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程标准学科素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1.了解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的变革进程,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2.了解近代中国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选官制度的影响,培育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3.引导学生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学习任务一:近代以来中国选官制度演变的史实1.科举制度的变化(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山西大学1907两江师范学堂手绘图材料1: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思考:废除科举制度的理由是什么?(1)换取列强信任;(2)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4)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5)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材料1:废止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科举制度在当时社会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被视为“政治体系和社会体系的核心”,或“在传统中国的政治理论和社会实际结构中居于中心的地位”。由批评科举制的弊端、呼吁改革科举,到尝试把科举与学堂综合,到最终指责科举阻碍新学将其彻底废除,此种变化典型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深刻危机。萧功秦认为“科举制度的废止使国家丧失了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摘编自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材料2:废八股改策论的决策,是百日维新中最值得称道的事件之一,无疑有利于时务人才的培养。但是,八股取士“行之且千年,深入迂儒骨髓”;许多读书人把八股当作自己人仕升官的敲门砖,“皆与八股性命相依”。千百万生童举子“骤失所业,恨康有为特甚”,要“聚而殴之”,直隶士人甚至要对康行刺,足见斗争之尖锐。——龚郭清《戊戌变法运动透视》(2)消极:阻断旧式读书人出路,尤其是社会阶层流动,遭到激烈反对。(1)积极:①破除儒家意识形态,动摇专制思想基础;②推进新学和新政,促进社会进步。2.晚清选官制度改革。《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得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予官制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材料:1904年初,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把学校教育分成初、中、高三级,最高一级为通儒院。通儒院或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可以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新学制颁布前后,国内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材料:1906年10月2日,清廷批准的《学部奏定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折》规定,游学毕业生回国的考试分为两场,第一场就各毕业生文凭所注学科择要命题(每学科各命三题,作两题为完卷),第二场试中国文、外国文各一题。游学生考试卷有襄校官分阅并评记分数,再由学部大臣会同钦派大臣详细复校,分别定取最优等、优等和中等,按照考试的成绩,与名次,授予出身及奖励实官,这对毕业生本人和政府用人都意义重大。——《学部官报》第6期,本部章奏,1906年11月16日(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

考试制度,在英国实行最早。美国实行考试,不过是二三十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远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孙中山材料:在君主专制国中,黜陟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虽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因为那官吏不是君主的私人,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能任用。……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考选权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我期望在我们的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制度。

——《孙中山全集》材料:事实上,凡是参加文官考试的人,都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很差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差,才想通过考试这个途径改变自身现状和自身地位,把文官考试作为工具。然而参加文官考试被录取的知识分子得不到任用,而无须参加考试却有社会关系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同样可以入仕为宦,官运亨通。尤其是1915年以后推行甄别、甄用制度,更是为上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摘编自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文官高等考试科目甄录试①国文②历史③地理④笔算初试①国法学②刑法③民法④国际公法⑤行政法⑥经济学⑦财政学大试①现行法令解释②设案之判断③草拟文牍材料2:文官甄别制度,即文官保荐制度,是文官考试制度的拓展资料。……并非所有文官都有保荐权,只有特任文官、各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和依《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才有权保荐,而且每次只能保荐2名。——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材料1:考试任用之法,一时不能遽为施行,而任用之途稍广,则救济之法宜严,故《文官甄别法》之规定,实属根据事实所必需之法律也。——《政府公报》1914年2月27日甄别制度的实行,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造成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现象,大大破坏了文官考试制度的公平性、民主性。材料: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中,有很多妇女报名参加。南京国民政府还在考试中增加了检定考试一项,即没有受到正规学校教育而自学成才的青年,可以参加检定考试,及格后便取得参加高等考试与普通考试的应试资格。……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以“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年限为资格,使国民党员可以绕开文官考试进入文官队伍;另一方面,规定党义为考试科目,对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严加限制。——《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之比较》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特点①考试为主②中西结合③开放平等④制度健全⑤党派性强⑥选任脱节(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1)内涵: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2)发展历程。①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后来,我国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②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③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材料: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开始推行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明确了挑选和任免干部必须采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交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领导干部终身制也逐步废除,由任期制和集体交班制取代。——易振龙《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考核制度的特点(1)树立正确导向。(2)注重考核实绩。(3)突出综合考核。(4)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中国干部制度改革大事记(部分)1995年,中央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2000年,中央印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确定到2010年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2002年,中央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005年,中央通过《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国家公务员制度。(1)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2)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3)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1)坚持和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2)坚持党管干部原则。(3)强调德才兼备。(4)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学习任务二:探究近代以来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探究点一清末选官制度变革对传统教育和读书人命运产生的冲击。材料2:废科举最大的输家正是清朝统治者,他们本来试图以旧图新挽救统治危机,却因此而造就了大批激进青年,并导致中年士子文化心理失衡,反倒丢掉了江山社稷。——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材料1:清末新政终于完成了废除科举制这一重大教育改革,不但有力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大发展,而且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政治、社会和价值观念的转型。——《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1)传统教育无法与选官制度接轨而被抛弃。(2)失去入仕机会的士阶层演变为一股改变社会的强大力量,没有经济上新式学堂或上了年纪突然“失业”的人,演变为清末革命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材料3:科举停废前不少士子多作“识时务”的选择,……寻求多元化的职业取向与路径,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更多的机会。……例如诏停科举之前,徐特立与两位乡村塾师已弃科考而到宁乡速成师范学习了四个月,1905年7月结业后,三人在长沙附近成立了“梨江高等小学堂”,相比原来的身份,是一个“收入更高,更体面、更有发展前景的职业”。此时塾师出洋留学,以至与自己教过的学生一起留学,也并非个别现象。——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3)新学制下读书人的受教育机会增多,可以选择新式学堂和出国留学等不同渠道,新式学堂改变了读书人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充实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探究点二中国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材料一科举制是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最令人赞赏的方法。科举制后来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与四大发明相媲美。——摘编自[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材料二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了克服政治上政党分肥制造成的政治混乱问题和提高官员的行政素质,保证政党轮流执政背景下行政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英国实行了文官制度,这一制度逐渐成为英国民主政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在文官制度中,考试制度又是文官制度的核心和支柱,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就是以考试制度的建立为开端的。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性官职”,标志着以考试为核心的英国文官制度正式确立。

——摘编自吴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演变》探究点二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与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材料一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同时汲取了科举制的合理成分,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在法制化道路上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进程。有关文官考试、任用、薪俸、抚恤等相关的法律体系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和完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则在北洋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材料二2006年1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迈入法制化轨道。2007年1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原人事部下发了《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公务员考录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截至2012年,全国共考录公务员160万人。

——摘编自韩磊《公务员考录制度的评价标准》[问题1]根据材料一,说明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答案】特点: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制度逐步完善。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推行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意义。

【答案】意义:推动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探究点三分析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区别角度西方文官制度中国公务员制度选用标准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两官分途西方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指导原则标榜“政治中立”,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管理体制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干部工作的领导服务对象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受雇于政府,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资产阶级服务我国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公务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学习任务三:知识总结与训练1.1898年,梁启超等人联合百余名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