迟之

C.道芷阳间行

D.使使以闻大王

解析B项“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认为……迟”;C项“道”名

词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D项“闻”,动词的使动用

法,”使……听到”。

答案A

8.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B.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解析A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B项为判断句,C项为定语后置句。D项为被动句。

答案A

9.名句默写。

(1)又前而为歌日:“风萧萧兮易水寒,!”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0

(3)良日:“甚急!,其意常在沛公也。”

(4)樊哙日:“大行不顾细谨,o如今人方为刀俎,,

何辞为?”

(5)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天下皆叛之。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o焉用亡郑以

陪邻?

(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唯君

图之。

答案(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图穷而匕首见(3)今者项庄拔剑舞(4)大礼不辞

小让我为鱼肉(5)刑人如恐不胜(6)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7)若不阙秦将焉

取之阙秦以利晋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捉威逼你(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契约来回报

太子啊。

(2)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就可以占领秦地而称王了。

(3)但是没有料到能够先入关破秦,能在这里再次见到您。

(4)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

他,这是不仁道的。

(5)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二、阅读鉴赏

(一)诗歌鉴赏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②,愿斫五弦琴。

【注】①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辨乐解》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

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②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

苦、怨愤。

(1)本诗描写了梧桐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借孤桐塑造了怎样的自我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

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

答案(1)高大挺拔;正直伟岸,虚心;茂盛强壮;为了理想和抱负,甘愿牺牲。

(2)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塑造了“尽管在变法中,受到种种打击,

但仍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

骨”的自我形象。

(二)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

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吏千五百人,将悉诛死。通日:“人命

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土?”帝叱之,通进

顿首日:“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日:“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

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杨谅。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

与玉麟符合,则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章得归长安。大业

中,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

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

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

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筑京观于上郡南山,虏老弱数万口。后隋政益乱,

盗贼多,土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通势蹙,或说之降,日:“吾

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日:“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其训勉士卒必流涕,故力虽穷,而人尚为之感奋。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

师平,家尽没,乃留桑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刘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

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日:“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

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日:“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

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日:“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日:

“何相见晚邪?”泣日:“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日:“忠臣也!”

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旌:表彰

B.通占对无屈,章得归长安竟:最终

C.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次:依次

D.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简:选拔

解析次:驻扎。

答案C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屈突通“善战”和“忠诚”的一组是()

A.①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②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

B.①通发关中兵击之②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C.①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②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D.①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②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

解析B项①是奉命发兵,并非显其“善战”;C项②言其为官刚正,非见其“忠心”;

D项②言其被唐高祖授予官职,并不能表明其“忠心”。

答案A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突通祖籍昌黎徒何,后迁居长安,曾出仕隋朝为官。屈突通十分爱惜土人,曾冒

死劝谏隋文帝,反对因牲畜财产而滥杀土人,深得文帝赏识。

B.屈突通遇事从容,机智灵活。隋炀帝时,他奉诏前去召见汉王杨谅,在杨谅觉得事

情有变,心生狐疑时,屈突通沉着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C.屈突通骁勇善战,深谙兵法,曾与他人一起击败杨玄感,用奇计平定刘迦论的叛军,

即使在军无斗志的情况下,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

D.屈突通崇尚气节,忠心耿耿,先后侍奉过隋代二帝,即使在隋朝政事混乱时也从无

叛心,后兵败被俘,虽未殉节而死,但其忠心依然为唐高祖所称道。

解析“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分析有误。

答案c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贼军未能发觉,率军南下,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侵占土地。

(2)我未能尽人臣的忠节,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让本朝蒙羞。

【参考译文】

屈突通,他的祖先大概是昌黎徒何人,后迁居长安。出仕隋朝虎贲郎将。隋文帝命

人复核陇西牧的文簿,查出隐匿的两万匹马。文帝大怒,收捕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

吏共一千五百人,准备全部斩首。屈突通对文帝说:“人命至关重大,人死不能复生。

陛下用最仁慈的政令抚育天下,难道容许因牲畜财产而在一天之内杀戮一千五百人?”

帝叱责他,屈突通上前叩头说:“我情愿自身受杀戮,来免除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

了,说:“我不明此理,竟至于此。现在应当免除慕容悉达等人的死罪,表彰你的好建

议。”于是全部按照减刑论处。后擢升为左武卫将军。上任后为官刚正,有人犯法时,

即使是亲朋也不放纵。

隋炀帝即位后,派他带着诏书去召见汉王杨谅。在这之前,文帝与杨谅约定,如果

有玺书召,验看敕字加点,还要与玉麟符相合,那么就能上路。待到这时,验看诏书没

有点,杨谅觉得事情有变,责问屈突通,屈突通随口对答,毫无破绽,最终得以返回长

安。大业年间,与宇文述一起击败杨玄感,因功升迁为左骁大将军。秦、陇等地群盗兴

起,(屈突通)被授任为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造反,拥兵十余万盘踞在雕阴。屈

突通调发关中军队进击敌军,驻扎安定,起初不与敌军交战,军中人都猜想他胆怯。屈

突通假意说要撤军,(其实)却悄悄进入上郡。贼军未能发觉,率军南下,在距离屈突通

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侵占土地。屈突通乘敌军毫无防备,夜晚选择精锐士兵偷袭打

败敌军,斩杀刘迦论连同其他贼人共万余首级,埋在上郡南山封土做成高冢,俘虏老弱

数万人。后来隋朝政治更加混乱,盗贼越来越多,(朝廷)军土毫无斗志,诸将大多溃败。

屈突通所到之处非常谨慎,虽无大胜,也未打过败仗。

高祖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交战后久攻不下,高祖于是留下部分兵力包围河

东。屈突通形势危急,有人游说他投降,他说:“我蒙受国家厚恩,侍奉二主,怎能逃

避国难?只能以死报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