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高中历史古代史阶段检测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秋高中历史古代史阶段检测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秋高中历史古代史阶段检测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秋高中历史古代史阶段检测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秋高中历史古代史阶段检测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古代史阶段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共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始终到士,都是如此”。这最能表明分封制()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形式B.森严的等级制度C.权力分散未形成中心集权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十数个地域文化,如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这反映了()A.诸侯纷争B.中原文化中心地位C.百家争鸣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3.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A.确立了中心集权制度B.实现了思想统一C.提高了国家治理实力D.导致了暴政统治4.史学家司马迁认为,汉族四周的匈奴、南越、东越、西南夷等族,都与汉族一样是黄帝后裔,甚至朝鲜也与黄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华夷共祖”的思想()A.迎合了大一统政治的须要B.反映了司马迁严谨的史学观C.消弭了各民族之间的冲突D.说明白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5.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A.实行无为而治爱护弱势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6.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谱籍成为选官的依据。唐太宗修《氏族志》则是“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以崇重当朝冠冕。材料表明唐代()A.彻底打破了持续多年的门阀观念B.不再依据官职凹凸划分等级标准C.减弱士族力气,有利于加强皇权D.有利于实现社会阶层的广泛流淌7.唐中叶前,赋税征收实物;此后实施两税法,起先部分征收货币赋税;明中后期,在两税法的基础上,推行一条鞭法,将徭役也改为征银。至此赋税、徭役征收的货币化趋于一样。这种变更()A.加速了纸币的广泛流通B.刺激了土地的兼并买卖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8.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依据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得完全一样;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A.注意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B.达到了得意忘形C.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D.蕴含世俗化倾向9.据统计,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中心财政收入的70%以上来自于工商业,而南宋时,政府从进出口贸易中抽取的关税最高已经占到了中心财政收入的15%。这主要得益于()A.重农抑商政策渐渐瓦解B.赋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C.宋统治者对商业的重视D.经济重心南移业已完成10.元朝的行省辖区广袤,驾驭地方军政大权,但是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长官就不能更改赋税和调动军队。据此可知,行省制的设置()A.减弱了中心集权B.消退了割据隐患C.完善了对地方的管控D.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11.西夏常以马匹和盐通过边疆互市换取北宋的谷物和茶,并铸造有汉文“天授通宝”的钱币;金后期出现我国货币史上第一次铸造法定计数的银币。材料主要反映了()A.互通有无活跃商业市场B.经济沟通缓和民族关系C.汉文化在边疆广泛传播D.少数民族商业发展面貌12.朱熹提出:“格物致知,高校之端,始学之事也。一物格则一知至,其功有渐,积久贯穿。”这体现了朱熹()A.希望通过试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B.注意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思想C.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D.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13.张居正一生鞠躬尽瘁,死后却被万历皇帝抄家问罪。万历皇帝认为其“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而清代张廷玉认为其“威柄之操,几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这一现象反映了()A.内阁地位日渐衰退B.皇帝大权旁落C.君主专制统治强化D.大臣专权乱政14.清朝康熙中期以后,政府在工商业领域实行商专卖政策,这种形式,较之明代弊端丛生的官专卖制有了明显改进,国家变干脆干预经济为利用专商间接遥控。据此可知()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清朝发展快B.工商业的发展倒逼政府限制特权C.清政府对工商业经济持扶持看法D.工商业群体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15.“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起先,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快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材料二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班固《汉书·儒林传》(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2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缘由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6分)17.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心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与中心之考试。——钱穆《历代政治得失》(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5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5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图一唐代十道图图二元朝行省图(局部)(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述上述两种划界方式的差异。(4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对两种不同的划界方式进行评价。(4分)(3)综上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是不断演化的,其缘由是什么?(4分)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述了战国时的一次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很多侨郡县,赐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快速发展。到梁代,江南很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1)材料一中的“商君”指的是谁?这次变法中有关土地制度方面的内容是什么?(3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经济现象?请说明江南地区这一现象出现的缘由。(至少列举两点缘由)(4分)(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实行了哪些汉化措施?(至少列举两项措施)(4分)(4)综合以上两大改革,你认为改革胜利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4分)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秦始皇登碣石山,立碑刻辞,有“上农除末”一语,但秦代却出现蜀卓氏、曹邮氏、宛孔氏等以盐铁而成巨富的事迹。汉景帝时晁错曾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也;尊农夫,农夫已贫贱也。”汉武帝将天下盐铁收归官营,桑弘羊亦“以计算用事”。唐朝刘晏对食盐专利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方法。北宋庆历时一年的商税收入为1975万余缗,酒课为1710万余缗,盐课为715万余缗。到神宗时,一场全面的商业官营又在王安石的主持下绽开了。——摘编自陈长华《抑商质疑——兼论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材料二但1433年中国的远征(郑和下西洋)是这条航线的最终一次,3年以后一项皇帝诏书禁止建立海船……诚然这项确定有一种好像有理的战略缘由。帝国北部边疆再次遭遇蒙古人的威逼,把军事资源集中到这个比较脆弱的地区或许是谨慎的。在这种状况下,一支强大的海军是一种耗费巨大的奢侈……中国倒退的关键因素是信孔子学说的官员们的保守性。这一保守性在明朝时期因对蒙古人早先强加给他们的变更不满而加强了,全部重要官吏都关切维护和复原过去,而不是基于海外扩张和贸易的更光辉的将来。依据孔子学说的行为准则,斗争是一种可悲的活动,而军队只有在担忧蛮族入侵或内乱时才有必要。达官贵人对军队(和海军)的厌恶伴随着对商人的疑虑。私人资本的积累、贱买贵卖的做法、暴发户商人的铺张阔气,都冒犯了这些权贵士大夫……同样禁止海外贸易和海洋渔业,更消退了刺激经济持续发展的另一潜在因素。——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战国至北宋时期商业政策的特点。(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缘由。(6分)古代史阶段检测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下的权力关系的特点。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制下家庭结构与政治关系的一样性,没有体现出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故A项错误;虽然材料提及等级森严的“权力金字塔”,但强调的是“每个贵族都共享着一部分权力”,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心集权,故B项错误,C项正确;“每个贵族都共享着一部分权力”,只体现出分权,没有制衡,故D项错误。2.答案:D解析:材料中“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说明这些区域文化既凸显出多方位的格局,又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文化的多元性,并不是诸侯纷争和百家争鸣,A项和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原文化居于中心地位,B项错误。3.答案:C解析:秦朝要求各级官僚机构均用文书行政,并建立文书管理制度和邮驿传递系统等做法,完善了行政手段,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和国家的治理实力,C项正确;用文书行政不仅限于地方官,整个官僚系统都要执行,A项错误;文书行政与思想统一不符,B项错误;文书行政规范有据,不是暴政产生的缘由,D项错误。4.答案:A解析:随着郡县制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汉王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格局更加稳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华夷共祖”的思想正好迎合了大一统思想和大一统时代的须要,故选择A项。材料反映的是司马迁的相识,与司马迁的个人经验与相识水平有关,不能反映出史学的严谨性,解除B项;C项“消弭”一说错误;中华民族意识是在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形成的,解除D项。5.答案:C解析:由材料“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可知,政府重视基层治理来维护社会稳定,C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不符合南北朝时期分裂动荡的史实。6.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谱籍成为选官的依据”“止取今日官爵高下做等级”可以看出唐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减弱了士族势力,这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故C项正确;“彻底打破”的说法过于肯定,解除A项;通过材料“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说明唐朝时期仍旧以官爵职位凹凸划分等级,解除B项;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实现社会阶层的流淌,解除D项。故选C项。7.答案:D解析:材料中“赋税、徭役征收的货币化”使农夫与土地的依附关系降低,有利于农夫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8.答案:D解析:由“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依据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可知,吴道子的宗教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注意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吴道子作画时特殊追求神韵、意境,忽视所画对象的真实性,与“达到了得意忘形”不符,B项错误;“依据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并非吸取外来风格,C项错误。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由材料信息“北宋……中心财政收入的70%以上来自于工商业”“南宋时,政府从进出口贸易中抽取的关税最高已经占到了中心财政收入的15%”可知,商业税成为宋代中心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宋朝政府对商业的重视,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渐渐瓦解”说法错误,宋代实行重农不抑商政策,激励商业发展,只能说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故A项错误;赋税政策的调整是商品经济发展旺盛的结果,从属于政府对商业的重视,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10.答案:C解析:元朝行省权力虽大,但军政事务受中心节制,可见行省制的设置既赐予地方肯定的自主权,又加强了中心集权,完善了国家对地方的管控,C项正确;军政财税事务都要中心相关部门转发诏旨,地方才能行动,表明加强了中心集权,A项错误;封建经济基础仍旧存在,地方割据隐患并没有消退,B项错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错误。11.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西夏和北宋的贸易往来,以及西夏和金货币的发展状况,可见材料的主旨是体现少数民族商业发展的面貌,故D项正确。A项对材料概括不全面,而且活跃商业市场材料体现不明显,故A项解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故解除。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解除。12.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朱熹“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即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思想探究,B项符合题意;朱熹没有主见通过试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解除A项;材料体现了朱熹的治学方法,无法体现其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解除C项;朱熹的思想主见“存天理,灭人欲”没有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解除D项。1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君主专制制度。材料中的现象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君主对权臣的功名等可随意予夺,C项正确。明代皇权不断强化,绝非大权旁落,B项错误;明朝内阁自明中期以后,职权不断加强,A项错误;张居正在后期权倾一时,但未乱政,D项不符合史实。14.答案:B解析:清朝康熙年间起先,从干脆干预经济的政府专卖政策发展为利用行商专卖的间接遥控,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一变更体现了工商业的发展倒逼政府限制特权,B项符合题意;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方式仍旧处于萌芽状态,A项错误;变更限制工商业的专卖方式,不能说明清政府对工商业经济持扶持看法,C项错误;国家干脆干预变为利用行商间接遥控工商业,不能说明工商业群体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D项错误。15.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天子亲耕”体现了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其缘于《周礼》,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清朝统治者重视“天子亲耕”活动,反映出其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因此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清朝继承了前朝重视农耕活动的传统,并非是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C项错误,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满洲贵族并未成为自食其力的农耕者;D项错误,重视农业与笼络反清势力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项。16.答案:(1)民本:儒家(或墨家);孔子(或墨子、孟子、荀子等)。专制:法家;韩非子。(2)缘由: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大一统时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的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国家将学与仕相结合。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解析:第(1)问,“民本”: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代表“民本思潮”的是儒家(或墨家);代表人物:有孔子(或墨子、孟子、荀子等)。“专制”: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代表“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是法家;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第(2)问,“缘由”: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从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和国家将学与仕相结合等方面回答。“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汉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7.答案:(1)做法:嘉奖军功,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土地、爵位,贵族没有军功不能享受特权;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确立了封建土地全部制;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重农抑商,嘉奖耕织,统一度量衡等,增加了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实力,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2)意义:将选官权收归中心,加强了中心集权;打破了世家大族世代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封建官员的素养,推动了民间尚学风尚形成。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鬻’”等信息,结合所学学问,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关系等方面,说明商鞅变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主要做法。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心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与中心之考试”等信息,结合所学学问,从选官制度、中心集权、统治基础和文化教化等方面,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18.答案:(1)图一,“随山川形便”:依据山脉、河流、湖泊等作为行政区域边界,行政区域与自然地理保持一样。图二,犬牙交织:有意打破山川自然界限,将山川之险融入区域之内。(2)随山川形便:划界清楚,管理便利;易守难攻,极易形成地方与中心分庭抗礼的局面。犬牙交织:易于利用地理单元之间的空间关系制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