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400个必背知识点汇编_第1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400个必背知识点汇编_第2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400个必背知识点汇编_第3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400个必背知识点汇编_第4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400个必背知识点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400个必背知识点汇编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平均半径

约6371千米。

2,经线和纬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自西向东,周期约为23小时56分4秒,

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相等,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自西向东,周期约为365天6时9分10秒,

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

5,黄赤交角:约为23°26'。

6.昼夜交替:由地球自转产生,周期为24小时。

7.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边的时刻比西边早。

8.时区和区时: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区时以该时区中央

经线的地方时为准。

9.日界线:有自然日界线(0时经线)和人为日界线(180。经线)。

10.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

1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

的划分。

12.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被削弱,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

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

13.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14.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是风形成的直接原

因。

第1页共22页

15.风的形成: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

16.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包括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

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以及相应的低纬信风带、中纬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17.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18.季风环流: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和特点。

19.常见的天气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和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

20.冷锋过境时的天气:阴天、刮风、降雨、降温。

2L暖锋过境时的天气:连续性降水。

22.气旋(低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反气旋(高压)控制下多晴朗天气。

23.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2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和成因。

25.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26.水循环的环节: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27.水循环的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塑造地表形态。

28.洋流的分类:按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

29.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

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时针;中高纬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

球呈逆时针。

30.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气候、影响海洋生物分布、影响海洋航行、影

响海洋污染。

3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第2页共22页

32.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33.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在不断运动,板块交界处地

壳活跃。

34.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和断层(地垒、地堑)。

35.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36.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37.河流地貌: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V”型谷;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下

游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

38.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流动性。

39.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柱等。

40.风积地貌:沙丘等。

4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

4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4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为基础)、从

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为基础)、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44.人口增长的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45.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经济、文化、教育、医疗、政策等。

46.人口迁移的类型: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4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48.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49.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

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第3页共22页

50.城市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和社会经济因素(资源、

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

51.城市的空间结构: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5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经济因素(地租)、社会因素、历史因素、

行政因素等。

53.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54.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动力。

5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5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57.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市

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

58.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

混合农业等。

59.工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和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

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等)。

60.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和分布。

6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根据运输需求、货物性质、运输距离、运输成本等因

素综合考虑。

62.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

63.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沿交通线发展。

64.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交通便利处商业网点密度大。

65.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

第4页共22页

66.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67.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68.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69.地理信息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70.遥感(RS)的应用: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监测等。

71.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定位、导航。

72.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等。

73.数字地球的概念和作用。

74.我国的地形特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75.我国的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76.我国的河流特征:外流河和内流河,水文特征差异大。

77.我国的自然资源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78.我国的农业分布特点:东部以种植业为主,西部以畜牧业为主。

79.我国的工业分布特点: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达,中西部地区工业相对落后。

80.我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81.我国的四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82,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气候、植被、河流

等方面差异明显。

83.我国的区域发展差异: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南方和北方的区域

差异。

84.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和措施。

85.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第5页共22页

86.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和特点。

87.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条件和面临的问题。

88,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问题。

89.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和意义。

90.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9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92.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和防范措施。

93.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一般思路: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等。

94.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经验和启示。

95.能源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96.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和问题。

97.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

98.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

99.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律和趋势。

100.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对策。

10L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等。

102.南水北调工程的线路和影响。

103.西电东送工程的线路和意义。

104.我国海洋资源的类型和分布。

105.海洋权益的范畴:包括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

106.海洋环境污染的类型和危害。

第6页共22页

107.海洋生态破坏的表现和后果。

108.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措施。

109.旅游资源的分类: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110.旅游资源的特性: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永续性等。

11L旅游资源的评价:从资源价值、地理位置与交通、客源市场、基础设施等方

面。

112.旅游规划的内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服务提升等。

113.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114.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加强规划管理、提高游客环保意识等。

115.世界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及其特色。

116.文化景观的概念和特点。

117.文化扩散的类型: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118.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建筑风格、饮食文化、风俗习惯等。

119.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科技进步、市场需求变化等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120.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交通和科技发展、环境因素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121.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特点。

122.交通线路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区域联系等。

123.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124.国际贸易的格局和特点。

125.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机遇和挑战。

126.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传统农业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127.区域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转型策略。

第7页共22页

128.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等。

129.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产业升级、节能减排等。

130.城市规划的原则: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环境等。

13L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

132.解决城市化问题的对策:发展公共交通、加强住房建设、治理环境污染等。

133.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134.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135.湿地的生态功能: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等。

136.湿地的保护措施。

137.荒漠化的防治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等。

138.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

139.河流的综合开发原则:因地制宜、综合考虑。

140.河流开发中的水利工程建设的利弊。

141.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142.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143.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美国、日本、俄罗斯、巴西等。

144.世界主要区域的地理特征:欧洲西部、东南亚、中东等。

145.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导致发展方向和方式不

同。

146.产业集聚的优势:共享基础设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

147.产业分散的原因和影响。

148.循环经济的模式和案例。

第8页共22页

149.生态农业的模式和意义。

150.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和目标。

151.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152.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153.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和防治。

154.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和危害。

155.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和影响。

156.雨岛效应的形成机制。

157.我国的生态工程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

158.生态旅游的特点和发展原则。

159.山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

160.河谷农业的分布和特点。

161.绿洲农业的分布和发展条件。

162.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163.航空港建设的区位条件。

164.城市交通拥堵的解决措施:优化道路规划、发展公共交通等。

165.城市垃圾处理的方法和策略。

166.城市水资源短缺的解决途径:开源节流。

167.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168.地域文化在建筑景观中的体现。

169.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精准农业、有机农业等。

170.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绿色工业、智能制造等。

第9页共22页

17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策略。

172.我国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173.海洋能的开发利用前景和挑战。

17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

175.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和功能。

176.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77.创意产业的区位选择因素。

178.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地理区位的关系。

179.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地理空间的影响。

180.数字乡村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181.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建设重点。

182.地理大数据的应用领域和前景。

183.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和案例。

184.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和发展策略。

185.边境贸易的特点和发展条件。

186.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和发展。

187.河流的水系特征: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等。

188.河流的水文特征:流量、流速、水位、含沙量、结冰期等。

189.地理实验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实施方法。

190.地理野外考察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91.地理研学旅行的组织和开展。

192.海洋经济的发展领域和前景。

第10页共22页

193.山区旅游开发的优势和注意事项。

194.地理漫画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95.地理教具的制作和使用。

196.地理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197.地理科普文章的撰写和传播。

198.地理影视作品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99.地理教学中多媒体资源的整合和运用。

200.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20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02.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203.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04.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

205.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06.大气圈是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对地球具有保护作用。

207.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等。

208.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209.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能量的主要来源。

210.太阳活动包括黑子、耀斑等,会对地球产生影响,如干扰无线电通信等。

21L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212.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等现象。

213.时区的划分是以经线为标准,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214.区时的计算原则是“东加西减”。

第11页共22页

215.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

216.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217.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

218.二分二至日分别是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

219.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

半球昼短夜长。

220.五带的划分是根据太阳直射情况,包括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

寒带。

221.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222.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223.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为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

224.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有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和经纬网定向法。

225.常见的图例包括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226.等高线地形图可以表示地形的起伏状况。

227.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反映坡度的陡缓。

228.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为山地;反之则为盆地或洼地。

229.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向低处凸出为山脊。

230.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为鞍部;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23L陆地地形包括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等。

232.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233.丘陵海拔较低,起伏和缓。

234.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

第12页共22页

235.平原海拔较低,平坦广阔。

236.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237.海底地形主要有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海岭等。

238.大陆架是海洋资源丰富的区域。

239.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

240.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4L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张裂和挤压两种基本运动形式。

242.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

243.挤压地区会形成山脉、海沟或岛弧等,如喜马拉雅山脉。

244.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

245.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46.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247.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

248.侵蚀作用包括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冰川侵蚀和海浪侵蚀等。

249.搬运作用将物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250.堆积作用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沙丘、冲积扇等。

251.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

温、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等环节。

25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吸收、散射和反射。

253.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

254.阴天时天空比较灰暗是因为大气的反射作用较强。

255.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第13页共22页

256.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通过大气逆辐射实现。

257.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58.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表现。

259.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直接动力。

260.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26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

262.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

263.南北纬30。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

264.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为信风带。

265.南北纬60。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冷暖气流相遇形成极锋。

266.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为盛行西风带。

267.极地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

268.气压带和风带会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269.季风环流是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270.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71.夏季,东亚盛行东南季风;冬季,东亚盛行西北季风。

272.南亚季风的形成原因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外,还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273.夏季,南亚盛行西南季风;冬季,南亚盛行东北季风。

274.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降温、阴雨等天气。

275.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

晴。

276.暖锋过境时,多连续性降水天气。

第14页共22页

277.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占据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

晴。

278.准静止锋会带来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279.气旋是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涡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

280.反气旋是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涡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281.气候的形成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282.不同的气候类型具有不同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283.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284.热带草原气候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

285.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286.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287.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

288.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夏季。

289.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雨热同期。

290.影响气候的洋流主要有暖流和寒流。

291.暧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292.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293.世界各大洋主要洋流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

294.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海洋航行和海洋环境等都有重要影响。

295.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等。

296,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297.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在时间上,降水多的季节水资源丰富;在空间上,

第15页共22页

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

298.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99.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人为原因(如

人口增长、工农业用水增加、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等)。

300.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包括开源(如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海水淡化等)

和节流(如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水污染等)。

30L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夏秋多、冬春少。

302.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分为东线、中线

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303.河流的水文特征还包括含沙量、有无结冰期、凌汛等。

304.含沙量大小与流域内植被覆盖率、地形、土质等因素有关。

305.有结冰期的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可能会出现凌汛现象。

306.河流水能资源丰富程度取决于河流的流量和落差。

307.水能资源开发需要考虑技术、资金、移民、生态等多方面因素。

308.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309.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10.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以小农经营为主,单位面积产量高,

但商品率低。

311.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312.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市场和饲料供应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313.混合农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澳大利亚的墨累一达令

盆地是其典型代表。

第16页共22页

314.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包括原料、市场、动力、劳动力、技术等。

315,原料导向型工业通常靠近原料产地布局,如制糖工业。

316.市场导向型工业通常靠近市场布局,如家具制造业。

317.动力导向型工业通常靠近能源供应地布局,如炼铝工业。

318.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通常布局在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地区,如服装加工业。

319.技术导向型工业通常布局在科技发达地区,如集成电路工业。

320.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

32L工业分散可以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条件,减少市场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322.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德国鲁尔区。

323.新兴工业区以中小企业为主,如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的新兴工业区。

324.交通对商业网点的密度、位置和组织形式都有影响。

325.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平原地区商业网点密度大。

326.交通便利的地区商业网点多沿交通线分布。

327.城市中心往往形成商业中心,其组织形式有商业街和商业小区。

328.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329.聚落的分布与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

330,平原地区是聚落的理想分布区,山区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331.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包括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332.商业区通常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

条状分布。

333.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分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第17页共22页

334.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外缘,靠近交通干线。

335.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包括经济因素(主要因素)、社会因素、历史因素、

行政因素等。

336.城市化的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37.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是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出现了一些城市化问

题。

338.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目前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339.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

业困难等。

340.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包括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交通和居住条

件、加强绿化等。

34L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42.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包括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

343.清洁生产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

344.生态农业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

345.地理信息技术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346.RS主要用于获取地理信息,如监测自然灾害、资源普查等。

347.GPS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如车辆导航、测量等。

348.GIS主要用于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和处理,如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等。

349.3S技术的集成应用可以为地理研究和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350.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经济发展等方

面O

第18页共22页

35L美国地域辽阔,地形多样,气候类型丰富。东北部为传统工业区,西部和南

部新兴工业发展迅速。

352.日本是一个岛国,多山地丘陵,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季风气候显著,资源匮

乏,经济对外依赖度高。

353.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面积广阔,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气候寒冷,自然

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

354.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农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

位,软件产业发展迅速。

355.澳大利亚独占一块大陆,地形分为三大地形区,气候呈半环状分布,矿产资

源丰富,农牧业和工矿业发达。

356.欧洲西部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经济发达,旅游业繁荣,温带海洋性气候分

布广泛。

357.中东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但水资源匮乏,

宗教文化复杂。

358.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热带经济作物

丰富,旅游业发展潜力大。

359.非洲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地形以高原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资源丰

曷O

360.拉丁美洲种族成分复杂,混血人种众多,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不平衡。

361.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监测灾害发生、评估灾害损

失等。

362.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干旱等)、地质灾害(如地震、滑

第19页共22页

坡、泥石流等)、水文灾害(如洪涝、风暴潮等)和生物灾害(如蝗灾、病虫害

等)。

363.气象灾害的形成与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等因素有关。

364.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与地壳运动、地形、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

365.洪涝灾害的形成既受自然因素(如降水、地形、水系等)影响,也受人为因

素(如围湖造田、破坏植被等)影响。

366.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如修建水利工程、加固建筑物等)和非

工程措施(如加强监测预报、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公众防灾意识等)。

367.人口增长模式有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

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和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

长率)。

368.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69.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土壤、水源等)、社会经

济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交通通信等)和政治因素(如政策、战争

等)。

370.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能够容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