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_第1页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_第2页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_第3页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_第4页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

壁走进诗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广阔,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书法方面,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走进诗人

代表作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写作背景

苏轼由黄州(今湖北黄冈)贬赴汝州(今河南省)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与友人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了他的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多首庐山游记诗,《题西林壁》是游览庐山后的总结。解题题西林壁书写西林寺墙壁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壁诗文学常识

题壁诗,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始于两代,南北朝时期渐多。至唐代,题壁开始成为一种风气,宋代题壁之风仍方兴未艾。题壁诗走进古诗题西林壁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感情的朗读七言绝句走进古诗节奏反复朗读题西林壁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走进生字

题tí侧cè峰fēng庐lú缘yuán

走进古诗诗意庐山从正面看是连绵的山脉,从侧面看是高而尖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从正面看。岭:山脉。侧:侧面。从侧面看,即从山的南端或北端看。峰:高而尖的山各不同:各不相同。走进古诗诗意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不能辨别。真面目:指庐山全貌、全景。缘:因为。赏析古诗“峰”字和“岭”字具体描绘出山的形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岭峰赏析古诗这两句说明随着观察点的变化,庐山呈现出的景象也各不相同。说明诗人观察很仔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赏析古诗“不识”指不能辨别。因为“身在此山中”,看到的只是山的局部,而不是整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赏析古诗这两句表明一个道理:当人们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思考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了什么内容?实写,移步换景。写游山所见,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会有不同的景象。思考2.在怎样的角度才能看清庐山的全貌?应该跳出庐山,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览整个庐山。赏析古诗写景。明理。题西林壁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主旨概括

这是一首题壁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是诗人游览庐山后的总结,描写了庐山雄起壮观、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告诉人们认识事物要客观全面。拓展含有哲理的成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千里之行,始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