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选考科目考试冲刺卷语文试题(二)(原卷版)_第1页
2024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选考科目考试冲刺卷语文试题(二)(原卷版)_第2页
2024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选考科目考试冲刺卷语文试题(二)(原卷版)_第3页
2024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选考科目考试冲刺卷语文试题(二)(原卷版)_第4页
2024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选考科目考试冲刺卷语文试题(二)(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二)考生须知: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早在2003年,浙江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秉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钉钉子”精神,久久为功推进“千万工程”。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持续迭代升级,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浙江经验”,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新时代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累计创成A级景区村11531个、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98万个、6万多名大学毕业生加入农创客队伍回乡创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5431元提升至2022年的37565元,农村4G网络实现全覆盖,创建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02个……20年来,浙江重点推动城乡空间融合、产业融合、体制融合,让物质富足有了更坚实的保障。同时,“千万工程”以文明乡风浸润人文美,点燃了团结奋斗的“精神引擎”。通过思想引领、素质提升、风尚浸润、文化赋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细落小落实,以文明乡风助力“千万工程”、引领乡村振兴。浙江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把农村作为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主战场,推进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五水共治”和“四边三化”等重点工作,从源头彻底消除污染。同时,把“千万工程”作为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有力抓手,推进生态文明知识进农村、入农户,把垃圾污水治理、植树护林等生态环保理念纳入村规民约,成为公序良俗,“千万工程”的美丽底色更加鲜明,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在之江大地徐徐铺展。“千万工程”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教材,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既彰显了久久为功抓落实的力度,也传递出用心用情惠民生的温度,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摘编自郭雪营《“千万工程”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材料二:今年是“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创办10周年。10年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向会议发来致辞或贺信,深入阐释中国道路、中国主张,体现了对推动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的高度重视。这次贺信,为世界读懂新时代的中国及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指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各国合作发展凝聚了强大共识与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自觉担负起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10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断进取,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契合我国实际,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越走越宽广。中国共产党是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和推动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就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当前,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许多国家也在探索各自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有力表明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人类文明是多样的、多彩的,各国能够基于自身文明传承和实际国情走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其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把自身利益和全球利益高度结合,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为世界谋大同。作为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的生动实践。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始终把自身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把中国发展置于人类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之中,致力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发展繁荣,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稳定,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读懂与世界共同发展的中国,团结合作、共谋发展,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定能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摘编自向秋《读懂新时代的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千万工程”就是2003年浙江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年来内涵逐渐丰富,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浙江经验”。B.“千万工程”以农村建设为主题,包含坚持绿色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内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教材、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C.“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已有10年的历史,其中心是“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各国合作发展凝聚了共识与力量。D.“中国式现代化”在否定了西方的现代化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均提到中国式现代化,材料一主要评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浙江的“千万工程”,材料二主要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重要意义。B.两则材料都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层次清晰,结构严谨。C.两则材料引用事例的方式不相同,材料一更加具体,如引用一些数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而材料二则采用概述的方式,为论证观点服务。D.“千万工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读懂“千万工程”就读懂了浙江的中国式现代化,同时也有助于读懂全国的中国式现代化。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A.西藏那曲聂荣县尼玛乡的村民最近用上了“零费用”的光伏供热暖气片,光伏采暖取代了牛粪取暖、围炉取暖。B.广州南沙海港,一批国产新能源汽车,登上外贸滚装船,前往东南亚,一批锂电池准备搭乘中欧班列,运往海外。C.瓜达尔港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成为重要的地区物流枢纽和产业基地。D.“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获得国际认可,也为世界提供判断文明的中国方案。4.材料二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高度信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信心的。5.为什么说“千万工程”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村里来了“科技特派员”汪群见到科技特派员周利利时,我才知道她是位30岁刚出头的年轻姑娘。在浙江,科技特派员制度已经实施20年了。周利利2017年从浙江农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那年,她被湖州农科院选为科技特派员。周利利是土生土长的安吉人。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她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去老家开展工作,推广农业新科技。周利利心花怒放:自己苦学多年,终于可以真正为父老乡亲服务了。一个硕士毕业的学生,却要回乡“务农”,家里人怎么看呢?父亲在外做生意,平时话不多,但这次他力挺女儿的选择:“你认定的事,就要认真去做。”奶奶听闻孙女的决定特别高兴,老人家觉得这份工作很光荣,在村里逢人便说:“我的孙女是个科技特派员!”姑夫特意考了侄女一题:“利利,你说说,杜鹃是怎么移栽的?”“花苞要剪掉,减少营养消耗;保证根的土块完整,不要伤到根系;用上遮阳棚,防止水分蒸发……”周利利的一番流利回答,让姑夫竖起了大拇指。母亲原本担心这份工作风吹日晒,女儿要吃苦头。但看到周利利神情坚定又充满自信,她只好叮嘱女儿:“那你要多关心自己一点啊。”初次回乡工作,周利利就受到了高山村村民老吴的质疑:“小丫头,你还懂得种地?”老吴是种地的行家,他没有多说周利利什么,而是颇为得意地带着她去自家的蔬菜地参观。“小周啊,你看,我这茄子长得多好啊!”弦外之音很是清晰:你年纪轻轻种过几块地?我还用你来指导?周利利的心态倒是蛮好。她想,即便自己是“科班生”,也不能在这些经验丰富的农民面前卖弄,还是要多跟他们交流,多学习。好在自己是本地人,熟悉本地的情况,和乡亲们交流起来也能多几分亲近。“小周,接下来我该怎么做进一步管理啊?”老吴指着地头的茄子问周利利。周利利暗自高兴:还愁怎么开口,这下可有机会了。当然,语气还得保持谦虚呢。“吴师傅,作物后期还得注意肥水管理,长得太密集会挂不住果的。”其实,老吴对这些也心里有数。他“明知故问”,还是想探探周利利有什么见地。周利利的回答让他很满意,但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嘴里只是“哦哦”地应了几声。10多天后,老吴火急火燎地拨通了周利利的电话。“特派员小同志,不知什么原因,这些天我的这些茄子都长歪了!”老吴第一次称周利利为“特派员”了。周利利耐心询问了现场的情况后,对老吴说:“您家里茄子现在的状况,必须注意长叶子与结果子的平衡,太多的叶片要及时整剪,不然会结不住果。还要及时采摘成熟的茄子,否则会影响后续果实的生长,同时,还得适当追施肥料,保证营养补给。”老吴一一照做,果然见效,从此对周利利服气了。但周利利觉得,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好。特别是在家乡一段时间待下来,她发现乡亲们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她能顺利解决老吴的问题,只是“侥幸”没碰上自己的知识盲区而已。她觉得自己还要继续学习,对很多当地独有的问题,还要研究对策,“对症下药”。安吉多山。山地与平原地区相比,常年气温要低5摄氏度左右。平原地区种蔬菜的好季节里,高山蔬菜的生长却较为缓慢。有人觉得这是劣势,但周利利对此充满乐观。她认为高山蔬菜不仅品质好,受消费者欢迎,而且平原蔬菜断档时,高山蔬菜就可以顶上去了。周利利决心为乡亲们提供更多的技术指导,帮他们打好这个“时间差”。近水楼台先得月。周利利所在的单位湖州农科院,每年都要举办几次蔬菜品种繁育博览会。周利利抓住这些机会,从博览会上推出的瓜菜新品种中,为安吉农民挑选了适合在高山上种植的番茄、甜瓜、茄子和辣椒等,第一时间送到乡亲们手里。安吉有个“多多家庭农场”,周利利说到这家农场,眼睛一亮:“这个农场现在还成了当地农民农科研学的窗口呢。”原来,她从博览会上几十个甜瓜品种中,精心筛选出数种,最先在“多多家庭农场”推荐试种。结果证明,这些品种全部适应当地环境,种出的瓜清脆、香甜。农场经营者是个从城市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他对这些品种十分满意,便积极向身边的农民推荐、分享,逐渐在当地变得小有名气,还被评为“湖州农民专家”。“只有我自己有把握的品种,才有底气去大力推广,不能让乡亲们在地头上做没把握的事。”周利利讲到这里,面露自豪神色,像是完成了一张优秀答卷。给周利利打电话咨询的乡亲们越来越多了。许多人根据自家土地的环境条件,向周利利讨教应该选种什么瓜蔬品种。有一个薄皮甜瓜品种,经周利利推荐试种后,反响特别好,瓜农专程打电话来说:“特派员,今后你认可的新品种,就尽管说。你推荐的,我们放心!”听到这些话,周利利心里比吃了甜瓜还甜。周利利的手机又响了,是一位乡亲向她咨询嫁接苗的事。周利利爽朗地笑了:“哎呀,这个事情电话里一句两句哪讲得清楚啊?”她匆匆挂掉电话,转身出门,奔向广阔的田间……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在浙江,要求大学毕业生回到本地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已经实施20年,这有利于大学生就业,更有利于助力当地经济腾飞。B.父亲的力挺、奶奶的自豪、姑父的称赞、母亲的叮嘱,都增强了周利利的信心,这是她后来工作取得成绩的动力,也是其快速成长的主因。C.面对老吴的刁难,周利利保持良好的心态,当老吴就“茄子都长歪了”这一难题求助她时,她给以顺利解决,这是对老吴做出的有力回击。D.周利利在湖州农科院举办的蔬菜品种繁育博览会上,找到了适合在高山种植的蔬菜品种,把安吉高山蔬菜的劣势,转化为当地蔬菜的优势。7.本文人物形象鲜明,下列对文章人物形象塑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一个服务百姓、谦虚谨慎且好学有为的“科技特派员形象”。B.文章通过环境介绍,展现当地的蔬菜种植状况及其前后变化,进而塑造人物的形象。C.文章通过“老吴”这一老农对周利利前后态度的对比,间接地塑造了周利利这一形象。D.文章结尾“她匆匆挂掉电话”这一动作,隐含了周利利做事不太沉稳的性格特征。8.随着文章情节的展开,文中老吴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9.“成长”是人生永恒的话题,文中的周利利从一个大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科技特派员”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夫国有四亡:令求不出谓之灭,出而道留谓之拥,下情求不上通谓之塞,下情上而道止谓之侵。故夫灭、侵、塞、拥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是故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也。动无非法者,所以禁过而外私也。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是故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诈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今主释法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矣;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矣。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然则喜赏恶罚之人,离公道而行私术矣。比周以相为慝,是忘主私佼,以进其誉。故交众者誉多外内朋党虽有大奸其蔽主多矣。是以忠臣死于非罪,而邪臣起于非功。所死者非罪,所起者非功也,然则为人臣者重私而轻公矣。是故先王之治国也,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故能匿而不可蔽,败而不可饰也;誉者不能进,而诽者不能退也。然则君臣之间明别,明别则易治也,主虽不身下为,而守法为之可也。(节选自《管子·明法》)材料二: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明君慎观三者,则国治可立,而民能可得。国之所以求民者少,而民之所以避求者多,入使民属于农,出使民壹于战。故圣人之治也,多禁以止能,任力以穷诈。两者偏用,则境内之民壹;民壹,则农;农,则朴;朴,则安居而恶出。故圣人之为国也,民资藏于地,而偏托危于外。资藏于地则朴,托危于外则惑。民入则朴,出则惑,故其农勉而战戢也。民之农勉则资重,战戢则邻危。资重则不可负而逃,邻危则不归。于无资、归危外托,狂夫之所不为也。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此臣之所谓过也。(节选自《商君书·算地》)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交众者A誉B多C外D内E朋党F虽有大奸G其蔽主H多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指中道、半路,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的“道”用法相同。B.寻,古代八尺为寻,与《陈情表》“寻蒙国恩”中的“寻”含义不同。C.饰,掩饰、伪装,与成语“文过饰非”中的“饰”含义相同。D.过,过失,与《项脊轩志》“大母过余曰”中的“过”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法治国,就是一切事情都按法度来处理,法度得以确立,灭、侵、塞、壅这四种现象就可能得以避免。B.君主按照虚名行赏,根据诽谤行罚,官吏就治理不好,那些喜赏恶罚的人们就要背离公法而推行私术。C.英明的君主确立治国的原则,让民众的才能得以利用时,可以参照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等人之常情。D.民众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资本就会增多,资本多就不容易带着出逃,这样就能万众一心,国家就会得到治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先王之治国也,使法择人,不自举也。(2)故圣人之为国也,民资藏于地,而偏托危于外。14.两则材料均提到依法治国,但论述的角度却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阳关引[宋]寇准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朝雨霁轻尘歇。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以边草绵延、朝雾如烟、波声如咽、春雨初霁、飞尘消歇,描绘出一幅凄清的初春图景。B.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上阕用“灞陵折柳”的典故表达词人依依不舍之情。C.下阕一欢聚、一离别、一设想,将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场景放在同一个场面描写,跌宕有致。D.词中“轻尘”“酒”“阳关”“故人”等词分明可见王维之诗的影子,却又如盐着水,丝毫不显生硬。16.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和《涉江采芙蓉》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在表达情感时运用了相同的手法,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晋时期,道家思想流行,虽有时体现出一种虚无的消极观念,但也显出他们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和旷达的精神,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2)归有光善于通过细微的生活情境表达细腻的情感,如《项脊轩志》中诸小妹问他妻子的话“______,______”包含着姐妹情深和妻以为荣的情感。(3)唐人写时事,常托之于汉,如杜甫《兵车行》中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再如“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久前,响应中国作协“中国一日·走近中华文明”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我再次走进了商河大地,来到殷巷镇三帽村。三帽村由帽杨、帽张、帽石三个自然村组成,是鼓子秧歌的发源地之一。在与殷巷镇文化站李主任、三位村书记及村民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商河鼓子秧歌孕育于春秋战国的齐鲁文化,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但民间艺术大都有典籍不载的特点,待有据可考之时,实则已流传了相当长的时间。关于秧歌的起源,大致有“抗洪”说、“战争”说、“祭祀”说,可谓①。近几年,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抗洪”说。黄河素有“百水之首”之称,自古决口和改道屡见不鲜。清代付泽洪主编的《行水金鉴》中有载,历史上黄河流经商河县境断续长达1500年,百姓屡受洪灾。商河县整体地势较低,境内有“七十二洼”,小洼更是②。故谚有“十年九不收,一收胜十秋”之说。面对③的丰收年,人们激动的情绪难以言说,抄起身边的农具舞之蹈之,又是多么合情合理。漫长的旧时光里,虽生活多艰,而劳动人民乐观的精神却如原上草,春风一吹,便生机一片。年年岁岁,人们在秧歌中安放自己,在秧歌中点燃自己,秧歌镌刻在当地人的骨血中。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