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内容_第1页
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内容_第2页
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内容_第3页
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内容_第4页
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内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内容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自然灾害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1〕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2〕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3〕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灾情的形成是前三者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孕灾环境——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受灾体——是灾害的承受体,包括人在内的物质文化环境,自然资源;致灾因子——是对人类及其经济、社会、自然资源造成损害的自然异常变化。通常用自然因子是否经常发生异变〔频率〕、异变的程度或是灾变能量大小〔强度〕[致灾因子的风险性]。如多少年一遇的洪水、震级的大小等;灾情——是指因灾导致的生命、财产、资源损失的情况。灾情大小衡量标准——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等。〔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⑴生理、心理方面⑵影响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响因素——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安康状况等2.财产损失⑴直接经济损失: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⑵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流通、商贸金融、社会构造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属性被破坏后情况矿产资源等非可再生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水资源可再生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大气资源可再生生物资源可再生总体上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一个物种灭绝后,就永远消失而不会再生土地资源可再生一旦受灾,将导致森林被毁、土壤破坏、草地退化等环境问题。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从区域角度看。开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减灾防灾投入,降低灾害危害程度,无视防灾抗灾的经济兴旺区在灾害中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一〕气象灾害1.热带气旋概念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台风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1〕台风的形成和构造①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

B.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

C.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

D.热带存在低层扰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构造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局部组成路径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天气特征狂风暴雨〔2〕台风的分布及灾害分布时间分布:一年四季〔7-11月最频繁〕;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开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兴旺,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危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开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兴旺,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就连内陆地区也受其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防御措施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3〕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台风发生的时间:时间分布:一年四季〔7-11月最频繁〕主要为盛夏至秋初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2.干旱和旱灾概念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枯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特点〔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形成原因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在某些地区,即使降水丰富,但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引起水分极度缺乏,缺乏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开展,就会酿成旱灾影响或发生地区影响的地域非常广,有时会涉及整个国家或局部大陆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频率较高〕影响的主要地区副热带型〔副热带高压控制〕、温带型〔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我国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为主〕、西南〔一年四季均有可能,春旱、伏旱〕和江淮地区〔伏旱〕危害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开展和社会稳定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兴旺。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农牧业灾情。防御措施修建水利工程、营造防护林、种植耐旱作物,因地制宜的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构造,节约用水。旱灾与涝灾的关系在时间上交替和空间上交织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气候有关〕。(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4〕华南地区夏秋旱。〔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旱涝关系〔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织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3.寒潮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顶峰期:3-4月〔最强〕和10-11月路径:偏西路径、偏北路径、东北路径天气特征:北方:大风、降温、雨雪、霜冻,暴风雨〔〔有时还带来沙尘暴〕南方:降温、冻害、雨雪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局部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其中:东北〔次数〕最多、华北次之、西北、长江流域、华南最少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危害: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防御措施: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展监测和预报,采取防寒措施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顶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局部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4.沙尘暴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发生时间冬春季节形成的根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形成的根本原因:〔1〕每年3—4月,华北地区受西伯利亚进退的冷空气影响,大风天气比拟多。〔2〕此时草木初生,加之春旱对自然植被恢复的影响,植被不能完全覆盖地面。〔3〕此时地外表已经解冻,春季加速升温使地表干旱加速。枯燥疏松的地面物质极易被大风扬起,形成沙尘暴天气。〔高考答案: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主要分布地区:华北、西北、东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较严重〕危害:明显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和人本安康。防御措施: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1.地震〔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2〕构造地震示意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3〕震级与烈度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②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注意: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B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4〕造成的影响〔5〕世界主要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2〕板块边界为挤压型〔消亡边界、海沟俯冲型〕,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3〕两大板块互相挤压,板块界限附近深处岩浆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喷发。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地震带的分布根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2.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①成因:概念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②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拟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立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③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2〕泥石流①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②发生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③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特点: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时空规律:时间上:具有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空间上: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滑坡和泥石流重灾区。〕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拟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立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1〕、自然因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气象〕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2〕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会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一样点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不同点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2.时间分布特点〔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4.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5.灾害的严重后果人为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严重,一方面是因人类的过度开发使一些坡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另一方面那么是由于泥石流经常发生区域的人口和财产不断增加,导致了地质灾情日益严重。因此,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3.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①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②对交通干线的危害严重铁路:以成昆、宝成和云南的东川铁路支线最为严重公路:以川藏、川滇、川陕和川甘等线路最为严重。〔三〕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1.洪涝〔1〕两种类型:洪水和涝渍〔2〕成因和多发地区类型形成原因多发地区洪水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涝渍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两者联系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3〕危害分布总的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暴雨洪水特点: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暴雨成因: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发生时间: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我国洪水类型比拟类型洪水来源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暴雨洪水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融雪洪水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冰凌洪水冰凌堵塞河道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局部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局部河段。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洪水致灾有两个根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3〕雨涝①分布:集中分布在东经110°以东,北纬20°~45°这一范围②诱发雨涝的自然因素: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其根本原因: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4)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5)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说明:人为活动对灾情有着“放大〞和“缩小〞的作用,只有建立良好的人地共存和协调关系,才能使生存环境变得更平安。2.风暴潮〔1〕概念: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2〕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发生季节发生地区特点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温带风暴潮春秋季节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增水过程相对平缓发生季节发生地区特点概念: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温带风暴潮:春秋季节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增水过程相对平缓主要危害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我国主要分布地区广泛发生在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风暴潮灾害——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1)主要危害: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2)危害地区:广泛发生在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3)类型: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4)发生时间: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10月,以8月和9月最集中。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详细见?创新讲坛?P185〕自然因素:①(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②(地形方面)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中下游河道的过洪能力缺乏。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中游围湖造田、建垸④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治理措施:①中上游植树造林种草,保护森林,继续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修建水库;②中游加固荆江等河段的大堤,退耕还湖,平垸行洪;③撤除占据河道建筑物,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④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进展监测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⑤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⑹制订救灾应急预案。〔四〕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1.病害病害类型: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病害发生的原因: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危害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①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②水稻病害: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稻产区③棉铃虫: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棉花产区〔黄河流域和新疆棉产区最严重〕防治措施: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2.虫害〔1〕虫害的常见类型①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蝗灾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假设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危害:是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消灭性。防治措施: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2〕农作物病虫害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2.危害: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3.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水稻病害的分布与灾情棉铃虫分布与灾情〔3〕森林病虫害危害: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主要害虫——松毛虫松毛虫发生频率的地区差异:常发区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偶发区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4〕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消灭性。主要种类及分布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假设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②常见的森林虫害有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3.鼠害〔1〕危害: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安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2〕我国鼠害的地域差异显著分布本区农业特点常见害鼠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南区的大部、华东和华南的全部。本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开发历史长远,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褐家鼠、小家鼠等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包括我国西北区的大部、青藏高原大部,以及东北和华北区的边缘地带。本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小家鼠、黄鼠等重灾区:农田、牧场及森林危害: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中国〕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安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防治措施:农药灭鼠、投放天敌、人工诱捕①重灾区:农田、牧场及森林。②危害: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3〕虫、鼠害的特点:繁殖快、适应能力强4.生物入侵〔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1.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1〕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2〕北纬20°一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2.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现象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生态建立:2.生态破坏: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3.建立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四〕社会开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1.地质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灾变〞。2.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开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一样。3.随着人类历史的开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四、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原因:〔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二〕中国自然灾害的灾情特点——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1.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2.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的关系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影响农业的灾种也集中在东部,使得农业灾情特别严重。3.中国灾情区域分异特点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气候、地形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土地类型耕地面积大草原广阔农业部门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主畜牧业经营方式舍饲、半舍饲,高密度养畜靠天养畜主要受灾灾种洪涝、干旱、冷冻、风雹雪灾、旱灾、虫灾风险农业灾害风险大牧业灾害风险大灾情表现农作物受灾面积等牲畜掉膘、死亡〔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分布地区主要灾害形成原因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受海洋环境的影响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港口造成灾情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的影响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造成严重灾情东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中部灾害带主要指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而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其中,内蒙古的雪灾、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和干旱、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西北灾害带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是中国的干旱区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青藏高原灾害带主要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五、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1.概念: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展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开展情况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展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2.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展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2.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展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效劳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进展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两个工具有机结合,可实施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效劳。〔四〕自然灾害的防御1.非工程性防御:〔1〕概念: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3〕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开展及成就2.工程性防御措施〔1〕概念: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到达减灾的目的。〔2〕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方式实例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平安;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防止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到达抗震要求。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异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六、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一〕灾前准备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储藏救灾物资2.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藏地点〔1〕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救灾的物质根底,由各地的主要灾种及灾情大小决定。〔2〕救灾物资的储藏地点——由灾区的主要集中地区及储藏地的交通状况决定,关系到灾害发生过程中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我国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藏基地: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3.承当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各地政府领导下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近年出现专业救援队。〔二〕灾中应急1.概念:灾中应急是指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2.主要目的: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平安,并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3.灾害应急的范围:非常广泛,一般应包括对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对可能因灾害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储存设施、水坝、堤岸等次生灾害源进展检查加固等,以此来维护交通、通信系统的平安,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等。4.“灾中应急行动〞中最关键的环节:应急交通线是否畅通5.救灾应急预案——政府应对灾害的纲领性紧急行动方案,关系到各个部门能否快速高效地投入救灾工作,使灾情减到最少。目的:①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高速高效。②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就显得更为重要。〔三〕灾后恢复1.灾后恢复的目的:减轻灾害损失和增强抵抗能力2.救济灾民的形式: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3.我国的防灾抗灾、救灾工作方针及我国的救灾管理体系防灾抗灾工作方针:“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救灾工作方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我国的救灾管理体系:我国减灾以民政部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