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33-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②③④组成的B.②中含激素、乳酸、消化酶、CO2等物质C.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D.若组织细胞是肺泡细胞,呼吸急促时,左侧的CO2含量高于右侧【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表示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表示淋巴,②表示血浆,③表示组织液,④表示细胞内液,其中①淋巴、②血浆、③组织液共同构成内环境。【详解】A、由分析可知,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A错误;B、②血浆中含激素、乳酸、CO2等物质,但消化酶存在于消化道中,属于机体的外环境,B错误;C、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血浆→③组织液→④细胞内液,C正确;D、若组织细胞是肺泡细胞,呼吸急促时,由于左侧是血液流入的方向,所以左侧的CO2含量低于右侧,D错误。故选C。2.下列关于神经元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一旦释放就必需在体液中持续发挥作用B.神经递质和全部激素一样都只在细胞外发挥作用C.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同时也可能接受神经递质的作用D.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答案】C【解析】【详解】A、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经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而发挥作用,发挥作用后马上被灭活,A项错误;B、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而激素的受体有的在细胞膜表面,有的在细胞内,B项错误;C、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每个分支末端膨大而成突触小体,突触前膜为突触小体膜的一部分,而该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膜可构成另一个突触的突触后膜,所以同一神经元在释放神经递质的同时也可能接受神经递质的作用,C项正确;D、神经元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因此,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肯定的流淌性,D项错误。故选C。【点睛】兴奋传递的过程(3)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缘由是神经递质贮存于突触前神经元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3.下图是某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模式图。①、②分别表示连接的电位计,a、b分别表示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给甲肯定的刺激,产生的兴奋可传至乙,引起反射B.兴奋传至Ⅰ时,在Ⅰ处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刺激b点,电位计①、②都有波动,说明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反射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Ⅰ、Ⅱ之间的间隙不消耗ATP【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依据神经节的位置可推断甲表示效应器,乙表示感受器。Ⅰ表示突触前膜,Ⅱ表示突触后膜。【详解】A、图中甲为效应器,刺激甲,兴奋不能传递到感受器乙,不能引起反射,A错误;B、兴奋传至Ⅰ时,在Ⅰ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兴奋传至Ⅱ时,在Ⅱ处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错误;C、由于缺少比照组,刺激b点,电位计①、②都有波动,不能说明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双向的,C错误;D、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I、Ⅱ之间的间隙属于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D正确。故选D。4.科学家发觉,当神经元兴奋时神经细胞上的Ca2+通道开放,Ca2+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内Ca2+浓度上升。囊泡上的突触结合蛋白是游离Ca2+的受体,Ca2+和突触结合蛋白结合后,使囊泡融合蛋白与突触前膜上某种物质结合形成稳定的结构,这样囊泡和突触前膜融合,使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过程主要由①供应能B.Ca2+进入细胞内有利于囊泡结合蛋白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释放神经递质C.②兴奋时,膜外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并将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D.若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被抑制,刺激突触前神经元,会使③的膜电位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1、分析题图:图中①为线粒体、②为突触前膜、③为突触后膜。

2、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详解】A、乙酰胆碱释放出突触前膜,为胞吐过程,须要①线粒体供应能量,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过程不须要①线粒体供应能量,A错误;B、Ca2+进入细胞内有利于囊泡结合蛋白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释放神经递质,B正确;C、②突触前膜兴奋时,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并将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C错误;D、若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被抑制,刺激突触前神经元,不会有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不会使③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突触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获得信息的实力,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学问解决相关问题的实力,难度不大。5.下列有关血糖平衡调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饥饿状态下,胰岛B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加,分泌的激素使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的速度加快B.血糖浓度过高时,葡萄糖会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过低时,肝糖原和肌糖原会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从而维持血糖的平衡C.胰岛B细胞的细胞膜上含有胰高血糖素受体,也含有葡萄糖受体D.血糖平衡的调整与多种激素有关,神经系统不参加血糖平衡的调整【答案】C【解析】【分析】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上升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详解】A、饥饿状态下,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加,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使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的速度加快,A错误;B、血糖浓度过高时,葡萄糖会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过低时,肝糖原会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从而维持血糖的平衡,而肌糖原不能分解,B错误;C、胰岛B细胞的细胞膜上含有胰高血糖素受体,也含有葡萄糖受体,C正确;D、血糖平衡的调整方式是神经-体液调整,D错误。故选C。6.英国冒险家贝尔·格里尔斯(BearGrylls)主持写实电视节目《荒野求生》,模拟探险家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为脱离险境,设法找寻回到文明社会的路径,在前进的道路上他沿绳滑落深谷、甚至徒手攀爬峭壁等,下列有关人体改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在恐惊惊慌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素增多,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B.人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休息,其体内抗利尿激素削减,胰高血糖素增多C.人体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D.人在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产热量增加【答案】B【解析】【分析】1、人体的水平衡调整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汲取增加→尿量削减。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2、与血糖调整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上升。【详解】A、人在恐惊惊慌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素增多,作用于心脏,促进代谢,使心率加快,A正确;B、因长时间不吃饭,所以血糖浓度下降,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以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因不喝水,所以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所以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错误;C、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其分泌物弥散进入组织液,随血液流到全身,进而运输给靶器官、靶细胞,C正确;D、人在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加,产热量增加,D正确。故选B。7.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面对病原体时,身体非特异性免疫启动的时间较特异性免疫早B.特异性的抗原分子和淋巴因子可向B细胞传递信息引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均具有识别抗原的作用D.脾脏、骨髓、扁桃体都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答案】C【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干脆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确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起先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确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加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病原体侵入机体时,先接触非特异性免疫相关结构,故非特异性免疫比特异性免疫启动的时间早,A正确;B、体液免疫过程中,特异性的抗原分子和淋巴因子可向B细胞传递信息,引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B正确;C、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D、脾脏、骨髓、扁桃体都是免疫器官,是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D正确。故选C。8.新冠肺炎是一种呼吸系统传染病,其病原体是“新冠病毒(COVID-19)。COVID-19由RNA、蛋白质外壳和包膜组成,包膜上有多种糖蛋白。在宿主细胞中,COVID-19利用RNA的自我复制完成增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OVID-19包膜上的糖蛋白与侵染宿主细胞有关B.COVID-19在宿主细胞中的增殖不须要逆转录酶C.免疫力强的感染者通过体液免疫就能彻底清除病毒D.疫区的人运用医用外科口罩可切断该病的传播途径【答案】C【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干脆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确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起先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确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加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COVID-19包膜上的糖蛋白有利于识别和侵染宿主细胞,A正确;B、通过题干信息可知,COVID-19在宿主细胞中的增殖不发生逆转录,故不须要逆转录酶,B正确;C、病毒营寄生生活,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体液中的抗体不能发挥作用,因此不行能彻底清除病毒,C错误;D、疫区的人运用医用外科口罩可切断该病的传播途径,D正确。故选C。9.探讨发觉,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质被誉为免疫系统的“刹车”。正常状况下,人体组织细胞表面的PD-Ll蛋白质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质结合后(如图1),可适当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从而防止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针对此发觉,科学家研发了治疗癌症的新药物PD-1抗体(如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机体对癌细胞发挥作用体现了免疫系统监控和清除功能B.肿瘤细胞PD-Ll的高水平表达不利于其免疫逃逸C.PD-1抗体与T细胞上的PD-1结合来阻断癌细胞结合,启动机体对癌细胞的免疫攻击D.新药物PD-1抗体的运用可能会导致患者患自身免疫病【答案】B【解析】【分析】依据题意:正常状况下,人体组织细胞表面的PD-Ll蛋白质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质结合后(如图1),可适当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从而防止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由图2可知,药物PD-1抗体作用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使得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质不能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从而使癌细胞失去“伪装”,使T细胞能重新识别癌细胞并增加其免疫实力。【详解】A、机体对癌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A正确;B、肿瘤细胞PD-Ll的高水平表达可与较多的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使T细胞的免疫功能被抑制,从而有利于癌细胞免疫逃逸,B错误;C、依据“人体组织细胞表面的PD-Ll蛋白质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质结合后,可适当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从而防止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可知,PD-1抗体与T细胞上的PD-1结合来阻断癌细胞结合,可启动机体对癌细胞的免疫攻击,C正确;D、新药物PD-1抗体的运用会使T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加,过强的免疫识别可能会导致患者患自身免疫病,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驾驭细胞免疫的详细过程,能依据题干和图示信息作出精确的推断。10.将一株正在生长的植物水平放入正在太空中飞行的航天飞机的暗室内,暗室朝向地心的侧开一个小孔,小孔旁边放一光源,如图1所示;图2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茎生长的作用状况;图3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顶芽和根部生长的作用状况。请推断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一段时间后,图1所示植物茎的生长方向是弯向光源B.若图1中茎的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p的范围是0<p<mC.图3中①表示的是根部,且①②都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D.若把图1装置放回地球,同时去掉光源,植物茎的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r的范围是0<r<m【答案】D【解析】【分析】太空飞行的航天飞机,失去重力作用,但植物生长可受到单侧光的影响,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

【详解】A、图1所示植物在失重的状态下,重力对生长素的分布没有影响,而单侧光仍能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匀称,使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少,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引起茎向着光源方向生长,A正确;B、若此时茎的背光侧的生长素的浓度为m,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少且生长慢于背光侧,因此其浓度范围应当大于0小于m,即0<p<m,B正确;C、由于根比芽对生长素敏感,因此图3中①表示的是根部,由曲线可看出①②都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D、若把图1的装置放回地球上,同时去掉光源,由于重力的影响,茎的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大于远地侧,且促进生长的效果大于远地侧,若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茎的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范围r是大于m小于2m,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设计较为奇妙,考查了植物的向光性生长的相关学问,提升了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实力,试题难度适中。1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整剂的叙述,正确的是()A.赤霉素能够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B.乙烯利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起促进作用C.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了IAA外,还有NAA(a-萘乙酸)、IBA(吲哚丁酸)D.植物的生长发育是通过多种激素的协同作用、共同调整实现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合成,对植物生长起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等;植物生长调整剂是指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整作用的化学物质。生长素类似物就是一种植物生长调整剂,植物生长调整剂在生产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用乙烯利催熟、用生长素类似物培育无籽果实等。【详解】A、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其对于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也有重要作用,A正确;B、乙烯利促果实成熟,但不促进果实生长,B错误;C、NAA(α-萘乙酸)、IBA(吲哚丁酸)是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不是植物自身合成的,C错误;D、植物的生长发育是通过多种激素的相互协作、共同调整实现的,其实质是调整某些基因的表达,而非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错误。故选A。12.科研人员以突变体作为试验材料,探讨植物激素的作用机制。经过大量探讨,他们探明白乙烯在番茄中的作用途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A.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可能会被抑制或丢失B.由图可知,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的功能,但不能调整酶T的活性C.R蛋白上乙烯结合位点相关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的纯合番茄,其果实成熟期可能会推迟D.酶T活性丢失的纯合突变体,在无乙烯的条件下可能会出现“有”乙烯生理反应【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整酶T活性两种功能,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可调整乙烯相应基因的表达,植株表现有乙烯生理反应。没有乙烯的条件下,酶T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植株表现无乙烯生理反应。【详解】A、由分析可知: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A正确;B、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B错误;C、若番茄R蛋白发生了基因突变,乙烯就不能发挥作用,则这种植株的果实成熟期会延迟,C正确;D、结合以上分析可知:酶T活性丢失的纯合突变体在无乙烯的条件下应当也出现有乙烯生理反应的表现型,D正确。故选B。1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肯定时期的数量,但仅据此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改变趋势B.年龄组成通过诞生率和死亡率干脆确定种群数量改变C.探讨海洋鱼类种群数量改变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D.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肯定方向,具有肯定规律,随时间改变的有序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诞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确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料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改变趋势。

2、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肯定方向、具有肯定规律、随时间而改变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详解】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肯定时期的数量,但仅据此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改变趋势,A正确;B、年龄组成通过诞生率和死亡率预料种群将来数量动态改变,B错误;C、探讨海洋鱼类的种群数量改变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从而不破坏种群,可持续发展,C正确;D、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肯定方向,具有肯定规律,随时间改变的有序过程,D正确。故选B。14.我国是一个蝗灾多发的国家,治蝗问题备受关注。某地区曾做过一项试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子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限制为探讨蝗虫种群数量改变规律,该试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箭头方向代表改变趋势,已标出如图所示①、②、③、④)、乙,图丙表示引入鸭子后处于稳定状态时的两个种群数量改变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图曲线可以反映鸭子和蝗虫间存在负反馈调整,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改变的干脆因素主要是诞生率和死亡率B.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1.03t只C.若仅从甲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蝗虫和鸭的K值的数据分别为N3和P3D.丙图H为害虫的种群数量改变,图甲中的①、②、③、④的种群数量改变分别与图丙中a、b、c、d依次对应【答案】C【解析】【分析】1、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的过程中的食物链是植物→蝗虫→鸭,鸭捕食蝗虫,种群数量减小,当鸭种群数量过大,蝗虫数量较少,蝗虫的食物足够,种内斗争减小,蝗虫种群数量会上升,鸭和蝗虫之间通过负反馈调整,可以使两个物种达到相对稳定,鸭将蝗虫限制在肯定的范围内,不影响水稻产量。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公式是Nt=N0λt,N0是种群起始数量,λ是今年种群数量是上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图曲线可以反映鸭子和蝗虫间存在负反馈调整,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改变的干脆因素主要是诞生率和死亡率,A正确;B、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1.03t只,B正确;C、由于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围绕K值波动,所以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蝗虫和鸭的K值分别为N2和P2,C错误;D、丙图H为害虫的种群数量改变,依据数量的增减趋势可知:图甲中的①、②、③、④的种群数量改变分别与图丙中a、b、c、d依次对应,D正确。故选C。15.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群落外貌宏伟壮美,不仅物种种类繁多,而且养分结构困难。某科研团队以其中的乔木作为探讨对象,开展了多个样地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的调查,其中胡桃楸(高达20余米)白桦(高达25米)红松(高达40米)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树种老年树成年树幼年树密度(株/公顷)占比(%)密度(株/公顷)占比(%)密度(株/公顷)占比(%)胡桃揪9492.1687.8400白桦13834.2412531.0214034.74红松604.2230721.57105674.21A.该生态系统中胡桃楸种群、白桦种群和红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属于衰退型、稳定型和增长型B.由于红松个体数量多、体积较大,所以红松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其种群密度为1423株/公顷C.在自然演替状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中的白桦树种群密度维持一段时间的稳定后,可能会出现下降趋势D.在长白山地区,针叶树所占比例随海拔增高而增多,阔叶树所占比例随海拔增高而削减,这说明群落垂直结构的形成与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改变、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详解】A、依据表格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中胡桃楸种群中的老年树比例较大、幼年树比例为0,故其年龄组成为衰退型,而白桦种群中的老年树、成年树和幼年树所占比例相当,故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红松种群中的老年树比例较小、幼年树比例较大,故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正确;B、由于红松个体数量多、体积较大,竞争阳光的实力更强,所以红松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其种群密度为1056+307+60=1423株/公顷,B正确;C、由于红松较高大,与白桦树竞争阳光的实力更强,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所以在自然演替状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中的白桦树种群密度维持一段时间的稳定后,可能会出现下降趋势,C正确;D、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分布不同,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故选D。1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营腐生生活的生物都是分解者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养分结构较为困难,其复原力稳定性较强【答案】A【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种类(1)反抗力稳定性:①含义:生态系统反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实力。②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养分结构越简洁,自我调整实力就越弱,反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③特点:调整实力有肯定限度,超过限度,自我调整实力就遭到破坏。(2)复原力稳定性:①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复原到原状的实力。②与反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往往相反。【详解】A、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营腐生生活的生物都是分解者,A正确;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养分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C错误;D、热带雨林物种丰富度高,生态系统养分结构较为困难,其反抗力稳定性较强,D错误。故选A。17.草原生态系统在地球上有着广泛的分布,如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兔子种群的λ(λ=当年的种群数量/上一年的种群数量)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图3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1的食物网中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3个养分级,鹰与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B.若蛇的食物1/3来自鼠,2/3来自青蛙,且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20%,消费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则蛇种群增加3KJ能量,须要消耗植物的能量是150KJC.由图2分析可知,当兔子种群数量小于80只时,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当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时兔子的种群数量为150只D.由图3可知,碳元素在A、C、D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图3中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未在图1中体现的是B和D【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1,草为生产者,为第一养分级,该食物网中最高养分级的生物为鹰;

分析图2,当种群数量小于80只时,λ=2,兔子每年数量成倍增长,为“J”型增长曲线;

分析图3,A表示生产者,B表示大气中的CO2,C表示消费者,D表示分解者;【详解】A、鹰在草→鼠(兔)→鹰为第三养分级,在草→鼠→蛇→鹰为第四养分级,在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为第五养分级,鹰既捕食蛇,又与蛇争夺鼠,故鹰与蛇的关系是捕食与竞争,A正确;B、若蛇的食物1/3来自鼠,2/3来自青蛙,则蛇种群增加3KJ能量中,1KJ来自鼠,2KJ来自青蛙,能量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则鼠种群供应10KJ,青蛙供应20KJ,食草昆虫供应200KJ,而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20%,草供应应鼠群的能量为50KJ,供应应食草昆虫的能量为1000KJ,则总共消耗植物的能量是1050KJ,B错误;C、由图2可知,当种群数量小于80只时,λ=2,兔子每年数量成倍增长,为“J”型增长曲线,且当种群数大于150时,λ小于1,当种群数小于150时,λ大于1,可知种群数量稳定时,兔子的种群数量约为150只,C正确;D、由图3可知,A、C、D分别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碳元素在其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表示大气中的CO2,故图3中未在图1中体现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为B、D,D正确;故选B。18.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养分级和能量流淌状况的调查结果[单位:102kJ/(m2·a)]。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养分级,⑤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GP-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GP

NP

R

15.91

2.81

13.10

871.27

369.69

501.58

0.88

0.34

0.54

141.20

62.07

79.13

211.85

19.26

192.59

A.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⑤B.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C.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D.④养分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答案】C【解析】【详解】A、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能量单向流淌、逐级递减,但分解者不是食物链的组成,依据表中GP数值可推断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A错误;B、能量在初级消费者④和次级消费者①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5.91/141.20=11%,B错误;C、该生态系统输入的能量为871.27x102kJ/(m2·a),而输出的总能量为(13.10+510.58+0.54+79.13+192.59)x102kJ/(m2·a)=795.94x102kJ/(m2·a),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由于能量输入>输出,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C正确;D、④养分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下一养分级的粪便中,D错误。故选C。【点睛】1.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能量单向流淌、逐级递减,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分解者不是食物链的组成。2.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下一养分级生物的同化量/上一养分级生物的同化量x100%。3.各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都属于其前一养分级生物的同化量的一部分。19.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蝙蝠的“回声定位”和狗外出时的“频频撒尿”分别体现了行为信息、化学信息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起作用C.牧草生长旺盛,为食草动物供应采食信息,这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D.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限制【答案】D【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别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整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信息传递的应用: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限制。【详解】A、蝙蝠的“回声定位”和狗外出时的“频频撒尿”分别体现了物理信息、化学信息,A错误;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以来自生物,也可以来自无机环境,B错误;C、牧草生长旺盛,为食草动物供应采食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错误;D、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限制(如用性引诱剂诱捕害虫),D正确。故选D。20.生态浮床技术常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它利用水生植物及根系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汲取N、P等元素;同时也吸引了各种鸟类前来筑巢繁殖。既净化了水质,又美化了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流经浮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浮床下方水体中藻类植物的密度会高于旁边无浮床的水域C.生态浮床的应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干脆价值和间接价值D.浮床建立初期鸟类数量增长的主要缘由是诞生率大于死亡率【答案】C【解析】【分析】1、流经浮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干脆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运用意义,以及有旅游欣赏、科学探讨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好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整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晰的价值。3、“利用水生植物及根系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汲取N、P元素"、“吸引了各种鸟类前来筑巢繁殖,既净化了水质又美化了环境”等答题。【详解】A、流经浮床生态系统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错误;B、浮床下方水体中N、P元素含量较低,因此藻类植物的密度会低于旁边无浮床的水域,B错误;C、生态浮床的应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干脆价值(美化环境)和间接价值(净化水质),C正确;D、浮床建立初期鸟类数量增长的主要缘由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错误。故选C。【点睛】结合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析题意是关键。二、必做题21.现下全国各地涌现出的各类共享单车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方式,骑行是当前比较流行的健身方式,在骑行过程中身体会发生相应的生理改变,请分析回答:(1)骑行过程中,限制人体活动最高级的中枢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2)骑行中,人体的热量来源主要是骨骼肌细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CO2刺激呼吸中枢,从而加快呼吸运动。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式散出,继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3)骑行中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会刺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长时间骑行,人体的血糖含量仍维持在0.8~1.2g/L,补充血糖含量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大脑皮层(2).语言功能(3).有机物的氧化放能(4).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的散热(5).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6).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解析】【分析】1、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调整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通过促进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来增加产热。人体中的热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放能;散热的途径主要是汗腺分泌汗液和皮肤毛细血管的改变,此外含有传导散热等。体温调整的中枢位于下丘脑;感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

2、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的糖类消化、汲取,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血糖的去路有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等。【详解】(1)大脑皮层是人体最高级的中枢,其特有的功能是语言功能。(2)人体的热量来源主要是骨骼肌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散热的途径主要是汗腺分泌汗液和皮肤毛细血管的舒张,此外含有传导散热等。(3)骑行中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上升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合成、分泌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新汲取增多,尿量削减。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的糖类消化、汲取、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长途骑行过程中,在只饮水未进食的状况下,人体血糖含量仍旧维持在0.8~1.2g/L左右,主要是由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及一些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维持血糖平衡。【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整、水平衡调整的相关内容,通过分析体温调整、水平衡调整的过程等相关学问点,再结合题意回答。22.为探讨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的共同调整作用,将生长两周的生长状况一样的拟南芥幼苗叶片分为两组,分别进行A、B两种处理(A——用不同浓度的IAA溶液浸泡;B——在分别加入相宜等量同浓度乙烯利溶液的上述相应浓度IAA溶液中浸泡),3h后测定的细胞膜透性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拟南芥幼苗中的生长素是其体内____________转变来的,对生命活动起调整作用的微量有机物。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验结果表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IAA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不显著。B组随IAA浓度的提高,拟南芥叶片的细胞膜透性显著增加,与A组高浓度IAA处理的叶片细胞膜透性的改变趋势存在平行关系,其缘由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增大叶片的细胞膜透性。(3)已知乙烯能够降低植物的抗低温实力。现将拟南芥幼苗分别在22℃常温柔4℃低温下培育一段时间,然后移至-8℃的致死低温下,发觉后者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前者。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设计试验加以验证,简要写出试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色氨酸(2).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3).无乙烯利或IAA浓度低(4).较高浓度的IAA能够促进乙烯的合成(5).低温能够抑制乙烯的合成,提高拟南芥幼苗在致死低温下的成活率(6).将拟南芥幼苗分别置于常温柔非致死低温下培育,定时检测两组幼苗叶片内的乙烯合成量并比较分析【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整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整作用的化学物质。

2、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改变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整。有的相互促进,有的相互拮抗。【详解】(1)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形成的。(2)据图分析可知,依据A曲线可知,在无外源乙烯和低浓度IAA时,IAA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不显著。B组加乙烯处理后,随IAA浓度的提高,番茄叶片细胞膜透性显著增加,与A组高浓度IAA处理的改变趋势具有平行关系,对这一试验现象提出合理假说是:当IAA浓度增高到肯定值后,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增加增大了细胞膜的透性。(3)由于乙烯能够降低植物的抗低温实力,所以将拟南芥幼苗分别在22℃常温柔4℃低温下培育一段时间,然后移至-8℃的致死低温下,低温能够抑制乙烯的合成,提高拟南芥幼苗在致死低温下的成活率,使得后者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前者。试验的设计思路为:将拟南芥幼苗分别置于常温柔非致死低温下培育,定时检测两组幼苗叶片内的乙烯合成量并比较分析进行验证。【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等相关学问,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实力和理解所学学问要点,把握学问间内在联系的实力;能运用所学学问,对生物学问题作出精确的推断。23.蝗虫灾难已成为草原农牧业生产重大危害之一,生态学家特进行了试验来探讨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1)该试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是依据试验结果建立的_________________模型。(2)分析曲线可知,对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___________;当狭翅雏蝗密度小于5头/m2时,牧草产量增加,其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禾本科植物是草场的主要牧草,冷篙和星毛萎陵菜是草场退化的代表植物。以下为防治蝗虫的不同处理方式对草原植物群落产生的影响。植物不同防治方式下植物类群所占百分比用虫胆畏油剂进行化学防治用绿僵菌进行生物防治无防治措施禾本科植物45.360652.3冷蒿32.60.671.32星毛萎陵菜4.360.370.81由上表分析可知,长时间进行化学防治,最可能使草原演替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的植物群落;用绿僵菌防治更有利于爱护生物的多样性,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草原可持续发展。【答案】(1).蝗虫密度和蝗虫种类(2).数学(3).亚洲小车蝗(4).该密度下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5).冷蒿(6).削减运用化学农药引起的环境污染,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分析】1、分析曲线可知,曲线纵轴表示牧草产量,横轴表示蝗虫密度,是牧草量随蝗虫密度改变而改变的曲线,试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因变量是牧草量;由题图可知,同一密度条件下,牧草量不同,说明不同蝗虫对牧草的影响不同,当种群密度大于5时,牧草量削减最快的是亚洲小车蝗。

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与无防治措施相比,用虫胆畏油剂进行的化学防治后,禾本科植物类群的百分比降低,冷篙和星毛萎陵菜的百分比大幅度上升,而冷蒿和星毛萎陵菜是牧草草场退化代表植物,因此说明化学防治使牧场退化;与无防治措施相比,用绿僵菌进行的生物防治后,禾本科植物类群的百分比上升,冷篙和星毛萎陵菜的百分比降低,说明生物防治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详解】(1)由分析可知,试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和蝗虫种类;该图是依据试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中的曲线模型。(2)由题图曲线可知,牧草随亚洲小车蝗种群密度增大而减小的幅度最大,因此对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亚洲小车蝗;当狭翅雏蝗密度小于5头/m2时,牧草产量增加,其缘由是该密度下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3)由于化学防治使冷蒿比例大幅度上升,即冷蒿在化学防治的环境中适应实力最强,因此最可能演替为以冷蒿为优势种群的生物群落。用绿僵菌防治,属于生物防治,能削减运用化学农药引起的环境污染,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有利于爱护生物的多样性。【点睛】本题的学问点是种群的数量改变,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旨在学生分析题图曲线获得信息的实力及分析处理试验数据、获得结论的实力,考查学生理解所学学问的要点,把握学问的内在联系形成学问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24.如图是科研工作者对某淡水湖生态系统所做的不同方面的探讨结果,图甲表示淡水湖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乙表示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其次养分级的示意图,图实线表示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净增长量(诞生率与死亡率的差)与种群密度的关系,虚线Ⅰ、Ⅱ、Ⅲ、Ⅳ表示不同的捕获强度下这种生物收获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1)图甲中不构成捕食食物链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图乙B中的能量除被分解者利用、被次级消费者同化外,还有一部分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丙中当种群数量为K/2时,在虚线Ⅳ所示捕获强度下种群数量将______________(填“增多”“削减”“不变”)。若要获得该初级消费者最大的持续产量,应维持的捕获强度为图中的虚线______________。(3)当淡水湖受到稍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______________很快消退污染,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整实力,其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进行调查探讨,其意义是_________。【答案】(1).B(2).未被利用(3).增多(4).Ⅲ(5).微生物的分解(6).负反馈调整(7).合理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分析】依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A是生产者,D是初级消费者,E是次级消费者,F是三级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大气中的CO2库;图中存在的一条食物链为A→D→E→F。图乙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图丙中,当种群密度为K/2时,Ⅳ所示捕捞强度低于种群的净增长量,因而种群数量的改变趋势是增加;当种群密度维持在K/2时,可获得该鱼最大的持续产量,此时的捕捞强度为曲线Ⅲ。【详解】(1)图甲中,A是生产者,D是初级消费者,E是次级消费者,F是三级消费者,B是分解者,不构成捕食食物链的生物成分是B,图乙B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除被分解者利用、被次级消费者同化外,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2)依据以上分析可知,当种群密度为K/2时,Ⅳ所示捕捞强度低于种群的净增长量,因而种群数量的改变趋势是增加,若要获得该初级消费者最大的持续产量,应维持的捕获强度为图中的虚线Ⅲ。(3)当淡水湖受到稍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退污染,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整实力,其基础为负反馈调整。(4)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进行调查探讨,其意义是合理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驾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分析甲图;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的详细过程,能正确分析乙图,结合所学的学问精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三、选做题【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25.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试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制作果酒时,先用清水冲洗掉葡萄皮表面的白色杂菌B.在果酒的基础上制作果醋,应适当上升温度,并通入无菌空气C.腌制泡菜时,腌制时间和食盐的用量都会影响亚硝酸盐的含量D.酿酒过程中,大多数微生物都无法适应缺氧、呈酸性的环境【答案】A【解析】【分析】1、参加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将葡萄糖分解形成酒精。

2、参加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足够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详解】A、传统制作果酒时,所需的菌种是来自葡萄皮表面的野生型酵母菌,因此不能用清水冲洗掉葡萄皮表面的菌种,A错误;B、果酒制作须要缺氧环境,相宜温度是18-25℃,而果醋制作须要有氧环境,相宜温度是30-35℃,因此在果酒的基础上制作果醋,应适当上升温度,并通入无菌空气,B正确;C、腌制泡菜时,腌制时间和食盐的用量都会影响亚硝酸盐的含量,C正确;D、酿酒过程中,大多数微生物都无法适应缺氧、呈酸性的环境,因此无需刻意灭菌,D正确。故选A。26.下列有关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别与计数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因为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不同,所以,为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要按不同的稀释倍数进行分别B.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总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选用的稀释范围不同C.假如得到了3个或3个以上菌落数目在30~300的平板,则说明稀释操作比较胜利,并能够进行菌落的计数D.牛肉膏蛋白胨培育基的菌落数目明显小于选择培育基的数目,说明选择培育基已筛选出一些细菌菌落【答案】D【解析】【分析】土壤是微生物的自然培育基.筛选土壤微生物须要运用选择培育基.计数通常运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据此分析作答.【详解】土壤是微生物的自然培育基,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不同,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要按不同的稀释倍数进行分别,A正确;土壤中细菌总量高于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所以选用的稀释范围不同,B正确;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计数时,得到了3个或3个以上菌落数目在30~300的平板,则说明稀释操作比较胜利,并能够进行菌落的计数,C正确;选择培育基的菌落数目明显小于牛肉膏蛋白胨培育基的菌落数目,说明选择培育基已筛选出一些细菌菌落,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土壤微生物的筛选与分别的相关学问,意在强化学生对选择培育基及其应用的理解与运用.27.在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过程中,常用萃取法、蒸馏法和压榨法,下列关于这三种方法叙述错误的是()A.蒸馏法的试验原理是利用水将芳香油溶解下来,再把水蒸发掉,剩余的就是芳香油B.压榨法的试验原理是通过机械加压,压榨出果皮中的芳香油C.萃取法的试验原理是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蒸发掉溶剂后就可获得芳香油D.蒸馏法适用于提取玫瑰油、薄荷油等挥发性强的芳香油【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等。(1)蒸馏法:芳香油具有挥发性。把含有芳香油的花、叶等放入水中加热,水蒸气能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油水混合物又会重新分成油层和水层,除去水层便得到芳香油,这种提取方法叫蒸馏法。依据蒸馏过程中原料放置的位置的标准,将水蒸气蒸馏法划分为水中蒸馏、水上蒸馏和水气蒸馏。(2)萃取法:这种方法须要将簇新香花等植物材料浸泡在乙醚、石油醚等低沸点的有机溶剂中,使芳香油充分溶解,然后蒸去低沸点的溶剂,剩下的就是芳香油。(3)压榨法:在橘子、柠檬、甜橙等植物的果皮中,芳香油的含量较多,可以用机械压力干脆榨出,这种提取方法叫压榨法。植物芳香油的蒸馏提取过程:浸泡、加热蒸馏、乳浊液的分别。【详解】A、蒸馏法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可以分层,将芳香油分别出来,A错误;B、压榨法是通过机械加压,将原料中的芳香油挤压出来,B正确;C、萃取法是将粉碎、干燥的植物原料用有机溶剂浸泡,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之后再通过蒸馏装置蒸发出有机溶剂,剩下的就是要提取的物质,C正确;D、蒸馏法适用于提取玫瑰油、薄荷油等挥发性强的芳香油,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提取芳香油,对于此类试题,须要考生留意的细微环节较多,照试验的原理、试验采纳的方法、试验采纳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须要考生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留意积累。28.茶饮料是指以茶叶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饮料,具有茶叶的独特风味,其所含人工合成的添加剂极少,兼有养分、保健功效。请回答下列问题:(1)茶饮料所用茉莉油的提取流程如下图所示:茉莉花+水→①→油水混合物→②→油层→③→茉莉油过程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①②③三个过程中须要加NaCl增加盐的浓度出现明显分层的是_________。(2)在茶汤中加入原果汁等可调制成果汁茶饮料,为使榨取的果汁变澄清,可在榨取果汁时添加适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胡萝卜中提取茶饮料所用的胡萝卜素,通常采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提取所获得的胡萝卜素粗样中可能含有其它色素,对此应如何鉴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奶茶是经典的奶味茶饮料,所用的牛奶须要消毒,牛奶消毒运用_____________法,检测牛奶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时,可以采纳显微镜计数法和____________________法。【答案】(1).水蒸气蒸馏法(2).②(3).果胶酶(4).萃取法(5).将胡萝卜素标准样品和胡萝卜素提取样品在滤纸条的基线上点样并层析,若与标准样品层析带相比,提取液的层析带中多出了其它色素带,说明提取样品中含有其它色素(6).巴氏消毒(7).稀释涂布平板【解析】【分析】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等。2、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简洁,而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也使得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果胶酶并不特指某一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3、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1)显微镜干脆计数法(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详解】(1)由提取流程图推断可知,①是水蒸气蒸馏,②加入NaCl,③加入无水Na2SO4,故过程①表示水蒸气蒸馏法;①②③三个过程中须要加NaCl增加盐的浓度出现明显分层的是②。(2)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简洁,而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也使得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故在茶汤中加入原果汁等可调制成果汁茶饮料,为使榨取的果汁变澄清,可在榨取果汁时添加适量的果胶酶。(3)从胡萝卜中提取茶饮料所用的胡萝卜素,通常采纳萃取法;提取所获得的胡萝卜素粗样中可能含有其它色素,进行鉴定的方法是将胡萝卜素标准样品和胡萝卜素提取样品在滤纸条的基线上点样并层析,若与标准样品层析带相比,提取液的层析带中多出了其它色素带,说明提取样品中含有其它色素。(4)奶茶是经典的奶味茶饮料,所用的牛奶须要消毒,牛奶消毒运用巴氏杀菌消毒法(该方法不会破坏物质的养分);检测牛奶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时,可以采纳显微镜计数法(干脆计数)和稀释涂布平板法(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要求考生识记相关技术的概念、原理、条件、过程等基础学问,能结合所学的学问精确推断各选项。【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29.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培育出了耐盐的转基因棉花新品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可以用不同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与载体以避开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自身环化和随意连接B.可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C.含耐盐基因的棉花细胞可经植物组织培育获得完整植株D.通常通过检测目的基因产物来检测重组DNA是否已导入受体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得: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得、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依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