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教材高中生物期末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2024新教材高中生物期末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2024新教材高中生物期末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2024新教材高中生物期末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2024新教材高中生物期末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末检测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A.种群密度B.生态位C.性别比例D.年龄结构答案B2.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稳定型种群的数量不行能突破K值B.种群呈“S”形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形增长C.种群密度不能反映出种群数量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变更趋势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确定的答案C解析稳定型种群的数量围绕K值上下小范围波动,所以稳定型种群的数量可能突破K值,A错误;种群呈“S”形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J”形,B错误;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肯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更趋势,C正确;森林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D错误。3.下图表示甲、乙两种群先后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变更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的最初阶段,种群数量接近指数增长B.在t2时刻,甲种群的诞生率等于0C.在t3时刻,乙种群迁入,与甲种群形成种间竞争关系,导致甲种群数量削减D.若乙种群突然灭亡,则甲种群数量会增加,最终会超过K值答案A解析甲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的最初阶段,食物充裕,没有天敌,种群数量接近指数增长,A正确;在t2时刻,甲种群的增长率为0,说明甲种群的诞生率等于死亡率,B错误;据图分析可知乙种群迁入后两个种群的关系为捕食,其中乙是捕食者,甲是被捕食者,C错误;若乙种群突然灭亡,则甲种群数量会先增加后削减,最终维持在K值,D错误。4.如图为20世纪南半球四种鲸的捕获量变更状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缟鳁鲸处于食物链末端,获得能量多,更易生存B.多年的捕鲸量数据可反映长须鲸种群数量呈现“J”形增长C.蓝鳁鲸在1928年左右的捕获量即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各种鲸的数量波动属于非周期性波动,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答案D解析处在食物链末端的是生产者,缟鳁鲸不属于生产者,A错误;通过多年的捕鲸量数据可反映长须鲸种群数量先增加,后维持相对稳定,最终快速削减,不属于“J”形增长,B错误;肯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故蓝鳁鲸在1928年左右捕获量不是环境容纳量,C错误;鲸的非周期性波动,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主要是由于人为捕捞引起的,D正确。5.在种群“S”形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值增加的是()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答案B解析地面进行硬化后,家鼠不适应这样的环境,其环境容纳量减小,A错误;蝗虫在干旱环境中大量产卵繁殖,因此,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环境容纳量提高,B正确;北极狐能够捕食旅鼠,因此,引入北极狐后旅鼠的容纳量减小,C错误;干旱导致竹子大量死亡,造成大熊猫的食物短缺,所以,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环境容纳量减小,D错误。6.森林中腿足强劲的鸟类一般在地表活动,而一些灵敏的飞行者在树冠层捕食昆虫,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A.水平结构B.垂直结构C.原生演替D.次生演替答案B解析森林中腿足强劲的鸟类一般在地表活动,而一些灵敏的飞行者在树冠层捕食昆虫,该现象说明白动物的分层现象,故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7.表示物种Ⅰ和物种Ⅱ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是()答案A解析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曲线表现为先增加者先削减(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削减(捕食者)的特征,A符合题意;B表示互利共生关系;C表示竞争关系;D中Ⅰ为被捕食者,Ⅱ为捕食者。8.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及种类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的季节性及生态位都属于群落水平探讨的内容B.原始合作使生活在一起的双方都获益C.森林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草原生物群落D.荒漠生物群落环境恶劣没有动物的存在答案D解析荒漠生物群落环境恶劣,但仍有多种动植物存在,D错误。9.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更状况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经验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B.乔木阶段物种丰富度最高,群落结构最困难C.表中的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纳样方法获得的D.该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原始合作、种间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及寄生等答案C解析该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经验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A正确;乔木阶段物种种类最多,丰富度最高,群落结构最困难,B正确;采纳样方法获得数据时应随机采样,且样方法适用于种群密度的调查,C错误;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原始合作、种间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及寄生等,D正确。10.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A.过去的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而现在黄沙满天、水土流失,这是人类过度破坏群落结构导致群落退化的结果B.人类可以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植树等手段加速次生演替的步伐C.人类活动、迁入迁出等对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影响趋势和程度有所区分D.在撒哈拉沙漠撒播多种植物的种子可使其向森林群落演替答案D解析人类活动可以变更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因此人类可以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植树等手段加速次生演替的步伐,B正确;撒哈拉沙漠常年干旱,即使撒播多种植物种子,也难以演替到森林阶段,D错误。11.在青草→蚱蜢→青蛙→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上,含能量最多的消费者是()A.青草B.青蛙C.猫头鹰D.蚱蜢答案D解析在食物链“青草→蚱蜢→青蛙→蛇→猫头鹰”中能量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含能量最多的消费者是蚱蜢。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A.动物大部分属于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属于其次养分级B.有的消费者无细胞结构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养分级答案D解析大多数动物靠捕食获得食物,属于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属于其次养分级,为初级消费者,A正确;病毒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无细胞结构,B正确;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能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C正确;在食物网的不同食物链中,同一种生物可属于不同的养分级,D错误。13.某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水鸟。若消耗生产者5000kg,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三级消费者可增重()A.5kgB.50kgC.500kgD.5000kg答案A解析三级消费者属于第四养分级,所以三级消费者可增重量=5000×10%×10%×10%=5(kg),A正确。14.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A.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B.被其次养分级的其他生物获得C.通过呼吸作用消耗D.被分解者分解答案B解析因为某一养分级的能量来源于上一养分级,初级消费者处于其次养分级,所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不行以被其次养分级的其他生物获得。15.下图表示甲、乙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有关说明正确的是()A.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肯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淌,传递效率随养分级的上升而逐级递减C.若甲和乙中玉米的能量相同,能量传递效率为10%,且甲能养活10000人,则乙能养活500人D.若两个生态系统的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DDT,则甲中的人比乙中的人体内DDT浓度低答案D解析能量流淌的特点是单向流淌,逐级递减,但是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不肯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不会随养分级的上升而变更,B错误;甲和乙中玉米的数量相同,能量传递效率为10%,且甲能养活10000人,则乙能养活1000人,C错误;DDT在沿食物链流淌时,出现生物富积现象,即养分级越高,体内积累的DDT浓度越高,D正确。16.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循环伴随着能量流淌B.分解者不参加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C.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碳循环亲密相关D.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答案B解析物质循环作为能量流淌的载体,伴随着能量流淌,A正确;分解者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参加了碳循环,B错误;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为有机物中的碳,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二者与碳循环亲密相关,C正确;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D正确。17.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X1过程的完成必需依靠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完成物质合成与能量转化B.X1过程汲取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D.秋季Z1、Z2、Z3……过程供应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答案C解析X1表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一般是叶绿体,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结构,但有些生产者(如蓝细菌)不须要叶绿体就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生产者固定的CO2有一部分会以有机物的形式储存在生物体内,所以生产者固定的总CO2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呼吸作用释放的CO2总量,B错误;X1表示生产者的同化量,X3表示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能量在各养分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X3=(10%~20%)×(10%~20%)X1=(1%~4%)X1,C正确;秋季时会有很多残枝败叶,且此时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较弱,会导致有机物的积累,即Z1、Z2、Z3等过程供应的有机物中的碳大于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D错误。18.假设动物“沟通”的定义是:发信息者发出信息以变更接收信息者的行为。则下列不属于“沟通”的是()A.亲鸟假装翅膀受伤,以吸引天敌的留意,使其远离雏鸟B.捕食性萤火虫模拟他种萤火虫的发光信号,以吸引该种雄虫前来,将之捕食C.母土拨鼠发出警告叫声,使小土拨鼠刚好躲避天敌D.老鼠在草丛中跑动的声音,吸引了天敌的留意答案D解析亲鸟(信息发出者)假装翅膀受伤,以吸引天敌(信息接收者)的留意,亲鸟是有目的的发出信息,属于动物之间的“沟通”,A不符合题意;捕食性萤火虫(信息发出者)模拟他种萤火虫的发光信号,以吸引该种雄虫(信息接收者)前来,捕食性萤火虫也是有目的的发出信息,属于动物之间的“沟通”,B不符合题意;母土拨鼠(信息发出者)发出警告叫声,使小土拨鼠(信息接收者)刚好躲避天敌,母土拨鼠同样是有目的的发出信息,属于动物之间的“沟通”,C不符合题意;老鼠在草丛中跑动的声音,吸引了天敌的留意,老鼠的跑动是无意识行为,没有向天敌传递信息的目的性,不属于动物之间的“沟通”,D符合题意。19.下列生态系统中最简洁退化的是()A.农田生态系统B.湖泊生态系统C.草地生态系统D.海洋生态系统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能维持平衡,是因为它具有自我调整实力。其自我调整实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养分结构。成分越少,养分结构越简洁,自我调整实力就越小,生态系统的平衡就越简洁被打破。题中所列四种生态系统中,农田生态系统成分最少,养分结构最简洁,自我调整实力最小,最简洁退化。20.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植物种类单一,无法供应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非常稀有B.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洁C.养分结构简洁,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简洁维持D.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限制,易爆发虫害答案C解析人工林养分结构简洁,食物网困难程度低,生态系统的稳态不简洁维持,C错误。21.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全球气候变暖会变更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B.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的物种灭亡不会影响人类的发展C.目前人类通过爱护和治理水体,水污染的问题已经解决D.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答案A解析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变更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A正确;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即使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的物种灭亡也会影响人类的发展,B错误;目前人类通过爱护和治理水体,水污染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肯定程度的缓解,但是没有彻底解决,C错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D错误。22.在广西梧州发觉一株可谓植物中“大熊猫”的万年野生水稻,它生长在缺少阳光、阴凉的地方,但一穗就有近千粒果实。该野生稻的发觉具有重要价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对野生稻进行爱护可以爱护基因多样性B.利用杂交技术可以改良现有栽培水稻的基因库C.野生稻的光合效率很高,因此可以干脆引种栽培D.利用野生稻改良现有稻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干脆价值答案C解析野生稻是水稻的祖先,抗病、抗虫害实力特殊强,则利用杂交技术可以改良现有栽培水稻的基因库,B正确;野生水稻生长在阴凉且缺少阳光的地方,不行以干脆引种栽培,C错误。23.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下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推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B.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C.用蛆蛹粪便作有机肥还田,运用了循环原理D.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仍可以正常运转答案D解析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不行以正常运转,D错误。24.下列生物学探讨所选择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用样方法探讨鼠等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C.制作小生态瓶时,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四边上的菌体答案B解析鼠的活动实力较强,应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土壤小动物活动范围较小,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制作小生态瓶时,应进行密封,使其成为相对独立的小生态系统,C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两条邻边上及夹角的菌体,D错误。25.下表是对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存在着养分关系)的能量调查结果:种群甲乙丙丁戊能量(107kg·m-2)2.5013.309.800.28220.00图①~④是依据该表数据做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的是()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A解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乙、丙之间的传递率大于50%,与能量的传递率在10%到20%之间冲突,乙、丙应在同一养分级上,所以①与表中数据不符合;②与表中数据符合;乙、丙应在同一养分级上,属于种间竞争关系,③表示捕食关系,所以③与表中数据不相符;甲、丁去掉后,乙、丙失去了天敌,竞争激烈,可能一方占优势,另一方被淘汰,所以④与表格数据符合。综上所述,与表格数据不相符合的模型有①③。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6.(12分)请细致阅读以下事例,利用所学学问,回答问题: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自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69年为18.7%,1981年仅为8.53%,并且因遮挡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面临灭亡,裸实等宝贵药用植物已经绝迹。事例二一种原产于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头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由于缺乏天敌而快速扩散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事例三目前云南昆明滇池中水葫芦(又名凤眼蓝、凤眼莲,为水生直立和漂移草本植物,繁殖快速)疯狂扩散,覆盖水面、遮住阳光,耗去水中氧,使很多鱼类死亡。加之蓝细菌大量繁殖,导致滇池部分水域水质黏稠,发黑发臭。事例四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峻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1/4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干脆经济损失达540亿元。(1)以上事例可以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能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上事例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依据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3)水葫芦与其他水生植物的关系是________,生活在滇池中的全部生物构成________,其中全部的水葫芦构成________________。(4)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爱护自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实行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材产量D.改善生态环境答案(1)滥采乱伐、掠夺式开发利用、引入外来物种、过度放牧等(2)速度方向(3)种间竞争群落种群(4)D27.(14分)近段时间我国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健康与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中的罪魁祸首要归咎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元素的循环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中A、B(B1、B2、B3)、C共同构成了________。图中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2)碳元素通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途径进入生物群落,②为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作用,为防止雾霾天气,人们应实行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3)成分C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若图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600kJ,则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少可得到能量________kJ。(6)森林能保持水土,调整气候,但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时不能自动复原,这一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生物群落A→B1→B2→B3(2)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呼吸大量植树造林,削减化石燃料的燃烧,改善化石燃料的品质(3)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4)调整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5)6(6)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实力是有肯定限度的解析(1)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三种生物成分共同构成生物群落,食物链为A→B1→B2→B3。(5)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600kJ,则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少可得到能量600×10%×10%=6(kJ)。28.(10分)“标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依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探讨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一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初捕32321418重捕3641818(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__。(2)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获过一次后更难捕获,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3)综合两次捕获状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雌性/雄性)为________。(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_______。答案(1)N=Mn/m(2)144高(3)8/9(4)5∶2解析(1)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是,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据此可写出公式M∶N=m∶n,因此N=Mn/m。(2)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为32×36÷4÷2=144只/hm2。因为田鼠在被捕获过一次后更难捕获,使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变小,故计算所得的种群密度比实际的偏高。(3)依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