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物传记练习_第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物传记练习_第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物传记练习_第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物传记练习_第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物传记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人物传记

【基础练习】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生存无忧,①谋生态一一这是人民的要求。近些年来,②我们在生态建设方面付出了前

所未有的努力,③连日来浓雾重锁的城市污染又警醒我们:空气污染防治④面临巨大挑战。

政府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表明了追求生态文明的决心,⑤从源头上扭转了生态环境恶

化趋势,我们⑥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应从健康呼吸开

始。

©②③④⑤⑥

A因虽可/只就

而然要

B所当而仍/还

以然然

C从尽/还也

而管是旦

D进/但依只才

而然有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针对我国境外在逃人员潜逃方向呈现出的地域性特征,公安部“猎狐2015”行动办

派出境外缉捕工作组,对潜逃印尼的经济犯罪嫌疑人展开集中缉捕行动。

B.由于杂光强烈的干扰,对测量设备敏感器的测量精度和相对导航的可靠性均造成较

大影响,给交会对接的可靠实施带来一定风险。

C.关注原创和基础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曾多年空缺,它在2014年终于被“透

明计算: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这一成果终结。

D.为了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武昌南湖中学邀请了四个大学的热衷于饮茶文化的教师利

用选修课时间为同学们传授茶之历史、品茶礼仪等方面知识。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序》,o光是那么一点,可以领略的内涵,

用十年时间去理解都不嫌多。

①碰到纸上的纤维,顺势微微回转,

②单鞭蓄势,继续向左缓缓推出

③太极云手般向右下沉去,力道隐含未尽

④仍然可以感受王羲之笔尖每一个纤细的动作

⑤永和九年岁在癸丑,那永字的一点如凌空而来风声

A.④②①⑤③B.④⑤①③②C.⑤②①③④D.⑤④②③①

【热点强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丁聪:时代身上的牛虻

2009年5月26日,一代讽刺漫画大师丁聪靖然长逝。丁聪的一生,始终不曾放下手中

的画笔,如同一只牛虻狠狠叮在时代庞大躯体的病灶上。

1916年,丁聪出生于上海。其父丁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中国第一块漫画协会的

牌子就挂在丁家大门口。对丁聪的生活和艺术影响最大的漫画家是张光宇、叶浅予。他们的

画,描摹了上海市井的百态,这让丁聪触动很深,也影响着他后来那种针底时弊、一针见血

的画风。一次,丁聪画了一幅漫画要发表,报馆让他署个名字,他顺手写下“小丁”。这个

名字他一用就是60年,丁聪说,中文的“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当

普通的小人物,做喜欢的事,挺好。

“七七”事变后,丁聪的漫画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火改变了丁聪

的思想,决定了他以后的创作道路。这种与国家、民族息息相通的深厚感情,像一条红线,

从此一直贯穿于丁聪的作品之中。

在抗战之初,丁聪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香港沦陷后,丁聪和一批文化界人士辗转来到

重庆,他继续以画笔从事爱国宣传活动。抗战后,丁聪回到上海,创作了大量以“争民主”

为主题的讽刺漫画,例如《民主日:“逆我者亡”》《五子登科图》等,有力抨击时政,揭

露黑暗现实,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嫉恨,以致有些作品一出来,便遭到国民党雇佣流氓的

撕毁。他也因此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

1949年年初,丁聪被任命为《人民画报》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丁聪仍坚持自己的讽

刺漫画,由此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资深“运动员”。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

丁聪都在劫难逃。大鸣大放中,丁聪对“外行领导内行”提出的批评,连同筹办《万象》的

构想,成了“反右”高潮中的罪状。1958年的一天,“右派”丁聪乘上一列开往东北的火

车,去了北大荒850农场云山畜牧场劳动改造。

丁聪平日里对人总是笑脸相迎,骨子里却刚直不阿。为此,他吃尽苦头。“反右”的时

候,有人要他检举一位朋友的反动言行,他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落井下石,于是,他自己

成了右派。“文革”之时,又有人强逼他交代一位朋友的“罪行”,并列举此人种种“劣迹”

以作“诱导”。丁先生听后说:“这个人真坏。”逼他的人大喜过望,催他赶快交代。丁先

生慢悠悠地说:“我同他相交那么多,他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居然一点也不告诉我!天底下

竟有这么坏的人。”为此,他挨了一顿铁棍,被打得头破血流。

“文革”开始时,丁聪被分配到美术馆扫地、写标签。不许画画,他就偷偷地在展出作

品的废标签后面画上漫画。白天要劳动,画画的时间难保证。丁聪正发愁时,赶上单位体检,

查出来丁聪血压高,单位给放了一个星期假,丁聪可乐坏了。为了能争取一段完整的创作时

间,丁聪不吃药,复检时憋着一口气,血压当然还是高,丁聪又争取到了一个星期的假。就

是利用这两个星期,丁聪赶出了30多幅鲁迅小说插图。

1979年春,丁聪刚被宣布“没事儿”就跟政府说:“我已经63了,把最后几年时间留

给我吧,让我画画吧,我就喜欢画画,这一辈子没画够啊!”小丁由此迎来人生中的第二次

创作黄金年代。此时恰逢《读书》杂志创刊,受范用、冯亦代之邀,丁聪配画,陈四益配文,

“封二漫画”几乎成了《读书》的金字招牌。漫画中的犀利和辛辣,让人觉得,小丁好像从

来没变过。

三中全会到80年代的一段时期,是丁聪认为最开放的时代。他继续以笔为刀,针硬时

弊。他的讽刺漫画与讽刺相声、伤痕反思文学、电影话剧一起,组成了文化解放的潮流。

这个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老人走了,静静地、无声无息,像一片秋叶摇落,像一朵白云

飘逝。不设灵堂,不作告别。平淡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但正是这样的平淡,才淬炼出

了最强大的艺术,给社会与现实以无情的鞭挞。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画的都是老百姓想的事情,老百姓通得过的,我才画。虽说我为这个吃过不少苦头,

可我总觉得我没做过坏事,对得起良心了。(丁聪《一生就做一件事》)

②丁聪当时住的房子大约十几平方米,除了一扇窗户透亮,沿墙都摆满了书柜。他的生

活也很简单,就是画画、看书、吃饭、看电视、睡觉。只要一拿起画笔,他就感到心满意足,

感到快乐。

(李辉《从此天堂里也会多一些笑声》)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丁聪取笔名为“小丁”,一用就是60年,“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

人物,而他这一生的创作始终围绕着市井小人物的百态人生。

B.丁聪出身绘画世家,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父亲的熏陶。他的父亲自学成才,丁聪

针殛时弊、一针见血的画风深受其影响。

C.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对象,

但这些接二连三的厄运却成就了他任何处境下都乐观、旷达的性格。

D.丁聪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这与他浓烈的爱国情怀不无关系,丁聪始终热切地

关注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饱含一腔忧虑之情。

E.“时代身上的牛虻”这一标题用形象的比喻高度赞美了丁聪与时代“病灶”抗争到

底的正直、勇敢的精神,诠释了一名知识分子最应具备的品格。

(2)作为一位漫画家,丁聪的画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文章六、八两段引用了丁聪的话,请分析这两处引用的作用。

(4)文中说丁聪“平淡”的人生,却“淬炼出了强大的艺术”。请结合材料,对“平

淡”与“强大”的关系进行分析。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别孙信道①

宋•陈与义

万里鸥仍去,千年鹤②未归。

极知身有几③,不奈世相违。

岁暮兼葭响,天长鸿雁飞。

如君那可别,老泪欲沾衣!

注释:①本诗作于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九月,诗人当时因避乱正流寓湖南潭州

(今长沙)。孙信道,作者友人。②“千年鹤”:《搜神记》记载:“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

于灵虚山。身化千年鹤归辽。”③《左传》所引古人的话“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1.“鸥仍去”“鹤未归”在诗中有何深层含义?对全诗有何作用?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

到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

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满河边,想着文学,想着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

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

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

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

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炮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

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

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

下蓝炮,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

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炮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

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

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

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

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倍感困惑,又倍感启发。马尔克斯《百年

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

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

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

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

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

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

和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

终于从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

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

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

《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名成

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

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

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

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

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

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

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

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

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

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

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8

分)

参考答案

1.D【解析】此类关联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可以根据语句间的逻辑关系选用恰当的关

联词。

2.A【解析】B.“由于杂光强烈的干扰……”介词淹没主语,删掉“由于”。C.“它在

2014年终于被……终结”,“它”指代不明,或说偷换主语,“终结”的应是“空缺”,而不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可将“它”改为“这一空缺”。D.“四个大学的热衷于饮茶文化

的教师”表意不明,是“四所大学”还是“四位教师”不清楚,可改为“四所大学的热衷于

饮茶文化的教师”或“一所大学里四位热衷于饮茶文化的教师”。

3.B【解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横线上下文具体语境

及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判断。“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序》”明言时间已久,因此

接用④“仍然可以"。⑤①与③②之间构成比喻,从③”太极云手般”可知,故③②在后。

所以选B。

【热点强化】

(1)E3分,D2分,A1分。

(2)①贯穿着他与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在抗战之初,丁聪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

香港沦陷后,他继续以画笔从事爱国宣传活动。②讽刺现实,针硬时弊。抗战后,丁聪回到

上海,创作了大量以“争民主”为主题的讽刺漫画。1949年,丁聪仍坚持创作讽刺漫画。

三中全会之后,他继续以笔为刀,揭露社会黑暗。③体现百姓的心声。丁聪的漫画始终关注

百姓的所想所需,百姓能够通得过是他作画的前提。(概括1分,分析1分,每点2分)

(3)①第六段的引用既表现了丁聪的刚直不阿,也表现了他的诙谐幽默。②第八段的

引用突出了丁聪对漫画的痴迷。③两处引用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说服力。(每点2分)

(4)①“平淡”是说丁聪的人生普通平常,“强大”是说丁聪的漫画充满了批判社会

的力量。而强大的艺术往往是在平淡的人生中锤炼而来的。

②丁聪为人低调谦逊,一直以“小丁”为笔名,甘于做最普通的小人物,放低自己反而

让他更容易看到真实的百态人生,作品也就更贴近生活,充满了真实的力量。

③丁聪创作宗旨简单,所想所画都体现百姓心声。这种源于社会现实的艺术创作饱含生

命力与战斗力,最终给社会乱象以有力抨击。

④丁聪生活简单,为人淡泊,不追求物质享受,所以他能够专注作画,精益求精,也能

够保持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批判的力量。

【课外阅读】

1.含义:①“鸥仍去”,古人往往用鸥盟代表朋友之情。作者这次和孙信道相遇,是在

客中;相别,也在客中。作者知道和友人客地相逢,欲留无计;分别以后,相见难期。“仍”

字写出友人的远去,二人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