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散文阅读_第1页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散文阅读_第2页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散文阅读_第3页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散文阅读_第4页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散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提高训练一散文阅读突破

一、基础知识

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

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

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

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

(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散文分类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

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这里所

要谈的是狭义散文。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

和议论散文三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

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例如朱德同

第1页共22页

志的《母亲的回忆》、鲁迅的《藤野先生》。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

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

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

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

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

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

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例如茅盾的《白

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革

命者的共同感情。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抗日军民

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顽固、倒退派的强烈

憎恨。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即是

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

的记叙或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白杨礼赞》的思

想意义和作者的感情,就是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与赞美,或隐或露、

或曲折或直白地表现出来的。这类散文对具体的“物”的描述而表达

一定的思想意义,抒发一定的感情的。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

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

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

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

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

第2页共22页

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散文阅读一般方法:(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

想是什么。(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

抓住散文的线索。(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4)品味散文的语言。

考点分析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

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

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

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

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

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

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

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

第3页共22页

语顺序等。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

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

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

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

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考题形式:

(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

(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

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

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

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

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

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的顺序分析部

分)。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

第4页共22页

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

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

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

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

下:

(1)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

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填

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

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

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

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

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

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有时,

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

第5页共22页

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

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

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

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

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

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

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

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

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

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

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第6页共22页

①写景类一一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一一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一一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一一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一一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

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

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发展性考题

(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

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

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

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

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

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

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

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

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2)谈感受

第7页共22页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

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

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

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

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

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3)续写

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

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二、实战演练

【练习一】

月光饼①

琦君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

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

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

当中央上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以后,拿

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饼面积虽大,

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

门槛上慢慢儿的掰开嚼。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光饼很多,每个上面都

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

等等的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我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

第8页共22页

给我讲上面的故事。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长大以后,我

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钉成一本,留作纪念。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过中秋节,她喜

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

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

少雀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

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

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

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母亲走

来狠狠地训我一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

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脸上的雀斑长大以后会

好吗?”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

②。你越长大,雀斑就越隐下去了。"母亲又说又笑:“你多拜拜月

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

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

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

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激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

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们都希

望自己长大了都有一张观音面。

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雀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

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

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

第9页共22页

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雀斑虽然是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

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上更腻口③,

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

呢?

注:①琦君:本名潘希珍,现代散文作家,1917年生于浙江省

永嘉县,1949年去台湾。作品风格温柔敦厚、清新自然。著有《烟

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等。②观音面:在这里指端庄

美丽的容貌。③腻口:因大甜或油腻不想多吃。

1.选文开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等方

面内容,为什么事隔多年作者还能记忆犹新?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分析画线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

4.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的比大

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5.文中记叙了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这让你在为

第10页共22页

人处事方面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结合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

来。

琦君写吃月光饼,为我们展示了浙江的风土人情;汪曾祺写端午

吃鸭蛋,使我们对江南的端午习俗有所了解。在中国这块历史悠久、

文化丰富的沃土上,还有很多民俗,请你举出一例并写出这种民俗所

蕴涵的意义。

K答案』

1.月光饼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或思念之情;是童年美好

生活的回忆。

2.线索是“月光饼”。体现了作者想回大陆回故乡的强烈情感和

暂不能回归故乡的无限惆怅,这段文字是作者情感的升华,在结构上,

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深化文章的主题。

3.画纸被撕碎;月光饼被踩碎;说了伤害表姑的话。

4.对比。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大陆)的思念之情。

5.示例:使我明白了做人要宽容大度,不能小肚鸡肠。(点拨:

还可从“理解、谦让、说话得体”等方面谈;可从不同人、不同角度

谈,言之成理即可)

围绕“宽容”“理解”“谦让”“说话得体”等某一方面,结合

自己的生活实际谈。

6.示例: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屈原,表达爱国情感。

第11页共22页

K解析X

1.本题主要是对情感体验的考查。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欣

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

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阶段目标。此题的题干中命题

意图,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

答题的准确性。作者对“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事隔多年”

“还能记忆犹新”,说明作者对月光饼印象深刻,有独特的情感体验。

2.这一题共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线索的把握,

第二个问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

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

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

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的联系,也就是找到了文章的线索。本文

以“月光饼”为题,全篇围绕月光饼叙事和抒情,显然本文贯穿全文

的线索是“月光饼”。最后一段为“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

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此段以抒情为主,体现了作者

想回大陆回故乡的强烈情感和暂不能回归故乡的无限惆怅,这段文字

是作者情感的升华,在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深化文章的

主题。

3.本题是对文章局部情节的理解。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

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又

心疼又后悔”表明作者已感到自己做错了事情。做错了什么事呢?我

第12页共22页

们解题时应带着这一问题细读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不难

发现作者做错的事情主要的主要情节:“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

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

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

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显然我“又心疼又后

悔”的原因是:画纸被撕碎;月光饼被踩碎;说了伤害表姑的话。

4.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此题的题干其实已经暗

含问题的答案,题干信息显示这是将台湾的月饼与“家乡的月光饼”

进行比较,是运用的是对比(衬托)手法。对于台湾的各种月饼作者感

到比大陆的“更腻口”,而离开家乡数十年的作者感到家乡的月光饼

“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故乡

(大陆)的思念之情。

5.本题考查考生从文中所明白的为人处事道理,是《语文课程标

准》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思想的完美体现。

解答此题可结合第(3)题进行思考,此题较开放,答案多元化,只

要联系文中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结合自己的具体生

活实际,围绕“宽容”“理解”“谦让”“说话得体”等某一方面谈

即可。

6.本题考查对民俗风情的了解。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

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我们平时学习时要树立大语文思想,要有强

烈的资源意识,积极去努力开发并利用身边的语文资源。

第13页共22页

【练习二】

(二)例段2

①我在泉州的清源山和福州的于山里,看到了辉煌的石壁榕,才

知道比起我家屋后那棵倔强的小榕树所奏出的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

来,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

②清源山的石壁榕,真是生命的奇迹。这棵雄伟的榕树,生长在

足有三层楼高的一块巨岩上,而本身又有两层楼高,观赏它时,非仰

视不可。

③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

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它们把整块巨石紧紧拥抱。假如从云端

俯瞰下来,大约会看到这棵榕树像巨人伸出手臂,抱住一块天然宝石,

企图把它从大地的母腹中拔出。

④我很幸运,竟在一次大雾天里见到清源石榕别样的风姿。那时,

雾气正像炊烟似地袅袅上升,一阵一阵地掠过岩石,而且一阵比一阵

浓烈,最后岩石像沉浸在浩渺的云海中,而榕树,被云岚雾霭所凝聚

成的大白盘托住,在迷蒙的烟波中忽隐忽现,好像飘动在云中的神树。

更有意思的是,在榕树背后,又隐约可以见到岩石的母山中的一座寺

庙,庙宇在云雾缭绕中浮沉,朦朦胧胧地,像是天上的殿堂。见到眼

前景象,我竟飘飘忽忽起来,仿佛置身于云中仙山,置身于琼楼玉宇

与金木玉树之前,似乎还听到苏东坡的南方口音:“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⑤在于山,我又一次见到气派雄伟的石壁榕。也是站在巨石肩膀

第14页共22页

上的云中大树,也是气吞大地的巨蟒似的根群。

⑥了解清源山和于山石壁榕的友人告诉我:这种榕树所立足的岩

石,不是一般的岩石,而是最坚硬的花岗岩。如果说,要在世界上寻

找一种在最坚硬的基石上生长出来的最顽强的生命,那就是榕树。

⑦他还告诉我,这种生命的奇观,是发端于一种细韧的种子之中。

那是一颗成熟的、像小珍珠的果子,果子里面包藏着许多小颗粒似的

种子。大约是一只顽皮的鸟儿,在它吞食了榕果之后,就选择这个奇

伟的地方,排泄出它消化不了的种子,就凭借岩上那一层尘埃结成的

薄薄的泥土,悄悄地、雄心勃勃地长成绿光四射的庞然大物。

⑧仔细瞧瞧,岩石上好像没有别的生命,也许在岩缝里有几株细

小的野草,但我看不清。这种岩石真是生命难于生存和发展的地方。

⑨榕树,就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

在生命难以发展的地方,把自己发展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

木。

⑩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

1、作者观察和描写清源石榕里风姿的顺序是怎样的?

2、第⑥⑦自然段通过友人的话,说明形成清源山于山石壁榕生

命奇观的条件。作者最着力强调的是什么?

3、这篇散文的开头、结尾从结构上和表达效果上起了怎样的作

用?

4、石壁生命进行曲的寓意是什么?

5、给这篇散文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第15页共22页

6、阅读下面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再补写两个比喻句,来形容

石壁榕的树根。

“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

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有的像。有的像。风,毫无预兆地

席卷整片旷野,撩动人的思绪万千。

K答案]

1、由下而上,由近到远,由现实到想象。

2、立足于最坚硬的花岗岩。(而花岗岩是生命很难存活的地方,

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

3、互相呼应,首尾连贯,一气呵成,突出榕树生命力的顽强。

4、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或在艰

苦的环境中,战胜困难,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展示自己的风采。

5、石壁榕,生命进行曲(石壁榕礼赞)

6、有的像青丝飘落在风中有的像臂膀环抱于树上

K解析X

第1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散文描写顺序的把握,理清了散文中的写

景顺序,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文章

的写作特色。

第2题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弄清了这个问题,有利于

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正确判断文章的主旨。因为第(6)(7)

自然段是交代石壁榕生长的环境,在这种土壤贫脊,地势险恶的环境

中,石壁榕竟然能顽强的生长,并长成“两层楼那样高”的大树,由

第16页共22页

此可见石壁榕那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回答了这个问题,对于把握文

章的主旨有重要意义。

第3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散文的最大特点是

“散”,但散文作者总是通过许多手段,达到一种“聚”,即形散而

神“聚”,具体是指散文中心要鲜明,思想、情绪、脉络要统一,因

此,散文的结构也是达到“聚”的一种手段。本文,首尾呼应,前后

连贯,突出了榕树生命力的顽强。

第4题着重考查的是学生对散文中用以寄托作者情感的“物”的

寓意的理解。好的散文总是以“物”为载体表现理念,传达情感的。

学生要透过语言的表面含义把握其深刻的内涵。本文表面上是对石壁

榕顽强的生命力的赞叹,而实际上是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即在生命难

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或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

困难,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展示自己的风采。

第5题是考查学生的对作品整体感知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

睛,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给文章加标题,可以考查学生的对作

品整体感知的能力。怎样才能较快并准确地为文章加上标题呢,这就

必须要吃透全文,认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

达的思想感情,要注意文中揭示主旨的句子,而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

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给文章加标题还要注意生动、醒目,

因此本文的标题可以从开头的句子“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还有结

尾的句子“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进行归纳,为了醒目和

形象,可以加上这样一个标题:“石壁榕,生命进行曲”

第17页共22页

第6题考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

通过合理的想象,对石壁榕的树根在特殊的环境中所呈现的各种形态

进行合理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学生写的句子只要与例句中的内容相

关一致,想象合理,语言通畅,并有一定的生动性,就可以得满分。

风,毫无预兆地席卷整片旷野,撩动人的思绪万千。

【练习三】

妹妹扮演的角色

(1)为了募捐,学校准备排练一部短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

热情万丈地去报名当演员。可是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

嘴唇紧闭。“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

(2)“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

胆子问。

(3)“因为我的角色!”

(4)短话剧中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你的

角色是什么?”

(5)“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

觑。妹妹有幸扮演“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全家不知该恭喜她,还是

安慰她。坂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

(6)总之,妹妹没有退出,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

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

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

第18页共22页

物角色名叫“豆豆”。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

奋的光芒。

(7)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甄妮一一豆

豆(狗)”。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

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缩。有一个演狗的妹妹,毕竟不是很有面子

的事。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8)先出场的是“父亲”,他在舞台正中的沙发上坐下,召集家

人。接着“母亲”“女儿”和“儿子”先后出场。在一家人的谈话声

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9)但这不是简单地爬,“豆豆(妹妹)”蹦蹦跳跳、摇头摆尾地

跑进客厅,她先在地毯上伸个懒腰,然后才在沙发旁安顿下来,开始

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惟妙惟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

轻轻的笑声。

(10)接下来,剧中的父亲开始给全家讲故事。他刚说到“夜晚,

万籁俱寂,就连老鼠……”

“豆豆”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

鼠?哪儿有老鼠?”神情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

笑。

(H)男主角继续讲:“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昏昏

欲睡的“豆豆”又一次惊醒,好像察觉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

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妹妹一定费尽了心思。很明显,这时候的

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妹妹幽默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