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62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62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62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62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6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62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小明同学假期期间随爸爸一起自驾车去旅游,同时搞一些科学探究实验。在某段平直的公路上,他让爸爸(江南博哥)驾驶汽车由静止开始行驶,将此时刻记为t=0,自己利用加速度传感器绘制出汽车运动过程中的a—t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线信息,可确定______

A.汽车在30s末的速度等于零B.汽车的最大速度为20m/sC.在0~30s的时间内汽车牵引力的功率D.10s末汽车开始反向运动正确答案:B[解析]在a—t图像中,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表示速度变化量的大小,由图可知,0~10s内的速度变化量大于10~30s内的速度变化量,因此在30s末,汽车的速度大小不等于零,故A项错误;汽车在前10s内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10~30s内一直向前做减速运动,所以10s末的速度最大,根据速度公式v=at解得v=20m/s,故B项正确;根据所给的信息,没法求出在0~30s的时间内汽车牵引力的功率,故C项错误;10s末,汽车的加速度反向,开始减速,但是速度方向没变,故D项错误。

2.

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小物体P、Q静止在斜面上,P与Q之间的弹簧A处于伸长状态,Q与挡板间的弹簧B处于压缩状态,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______

A.撤去弹簧A的瞬间,物体P将下滑,物体Q将静止B.撤去弹簧A的瞬间,弹簧B的弹力将变小C.撤去弹簧B的瞬间,两个物体均保持静止D.撤去弹簧B的瞬间,弹簧A的弹力将变小正确答案:C[解析]开始时P受到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弹簧向上的拉力,由于不知道P受到的重力与弹簧向上的拉力的大小关系,不能判断出P与斜面之间是否有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方向;开始时Q受到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弹簧A向下的拉力以及弹簧B向下的推力,所以Q一定受到斜面的向上的摩擦力。撤去弹簧A的瞬间,由于不知道P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力的情况,所以物体P不一定将下滑;撤去弹簧A的瞬间,弹簧B的长度不变,所以弹簧B的弹力不变,物体Q受到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弹簧B向下的推力以及摩擦力的作用,由于沿斜面向下的力少了弹簧A的拉力,所以摩擦力减小,Q仍将静止。A、B两项错误。撤去弹簧B的瞬间,弹簧A的长度不变,故弹簧A的弹力不变,因而物块P的受力不变,故P将继续保持静止;撤去弹簧B的瞬间,Q受到的向下的力少了弹簧B的推力,所以摩擦力减小,Q仍将静止。C项正确,D项错误。

3.

如图所示,一根足够长且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光滑定滑轮,轻绳两端系着三个小球A、B、C(三个小球均视为质点,且A、B两球的质量相等),系统保持静止,此时C球离地面的高度为h。若剪断A、B球之间的轻绳,则A球能上升的最大高度为(不计空气阻力)______

A.

B.

C.

D.正确答案:A[解析]初始时系统静止,所以C球质量为2m,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当C球落地时,A球具有的速度为之后A做竖直上抛运动,根据v2=2gh',可得A球能上升的最大高度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4.

如图,把一条导线平行地放在小磁针的正上方附近,当导线通有水平向右的电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为______

A.小磁针处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B.小磁针处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C.从上往下看小磁针顺时针旋转D.小磁针不旋转正确答案:A[解析]根据右手定则可知,通电导线在小磁针处产生的磁场垂直纸面向里,A项正确,B项错误;因为磁感线要从小磁针的S极进入,N极发出,所以从上往下看小磁针逆时针旋转,故S极向外,N极向里,C、D两项均错误。

5.

以固定点电荷P为圆心作两个同心圆,如图中虚线所示。带电粒子Q在P的电场中运动轨迹与两圆在同一平面内,a、b、c为轨迹上的三个点,带电粒子在a、b、c三个点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a、ab、ac,速度大小分别为va、vb、vc则______

A.aa<ab<ac,va<vb<vcB.ac<ab<aa,va<vc<vbC.aa<ac<ab,va<vc<vbD.aa<ac<ab,vb<vc<va正确答案:D[解析]由运动轨迹可知带电粒子Q与P带同种电荷,根据a、b、c三点距离P的远近可判断出加速度的大小关系,即aa<ac<ab;Q在b点时电势能最大,动能最小,在a点时电势能最小,动能最大,所以vb<vc<va。可知D项正确。

6.

如图所示,长为L的轻绳一端固定于O点,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将绳水平拉直后释放,让小球从静止开始运动,当运动至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30°时,小球受到的合力为______

A.

B.

C.

D.正确答案:C[解析]小球受到绳子的拉力和自身的重力,拉力不做功。小球从最高点运动到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的位置,根据动能定理得:在该位置,绳子的拉力和重力沿绳方向上的分量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向心力联立以上两式解得向心力为:则此时的合力

7.

如图甲所示,在xOy水平面内有两个沿着竖直方向振动的横波波源M、N,从t=0时刻两个波源开始起振。M、N振动图像分别如图乙、图丙所示,且发出的机械波向四周匀速传播,波速均为0.2m/s。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M、N两列波的波长均为12mB.M、N两列波不能发生干涉C.M波传到O点的时间为21sD.t=12s时,N波源正在通过平衡位置向下振动正确答案:D[解析]由图乙、图丙可读出,波源M、N的机械波周期均为12s,波源M的起振方向竖直向上,波源N的起振方向竖直向下,因为M、N波速均为0.2m/s,所以M、N波的波长为λ=vT==2.4m,故A项错误;M、N两列波的周期相等,所以振动频率相等,且振动情况稳定,满足产生干涉现象的条件,故M、N两列波能发生干涉,B项错误;M距离O点的距离为3.6m,所以M波传到O点的时间为C项错误;t=12s时,N波恰好振动一个周期,起振方向竖直向下,所以此时波源正在通过平衡位置向下振动,D项正确。

8.

某位同学为了研究超重和失重现象,将重为50N的物体带到电梯中,并将它放在水平放置的传感器上,电梯由启动到停止的过程中,测得重物的压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设在t1=2s和t2=8s时电梯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_

A.电梯在上升,v2>v1B.电梯在上升,v1>v2C.电梯在下降,v1>v2D.电梯在下降,v2>v1正确答案:A[解析]0~4s内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故物体加速上升;4~14s内物体处于匀速运动状态;14~18s内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故物体减速上升;18s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电梯在上升,且v2>v1,A项正确。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节物理课中常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配合。以“焦耳定律”的教学为例说明在教学中可采用哪些教学方法。正确答案:在“焦耳定律”一课的教学中,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谈话法: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分析出电热Q与电流强度I、电阻R和通电时间t有关。

(2)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当电流I、时间t一定时,研究电热Q与电阻R的关系;当电阻R、时间t一定时,研究电热Q与电流I的关系;当电阻R与电流I一定时,研究电热Q与通电时间t的关系。

(3)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找出Q与I、R和t的关系。这个演示实验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可以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实物投影仪将温度计液柱的升降情况直接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全体学生都能看到温度计液柱的变化。由实验得出结论:当I与t一定时,R越大,Q越大;当R与t一定时,I越大,Q越大;当I与R一定时,t越大,Q越大。根据演示实验结论,分析得出焦耳定律。

2.

结合实例说明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正确答案:在“声音的特性”一课中,教师可以演示很多简单的小实验,例如,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叉,观察与其接触的乒乓球的运动;将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后,声音变小等。学生不再是死记硬背书中的知识点,而是在观察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及和同伴的交流等多种形式得出结论,形成规律。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50分)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下面是初中物理“欧姆定律”一节中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

师:根据欧姆定律可以得到它的变形式U=IR和我们根据变形式可以说电路中的电压越大,电阻越大吗?

生1:可以。

师:不对,谁还能说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生2:不可以。

师:生2的答案是正确的,那为什么不可以呢?

生2:因为只是电阻的计算式。决定电阻大小的是电阻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师:大家记住了吗?以后你们会学到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电阻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等,而不是电流和电压。

生:记住了。(异口同声)

问题:1.

对该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予评述。正确答案:该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教师的评价过于直接,对学生的直接否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表扬也起不到激励作用。教师虽然把结论教给了学生,但学生没有经过错误和正确概念的冲突或自我否定的过程,是难以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点,即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体现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

2.

针对该片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电阻的含义。正确答案:教学片段:

师:大家刚刚学习了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哪位同学可以推导它的变形式?

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欧姆定律可以变形为U=IR和

师:非常好。那么,我们根据变形公式可以得出“电路中的电压越大,电阻越大”吗?

多数学生:可以。

师:肯定吗?

多数学生:肯定。

师:既然大家这么肯定,那么我也很肯定地告诉大家这是错误的。

学生议论纷纷。

师:大家不要着急,我们来做个实验。

教师演示:按正确的方式将电阻、开关、电流表、电源和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并联在电阻两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阻两端的电压成倍变化,观察电流表示数的变化。

学生记录相关数据。

师:我们来看下实验数据,当电压成倍变化时,电流表的示数怎样变化?

生:也成倍变化。

师:通过改变电压、电流的数据,我们能够发现什么规律?

生:电压和电流的比值相等。

师:所以,根据我们可以得出“电路中的电压越大,电阻也越大”吗?

生:不可以。同样也不能说“电路中的电流越大,电阻越小”。

师:是的,大家说得很好。其实,只是电阻的计算式,决定电阻大小的是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等。电阻就好比水管一样,水压(电压)大时,水流(电流)就急一些;水压(电压)小时,水流(电流)就缓一些。不管水流是急是缓,水管(电阻)的性质没有改变。

师:大家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案例

某教师在课堂讲解下面复习题时,发现很多学生选择了错误答案A。

题目:

在标准大气压下做托里拆利实验,玻璃管处于竖直位置时,管内的水银面比管外水银高出75cm,如果将玻璃管倾斜放置,管内外水银的高度差是______3.

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正确答案: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由于管内水银面比管外高出75cm,说明管内混有空气,当玻璃管倾斜时,管内水银面上方气体的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所以管内的水银的高度差要减小。由于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学生清楚地看到了实验现象,无论怎样倾斜玻璃管,其内外的水银的高度差都是76cm。所以很多学生都错误地认为这两个实验的情境相同,没有考虑到在标准大气压下,管内外水银的高度差为75cm时,是玻璃管内混有空气的缘故,导致他们错选了A。

4.

教学中可采取哪些措施防止学生出现这类错误?正确答案: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错误经验和相似情境干扰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往往驱使学生做出想当然的错误判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但又不能“只跟感觉走”,要克服和纠正这类错误观念,可采取如下几个做法:①讲解概念、规律时,应展开充分的分析、讨论,抓住其本质特征,明确其形成过程,以达到对概念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掌握。②设计必要的验证实验,给学生以更强烈的刺激,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原有观念的错误所在,使原有观念发生动摇,直至清除。例如,针对学生原有的“眼睛看到的东西一定是真实存在的”错误认识,为了使学生建立起“虚像是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看起来是‘实实在在’,其实不存在”的新认识,采取以下验证实验:把一块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玻璃前面放一点燃的蜡烛,在对称的玻璃后面放一大玻璃杯,向玻璃杯中倒水,竟看到蜡烛在水中燃烧!这样,实验看到的“浇不灭的火焰”现象与“思维定势”形成矛盾,这就有力地破坏了学生原有的错误认识,建立“虚像”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40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下图是初中物理某教科书“分子热运动”一节中的内容。

任务:1.

抽掉玻璃板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正确答案:抽掉玻璃板后,可看到两种气体逐渐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这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2.

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正确答案: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段演示实验视频。(视频内容为气体扩散实验,老师在适当的时候暂停视频并进行讲解)

师:大家看到两个瓶子,一个是里边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的瓶子,另一个是充满空气的空瓶子。现在我们要把这个空瓶子倒扣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的瓶子上,两个瓶口相对,中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

师:二氧化氮的密度大还是空气的密度大?

生:二氧化氮的密度大。

师:如果抽掉玻璃板,会发生什么变化?

(大家的说法不一)

生1:和现在一样。

生2:上边瓶子颜色会变深。

师:好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视频。

(视频演示在玻璃板被抽掉之后,两个瓶子的颜色变化)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上边的瓶子颜色变深了,下边的瓶子颜色变浅了。

师:可以说,两个瓶子颜色变得均匀了。这说明了什么?

生:两个瓶子的气体混合在了一起。

师:非常好!我们知道,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它怎么能跑到上边的瓶子里去呢?难道是被空气“挤到”上边去了?

(学生都笑了)

师:其实,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像这样,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机械效率”的内容标准:“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材料二

初中物理某教材“机械效率”一节设置了如下实验: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已学过杠杆、滑轮等知识。

任务:3.

简述什么是机械效率。正确答案:物理学中,将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4.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机械效率”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等)。正确答案:教学设计如下:

机械效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公式。

过程与方法:经历“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这一实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机械效率与生活的联系,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意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机械效率的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