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全国)名著阅读(教师卷)_第1页
2020-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全国)名著阅读(教师卷)_第2页
2020-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全国)名著阅读(教师卷)_第3页
2020-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全国)名著阅读(教师卷)_第4页
2020-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全国)名著阅读(教师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6名著阅读

五年考情­探规律

试题简析

年份卷别

题材考点

北京卷《论语》理解实词含义、把握名著基本内容、评价名著价值意义

2023《乡土中国》整体把握名著基本内容、主旨、观点、价值

天津卷

《红楼梦》把握名著情节内容

天津卷《红楼梦》把握名著基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022北京卷《红楼梦》把握名著情节内容

浙江卷《论语》把握名著基本内容、多方面解读

《论语》把握名著基本内容、观点

北京卷

2021《红楼梦》把握名著情节内容

浙江卷《论语》名句名篇默写、提名著基本内容、分析名著观点

天津卷综合考查把握名著情节内容、语言表达

浙江卷《论语》把握名著基本内容、观点

综合考查整体把握名著基本内容、主旨、观点、价值

2020江苏卷《红楼梦》《社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创造性解读和个性化阅读

戏》

《论语》理解句子含义、理解名著基本内容、个性化阅读

北京卷

《红楼梦》整体把握名著基本内容、主旨、观点、价值

名著阅读主要在自主命题地区(天津、北京、浙江、江苏等)有所考查,考查内容多为教材内

命题趋势

整本书阅读单元要求考生掌握的经典名著,或其他中外经典著作的综合性考查。

真题复现•高效练

、(2023•北京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论语•卫灵公》)

③子日:“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史记•孔子世家》)

④先生(王阳明)日:“为学大病在好名。……'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读,亦'声闻

过情,君子耻之'②之意。”

(《传习录》)

【注】①去声:第四声。②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情,实情。

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

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与杨伯峻有所不同。

⑴说明杨、王两种解读对"称"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有何不同。

⑵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读的大意。

⑶在杨、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答案】(1)杨伯峻认为:称:读ch@ng,称述、称道。

王阳明认为:称:读ch©n,适合、符合

(2)王阳明认为君子担心自己死后,德行配不上自己的名声(名不副实,徒有其名)。

⑶示例:赞同杨伯峻的观点:

依据孔子“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可知,孔子在这里担忧的也是

自己的名声不能被称道,自己的主张就不能实行于当世,也就不能让后世了解自己。这比较符合孔子对“道”

的推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含义的能力。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二

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称:读ch@ng,意思是,称述、称道。

王阳明"'称’字去声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称:读chen,适合、符合。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

王阳明认为''称"读ch©n,就是适合、符合之意;疾,忧虑;没世,犹如“没身”,即去世。名:君子之

名须以仁成名,才能名实相符,流传后世。

王阳明认为君子担心自己死后,德行配不上自己的名声(名不副实,徒有其名)。

(3)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

如赞同杨伯峻的观点:杨伯峻认为: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

结合“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可知,君子最担忧的就是死后名声

不被人称道。我的主张不能实行,还有什么东西能留给后人呢?孔子在这里担忧的也确实是自己的名声不

能被称道,那么自己的主张就不能实行于当世,也就不能让后世了解自己。这比较符合孔子对“道”的推

行。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②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

③孔子说:君子最担忧的就是死后名声不被人称道。我的主张不能实行,还有什么东西能留给后人呢?

④王阳明说:“做学问最忌讳的是追求名声。……担心自己死后名不副实,'称'读去声,也就是‘名

声盖过了实际,君子以此为耻辱'的意思。”

二、(2023・天津卷•高考真题)

22.在城镇化发展的今天,阅读《乡土中国》有哪些作用?请给出2条阅读理由。

【答案】22.示例1:我们阅读《乡土中国》的理由有二。首先,《乡土中国》介绍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

特征,其中很多特征并不会随城镇化而消退。如“离不开泥土”是中国人民不变的乡土气息,“差序格局”

“家族社群”在今天仍有影响。其次,在城镇化发展的今天,阅读《乡土中国》可以加深对自身行为的了

解和认识,并可以从中获取情感认同和共鸣。

示例2:我们阅读《乡土中国》的理由有二。首先,《乡土中国》中熟人社会,邻里互助等例证给我们城镇

化社区建设提供了启示,有助于社会和谐,人与人关系和睦。其次,《乡土中国》中安土重迁、乡土性等理

念有助于我们理解根植于中国人内心的乡土情结,思考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增强民族认同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题目要求给出城镇化发展的今天我们阅读《乡土中国》的2条理由,作答时要注意结合“城镇化发展”的

时代特点,从《乡土中国》的内容、思想理论,以及当代城镇化发展得到的启示方面解答。阐述时要运用

书中的专门用语,如差序格局、文字下乡、男女有别、礼治、家族等。

比如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个人是这;一网络的中心,不同的关系形成了人们相

差的待人处事之法,人情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道德也成为依附于人伦而存在的价值标准,

道德成为根据“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一切普遍的标准和约束也就难以发生

作用。直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私人道德与私人情感在影响着法律的执行与实施,这不可避免的是由

于“圈子社会”在中国社会的依旧存在所导致的影响。阅读《乡土中国》可以加深对自身行为的了解和认

识,并可以从中获取情感认同和共鸣。

又如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世代聚族而居,人与人之间相互熟习而信任。但随着城

镇化的发展,农民工的流动与乡村旅游的兴旺发展,乡土社会逐渐由一个熟人社会转向一个生人社会,这

种转变打破了熟人社会的秩序,在熟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依靠的是熟习和信任,而在生人社会里,

人与人之间依靠的则是契约和法律。阅读《乡土中国》能够帮助思考如何让传统社会中的这种熟习和信任

与现代社会中的契约与法律精神在完美结合,共同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23.《红楼梦》中出现了诸多人物,其中有些人物的话,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请举出1个这样的人物,

并结合情节说明。

【答案】23.示例:王熙凤说话八面玲珑,十分讨巧。比如,初见林黛玉时,她说黛玉气派十足,像贾母

嫡亲的孙女,就同时奉承了贾母、黛玉、“三春”,令在场诸人都十分愉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情节、内容的能力。

试题要求分析说明一些人物的讲话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也就是说其说的话既符合人物的身份,也正

好呼应对方的心里所想,因而让人感受到愉悦。比如,在“林黛玉进贾府”-节中,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

说的“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

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本来,黛玉只是贾母的外孙女,按照中国古代社会

的差序格局来划分亲疏,并没有孙女亲。而凤姐“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话就有意抬高黛玉身价,说成是

贾母亲孙女,还真诚地夸黛玉是“标致的人物”“通身的气派”,则也暗指贾母嫡亲的孙女都是有这“通身

的气派”的,这也让在场贾母的亲孙女“三春”听来非常亲切舒适。而说明贾母不论是外孙女儿还是嫡亲

孙女,都气派十足,一定程度上也彰显了贾母的身份,且“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则是替

贾母再次抒发了对外孙女的思念喜爱之情,也奉承了贾母。总之,凤姐对黛玉说的这番话非常圆通,让在

场的人听来都很舒服,尤其是贾母。因此在场的人听了凤姐这番话后,无不感到如沐春风,真是八面玲珑,

好会说话。

三、(2022•天津卷•高考真题)以下三幅图均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请从中选择一幅你喜欢的,指

出其所涉及的人物和相关情节,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要求100字左右。

【答案】①宝黛共读:宝玉自进入大观园后更恶读八股,于是僮儿焙茗给宝玉弄来禁书《西厢记》,宝玉欣

喜若狂,他和黛玉一起在沁芳桥畔幽避之处偷读《西厢记》,并借西厢之恋,吐露心中之情。喜欢的理由:

场景唯美,宝黛两人从此更加心意相通。

②宝钗扑蝶:宝钗到潇湘馆想找黛玉玩,看到宝玉先进去了,为避嫌就往回走。看到两只玉蝴蝶非常可爱,

就追上去想捉住玩耍,于是拿着团扇蹑手蹑脚地追逐蝴蝶。喜欢的理由:薛宝钗在滴翠亭附近赏春扑蝶的

场景,表现了宝钗活泼的性格。

③刘姥姥初入荣国府:刘姥姥因家计艰难,带着外孙板儿来贾府攀亲。来到贾府门前,刘姥姥蹭到角门前,

称呼守门人为“太爷”,极力讨好,最后一位老者善意地告诉她周瑞的住所。喜欢的理由:写出了封建社会

等级差别巨大以及刘姥姥的世故和精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

第一幅图是宝黛共读西厢记,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相关情节是: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

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只听背后

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

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

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

记诵。……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

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

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

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

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竟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

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喜欢的理由:①这是很唯美浪漫的场景:沁芳闸桥边有大片的桃花,桥下流水潺潺,落花浮荡,融融泄泄。

桃花林下面的石头上坐着一位“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

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的美少年。他正专注地读书。这时,在桃花雨中一位如姣花照水,弱

柳扶风的姑娘走来了,二人共读西厢。这份唯美,难描难画。②共读西厢,让两颗年轻的心贴近了,让他

们的灵魂找到了共鸣,他们成为了灵魂知己。

第二幅图是宝钗扑蝶,在《红楼梦》第第二十七回,相关情节是:宝钗逶迤往潇湘馆来。忽然抬头见宝玉

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

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

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

风翩趾,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

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

娇喘细细。

喜欢的理由:宝钗自来是以稳重端庄示人的,而这个情节却表现了宝钗的另一面,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

女儿。

第三幅是刘姥姥初入荣国府,在《红楼梦》第六回,相关情节是:次日天未明,刘姥姥带着才五六岁的板

儿进城来,找至宁荣街。来至荣府大门前,只见一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惮了弹衣服,又教板儿几

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板凳上,说东谈西。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

“太爷们纳福。”众人打量他一番,便问:“那来的?”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陪房周大爷,烦那位太爷

替我请他老出来。”那些人听了,都不瞅睬,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在那墙角下等着,一会子他们有人就

出来了。”内中有一老者说道:“不要误他的事,何故耍他。那周大爷已往南边去了。他在后一带住着,他

娘子却在家。你从这边绕到后街上后门上去问就是了。”

喜欢的理由:贾府的奴才也比刘姥姥这样的乡下人高贵,凸显出封建社会的等级差别巨大;另外,此处刘

姥姥的表现,如称守门人为“太爷”等体现了刘姥姥的世故和精明。

四、(2022•北京卷•高考真题)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甲戌本第一回开头,作者自道书名说:

(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目《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目《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

其中味。”

⑴除了《红楼梦》外,这里还提到了小说另外四个书名。请从中任选三个,解释这些书名和作品内容有何

关联。

(2)小说第五回中,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听到的仙乐套曲就叫《红楼梦》。今天的通行本也多以《红楼梦》

为书名。结合作品内容,谈谈《红楼梦》作为书名的合理性。

【答案】(1)答案示例:

以《石头记》为名,是因为全书写了石头记录的自己红尘历劫的故事。

以《情僧录》为名,是由于书中人物因情而参透世相,有助人解脱苦恼之意。

以《风月宝鉴》为名,因其是小说中出现的道具,有规劝人去淫向善之意。

以《金陵十二钗》为名,因“十二钗”是小说主要人物,凸显“为闺阁立传”之意。

⑵答案要点:

①“红楼”既可以象征富贵官宦之家,又可以象征闺阁。

②“梦”象征了作家人生如梦的幻灭感。

③书名中的温柔富贵与梦幻泡影,是对全书贵族家庭之衰亡与红颜薄命之悲剧的整体概括。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这些书名与作品内容的关联。

《石头记》:这部小说在前几个章回里详细叙述了此书由来,有一块被女婿补天弃而未用的石头,搁置在青

填峰下。它因修炼之后已有灵性,能口吐人言,后又遇见一僧一道,求他们带它去红尘中经历了一番。红

尘梦尽,这块石头回到青展峰,石身记满它下凡经历后的种种事情。空空道人将这石头上记述的故事抄了

下来,因此才有了这部小说。可见以《石头记》为名,是因为全书写了石头记录的自己红尘历劫的故事。

《情僧录》:红楼梦开篇空空道人说“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如色,自色入空”,遂易名为《情僧录》。

贾宝玉本是最多情、博情之人,但在经历了一系列家庭变故,以及黛玉香消玉殒之后,他看透了世间种种,

最后出家做了和尚。以《情僧录》为名,是由于书中人物因情而参透世相,有助人解脱苦恼之意。

《风月宝鉴》:风月宝鉴,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一面镜子,出自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

祥正照风月鉴。再看看这风月宝鉴的出处,据红楼梦第十二回:“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

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

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跛足道人这前半句话告诉了我们风月宝鉴的出处、制作者、

功效,而后半句告诉我们他带风月宝鉴下凡的意义和禁忌,其实这段话另有深意。风月宝鉴的“正面”指

男女情爱,“背面”告诫我们不要太过痴迷。可见以《风月宝鉴》为名,因其是小说中出现的道具,有规劝

人去淫向善之意。

《金陵十二钗》:金陵十二钗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正册中的十二位女子,分别是:林黛玉、薛宝钗、

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这十二个女子是小

说的主要人物,且《红楼梦》一篇故事,按作者自己说来,是为了替闺阁立传,作者同情闺阁女儿的薄命,

感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也赞同闺阁女儿的“风流”、“忠义”、“巾帼不让须眉”。可见以《金陵十二

钗》为名,因“十二钗”是小说主要人物,凸显“为闺阁立传”之意。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内容的把握能力。

分析《红楼梦》书名的合理性,需要将书名与书中内容关联。

首先解释“红楼”的含义。“红”在古代代表“女儿”,即女性;“楼”是深闺大宅;“红楼”是指住在深闺

大宅中的女性,多指官宦人家的小姐。另外“红楼”与“朱楼”是近义词,古代的“红楼”是指富豪权贵

人家妇女所居的华丽楼宇,如白居易《秦中吟议婚》中就有“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之句。而杜甫也

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从字面上理解,“红楼”即“朱门”,都是富贵家庭的代名词。由此,“红

楼”既可以象征富贵官宦之家,又可以象征闺阁。而《红楼梦》写了众多美好的女性形象,她们出身高贵,

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她们才华横溢,能力出众,是作者倾尽心力歌颂的对象,然而她们的结局却逃过不'‘悲

剧”二字;另外书中所写“四大家族”更是权势遮天的富贵大家族,故事正是写他们由盛而衰的必然命运。

因此“红楼”涵盖了书中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

“梦”则是“本书主旨”之所在。小说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这是《红楼梦》全书的提示。贾宝

玉在太虚幻境里翻阅“金陵十二钗”图册,听仙女们演唱“红楼梦十二支曲",饮美酒,品香茗,跟“兼美”

柔情缱绻,又有警幻仙姑和祖先之灵对他谆谆警戒,最后他落入万丈迷津,这正是贾宝玉一生的简要概括。

世上繁华、深情终不过大梦一场,恍然一梦,情海幻变,这是人生的真相。“梦”象征了作家人生如梦的幻

灭感。

红楼一梦,繁华终归于尽,书名中的温柔富贵与梦幻泡影,是对全书贵族家庭之衰亡与红颜薄命之悲剧的

整体概括。

五、(2022・浙江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日:“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份》)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②,而后和之。(《论语•述而》)

【注】①善:唱得好。②反之:再唱一遍。

21.概括说明第一则材料、第二则材料内涵的共性。

22.(1)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爱好音乐,音乐修养很高,如第三则材料。另举一个有关孔子与音乐

的例子。

(2)对第三则材料中孔子的做法进行多方面解读。

【答案】21.①这两则材料都反映出实质与形式的关系。

②仁是礼乐的核心,礼乐只是仁的外在表现,没有仁的礼乐徒具形式;礼乐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玉帛钟鼓

等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在的根本精神。22.(1)示例:①击磬(于卫)

②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③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2)①修身。“歌而善”,孔子不掩人之善,择善而从,体现“唯仁者能好人”。

②善学。“反之”,唱得好就请对方再唱一遍,切磋琢磨,增进技艺。学无常师。

③遵礼。“和之”体现了孔子对他人的尊重,“礼以行之”,“依于仁,游于艺”。

④君子风范。唱歌这件小事再现了孔子虚心谦恭的仁者形象,展现出孔子气象从容的君子风范。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

第一则材料的意思是:礼呀礼呀,仅仅说的是玉器和丝帛吗?乐呀乐呀,仅仅说的是钟鼓等乐器吗?

孔子针对春秋时期权贵奢侈成风,礼乐流于玉帛钟鼓等形式而失去了原有的实质内容等现象,发出了深深

地慨叹。孔子教导人们不要专注于这些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其实质。在那样一个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春

秋时代,孔子希冀用礼乐教化重建良好的社会秩序,但缺少了这样的认识,以玉帛钟鼓为表现的礼乐教化

就会成空洞的形式,没有了内涵蕴义,就不是孔子心中的礼乐了。

第二则材料的意思是: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

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孔子指出

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

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和谐,无相夺伦。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

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

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可见第一、二则材料的共性是:都反映出实质与形式的关系。

2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经典名著内容,并对其进行多方面解读的能力。

(1)《论语》中记载孔子与音乐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击磬(于卫):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

思啊!”一会儿又说:“声音彼瞪的,真可鄙呀,没有人了解自己,就只为自己就是了。(好像涉水一样)水

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以责问他了。”

比如“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

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比如“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意思是“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

才把音乐进行了整理,《雅》和《颂》都有了适当的位置。等等。

(2)第三则材料的意思是: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和他一起

唱。

孔子在和人一起唱歌的时候,总是充满善意,让人先唱,尽量让人家开心。他唱了后鼓掌再让他唱一遍,

这时,孔子才和着人家合唱。“歌而善”,孔子不掩人之善,择善而从,体现“唯仁者能好人”,这是其“修

身”的体现。

“必使反之”,请他再唱一遍是想细致学习,切磋琢磨,增进技艺。这是孔子谦虚、善学的体现。

孔子主张“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和之”

体现了孔子对他人的尊重、鼓励。

孔子行善,融于平常,唱歌这件小事再现了孔子虚心谦恭的仁者形象,展现出孔子气象从容的君子风范。

六、(2021・天津卷・高考真题)校文学社拟从《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中选取一个场景拍摄视频短剧。

假如你是导演,会选取哪部书中的哪个经典场景?请说明理由。要求100字左右。

【答案】场景:林黛玉进贾府

原因:黛玉进贾府,是一部宏篇巨制红楼梦的开端,随着黛玉的进入,贾府的背景,人物一一陈现在我们

面前;这也是黛玉下凡还泪,其美丽的悲剧一生之开端;通过对黛玉进府过程的描写,贾府繁紊礼节,奢

侈排场的弊端一览无余。同时也是黛玉与宝玉的第一次相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情节等的整体把握能力。

作为导演,从三部经典作品中选取哪个场景拍摄,要看对这部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如果没有对作品的全

面把握和深层理解,是选不好这个场景的。换句话说,这个场景要么能够体现人物的典型性格,展现人物

的精神品质,要么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主题起到揭示作用,或对情节的展现或转折起到关键

性的作用。选《论语》,可以选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个场景,这个场景一是能够展现孔

子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二是能够通过曾点的理想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比如选择《红楼梦》,可以选择“黛

玉葬花”这个场景,因为它将黛玉的性格,她的心思还有独有的诗人气质表现出来,更展现了黛玉精神的

洁净,也暗示着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以及贾府的悲剧结局。比如选择《三国演义》,可以选“火烧赤壁”,

这一场景既体现出诸葛亮和周瑜的才华,也标志着孙刘联盟正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趋于稳定。

七、(2021・北京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日:“由也!女闻六言㈤六蔽矣乎?"对日:“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

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

【注】言:德。

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答案】①通过学习可以加强或提升道德修养,如果不学习就会产生各种弊病。

②“好仁”二句:追求仁德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憨傻易欺。

“好知”二句:喜好聪慧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放荡无守。

“好信”二句:讲求诚信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带来伤害。

“好直”二句:讲求直率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尖刻伤人。

“好勇”二句:追求勇敢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好斗作乱。

“好刚”二句:喜好刚强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答出其中的两个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观点的理解把握能力。

第一问,根据原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

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可知,只有品德而不爱好学习,就会有

六种弊病;而如果爱好学习,也能够帮助人更好地实践道德。

第二问,注意关键词:其弊,它的弊病;知,智慧;荡,放荡;信,诚信;贼,危害亲人;绞,说话尖刻;

乱,犯上作乱;狂,狂妄自大。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句进行解释即可。

参考译文:

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

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

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

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

大。”

八、(2021•北京卷•高考真题)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前向王熙凤托梦,说道:

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笄单弯蔓,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我与婶子好

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⑴这里说的"非常喜事”在小说中指什么?

⑵画线的部分与小说后续情节有何关系?请结合原著,举例说明。

【答案】(1)元妃省亲(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2)是小说后续情节发展的暗示,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红颜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悲剧。例如小说写林

黛玉泪尽而亡、贾府最后被抄家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

这段话出自《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香消玉殒,王熙凤大权在握”,这是秦可卿临终时托梦给王熙凤时

所说的话。“非常喜事”是指贾元春晋封为妃,皇帝恩准元春省亲。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等的整体把握能力。

这句话是秦可卿临终给王熙凤的提醒,暗示贾府将走向衰败。“盛筵必散”暗示贾府会盛极必衰的的命运。

而“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三春”有人认为指贾家的三个女,迎春嫁的不如意,后被折磨

致死,探春远嫁,惜春出家,这三春离开贾府,贾府已经没落不堪了,再加上唯一显赫的元春病逝,贾府

更是彻底落败,这才有了“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说法。“芳菲尽”也包括大观园所有女子

的悲惨命运,比如黛玉泪尽而逝等。因此秦可卿这句话是小说后续情节发展的暗示,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红

颜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悲剧。

九、(2021•浙江卷•高考真题)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子贡日:“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

敢而窒者。”(《论语•阳货》)

子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21.(1)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爱人:在"颜渊,季路侍”章中,孔子表达了自己“爱人"的志向,其

具体内容是什么?

(2)第二则材料中,孔子说憎恶四种人,另举一个孔子"恶人"的例子。

22.有观点认为,第三则材料中的“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能够使人有好名,能够使人有恶名"。试举例分

析。

【答案】21.(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如:①乡原,德之贼也,②巧言令色,鲜矣仁。22.仁者评定某人品质的好与坏,都可以被普遍

认同,这样的评判具有道德权威性,会成为历史的定论。

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方面批评他生活奢侈,行为越礼,否定他“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一匡天

下”的贡献,评定他是“仁者”。

又如:孔子称赞伯夷、叔齐“求仁得仁”,为“古之贤人”;批评季氏僭越礼制,开启了祸端。

【解析】21.(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颜渊、季路侍”章中相关内容为: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故此处应填“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

“恶人”即厌恶别人。此处可理解为孔子认为不好的否定的人或者事。比如“小人穷斯滥矣”,小人遭受困

厄就会胡作非为;“乡原,德之贼也”,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坏者;“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

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相关观点的能力。

观点是讲仁爱的人,能够使人有好名声,使人有恶名声。可理解为仁者本身有号召力,能得到人们的信服。

故此仁者评定某人品质的好与坏,都可以被普遍认同。这样的评判具有道德权威性,会成为历史的定论。

比如孔子评定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称赞颜回贤德;

孔子评论子产说:在他身上体现了君子的四种道德准则:“他约束自己行为谦恭严谨,他事奉君主敬业负责,

他爱护百姓以实惠,他调度百姓遵循法度。”说明“君子”决不是“老好人”的称谓,更是做实事、会做

事、做好事的代名词;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方面说,“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

两君之好,有反站,管氏亦有反站。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批评他生活奢侈,行为越礼,否定他“知礼”;

一方面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此为肯定管仲“一匡天下”的贡

献,评定他是“仁者”。

参考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别人。”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

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

孔子说:“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十、(2020•天津卷•高考真题)在某校读书交流活动中,有同学说"我就读不进《红楼梦》",有同学说"我就

不爱读《三国演义》",还有同学说"《论语》读起来才没劲呢"。请针对此现象,任选上述三本书中的一本,

结合小说情节或《论语》名句,谈谈如何“走进经典"。要求100字左右。

【答案】《红楼梦》中“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写出了宝钗的青春之美。大如团扇的一双蝴蝶,引得宝钗取

出扇子,向草地下来扑。宝钗被蝴蝶引得蹑手蹑脚,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这个情节里,宝钗不再是那个

稳重识大体的宝钗,而是呈现出女孩的青春之美。经典里的艺术形象散发着恒久的艺术芬芳,值得我们去

探寻,去汲取其中的营养。

《论语》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大意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段话是孔子传授给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正因为知人不易,人们不被理解或者被误解的情况就很普遍。

但是推己及人,君子更应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经典给我们智慧。

《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

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义薄云天的三兄弟在开满桃花的春天启动了

开挂的人生。而“义”字几乎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经典离我们并不遥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

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针对此现象,任选上述三本书中的一本,结合小说情节或《论语》名句,谈谈

如何‘走进经典要求100字左右”,第一点三本书确定了:《红楼梦》《三国演义》《论语》,从中任取其

一。选《红楼梦》《三国演义》,要结合情节,选《论语》,要结合其中的名句。写作的落脚点在“走进经典”。

首先分析名著阅读存在的现象,如“读不进”“不爱读”“读起来没劲”,之所以会如此,与书籍的特点有关,

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两本大部头作品,情节复杂,人物众多,人物性格各异,如《论语》,因为是

文言文,所以存在语言上的障碍,同时《论语》中的语言非常精炼,语义丰富,需要学生耐下心来体会这

些名言的内涵。

十一、(2020•浙江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子目:“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日:“可也,简。”仲弓曰:“居①敬而行②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

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

【注】①居:居心。②行:做事。③大:同"太"。

2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为本。"敬事"的意思是。

22.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

【答案】21.民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22.①“居敬而行简”,“居敬”也就是“敬事”。凡政

事居心于敬,思虑周密;而行事简约,把握重点,不敢烦扰百姓。这样百姓就能享受和平安宁之福。②“居

敬而行简”,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而行事也只图简单,敷衍塞责。这样百姓就会受其

苟且草率之弊。

【解析】21.本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解读,难度较大。考生首先要读懂论语选文的意思,

还要结合孔子的思想等来对选文加以分析。考查的方式也有多中,浙江卷主要偏向于对句子本身内容的解

读。

依据“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以及孔子对仲弓“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的肯定,可看出孔子的政治思

想是以“民”为本。“敬事而信”的意思是:恭敬谨慎地对待政务,并且讲究信用。所以“敬事”的意思是

“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22.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思想观点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读懂文句,再结合对人物的生平、思想的

积累进行分析总结。

“居敬而行简”的意思是:态度严肃认真,而办事简约不烦。其中“居敬”也就是“敬事”。“居简而行简”

的意思是:敷衍塞责,态度马虎,办事简单。其中“居简”与“居敬”相对,指“办事不用心,不尽力,

思虑不周全”。二者相比,“居敬而行简”不仅强调“行简”,更强调“居敬”,只有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思虑周密,才能把握重点,而只有把握了重点的“行简”才能使百姓真正地享受和平安宁之福。如果居心

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态度马虎,思虑不周,敷衍塞责,那么百姓是会受到苟且草率之弊

的。所以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

十二、(2020・江苏卷・高考真题)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三国演义》中,刘备与陆逊在舞亭交战,诸葛亮得到消息后,令人迅速在鱼腹浦摆下"八阵图",后

刘备战败,陆逊追击至此,为阵所困,可见诸葛亮足智多谋。

B.《茶馆》中,常四爷在清朝灭亡后自谋生路,凭良心做事,却生活贫困,晚景凄凉,这说明一个动荡

的社会难以让普通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C.《边城》中,傩送二老一直喜欢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因为大老的意外身亡,他压抑自己

的内心,没有进一步向翠翠表白。

D.《哈姆莱特》中,奥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认为哈姆莱特地位高贵,其意志并不属于他自己,因此在

去法国前叮嘱奥菲利娅不要轻信哈姆莱特的爱情盟誓。

E.《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在弟弟去世后,为保全弟弟的名誉,按照弟弟来信的请求,给了夏

尔路费和一批货,让他远赴印度,接受锻炼。

【答案】AE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名著阅读的能力。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

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理解时要结合作品具体的情节、人物性格以及作品的主题、情节、环境等。

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

自如。另外,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名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A项,“诸葛亮得到消息后,令人迅速在鱼腹浦摆下‘八阵图错误,八阵图是诸葛亮入川时早就摆下的。

E项,“老葛朗台……给了夏尔路费和一批货”错误,偷换概念,应该是欧也妮资助夏尔一笔钱。“接受锻炼”

也不对,只是把他打发到印度去了。

故选AEo

十三、(2020•江苏卷・高考真题)

(1)《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众人联句,起句为王熙凤所作,她说,

"你们别笑话我,我只有一句粗话","就是‘一夜北风紧请结合这句诗简析王熙凤的形象。

(2)《社戏》开篇记述了"我"成年后在北京看戏的经历。北京看戏给了"我"什么样的感受?以此开篇有什么

表达效果?

【答案】(1)诗句浅白,表明其学识浅薄;诗句能领起全篇,表明其聪明颖悟,有一定领导才能;诗句意

境肃杀,表明其心怀忧惧。

(2)第一问:嘈杂拥挤;感到无趣,不想再看中国戏。第二问:欲扬先抑,突出儿时看戏回忆的温馨。

【解析】(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赏析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技巧: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语、动作、神态、细节等。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

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是人物性格的

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因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

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

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

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

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5.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

往往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分析小说的主题,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正确把

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题干为:《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众人联句,起句为王熙凤所作,

她说,“你们别笑话我,我只有一句粗话","就是‘一夜北风紧请结合这句诗简析王熙凤的形象。

从诗句本身而言:浅白通俗易懂,可见王熙凤文化素养知识水平浅陋;诗句中“夜”“北风”“紧”等词给

人肃杀冷寂的压抑感觉,表明王熙凤心怀忧惧压力满满。从猜灯谜活动而言,王熙凤作起句,有抛砖引玉

的效果,能领起后面内容,总领下文和全篇。从文如其人的角度而言,文字里传递了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表明其身份地位以及智慧超凡情商极高的性格特点,个顶个不简单的姑娘们面前故作谦虚低调,具有极强

的人际交往能力,又彰显了领导能力。

(2)本题考查创造性解读和个性化阅读能力。具体而言属于对段落作用的赏析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

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就是对生活重新

体验的过程,那么,不同的读者就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考试大纲》中

最具开放性的一项考查。谈谈自己读相关句子的体会,即赏析词句段,答题思路一一字面+中心,所谓“字

面+中心”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

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

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方法: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

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

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相关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感情?(也可问你印象最深刻的

句子)相关的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题干为:《社戏》开篇记述了“我”成年后在北京看戏的经历。北京看戏给了“我”什么样的感受?以此开

篇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一问属于内容主旨层面:

先确定答题区间: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

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地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

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

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己经嘎嘎的响着了,用了心,

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

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

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走了许

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地说,'怎

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嘎嘎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后来我

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一一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然后抓关键词句提炼出作者的感受:从“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

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中可见极端

的拥挤杂乱聒噪;“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

从中可见作者感到无趣,不想再看中国戏。

第二问属于段落作用,侧重结构和修辞特色:

结合后文写社戏的好看,此处写在北京看戏的煎熬无趣感,结构上前后对照,修辞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欲扬先抑,突出儿时看戏在我回忆中的温馨美好。

十四、(2020•北京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子目:“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

太宰问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