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完_第1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完_第2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完_第3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完_第4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9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一、单项选择题1.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朱熹认为:“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两种天体演变的观点的分歧体现了(A)的分歧。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2.“如果你想走得远,就要和大家一起走,因为可以互相帮助。”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A)。A.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B.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变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D.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3.温家宝总理说:“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了最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这说明(D)。A.意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D.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4.30多年前,父辈人对远行者的叮咛是“一定要写信来”;20世纪90年代后,离别的嘱托变成“常打电话”。如今,书信、电话、短信、电邮、MSN、QQ、飞信……总有一款适合离别者抒发别情。通信方式的变迁启示我们要坚持(C)。A.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C.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5.尽管右脑比左脑更富有创造性,但人类的创造均是左右脑协同工作,并且是由右向左或称潜意识向显意识进行的结果。这表明(C)。A.意识是人脑的产物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C.意识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D.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6.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D)。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7.“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揭示的哲理是(C)。A.真理的获得取决于人的认识能力B.只要与客观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C.追求真理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D.量变必然引起质变8.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舍弃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可见(A)。A.矛盾的同一性是以矛盾的对立为前提的B.正确认识事物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为斗争性所制约D.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9.“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B)。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10.在中国功夫中,太极拳的特点是“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主张用“四两拨千斤”来以柔克刚,这体现了中国古老的哲学观念。可见(D)。A.有些事物是运动的B.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C.有些事物是相对静止的D.应该用辩证的思想把握事物运动的规律11.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如,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表达了春天的美好;“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则表达了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意象”反映了(D)。A.人们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艺术形象的主观创造B.客观事物本身存在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C.思维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把意识的东西变成现实D.意识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创造性12.面对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有人说:“就算今晚一片浮云遮住了星光,谁能说明天早晨不会是满天朝霞呢!”这启示我们(B)。A.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3.3G是指第三代数字通信技术,它以手机语音功能之外的无线上网、手机电视等数据功能为特色。按3G标准生产的手机问世后,人们可以购机宽带上网、视频通话、网络游戏、移动电邮、移动搜索、传输音像、网络电视等。这说明(A)。A.人们可以创造一定条件建立多样性联系B.必须创造规律促使现有事物发生变化C.应该彻底否定旧事物D.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新的事物14.某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提出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这说明(A)。A.事物的发展具有前进性的趋势B.要坚持为人民谋福利的正确价值取向C.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时间的检验D.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不存在的15.“Youandme,Fromoneworld,Wearefamily.Traveldream,Athousandmiles,meetinginBeijing.Cometogetherputyourhandinmine.Youandme,Fromoneworld,wearefamily.”《YouandMe》这首歌词,主要揭示了(A)。A.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B.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C.不同事物存在着不同的矛盾D.不同人的世界是不同的16.2009年11月2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优秀指挥员蔡一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指出,全军和武警部队要广泛开展向蔡一清同志学习活动,为推动军队建设科学发展、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这说明(A)。A.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B.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消极阻遏作用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D.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17.2009年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完成8%。经济学家提出当前调结构比“保八”更迫切。这说明(C)。A.世界瞬息万变,一切都是不可捉摸的B.世界是充满矛盾的C.主观要符合客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D.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1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2010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这一要求(A)。A.抓住了主要矛盾B.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C.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D.坚持全面的观点19.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直径大约100英尺的大洞,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了大约25加仑水蒸汽以及水冰。这一发现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9年十大科学发现之一。这说明(B)。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反过来认识又推动了实践的发展B.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D.实践能够把认识和客观事物加以对照20.60岁的新中国还是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年轻小伙”。既然是“青春期”,“成长的烦恼”当然少不了。这体现出(C)。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B.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C.矛盾具有普遍性D.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21.金融危机从发生到蔓延,经济学家先后用英文字母V、U、L、W的形状来为世界经济走势画像。这传达一个信息:金融危机现象复杂、形势严峻,即使是受过专门训练的经济学家也难以做到“一叶知秋”,这说明(C)。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B.金融危机复杂多变,具有不可预测性C.正确认识需要在从实践到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D.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2.“人生的阴影,是自己遮挡阳光造成的。”这句话意在说明(C)。A.消除人生的阴影是违反客观规律的B.人与周围的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C.要从内因寻找摆脱困境的有效方法D.外因无助于解决人生所面临的难题23.在古代欧洲,有过这样一首诗:那时候,上面的青天还没有称呼,下面的大地也没有名字,其阿玛特(即海洋)是大家的生母,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这首诗体现的是(A)。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24.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A)。A.客观物质性B.无限上升性C.主观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25.如果对通胀预期不加以正确管理、引导和化解的话,就可能被积累放大,最终导致通胀的实现。这说明(B)。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D.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26.“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这段话启示我们要(B)。A.按客观规律办事B.透过现象抓住本质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坚持从实际出发27.要提高产品的性能,就会增加成本,使产品的价格上升;要考虑经济性原则,就制约了产品性能的提升。此时最好的办法是分析产品的性价比,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企业要确定一个好的平衡点所运用的矛盾分析法是(A)。A.两点论B.重点论C.普遍性D.特殊性28.在对某种产品设计进行评价时有时也存在“一票否决”的情况。例如对于一辆汽车而言,如果设计的产品缺乏安全性,那么尽管它美观,成本低廉,也必须否定。“一票否决”的做法体现了(B)。A.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B.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存在和发展C.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D.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29.某人做关于跳蚤的听力实验,把跳蚤放在玻璃瓶里,大叫:“跳、跳、跳!”跳蚤跳得很高。然后切去双腿,再叫“跳、跳、跳!”跳蚤再也不跳了。于是他在实验报告中写道:“跳蚤切去双腿后,失去了听力。”从哲学上看,该实验者主要是因为不懂得(D)。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B.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C.感性认识还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D.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30.“天地之变,阴阳之化”与“未有此气,已有此理”这两种观点的不同体现了(A)。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31.据报道,由于人类不加节制的活动,南极冰盖每年消融570亿吨,使海平面上升,地球水域面积扩大,导致雨季延长,各地洪水频发。这一事实告诫我们(A)。A.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B.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客观联系C.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D.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32.郭沫若说:“绳可锯木断,水可滴石穿。苦干加巧干,坚持持久战。”这其中包含的主要哲理是(C)。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C.量变是引起质变的必要条件D.事物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33.2009年12月21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在谈话中表示,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制度化协商已走上行稳致远的轨道,两岸通过平等协商发展两岸关系的理念深入人心。只要我们坚定走下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D)。A.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看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C.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4.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说明(D)。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5.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他们的观点属于(D)。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36.人们常说“心动不如行动”,原因在于(C)。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C.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37.古人云:“牵牛要牵牛鼻子”从哲学角度分析,这里的“牛鼻子”是指(A)。A.主要矛盾B.主流C.客观规律D.真理3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39.中央气象台2010年1月3日晨拉响寒潮和暴雪橙色警报。首都机场出港航班取消127班,延误280班。天津市教委研究决定,全市中小学及中职学校4日停课一天。这说明(A)。A.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B.世界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前进的、上升的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促进作用,要一切从实际出发D.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40.面对扩散迅速的甲型H1N1流感,专家表示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不必过于惊慌。这是因为(D)。A.追求真理是认识活动的归宿B.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C.规律是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D.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41.“六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六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六十年像史诗,有欢乐也有痛苦。”新中国六十年的历程体现了(D)。A.量变与质变的统一B.运动与静止的统一C.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D.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42.猫和老鼠有着必然的关系:老鼠会“装死”,猫则会“假眠”。由此可见,矛盾双方(D)。A.对立是绝对的、有条件的B.统一是相对的、不变的C.相互排斥、相互分离D.相统一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43.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这首诗说明了(C)。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44.“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45.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B)。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46.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C)。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47.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国民经济要“又好又快”地发展。与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不同,这次,“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从哲学上看,这表明(C)。A.量的增长和质的发展是统一的B.量变总是在新的质变基础上进行的C.量变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D.只要抓住时机就能促进飞跃48.《江泽民文选》的出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件大事。这部著作科学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的宝贵经验,它必将更好地指导我们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体现唯物论的哪一个道理?(B)。A.认识总是向前发展的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主观与客观总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49.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B)。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50.对“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理解正确的是(C)。A.体现了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原理B.这是一种科学的人生观C.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客观规律D.这是唯心主义的51.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D)。A.无序B.联系C.前进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52.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C)。A.起非从属性作用B.有时不起作用C.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D.起决定性的支配作用53.以下哪一哲学范畴描述的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C)A.原因B.结果C.可能D.现实5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C)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55.以下关于假象的说法正确的是(D)。A.假象不是事物本质的反映B.假象是由主观条件造成的虚假现象C.通过假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D.假象是对事物本质歪曲的反映56.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D)。A.一分为二B.运动就是一切C.坚持斗争就能发展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7.对“失败是成功之母”理解正确的有(C)。A.失败之后一定会成功B.成功之前必然会经历失败C.要从失败走向成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D.失败与成功是一致的58.“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小生产、官僚比起来,资本主义是幸福。”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A.看问题要一分为二B.看问题要看主要方面C.看问题要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D.看问题要看本质59.毛泽东指出:“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的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这句话说明(C)。A.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C.矛盾分析方法在整个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D.认识的目的是实践60.“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告诉我们(C)。A.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发展规律B.内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根本区别C.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决定性因素D.外因能够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61.下列选项中,强调外因在事物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B)。A.众人皆醉我独醒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C.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D.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62.克隆技术的发展,既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一些道德上的困惑。要正确认识克隆技术带给人类的影响必须坚持(C)。A.本质和现象的统一B.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统一63.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左,就无所谓右;没有黑,就无所谓白;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D)。A.矛盾双方是相互对立的B.矛盾双方相互对立是无条件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64.下列关于“过犹不及”的理解正确的是(A)。A.体现了质量互变的客观规律B.“过”是指在“质”上的超过C.应当将事物的改变都控制在量变D.质变之时,量变停止65.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看(D)。A.事物的变化是否巨大B.事物的变化是否能够感知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66.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C)。A.事物周而复始的自我循环B.事物相互转化与无穷发展C.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D.经过两次否定再回到出发点的运动67.“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蕴涵的哲学原理是(A)。A.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B.发展的永恒性C.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矛盾的普遍性68.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观点是(B)。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6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B)。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70.运动与静止的关系(A)。A.绝对与相对的关系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内容与形式的关系D.抽象与具体的关系71.“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C)。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72.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B)。A.运动的、发展的B.批判的、革命的C.科学的、真理的D.实践的、客观的73.相对静止是(B)。A.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C.绝对不变的事物D.绝对运动的状态74.阶级划分的首要标志是(A)。A.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C.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不同D.社会分工不同75.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最终根源都存在于(A)。A.物质世界之中B.主观想象之中C.绝对精神之中D.本本原则之中76.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A)。A.辩证统一的关系B.因果关系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等同的关系77.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78.在今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不仅激励人们在体能上刻苦训练以追求超越,更激励人们通过体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这种超越。体育科技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能力认识的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这表明(A)。A.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B.认识具有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并成为实践发展的动力C.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永无止境D.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7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80.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说明(C)。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所有知识都要通过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实践D.只有直接经验来源于实践81.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C)。A.物质的观点B.运动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发展的观点82.辩证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D)。A.外在的否定B.完全彻底的否定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83.“人事有代谢,往来有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D)。A.历史是客观的合规律的过程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普遍的D.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8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D)。A.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B.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C.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85.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B)。A.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B.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二、多项选择题8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有(AC)。A.人的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B.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C.物质决定意识D.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87.“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沉吟。他时若向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这首诗告诫我们,在生活中必须(ABC)。A.居安思危,防患未然B.注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D.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88.2009年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指出,去年四季度出台实施的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对整个国民经济应该说产生了明显的成效。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一揽子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发展前进路上还有不少的困难和矛盾。这段材料体现了(AC)。A.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B.事物都有好和坏两个方面,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当前经济形势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D.事物之间都存在互为因果关系89.《中共中央加强改进新形势下党建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这表明(AB)。A.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并不总是向前进的90.2009年9月8日1时,河南省平顶山新华四矿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35人死亡,44人下落不明。这家煤矿从2008年停产整顿以来,未经批复开工,派93人下井非法开采,终酿成特大安全事故。这说明(AD)。A.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阻碍作用B.人类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世界C.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相互制约的D.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91.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多数情况下72小时的气象预报较为准确,但由于受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仍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CD)。A.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B.人们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C.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D.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92.“青灯一盏文章铺锦绣,苦心几番诗词发春华”是一幅励志读书的楹联。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CD)。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93.如果一些地方的农民看到蒜价猛涨,便一窝蜂地种植大蒜,有可能造成蒜贱伤农。因此农民除了学习农业实用技术外,也要重视获取最新、最可靠的农业生产及市场信息。掌握了有价值的信息,再因地制宜,适时搞好农业生产的布局调整,稳妥发展适销对路的生产项目。这样才能大大减少农业生产的投入风险,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上述材料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有(AC)。A.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够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B.外因也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互制约94.虽然有相关法律规定,但许多人没有把酒后驾车看作违法行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酒后驾车未必就出事,未必就被查。由此可见,驾车者需要正确处理(ABC)。A.个人与他人的关系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C.偶然与必然的关系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95.地铁从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营,是一个庞大、复杂、多行业、多专业的系统工程和完整的产业链,地铁可为地产、机械、建材、通讯、广告等近30多个相关产业带来发展机遇。这表明(AD)。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B.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新的联系C.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D.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96.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7%,化“危”为“机”,中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进一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说明(ABD)。A.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通过量变实现的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97.“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儿子说\把路走弯\路就延长”。这首《散步》诗蕴含的哲理是(BD)。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评价也就不同C.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98.右图“圆的自白”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BD)。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B.要树立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C.肯定就是否定,终点就是起点D.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重要环节99.金刚石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但因其碳结构的属性,在高温环境下不稳定。随着纳米材料的出现,不久的将来,纤锌矿氮化硼或许将成为世界上最硬的物质,在各个工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这则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BC)。A.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B.认识随实践不断发展C.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D.科技的发展可以创造新的物质100.“囧”、“槑”、“Orz”一个个十分生冷的字,通过互联网竟然能在一夜之间火得烫手。虽然其在网络上的含义与其原来的含义相差甚远,但因为表达起来方便、形象,深得网友热捧,但同时,网络生僻字的不规范使用也引起了一部分网友的担忧。下列观点与这一社会现象所蕴涵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AB)。A.乱生于治,怯生于勇B.月满则亏,水满则溢C.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D.骐骥长于日行千里,雄鸡长于报晓司晨101.“岁”除了年龄之外,还有年景之意。《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说:“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大纲》讲:“土地之岁收。”这里的“岁”都是在说老百姓一年的收入、收获以及生活状态。古今中外的统治者都很关注民之“岁”。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AC)。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B.劳动人民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C.生产实践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D.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102.台湾魔术师刘谦以新颖的表演形式引领了魔术表演的热潮。名利双收的他谈及自己的成功时说:“在我决定要做一个职业魔术师时,我就开始广泛搜集资料,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魔术师有很多东西要学。思考宽广,是我有别于其他魔术师的地方”。这段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BD)。A.要重视量的积累B.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D.思考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103.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ABCD)。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D.事不必难,知难不难104.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去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予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ACD)。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105.1989年,时任美国国务院顾问的弗朗西斯·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的统治形式”。然而,20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终结的不是历史,而是西方的优越感。就在柏林墙倒塌20年后的2009年11月9日,BBC公布了一份对27国民众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不满资本主义制度,此次调查的主办方之一的“全球扫描”公司主席米勒对媒体表示,这说明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资本主义并没有取得看上去的压倒性胜利,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BCD)。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B.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进性C.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D.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106.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在于(BCD)。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B.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相融性C.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D.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现实发展模式10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BD)。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108.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ABCD)。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D.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109.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角度可以对联系做出不同划分。以下对联系的分类正确的有(ABC)。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B.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C.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D.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110.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而系统的主要特征是(ABD)。A.层次性B.整体性C.开放性D.结构性111.黑格尔指出“脱离了身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这告诉我们(ACD)A.整体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B.整体是各个部分相加之和C.部分之所以成为部分在于其与整体的联系性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112.“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ABC)。A.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是普遍联系的B.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C.要全面地看问题D.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一事物与他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13.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的基本特点是(ABD)A.稳定性B.普遍性C.主观性D.重复性11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ABCD)。A.现象与本质B.原因与结果C.必然性与偶然性D.可能性与现实性115.原因和结果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经常要遇到的一对范畴。以下关于原因与结果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D)。A.原因和结果相互对立,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B.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确定的C.因果联系只是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关系D.原因和结果相互联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116.下列现象中属于因果关系的是(BD)。A.善有善报,恶有恶报B.水涨船高C.一寸光阴,一寸金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17.“原因和结果是我们思维的创造物”,“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BCD)。A.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B.是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C.否定了原因和结果的客观性D.否认了科学认识的客观依据118.以下关于现象和本质的说法正确的有(ABCD)。A.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B.现象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C.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D.任何一种现象总有某种本质隐藏其后119.以下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说法正确的有(ABC)。A.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B.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C.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偶然性是科学敌人120.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ABC)。A.矛盾双方同归于尽后被新矛盾所代替B.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C.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D.矛盾双方长期共存121.在刑事诉讼中,逮捕既可以成为保障绝大多数人安全,保障大多数人生存权、自由权、财产所有权的手段,同时也可能成为侵犯人权的凶手。但逮捕仍然在各国司法实践中被广泛采用。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有(ACD)。A.看问题要一分为二B.事物矛盾各具特殊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D.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122.目前我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是基本相适应的,但是也存在局部的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CD)。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B.矛盾双方的同一是无条件的C.矛盾双方是相辅相成的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在社会主义内部解决123.下列关于质变和量变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AB)。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结果C.量变就是质变D.量变和质变互相排斥124.下列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这一哲理的有(ACD)。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B.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水滴石穿125.关于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说法正确的是(ABC)。A.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B.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具有特殊性C.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D.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高级、完善阶段,是简单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12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AD)。A.自我完善过程B.直线前进过程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C.量变质变相统一的过程D.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127.“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说明(AB)。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C.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绝对的否定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28.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其中包含的哲学原理包括(AB)A.事物的普遍联系B.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C.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D.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必然性129.从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并实行“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至今,香港的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在各个方面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说明了(BCD)A.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B.部分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整体C.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D.矛盾的特殊性130.下列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有(AD)。A.头痛医头,脚痛医脚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孟母三迁D.坐井观天131.下列各项属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内容有(BD)。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趋势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趋势C.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132.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它们分别是(CD)。A.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B.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133.社会意识(ABCD)。A.是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由社会存在决定C.具有相对独立性D.在阶级社会里,某些形式具有阶级性134.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ABCD)。A.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B.人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C.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D.认识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135.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其含义主要是(ABD)。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C.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规律是完全等同的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张衡认为自然是有根源的,这个根源就是“太始”,也即“元”,这个“元”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什么神创造的。张衡的这种观点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朱熹认为“理”高于物质而存在,这里的“理”是一种规律。朱熹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A。C项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互相对立的方法论。D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历史观。2.A[解析]这句话中的“你”和“大家”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这是一种对立存在的矛盾关系,但是二者“可以互相帮助”,故二者也是具有统一关系的。故选A。3.D[解析]在温总理的话中,“一个舰队”与“整个社会”是群体,“航行最慢的船只”与“最困难的群众”是群体中的部分,部分发展的好坏影响了整体的发展状况。故选D。4.C[解析]书信、电话、短信等通信方式的变迁说明事物是在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故选C。5.C[解析]这句话首先指出在创造性方面右脑比左脑更具优势,接着用转折句指出人类的创造是在左右两脑协作的条件下进行的,并指出这种协作是由右向左进行的。最后一句指出人类的创造是由潜意识向显意识进行的结果,也即指出了意识活动的规律。故选C。6.D[解析]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类对于“天”要怀着敬畏之心,如果人类不能够敬畏“天”,最终会受到“天”的惩罚,这个时候,即使后悔也是没有用的。在这里,“天”是指脱离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孔子的这种思想承认“天”是客观存在,但脱离了物质世界。因而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D。7.C[解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出自刘禹锡的《浪淘沙》,其意思是: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淘金可以看做是追求真理,而淘金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故选C。8.A[解析]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在这段话中,矛盾的双方是“拥有的多”和“计较的少”,二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故选A。9.B[解析]社会存在是指不以社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社会物质生活过程,社会物质关系,社会物质结构、功能和规律,其中,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最核心的内容。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意识形态。人们的一切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一切社会存在都会反映到人们头脑中。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白天出去耕地夜晚回家搓麻绳,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自照看着自己的家。小孩子们还没有学会耕田和搓麻绳的本领,也都勤快的趁着桑树的阴凉学习种瓜。在这首诗中,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这说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不同的,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有指导作用,反过来说是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故本题选B。10.D[解析]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只有事物之间存在互相联系,才能发生相互作用,才能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动”和“静”、“刚”和“柔”、“四两”和“千斤”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太极拳正体现了应该用辩证的思想把握事物运动规律的哲理。故选D。11.D[解析]这段文字首先讲“意象”的概念,然后通过几个例子说明“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即利用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感情。A项错误,“意象”的创造均是在遵循客观事物原貌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观创造;B项错误,“意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段文字是在说明人们利用自己的思维意识通过客观事物表达某种思想,故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选D。12.B[解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联系的观点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发展的观点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波浪式前进运动,是指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是指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依据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哲学理论而来的。面对金融海啸的冲击,经济可能会遭受损失,在一定时间内停滞不前,但是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暂时的困难不代表永远,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故选B。13.A[解析]首先,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主观创造的,B项错。在这里,3G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而是数字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通讯、上网、看电视这些事情在技术未达到一定水平之时,彼此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就是人类能够创造一定的条件,使这些事情发生一定的联系,即彼此之间建立了多样性的联系。故选A。14.A[解析]“起点”、“开始”指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没有“终点”和“句号”则是强调事物是一直在运动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前进性的变化,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运动。故选A。15.A[解析]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曲的歌词,这首歌表达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共同居住在地球上,为了奥林匹克的梦想,大家相聚在北京。这正说明了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条件的改变发生转移。故选A。16.A[解析]这道题考查意识的作用。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意识具有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这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但是要想使这种能动作用是积极的、好的,意识就必须是正确的,必须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重视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题干体现的就是正确的意识(先进事迹)对事物发展(我军发展)的积极的推动作用。故选A。17.C[解析]在本题中,主观是“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完成8%”和“调结构”,客观现实是“经济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制定经济目标和政策要依据现状,也就是说主观要符合客观,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追求经济的高增长速度。故选C。18.A[解析]本题考查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即一个复杂的事物包含多种矛盾,由于各种矛盾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些矛盾的地位、作用各不相同,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在经济工作中,发展方式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在首位正体现出抓住了经济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因此本题选A。19.B[解析]本题考查认识中介。认识中介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另外两个要素是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认识中介是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作为认识结构的两极而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中间通道、联系媒介和转换机制。认识的中介包括工具系统和操作工具的方法系统。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正是通过认识中介去认识客体的。在本题中,认识客体是月球,认识中介是火箭以及测量等方法系统,由于人类自身的缺陷,如果没有火箭,人类是无法对月球进行相应的研究,正是借助于火箭,人类延伸了自己的认识器官,从而达到认识月球的目的。故选B。20.C[解析]所谓矛盾的普遍性就是指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再到人类思维,都存在着矛盾。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是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的。故选C。21.C[解析]由于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过程是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这些限制条件包括:事物发展的程度、科学技术条件和生产发展水平、人们的主观认识条件等。在本题中,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走势的认识是受到“复杂的金融危机现象”和“自己的认知水平”的限制的,这正说明正确的认识需要在从实践到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本题选C。22.C[解析]本题考查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就要求在现实中我们需要找出解决矛盾的决定性因素即内因,从而达到解决矛盾的目的。故选C。23.A[解析]朴素唯物主义是用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朴素唯物主义否定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但由于受到社会实践和科学水平的限制,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直观的、朴素的性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但它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则是用联系的、运动的、发展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由此可知,本题答案应为A,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24.A[解析]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其客观性在于实践的主体、客体以及实践的手段、结果等。虽然说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包含着目的、意志、情感和认识等主观因素,但这些活动都体现在活动的具体方式之中,这种方式是主观的,并且实践活动要遵循现实经验世界的客观规律。由此可知,题干中的说法否认的是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故选A。25.B[解析]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事物度的范围内延续和渐进;质变即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显著变化状态。量变和质变是互相区别相互对立的,同时二者还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概括而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本题中,通胀预期被积累放大是一种量变,通胀的实现是质变。故本题选B。26.B[解析]在《孙子兵法》的这段话中,“能”、“用”、“近”、“远”分别被“不能”、“不用”、“远”、“近”所掩盖,也就是说事物所呈现的状态与事物本质的状态可能截然相反,我们要想看到事物的原本状态就不能被其表象所蒙蔽,这就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故选B。27.A[解析]在研究复杂事物的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这就是两点论。在本题中产品成本与性能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要分析产品的性价比,就必须兼顾产品的成本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坚持两点论。本题选A。28.B[解析]在复杂事物自身包含的多种矛盾中,每种矛盾所处的地位、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总有主次、重要非重要之分,其中必有一种矛盾与其他诸种矛盾相比较而言,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叫做主要矛盾。本题中对产品的评价涉及很多元素,但“一票否决”则说明诸多因素中有一些重要、主导因素影响着产品的最终评价,这体现了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这一论断。故选B。29.D[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高于局部,起着统率和主导作用,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本题中,跳蚤会跳不是因为听到人叫它跳的指示后才跳的,跳蚤会跳是其本能所在,与其是否有听力没有关系。题目中的某人错把跳蚤的双腿当成了跳蚤的听力器官,不仅弄错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还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故选D。30.A[解析]“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是荀子的观点,认为世界的起源是物质的,这是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则认为世界的起源是“理”,也即是意识的,这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故本题选A。31.A[解析]本题考查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唯物主义辩证法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和利用客观条件为前提和基础。本题中,人类不加节制的活动,违背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客观规律,从而导致一系列气候灾害,这就要求我们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本题选A。32.C[解析]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两种形态,但二者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量变和质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引起、相互渗透等方面。事物的变化不可能是偶然的、无根据的产生和出现,它有其前提和基础,这就是量变,没有长期的量的积累、准备,质变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是引起质变的必要条件。题干引用郭沫若的这句话体现的正是这一哲理。故选C。33.D[解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1)要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把事物放到它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考查和分析;(3)要用创新精神,积极促进新事物的成长。题干中对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体现的即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哲学道理。故选D。34.D[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不依社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社会物质生活过程,社会物质关系,社会物质结构、功能和规律。其中,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最核心的内容。而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科学等。题干所述体现的正是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35.D[解析]朴素唯物主义是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朴素唯物主义总体上是正确的,但由于受到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猜测的成分,带有直观的、朴素的性质。题干中两种观点正是典型的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故选D。36.C[解析]在本题中,“心动”即为“认识”,“行动”即为“实践”。认识只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反映在头脑里的观念形态的东西。正确的理论不过是客观现实必然性的正确反映,是主观符合于客观的科学抽象,它不能直接引起客观现实的变化,因而不能为我们直接提供现实的成果。而实践是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能给人们直接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显示成果。认识,即使是正确的认识,它本身也没有直接的现实性,只有间接的现实性,只有通过实践,这种间接的现实性才能转化为直接的现实性。由此可见,直接现实性是实践所特有的性质。本题选C。37.A[解析]“牵牛要牵牛鼻子”告诉我们,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这里的“牛鼻子”就是指主要矛盾。38.C[解析]规律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然而本质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构成,而规律则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中相对静止的内容。本题选C。39.A[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无不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联系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所谓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本题中由于天气的变化,在不同地方,不同条件下的应对措施是不同的。这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在现实中的应用。40.D[解析]本题考查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一方面,主观能动性依赖于客观规律性;另一方面,客观规律也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并不排斥和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本题中,甲型H1N1流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说明人类已经认识到甲型H1N1流感的某些特点,已经能够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和防治甲型H1N1流感。故选D。41.D[解析]本题考查事物的发展。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的重复,而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波浪式前进运动。这里的螺旋式、波浪式前进运动,体现了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新中国六十年的历程总体上是前进发展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急流”、“冷色”、“低音”、“痛苦”,这体现了发展的曲折性。本题选D。42.D[解析]本题考查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在本题中,老鼠和猫是一对矛盾关系,老鼠通过装死躲避猫的捕食,猫则通过假眠让老鼠放松警惕,从而捕食老鼠,二者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本题答案为C。43.C[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是物质运动两方面的属性。本题中的这首诗是讲:船舱中的诗人,看到白云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但仔细一想,船行百里,白云一直在头顶上,足见它并没有静止不动,而是和自己所乘的帆船一样,正在向前行驶。这首诗生动说明了运动就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本题选C。44.A[解析]本题考查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包括: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其中,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则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故本题选A。45.B[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事物的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份、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等等的总和。事物的形式则是指把内容的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对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来说,形式是事物存在和再现的方式,内容则是事物存在的基础。任何事物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侧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在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总的说来,内容居于主要的、决定的地位。形式又积极影响内容,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是矛盾运动的过程。作为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内容相对于形式来说是比较活跃的、易变的;形式相对于内容来说则显得比较保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故本题选B。46.C[解析]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不同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两种状态,两种形式,但二者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量变和质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引起、相互渗透等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既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规律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那么,在进行量的积累时就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和信念,不能因量变的漫长和艰辛而放弃或失去信心,要相信规律、相信质变必然会发生,相信“坚持就是胜利”。本题选C。47.C[解析]本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都从量变开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突破度的界限,引起事物的质变。没有一定量变的积累,质变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的量变都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突破事物的度,引起事物的质变。既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依赖于量变,那么在实践中就必须首先做艰苦的量的积累工作,要有脚踏实际,埋头苦干的精神,要一点一滴地做细小的事情,反对急于求成,立竿见影,拔苗助长,须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在本题中,正是因为认识到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的这一道理。因此在经济工作中才更重视量的积累过程,变过去盲目求“快”的方式为现在更重视保证质量的量的积累方式,即将“好”排在“快”之前。本题选C。48.B[解析]本题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而且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这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在本题中,《江泽民文选》是我党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宝贵经验,是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故选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