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64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传播,周期为T,t=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此时平衡位置位于x=3m处的质点(江南博哥)正在向上运动,若a、b两质点平衡位置的坐标分别为xa=2.5m,xb=5.5m,则______
A.当a质点处在波峰时,b质点恰在波谷B.t=T/4时,a质点正在向y轴负方向运动C.t=3T/4时,b质点正在向y轴负方向运动D.在某一时刻,a、b两质点的位移和速度可能相同正确答案:C[解析]由图可直接读出波长λ=4m;a、b位置的距离为3m,即不可能一个在波峰,一个在波谷;此时平衡位置位于x=3m处的质点正在向上运动,说明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从图所示时刻,经过t=T/4时,a质点正在向y轴正方向运动,故B项错误;t=3T/4时,b质点正在向y轴负方向运动,故C项正确;只有相差一个波长的整数倍时,才会存在位移和速度相同,故D项错误。
2.
初中物理“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一课,李老师检查学生连接的电路,发现小明连接的电路有问题(如图)。由此图可以判断,若小明合上电源,则______
A.电压表和电流表指针均偏转较大B.电压表和电流表指针均几乎不偏转C.电压表指针偏转较大,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偏转D.电压表指针几乎不偏转,电流表指针偏转较大正确答案: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电阻与电流表并联,与电压表串联。所以,当闭合开关时,电压表两端示数从零增大到接近于电源电动势。因电压表内阻很大,电路中电流很小,且电流表内阻很小,所以电流表所在的支路电流很小,电流表几乎不偏转。所以C项正确。
3.
折射率为的某种透明玻璃圆柱体横截面如图所示,O点为圆心,一束单色光线从A点射入,入射角为θ,经B点射出,射出时的折射角为α,真空中的光速为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光线进入玻璃后频率变大
B.若θ增大,光线在圆柱体内可能会发生全发射
C.若θ增大,α可能变小
D.光线在玻璃中的速度为正确答案:D[解析]光的频率由光源决定,与介质无关,所以光线由空气进入玻璃,频率不变,A项错误。由光路的可逆性可知θ=α,若θ增大,α一定增大,B、C两项错误。介质中光速的公式为D项正确。
4.
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波速为v=4m/s。已知坐标原点(x=0)处质点的振动图像如图所示。在A、B、C、D所示的4幅图中能够正确表示t=0.15s时波形的是______
A.
B.
C.
D.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由一个质点的振动图像和波的传播方向分析不同时刻的波形图,由振动图像得到原点处的质点在t=0.15s时位于y正半轴且向下运动,由于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所以此时刻靠近波源的右侧相邻质点在其下方,正确答案为A项。
5.
一物体从某一高度以v0的速率水平抛出,已知它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vt,那么它运动的时间是______
A.
B.
C.
D.正确答案:C[解析]由题目可知,物体做平抛运动,根据平抛运动规律可知,水平速度不变,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vt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可以分解为v0、vy,则因为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故vy=gt②,联立①②可得
6.
质点做半径为R的变速圆周运动,若任意时刻t的速率为v,则该时刻的加速度大小应为______
A.
B.
C.
D.正确答案:D[解析]质点做圆周运动时,在圆周上任意一点的加速度为切向加速度与法向加速度的矢量和,即所以a的大小为D项正确。
7.
如图所示,一物块置于水平地面上。当用与水平方向成60°角的力F1拉物块时,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改用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力F2推物块时,物块仍做匀速直线运动。若F1和F2的大小相等,则物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__
A.
B.
C.
D.正确答案:B[解析]当用F1拉物块时,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将F1正交分解,在水平方向上有F1cos60°=f,在竖直方向上有F1sin60°+N=mg,其中f=μN,则F1cos60°=μ(mg-F1sin60°)。同理可知,当用F2推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有F2cos30°=μ(mg+F2sin30°)。F1和F2大小相等,联立解得
8.
汽车均装有安全带未系提示系统。当乘客坐在副驾驶座位上,座位下的开关S1闭合,若未系安全带,则开关S2断开,仪表盘上的指示灯亮起,蜂鸣器工作;若系上安全带,则开关S2闭合,指示灯熄灭,蜂鸣器不工作。下列最合适的设计图是______
A.
B.
C.
D.正确答案:B[解析]由题知,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指示灯亮,蜂鸣器工作;当开关S1、S2均闭合时,指示灯熄灭,蜂鸣器不工作,B项符合题意。A项,当两开关S1、S2都闭合时,电源短路,可能烧坏电源,不符合题意。C项,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指示灯熄灭,蜂鸣器不工作,不符合题意。D项,当两开关S1、S2均闭合时,指示灯亮,蜂鸣器工作,也不符合题意。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是初中物理课程目标之一,结合教学实例简述如何落实。正确答案:“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的第五条目标。这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观念、环保意识等角度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提出了要求。在落实课程目标时,要做到:①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②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③在科学内容教学中落实。④加强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比如,在学习“声现象”时,安排学生自由探讨如何控制噪声;在学习“光现象”时,教授学生什么是光污染,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减少光污染;在学习“电功率”时,指导学生观察家中各种用电器的铭牌或说明书,让学生思考结合生活实际如何节约用电。
2.
简述物理课堂提问技能的功能,列举几个课堂教学提问的实例。正确答案:课堂教学提问具有如下功能: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反馈评价,调控教学。例如,学习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时可以提问:通过观察,想一想,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体育和杂技中有什么应用?我们坐在汽车上,当突然刹车时,身体向哪个方向倾斜?什么叫作参照物?在学习“升华和凝华”时,可以提问:冰冻的衣服在低于0℃的冬天也能变干,为什么?白炽灯泡通常做成“梨形”,这样设计有什么科学道理?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50分)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下面是某位教师在讲授“大气压强的存在”的教学片段。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那么气体内部有压强吗?我们来看一些演示实验。将硬纸片放在装满水的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师:将燃着的棉花放入广口瓶中,这时会发现塞在瓶口的鸡蛋怎么样了?
生:鸡蛋被迅速地吞入瓶中。
师:硬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鸡蛋怎么会掉进瓶子里呢?
生:外界气体给了它力的作用。
师:对,是大气压的作用,对比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大气压的产生原因是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师:那么大家再重新解释一下刚才做的那两个实验现象吧。
生:是因为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对硬纸片和鸡蛋有大气压力的作用。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
生:用吸管喝饮料。
问题:1.
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正确答案:该教师能通过实验并结合分析讲解,使学生很好地认识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内容丰富。但是该教师对思维过程的关注明显不够,错误地认为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就可以发展思维水平。教师应该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主动地去思考,让学生学会学习。
2.
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学习。正确答案: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将空杯置于管的正下方,然后向管内倒水,可看到水从管底流出。左手拿管,并且用食指紧紧堵住玻璃管的下端,仍然向管内注水至满。
教师:为什么水不会从下面流出?
学生:因为玻璃管底被手指堵住了。
教师:由于玻璃管的底部被手指堵住,所以手指对管内的水产生向上的压强,支撑住了水柱。若此时将玻璃管倒拿,使其开口端朝下,水会不会流出?
学生纷纷猜测。
教师:左手拿管不变,同时用右手中指抵住玻璃管的上口,然后将管倒置(倒置过程中,手指不要松开)。
学生:水并没有流出来!
教师:咦,为什么水没有流出来呢?难道管里的水突然没有了重力吗?
学生同时产生了想获知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
教师:虽然我们看不见管口有物体堵住它,但管口附近是不是任何物体都没有呢?
学生:有空气存在。
教师:在管口四周存在着我们看不见的大量空气,这些气体起到了手指的作用,堵住了管口,竟然使管内的水无可奈何地待在里面。这说明了这些大气对管底的水面有向上的压强,支撑着水柱。因为现在管内的水只有下面受到了大气压强的支撑作用,所以很难流出;但如果同时有大气作用在管的水上面,那么上、下作用的气压相互抵消,水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来。
教师:松开左手食指,水应声落下。大气压强确实存在,液体在各个方向上存在压强,气体是否也一样呢?
学生用实验探究大气压强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
①向上。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挡住,倒立玻璃杯,纸片不脱落。说明向上有大气压。
②向下。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塞住刚烧过酒精棉球的广口瓶口,很快鸡蛋被压入瓶中,说明向下有大气压。
③猜想向左、向右是否也有大气压,如何证实?
案例
下面方框所示是某学生对一道作业题的解答。
题目:
如图所示,灯泡L标有“6V
0.5A”字样,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电阻为12Ω,R=R1=12Ω。当开关S1闭合,S2、S3断开,滑片P滑动至滑动变阻器a端时,灯泡L恰好正常发光。求:
(1)灯泡L正常发光时的功率和电阻;
(2)若用电阻R3=12Ω替换灯泡L后,当S1、S2、S3都闭合,滑片P滑动至滑动变阻器的中点时,通过电流表的电流。
解:(1)灯泡正常发光时P=UI=6V×0.5A=3W
(2)由题意,当开关S1闭合,S2、S3断开,滑片P滑动至滑动变阻器a端时,灯泡与电阻R串联,此时电路中电流为0.5A,则电源电压U=UL+IR=6V+0.5A×12Ω=12V。
若用电阻R3=12Ω替换灯泡L后,当S1、S2、S3都闭合,滑片P滑动至滑动变阻器的中点时,
问题:3.
简述该作业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正确答案:该作业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对电路图的分析和理解、电功率的计算、欧姆定律及应用、滑动变阻器的应用。
4.
指出解答中的错误和出错的可能原因。正确答案:错误在于解答第二问时,当S1、S2、S3都闭合时,没能正确分析电路中各电阻的串并联关系。原因在于学生对电路图的理解或者对电流路径判断不准确,当三个开关都闭合时,电流不会经过R3,但是学生算总电阻时,还是算上了R3。
5.
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解决此类问题。正确答案: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电路图,当三个开关都闭合时,大家能不能看出电流的路径呢?
生:可以,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经过S1,到第一个节点后分开,然后分别经过S3和R3。
师:然后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条路被一根导线连接上了,这种情况电流怎么走呢?
生:老师,我明白了,被一条线连上之后可以看作是一个节点。
师:非常棒,上节课我们讲的方法还记得。所以大家再想一想,到第一个节点后电流真的分开了吗?
生:没有分开,因为两个节点之间的两条路,一条路有用电器,另外一条只有S3,所以R3被短路了,电流只走S3这条路。
师:非常好,这道题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大家已经找到了,那接下来电流怎么走啊?
生:经过S3后分开,分别走R1和R2,然后会合经过R。
师:所以总电阻我们怎么算啊?
生:R1和R2并联后的电阻,再加上R的阻值即可。
师:非常棒,接下来我们再看几个类似的电路图来巩固一下。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40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下图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声的利用”一节中应用雷达倒车的原理示意图。
任务:1.
该资源最适合用于哪个物理知识点的教学?正确答案:该资源最适合用于“声的利用”中声与信息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在倒车时,倒车雷达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障碍物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
2.
基于该资源,结合其物理原理,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互动的教学片段。正确答案:教学片段:
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小学语文课文《蝙蝠和雷达》的原文,让学生阅读,并回忆。
师:同学们熟悉这篇课文吗?
生:(兴奋地)太熟悉了,我们小学都学过。
师:那现在请同学们再快速读一遍这篇课文,读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蝙蝠是怎么确认目标的?它采用的方法叫做什么?第二,受蝙蝠的启发,科学家发明了什么?主要应用在什么方面?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谁能说说你思考的结论?你举手最积极,你来说。
生:蝙蝠是靠回声定位确定目标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能够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根据这个原理人们发明了雷达。
师:表述得真流畅,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人们利用这个现象还研制了声呐,利用声呐可以探测海洋深度、探测鱼群、探测敌方潜艇等,还有医院里的“B超”诊病也是利用这个原理。
师:同学们的知识面真宽广,在这些应用中利用超声波我们获得了各种各样的信息,那么,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超声波的应用吗?
生:倒车雷达。
师:能具体分析一下倒车雷达是怎么提示司机倒车的吗?
生:倒车雷达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就会被反射回来,根据超声波发射与反射回来的时间差t和超声波的传播速度v,利用可以得到车体与障碍物间的实际距离,然后提示给司机,司机获得信息,明确车与障碍物间的距离,从而能够在倒车或停车时更容易、更安全。
师:分析得非常透彻。看来同学们都理解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凸透镜”的内容标准:“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材料二
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凸透镜”一节关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如下。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已学过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内容。
任务:3.
简述凸透镜成倒立像的规律。正确答案:凸透镜成倒立像的规律如下: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正确答案:教学设计如下: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②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掌握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逐步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增强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并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学生活动一:让学生用凸透镜观察书上的字,同学们都能看到放大的字,这是他们已有的知识体验。然后让学生通过凸透镜观察老师,学生会观察到老师倒立、缩小的像,引发他们与已有经验的冲突。同时,也引发他们的思考,为什么透过同一凸透镜看到的像有放大的,也有缩小的呢?进而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二:让学生用另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与前一透镜并排放置,同时观察课本文字,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所观察到的像是不同的,进而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可能与透镜焦距有关的猜想。
学生进行观察并描述看到的像的特点,提出猜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自主探究,亲身感受到凸透镜成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引发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猜想。通过以上体验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到凸透镜成像是有规律的,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大家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一个凸透镜。它们都利用凸透镜使物体成像,但成像情况各不相同。照相机所成的像比物体小,而投影仪所成的像比物体大;照相机、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而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通过凸透镜能观察到丰富多彩的像,对此大家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
2.作出猜想
启发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做出猜想:前面学生在活动一中,凸透镜离书上的字较近,成正立、放大的像;老师离凸透镜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像;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较大,成倒立、缩小的像;而投影仪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较小,成倒立、放大的像。看来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有关。
通过学生活动二,可以看出凸透镜的焦距也会影响到所成的像。因此,物距和焦距可能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大小、正倒和虚实。
3.设计实验
要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必须进行实验。实验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与物距和焦距有怎样的关系?实验时,可以在凸透镜焦距不变时,不断改变物距,观察所成像的特点。还要研究在物距不变时,换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观察所成的像是否改变。
思考: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怎样观察实像和虚像?
学生思考回答: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与物体的上下位置相比较是否颠倒。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4.进行实验
介绍实验器材: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
思考:
(1)怎样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最小最亮,用刻度尺测出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该凸透镜的焦距)
(2)在光具座上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时,谁在中间?(凸透镜)
(3)为使像成在光屏上,实验中烛焰、凸透镜和光屏还应满足怎样的位置关系?(在同一高度)
(4)怎样固定蜡烛?怎样利用光具座上的刻度确定物距、像距?(利用蜡烛燃烧滴下的蜡油固定蜡烛;利用物体、像与凸透镜所在刻度的差确定物距、像距)
(5)怎样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将光屏向左右两个方向移动一点点,像都比原来模糊,则原来那个位置的像就是最清晰的像,这时光屏到透镜的距离才是像距)
(6)如何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烛焰,可观察到虚像,与放大镜观察物体相同。
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学生按课本上的步骤进行实验,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的数据记入表格。
在测得了几组成倒立、缩小的像和倒立、放大的像的数据以后,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得到等大的像?当物距是焦距的二倍时,像和物等大。通过实验做一做,并观察此时的像距是多少?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能看到蜡烛的像吗?拿走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此时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5.总结归纳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既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既能成放大的像,也能成缩小的像;既能成正立的像,也能成倒立的像。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环节三:巩固提高
老师:通过实验我们能发现,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是成像的两个重要分界点,分别是成什么像的分界点?
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环境材料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管子内接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人胎素补水保温面膜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弧炉电极自动控制装置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微波炉采购合同(3篇)
- 幼儿园老师开家长会发言稿
- 中队长述职报告范文
- 晋升转正述职报告
- 销售工作心得体会(35篇)
- 匆匆的读书心得感想(33篇)
- 学礼以立大国范 知到智慧树网课答案
- 生物信息学(上海海洋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上海海洋大学
- 2024年全国高考体育单招考试语文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大国工匠徐立平
-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23版》
- 下丘脑疾病课件
- 力的合成说课课件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 慢阻肺患者随访记录表(参考样表)
-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与生态智慧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农林大学
- 2024年招录考试-大学毕业生士兵提干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
- 实习生顶岗实习安全教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