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37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37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37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37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3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37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某版本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演示实验栏目安排的内容如图所示。该内容最适宜帮助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是_(江南博哥)_____

A.光的反射B.光的折射C.光的色散D.光的衍射正确答案:C[解析]太阳光是白光,当它通过三棱镜后,在另一侧的屏上出现由红到紫各色光组成的光谱,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

如图所示,带电的平行板电容器和静电计用导线相连______

A.若仅使下极板下移一段距离,则电容器电容增大B.若静电计指针张角增大,可能仅是因为两极板间距变大C.若静电计指针张角增大,可能仅是因为两极板正对面积增大D.若仅向两极板间插入云母介质,则板极间电场强度不变正确答案:B[解析]根据可知,若仅使下极板下移一段距离,则d变大,电容器的电容C减小,故A错误;若静电计指针张角增大,则说明两极板间电压U变大,由知,说明此时电容器的电容C减小,根据可知,使C减小的原因可能有两极板正对面积减小或两极板间距变大,所以B正确,C错误;根据,若仅向两板间插入云母介质,则电容器的电容变大,根据可知,两板间电压U减小,根据可知板间电场强度减小,故D错误。

3.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地,为了保持嫦娥四号与地面的通信,在此之前曾发射中继星“鹊桥”进入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Halo使命轨道,如图该点位于地月连线的延长线上,“鹊桥”位于该点在几乎不消耗燃料的情况下与月球同步绕地球做圆周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鹊桥的向心加速度小于月球的向心加速度B.鹊桥的线速度大于月球的线速度C.鹊桥的角速度小于月球的角速度D.鹊桥的周期大于月球的周期正确答案:B[解析]因为鹊桥与月球同步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所以它们的周期相同,D错误;且由图可知鹊桥的半径大于月球的半径,向心加速度所以鹊桥的向心加速度大于月球的向心加速度,A错误;线速度,所以鹊桥的线速度大于月球的线速度,B正确;角速度,所以鹊桥的角速度等于月球的角速度,C错误。

4.

如图所示,一束可见光穿过平行玻璃砖后,变为a、b两束单色光。如果光束b是蓝光,则光束a可能是______

A.红光B.黄光C.绿光D.紫光正确答案:D[解析]光从空气斜射到玻璃,因为玻璃上下表面平行,所以第二次折射的折射光线与第一次折射的入射光线平行。由于折射率不同,a光偏折程度较大,b光偏折程度较小。所以此玻璃对a光的折射率大于对b光的折射率,所以a光的频率大于b光的频率,给出的各色光中频率大于蓝光的只有紫光,故选D。

5.

某同学用打气筒为体积为2.0L的排球充气,充气前排球呈球形,内部压强与外界大气压相等,均为1.0×105Pa。设在充气过程中,排球体积和内外气体温度不变,气筒容积为0.05L,要使球内气体压强达到1.5×105Pa,应至少打气多少次______A.20次B.30次C.40次D.60次正确答案:A[解析]设至少打气n次,则根据玻意耳定律可知:pV=p0V+np0V0,即,代入数据可得n=20次。

6.

我国第四代反应堆——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研究已获重要突破。该反应堆以钍为核燃料,钍俘获一个中子后经过若干次B衰变转化成铀;铀的一种典型裂变产物是钡和氪,同时释放巨大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钍核Th有90个中子,142个质子

B.铀核裂变的核反应方程为

C.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与核内部自身因素无关,由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决定

D.重核分裂成中等大小的核,核子的比结合能减小正确答案:B[解析]钍核质子数为90,中子数等于质量数减去质子数,即为232-90=142,A错误;B中的核反应方程式是铀233核裂变的反应方程式,B正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自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都没有关系,C错误;中等大小的核最稳定,它们的比结合能最大,如果把较重的核分裂成中等大小的核或者把较小的核合并成中等大小的核,核子的比结合能都会增加,都会有能量释放,D错误。

7.

如图所示,台秤上有一装有水的烧杯,总质量为M,杯内有一轻质弹簧,弹簧上静置一个铁球(铁球与弹簧、弹簧与杯底均不拴接,不计水对铁球的阻力),已知铁球的质量为m,此时弹簧受到的压力为F0,当把弹簧撤去的一瞬间(不计这一瞬间水的扰动对铁球的影响,且不计弹簧重力),台秤的示数F和铁球的加速度分别为______

A.F=(M+n)ga=g

B.F=(M+m)g-F0a=g

C.

D.正确答案:D[解析]未撤去弹簧时,对铁球进行受力分析,铁球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弹簧对铁球竖直向上的弹力以及水对铁球竖直向上的浮力,铁球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共点力的平衡可得mg=F0+F浮。当撤去弹簧的一瞬间,弹力消失,铁球只受浮力和重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F浮=ma,可得。根据牛顿第三定律,铁球对水有一个竖直向下的力F',大小F'=F浮。对水和烧杯整体进行受力分析,整体受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台秤对烧杯的支持力F,以及竖直向下的力F',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有F=Mg+F'=Mg+mg-F0。综上可知D正确。

8.

在匀强磁场中,ab、cd两根导体棒沿两根导轨分别以速度v1、v2滑动,如图所示。下列情况中,能使电容器获得最多电荷量且左边极板带正电的是______

A.v1=v2,方向都向右B.v1=v2,方向都向左C.v1>v2,v1向右,v2向左D.v1>v2,v1向左,v2向右正确答案:C[解析]当ab棒和cd棒分别向右和向左运动时,两棒均相当于电源,且串联,电路中有最大电动势,对应最大的顺时针方向电流,电阻上有最高电压,所以电容器上有最多电荷量,左极板带正电,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情形下,电路中均无电流,电容器不带电;选项D情形下,左极板带负电,所以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切实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结合实例说明在教学资源不足时如何充分利用手边的资源开发课程资源。正确答案:应对课程资源不足,应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下功夫,例如,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比如教科书、同步练习册、投影、实验仪器等等。同时很多课程资源来源于生活和学生的身边,比如矿泉水瓶、塑料袋、盐、鸡蛋、学生的学具等等,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资源,不仅能应对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还能够很好地诠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自制教具也是应对教学资源不足的良好方法,教师不仅可以自己制作,同时也可以发动学生动手制作,比如自制弹簧测力计、自制滑动变阻器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使学过的物理知识得以应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信息时代下,需要扩展思路,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如电视科教频道的节目、互联网、科技馆、工厂、博物馆等。

2.

初中物理“光现象”中关于光的反射定律,学生对反射光线为什么必须说在前;对欧姆定律中“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电流与电阻成反比”总是回答成“电压与电流成正比,电阻与电流成反比”。对待学生这种弄不清逻辑关系的现象,谈谈你应该如何进行指导。正确答案:要让学生明白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谁先出现,然后明白谁遵循谁,以谁为依据,没有入射光线就没有反射光线;了解电压、电流、电阻的关系,知道谁先在导体中出现,明白是谁影响谁,就能掌握其逻辑关系。也可以采取“类比法”来理解,如:先有父母,然后有子女。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50分)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下面是某位同学对一道习题的解答。

题目:工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在10s内将240N的物体匀速提升2m,已知工人的拉力为100N,不计绳重和摩擦。求:

(1)拉力做功的功率。

(2)如果用此滑轮组匀速提升300N的重物,拉力应为多大?

解:(1)拉力所做的功W=F1s=100N×2m=200J

拉力的功率

(2)当工人匀速提升300N的重物时,有

问题:1.

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的知识点及其要点。正确答案:知识点:滑轮组的特点和对功率的理解。

2.

指出该同学解题步骤中出现的错误,并分析出错原因。正确答案:该生的错误在于没有正确掌握绳子移动的距离和重物上升的距离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计算拉力问题时没有考虑动滑轮的重力作用,只考虑了重物的重力作用。可能出错的原因是对动滑轮和定滑轮作用原理没有搞清楚,有些地方只是记住了定理,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思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正确答案:教师:这道题第一问让我们求拉力的功率,可以直接用功率的公式来计算,那么要求出拉力所做的功,怎么求呢?

生:求出拉力作用的距离,用W=Fs就可以求出。

师:很好,我们只知道重物上升的距离,这和拉力移动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我们先看一下这个滑轮组,和动滑轮相连的绳子的段数是几段?

生:3段。

师:那么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重物移动距离的多少倍?

生:3倍。拉力移动的距离应该是6米。

师:第二个问题,在滑轮组中拉力和物重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生:吊起动滑轮的段数有几段,拉力的大小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师:那么物重包括动滑轮的重力吗?

生:当动滑轮的重力不计时,不用考虑动滑轮的重力。

师:这道题中没有说动滑轮的重力不计,所以我们在计算拉力时要考虑动滑轮的重力。所以首先就要求出动滑轮的重力大小。

生:嗯,利用已知条件就可以求出动滑轮的重力。

案例初中物理“杠杆”的一段课堂教学实录如下:

师:杠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工具,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对杠杆有所认识并加以利用。大家来看这幅图片,图片中古埃及人民就在利用杠杆来搬运石块。大家说为什么他们要利用杠杆来搬运石块,而不是用手去搬运呢?用杠杆有什么好处啊?

生:省力。

师:对,杠杆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如大家经常玩的跷跷板。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杠杆。

(教师板书:一、认识杠杆)

(投影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杠杆:杆秤、跷跷板、羊角锤、撬棒)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常见的杠杆,你们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同桌间讨论一下。

师:谁来说一下?

生一:都有一个固定点。

生二:都可以转动。

生三:杠杆都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生四:组成杠杆的材料都很硬。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杠杆实际就是一个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问题:4.

请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述。正确答案:该教学片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该教学片段反映出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有提问的环节,但是所提问题缺乏引导性,缺乏思考的价值,不符合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②教学内容处理不灵活,在课堂导入过程中,仅仅采用读课本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杠杆的概念。

③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且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

5.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的教学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等)。正确答案: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幅什么图?

生:古埃及的金字塔。

师: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它的建造多年来一直是个谜,其中,最主要的谜团是:古埃及人民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条件下,如何来搬运重达几吨甚至几十吨的石块呢?

(投影出古代埃及人民搬运石块的图片)

师:现在人们利用物理知识对它的建造进行了科学的猜测:聪明的古代埃及人民就是利用如图所示(投影)的装置把巨大的石块一步步地搬运到金字塔顶部的。以上只是人们的猜想,要解决问题光靠猜想行不行?

生:不行。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模拟一下那段历史,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怎么样?

生:好(兴高采烈地)。

(教师出示自制教具:一个省力杠杆、铅球、1000克重的钩码)

师:用铅球代表巨大的石块,用钩码的拉力来代表人的拉力,用这一装置代表如图所示装置,现在,用这一个小钩码能把沉重的铅球吊起,你相信吗?

生:相信(但也有个别学生微微摇头表示不信)。

师:好,那我们就用实验来说明问题吧,谁上来操作一下?

(一个学生上讲台演示,用钩码把铅球吊起,当学生吊起铅球时,教师指着这一装置问其他同学)

师:谁知道我们在物理上如何来称呼这类装置?

生:杠杆。

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杠杆。

师:日常生活中你见过或者使用过哪些杠杆?同桌间或前后位间互相交流一下。

师:谁起来说一下?

生一:杆秤、跷跷板。

生二:羊角锤、撬棒。

(教师再补充几个例子并板书出这几种杠杆的名称)

师:由此可见,杠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是我们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杠杆。

(教师板书:一、认识杠杆)

(投影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杠杆:杆秤、跷跷板、羊角锤、撬棒)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常见杠杆,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同桌间讨论一下。

师:谁来说一下?

生一:都有一个固定点。

生二:都可以转动。

生三:杠杆都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生四:组成杠杆的材料都很硬。

师:现在请同学们画出投影中这些实物的示意图。

师:同学们的示意图基本一样,唯独跷跷板的画法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把跷跷板的示意图画成一条直线?

生:可以。

师:现在,你认为杠杆还有别的共同特征吗?

生:都是一根硬棒。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具体,大家能不能根据杠杆的共同特征来定义一下杠杆呢?

生一: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师: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二:我认为应该是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杠杆实际就是一个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40分)初中物理某教科书“熔化和凝固”一节中的演示实验如下:

任务:1.

简述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正确答案: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

2.

根据上述材料,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正确答案:[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师: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生甲:应该不相同。

生乙: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才会变成液态。冰熔化成水不用很高的温度。

生丙:不管是在很高的温度下还是在不太高的温度下变成液体,是不是都需要给物质加热?

生丁: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

生戊:熔化过程中给物质加热,这时温度是不断上升,还是不变?

师:现在提出了固体熔化时温度怎样变化的问题,大家相互讨论,利用桌子上的仪器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先制定计划和方案。

[方案一]播放动画:海波的熔化

把装有一些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均匀、缓慢地加热,并搅拌。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

[方案二]把石蜡放在试管里,再把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石蜡均匀、缓慢地加热。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石蜡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

师:这两个方案都很好,且可行。我们可按照这两个方案来做实验。我们先看挂图。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学生看完后,宣布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海波和石蜡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结合自己的实验分析一个,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找出什么规律?

生甲:给海波加热,海波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上升到48℃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还在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却保持48℃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生乙:在给石蜡加热时,石蜡先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在整个熔化过程中,石蜡的温度不断上升。

生丙:从我们组对海波熔化实验现象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个现象表明,海波在一定温度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生丁:我们组对石蜡熔化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实验观察很仔细,每组同学都团结协作,讨论也很激烈。我很高兴,看来大家对学物理很感兴趣。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看图3.2-2和图3.2-3,方格纸上纵轴表示温度,温度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自己写上,根据你们的实验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学生画图,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根据你们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生甲:海波在熔化前温度升高,在熔化中温度不变,在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

生乙: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都在上升。

师:现在我们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相互讨论你们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看看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写出实验报告。

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从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我们还能总结出什么?

生甲: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

生乙: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

生丙: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生丁: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师:晶体除熔化时有一定温度,在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功”的内容要求为:“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材料二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人教版教科书一节,关于功的叙述如下:

功的计算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所做的功也就越多。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如果用F表示力,s表示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W表示功,则功的表达式为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距离的单位是米,则功的单位是牛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焦耳(joule),简称焦,符号是J。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已学过力等内容。

任务:3.

简述什么是功。正确答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同时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4.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功”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正确答案:“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的定义,会计算功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功并学会判断一个力是否做功和计算功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生活中物理无处不在,感受到物理的奥秘,加深对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功的定义与怎样计算功。

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认清功的定义,学会计算功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师:小华收拾碗筷、提水、买米,忙得满头大汗,身为物理教师的爸爸却说,从物理学角度他几乎没有做功。这是为什么?

生:老师,他很累应该做功了啊,怎样才算做功?

师: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它主要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例如:手推一辆自行车,手对车施加一个推力,并且使车向前运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推力对车做了功或人对车做了功。大家分析以下具体的例子。

师:起重机提起货物,在此过程中起重机有没有做功?

生:有。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起重机对货物施加一个向上的拉力,并且使货物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了功,即起重机对货物做了功。

师:马拉原木前进。在此过程中马有没有做功?

生:有。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马对原木在水平方向施加了一个向前的拉力,使原木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拉力时原木做了功,即马对原木做了功。

师:综上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生:两个特点:一是物体必须受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师: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

生:如重物下落、汽车发动机牵引拖车等等。

设计意图:引入功的概念,并使学生理解什么情况下才做功。

师: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师:起重机吊起重物后,重物静止在空中,此时拉力是否对重物做功?

生:没有,因为只有拉力而没有在拉力方向移动距离。

师:那重物重力是否做功,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重物此时没有在重力方向移动距离。

师:总结归纳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答:有力但没有运动距离。

师:起重机使重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重物做功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拉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而重物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因此不做功。

师:可见叉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生:有力,有距离,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运动距离。

师:我们学过牛顿第一定律,一个正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外力突然消失,那么它将会怎样?

生:做匀速直线运动。

师:靠什么做匀速直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