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最易错的57个历史认识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最易错的57个历史认识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最易错的57个历史认识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最易错的57个历史认识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最易错的57个历史认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历史最易错的57个历史认识

汇总

i.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含义理解不准确

对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①多元: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其主要包括地域环境多元、

经济基础多元、发展历程多元、文化内涵多元

②一体: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整体性,其主要表现为经济文化成

就上存在共性,空间分布上以中原为核心。从演进趋势看,多元

发展的区域文化在历史演进中逐渐汇聚融合成统一的中华文明

2.百家争鸣中也有共鸣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学

派主张虽然各有不同,但也存在共性和内在一致性。如各学派都

为统治者提供了一种治理国家、重整社会秩序的治国方案;都具

有强烈的托古心态,主张以古老的传统、先圣先贤的名号等为依

托来增强本派学说的权威性;等等。

3.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均产生了

一定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并引发了一系列变化:

土地制度:生产力提高促进了荒地的开垦,推动了井田制瓦解,

使得土地私有制确立户籍制度:生产力发展推动小农经济逐渐确

立,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逐渐确立,推动了国家户籍与赋税

制度的改革。以家户为对象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渐确立起来战争的

规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社会的动员能力明显

增强,到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明显扩大

4.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原因如下:

⑴诸侯独立性过强限制了权力的集中。分封制下,诸侯爵位世

袭,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权力,如设置官员、征派赋税等。

⑵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

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因为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可能会逐渐疏远,

诸侯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力就会减弱,造成尾大

不掉的局面。

5.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但其思想融合了法家思想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了

孔孟的仁政思想,提出了“隆礼重法”的学说,他强调以法家文

化来规范一种制度,以儒家文化来构建一种秩序,这是一种既相

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荀子礼法兼施、王霸统一的思想是对

礼法、王霸之争的总结,他对法家思想的借鉴,开启了儒法合流

的先河,适应了战国末期社会转型的需要。

6.封国制在汉初曾发挥积极作用

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推行郡国并行制,在关中地

区推行郡县制,关东则实行封国制。在封国制下,中央对地方王

国事务不多加干涉,各封国为了壮大自身实力,努力发展生产,

这对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诸侯国在平

定诸吕叛乱中,也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7.汉代刺史的权力由监察权向行政权转变

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是汉代维护中央集权

的有力手段。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

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后来刺史的职权

范围扩大,逐渐由监察领域向行政、财政、军事等领域扩张。东

汉时期,刺史逐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刺史权力的转变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了中央集权,埋下了军阀割据的隐患。

8.只认识到了盐铁官营政策的积极影响,忽略了其消极影响

①积极影响;将盐铁之利从工商业主手中转移到国家手中,增加

了国家财政收入,巩固了统治。也打击了富商大贾势力,加强了

中央集权

②消极影响:取消盐铁业的竞争,不仅使大量商贾流亡,也产生

了产品质量低劣、价格昂贵、强迫民众购买等弊病,加重了百姓

负担,挫伤了一部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9.察举制一定程度上使阶层固化,不利于国家统一

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建设的

需要。但是,察举制容易形成荐举人与被荐人之间的利益集团。

此外,察举制下,被荐人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

低受到重视,而地方豪强大族在这些方面更有优势,这容易使阶

层固化。同时,地方豪强势力的壮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

国家的统一。

10.九品中正制在初创时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其在初创时期的

积极作用主要为以下几点:

(1)以“九品”论人才,官吏的任用与升降有了较为客观的标准。

⑵改变了东汉后期察举制下士族朋党操纵举荐的旧状,有利于

选拔人才。

(3)将选官权收归中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11.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对南方的开发具有不平衡性

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性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

南方的开发也具有不平衡性。一般而言,太湖流域及其他江湖平

原地理环境较为优越,迁入人口较多,政府支持力度也较大,而

闽、粤、桂等地区山地、丘陵相对较多,迁入人口较少,政府的

政策支持相对不足,这就决定了南方地区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平

衡性。

12.佛、道发展冲击了儒学地位,但没有改变儒学的主流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佛、道发展较快,但这一时期佛教

与道教的发展只是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并没有改变儒

学的主流地位。宋代儒学在发展中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和精神,

形成了新的哲学体系一一理学。

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具体表现为:

⑴百姓渴望统一,统一为民心所向。

⑵各政权的统治者为维系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统一奠定

了政治基础。

⑶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

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⑷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他们与迁入地居民通婚,各民族间联系

更加密切,出现民族交融局面,各族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为统

一奠定了文化基础。

(5)曾出现过局部统一的局面,如前秦、北魏、北周等。这是走

向统一的重要步骤。

(6)儒家文化重视大一统,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倾向于

用儒家文化治国,具有大一统的意识。

14.唐代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

科举制的创立改变了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官

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但

是与平民子弟相比,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唐代,科举制度

尚处于初创时期,在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

经济优势步入仕途。例如,在正式考试之前,公卿大臣可以公开

推荐举人,这对世家子弟十分有利。

15.唐朝藩镇延续了唐王朝的统治

唐朝中后期,中央势力衰微,藩镇林立,中央无力消除藩镇,但

藩镇之间、藩镇内部矛盾重重,并没有强大到对中央形成绝对压

制。因此,林立的藩镇和中央形成了互相依赖的关系。唐王朝在

这种现实下,也不断调整对藩镇的政策,如对节度使进行笼络等,

其统治也在藩镇林立的情况下延续了上百年。

16.宋代商业环境宽松,但重农抑商政策仍是主导

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但要注意的

是,重农抑商作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在

当时仍是主导。这一时期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发展农业、抑制商

业,如鼓励垦荒、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对商人征收双重算赋、贬

低商人的社会地位等。

17.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对峙不等于双方没有经济文化交流

宋与辽、西夏、金政权虽然长期对峙,但各政权之间的经济文化

交流一直没有停止。

①经济交流:宋在辽、金等边界地区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榷

场还专门设置官员对贸易进行规范,这一时期的民间贸易也相当

活跃,促进了各政权之间的交流

②文化交流:经济的交流势必会带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宋与辽、

西夏、金等政权的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方面,同时中原

地区的诗歌、绘画等对辽、西夏、金等地区的文化也产生一定影

响,不同政权之间文化的交流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18.对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记不清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其特点主要如下:

①双重性:行省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②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实现了一定

的权力平衡

③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受制于中央,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

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

19.元朝行省制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行省制度源于魏晋的行台制度。金朝,已有行省之称。元朝行省

制的建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行省的建立巩固了国家统

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然而,行省最初只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

构,到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后期,才转变为常设的地方行政区戈h

掌管辖内军政要务,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

20.对大运河的主要路线记不准

大运河在隋唐和元朝时期的主要路线如下:

⑴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

杭州),呈大弯曲状,连接了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分为永济渠、

通济渠、祁沟和江南河,途径扬州、苏州等地。

(2)元朝国都迁到北京后,因国家政治中心转移,忽必烈下令在

隋唐大运河的基础上截弯取直,运河从此由江苏淮安经宿迁、徐

州直上山东抵达北京,不再途经洛阳等地。

21.明朝内阁有一定权力,且对皇权有一定约约束,

内阁在运作过程中,会对皇权产生一定的约束。明朝后期,很多

时候内阁都在履行宰相职权。内阁在诏敕的起草、奏章的票拟批

答、诏敕的下发等环节中均发挥着审查约束作用,对皇帝“不合

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这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

作用。

2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

尽管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都激烈地反对理学的不合理部分,但他们

的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他们并不是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对

儒家思想进行了发展和创新。

政治上:他们从儒家民本理念出发,批判君主专制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出现,他们主张发展工商

思想文化上:心学空疏,他们从传统儒学中汲取营养,倡导经世

致用的实学

23.区分不清清代对边疆不同区域的制度差别

清朝疆域空前扩大,统治者“因俗而治”,在边疆不同的区域实

行不同的制度,具体如下:

中央: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也负责处理部分

外交事务

地方:西北地区:(1)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任命蒙古王公管辖

⑵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东北地区:主要实行军府制度,以军府建制统治东北

西南地区:(1)在西藏地区,中央政府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

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⑵在云贵川等地区,实行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

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管理

东南地区: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24.户籍制度不只服务于赋役征收,还有维护社会治安等功能

古代政府管理户籍主要是为了掌握人口变动情况,发展生产,保

证赋役征发,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其不只是服务于赋役征收,

还是政府用来控制人口、限制人口迁移、维护社会治安的手段。

25.古代中国重道轻器,但许多科技成就是在国家支持下取得的

古代中国重道轻器,这并不利于科技的发展,但是统治者并没有

禁止科技的发展,反而出台相关政策,在天文、农学、军事等方

面鼓励创新,另外,有些科学家本身就是政府官员,他们也往往

利用国家力量来推动科学研究。

26.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受商品经济发展、国家赋税政策等的

影响

农产品商品化是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时期,

推动农产品商品化的重要原因有:

⑴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较快发展,推动了经济作物的广泛种

植。

⑵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使粮食

产量大大提高,为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提供了条件。

⑶国家赋税政策的影响。明清时期,赋税征收以货币为主,为

经济作物种植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条件。

27.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下,中国传统手工业并非都停滞不前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多数传统手工业日益衰败的同时,部分传统

手工业反而出现了新的生机,这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

侵略,如家庭棉纺织业、印刷业等。还有一些传统手工业

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如由于外国企业无法包揽广大中国人民

所需的铁制农具和铁制日常用品,以制造铁锅为主的冶坊业发展

较快;一些传统工艺因具有民族特色而得以继续发展,如玦琅业

等;一些能适应外国资本主义需要的手工业也获得较快发展,如

制茶业、丝织业等。

28.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外交发生了重大转变

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的涉外制度是“朝贡”和“理藩”制度,浸

透着浓厚的“夷夏”观念,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在外交体制、

驻外机构、外交观念等方面都有了重大转变。

①外交体制:清政府设立外务部,建立外交规章,提升了外交官

员的素质,改变了外交官员对世界形势、外交惯例懵懂的局面

②驻外机构:清政府允许各国在北京设常驻公使馆,并在外国设

立领事馆,这对促进中外交流、

保护华侨利益等有积极作用

③外交观念:清政府的文书格式改用“照会”样式,并以条约形

式规定中西方官员平等往来

29.太平天国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发展,但也产生了一定的消

极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影响了晚清政局的变动,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但太平天国

运动还有以下消极影响:

⑴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口锐减,

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

⑵破坏了传统文化。太平天国初期排斥儒家文化,焚烧儒家书

籍,后又通过删改儒家典籍的办法使儒家学说为己所用。

30,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还包括许多主观因素

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守旧

势力极力阻挠等客观因素外,还有许多主观因素。

(1)维新派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把希望寄托在同样也是封

建势力代表的帝党官僚身上。

⑵维新派对外国侵略者的本质缺乏深刻认识,甚至对西方列强

抱有幻想。

⑶维新派自己既没有真正的实力,又完全脱离群众,甚至仇视

农民革命。

⑷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出现了维新派不同人物之间互相

攻击的现象。

31.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是多个派别共同努力的结果

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十余个省份纷纷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顷

刻间土崩瓦解。然而,辛亥革命并非革命派的一己之功,比如在

此过程中,立宪派积极活动,与革命派共同推动了革命的进程,

故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是多个派别共同努力的结果。

32.一战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

业获得快速发展。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火柴业等轻工业发

展较快。但由于当时中国重工业刚刚起步,大量的金属原料和机

械设备依赖进口。而一战爆发后,西方国家的生产受损,且主要

服务于战争需要,出口减少,这使中国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金属

原料和机械设备进口日益困难,制约了中国本土工业的发展。

33.五四运动不仅是爱国政治运动,还是思想解放运动,

五四运动既是一次爱国政治运动,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锻炼

和造就出一批献身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共产主义者,为中国

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34.区分不清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

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

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有利于调动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证

土地革命的胜利

②全民族抗战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减轻了农民

的负担,激发了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承认不反对抗日的地

主、富农等是抗日与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力量,使他们能够保有一

定的地位和利益,这有利于团结各阶层抗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

③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

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和经

济上获得了解放

35.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在根据地的经济、文化政策的影

响认识不清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不仅

进行了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还制定了一些适应革命形势发

展需要的经济、文化政策等。这些政策在当时适应了革命发展

的需要,同时,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为中共积

累了一定的执政经验。

36.新中国成立并非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标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但此时我国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1949—1956年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

会主义经济制度,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37.计划经济时代自由市场并未消亡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的基本完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形成。

在这一经济体制下,国家下达指令性指标,所需的生产资料由各

主管部门按计划供应,产品由商业、物资部门收购或调拨。但这

并不意味着自由市场的消亡,如在农村中依然存在着自留地和集

市贸易等。

38.“一边倒”不是唯意识形态而论,而是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

发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表明了中国

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立场,但这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

美等西方国家交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毫无原

则地倒向苏联一边。它的实行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

国的国情决定的,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

39.“包产到户”在1978年以前就存在

1978年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

自主经营,具体形式为包产到组、包产到户。但要注意,“包产

到户”不等同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

些地区也曾尝试“包产到户”。如1956年5月,中共永嘉县委

在雄溪乡燎原社开始了“包产到户”试验,在中国首创“包产到

户”。

40.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并非决定性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古代,人类的生产力

水平比较低下,地理环境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到主要作用。随着

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有所减弱。

但要注意的是,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并非决定

性作用。文明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只是其中一

个因素,影响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1.雅典公民的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雅典城邦利益高于公民个人利益。雅典公民在享有许多民主权利

的同时,他们的思想、行为等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雅典城邦

强制公民参与城邦政治。

42.欧洲中古时期是孕育重大进步的阶段

5-15世纪被认为是欧洲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但这一时期也孕

育着历史的进步。

①政治上:中古西欧城市自治运动兴起,这推动了王权的加强,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封建贵族势力强盛,他们往往会联合起

来反对国王,导致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反而成为民主制度萌芽的基础

②经济上:11世纪,西欧城市较为繁荣,商业发展较快,这最终

催生了近代化的资本主义运营方式,如中古时期的银行已经基本

具备现代银行的兑换、委托、转账、结算、贷款等职能:

③文化上:12世纪开始,城市的兴起推动了世俗性大学的建立,

打破了教会对文化的垄断,世俗文化迅速发展起来,推动了文艺

复兴的兴起

43.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并未立即获得贸易优势

新航路开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亚洲更具贸易优势。这主要

是因为当时欧洲的生产力并不发达,欧洲商品的竞争优势不足。

直到工业革命后,欧洲工业品的竞争力才总体上超越亚洲I。

44.启蒙运动并非理性主义的开端

理性主义是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旗帜,但启蒙运动并非理性主义

的开端。古希腊时期的学者、罗马法学家、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

主义者等都曾强调理性,只是侧重点不同。

45.忽略了宗教改革在强化世俗王权、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

面的影响

宗教改革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发展了人文主义。新教派主张不承认教皇的权威,不承认罗

马教廷,人不再依附于教会,而是一个独立的、能够依靠自己内

心做出决断的人。

⑵强化了世俗王权。以英国为例,英国通过宗教改革确立了国

王在教会中的核心地位,从而强化了国王在宗教和现实社会中的

统治地位,强化了国王的专制统治。

⑶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

马丁•路德用德文翻译《圣经》促进了德国民族语言的规范与统

一;马丁•路德提出,女孩应该同男孩一样,必须接受教育;等

等。

⑷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

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6.区分不清主要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都强调理性,相信进步,但他们的主张

也各有侧重:

代表人物:

①洛克:主张:提出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应分属不同部门掌握

伏尔泰: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反对封建专制,建立君主立宪

【辨易混】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但并不反对君主制,他寄希望

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②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提出三权分立

③卢梭:发展天赋人权的学说;完善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直

接民主制

【考情】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曾在高考题中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进行

了重点考查

④亚当・斯密: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

竞争

⑤康德:强调人非工具,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

自由、平等

47.《权利法案》的颁布并不是英王“统而不治”局面形成的标

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实现了从“国王的议会”到“议会

的国王”的转变。需要注意的是,《权利法案》虽然以明确的法

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了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但

国王仍有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到18世纪,随着责任

内阁制逐渐确立,首相组阁掌握行政权,国王才成为“统而不治”

的虚君。但作为国家元首,国王仍拥有对首相形式上的任免权。

48.认识不到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是双重的

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⑴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从战争的对象、目的和

结果来看,战争的对象是英国殖民统治者,战争的目的是推翻英

国的殖民统治,战争的结果是北美人民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

⑵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从战争的根本原因、领

导者和影响来看,这场战争是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阻

碍其发展的英国殖民统治之间的矛盾激化的结果,战争的领导者

是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的种植园主,这场战争为北美资本

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9.忽视了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大到生产力的进步、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

高考经常考查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同学们一定不要忽视。

①城市化: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②城市生活:建筑技术革新,生活服务更加便捷、丰富,居民的

物质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

电的发明推动新的生活方式出现

③通信和交通:电报、电话的发明和普及便利了人们的联系;城

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

④休闲娱乐与文化: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

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⑤女性地位:女性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50.忽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的经济、社会意识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一战期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

度的发展,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反殖民主义力量的社会基础得

到壮大。

⑵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

民地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世界殖民体系受到严重冲击。

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一

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妄图通过掠夺殖民地摆脱危机,这使殖民地

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并推动了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51.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也有一定

的不稳定性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有利于维持

二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

常运转,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既是一国货币,又是世界货币。美

元的发行不仅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和黄金储备,而且必须适应

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需要。由于黄金产量和美国的黄金储

备量增长跟不上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双挂钩”原则下,美

元便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为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美

元的供应应当不断增长,但这会导致美元同黄金的兑换难以维持。

可见布雷顿森林体系具有不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