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系列之中国篆刻_第1页
非遗系列之中国篆刻_第2页
非遗系列之中国篆刻_第3页
非遗系列之中国篆刻_第4页
非遗系列之中国篆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遗篆刻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具有艺术价值的印章镌刻邂逅邂逅非遗篆刻邂逅非遗篆刻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具有艺术价值的印章镌刻PPT模板网-PPT网-网-免费PPT模板下载网-PPT模板网-PPT网-PPT模板下载网-PPT模板免费下载网-PPT教程网-PPT素材网-PPT课件篆刻简介第一章篆刻三法第二章篆刻渊源第三章篆刻流派第四章篆刻传承第五章篆刻意义第六章目录篆刻简介篆刻简介第一章节篆刻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因古代印章多采用篆书入印而得名。它是书法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就制作工艺而言,它是指将在平面上设计好的纹样或文字镌刻在金属、石头、牙、角等材质上。唐代称宝。宋元以来官印和私印又有记、朱记、关防、押、图章、戳子等名称。篆刻起源于中国,后传播并流行于东亚地区。印章的产生和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把印章作为一种艺术品来欣赏和创作,是宋元时代才开始的。宋元以前的印章称为实用印章时代;明清以来印章艺术流派繁衍,称为流派篆刻时代。中国印章随着时代的推移和使用者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秦以前印章称为鉨(同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皇帝用玺,一般人的印章称印。汉代皇帝、皇后、诸王等所用印章称玺,官印、私印又出现章、印章和印信等名称。篆刻简介印章的产生和使用古代印章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类,此外,还有殉葬用印、辟邪印、烙马印、烙漆印、陶器用印等。形制有一面印、两面印、多面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章镌刻成凸状的印文,称为阳文或朱文;镌刻成凹状的印文,称为阴文或白文。印背高起有孔可以穿带的地方,称为钮,钮有各种形状,如螭、凤、龟、虎、橐驼、坛、台、瓦等,并起装饰作用。穿钮的丝织物,称为印绶。古代印绶以颜色来区别等级。印章的材料,古代最多见的为铜质,也有用金、银、铁、铅、玉、水晶、陶泥。官印的材料都有一定制度,不得僭越。明清篆刻家印材多为叶蜡石,其中著名的有青田石中的各种冻石,寿山石中的田黄、田白,昌化石中的鸡血石等。篆刻简介印款除刻作者姓名和镌刻时间外,还有题识其他词句,很像中国画的题跋。款识的书体有楷、草、隶、篆、行书等,此外还有刻图像的。文字有阳文、阴文,初期刻法用双刀,以后大多单刀直下,风格各不相同。篆刻简介风格各不相同印款本身也是艺术品,它和印面篆刻可交相争辉,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趣味。艺术趣味篆刻三法篆刻三法第二章节篆刻三法为篆刻术语,指篆法、章法、刀法。一、篆法篆法即对篆体书的认识,实为印章文字的书法。古代印章,古玺用大篆、汉印用缪篆(一种笔画屈曲缠绕的篆书),也有用鸟虫书。宋元以后多用小篆,还有一种将篆书笔画折叠均匀,填满印面,称为九叠篆。近代亦有用隶书、草书、楷书入印的。镌刻印章,必须识别字体,尤其是篆书,要了解字体的源流、文字的结构规律,才能将文字正确地组合在印面中,不致在文字上造成错误。篆刻三法二、章法章法即针对不同形状、大小的印面,结合不同的印文,组织整体的布局。印章文字的安排和布局,即所谓分朱布白。印章在很小的范围,以不多的文字,表现其艺术魅力,因此要求文字富有变化,其布局要丰富多彩而有艺术性。篆刻三法印章的布局大致分虚实疏密、欹侧均衡等艺术规律。其运用者往往以增减、屈伸、挪让、呼应等方法来处理。清代篆刻家将虚实疏密关系总结为疏可走马、密不通风、计白当黑等布局规则。即借虚以见实,以虚衬实,虚实相生,以期得到意境深邃、回味无穷的效果。欹侧均衡是在参差欹侧的变化中,求匀称的效果,欹侧与均衡是相反相成的,即所谓欹正相生。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布局时必须注意轻重、起伏、呼应、离合的关系,于参差不齐中求得统一和谐。章法除利用文字的安排外,还可利用笔画的粗细肥瘦、边框栏格的安排以及击边的方法使其有残缺趣味,来处理布局的变化。印章的布局欹正相生布局的变化三、刀法刀法,即镌刻印章时用刀的技法,前人有用刀十三法之说,实际操作中以切刀和冲刀两法为主,切刀所刻作品线条效果凝练,冲刀所刻出的线条效果流利。明清著名篆刻家无不重视刀法,明代朱简《印章要论》说:“吾所谓刀法者,如笔之有起伏,有转折,有缓急,各完笔意,不得孟浪。”古人镌刻印章用刀如用笔,以刀代笔,所以刻印刀又称铁笔。论印的著作将刀法分为:单刀、复刀、反刀、飞刀、涩刀、舞刀、切刀、留刀、埋刀、补刀等。也有将它分为:正入正刀、单入正刀、双入正刀、冲刀、涩刀、足刀、留刀、复刀、轻刀、埋刀、切刀、舞刀、平刀等。近代篆刻家邓散木认为上列诸刀法,有的成理,有的不成理,如果实际运用,则须因时制宜,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刀法因人而异,由于派别不同,在用刀上也有差异。清代皖派篆刻家善用冲刀,线条挺健,刀笔相融,流畅自然,线条风格流动奔放。浙派篆刻家喜用切刀,刀痕顿挫起伏,沉着痛快,线条风格生拙古朴。刀法的讲求,是印章迈进篆刻艺术时代的一大特点。篆刻三法用刀的技法《印章要论》论印的著作因人而异篆刻渊源篆刻渊源第三章节一、古玺印章有着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最早的印章可追溯到山东潍坊“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草字双印红陶罍”颈部压印的两个同文印迹,证明夏代已有在陶器上使用印戳的先例。三代以后,印章开始普遍使用。“印者,信也”,玺印已成为古代权力的象征与凭信。如《后汉书·祭祀志》中所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印章作为一种凭信,在汉代以前(包括汉代)更注重实用性,并不在意作者是谁。商代时已经出现,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在1940年出版的《双剑誃古器物图录》中收有三枚古玺的钤本和照片。20世纪30年代中期,这三枚青铜玺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严格来讲,这三枚印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印章,它们有点像徽章,即一个部落或族群的标识。而类似这样的符号(比如像一个鸟形),在当时的青铜铭文中也经常出现。形状呈方形,均有边框,玺面均有文字,文字安排上重视对称,富有装饰性,显现了粗犷朴素的文字美。这三枚印是已知现存最早的印章,分别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篆刻渊源中国最早的印章形式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印章三枚古玺的共同特点我们经常讲的“古玺”一般是指战国古玺,即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所用的印章,它们的内容、形制等是我们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依据。“战国玺”,顾名思义就是战国时期印章的统称。战国古玺从铸刻方式上可分为朱文印和白文印。也有肖形古玺、图形玺;还有实用性质的烙马印。我们要对战国时期的官印、生动的图案印等有较全面的认识,还要关注它们钤印后的效果。篆刻渊源如果细分,战国玺也有很多种类,有作为官员凭证的官玺;有私玺,即作为私人所用之玺;有现代篆刻中经常出现的玺,如成语玺、吉语玺;篆刻古玺官玺战国玺较全面的认识一、古玺篆刻渊源战国以后,秦统一六国,但由于秦朝国祚甚短,加之汉承秦制,因此后人常将秦印与汉印合称“秦汉印”。秦汉印对篆刻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印宗秦汉”成为后世篆刻艺术发展的重要理念,明清文人篆刻家就是在取法秦汉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篆刻艺术流派。直至今日,秦汉印对篆刻艺术的发展依旧影响巨大。从形式、风格来看,它上接战国古玺,下启汉印,是中国印章史上的重要转折点。秦印按其公私属性可分为“官印”和“私印”。秦印大多有边栏和界格,金石学家多将传世有边栏、有界格的白文印视为秦印。二、秦汉印秦印与汉印篆刻艺术流派重要转折点有界格的白文印汉代是中国印章艺术的高峰,汉印根据实用性可分为“官印”和“私印”。印章以白文居多,亦有少量朱文。汉官印总体风格呈现浑厚古朴的形态,并形成外拙内巧、端庄凝重的风格特征。汉官印的形制较为统一,制作方式一般分为“铸造”和“凿刻”两种,比如“军假司马”这样的官印就是铸造出来的。汉代私印以白文印为主,布局多匀满平正。汉印按照时间可分为“西汉印”和“东汉印”,也有一部分是“新莽印”。入印文字和内容不同,汉印中还有装饰性极强的“鸟虫篆印”,以及以肖形图像入印的“肖形印”等。根据材质,又分为铜印、玉印等。在汉代,印章的使用方式是钤印封泥,以起到封缄和凭信之用。篆刻渊源二、秦汉印风格特征使用方式二一三、唐宋官印、元押在汉印和明清流派印之间有一个过渡,就是所谓的“唐宋印”“元押”。唐宋时期的印章相对来说,没有像明以后或汉以前那么繁荣。唐宋时期的印章大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唐宋官印,为了追求章法上的匀整,唐宋官印对疏处以屈曲盘绕的笔画充实,是“九叠篆”的早期萌发形态,逐步脱离了汉篆风貌;二是花押,起源于宋,兴盛于元,分为有边框与无边框两种。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后,对汉字比较陌生,于是就出现了以楷书入印的元押印形式。姓名的符号化不仅为篆刻的内容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领域,而且为异族文字的入印,包括为今后拼音文字的入印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和很好的借鉴形式。另外,不同于古玺印和后来流派印章的是,元押印印面形状十分丰富,除了方形、长方形,还有圆形、椭圆形、直线多边形、弧线多边形、不规则形等。唐宋官印虽然并不及秦汉印对后世的影响大,但是文人篆刻理念却滥觞于此,这是篆刻史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从宋代开始,包括欧阳修、苏东坡、米芾、黄庭坚这样一批文人艺术界的精英,已经开始尝试印章的设计与创作。篆刻渊源四、元代文人篆刻的兴起第一,是他对中国早期的印章进行了理论总结,据史料记载,赵孟頫曾经编写印章理论著作《印史》,今流传有《印史·序》;第二,他是“圆朱文”印的创始者;第三,他是第一个提出篆刻宗法秦汉的艺术大师,他的印章“赵氏子昂”“松雪斋”等皆取法汉印。作为一位伟大的书画家、书画理论家,赵孟頫对篆刻的关注和重视是划时代的,开明清文人篆刻流派之先河。篆刻渊源从元代开始,篆刻进入了一个有大批文人主动参与、高度自觉的发展时期,并形成了蔚为大观的篆刻流派。在各类有关篆刻的文献资料中,赵孟頫被公认为中国篆刻的分水岭,赵孟頫之前只能称为“印章史”,赵孟頫之后才能称为“篆刻史”。0102赵孟頫对篆刻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三点篆刻渊源四、元代文人篆刻的兴起首先,他编撰了第一部印学理论著作《学古编》,提出了专门的篆刻理论,指引了篆刻实践的发展方向。《学古编》对明清篆刻理论和实践的影响非常大,艺术的发展必须理论先行,只有产生了相应的艺术理论,艺术发展才会得到提升、飞跃。其次,开展印学的教育活动,推动篆刻艺术的崛起。吾丘衍不仅教授学生具体的刻印方法,还从学术的高度来研究、充实这一“技艺”,从而得到当时众多知识分子的认可,推动了篆刻艺术的文人化。吾丘衍是篆刻史上稍晚于赵孟頫的另一位重要篆刻理论家,他对篆刻艺术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元代第三位对文人篆刻作出重要贡献的是王冕,他既是画梅大家,也是饶有成就的诗人,其诗、画为后人所熟知。大大开辟了篆刻创作的境地,印章由此从“铜印时代”进入“石章时代”。沙孟海先生在《印学史》中称王冕为第三辈印学家(第一代是米芾,第二代是赵孟頫和吾丘衍),可见当代印学界对王冕在印学史上地位的认可。王冕的主要贡献在于为篆刻能够广泛实践奠定了基础,他是第一位使用花乳石作为印材的篆刻家,为文人广泛参与篆刻实践奠定了基础。花乳石类似于今天所见的寿山或昌化等硬度适宜的石头,适宜文人用刀镌刻,其对篆刻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贡献。篆刻渊源四、元代文人篆刻的兴起作出重要贡献的是王冕王冕发现了花乳石王冕的主要贡献一二三明代文彭是篆刻艺术流派的鼻祖。文彭是明代大书画家文徵明的长子,从他开始,一直到明代中期万历年间,文人篆刻蓬勃发展。文彭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创了篆刻创作的“文化”和“雅化”。文彭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篆刻艺术流派。同时,文彭还是在印侧镌刻边款的首创者,他的行书双刀边款为后人起到了典范作用。明代晚期,与文彭齐名的篆刻家是何震,他是文彭的学生。可以说,文彭的贡献是将篆刻推到了与诗、书、画一样的高度。从明代开始,一直到当代,篆刻名家层出不穷,无论是从篆刻家、篆刻风格,还是以地域来划分,都有非常多的篆刻流派。篆刻流派的出现离不开何震的推动之功。何震印风的出现大有异军突起之势,一时名声大振,成为“皖派”的创始人,师从者极多。文彭、何震等在文人篆刻艺术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相继开创各自的篆刻艺术流派,为后人树立了典范。到了明代后期,更有像汪关、朱简等大家的崛起,他们在篆法、章法、刀法上也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视觉冲击力。篆刻渊源五、明代文人篆刻的兴盛明末清初是印学发展的沉寂期,进入清代,打破沉寂的是以程邃为代表的“徽派”的崛起。在清代中期,先后以丁敬为首的“浙派”和以邓石如为代表的“皖派”以崭新的体式雄踞印坛,确立了清代流派的主流,成为近两百年来印坛影响最大的流派。宗丁敬派而起的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他们八个人都是浙江钱塘人,史称“西泠八家”,丁敬是创始人。邓石如是清代的书法大家,他的篆法在秦篆的基础上将汉魏碑额等金石文字之妙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篆书风格。他倡导“以书入印”的理念,在篆刻章法中强调“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计白当墨”的空间对比。邓石如开创的篆刻流派有两个:一是以他的老家安徽命名的,称为“皖派”;另外则是以其姓命名的,称为“邓派”。邓石如的代表性篆刻作品有“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等。篆刻渊源六、清代篆刻篆刻流派篆刻流派第四章节篆刻流派一般是以篆刻家的籍贯、姓氏、师承关系及其活动区域来命名的。在明代中叶到晚清的近500年中出现了各种风格的流派,从而把中国古代篆刻艺术推向了又一繁荣时期。一、吴门派篆刻流派篆刻之祖文彭一派被称为吴门派。明代的文彭是书画家文徵明的长子,诗书画均传家法,尤以擅长篆刻扬名,后来的篆刻家奉他为篆刻之祖。文彭对恢复汉印的传统做出了努力,他的圆珠文印,参以小篆结体,秀丽典雅,最有特色;刀法明快自如;章法安排也颇具匠心。他以“六书为准则”的主张,至今仍是篆刻家所遵循的法则。由于文彭的倡导,篆刻艺术“一时靡漫,畅开风气”。篆刻之祖刀法明快六书为准则二、徽派与文彭齐名的何震,早年师法文彭,后来转而取法秦、汉玺印,在篆刻上创造了多种的艺术形式,被誉为“法古而不泥古”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很大。何震一派被称为徽派。三、皖派清代初期以程邃最为出色,他的篆刻能“力变文(彭)、何(震)旧习”,富有创造性。他的白文印师法汉印,厚重凝练;朱文印喜用大篆,离奇错落,奠定了皖派的基础。篆刻流派篆刻流派四、浙派丁敬的篆刻直接取法明人,主要是朱简,又以汉印为宗,是浙派的开创者。这一流派又经后继者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8人的继承和发扬,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篆刻流派。这8位篆刻家也称为西泠八家。五、邓派自丁敬之后,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邓石如是一个开拓者,兼善真、草、隶、篆四体书。他的篆刻,早期师法徽派,又受程邃的影响,初以小篆入印,后又参以石鼓文、汉碑篆额等笔意,为印外求印开拓了新的途径。因邓石如是安徽人,故他的篆刻被称为皖派,又称邓派。篆刻流派六、吴派吴昌硕的篆刻被称为吴派七、齐派齐白石的篆刻被称为齐派篆刻传承篆刻传承第五章节一、篆刻的审美与创作模式清代篆刻家是先有“印宗秦汉”的理论,再付诸实践,而明代的部分篆刻家是先有创作,之后才发展到“印宗秦汉”,此种现象很值得探究。比如邓石如打破了汉印中隶化篆刻的传统程式,首创在篆刻中采用小篆和碑额的文字,拓宽了篆刻的取资范围,形成了刚健婀娜的篆刻风格,也就是说,他的篆刻风格源自于他的篆书特征。印章的不同既取决于篆刻者书法的不同,也取决于他们刀法的变化。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赵之谦。赵之谦的“触类旁通”正是“印外求印”,他不拘泥于简单的刀法、章法以及书法。“印外求印”就是取法不拘泥于篆刻之内,而是广涉博取,只要取法得当,皆可入印。篆刻传承第一种是以邓石如、吴让之、黄牧甫为代表的篆刻,主张“印宗秦汉”和“印从书出”。第二种是“印从书出”,即篆刻家的篆刻创作源自于他们的书法。第三种很重要的创作理论和观念是“印外求印”,而非仅仅专注于印章本身。将历代作品进行归类,大致有五种篆刻的审美和创作形式。一二三他们都是书法家,但印章上的字与他们的书法不同。陈鸿寿擅长隶书,其篆刻与书法完全不同,说明篆刻中除了“印宗秦汉”“印从书出”“印外求印”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那就是从与众不同的刀法来,所以“浙派”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归纳起来就是“印从刀来”。第五种是“印从画出”。这一风格的代表人物是高凤翰。从高凤翰的篆刻中我们感受到了绘画艺术的存在,并将这种现象归纳为“印从画出”。“印从画出”更多地取决于章法、结构的变化。综上所述,篆刻发展成为流派,可以归纳为五个途径,即“印宗秦汉”“印从书出”“印外求印”“印从刀出”“印从画出”。这五个途径之间是交叉的,也可能是重叠的,抑或几个交叉、几个重叠的。篆刻传承一、篆刻的审美与创作模式第四种是“印从刀出”,“浙派”篆刻对于这一理念表现得最为典型,如丁敬、奚冈、黄易、蒋仁,一直到钱松、陈鸿寿、赵之琛等,以“西泠八家”为代表。二、治印的工具、技巧与展示方式篆刻的工具和材料包括印床、刻刀、石头、刷子、糨糊、纸、印泥等。印床是初学者常用的工具,用以固定印石,可以根据印石的大小进行调节,防止刻到手,印床对初学者很重要。篆刻印泥与办公印泥的不同在于,办公印泥是红色颜料制成,而篆刻印泥是用朱砂、朱磦等材料专门特制,盖到纸上,质感厚重,可以表现出印章的刀法、线条以及书法的韵味。一般有两三把刻刀就可以了,根据刻印的大小,需要选用不同型号的刻刀,所以一把是不够的。印石有寿山、青田、昌化、巴林等。石头的价格差别很大,贵者上千元,甚至上万元,普通的练习石一般也就几元、十几元。需要准备一些砂纸,用以打磨印石。除了篆刻工具外,还需要准备必要的工具书,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篆书字典,《甲骨文字典》和《金文字典》是必要的,此外还需要尽可能丰富的文字工具书;第二类是印谱,在篆刻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印谱非常重要,目前很多印谱都已是孤本,很少见,但现在出版的印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篆刻的源流。篆刻传承篆刻传承二、治印的工具、技巧与展示方式学习篆刻之初必须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