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地理高考复习试卷及答案指导_第1页
2024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地理高考复习试卷及答案指导_第2页
2024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地理高考复习试卷及答案指导_第3页
2024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地理高考复习试卷及答案指导_第4页
2024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地理高考复习试卷及答案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地理高考复习试卷及答案指导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有关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纬线长度相等B.所有经线长度相等C.经线指示东西方向D.纬线指示南北方向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的理解。选项A,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小,到南、北两极缩小为点,故A错误。选项B,所有经线都呈半圆状且长度相等,故B正确。选项C,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故C错误。选项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故D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2、关于地球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B.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周期都是一天C.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D.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答案:A、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影响。选项A,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确实都是自西向东,这是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之一,故A正确。选项B,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而非一天,而地球自转的周期才是一天,故B错误。选项C,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且这个倾斜的空间指向(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公转过程中是保持不变的,这是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也是造成四季更替和极昼极夜现象的原因之一,故C正确。选项D,地球自转主要产生的是昼夜更替现象,而非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主要是由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共同造成的,故D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C。3、下列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东向西B.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都是一天C.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D.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更替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选项A,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而不是自东向西,故A错误。选项B,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而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故B错误。选项C,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故C错误。选项D,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更替,这是由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导致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从而产生了四季的更替,故D正确。4、下列有关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耕地多为旱地B.南方地区气候湿润,耕地多为水田,全部位于季风区C.青藏地区以高寒为主要特征,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D.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多在400毫米以上答案:A、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选项A,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较少,耕地多为旱地,故A正确。选项B,南方地区气候湿润,耕地多为水田,但并非全部位于季风区,如青藏高原地区虽然属于南方地区,但属于非季风区,故B错误。选项C,青藏地区以高寒为主要特征,海拔高,气温低,农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如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故C正确。选项D,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多在400毫米以下,且由东向西逐渐减少,故D错误。5、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B.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C.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D.地球自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且其空间指向保持不变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选项A,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为24小时,是昼夜更替的周期,故A错误。选项B,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造成的,与地球自转无关,故B错误。选项C,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故C错误。选项D,地球自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且其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这是地球自转的重要特点,故D正确。6、我国某城市测得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33°,该城市位于()A.23°NB.43°NC.53°ND.63°N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此时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差(当地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之间的差值),我们可以设该城市的纬度为X°N。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得到:33°=90°-(X°-23°26′),解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得到X=43°34′N,由于选项中只有B选项(43°N)与计算结果相近,因此选择B选项。注意,这里我们进行了适当的四舍五入,因为选项中的纬度都是整数。7、下列关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年降水量多在800mm以上B.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C.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气候干旱D.青藏地区以高山高原气候为主,夏季凉爽,冬季温暖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气候特点。选项A,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但年降水量多在400~800mm之间,而非800mm以上,故A错误。选项B,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其特点确实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但描述不够准确,因为南方地区还包括热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与亚热带季风气候有所不同,但考虑到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四大地理区域的气候特点,且B选项描述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故B正确,但非最佳答案。选项C,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这是西北地区气候的显著特点,故C正确。选项D,青藏地区以高山高原气候为主,其特点应为夏季凉爽,但冬季并非温暖,而是寒冷,因为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故D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8、关于我国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一大河B.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第二长河C.珠江是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D.黑龙江是我国结冰期最长的河流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我国河流的特点。选项A,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这是基于其流域面积、水量和长度等因素的综合评价,但长江并非世界第一大河,按长度计算,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故A错误。选项B,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这是正确的,但黄河并非世界第二长河,按长度计算,亚马孙河、尼罗河和长江都排在黄河之前,故B错误。选项C,珠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降水丰富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因此珠江的汛期较长,是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故C正确。选项D,黑龙江虽然是我国北方的一条重要河流,且冬季有结冰期,但我国结冰期最长的河流实际上是位于更北方的额尔齐斯河,而非黑龙江,故D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9、关于河流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河流地貌只由侵蚀作用形成B.河流地貌只由堆积作用形成C.河流地貌是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以其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泥沙对河床发生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各种地貌D.河流地貌只有平原和山地两种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河流地貌的成因。选项A,河流地貌不仅由侵蚀作用形成,还包括搬运和堆积作用,故A错误。选项B,河流地貌并非只由堆积作用形成,侵蚀作用也是其重要成因之一,故B错误。选项C,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以其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泥沙对河床发生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这些作用共同形成了各种河流地貌,故C正确。选项D,河流地貌多种多样,包括平原、山地、河谷、冲积扇等多种形态,而不仅仅是平原和山地两种,故D错误。10、关于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河流侵蚀地貌都是河流上游的地貌B.河流堆积地貌都是河流下游的地貌C.河流地貌都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D.河流地貌由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河流地貌的成因及特点。选项A,河流侵蚀地貌不仅存在于河流上游,也可能在中游或下游出现,如河流的溯源侵蚀就可能在上游或中游发生,故A错误。选项B,河流堆积地貌并非都出现在河流下游,如在河流出山口处,由于流速减慢,也可能形成堆积地貌,即冲积扇,故B错误。选项C,河流地貌主要是由外力作用,特别是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故C正确。选项D,虽然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有重要影响,但河流地貌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故D错误。11、下列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活动影响的说法,不合理的是()A.全球变暖使蒸发增加,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可能被淹没B.气候变化会改变农业生产的结构、布局和稳定性C.气候变化增加了降水的不确定性,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全球变暖使各地蒸发旺盛,降水量一定增加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选项A,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进而使蒸发增加,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面临被淹没的风险,这是全球变暖的直接影响之一,A正确。选项B,气候变化会改变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如温度、降水等,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的结构、布局和稳定性,B正确。选项C,气候变化增加了降水的不确定性,使得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变得更加困难,C正确。选项D,全球变暖虽然会使部分地区蒸发旺盛,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地区的降水量都会增加。实际上,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降水分布不均,某些地区可能出现干旱,D错误。12、下列关于人口迁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B.自然环境的变化有时会引起人口迁移C.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没有影响D.政治、文化因素对人口迁移没有影响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人口迁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选项A,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它并不是决定因素。在多数情况下,社会经济因素往往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A错误。选项B,自然环境的变化,如气候、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改变,有时会引起人口迁移。例如,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人们迁移到更安全、更适合生存的地区,B正确。选项C,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显著的影响。人们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更优越的生活环境等经济因素,往往会发生迁移,C错误。选项D,政治、文化因素同样对人口迁移有重要影响。政治变革、政策调整、战争冲突以及文化差异等都可能引发人口迁移,D错误。13、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公转轨道是正圆形B.地球公转周期是1恒星年C.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D.地球公转速度在远日点最快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A错误;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个恒星年,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B正确;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的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C错误;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1月初)最快,在远日点(7月初)最慢,D错误。故选B。14、地球上最大的纬线圈是()A.北极圈B.赤道C.南回归线D.南北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纬线圈的特点。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小,到南、北两极缩小为点,B正确。北极圈、南回归线都是纬线圈,但都不是最大的纬线圈,A、C错误。南北极是点,不是纬线圈,D错误。故选B。15、下列关于我国主要山脉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中,最西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B.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小兴安岭等C.喜马拉雅山脉是弧形山脉,位于我国与尼泊尔交界处D.昆仑山-秦岭走向是东西走向,是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中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地理位置。选项A,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中,最西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但实际上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中最东的一列,而最西的一列是长白山-武夷山,因此A错误。选项B,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等,但小兴安岭是东北-西南走向,不属于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所以B错误。选项C,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最高大的弧形山脉,主体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这个叙述是正确的,因此C正确。选项D,昆仑山-秦岭的走向确实是东西走向,但它是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而不是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故D错误。16、我国西部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地形区是()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云贵高原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的是中国地形区的特点及别称。选项A,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因此A正确。选项B,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地势平坦开阔,一望无际,这个地形区并没有“世界屋脊”的别称,所以B错误。选项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长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同样没有“世界屋脊”的别称,故C错误。选项D,云贵高原地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错落其中,这个地形区也没有被称为“世界屋脊”,因此D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背景材料: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等问题日益凸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6分)解释全球变暖的原因。请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问题2(4分)列举全球变暖导致的两个主要影响,并简要说明其原理。问题3(5分)面对全球变暖的问题,请提出至少三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并简要说明实施这些方案可能带来的正面影响。参考答案与解析:问题1(6分)自然因素(2分):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释放的气体等。例如,太阳活动周期变化会导致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能量有所增减;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火山灰和二氧化硫等气体,这些气体会在大气中形成遮蔽效应,影响地球表面温度。人为因素(4分):主要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森林砍伐等。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活动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这些气体会在大气中形成类似温室的效应,使得地球表面的热量难以散失,从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此外,森林被大量砍伐减少了地球上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植物量,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效应。问题2(4分)极端气候事件增多(2分):全球变暖导致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进而增加了暴雨、洪水等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概率。同时,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也变得更加频繁。海平面上升(2分):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冰盖融化和海水热膨胀,进而引起海平面逐渐上升。这不仅威胁到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还可能使一些低洼地区遭受淹没的风险。问题3(5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分):通过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1分):植树造林、恢复湿地等措施可以增加碳汇,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等方式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推广绿色生活方式(2分):鼓励公众采用低碳生活方式,比如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等,以此减少个人碳足迹。正面影响:上述措施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二题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河套平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流,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了“几”字形,被称为“河套”。河套平原自古以来就有“塞上江南”的美称,是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重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材料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河套平原地区用水量剧增,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河套平原的湖泊出现干涸、萎缩的现象,生态环境恶化。(1)分析河套平原成为“塞上江南”的主要原因。(2)简述河套平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改善措施。答案:(1)河套平原成为“塞上江南”的主要原因包括:该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引黄河水灌溉),气候干旱但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该地区历史悠久,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河套平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用水量剧增,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湖泊干涸、萎缩;二是农业灌溉过程中水资源浪费严重,且灌溉后土壤盐碱化加剧。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农业,如滴灌、喷灌等;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合理调配水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如植树造林、退耕还草等。解析:(1)河套平原之所以能够成为“塞上江南”,主要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首先,该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次,灌溉水源充足,得益于黄河的流经,使得该地区能够引黄河水进行灌溉,满足了农作物生长的水分需求。再者,该地区虽然气候干旱,但降水季节分配较为均匀,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此外,河套平原历史悠久,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河套平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用水量剧增,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湖泊干涸、萎缩,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另一方面,农业灌溉过程中水资源浪费严重,且灌溉后土壤盐碱化加剧,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要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其次,要发展节水农业,如滴灌、喷灌等灌溉方式,减少灌溉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同时,还需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合理调配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后,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如植树造林、退耕还草等,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