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_第1页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_第2页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_第3页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_第4页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单元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7~27页。二、教学目标知识及技能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过程及方法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四、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五、教学建议1、进行除法教学,要立足于除法概念本质的建立。2、运用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除法概念。3、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和练习,提高学生表内除法运算的能力。4、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数量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3课时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2课时左右除法…………………2课时左右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的例1、例2。教学目标:(一)、知识及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及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二)过程及方法目标:1、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及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演示法,合作法,操作法等。教具、学具准备:课前三分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例1(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2)各小组动手操作(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2、观察问题(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2)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取名)3、出示课题(1)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平均分)(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学生交流、汇报)【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有几种分法?(1)论分配方案(学生汇报分法)。(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生1:可以1个1个地分;生2:也可以先每份放2个,再)。师:还可以怎样平均分?生:我可以3个3个地分。师:也就是说“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通过学习例1.2:我发现不管把一个数分成几份,每份的个数都是同样多,像这样的分法就叫平均分。2、3、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把10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盒。(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1、练习二第1题。(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学生交流讨论汇报)。2、动手操作:练习二第2题。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四、课堂总结。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我发现不管把一个数分成几份,每份的个数都是同样多,像这样的分法就叫平均分。教学反思:第二课时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的例3及“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3、4小题。教学目标:(一)、知识及技能目标: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二)、过程及方法目标:初步体验除法运算及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演示法,合作法,操作法等。课前三分钟: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12朵花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朵花。(2)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强调“平均分)二、创设情境,谈话引入1、出示教科书第10页的例3。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每2个果冻一份,8个果冻可以分成几份?)教师:每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应该分成几份?学生汇报:图中有8个果冻,每份分2个,一共可以分成4份。由此我们得出:8里面有4个2,应该分成4份。教师:如果每份分4个,一共可以分成几份?也就是说8里面有几个4?(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2、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小熊家来了5个客人,有12根筷子,每位一双够吗?你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课本第11页的第4题。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问:你是怎样想的?(1)有24根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8根。就是把24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8。(2)有24根香蕉,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3根。就是把24平均分成8份,每一份是3。思考:香蕉的数量都是24根,为什么两次每只猴子分的数量不一样呢?(学生交流汇报)小结: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多。【设计意图】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四、巩固练习1、课本第12页练习二第3题。说一说你怎样分的?2、开放题——(课本第12页练习二第7题)有15个木块。(1)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形,可以摆()个长方体。(2)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五、课堂总结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多。五、教学反思:第三课时“平均分”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教学目标:(一)知识及技能目标:1、进一步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二)过程及方法目标:1、能根据统计表熟练地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学会及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及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统计图。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演示法,合作法,操作法等。课前三分钟:教学过程:一、复习本单元的内容。1、简单的统计表师:我们在这一单元中首先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你知道什么是统计表?统计表的作用又是什么吗?生: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生: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2、收集和整理数据。师:我们在进行统计时,首先要收集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我们在收集和整理数据时有很多方法,你学会了哪些呢?生: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生: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时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师:看来,同学们学得还真不错。那你们能运用学会的知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完成第5页练习一的第5小题。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第(1)、(2)和第(3)小题。对于第(3)小题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2、完成第6页练习一的第6小题。学生先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吃的一种水果后再进行调查,再完成统计表并解决问题。对于第(3)小题班里要开联欢会,请你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3、完成第6页练习一的第7小题。师:告诉学生这其实是将统计表制成了统计图。仔细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生:自由汇报。特别要注意每个格子表示1份《电视报》。涂了几个格子就表示有几份《电视报》。学生独立完成第(1)、(2)和第(3)小题。再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三、全课总结。师:同学们,经过你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还想调查生活中的哪些问题?生:自由发言。四、教学反思:第四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1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的例4。教学目标:(一)知识及技能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二)过程及方法目标:1、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演示法,合作法,操作法等。课前三分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1、谈话,出示情景图。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及,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二、学习新知1、引入除法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教师板书)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所以,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这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由此得出:我们平均分物体,求每份的个数时,用()计算。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12÷2=6,读作:12除以2等于6。【设计意图】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及“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学习,我学会了像“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平均分物体,求每份的个数时,用()计算。五、教学反思第五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2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的例5。教学目标:(一)知识及技能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二)过程及方法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演示法,合作法,操作法等。课前三分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1)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二、学习新知1、指导算式的写法。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②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20÷4=52、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20÷4=5被除数除数商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思考、比较、讨论)20÷4=5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12÷4=3表示把12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三、巩固练习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第1题。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份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份?(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份2个,除号后面写2;可以分成6份,等号后面写6。)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2等于6)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有12个,每2个分一份,分成了6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2、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学习,我认识了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号前面的数是被除数;在除号后面的数是除数;在等号后面的是商。②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③除法算式的两种意义:1、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2、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一份,分成了几份。五、教学反思:第六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教学目标:(一)知识及技能目标: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及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二)过程及方法目标:1、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演示法,合作法,操作法等。教具、学具准备:课前三分钟:教学过程:一、回顾本单元已学过的知识内容小组讨论交流我认识了①我们平均分物体,求每份的个数时,可以用除法计算。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号前面的数是被除数;在除号后面的数是除数;在等号后面的是商。③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④除法算式的两种意义:1、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2、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一份,分成了几份。巩固复习1、读一读并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完成课本第16页练习三第6题。(1)6除以3等于2。6÷3=2(复习除法的读法)(2)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商是4。12÷3=4(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3)把20个饺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个。20÷5=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4)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28÷7=4(复习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一份,求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三、拓展练习1、完成课本第16页练习三第5题。2、完成课本第21页练习三8题。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3、找朋友:完成课本第17页练习三第11题。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交换着玩。教后反思:第七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的例1教学目标:(一)知识及技能目标:1、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过程及方法目标: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求商。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演示法,合作法,操作法等。课前三分钟:教学过程:复习旧知。1、5×4=3×6=6×2=5×6=3×3=2×5=4×4=1×5=2、16人坐4条船,平均每条船上有()人。3、有20个苹果,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人。二、学习新知。1、观察课本第18页例1图12个桃子,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请用笔圈一圈,再填空。(1)12个桃子,第一只分3个后还剩9个桃子,第二只也分3个还剩6个桃子,第三只也分3个,还剩3个桃子,第四只分3只就正好分好,所以可以分给4只猴子。(2)12个桃子,一只猴子分3个,2只猴子分2个3个,就是6个;3只猴子分3个3个,就是9个;4只猴子分4个3个,就是12个,正好分完,所以可以分给4只猴子。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3×()=1212÷3=4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4、12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12÷4=()(个)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5、小结:用乘法口诀来求商最方便。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课本第20页练习四的第1题。依据画面请学生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2、课本练习四第20页的第2题。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五、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的例2教学目标:(一)知识及技能目标: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二)过程及方法目标:1、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演示法,合作法,操作法等。课前三分钟:一、复习旧知1、口算20÷5=21÷7=16÷2=12÷3=10÷5=20÷4=21÷3=16÷8=12÷4=10÷2=2、15块饼干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块。()÷()=()(块)二、自主学习1、观察课本第19页例2图(1)有()笼包子,每笼()个包子,一共有()个包子。()×()=()(2)一共有24个包子,每笼4个包子,可以分成()笼。24÷4=()想:四()二十四,所以商是()。一共有24个包子,平均分成6笼,每笼有()个包子。24÷6=()想:()六二十四,所以商是()。2、小结:24÷4=624÷6=4都是用()这句乘法口诀求商。【设计意图】: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1、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4题。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2、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6题。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六、教学反思:第三课时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例3教学目标:(一)知识及技能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二)过程及方法目标:1、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及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演示法,合作法,操作法等。课前三分钟: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4×6=24÷4=24÷6=6×3=18÷3=18÷6=2、评点:求商可以用()来求。二、自主学习观察课本第23页例3图(1)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2)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想一想:因为是平均分,(1)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用除法计算。(2)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用除法计算。()÷()=()只()÷()=()个口答:每个纸盒放()只。口答:要用()个纸盒。小结:由于这两个问题的第一条信息相同,都是有156只蚕宝宝,所以算式中被除数都是15;后面两条信息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位置刚好交换了,所以算式中()和()交换了位置,造成了算式的意义不同,一个表示把()平均分成()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