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15一、单项选择题1.
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中演示实验栏目安排的内容如图所示。该内容最适宜帮助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是______。
A.感应起电B.摩擦起电C.接触起电D.电荷凭空产生正确答案:B[解析]从实验可以看出,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这种起电方式叫作摩擦起电,故本题选B。
2.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可用来探测样品表面原子尺寸上的形貌。为了有效隔离外界振动对STM的扰动,在圆底盘周边沿其径向对称地安装若干对紫铜薄板,并施加磁场来快速衰减其微小振动。如图所示,无扰动时,按下列四种方案对紫铜薄板施加恒磁场,出现扰动后,对于紫铜薄板上下及左右振动的衰减最有效的方案是______。
A.
B.
C.
D.正确答案:A[解析]当加恒定磁场后,当紫铜薄板上下及左右振动时,导致穿过板的磁通量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磁场进而阻碍板的运动,因此只有A项穿过板的磁通量变化,故本题选A。
3.
电子的质量为me,一对正、负电子以一定的速度相碰湮灭后放出一对光子,c为光速,h为普朗克常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这对光子的总能量等于2mec2
B.这对光子的总能量大于2mec2
C.光子的波长等于
D.光子的波长大于正确答案:B[解析]由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电子还具有一定的动能,故总能量大于2mec2,即,则光子的波长。
4.
两根相距为l的平行直导轨ab、cd,bd间连有一固定电阻R,导轨电阻可忽略不计。MN为放在导轨ab和cd上的一长度也为l的导体杆,与ab垂直,其电阻为R。整个装置处于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导轨所在平面(指向图中纸面内),现使MN沿导轨方向以速度v向右匀速运动,用U表示MN两端电压,则______。
A.,固定电阻R的电流方向由b到d
B.,固定电阻R的电流方向由d到b
C.,固定电阻R的电流方向由b到d
D.,固定电阻R的电流方向由d到b正确答案:C[解析]当MN运动时,相当于电源,其两端的电压是外电路的电压即路端电压。MN运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Blv,则路端电压。由右手定则可知电流方向由N到M,则流过电阻的电流方向由b到d,故本题选C。
5.
某音响电路的简化电路图如图所示,输入信号既有高频成分,也有低频成分,则______。
A.电感L1的作用是通高频B.电容C2的作用是通低频C.扬声器甲用于输出高频成分D.扬声器乙用于输出高频成分正确答案:D[解析]根据电容器的特性(通交隔直,通高阻低)以及电感线圈的特性(通直阻交,通低阻高)来分析。电感L1的作用是通低频,阻高频,A项错误。电容C2的作用是通高频,阻低频,B项错误。电感L1的作用是通低频,阻高频,而电容C1的作用是通高频,阻低频,所以低频部分通过扬声器甲,C项错误。电感L1的作用是通低频,阻高频,所以扬声器乙用于输出高频成分,D项正确。
6.
如图所示,在“嫦娥”探月工程中,设月球半径为R,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0。飞船在半径为4R的圆形轨道Ⅰ上运动,到达轨道的A点时点火变轨进入椭圆轨道Ⅱ,到达轨道的近月点B时,再次点火进入近月轨道Ⅲ绕月做圆周运动,则______。
①飞船在轨道Ⅲ的运行速率大于
②飞船在轨道Ⅰ上运行速率小于在轨道Ⅱ上B处的速率
③飞船在轨道Ⅰ上的重力加速度小于在轨道Ⅱ上B处重力加速度
④飞船在轨道Ⅰ、轨道Ⅲ上运行的周期之比有TⅠ:TⅢ=4:1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正确答案:B[解析]设月球与飞船质量分别为M、m,飞船绕月运动速度为v,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又因为GM=g0R2,解得:,①错误。由得,r越小v越大,,r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小,②③正确;周期,飞船在轨道Ⅰ、轨道Ⅲ上运行的周期之比为8:1,④错误。故本题选B。
7.
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变化到状态B的过程中,它对外界做功为W,外界向它传递的热量为Q。此过程中W与Q满足的关系是______。
A.Q=WB.Q>WC.Q<WD.Q与W无关正确答案:A[解析]由图线可知,从A到B的过程中,气体的温度不变,故气体分子平均动能不变,内能不变;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ΔE=-W+Q,因为ΔE=0,则Q=W。
8.
如图所示,虚线a、b、c、d表示匀强电场中的4个等势面,两个带电粒子M、N(重力忽略不计)以平行于等势面的初速度射入电场,运动轨迹分别如图中MPN和NQM所示。已知M是带正电的带电粒子,则______。
A.N一定也带正电B.a的电势低于b的电势C.带电粒子N的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大D.带电粒子M的动能增大,电势能减小正确答案:D[解析]电场线和等势线垂直,所以电场沿水平方向,从正电荷M的轨迹MPN可知,电场力水平向右,故电场的方向水平向右;电荷N受电场力方向指向其轨迹内侧,故受电场力水平向左,所以N带负电,A项错误。电场线水平向右,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所以a点的电势高于b点的电势,B项错误。电场力对N粒子做正功,其电势能减小,动能增加,C项错误。电场力对M粒子也做正功,其电势能减小,动能增加,D项正确。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倡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结合实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答案: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探究中进行物理规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能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物理规律去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物理问题。
例如,欧姆定律要求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得到欧姆定律的结论并不是教学的唯一目的,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得出欧姆定律的关键。应该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
2.
请举例说明,如何对“知识与技能”课程目标进行评价。正确答案:(1)物理知识评价:对于知识,应着重评价学生是否能理解物理学概念、原理和规律并应用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否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能否了解物理学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例如,在“内容要求”第3.4.3条中对串、并联电路的要求是“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2)物理技能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如能否正确使用本标准要求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否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等。结合学生做实验的过程进行,如在“内容要求”第3.4.4条中,要求学生“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第3.4.2条中,要求“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样,可以结合“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观察学生能否正确选择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是否会正确连接电流表和电压表,是否会正确读数等,来综合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本标准的要求——“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50分)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
某教师为了检验学生对欧姆定律的掌握情况布置了若干习题,下面是某同学对于其中一题的解答过程:
题目:两只电阻,一个标有“10Ω,1A”另一个标有“15Ω,0.6A”把它们串联在电路,允许接入最大电压是多少?
解:由欧姆定律可以得到:
通过第一个的最大电压为:U1=I1R1=10V
通过第二个的最大电压为:U2=I2R2=9V
所以整个电路通过的最大电压是:
U=U1+U2=19V。
问题:1.
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的知识点及其要点。正确答案:知识点: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2.
指出学生解答过程中的错误,分析错误可能产生的原因,并给出正确的解法。正确答案:错误之处:学生把两个电阻承受的最大电压相加。
错误原因:没有考虑到两个电阻串联接入电路时,通过它们的电流是相同的,即通过该电路的最大电流是相同的,电流为0.6A。若超过该数值则第二个电阻烧坏,也就是说第一只电阻达不到最大电压。
正确解法:
两个电阻串联到电路中,通过它们的电流是相同的,所以通过两个电阻的最大电流不能超过0.6A,
即U=I2R1+I2R2=15V
所以通过的最大电压为15V。
3.
给出一个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正确答案:教学思路:
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全盘否定,应该设计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意识到错误,改正错误。如教师可以这样设置疑问:
两个电阻是怎样连接的?能否画出电路图?
串联电路有什么特点?并联电路有什么特点?
在这个串联电路中能否让第一个电阻通过的电流为1A,第二个为0.6A?通过这个电路的最大电流是多少?
案例:
下面是某位教师在讲授“大气压强的存在”的教学片段。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那么气体内部有压强吗?我们来看一些实验现象。将硬纸片放在装满水的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让学生猜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师:将燃着的棉花放入广口瓶中,这时会发现塞在瓶口的鸡蛋怎么样了?
生:鸡蛋被迅速地吞入瓶中。
师:硬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鸡蛋怎么会掉进瓶子里?
生:外界气体给了它力的作用。
师:对,是大气压的作用,对比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大气压的产生是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也有压强的。
师:那么大家再重新解释一下刚才做的那两个实验现象吧。
生:是因为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也会对硬纸片和鸡蛋有大气压力的作用。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
生:用吸管喝饮料。
问题:4.
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正确答案:该教师基本上通过实验结合分析讲解,学生很好地认识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内容丰富。但是该教师对思维过程的关注明显不够,错误地认为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就可以发展思维水平。教师应该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主动地去思考,让学生学会学习。
5.
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学习。正确答案:教师:出示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将空杯置于管的正下方,然后向管内倒水,可看到水从管底流出。左手拿管,并且用食指紧紧堵住玻璃管的下端,仍然向管内注水至满。为什么水不会从下面流出?
学生:因为玻璃管底被手指堵住了。
教师:由于玻璃管的底部被手指堵住,所以手指对管内的水产生向上的压强,支撑住了水柱。若此时将玻璃管倒拿,使其开口端朝下,水会不会流出?
学生纷纷猜测,形成悬念。
教师:左手拿管不变,同时用右手中指抵住玻璃管的上口,然后将管倒置(倒置过程中,手指不要松开)。
学生:水柱并没有流出来!
教师:咦,为什么水没有流出来呢?难道管里的水突然没有了重力吗?
学生同时产生了想获知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
教师:虽然我们看不见管口有物堵住它,但管口附近是不是任何物体都没有呢?
学生:有空气存在。
教师:在管口四周存在着我们看不见的大量空气,这些气体起到了手指的作用,堵住了管口,使管内的水竟然无可奈何地待在里面。这说明了这些大气对管底的水面有向上的压强,支撑着水柱。因为现在管内的水只有下面受到了大气压强的支撑作用,所以很难流出;但如果同时有大气作用在管的水上面,那么上、下作用的气压相互抵消,水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来。
教师:松开左手食指,水应声落下。大气压强确实存在,液体在各个方向上存在压强,气体是否也一样呢?
学生:用实验探究大气压强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
①向上。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挡住,倒立玻璃杯,纸片不脱落。说明向上有大气压。
②向下。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塞住刚烧过酒精棉球的广口瓶口,很快鸡蛋就被压进广口瓶中,说明向下有大气压。
③猜想向左、向右是否也有大气压,如何证实?
四、教学设计题(本题共40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下图是初中物理某教科书“分子热运动”一节中的内容。
任务:1.
抽掉玻璃板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正确答案:抽掉玻璃板后,可看到两种气体逐渐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
这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2.
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正确答案:师:现在我们来看一段实验演示视频。(视频内容为气体扩散实验,老师在适当的时候暂停视频并进行讲解)
师:大家看到两个瓶子,一个是里边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的瓶子,另一个是充满空气的空瓶子。现在我们要把这个空瓶子倒扣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的瓶子上,两个瓶口相对,中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
师:二氧化氮的密度大还是空气的密度大?
生:二氧化氮的密度大。
师:如果抽掉玻璃板,会发生什么变化?
(大家的说法不一)
生1:和现在一样。
生2:上边瓶子颜色会变深。
师:好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视频。
(视频演示在玻璃板被抽掉之后,两个瓶子的颜色变化)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上边的瓶子颜色变深了,下边的瓶子颜色变浅了。
师:可以说,两个瓶子颜色变得均匀了。这说明了什么?
生:两个瓶子的气体混合在了一起。
师:非常好!我们知道,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它怎么能跑到上边的瓶子里去呢?难道是被空气“挤到”上边去了?
(学生都笑了)
师:其实,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分子扩散现象。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内容标准为:“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材料二初中物理某教科书“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节中的部分内容如下: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任务:3.
举例说明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生产或生活中的应用。正确答案:潜水艇的上浮、下沉、悬浮过程就是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实现的,潜水艇浸没在水中时,体积是不变的,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当F浮=G时,潜水艇悬浮,可以停留在任何深度。
当把压缩空气压入潜水艇的压力舱将海水排出时,潜水艇自重G减小,F浮>G时,潜水艇上浮。
当打开压力舱的阀门,让海水进入压力舱内,潜水艇自重G增大,F浮<G时,潜水艇下沉。
4.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物体的沉浮条件”的完整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等)。正确答案: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能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和生活实际现象。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物体上浮、下沉、悬浮的过程,学生具有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学生具有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并体会了物理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方法
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潜水艇潜入水下进行军事侦察过程。师:潜水艇是通过什么方法实现上浮和下沉的呢?学生观察思考学生思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新课教学师:同学们分析潜水艇在水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师:(启发)生1回答非常正确。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潜水艇潜入水中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师:(追问)是的,那么潜水艇浸没状态所受浮力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师:生3的分析非常正确。那么大家猜想一下,潜水艇是如何实现上浮和下沉的呢?师:生4观察得非常细致,分析也非常严谨。潜水艇就是靠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和下沉的。那么大家思考,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物体会上浮或下沉?具备什么条件物体会悬浮在液体中?师:同学们,生5的猜想是非常有道理的,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一下,大家看各组桌面上的物品,装有水的杯子、有盖的塑料小瓶子、细沙、小勺。大家尝试着看如何用这些仪器验证生5的猜想。(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师:大家说一下,你们是如何验证物体的浮沉条件呢?师:老师刚才巡视中,看到大家都采用了生6小组的实验验证方法。大家操作过程都非常正确。在这里老师请大家注意:我们研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前提是:物体必须处于“浸没”状态;其二,物体的上浮和下沉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全球农业张力计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便携式激光测风雷达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军用聚脲防护涂料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室温固化环氧胶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战术靶标系统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硅矿开采合同书
- 股票期权协议书合同协议
- 个人房屋买卖合同协议书模板
- 铁矿设备买卖合同
- 2025隧道施工合同
- 中职安全管理方案
- 百词斩托福词汇excel版本
- 高考写作指导常见议论文论证方法知识梳理与举例解析课件27张
- (完整word版)高中英语3500词汇表
- 玻璃反应釜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 高中英语新课标词汇表(附词组)
- 2023年心理咨询师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考试题库附完整答案【有一套】
- 证券公司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中金公司
- 一级建造师继续教育最全题库及答案(新)
- 2022年高考湖南卷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
- GB/T 20909-2007钢门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