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莆田市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班级:___________考号:
一,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题。
中秋月
妥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①独向隅。
未必素娥②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注]①羁人:羁旅他乡的人。②素娥:嫦娥。
1.诗中第一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本诗中“玉蟾清冷桂花孤”与《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的“斫去桂婆
娑”都写到桂树,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张玄素为给事中®,贞观初修洛阳宫,以备巡幸。上书极谏,其略日:“臣闻阿房
②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且陛下今时功力③,何异昔
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深愿陛下思之。"太宗日:
“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玄素对日:“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且陛下
初平东都太上皇敕高门大殿并宜焚毁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请赐与贫人。塞
虽不行,天下称为至德。今若不遵旧制,即是隋役复兴。五六年间,取舍烦异,何以
昭示万姓,光毁四海?"太宗日:“善。”赐采三百匹。
(节选自《大唐新语》)
[注]①给事中:官名。②阿房:秦宫殿名。下文的“章华”,楚宫殿名;“乾
阳”,隋宫殿名。③功力:功劳,功业。
3.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高门大殿/并宜焚毁
B.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高门大殿并/宜焚毁
C.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高门大殿/并宜焚毁
D.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高门大殿并/宜焚毁/
4.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粗词。
加粗词方法提示词义
章华就联系课文解释词义:瞬息可就。(《活板》)⑴就:_________
查阅字典选择义项
若此殿卒兴卒:①死;②终于;③突然。⑵卒:_________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不宜焚灼联系成语推断词义:事不宜迟。⑶宜:_________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
⑵事虽不行,天下称为至德。
6.劝谏是一门高超的语言艺术。选文中张玄素与链接材料中邹忌的劝谏艺术各有哪些
高妙之处?请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
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英不畏王,四境之内莫
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嘉峪关的风景
赵淑敏
①三十多年前一个春天的夜晚,我从故乡胶东半岛来到甘肃,来到河西走廊,来
到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
②那天,风像刀子一样从戈壁滩上划过,母亲用头巾紧紧地裹住我的头,可我依
然能感觉那坚硬的砂石不停地击打我的脸庞。
③在嘉峪关,很多人有和我相似的经历,由于父母早些年参加西部建设,自己便
随父母一道,在这座荒漠戈壁上的小城里扎根、成长。
④从1958年开始,建设者们浩浩荡荡地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此。那时,嘉峪
关没有城市,只有古老的关城和苍茫的戈壁……父辈们自愿选择了这座城市,在那个
激情澎湃的年代,把青春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从探矿开始,一座钢厂的建设带
来了一座城市的崛起。
⑤他们住过地窝子,住过干打垒。在酒泉钢铁公司建设初期,物资极度匮乏,人
们只能就地取材,在戈壁上挖一个四方的深坑,坑顶搭几根木头,再用芨芨草和着泥
巴盖住,地窝子就盖好了。干打垒则是用土作原料,除了门窗和房楝需要少量木材
外,墙壁都是就地取土,把土装入活动木板内,用铁杆分层夯实。屋顶也是用芨芨草
编成席子垫层,上面用泥巴抹光。人们就在这里办公、居住。
⑥地窝子和干打垒一直用到上世纪70年代,才逐步被正规的房屋所替代。至今,
城市博物馆里还保留着这些特殊的记忆。
⑦小时候,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故乡的房子都是青瓦白墙,夏天的雨滴从瓦沿
垂落而下,十分好看,而在嘉峪关,一律都是平房。住久了才明白,嘉峪关的大风,
伴随着砂石黄土,把整座城市吹得昏天暗地——为了减小风阻,这里只能盖平房。
⑧渐渐地,在嘉峪关,无论是学校,还是机关、工厂,都把植树节当成一年中的
重栗节日。由于气候原因,这里的植树节要比内地推迟一个月不止,我们栽下一棵棵
小树苗,盼着它们长成浓密的林荫,变成美丽的花园。
⑨后来,我参加工作,恰逢全国中小城市园林绿化现场会在嘉峪关召开。一名广
东的代表在会上发言,她说,在戈壁上种活一棵树太难了!可即便这样,嘉峪关人还
是打造了森林公园,建成了这片戈壁绿洲……
⑩她的声音哽咽着,我的眼眶也湿润了。多少年过去了,多少代人的青春被这片
戈壁上的风沙磨砺。如今,酒钢已经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嘉峪关不仅
是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还是中国优秀旅游城
市种种殊荣,不胜枚举。
⑩艮多时候,我喜欢一个人漫步,看嘉峪关的风景。祁连雪山璀璨夺目,讨赖河
像一曲清幽的胡笳,在清晨的微风中回荡着。站在讨赖河大桥上,身前是雪山,身后
是城市,前面是高远的梦想,后面是温暖的依靠——
⑫我们的嘉峪关,是天下第一雄关,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它像一把锁钥,守住
了千里河西的太平,护住了丝绸之路的繁盛。那些历史传奇漫过长城,在黑山岩画里
升腾,在魏晋砖画里流传……
⑬在嘉峪关,大家感念初创时期的艰苦,分外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木不能破
坏。湖水不能污染,垃圾不能乱丢。每一个嘉峪关人,都是碧水蓝天的卫士。
刨L代工业文明的浸润和移民文化的多元融合,让嘉峪关人具备了一种关怀天下
的大格局。你会发现,嘉峪关的城市建设是大气磅礴的,嘉峪关人的心胸是广阔辽远
的。这是因为,在城市的初创时期,北京、上海的一些援建团队基本是整体搬迁来到
这里,播洒了先进文明的理念。依托河西走廊的交通便利,嘉峪关的名声逐渐走向全
国。
3座由父辈那一代建设者而兴起的城市,也成了我的精神家园。嘉峪关,我深
深依恋着你。
(选自2023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嘉峪关今昔对比,突显其巨大变化,展现建设者的精神风貌。
B.文中“地窝子”“干打垒”具有嘉峪关建筑风格,体现居民的审美观。
C.如今嘉峪关拥有碧水蓝天,离不开一些援建团队播洒的先进文明理念。
D.文章见闻与思考交织,回忆与现实结合,内容丰富多彩,形散而神聚。
8.第5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描述嘉峪关早期建设者的生活条件?请简要
分析。
9.嘉峪关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请结合下面这句话简要分析。
它像一把锁钥,守住了千里河西的太平,护住了丝绸之路的繁盛。
10.“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1.文章标题“嘉峪关的风景”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①最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虚拟人物的现象引起关注。通过收集照片、语音
等资料,该技术能生成已故亲人的影像,为部分家庭提供情感寄托,同时也引发了一
些争议。
②人工智能得以较为逼真地还原人物影像,离不开大模型的应用。以高质量的数
据为训练“养料”、以高性能算力为支撑,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出色的内容理解和生成
能力。整理文档、写作代码、检测零部件缺陷……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
活的重要辅助。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更高效的人工智能应用将在未来加速赋能千行
百业。
③也应该看到,人工智能技术给社会治理、伦理道德带来风险和挑战。以生成人
物影像为例,人工智能技术在收集、生成数据时,可能侵犯个人隐私和肖像权。打破
真实和虚拟的边界,让亲人再次“重逢”,也存在一些伦理上的争议。进一步说,如
果相关技术被恶意使用,还可能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此外,使用人工智能技
术进行创作活动,是否会侵犯知识产权等,都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摸索和防范。
④更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需要前瞻研判相关风险,守住法律和伦理底线。
在发展和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引导人工智能应用朝着向上向善的方向发展。对此,
我国做出了不少有益探索:为防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被滥用和侵权,2023年出台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
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公序良俗。
⑤如何与人工智能“朝夕相处”,关键在使用工具的人。从更大的时间跨度看,
纵观人类文明史,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再到
当前的信息时代、智能时代,每一次生产工具的变革,都冲击着人们的固有经验与思
维定式,每一次我们都在挑战中迈向新阶段。相信通过前瞻研判风险挑战、健全保障
伦理规范和法律体系,加强全球合作与对话,我们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增进社会
福祉。
⑥拥抱更美好的智能时代,我们更需厘清技术的边界。未来,或许人工智能会让
一般的知识生产打折扣,但我们不应失去创造性;或许虚拟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但
不应让真实世界的意义消散。再强大的人工智能也只是辅助工具,在计算和逻辑之
外,还有更美好的世界,值得我们不懈努力去实现。
(摘编自喻思南《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向上向善》)
材料二:
机器人能做出
炒菜、烧腊、汤、
某机器人餐厅煲仔饭等12类近
200个品种的餐点
HHi
O
12.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先提出问题,再逐层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B.第三段以生成人物影像为例,论证了人工智能技术能增进社会福祉。
C.第四段主要阐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需要在发展和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
D.文章从人工智能的利与弊两个角度论述人要有创造力,视角独特新颖。
13.材料二图表能否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
由。
14.校园科技活动周期间,班级开展“科技与生活”主题活动,某小组准备围绕“如
何正确看待人工智能应用”话题进行讨论。请你结合材料,拟写一段话,在小组内交
流。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①清明是时令标志的节气,从汉字上说,“清明”体现出古人对这一节气的理
解。“清”的本义是指水澄澈明朗。倘将水之清澈,类比为人的品质,“清”就引申
为“纯洁、清廉”的意思。水之清澈还可以用来比喻社会的状态,于是“清”又有
“清平、太平”之意。“明”字兼取白天明亮的阳光和夜间皎洁的月光会意,表达出
古人对日月光明的认识。
②“清明”连言,道出春天里天朗气清、天地澄明的特点。清明时节,气候变
暖,降雨增多,正是耕种的大好时节。先民以农业为生,清明与农事紧密关联,使人
们格外看重这个节气。汉代崔实《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
“节后十日,封生姜”。这一时节,要整理养蚕的房屋,还要用泥土封起生姜,以待
生姜发芽后种植。
(摘编自王克松《清明》)
材料二: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孕育了丰富的人文
内涵。踏青郊野是清明的节俗,插柳和戴柳是清明踏青和护佑生命的风习时尚。人们
用青青的柳枝来象征对青春的挽留,蕴含着亲近自然、珍惜生命的价值观念。放风筝
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红楼梦》中有诗云:“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
最堪宜”。登山祭祖也是清明期间的重要活动,通过虔诚的祭祀仪式,人们抒发对先
祖亲故的缅怀感恩。如今,人们通过“献鲜花”“云祭扫”等形式,在文明祭扫中寄
托哀思和怀念。清明家祭也逐渐扩大到当代社会的先贤祭祀与先烈纪念。
(摘编自张凡《守护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等)
15.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有各种不同的意思,既可指人的品质,又能用来比喻社会状态。
B.引述汉代崔实《四民月令》材料,意在强调治蚕室、封生姜的重要性。
C.如今人们通过多样化的祭扫方式寄托哀思和怀念,祭祀范围逐渐扩大。
D.材料三作者王鹏从传统时令节气清明中发现美,进而表现美、创造美。
16.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清明”?请简要概括。
17.光明社区举办“传统文化•设计力量”的活动,材料三是社区关于“清明”的宣
传画。请你结合材料,从构图和内涵两个方面,为宣传画拟写一则设计说明。
二、写作题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进”可以解释为“向前移动”。
人类社会在变革与发展中前进,进是方向和信念;中华民族在传承与创新中挺
进,进是智慧与勇毅;个人在挑战与突破中奋进,进是抱负与行动。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定文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漏个人信息;
不少于600字。
三、材料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①(zdi)体,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世代传
承的密码。在我国广袤无垠的大地上,红色资源(),见证了我们党艰辛而辉煌的奋
斗②(I।)程。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
都让红色基因库不断丰富扩③(rdng)o一个个革命博物馆、纪念馆、
党史馆、烈士陵园,都在讲述着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一条条红色旅
游线路,一个个红色遗迹遗址,都在生动()着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软
实力的重栗内容,其重要性()o要让青年学生认同、理解红色文化,我们就必须根
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不断流入新的时代特色。
19.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20.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星罗棋布传播不言而喻
B.鳞次栉比传递不可言喻
C.鳞次栉比传播不言而喻
D.星罗棋布传递不可言喻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要让青年学生认同、理解红色文化,我们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
不断融入新的时代特色。
B.要让青年学生认同、理解红色文化,我们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
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特色。
C.要让青年学生理解、认同红色文化,我们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
不断流入新的时代特色。
D.要让青年学生理解、认同红色文化,我们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
不断融入新的时代特色。
22.为了推动整本书阅读进程,丰富阅读体验,班级开展阅读专题探究活动。请以阅
读某部名著为例,设计一个专题,拟写一段简要的文字,记录探究过程与收获。
四、默写题
23.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⑴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即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
应当做到“"。
⑵李商隐《夜雨寄北》中,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情景的两句是
⑶古文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在后世流传。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
“”形容事物多样、壮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
“”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
"两句,描绘战马奔驰、万箭齐发的战斗情景,壮烈豪迈。
⑸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结尾长叹“”,借用典故表达词人难觅
知音的苦闷。
参考答案
1.答案:第一问:月(霜影、月光、月影、月色),梧桐(庭梧)。
第二问:凄清(冷清、清冷、凄凉等近义词均可)。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意思是:中秋月
圆,月光洒到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
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一轮霜影转庭梧”中的景物有“霜
影"和''庭梧"。或答“月、月光、月影、月色,梧桐”也可。以“霜影”起笔,写
月亮的影子如霜雪一般,立刻将人引入凄清、清冷的氛围之中。
2.答案:《中秋月》:孤独寂寞(孤寂、孤独、寂寞、怅恨、惆怅);思念家乡(思亲)
《太常引》:扫清阻碍北伐势力(收复失地、爱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本诗中“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意思是:
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这有那
清冷蟾蛛和孤寂桂树。诗人明明是自己心中“怅恨”,却偏偏展开想象,清冷的月宫
中,嫦娥在中秋之夜只能与孤零零的桂花树相伴,未必不感到遗憾和哀怨。这就把凄
怆的游子思乡念亲之情(或漂泊的孤独之感)表达得含蓄委婉。《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
吕叔潜赋》中的“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意思是: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
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
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
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
治、压迫的家乡人民。“清光更多”一句含有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
明带给人间。“斫去桂婆娑”这句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
象,表达了作者想要扫清朝廷一切阻碍北伐的势力的愿望以及收复失地、为国建功立
业的壮志豪情。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本句句意:况且陛下刚平定东都,太上皇李渊命令凡是高门大殿,应当一律烧掉。故
断为: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高门大殿/并宜焚毁。
故选Co
4.答案:完成;终于;应当;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
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瞬息可就”句意为:很短时间就完成了。就:完成。“章华就”句意为:当章华宫
建成时。就:完成。
B句意为:如果洛阳的工程真的修缮完。卒:终于。
C“事不宜迟”意思:事情要抓紧时机快做,不宜拖延。宜:应当。“不宜焚灼”句意
为:不应该烧掉。宜:应当。
5.答案:(1)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比桀、纣怎么样?
⑵事情虽然没有按您的建议实行,但天下百姓都称颂您的美德。
解析:①句重点词语:卿,你;谓,说;何如,和……相比较。
②句重点词语:虽,虽然;不行,没有实行;称,称颂;至德,美德。
6.答案:张玄素列举历史事例,并对比唐太宗前后做法,切中要害,使唐太宗信服。
邹忌取譬类比,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入情入理,委婉含蓄,易于为齐王所接
受。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对比阅读。
结合“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且陛下今时
功力,何异昔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深愿陛下思
之”可知,张玄素的高妙之处在于他使用了类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他通过类比秦、
楚、隋三朝的宫殿建成后导致的国家衰败,警示唐太宗修建洛阳宫可能带来的危害。
同时,他对比了唐太宗的当下行为与前代亡国之君的行为,以及唐太宗之前的行为与
当下意图的行为,突出了修建洛阳宫的潜在危险,从而成功地说服了唐太宗。
邹忌的高妙之处在于他使用了设喻和类比的手法。他首先以自身经历设喻,讲述了
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然后通过类比将个人生活经历与国事联系起来,指出齐
王受到蒙蔽的情况和自己相似,从而巧妙地达到了劝谏的目的。这种委婉的劝谏方式
既避免了直接批评的尴尬,又使得齐王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建议。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ACD.正确;
B.有误,在文章中,“地窝子”和“干打垒”并不是嘉峪关特有的建筑风格,而是描
述了嘉峪关建设初期由于物资匮乏,人们就地取材建造的临时住所和工作场所。这些
建筑形式更多地体现了当时建设者们艰苦创业、克服困难的精神,而非居民的审美
观。
故选Bo
8.答案:①展示艰苦的生活条件。②衬托父辈们艰辛创业的精神风貌。③为后文写君
名关的巨大变化作铺垫。④拓展叙述时空,丰富文章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内容理解和作用分析。
结合⑤段中“他们住过地窝子,住过干打垒。在酒泉钢铁公司建设初期,物资极度匮
乏,人们只能就地取材,在戈壁上挖一个四方的深坑,坑顶搭几根木头,再用芨芨草
和着泥巴盖住,地窝子就盖好了。干打垒则是用土作原料,除了门窗和房楝需要少量
木材外,墙壁都是就地取土,把土装入活动木板内,用铁杆分层夯实。屋顶也是用芨
芨草编成席子垫层,上面用泥巴抹光。人们就在这里办公、居住”的内容可知,作者
用较多的笔墨描述嘉峪关早期建设者的生活条件的原因是:①展示艰苦的生活条件:
作者通过详细描述地窝子和干打垒的建造过程和使用状况,展现了嘉峪关早期建设者
们在艰苦条件下所经历的生活困境,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他们的不易和牺牲。②衬
托父辈们艰辛创业的精神风貌:描述恶劣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正是为了突出父辈
们不畏艰难、敢于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是嘉峪关得以从一片荒漠戈
壁变成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支撑。③为后文写嘉峪关的巨大变化作铺垫:通过描述早期
建设者们的艰苦生活,作者为后文写嘉峪关的巨大变化提供了背景和基础。这种变化
不仅体现在城市面貌上,更体现在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水平上。④拓展叙述时空,
丰富文章内容:通过对早期建设者生活条件的描述,作者将文章的叙述时空拓展到了
几十年前,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也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9.答案:将嘉峪关比喻为“锁钥”,形象地写出了嘉峪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突出它
守护地区和平、保障贸易繁荣的作用,表明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句子内容可知,句中将嘉峪关比作“锁钥”,运用比喻的修辞,既形象又生动地
描绘了嘉峪关作为战略要地的关键作用。这一比喻突出了嘉峪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关隘,更是维护河西走廊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屏障。
同时,它也保障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对于推动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这句话表明了嘉峪关
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10.答案:①“我”是城市崛起的亲历者和见证者。②第一人称写法,给人亲切真实
的感受。③便于抒发对建设者的钦佩和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人称作用。本文通过作者“我”的视角,回忆并描述了嘉峪关这座城
市的崛起过程。文章首先讲述了作者三十多年前从故乡来到嘉峪关的经历,感受到了
戈壁滩上的荒凉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接着,作者叙述了嘉峪关早期建设者们如何在物
资匮乏、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克服困难,辛勤工作,建设起这座城市。这些建设者们
住过地窝子、干打垒,他们的青春和热血为嘉峪关的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随着时
间的推移,嘉峪关逐渐从一片荒漠戈壁变成了现代化城市,荣获了众多殊荣,如国家
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作者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了嘉峪关的巨大变化,并表达
了对建设者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精神的钦佩和赞美。
结合全文来看,“我”是城市崛起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通过“我”的叙述,读者能够
直观地了解到嘉峪关这座城市从荒漠戈壁到现代化城市的巨大变化过程,以及在这一
过程中建设者们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同时,第一人称写法,给人亲切真实的感受。使
用第一人称叙述,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还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
和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观点,从而产生共鸣。另外,便于抒发对建设者的钦佩和
赞美之情。通过“我”的叙述和感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建设者们无私奉献、艰苦
奋斗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对于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引发读者对建设者
的钦佩和赞美之情。
11.答案:①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繁荣的城市景观(“自然风光”或“城市景观”即
可)。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③嘉峪关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关怀天下的大格局、
广阔辽远的心胸等)的精神风貌。④'‘我”的精神家园。⑤现代文明。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结合全文来看,文章标题“嘉峪关的风景”意蕴丰富:
①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繁荣的城市景观:标题直接指向嘉峪关的自然风光,如祁连雪
山、讨赖河等自然景观,同时也包含了嘉峪关作为现代化城市的繁荣景象,如城市公
园、钢铁联合企业等。
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嘉峪关作为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和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
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也是“嘉峪关的风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③嘉峪关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文章中描述了嘉峪关早期建设者们如何
在艰苦条件下建设这座城市,这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也是“嘉峪关的风
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止匕外,文章还提到了嘉峪关人关怀天下的大格局和广阔辽远
的心胸,进一步丰富了这一精神风貌的内涵。
④“我”的精神家园:文章通过作者的视角,表达了对嘉峪关这座城市的深深依恋之
情,将其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因此,“嘉峪关的风景”也包含了作者对这座城市的
情感寄托。
⑤现代文明:嘉峪关从一片荒漠戈壁变为现代化城市,这一过程体现了现代文明的进
步和发展。因此,“嘉峪关的风景”也包含了对现代文明的赞美和肯定。
综上所述,“嘉峪关的风景”不仅指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繁荣的城市景观,更包含了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嘉峪关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作者的情感寄托以
及对现代文明的赞美。
12.答案:C
解析:A.有误,材料并不是采用并列式结构,而是有一个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逻辑结构。文章从提出人工智能技术的现象开始,分析了其利弊,最后提出了如何
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建议。
B.有误,第三段以生成人物影像为例,并不是为了论证人工智能技术能增进社会福
祉,而是为了说明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如个人隐私和肖像权的侵犯
以及伦理上的争议。
C,正确。
D.有误,材料并没有专门从人工智能的利与弊两个角度来论述人要有创造力。虽然材
料提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但主要目的是讨论如何更好地推动
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而不是强调人的创造力。
故选Co
13.答案:第一问:能。第二问:因为第二段主要观点是“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为人
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辅助”(人工智能应用赋能千行百业),机器人赋能餐饮业。能支撑
观点。
解析:材料二《样样行的餐饮机器人》展示了机器人餐厅的外观,还展示了机器人的
功能:机器人能够制作近200个品种的餐点。这证明人工智能技术在餐饮业的应用,
从而支持材料一第二段主要观点,即“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辅
助”,所以能作为论据。
14.答案:①辅助生产生活(“人工智能加速赋能千行百业”或者具体展开回答亦
可)。
②风险和挑战(具体展开回答亦可。如罗列材料一的第3段的风险)。
③引导向上向警发展。
解析:由材料一第②段“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更高效的人工智能应用将在未来加速
赋能千行百业”可知,人工智能加速赋能千行百业;
由材料一第③段“也应该看到,人工智能技术给社会治理、伦理道德带来风险和挑
战”可知,人工智能技术也有风险和挑战;
由材料一第④段“更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需要前瞻研判相关风险,守住法律和
伦理底线。在发展和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引导人工智能应用朝着向上向善的方向发
展”可知,引导向上向善发展。
示例:人工智能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它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
面。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文档、写作代码、检测
零部件缺陷,还可以生成虚拟人物,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我们也
应看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和挑战,如可能侵犯个人隐私和
肖像权,甚至可能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正确看待人工智能应
用,既要充分利用它的优点,也要防范其可能带来的风险。我们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
建设,保障人工智能应用的合法性,同时也要加强伦理道德的建设,引导人工智能应
用朝着向上向善的方向发展。总的来说,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需要正确使
用,才能让它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助手,而不是威胁。
15.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有误,依据材料一②段“清明时节,气候变暖,降雨增多,正是耕种的大好时节。
先民以农业为生,清明与农事紧密关联,使人们格外看重这个节气”可知,引述汉代
崔实《四民月令》材料,意在强调清明时节对农事耕种的重要性。
故选Bo
16.答案:①含义(”本义和引中义、比喻义”,若具体写出含义也可以)。②与农事
的关系。③人文内涵(传统文化符号、节俗、风习时尚)。
解析:依据材料一①段“从汉字上说,‘清明'体现出古人对这一节气的理解。
‘清’的本义是指水澄澈明朗。倘将水之清澈,类比为人的品质,'清’就引申为
'纯洁、清廉’的意思。水之清澈还可以用来比喻社会的状态,于是‘清'又有'清
平、太平'之意。‘明'字兼取白天明亮的阳光和夜间皎洁的月光会意,表达出古人
对日月光明的认识”可知,本段文字主要简介了“清明”的含义。依据材料一②段中
的“清明时节,气候变暖,降雨增多,正是耕种的大好时节。先民以农业为生,清明
与农事紧密关联,使人们格外看重这个节气”可知,本段文字主要简介了清明节气与
农事的关系。依据材料二中的“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
化符号,孕育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可知,本段文字主要简介了清明节气的人文内涵(或
传统文化习俗)。
17.答案:构图:主体部分是孩子和风筝,左右两边各有柳树,上方标明“清明”字
样。
内涵:点明节气名,既反映天朗气清、天地澄明的特点,又体现踏青、放风筝的传统
习俗。
解析:结合材料,从构图和内涵两个方面,为宣传画拟写设计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构图:这幅画主体是一个小孩在愉快地放风筝,上方标明“清明”字样,左右两边各
有一株柳树。内涵:“清明”点明这一节气名称,并用放风筝这一传统习俗反映节日
特点,柳枝向来被视为驱除瘟疫、辟邪的功效,象征着人们美好的期盼。
18.答案:例文:
进
十九世纪末的一位著名物理学家,曾不乏叹惋地对媒体说:“物理学发展已经濒
临极限,该研究的都有了定论。”但就在这句话出口后的十多年间,爱因斯坦的相对
论便向牛顿经典力学气势汹涌地扬起了战枪。我想,极限终究是主观看法居多。一时
的山重水复,诱人畏缩不前,但总有“柳暗花明”的一天。科学、艺术如此,生活亦
出口止匕。
曾几何时,宗教的乌云阴霾黯淡了整个科学的蓝天。哥白尼临死方敢抛出“日心
说”,仍然被教会的打手鞭尸,布鲁诺高呼“让真理的利箭万箭齐发”,则被处以火
刑。试想,在上帝尊贵的躯体面前,激进的遗传学如何发展?上帝似乎便是遗传学的
压顶泰山,便是极限。但是,这时出现了个达尔文,进化论的重拳雨点般痛击神学的
软肋;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又将上帝无比尊贵的躯体践踏的体无完肤。我想,如
果没有这些对极限的突破,我们可能仍将在诵经祈祷的靡靡声与教会的压迫窒息下醉
生梦死。
曾几何时,权威头上的光环让人不敢仰视。亚里斯多德的理论不是自由落体的极
限吗?又如何会在比萨斜塔上十万目光前被两个铁球愤怒地击穿?多少诺贝尔奖获得
者声称对“哥德巴赫猜想”无能为力,无法进一步论证?但这个极限,又是如何在一
个落后的国家中被一个叫陈景润的年轻人突破?
科学发展本来就如汹涌的洪水般,无可阻遏,无所畏惧,没有极限可言。无论是
科学、艺术,还是现实生活,所谓“极限”只是弱者懦弱的通行证,智者酝酿突破的
出发点。正如无尽的黑夜总会迎来啜亮的鸡鸣,所谓的“极限”又如何能阻遏探索者
的脚步?
百尺竿头,终会更进一步。让我们都无所畏惧,一路前进。
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题目《进》要求我们以“进”为主题,根据所给材料,阐述对
“进”的理解和感悟。材料中给出了“进”的多种解释和具体情境,如人类社会的变
革与发展、中华民族的传承与创新、个人的挑战与突破等,这些都是我们理解和诠释
“进”的切入点。在立意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社会变革与进步:探讨社会在变革中如何前进,分析变革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强调
“进”是方向和信念。文化传承与创新:讨论中华民族如何在传承中寻求创新,实现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强调“进”是智慧与勇毅。个人成长与突破:讲述个人在面对挑
战时如何奋进,通过具体的经历或故事,展现“进”是抱负与行动。
第二,构思选材。在构思文章时,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展开,同时
结合具体的事例或故事来支撑观点。可以引用一个关于“进”的名言或故事作为引
子,吸引读者的兴趣,同时引出文章的主题。如果是从社会变革与进步的角度来写,
可以选取历史上著名的社会变革事件,如工业革命、改革开放等,分析这些事件如何
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如果是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来写,可以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某个方面,如书法、戏曲等,探讨它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创新。如果是从个
人成长与突破的角度来写,可以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他人的故事,展现个人在面对
挑战时如何奋进。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进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读者在各自的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测量劳动合同
- 出口货物报关代理合同
- 正式公司转让合同格式
- 2024年广告位合同范本
- 2024贷款还款协议书
- 家庭装修项目协议书样本
- 2024年单位租车协议书样本
- 建设工程地基处理协议书
- 权威委托代理合同范文大全
- 房屋拆迁合同经典版本
- 认识烘焙食品课件
- 中医病名对照表
- 创业基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汽车检测站工作计划(共4篇)
- 药剂科运用PDCA循环减少门诊药房药品调剂差错PDCA成果汇报
- 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管理制度
- 甘蔗锤度测定2
- 断路器操作机构的类型
- 临夏河州中学赴江苏南通学习考察报告
- 物品接收单模板(接受联、存根联)
-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西安外国语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