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上海市第二学区进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5月上海市第二学区进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5月上海市第二学区进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5月上海市第二学区进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5月上海市第二学区进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阶段性练习

(202405)

一、文言文阅读(共35分)

(一)(12分)

1.默写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政》)

(2)予独爱莲之,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学校组织同学们前往江南古镇进行春游。小黑看着古镇人头攒动的场景,闻着空气中弥漫着的春天

的气息,他脱口而出,吟诵了《江南春》中的两句诗“,。”

【答案】①.思而不学则殆②.出淤泥而不染③.拣尽寒枝不肯栖®.千里莺啼绿映红

⑤.水村山郭酒旗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

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殆、

淤、染、拣、寒、栖、莺、啼、旗。

(二)(23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

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

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丙】

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

耻劳辱。有口辨,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班超家贫,常为官佣而

书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

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目:“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

【注释】①不耻劳辱:不以干劳苦低下的事感到耻辱。②固:指班固,《汉书》的主要作者。

2.【甲】词题目”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意思是0

3.解释下列【乙】文中的加点词。

(1)一箪食()(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丙】文中画线句。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5.人物的行为表现,往往与其特定情境关系密切。

【甲】词中,词人“梦回”的特定情境,是“”;

【乙】文中,“行道之人弗受”与“乞人不屑”的共同特定情境,则是“”、

【丙】文中“超日”的特定情境,则是(根据文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6.下列理解分析完全错误的一项是()

A.【甲】词中的“霹雳”一词,其实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

B.【乙】文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显示出说话人的理直气壮。

C.【丙】文中的傅介子和张骞都是班超引以为豪的同门师兄。

D.三部作品的内容和写法各不相同,但都有明确的表达意图。

7.【甲】词末句,作者用感叹句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难以实现的悲愤之情;

【乙】文末句,作者用(表达方式),告诫人们不能;

【丙】文中末句,作者借人物描写,写出了班超0

【答案】2.我为陈同甫写下这首壮烈的词寄送给他。

3.①.食物②.穷困

4.他为人很有志向,不拘小节。

5.①.沙场②.呼尔而与之③.蹴尔而与之④.家中贫寒,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

□o6.B

7.①.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②.议论③.丧失人所固有的

本性④.语言⑤.志向远大

【解析】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诗歌题目的理解。

“赋壮词”中“赋”是“书写”的意思,“壮词”多指描写军旅生活或壮阔的战争之景,因为豪壮,故称

“壮词”。因此“赋壮词”的意思就是创作一首情调悲壮的词。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1)句意:一碗食物。食:食物。

(2)句意: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穷:穷困。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词语:大志,远大的志向;细节,小节。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甲】词中根据“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可知,诗人梦回的特定情境是沙场。

(2)根据原文“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可知,不接受的特定情境是

“呼尔而与之",(3)是“蹴尔而与之”。

(4)根据“班超家贫,常为官佣而书供养。久劳苦”可知,班超所处的特定情境是“家中贫寒,受官府

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口”。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和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B.”显示出说话人的理直气壮”表述错误,根据“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排比句,表达了孟子对这种

行为的谴责和鄙视;

故选B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1)辛弃疾的人生志向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意思是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

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2)【乙】文末句“此之谓失其本心”意思是:这就是失去了他们的本心。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一个

议论。作者用判断句来评价这些人,是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他的目的是告诫人们不要“丧失人所

固有的本性”。

【丙】文中末句“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是班超的语言,所以是语言描写;结合“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

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可知,班超志向远大,不是一般的人能理解

的。

【点睛】参考译文:

【乙】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

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

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

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

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丙】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有远大的志向,不拘泥于小节。但他内

心孝顺恭谨,在家里经常辛勤地做粗活,不以辛劳为耻辱。他很有口才,并且涉猎书传。永平五年,他的

哥哥班固被征召做了校书良B,班超和母亲一起随班固到了洛阳。家里很贫穷,班超经常被官吏雇用去抄写

文书来供养母亲。他长期劳苦,曾经停止抄录工作,扔掉笔感慨道:“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也应当效仿

傅介子、张骞,出使异域,建立功业,以此得以封候,怎么能长期做这种抄写的工作呢?”身边的人都嘲笑

他。班超说:“凡夫俗子怎么能知道壮士的志向!”

二、现代文阅读(35分)

(一)(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匠心之道“守破离”

刘根生

①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

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

为“把故事画活了”,他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

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

深,成其大器。

②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

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的新境界谓之“离”。

由此我们也可以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

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学而思才能“①”:离,以创新

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方能“②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善

于“守破离”,何愁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③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

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

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0”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

“YES'今天,我们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

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到乙地。心上长草“守

不住”,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④破,A。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

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

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的高度。没有“破”,“守”则成墨守成规,“离”则无从谈起。没有最

好,只有更好。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方能在推

陈出新中别开生面。

⑤离,Bo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

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

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多些颠覆性创新,才会有一个又一个

“山外山、峰上峰”。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宽容“离经叛道”,激励“异想天开”,为颠覆性创新批

量出现营造优良土壤。

⑥“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

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选自《人民日报》)

8.请将下列两个短语分别填入第②段合适的位置。

A.芳林新叶催陈叶B.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①②

9.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将文中A、B处补充完整。

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

破,A________

离,B________

10.第③段划线部分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

11.文章第③④⑤段的顺序不能调换,理由是

【答案】8.①.a②.b

9.①.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

10.第③段划线部分从反面举例来论述了“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这一分论点,使论证更全面,

更有说服力,所以不能删去。

11.③④⑤段分别论证了“守”“破”“离”,对应了第①段关于“守破离”的论述。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

结合“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以及“芳林新叶催陈叶”的意思“比

喻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后人接替前人的自然规律”可知两者意思像切合。

结合“离,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可知,有了创新,才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故第一空选A,第二空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位置的确定。从三个句子的位置来看,它们应为文章的三个论点,是所在段落的中心句,那

么每段中所举的事例都应是证明这句话的,我们就可以根据事例来判断句子的具体位置。

第④段引用齐白石先生的话,意在突出“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故可得:意味着

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

第⑤段举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的事例,表现颠覆性创新的重要性,结合“多些颠覆性创

新”“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可得: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举例论证的作用。

第③段划线部分列举了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最后飘移不定,不能把一件事干

到极致是事例,这是从反面举例来论述了“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这一分论点,使论证更全

面,更有说服力,所以不能删去。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结构。

文章第①段用《匠人精神》中语言引出论述的话题“守破离”,然后第②段总说何谓“守破离”;接着

③④⑤段,分别论证“守”“破”“离”;分别对应了第①段关于“守破离”的论述。

所以不能调换。

(二)(20分)

扁担那头的父亲

卞毓方

①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可小时候,没人说我长得像父亲。除了身高不及,脸型也不像,父亲

的脸明显偏长,我的脸则近似于圆;五官也不像,父亲的线条是儒家的,外柔而内刚,我的线条却是刚

的,更准确地说,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亲诙谐、幽默,我则木讷、无趣。

②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的,冠高而圆,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我偶见父亲戴过一次,其余日子,礼

帽一直放在纸盒里,纸盒搁在竹棚上。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可我的脑瓜太小,往头上一套,禁不住想起

成语“沐猴而冠①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

梧、伟岸的父亲。

③夏日晚间,一帮小孩捉迷藏,玩得兴起,夜深了也不归宿。这时,各家大人就会出来找。找着了,

还赖着,不肯回,大人出手就打:“让你疯!让你疯!”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

哪儿躲,一下子就找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

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父亲从来没有打过我,也没有打过弟弟。四弟生性顽皮,走路总是

乱跑乱撞,一不小心,不是把墙角的暖瓶踢倒了,就是把桌上的酱油瓶碰翻了然而父亲对四弟的“劣

行”没有呵斥,只是温和劝诫。他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牛大自耕田。”因此,对一时过错无须责打,

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果然,四弟上学后,各方面表现皆优。

④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真诚相待。父亲对邻里关系是看得很重的,

“行要好伴,住要好邻”“恼个邻居瞎只眼”是他的口头禅。因此,远近邻居都非常敬重父亲。

⑤为人处世,父亲常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小肚鸡肠成不了大事。他跟我讲过一个故事,特别强调,

是祖上传下来的。

⑥这个故事叫“秦穆饮盗马秦穆公丢了几匹马,派负责养马的官员去找。官员回报:“马儿已经

被三百多个农夫杀了分吃,我把这帮不知好歹的家伙统统抓了来,国君您看如何处治!”秦穆公说:

“别,别,哪儿能因为几匹马,就把这么多百姓都抓起来呢?我听说马肉不是寻常食物,吃它时必须喝点

儿酒,否则会伤肠胃。赶紧给每人都喝点儿酒吧,然后放他们回家。”三年后,秦国与晋国爆发战争。秦

穆公被围,身负重伤。节骨眼上,那三百个农夫赶了来,舍命将秦穆公救出。

⑦这个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来这是“家学祖上传下来的还有诸多。竹棚上,在礼

帽盒的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父亲说,这扁担是

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接过。

⑧父亲还说,自己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

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

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

⑨后来,我去北京念大学,因事陷入困境,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

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

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

⑩“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

信念,咬牙度过。

⑪晚岁揽镜,发现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挂相。当初为什么觉得不像呢?这是因

为,那时我面对的是父亲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岁月的沧桑,当然是合不上辙的。

如今我已迈入耄耋,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总归是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

⑫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注]①沐猴而冠:沐猴(掰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比喻表面上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12.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写了父亲对“我”言传身教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写父亲五官的线条是“外柔而内刚”,联系全文可以体会到,这也是父亲为人处世的特点。

B.文章第②段画线的句子“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运用拟人,写出了礼帽像父亲一样对我嘲笑。

C.文章开头写“我不像父亲”,第⑪段又写“我逐渐像父亲”,不仅首尾呼应,构思巧妙,而且意味深

长。

D.本文善用俗语,例如,“牛大自耕田”“行要好伴,住要好邻”等,使文章读起来通俗易懂,耐人寻

味。

14.文章第⑥段用较大篇幅写了“秦穆饮盗马”的故事,你认为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15.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章第⑧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

16.文章结尾的句子含义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

【答案】12.①父亲佯装打我;②父亲对四弟的“劣行”视若无睹;③父亲给我讲故事;④父亲去上海码

头装货卸货;⑤父亲回信鼓励我。

13.B

14.表现父亲与人为善的性格特点和家风的醇厚,突出文章的主题。

15.示例:运用动作描写,连用三个“走”,细致地描写出父亲练习的刻苦和方式多样,表现了父亲吃苦耐

劳、勤奋努力、意志顽强的性格特点,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重之情。

16.父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父亲重视家风传承。家中保留着曾祖父用过的扁担,它见证过父辈的成长与

坚持,父亲又用“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鼓励“我”像父辈一样不怕困难。随着岁月的流逝,对作者的成

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者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依据③段“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哪儿躲,一下子就找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

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可以

概括为:父亲佯装打我;依据③段“四弟生性顽皮,走路总是乱跑乱撞,一不小心,不是把墙角的暖瓶

踢倒了,就是把桌上的酱油瓶碰翻了……然而父亲对四弟的“劣行”没有呵斥,只是温和劝诫。”可以概

括为:父亲佯装打我:父亲对四弟的“劣行”视若无睹;依据⑤一⑦段内容可概括为:父亲给我讲故

事。依据⑧段“父亲还说,自己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可概括为:亲去上海码头

装货卸货。依据⑨段“后来,我去北京念大学,因事陷入困境,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

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

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以概括为:父亲回信鼓励我。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能力。

B.“写出了礼帽像父亲一样对我嘲笑”表述有误。依据②段“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

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伟岸的父亲”可知,“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运用拟

人,写出了“我”对父亲的敬仰和对于成长的渴望。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依据⑤一一⑦段内容可知,这是父亲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家风的淳厚,从中看出父亲待人和善的性格。

依据⑨段“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⑩段“'一根扁担能睡三个

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可知,

本文主要父亲重视家风传承。家中保留着曾祖父用过的扁担,它见证过父辈的成长与坚持。现在,父亲用

一根扁担鼓励我像父辈一样,不怕困难,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的能力。

依据三个“走”字可知,这是运用人物的动作描写,依据“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

练胆量”可知,这是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父亲刻苦练习挑担子这件事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依据本段文字的

内容可知,这些都表现了父亲在挑担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意志顽强的性格特点,从而也表达了

“我”对父亲的尊敬和佩服的思想感情。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依据全文内容可知,我家流传下来一根扁担。这根扁担是曾祖父用过的扁担,后来父亲又用它养活一家老

小。因此,它见证过父辈们的成长过程,战胜生活困境的经历,从中表现出父辈们坚持不懈的性格。尤其

是父亲又用“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鼓励“我”一起要像父辈一样不怕困难。这些都对作者的成长起到了

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这根扁担既是家风传承的具体表现,也揭示了传承家风要做到言传身教这一主

日O

三、名著阅读(20分)

佳肴弗食,不知其旨;好书不品,不明其妙。X学校开展了“阅读经典•浸润童心”为主题的读书活动,

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任务。

活动一:名著推广经典流传

17.在名著推广活动中,同学们整理了如下内容,请你选出其中正确的两项()()。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作品,记叙了他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B.《西游记》是施耐庵的作品,讲述了孙悟空师徒四人,历经艰险,降妖除魔,终克九九八十一难,取

得真经的故事。

C.《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讲述了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记叙了其悲惨的一生。

D.《海底两万里》是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作品,讲述了博物学教授跟随尼莫船长在海底航行寻宝的

故事。

活动二:品读名著,滋养心灵

18.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往往能对名著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请按照要求填写下列表格。

(1)《》《西游记》(2)《》

①我们可以到后①大闹五庄观中,听到①“诺第留斯号”在珊瑚上搁

面的园里玩,但镇元子两次拿鞭子要打浅,遭到土著的袭击,利用在

内是不能太久。②唐僧便说:“偷果子的铁扶梯扶手上布下的电力网吓

容有一条戒尺,但是我,吃果子的是我,跑了土著人。②在锡兰采珠场

摘是不常用,也有推倒树的也是我,怎么从鲨鱼嘴下救了一个穷苦的采

录罚跪的规则,但不打我,打他做珠人,并送他一小袋小珍珠。

也不常用。③读甚?”②在比丘国救了③搜集海底的金银财财宝,支

书时自我陶醉。一千多个小孩儿。③在援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

青龙山降伏犀牛怪,百

姓不用再进贡酥和香

油。

寿镜吾先生(3)尼摩船长

象质朴方正和蔼博

(4)(5)

特学

活动三:悦读有法,与书为友

19.读书方法很多。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主张读书不拘泥于咬文嚼字,而重在领会要旨,求真谛。朱

熹主张“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请结合活动一和活动二所涉及的名著,选择你在阅读过程中深有感

触的一部,交流你在阅读过程中针对读书方法的体会。

【答案】17.AC18.①.《朝花夕拾》②.孙悟空③.敢做敢当、嫉恶如仇、有勇有谋、

除恶务尽④.《海底两万里》⑤.敢于斗争、追求自由、富有同情心

19.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西游记》是吴承恩的作品;

D.有误,《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和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

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

故选A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空,结合“①我们可以到后面的园里玩,但是不能太久。②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

则,但也不常用。③读书时自我陶醉”可知,讲述的是鲁迅在三味书屋求学时的经历。选自散文集《朝花

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二空,结合“'诺第留斯号'在珊瑚上搁浅,遭到土著的袭击,利用在铁扶梯扶手上布下的电力网吓跑

了土著人”的内容可知,选自《海底两万里》。《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

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

家和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诺第留斯号)潜艇船长尼摩周

游海底的故事。

第三空,结合“偷果子的是我,吃果子的是我,推倒树的也是我,怎么不打我,打他做甚?”可知,此处

人物是孙悟空。相关情节为“五庄观偷吃人参果”:唐僧师徒一路西行,来到了万寿山五庄观,观里的人

参果能让人延年益寿。未经允许,悟空八戒偷吃了人参果,观里的小道发现后气势汹汹来与唐僧理论,悟

空一气之下推倒了人参果树。闯下大祸,师徒四人只好连夜逃出了五庄观,镇元大仙外出回来得知此事

后,追上唐僧师徒将他们捉拿回了五庄观。

第四空,结合“①大闹五庄观中,听到镇元子两次拿鞭子要打唐僧便说:'偷果子的是我,吃果子的是

我,推倒树的也是我,怎么不打我,打他做甚?'”可知,面对镇元子追问,孙悟空勇于担责,敢作敢

当;结合”②在比丘国救了一千多个小孩儿。③在青龙山降伏犀牛怪,百姓不用再进贡酥和香油”可知,

孙悟空嫉恶如仇,除恶务尽,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

第五空,结合“①'诺第留斯号'在珊瑚上搁浅,遭到土著的袭击,利用在铁扶梯扶手上布下的电力网吓

跑了土著人”可知,尼摩船长富有智慧;结合”在锡兰采珠场从鲨鱼嘴下救了一个穷苦的采珠人,并送他

一小袋小珍珠”可知,尼摩船长富有同情心,善良;结合“搜集海底的金银财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的正

义斗争”可知,尼摩船长敢于斗争、追求自由。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方法。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名著选择“不求甚解(读书不拘泥于咬文嚼字,而重在领会

要旨,求真谛)”的读书方法,或是“精读(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意对即可。

示例: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