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楚名校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八月联考语文2024.8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试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风险分配的类型、模式及媒介与财富分配存在着系统差别,但这无法排除另一种可能性,即风险常以阶层或阶级专属的方式来分配。在这个意义上,阶级社会和风险社会存在着很大范围的重叠。风险分配的历史表明,风险同财富一样附着在阶级模式之上,只不过是以颠倒的方式:财富在顶层积聚,而风险在底层积聚。就此而言,风险似乎不是废除而是巩固了阶级社会。贫困与安全感的缺乏结伴,招致了大量的风险;而收入、权力和教育上的财富却可以购买免于风险的安全和自由。随着现代化风险的扩散,换言之,随着自然、健康、饮食等日益受到威胁,社会的区隔和界限也就减弱了。客观地说,在其作用范围内,风险对受它影响的人群展现出了平等化效应。在这个意义上,风险社会根本不是阶级社会,风险处境或风险冲突也不能理解为阶级处境或阶级冲突。只要我们仔细审视现代化风险的特殊样式或特殊分配模式,这一点就会变得更加清楚:现代化风险具备一种内在固有的全球化趋势。事实上,食物链把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串联起来了。遇到边界,风险下潜而过。空气中的酸性物质不仅侵蚀雕塑和艺术珍品,也早就打破了壁垒,以至于连加拿大的湖水也开始酸化,连斯堪的纳维亚北端的森林也濒临消失。风险的分配模式包含在全球化之中,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全球化,因为它蕴含了数量可观的政治炸药:风险的制造者或受益者迟早都会和风险狭路相逢。风险在扩散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具有社会意义的回旋镖效应:就算是豪门富户,也难逃风险的侵害。先前的“潜在副作用”,甚至会回击它自己的生产中心。让我们以农业为例。从1951年到1983年,德国的化肥使用量从每公顷143千克增加到了每公顷378千克;从1975年到1983年,德国的农药使用量从2.5万吨增加到了3.5万吨。这期间,单位产量自然在上升,却赶不上肥料和杀虫剂的消耗增长。谷物的产量翻了一倍,土豆的产量增长了二十个百分点。相比于化肥农药的投入,农业产量的增速正在递减。这与自然破坏的累进式扩大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农户来说,这种破坏就发生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尤使人痛心。这种令人忧虑的发展有一个突出标志——野生动植物的数量正在锐减。“红色名录”记录了物种面临的生存威胁,是官方的“死亡证明”,而这个名单正变得越来越长。格陵兰岛的680种植物,有519种处在危险之中。草地鸟类的种群数量正在急剧减少,如白鹳、杓鹬和草原石鵖;受到影响的动物还包括地栖鸟类,处在食物链上端的动物如鹰、鹗、蜻蜓,以及那些食物来源日渐稀少而又食性单一的动物,它们常以大型昆虫或植物生长期提供的花蜜为食。从前“看不见的副作用”成了亲眼可见的主要影响,以至于威胁到了构成初始原因的生产中心本身。现代化风险的生产沿回旋镖的弧线而移动。这一结果不仅使遥远城镇的儿童身上或母乳内的铅含量急剧上升,也在多个层面上削弱了农业生产本身的自然基础:耕地肥力下降,重要动植物消失,土壤侵蚀危害加重。这种威胁效应的社会循环可以概括如下:在现代化风险的屋檐之下,迫害者和牺牲者迟早都会合为一体。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球已经身处险境,我们没有必要再去区分穷人或富人、白人或黑人、南半球人或北半球人、东方人或西方人。威胁的影响只在它发生时存在,而一旦发生,它又将不复存在,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继续存在。因此,这种末日启示般的威胁并没有在威胁的“当下”留下任何可触摸的痕迹。但生态危机就不是这样了。生态危机甚至侵蚀了农业的自然和经济基础,并因此削减了全体人口的食物供给。这种影响有目共睹,它不仅为自然留下了烙印,也触及了富人的钱袋和权势人物的健康。回旋镖效应不止表现为直接的生命威胁,它也影响传输的媒介,如金钱、财产和正当性。回旋镖效应并不只是向单一的源头发起还击,它会在总体层面上让每个人都受到相同的损害。森林的破坏不仅造成鸟类消失,也会削弱土地和森林资产的经济价值。城镇或工业区、高速公路或干线公路都会加重周边土地的负担。德国7%的土地是否已经因此而受污染或即将受污染,以至于不再适宜耕种了——这一点仍旧悬而未决。无论如何,这里面的道理是一样的:财产正在贬值,并日益遭受“生态意义上的剥夺”。(摘编自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何博闻、张文杰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阶级社会,风险常常不像财富一样在顶层积聚,一个重要原因是顶层的阶级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如收入、权力等将其免除或化解。B.随着现代化风险的扩散,社会的区隔和界限减弱,地球身处险境之中,人类则遭受健康、饮食等方面的直接的生命威胁。C.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谷物、土豆的产量虽有所增加,但相比于期间化肥、农药的使用,农业产量的增速则正在递减。D.德国的部分土地受到了污染,不再适合耕种,经济价值削弱,这种严重后果充分说明了此地遭受了生态意义上的剥夺。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阶级社会和风险社会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很大范围的重叠,但是我们依然不能把风险处境或风险冲突理解为阶级处境或阶级冲突。B.食物链把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串联在一起了,遇到边界,风险不会消失,而是下潜而过,这说明人们若想逃离风险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C.作为“死亡证明”的“红色名录”正变得越来越长,是因为自然破坏导致野生动植物的数量锐减,格陵兰岛面临生存威胁的物种类型即是证明。D.农业的自然和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富人钱袋缩小,权势人物的健康受损,这时候再去按贫富、肤色、地域等区分人类已失去了意义。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生态灾难打破阶级图式,无视国界,富商大贾或有权有势者,也难逃其影响。B.有毒的废料场让良田成了荒地,居民的饮食和当地经济发展都受到极大影响。C.“风险”这列火车特别偏爱那些位于“欠发达的穷乡僻壤”的小火车站。D.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大城市中的社会风险越来越集中,公共安全隐患也愈发突出。4.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加点词语“屋檐”“烙印”的作用。5.请结合原文中的观点对以下现象加以分析。巴西的维拉帕里西是一座拥有一万五千人的贫民窟,多数人只能住在不起眼的灰石小屋。1954年,军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繁荣,便吸引一些企业到这里生产有害环境的产品。巴西的石油公司选中这里的沿海湿地作为其精炼厂的厂址。之后,巴美合资的磷肥厂、菲亚特、陶氏化学和联合碳化物公司等也很快到来。不久,这里的多数孩子患了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1984年2月,巴西石油公司七十万升原油泄漏,相关人员无一人生还。【答案】1.D2.D3.B4.①“屋檐”写出了现代化风险的覆盖性,突出其让迫害者和牺牲者都难以逃脱的特征,“烙印”写出了生态危机给自然留下的创伤,突出其影响难以消除的特征。②两个词语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加了生动性,使现代化风险和生态危机的影响更为具体形象。5.①军政府选择维拉帕里西来吸引企业生产有害环境的产品,表明风险分配存在着阶级差别,财富在顶层积聚,风险在底层积聚。②维拉帕里西的孩子受环境影响,多数患了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表明风险的回旋镖效应,直接威胁生命。③巴西石油公司原油泄漏,相关人员无一人生还,表明风险的“潜在副作用”,回击它自己的生产中心。【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德国的部分土地受到了污染,不再适合耕种”错误。根据第八段“德国7%的土地是否已经因此而受污染或即将受污染,以至于不再适宜耕种了——这一点仍旧悬而未决”可知,文中用了“是否”“悬而未决”,表明结论不是确定的。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这时候再去按贫富、肤色、地域等区分人类已失去了意义”错误。根据第七段“在现代化风险的屋檐之下,迫害者和牺牲者迟早都会合为一体……我们没有必要再去区分穷人或富人、白人或黑人、南半球人或北半球人、东方人或西方人”可知,“这时候再去按贫富、肤色、地域等区分人类已失去了意义”的大前提不是“农业的自然和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富人钱袋缩小,权势人物的健康受损”,而是在现代化风险之下地球已经身处险境的时候。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最后一段的观点是,回旋效应不止表现为直接的生命威胁,它也影响传输的媒介,如金钱、财产和正当性。B项内容说良田成荒地,饮食受到影响,是直接的生命威胁,经济受到极大影响是影响传输的媒介,符合本段观点。A.论证的是风险对受它影响的人群展现出了平等化效应,任何人都难逃影响。不符合。C.论证的是风险在底层积聚,偏爱“欠发达的穷乡僻壤”。不符合。D.论证的是风险越来越集中,说的是空间集聚,与原文内容无关。不符合。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注意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从内容上,“在现代化风险的屋檐之下”中,“屋檐”原本是比喻受到保护或庇护,这里指迫害者和牺牲者同处在一个地方,谁也不能逃离在现代化风险之外,突出现代化风险将迫害者和牺牲者都覆盖在内,他们都无法置身事外。本句中将现代化的风险影响比喻成“屋檐”,使风险影响形象化、具体化,使文章论述更加直观形象。“这种影响有目共睹,它不仅为自然留下了烙印”中,“烙印”原本比喻不易磨灭的痕迹或是深刻地留下印象,这里指生态危机对农业、人口造成的有目共睹的伤害的痕迹,突出印记之明显,印象之深刻,本句中把“影响”比喻成“烙印”,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使文章论述更加生动直观。【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然后和原文中结合相对应的观点进行分析。材料中“军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繁荣,便吸引一些企业到这里生产有害环境的产品”,是军政府行为,军政府故意将有害环境的企业引入到当地,和文中第一段“即风险常以阶层或阶级专属的方式来分配”“财富在顶层积聚,而风险在底层积聚”一致,军政府和企业等到财富,而生活在当地的百姓生活受到风险冲击。材料中“这里的多数孩子患了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是生产有害环境产品的企业破坏了当地环境,对当地的孩子健康构成了威胁,和文中第八段“回旋镖效应不止表现为直接的生命威胁”一致,这些企业产生的风险对生命构成直接的威胁,这是现代化风险的回旋镖效应的结果。材料中“巴西石油公司七十万升原油泄漏,相关人员无一人生还”,是这些企业本身受到了风险的威胁,和文中“从前‘看不见的副作用’成了亲眼可见的主要影响,以至于威胁到了构成初始原因的生产中心本身”一致,相关人员无一人生还的事实,将看不见的副作用变成亲眼可见的影响,是对构成初始原因的生产中心本身的威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缝隙朱以撒这条蜿蜒的老街还在翻修,处在半完成状态。完成了的那部分已经租出,挂起招牌做生意,从洞开的大门和里边的摆设,可以知晓他们都在经营一些什么,咖啡、甜点、沉香、山区土特产,便觉得没有必要走进去。那些等待翻新的还是大门紧闭,神秘被捂在里面,碰巧的是旧日门板上有裂缝,有人就凑近裂缝往里边打量,一眼看到过去。缝隙的出现,赐予了这样的机会。很多次,我在临写敦煌残经时,想到了那个已经空空荡荡的藏经洞。当时里边堆放了那么多的经卷,只是门面用泥皮糊死了。时间过去,没有谁走过时会想到里面有这么多宝贝——风沙吹老了时日,也吹走了这个密室外观曾经有过的人工痕迹。如果不是后来的自然干裂,让人从缝隙中窥探到内部,也就没有接下来的许许多多传奇。许多的过往起始都是封闭的,时日把曾经知晓它们的人送走,史册也语焉不详,让后来人止步。经不起时日的鞭打冲刷,一些物品终于见到了天日,不再成为秘密。与秘密相逢,就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认知、识见。但前提是,先找到隐藏在寻常中的那一道裂缝吧。晋太元中武陵的捕鱼者算得上好运气,他幸运地发现了一道透出光亮的小口,由此开始了他梦幻一般的旅程。在桃花源里,捕鱼者受到了各家轮流的宴请,享受了最真诚的款待。当然,桃花源中人也通过捕鱼者张开的双唇,打探到了外界的一些秘密。捕鱼者离开时,桃花源中人对他只提了一个要求,即“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捕鱼者是一个善于分享秘密的人,他觉得有责任把秘密首先传达给太守。接下来就是寻找秘密的入口。这个入口已经不见了,连同周围的环境都陌生之至,寻找宣告失败。我一直在想,陶渊明以云淡风轻的笔法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感,主旨还是要人守住那道裂开的口子——不能守之以一,就难以让人信服。朱熹曾经评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贿。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如此说,陶渊明就是君子自守的人物,而其他晋宋人物,则是守不住的两面人。我第一次见到桃胶是在乡下,这里桃树千万,坚硬的桃胶恍如琥珀、玛瑙那般晶莹,抓一把放入盘中,声响如大珠小珠,甚是悦耳。文人笔下喻此为桃花泪,是时光把泪水凝固了。而当口舌触及一碗温度适宜的桃胶时,它柔中含韧舒展开来的弹性,足以称之为美味,让人总是会欣赏一番,再细细品尝。追溯它的由来,则是从伤口开始的。兀立不移的万千桃树,没有哪一棵是表皮严实无损的,很像人的皮肤,总要在生存的不易中,因人为或天时,被扯开一道道口子,溢出不少汁液来。在我的记忆中,严冬是人的表皮最易开裂的时段,那时在工地、田野劳作的人,对此毫无办法,静等裂开,那时的教科书赞美这样的手和脚——是开裂成就了美好生活。桃胶不断地从桃树伤口的缝隙中涌出,接触空气,成为胶状,为桃树的所有者不断收取,加工成坚硬之物。相比于桃胶,桃花要风雅浪漫多了。曾有人将朵朵桃花寄送给远方的友人,被津津乐道,以为是名士风度的延续。而如果寄一箱桃子、一袋桃胶,那真是难言风雅——风雅之举似乎都是轻盈的、灵性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让人无从一握手中。这也使人感受到一棵树的多重功用,用于实的,用于虚的,用于精神的,用于口腹的。每到午后,怀安桥下就陆续集中了各路的水果商,各自经营来路不一的水果。刀剑披挂的榴莲尽管一副凛然不可侵的相貌,还是被不少人围着。我猜,是它微微裂开的缝隙,那飘出来的独特的果香把人招引过来。不买也罢,这浓郁的气味真的让人迷醉。有时,在自我表现上,人还不如一枚榴莲。有一则旧事是如此展开的——弘一到丰子恺家,丰子恺请弘一坐在一张藤椅上,藤椅柔韧,老师坐上去会更舒适。弘一没有马上坐下,而是先摇晃了几下藤椅,方才缓缓落座。后来又去了一次,仍然是这个摇晃的动作。弘一回答了丰子恺的疑问——这张藤椅旧了,藤条间有许多缝隙,会有一些虫蚁,如果贸然坐下就把它们挤压了。一般人和不一般人的差别不一定都是宏大的,反而是在一些细微处,譬如细细的缝隙,也填充了一个人丰富的悲悯。有些人刻意为之,那就辛苦;有些人自然为之,成为一种自觉。一个人要走多远,才可以关注到藤椅中的缝隙?时日匆匆,我们对于屑屑者已经缺乏察觉的细心了,而对于大,我们的兴致要高昂得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人赠送我的宣纸形制大起来了,我把笔濡墨挥洒的作品也大起来了。其实,书法家的内心都很清楚——大未必佳,但巨大是可以引人注目的。如果我用巴掌大的花笺写一幅小楷,那真会像汪洋中的溺水之人,顷刻被淹没,无处找寻。想想晋宋时期的那些简札,小得不得了,却精彩之至,是有真性情在里边的,别无他倚。这样,就是片纸只字,也甚佳好。说起来,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鲲鹏,其死生在朝暮之间的虫蚁,所谓的大小,都是天地夹缝里的存活物,没有什么差别,当如弘一那般相待,不可轻慢。(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间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既能把知晓过往的人送走,隐藏起秘密,又能通过鞭打冲刷的力量使得秘密重见天日。B.洞开的大门、可见的摆设,神秘尽失,使人觉得没有必要进去,而紧闭的大门、门板的裂缝则能吸引人去窥探一番。C.弘一关注藤条缝隙里的虫蚁,所以坐前都要摇晃藤椅,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细微之处可见弘一的悲悯情怀。D.桃胶源自桃树伤口,柔中含韧,能满足人的口腹之实,却难言风雅,因此文人借风雅浪漫的桃花喻之为桃花泪。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捕鱼者是一个善于分享秘密的人”这句话运用了反语,表现了作者对捕鱼者把秘密传达给太守的不满。B.文章以“缝隙”为线索组织材料,行文方式灵活多样,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表现作者的所见所思。C.文中善用对比手法,如桃胶与桃花的对比,小简札与大尺幅的对比等,褒贬分明,道理昭然若揭,让读者易于接受。D.文章引用朱熹评价陶渊明的话,又化用《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辩”,增添了书卷气,表现出作者的古典文化修养。8.散文讲究“形散神聚”,请从选材角度分析本文“形散”的特点。9.题目“缝隙”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多重寓意。【答案】6.D7.C8.①广泛自由:有老街旧门板上的裂缝,有敦煌藏经洞的裂缝,有进入桃花源的小口,还有桃树的缝隙、榴莲的缝隙、藤条间的缝隙,以及书法的大小,取材广泛丰富。②有详有略:老街旧门板上的裂缝和榴莲的缝隙是略写,敦煌藏经洞的裂缝、进入桃花源的小口、桃树的缝隙等则是详写。③虚实结合:老街旧门板上的裂缝是实写,由它联想到的敦煌藏经洞的裂缝、进入桃花源的小口、桃树的缝隙是虚写;榴莲的缝隙是实写,由它联想到的弘一对藤条间缝隙的关注,书法作品中大小的区别是虚写。9.①“缝隙”象征契机,人们要留心观察,通过契机认知、识见秘密的事物;人们也可通过契机,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②“缝隙”象征陶渊明的君子自守品格,提示人们要坚守纯真,坚守节操。③“缝隙”象征伤口与辛劳,它们最终会带来美味与美好生活,暗示人们先苦后甜的道理。④“缝隙”象征细微、细小,提醒人们要关注细微之处、细小之物,树立众生平等的观念。【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因此文人借风雅浪漫的桃花喻之为桃花泪”错误,结合原文“坚硬的桃胶恍如琥珀、玛瑙那般晶莹,抓一把放入盘中,声响如大珠小珠,甚是悦耳。文人笔下喻此为桃花泪,是时光把泪水凝固了”可知,文人喻之为桃花泪,并非是因为桃胶难言风雅。选项“因此”强加因果关系。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褒贬分明”错误,结合原文“坚硬的桃胶恍如琥珀、玛瑙那般晶莹,抓一把放入盘中,声响如大珠小珠,甚是悦耳”“桃胶不断地从桃树伤口的缝隙中涌出,接触空气,成为胶状,为桃树的所有者不断收取,加工成坚硬之物”“桃花要风雅浪漫多了。曾有人将朵朵桃花寄送给远方的友人,被津津乐道,以为是名士风度的延续……这也使人感受到一棵树的多重功用,用于实的,用于虚的,用于精神的,用于口腹的”可知,文章对桃胶与桃花的评价是它们作为不同的功用各有千秋,不能说是“褒贬分明”的对比。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选材广泛自由,例如“那些等待翻新的还是大门紧闭”“旧日门板上有裂缝”“那个已经空空荡荡的藏经洞”“晋太元中武陵的捕鱼者算得上好运气,他幸运地发现了一道透出光亮的小口”“兀立不移的万千桃树……被扯开一道道口子,溢出不少汁液来”“刀剑披挂的榴莲”“藤条间有许多缝隙”“我把笔濡墨挥洒的作品也大起来了”,描写了老街旧门板上的裂缝,敦煌藏经洞的裂缝,进入桃花源的小口,桃树的缝隙、榴莲的缝隙、藤条间的缝隙,以及书法的大小,所写内容丰富,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谋篇布局有详有略,结合“那些等待翻新的还是大门紧闭,神秘被捂在里面”“刀剑披挂的榴莲尽管一副凛然不可侵的相貌,还是被不少人围着”略写老街旧门板上的裂缝和榴莲的缝隙;“想到了那个已经空空荡荡的藏经洞……但前提是,先找到隐藏在寻常中的那一道裂缝吧”“晋太元中武陵的捕鱼者算得上好运气,他幸运地发现了一道透出光亮的小口,由此开始了他梦幻一般的旅程”“追溯它的由来,则是从伤口开始的。兀立不移的万千桃树,没有哪一棵是表皮严实无损的,很像人的皮肤,总要在生存的不易中,因人为或天时,被扯开一道道口子,溢出不少汁液来”详写敦煌藏经洞的裂缝、进入桃花源的小口、桃树的缝隙。有详有略,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虚实结合,“碰巧的是旧日门板上有裂缝”是实写,由此想到“那个已经空空荡荡的藏经洞”,想到晋太元中武陵的捕鱼者发现的进入桃花源的小口,这是虚写;“每到午后……刀剑披挂的榴莲尽管一副凛然不可侵的相貌”实写榴莲的缝隙,由此想到“一则旧事”及书法作品中大小的区别,是虚写。虚实结合,体现散文形散的特点。【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标题的意蕴的能力。标题的意蕴主要有三层:①标题的本义;②标题的语境义,即比喻、双关及象征义;③标题的中心义,即文章的主旨义及情感义。透过旧门板的裂缝,可以看到紧闭的大门里的过去;敦煌藏经洞的门面被糊死,但通过自然干裂出现的缝隙,让人窥探到内部的物品。作者由此感悟“缝隙的出现,赐予了这样的机会”“与秘密相逢,就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认知、识见。但前提是,先找到隐藏在寻常中的那一道裂缝吧”,由此可知,“缝隙”象征契机,人们要留心观察,通过契机认知、识见秘密的事物;人们也可通过契机,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结合“陶渊明以云淡风轻的笔法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感,主旨还是要人守住那道裂开的口子”“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贿。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可知,陶渊明淡泊名利,不慕富贵,坚守情操,“缝隙”象征陶渊明的君子自守品格,提示人们要坚守纯真,坚守节操。结合“桃胶不断地从桃树伤口的缝隙中涌出,接触空气,成为胶状,为桃树的所有者不断收取,加工成坚硬之物”可知,桃胶源自桃树的伤口,柔中含韧,能满足人的口腹之实,“缝隙”象征伤口与辛劳,它们最终会带来美味与美好生活,暗示人们先苦后甜的道理。结合“一般人和不一般人的差别不一定都是宏大的,反而是在一些细微处,譬如细细的缝隙,也填充了一个人丰富的悲悯”“说起来,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鲲鹏,其死生在朝暮之间的虫蚁,所谓的大小,都是天地夹缝里的存活物,没有什么差别,当如弘一那般相待,不可轻慢”可知,“缝隙”象征细微、细小,提醒人们要关注细微之处、细小之物,树立众生平等的观念。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人知《易》为卜筮之书矣,夫子读之,而知作者有忧患,是圣人之知圣人也;人知《离骚》为词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不具夫子之忧,而欲知文王之忧,则几乎罔矣。然则古之人,有其忧与其志,不幸不得后之人有能忧其忧志其志而因以湮没不章者盖不少矣。刘彦和①曰:“《储说》②始出,《子虚》③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韩囚马轻④。”夫李斯之严畏韩非,孝武之俳优司马,乃知之深,处之当,而出于势之不得不然,所谓迹似不知而心相知也。贾生远谪长沙,其后召对宣室,文帝至云,久不见生,自谓过之,见之乃知不及。君臣之际,可谓遇矣。然不知其治安之奏,而知其鬼神之对,所谓迹似相知而心不知也。刘知几负绝世之学,见轻时流,及其三为史臣,再入东观,可谓遇矣。然而语史才则千里降追,议史事则一言不合,所谓迹相知而心不知也。夫迹相知者,非如贾之知而不用,即如刘之用而不信矣。心相知者,非如马之狎而见轻,即如韩之谗而遭戮矣。(节选自《文史通义·知难》)材料二: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班固以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界浇二姚⑤,与左氏不合。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王逸以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扬雄讽味,亦言“体同诗雅”。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⑥谓不合传。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节选自《文心雕龙·辨骚》)[注]①刘彦和,即刘勰,字唐和。②《储说》指战国时期韩非撰著的《内储说》《外储说》。③《子虚》指《子虚赋》,是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早期游梁时的赋作。④“韩”指韩非,“马”指司马相如。⑤界浇二姚,羿即后界,浇即寒浞的儿子,二姚即古部落有虞氏的两个女儿,有虞氏为姚姓,故称。⑥孟坚,即班固,字孟坚。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幸A不得B后之人C有能忧其忧D志E其志F而因以湮没G不章者H盖不少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卜筮,指灼烧龟板,根据龟板的裂纹推断吉凶叫作“卜”;用蓍草的茎占卦叫作“筮”。B.“韩囚马轻”与《鸿门宴》中“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二者句式相同。C.负,承受,此处译为享有,与《登泰山记》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的“负”词义不同。D.讽,以委婉的言辞劝告,不同于今天的“讽刺”,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阅读某人的书,理解某人的话,并了解某人为什么说这样的话,难度递增,能做到的人越来越少。B.贾谊、刘知几等人才华横溢,人生都有“遇”时,可谓“幸”,但同时也是其人生之“不幸”。C.班固在评价屈原作品时,认为他对后羿、浇、二姚等故事的讲解,与《左传》中相关记载不符合。D.汉武帝有极高的文化修养,他参与讨论《离骚》,认为汉四家以经书作标准对《离骚》的评价是中肯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心相知者,非如马之狎而见轻,即如韩之谗而遭戮矣。(2)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14.结合材料,简要归纳后世人难以“知”屈原及《离骚》的原因。【答案】10.DFH11.D12.D13.(1)心里的相知,不是像司马相如那样因为亲昵而被轻视,就是像韩非那样因为谗言而遭杀戮。(2)后代著名学者们所写的辞赋,没有不模拟它(《离骚》)的形式的,这就是所说的“外表像黄金,内质像美玉,历史上没有和它相当的”。14.①不具有先贤智者的心怀与志向;②后世评价流于表面,与实际不符,对作品鉴赏不够精当,未加认真考察。【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句意:遗憾的是,后世之人没有能够忧着他(前人)的忧患,铭记着他(前人)的志向,却因此被埋而没不彰显的,实在不少啊。“有”的宾语是“能忧其忧志其志……者”,故在表停顿的“者”之后,即H处断开。“忧其忧”“志其志”是对称结构,这两句前面的词都是动词,分别译着“忧虑”“铭记”,因此可在第二个“忧”和“志”之后断开,即在DF处断开。故选DF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并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均为被动句。句意:韩非被囚禁,司马被看轻。/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C.正确。“负”,第一个承受,引申为“享有、拥有”;第二个“覆盖”。句意:刘知几拥有了高超的学问。/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D.错误。二者不同。第一个“讽”,讽诵、玩味;第二个才是以委婉言辞劝告。句意:扬雄讽诵玩味(《离骚》)。/邹忌委婉劝告齐王采纳谏言。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和判断能力。D.“汉武帝有极高的文化修养,他参与讨论……”的说法错误。原文是——王逸以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扬雄讽味,亦言“体同诗雅”。也就是对《离骚》作高度评价的是王逸、扬雄等人,汉武帝只是喜欢《离骚》,未曾参与讨论,更没有对其做出中肯的评价。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1)“狎”,亲近而不庄重、亲昵;“见”,表被动;“戮”,杀害。(2)“莫不”,没有不;“拟”,模拟、模仿;“相、质”,外表、内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归纳后世人难以“知”屈原及《离骚》的原因。从材料一“夫子读之,而知作者有忧患,是圣人之知圣人也;人知《离骚》为词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不具夫子之忧,而欲知文王之忧,则几乎罔矣”“不幸不得后之人有能忧其忧志其志而因以湮没不章者盖不少矣。”等语句可知:文王、孔子;屈原、司马迁等有忧患之心、远大之志,然而后世之人恰巧缺乏这种情怀和志向。从材料二最后一句“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意思是:他们的赞誉与贬责都仅仅着眼于表面,常常不符合作品的实际,都可以说是赏鉴却不够精当,欣赏玩味(《离骚》)却未加以认真考查。据此可知:历代学者在评价屈原的《离骚》时往往流于表面,没有精准地把握屈原的心志,因而不能真正懂得屈原以及他的《离骚》的旨趣。据此分析作答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说到人的所谓相知,不是知道他的姓和名,也不是知道他的声音容貌就算啦;读他的书,知道他的文章,知道他所以做文章才算相知呢。读他的书而知道他的名字的人,天下比比皆是;而知道他的文章(观点)的,一千个中便得不到一百个;能知道他之所以做文章的原因(缘由),那么一百个人中得不到一个了。大家都知道《易经》是占卜的书,孔子读了,就知道文王是有忧患而作此书的,这是圣人的知道圣人。人人知道《离骚》是辞赋的鼻祖,而司马迁读了,就为其志向而悲,这是贤能人的懂得贤能的人呀。至于没有司马迁的志向,却要懂得屈原的志向;没有孔子的忧患意识,却要明白文王内心深处的殷忧,那么,这差不多算是痴心妄想了。那么,过去的人有他的忧患和他的志向的,遗憾的是,后世没有能够忧虑着他(前人)的忧患,铭记着他(前人)的志向,却因此被埋而没不彰显的人,实在不少啊。刘彦和说:“韩非子的《内外储》一书,才写出来之际,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刚做成之时,秦始皇、汉武帝,恨不能同时遇见。然而真正同时遇到了后,韩非却被囚禁,司马却被看轻。”说到李斯惧怕韩非子,汉武帝看轻司马相如,其实是知道得很深,处置得非常确当,然而出于时势又不得不这样。这是所谓形迹好像不相知,而心里却是相知的。贾谊被迁降到很远的长沙,后来在宣室召对,文帝甚至说,好久不看见先生您了;自己说超过他,看见了才知道不及他。君臣的际遇,可以说是非常相知了,可是文帝不知道贾生的治国安邦之策,却只想了解他(贾谊)关于鬼神的回答,这就是所谓形迹好像是相知,而心里却不相知。刘知几拥有了高超的学问,却被时人所看轻,等到他三次担任史臣,二次进东观编史,可算是被知遇了。可是真正谈论到史才,却被降逐到千里之外,议到史事,(君臣间)却一语不合,这就是所谓形迹相知,心里却并不相知。讲到形迹相知的,不是像贾生的表面被相知却不被重用,就像刘知几的被任用了却不完全信任。心里相知的,不是像司马相如那样因为亲昵而被看轻,就是像韩非那样因为谗言,而遭到杀害。材料二:从前汉武帝喜爱《离骚》,(让)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刘安)认为:“《国风》好写恋情但不失分寸,《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乱礼法,像《离骚》可以说兼有二者的特点。”但班固却认为:“屈原夸耀自己的才华,以至忿懑怨恨,自投汨罗沉江而死;他在作品中讲到后羿、浇和有虞国王两个女儿二姚的故事,都和《左传》的有关记载不相符合;然而他的文辞瑰丽雅正,是词赋的创始者,所以屈原虽然算不上贤明的人,但也可以称得上了不起的人才。”王逸认为:“《离骚》的文字,多是根据经书来写的。后代名儒所写的辞赋,没有不模拟《离骚》之形式的,可以说‘形式和内容像金玉一样都完美,历代没有能和它匹敌的’。”扬雄讽诵玩味后,也说(它的)“体制风貌同于《诗经》的‘雅’”。(刘安等)四家都拿《离骚》与经书比较,然而班固认为不符合《左传》。他们的赞誉与贬责都仅仅着眼于表面,常常不符合作品的实际,都可以说是赏鉴却不够精当,欣赏玩味(《离骚》)却未加以认真考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除夜·其六宋代·方岳尽处生机衮衮新,花情柳思已精神。岁堂堂去谁能守,睡到明朝又是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诗首句是说一年来福也好,祸也好,都已经过去,自己只剩下相思。B.来诗第三句中的“愁”指思念之愁,诗人渴望与亲人团圆,彻夜未眠。C.方诗首句“新”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展现处处生机勃勃的新年景象。D.方诗第三句写诗人在堂中守岁,却发现时光难以守住,于是无奈离堂。16.两首诗同为除夜之作,所表达的情感却迥然有异。请结合两首诗的结句简要分析。【答案】15.D16.(1)来诗结句是说“我”又要带着这份愁情进入新的一年了。“憔悴”写出了诗人愁苦的状态,“又”字写出了思亲之情的深重,“春风”指新的一年,反衬了“我”的愁情,表达了前途未卜、归家无望的无奈之情。(2)方诗结句是说睡到第二天早晨看到的又是一年生机勃勃的春天。“又”字写出了诗人面对时光流逝的豁达,“春”字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新年景象,表现出诗人对新的一年充满希望的心理。【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于是无奈离堂”错误。方岳的这首《除夜》处处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新年景象,所以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希望的,所以“无奈”是错误的。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来鹄的《除夜》:诗歌“万里相思一夜中”写到整夜里都充满了对万里外家乡的思念。“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写到最让人哀愁的是伴着阵阵报晓的鸡鸣,憔悴的我又沐浴在春风中。“愁”字写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愁。“又”字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不止一年,而今年又归家无望,写出了思亲之情的深重。“憔悴”,写出了诗人因思亲而愁苦的状况。“春风”指新的一年,用春风来反衬自己思亲的愁苦,所以表达了前途未卜、归家无望的无奈之情。方岳的《除夜》“尽处生机衮衮新,花情柳思已精神”写到尽处的生机盎然,花儿散发着浓郁的芬芳,柳树也显得充满活力。所以本诗展现的是处处生机勃勃的新年景象。“睡到明朝又是春”写到睡到第二天早晨看到的又是一年生机勃勃的春天。“又”字写出了诗人面对时光流逝的豁达,“春”字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新年景象,表现出诗人对新的一年充满希望的心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月影图: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照在半墙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爱极了。(2)秦始皇在统治时期,为了蒙蔽百姓、巩固统治而焚书坑儒,贾谊《过秦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这一点。(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答案】①.桂影斑驳②.风移影动③.焚百家之言④.以愚黔首⑤.轻拢慢捻抹复挑⑥.初为霓裳后六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斑”“黔”“捻”。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学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A,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甲),甚至做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②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砖、(乙),钥匙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外国人未免有点遗憾,他们万里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B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一切的一切,竟是这个肮脏的土道士。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③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位。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案纯属多余,道士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青菜。要详细地复述这笔交换帐,也许我的笔会不太沉稳,我只能简略地说: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二十四大箱经卷、三箱织绳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银圆换去了十大车、六千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三百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圆换去五大箱、六百多卷经卷;………18.选文第③段画线部分突出了因文化强盗的大肆掠夺而给莫高窟文物带来的巨大损失。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可否改成“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冒着缕缕茶香”?为什么?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选文第②段加点的“没有”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18.①明确罗列一次次掠夺的时间,突出文物损失的时间之长;②具体交代被掠夺文物的数量,突出文物损失之多;③明确地写出文化强盗的国籍、姓名,突出了文物损失后流散的范围之广;④使用省略号表明文中罗列的只是部分损失,突出了文物被掠夺的情况之严重。
19.A风餐露宿B庄严肃穆20.不能改。“缕缕”放于“茶香”之后,凸显了中国官员生活的悠闲安逸,刻画了统治阶级腐败无能、不负责任、麻木自私的嘴脸,寄托了作者内心的悲痛和愤恨之情。21.甲.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乙.上了一把锁22.加点的“没有”突出了外国文化强盗长驱直入的轻易,掠夺中国文物时的嚣张无耻,清朝官员对莫高窟文物价值的无知,保护文物的腐败无能。【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段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划线部分突出了因文化强盗的大肆掠夺而给莫高窟文物带来的巨大损失。①句中分别列出“1905年10月,……1907年5月,……;1908年7月,……;1911年10月,……;1914年,……”这几个具体时间点,时间跨度长。据此分析出,明确罗列一次次掠夺时间,突出文物损失的时间之长;②句中说明被掠夺的文物有“……一大批文书经卷;……二十四大箱经卷、三箱织绳和绘画;……十大车、六千多卷写本和画卷;……三百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五大箱、六百多卷经卷”,既说明了种类,又说明了数量,具体详细。据此分析出,具体交代被掠夺文物的数量,突出文物损失之多;③句中详细列举了掠夺文物的人有“俄国人勃奥鲁切夫……匈牙利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斯坦因”。据此分析出,明确地写出文化强盗的国籍、姓名,突出了文物损失后流散的范围之广;④文中最后一句“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圆换去五大箱、六百多卷经卷;……”出现了省略号,表示外国人对文物掠夺的数量非常多。据此分析出,使用省略号表明文中罗列的只是部分损失,突出了文物被掠夺的情况之严重。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本处是说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学家、冒险家不远万里朝敦煌赶来,路途上非常辛苦,可用“风餐露宿”。“风餐露宿”,在风中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B本处形容文物保护官邸,这些欧美人认为敦煌洞窟的文物保护官邸应是非常庄重的,非常肃穆的,由看守和门卫,可填“庄严肃穆”。“庄严肃穆”,庄重肃穆、严肃恭敬。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不能改。“缕缕”放于“茶香”之后,语意重点在“缕缕”上,强调茶香丝丝缕缕的氤氲状态,目的是凸显了中国官员生活的悠闲安逸,刻画了统治阶级腐败无能、不负责任、麻木自私的嘴脸,寄托了作者内心的悲痛和愤恨之情;而改为“也正冒着缕缕茶香”,语意重点在“茶香”上,强调的是中国官员的客厅里有茶香,不能体现其悠闲安逸,不能更好地表达感情。【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这些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学家、冒险家,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来到敦煌,他们在路上有被风沙吞没的风险,但是他们不怕,可填“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乙.根据后文“钥匙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可见洞窟不仅砌了一道砖,而且还上了一把锁,可填“上了一把锁”。【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句中加点的“没有”连续出现了三次,构成了“没有遇到”“没有碰见”“甚至没有遇到”的排比句式,句式整齐,韵律感强,增强了气势,更好地抒发情感。重复使用三个“没有”,起强调作用,更加突出了外国文化强盗长驱直入的轻易,掠夺中国文物时的嚣张无耻,清朝官员对莫高窟文物价值的无知,保护文物的腐败无能。四、写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焊接外加工合同协议书模板
- 2025年连云港货运从业资格考试题目
- 2025年广安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行政单位会计负债》课件
- 2025年泸州货运资格证考试题答案
- 《城市近期规划》课件
- 酿酒行业客户投诉处理条例
- 租赁招标中介协议
- 社区活动室窗帘定制方案
- 红枣加工厂市场营销合同
- 2024油气管道无人机巡检作业标准
-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多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 广州市海珠区六中鹭翔杯物理体验卷
- 标准查新报告
-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人员考试真题题库
- 2024湖南省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招聘3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保安员证考试题库及答案(共130题)
- 山东法院服务保障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白皮书2019-2024
- 2025届北京数学六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背诵提纲
- 流行病学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