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福建省历史高一上学期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哪项不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A.史料收集与整理B.实地考察与采访C.逻辑推理与假设D.主观臆断与猜测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选项A,史料收集与整理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种历史资料,研究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因此,选项A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选项B,实地考察与采访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补充手段,通过亲自到历史遗迹、博物馆等地进行考察,或者采访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后人等,研究者可以获得更直观、更生动的历史信息。因此,选项B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选项C,逻辑推理与假设在历史研究中同样重要。研究者需要运用逻辑推理来分析史料,提出假设,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或修正这些假设。因此,选项C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选项D,主观臆断与猜测则不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历史研究需要基于客观的历史资料,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来揭示历史的真相。主观臆断和猜测往往会导致研究结果的失真和偏差,因此应该避免。因此,选项D不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2、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早期B.百家争鸣是政治上的分裂导致的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百家争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选项A,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而非春秋早期,故A项错误。选项B,百家争鸣并非仅仅由政治上的分裂导致,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革和发展,为各种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故B项错误。选项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但并非唯一一次,如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新文化运动等都是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故C项错误。选项D,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故D项正确。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A.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B.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C.鲁迅发表《狂人日记》D.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选项A,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因此A项正确。选项B,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的《庶民的胜利》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不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故B项错误。选项C,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但它并不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故C项错误。选项D,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确实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它只是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而非其兴起的标志,故D项错误。4、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其重要原因是()A.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功B.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选项A,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功,如英国的工业革命前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在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德国、意大利、俄国等国也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这些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和保障,但它们并不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故A项错误。选项B,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和市场,但这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不是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故B项错误。选项C,第一次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中期基本完成,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故C项正确。选项D,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与题目中的时间“19世纪中期以后”不完全吻合,且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不是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5、唐朝时,中日交往密切。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僧人是A.玄奘B.鉴真C.晁衡D.崔致远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选项A,玄奘是唐朝时期的著名僧人,他西行天竺(今印度)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与中日文化交流无关,故选项A错误。选项B,鉴真,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他六次东渡日本,终达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故选项B正确。选项C,晁衡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使,他久居长安,与许多中国文人学士都有密切交往,他的诗歌被王维、李白等中国诗人所称赞,但他并未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故选项C错误。选项D,崔致远是朝鲜半岛新罗末期人,唐末来中国学习,唐僖宗乾符元年(874)进士及第,后出任溧水县尉,任期届满,被淮南节度使高骈聘为幕府从事,后高骈表荐他入朝为职方郎中、知制诰,崔致远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被朝鲜和韩国学术界尊称为“朝鲜汉文学鼻祖”,与中日文化交流无关,故选项D错误。6、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采取的措施是A.设立三司使B.设立枢密院C.设立通判D.设立转运使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项A,设立三司使是宋太祖在财政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司使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总管全国财政收支,使宰相无法插手财政,从而加强了皇权对财政的控制,与军事无关,故选项A错误。选项B,设立枢密院是宋太祖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枢密院是北宋管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副长官称枢密副使,枢密院与中书门下的职掌不同,长官亦往往异人出任,故选项B正确。选项C,设立通判是宋太祖在行政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简称,宋朝时,为了防止地方长官权力过大,在州府长官之下设置通判,作为副职,与长官共同处理政务,并监察长官是否贪赃枉法,与军事无关,故选项C错误。选项D,设立转运使是宋太祖在财政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转运使,官名,中国封建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为削夺节度使的权力,于各路置转运使,称“某路诸州水陆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管其他的监察、司法等事务,与军事无关,故选项D错误。7、1872年,李鸿章在《试办轮船招商局折》中说:“中国官商久不联络,在官莫顾商情,在商莫筹国计。夫筹国计必先顾商情,而欲振商情,必先叙官商之谊。”材料表明李鸿章A.主张官商合办企业B.意识到官商关系的重要性C.强调兴办洋务以救亡图存D.肯定商人的社会地位题干材料介绍了李鸿章在《试办轮船招商局折》中的言论,他强调中国官商之间长久以来缺乏联络,在官者不顾商情,在商者也不考虑国家大计。他认为筹划国家大计必须首先顾及商业情况,而要振兴商业,又必须先协调好官商之间的关系。本题要求分析材料,选出与材料内容相符的选项。选项A,材料虽然提到了“官商”,但并未明确指出李鸿章主张官商合办企业,故选项A与材料内容不符。选项B,材料中李鸿章明确提到“筹国计必先顾商情,而欲振商情,必先叙官商之谊”,说明他认识到了官商关系在筹划国家大计和振兴商业中的重要性,故选项B与材料内容相符。选项C,虽然兴办洋务是李鸿章等洋务派的重要活动,但材料中并未提及兴办洋务的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故选项C与材料内容不符。选项D,材料中李鸿章只是强调了官商关系的重要性,并未直接肯定商人的社会地位,故选项D与材料内容不符。因此,材料表明李鸿章:B.意识到官商关系的重要性。8、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B.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C.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D.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出关于戊戌变法的叙述不正确的选项。选项A,戊戌变法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它企图通过改良来实现国家的富强,因此选项A符合史实。选项B,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国家的富强,因此选项B符合史实。选项C,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它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也没有采取彻底的革命手段来推翻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因此它并不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选项C不符合史实。选项D,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因此选项D符合史实。因此,关于戊戌变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9、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答案:C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出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表述不正确的选项。选项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故选项A表述正确。选项B,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项B表述正确。选项C,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项C表述不正确。选项D,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故选项D表述正确。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觉醒的序幕是由下列哪一事件拉开的A.朝鲜甲午农民战争B.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C.中国的义和团运动D.伊朗的立宪革命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亚洲觉醒的相关知识。选项A,19世纪末,朝鲜人民反对日本侵略和朝鲜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人民起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和朝鲜封建统治者,拉开了亚洲觉醒的序幕,故选项A正确。选项B,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是亚洲觉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拉开序幕的事件,故选项B错误。选项C,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虽然具有反帝性质,但不是亚洲觉醒的序幕,故选项C错误。选项D,伊朗的立宪革命发生在20世纪初,是伊朗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但也不是亚洲觉醒的序幕,故选项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9、C;10、A。11、商朝后期,青铜器铸造业规模宏大,工艺精美。代表当时青铜器铸造业最高水平的作品是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青铜立人像D.青铜神树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相关知识。选项A,司母戊鼎是商朝时期的青铜器,代表了当时青铜器铸造的宏大规模,但并非以工艺精美著称,故排除A项。选项B,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造型极其生动传神,堪称“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方尊边角及各面中心线,均置“扉棱”既用以掩盖合范痕迹,又可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增强了造型气势,浑然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四羊方尊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代表了当时青铜器铸造业的最高水平,故B项正确。选项C、D,青铜立人像和青铜神树都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而非商朝后期的代表作,故排除C、D两项。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12、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孔子这一思想A.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B.适应了当时社会变革的需求C.奠定了后世君主专制的基础D.反映了儒家“民贵君轻”的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时代背景。选项A,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刻意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强调顺应自然,与孔子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的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选项B,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孔子提出“德治”思想,希望统治者能够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这符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求,故B项正确。选项C,奠定了后世君主专制基础的是法家思想,而非孔子的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选项D,“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观点,而非孔子,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13、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在《管子》中提出“四民分业”思想,即将国民分为士、农、工、商四民,分别居住,各司其职,各安其业。该思想主张A.强调“重农抑商”B.打破世卿世禄制C.实行职业分工D.倡导等级制度答案:C解析:材料“四民分业”是指士、农、工、商四民分别居住,各司其职,各安其业,即强调职业分工,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重农抑商,故A项错误;世卿世禄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称呼,材料中没有提到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等级制度,故D项错误。14、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种三省六部制A.削弱皇权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C.削弱了相权D.扩大了地方官员的权力答案:B解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但题干强调的是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员无关,故D项错误。15、战国时,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实行“仁政”。孟子提出这些思想的主要目的是A.宣扬儒家思想B.应对时局变化C.否定君主专制D.反对诸侯争霸“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意思是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孟子所说的“民贵君轻”思想是在战国中期奴隶制度日益衰落,封建制度逐渐形成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目的是反对暴政,希望统治者用“仁政”治理天下,最终达到天下的安定。本题要求分析孟子提出这些思想的主要目的。选项A,战国时期,孟子发展孔子“仁”的思想,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变化,而非单纯地宣扬儒家思想,故排除选项A。选项B,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此时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各国君主为富国强兵,纷纷进行改革,而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和“仁政”的治国理念,就是为了应对时局变化,故选项B正确。选项C,君主专制是指由君主独掌国家政权的体制,战国时期尚未出现君主专制,故排除选项C。选项D,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孟子提出“仁政”思想,其目的在于缓和阶级矛盾,并非直接反对诸侯争霸,故排除选项D。因此,孟子提出这些思想的主要目的是:B.应对时局变化。16、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中首次将孔子列入“世家”。《史记·孔子世家》详细记载了孔子的生平活动及儒家著作,还摘录了不少孔子弟子的言论。司马迁此举意在A.宣扬儒家思想B.打击豪强地主C.强调历史传承D.否定法家思想本题主要考查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孔子列入“世家”的意图。选项A,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载了孔子的生平活动及儒家著作,并摘录了不少孔子弟子的言论,这种描述方式明显体现了对儒家思想的重视和宣扬,故A项正确。选项B,材料内容主要围绕孔子和儒家思想进行描述,与打击豪强地主无关,故B项错误。选项C,虽然历史传承是历史著作的一个重要功能,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孔子的详细记载更多地是出于对其思想和成就的认可和宣扬,而非仅仅强调历史传承,故C项错误。选项D,材料中没有提及法家思想,更未表现出对法家思想的否定态度,故D项错误。因此,司马迁此举意在:A.宣扬儒家思想。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儒家思想主张“为政以德”、“仁政”,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二: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成为官方哲学,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核心主张。2.分析材料二中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的背景,并说明儒学成为官方哲学的影响。答案:1.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是“为政以德”、“仁政”,强调统治者应以德治国,关爱百姓;道家思想的核心主张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减少人为干预;法家思想的核心主张是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加强国家的统一管理。2.背景:汉武帝时期,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需要一种思想来巩固统治;同时,汉武帝本人也热衷于儒学,这为董仲舒的建议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此外,汉初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已经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也是促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的原因之一。影响:儒学成为官方哲学后,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同时,也促进了儒学与政治的结合,使儒学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此外,儒学还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建立了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材料二: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设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上进行了怎样的创新?这一创新有何意义?(2)材料二中提到的刺史制度的主要职责是什么?这一制度的实施对加强中央集权有何作用?答案:(1)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废除了分封制,代以郡县制。这一创新的意义在于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巩固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2)刺史制度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地方官员,防止他们滥用职权,维护地方秩序。这一制度的实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刺史制度的实施也促进了地方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解析:(1)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废除了分封制,代以郡县制。这一创新的意义在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使得中央能够直接管理地方事务,避免了分封制下诸侯国各自为政、相互攻伐的局面。同时,郡县制的实施也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为中国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2)刺史制度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地方官员,确保他们依法行事,不滥用职权。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刺史的监督,中央可以及时了解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防止地方官员的腐败和滥用职权。同时,刺史制度的实施也促进了地方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为中央集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题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汉武帝时期起,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确立,儒家经典成为士人入仕的必读之书。明清之际,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对儒学进行了批判性反思,提出了“经世致用”等思想主张。材料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等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试图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变法维新。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则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全面否定。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特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儒学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答案:1.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特点包括: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教育在科举考试中占据重要地位;儒学在不同时期经历了发展与创新,如明清之际的批判性反思。2.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儒学的态度经历了由肯定到否定再到理性反思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得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寻求新的救国道路。洋务运动时期,为了维护封建制度,知识分子尝试在保留儒学的基础上学习西方技术,因此对儒学持肯定态度。戊戌变法时期,为了推动政治变革,知识分子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学相结合,进行宣传。然而,随着变法的失败和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知识分子开始怀疑儒学的价值。新文化运动时期,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民族危机的加剧,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批判,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被视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障碍。随后,知识分子开始更加理性地反思儒学,认识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解析:1.本题要求概括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特点。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儒学自汉武帝时期起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体现了儒学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同时,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儒学教育在士人入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此外,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儒学进行了批判性反思,提出了新的思想主张,这表明儒学在不同时期都经历了发展与创新。2.本题要求分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儒学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从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儒学的态度经历了由肯定到否定再到理性反思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并寻求新的救国道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下,知识分子对儒学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洋务运动时期为了维护封建制度而肯定儒学;戊戌变法时期为了推动政治变革而结合西方政治学说宣传儒学;新文化运动时期则因民族危机加剧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而全面批判儒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深入,知识分子开始更加理性地反思儒学并认识到其重要价值。第四题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