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圣镇连接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_第1页
三圣镇连接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_第2页
三圣镇连接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_第3页
三圣镇连接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_第4页
三圣镇连接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圣镇连接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PAGE24-1、前言1.1工程概况为了加快发展三圣镇东南部片区的亮石村、古佛村、春柳村经济,重庆北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甲方)拟在北碚区三圣镇亮石村、古佛村、春柳村附近修建三圣镇连接道(北碚区三金路复线工程三圣段)公路。拟建道路起于三圣镇吊楼处与G351相接,路线呈南向北布设,经苏湾、高家湾、喻家湾、五路桥、林家坝,止于三圣镇三石路林家坝转拐处与原三圣建材311亩收储地块规划道路交叉口相接,路线全长3.653975km,为三级路,可作为绕镇公路,不但可分担部分过境交通,还能将沿线村落串联起来。根据项目方案设计,本项目采用设计速度3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8.0米的三级路(局部受限)技术标准,桥梁涵洞设计荷载采用公路-Ⅱ级。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路基工程、路面工程、交通工程、涵洞工程等。根据设计总平面图、设计纵断面及设计方案,道路设计特征如下表1-1。表1-1道路设计特征表名称起点坐标(m)终点坐标(m)道路里程(m)设计高程(m)(坡率)道路宽度(m)道路等级三金路复线X=3308028.31Y=366266.85X=3310487.77Y=367300.98K0+000~K0+080274.14~275.74(2.00%)8三级K0+080~K0+280275.74~288.14(6.20%)K0+280~K0+480288.14~293.34(2.60%)K0+480~K0+570293.34~300.36(7.80%)K0+570~K0+820300.36~308.61(3.30%)K0+820~K0+910308.61~316.08(8.30%)K0+910~K0+990316.08~311.52(-5.70%)K0+990~K1+130311.52~310.40(-0.80%)K1+130~K1+290310.40~298.56(-7.40%)K1+290~K1+390298.56~306.46(7.90%)K1+390~K1+510306.46~311.32(4.05%)K1+510~K1+640311.32~311.97(0.50%)K1+640~K1+780311.97~321.77(7.00%)K1+780~K1+920321.77~311.83(-7.10%)K1+920~K2+250311.83~309.19(-0.80%)K2+250~K2+390309.19~304.71(-3.20%)K2+390~K2+690304.71~301.41(-1.10%)K2+690~K2+980301.41~282.56(-6.50%)K2+980~K3+270282.56~275.02(-2.60%)K3+270~K3+550275.02~278.10(1.10%)K3+550~K3+653.975278.10~276.62(-0.90%)工程重要性等级:乡村公路为三级,边坡安全等级最高为二级按照设计方案,场地将形成最大高度为12.6m的岩土质混合边坡,拟建项目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边坡安全等级最高为二级,本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路基防护与支挡:当拟建道路用地范围基本不受限制,具有放坡条件,设计方案对道路两侧的路堑、路堤设计拟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要求的坡率和坡型进行如下处理。填方路基:路堤边坡采用台阶式边坡,当边坡高度H≤8米时,边坡坡度为1:1.5;当边坡高度8﹤H≤20米时,边坡坡度为1:1.75,在边坡高度8米处设置2米宽的边坡平台,并设2%~5%向外倾斜的缓坡。道路永久边坡坡面采用拱形骨架护坡支护,道路临时边坡坡面采用植草护坡支护。挖方路基:高度小于8米时,且为土质时,边坡坡率拟采用1:1.50;岩石边坡坡率采用1∶0.75(无外倾结构面控制时),路堑深度大于8米时,每8米设一台阶,变坡处设台阶宽1.75米。坡面采用格构梁+三维网植草支护。路基排水设计:道路两侧为设置排水管网,疏排道路区域内的地表水,道路施工时设置临时排水措施疏排场地地表水及地下水。1.2勘察工作的目的、任务本次勘察目的是为了查明拟建道路沿线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对沿线各路基的稳定性和岩土性质作出工程地质评价,并为路基设计、确定路基设计回弹模量和适宜的路面结构组合类型、路基压实、防护与加固、路基排水设计以及不良地质现象防治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等相关行业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确定本次勘察的主要任务如下:(1)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2)查明沿线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类型、厚度、性质及其分布规律,基岩风化层厚度、起伏程度、以及基岩的完整程度与坚硬程度;(3)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排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地表水的来源、水位和积水时间,分析地表水、地下水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判定环境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4)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范围,规模,同时进行稳定性分析并提出整治方案建议;查明场地内有无埋藏的河道、沟滨、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5)查明各类岩土的物理力学特性,提供设计所需的设计参数;(6)对道路沿线场地的稳定性及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对道路回填及开挖形成的人工边坡进行稳定评价,提出防治建议;(7)分段论证路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关建议;(8)划分场地抗震地段,评价场地地震效应;(9)对设置支挡结构的路段进行稳定性分析,并对支挡型式及相应的地基持力层、设计参数提出建议。1.3勘察依据本次勘察工作按以下技术规范执行:(1)《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9)《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10)《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1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12)《工程勘察通用规范》(GB55017-2021);(13)《工程测量通用规范》(GB55018-2021);(14)《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15)《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16)《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17)《重庆市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18)《重庆市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规定》。1.4勘察等级、勘察范围及勘察阶段判定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DBJ50-174-2014),拟建项目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边坡安全等级最高为二级。按第3.2.2和3.2.3条规定:场地类别划分为中等复杂场地(详见表1.4.1);因此,综合确定本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表1.4.1场地类别划分判定因素场地特征场地类别场地复杂程度复杂中等复杂简单地形、地貌地形坡度10~35°√中等复杂场地岩层倾角(°)50~55°√岩土特征岩土种类较多,性质变化较大√岩体完整程度较完整√土层厚度(m)土层厚度0.50~13.10m√地表水、地下水对岩土体影响程度中等√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中等强烈√勘察范围判定条件及结果见表1.4.2,勘察阶段为一次性勘察。表1.4-2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阶段判定表(初步勘察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及工程指标判定结果场地及项目1在复杂场地上建设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安全等级为三级不需进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设场地1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较为发育,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3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该工程无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不需进行初步勘察2场地地形坡角大于30°的自然土坡或地形坡角大于60°的自然岩坡,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5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该工程无地形坡角大于30°的自然土坡或地形坡角大于60°的自然岩坡不需进行初步勘察3三峡库区175m蓄水位(吴淞高程)岸线外侧水平距离100米范围内的建设场地。/不需进行初步勘察4存在矿产采空区或地下洞室,且采空区或地下洞顶距离拟建工程最底面小于2倍洞跨的建设场地。/不需进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设项目1总建筑规模大于50万m2且高层建筑规模占总建筑规模的比例超过70%的大型住宅小区。/不需进行初步勘察2建筑高度大于200m的超高层建筑。/不需进行初步勘察3总建筑面积超过10000m2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或长度大于500米的隧道。/不需进行初步勘察4主跨跨径150m及以上的斜拉桥、悬索桥等缆索承重桥梁以及拱桥,立体交叉线路为3层及3层以上(不计地面道路及地道)的大型互通立交桥梁。/不需进行初步勘察注:1、判定结果为“需进行初步勘察”或“不需进行初步勘察”;2、“需进行初步勘察”的工程将本表纳入该工程初步勘察文件。表1.4.3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边坡判定结果环境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对于无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倍边坡高度。边坡最高12.60m,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大于1倍边坡高度。满足勘察范围2对于有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土边坡,勘察范围线应根据组成边坡的岩土性质及可能破坏模式确定,且勘察范围不应小于外倾结构面影响范围。边坡最高12.60m,勘察范围线大于外倾结构面影响范围。满足勘察范围3对于可能出现土体内部滑动破坏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倍边坡高度。边坡最高8.26m,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大于1.5倍边坡高度。满足勘察范围4对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后缘边界,且还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前缘边界(即剪出口位置)。无,勘察范围线到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后缘边界,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前缘边界。满足勘察范围基坑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岩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无。满足勘察范围2土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无。满足勘察范围3当需要采用锚杆(索)支护时,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无。满足勘察范围1.5勘察工作布置及完成情况1.5.1勘察工作布置接受业主方委托后,我单位多次派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以及管线探测,并编制了勘察纲要。勘察工作布置按《市政工程勘察规范》、《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等规范的有关要求执行,并结合场地地质环境特征,勘探点线主要沿公路中心线及两侧布置,并在开挖路堑段适当加密,以控制路基稳定性,查明挖、填边坡及设置支挡构造物处的工程地质条件。本次勘察沿公路中心线布设1条纵断面,两侧布设横勘探线51条,间距约70-100m,道路以及涉及管函、支挡、回填区域布设钻孔,共布设钻孔161个钻孔编号为ZK1-ZK3,ZK5-ZK44,ZK46-ZK57,ZK59-ZK74,ZK76-ZK77,ZK79-ZK131,ZK136-ZK169(由于业主要求多次调整方案,故有些钻孔编号没连续),一般性钻孔89个,控制性钻孔72个,一般孔孔深度要求钻入预计路基基底以下中风化基岩内3~5m,控制性钻孔要求进预计基基底以下中风化基岩5~7m,本次勘察勘探工作布置符合相关规范要求。1.5.2勘察工作完成情况我公司接受任务后,即组织了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工作,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委托书”及现行相关“规范”编制了以机械钻孔为主,辅以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原位测试、岩土室内试验的岩土工程勘察纲要,并经我公司总工办审查,于2023年3月12日进场施工,采用6台XY-150型钻机配套施工,2023年4月9日完成施工。完成实际工作量详见表1.5.2。表1.5.2工作量统计一览表工作项目名称单位数量工程地质测绘Km20.85工程测量钻孔定位个161断面(比例尺1:200)Km/条5.21/51断面(比例尺1:500)Km/条3.78/1勘探钻孔m/孔1568.30/103利用钻孔m/孔/原位测试重型动力触探试验m/孔23.3/5样品采集岩样块/组132/44土样组11测试分析天然、饱和单轴抗压(岩样)组44三轴试验(岩样)组6土常规(土样)组11水文地质水位观测孔103勘察外业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难:1、我公司会同北碚区三圣镇人民政府、重庆北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多次现场协调村民同意对拟建公路两旁涉及到农田和耕地(或山上、路上等)作物的钻孔实施钻探未果,村民不同意;拟建公路区域涉及正能燃气、重庆燃气、江北气库和相国寺气库等四家天燃气公司管线,外业过程中我公司均积极联系涉及到的天然气公司收集图纸、现场定测天然气管线,有些涉及到天然气管线的钻孔未能实施。相关的天然气公司亦派代表对现场钻探作业进行了巡查,未发生任何一起破坏、损伤天然气管线的行为,外业未发生任何纠纷。鉴于以上原因,根据本项目主管方(北碚区交通局)和业主方(重庆北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沟通会商,布置钻孔161个部分无法实施,具体实施103个钻孔。钻孔质量满足一次性勘察阶段规范要求。1.6勘察工作质量评述1.6.1工程测量:工程测量内容为钻孔定位及断面测量,采用国家2000大地坐标系,1985年黄海高程系,控制点由甲方提供,控制点坐标为:(T01(X=3308110.497m,Y=366254.576m,H=272.401m),T02(X=3309064.71m,Y=367456.32m,H=313.512m,T03(X=3310389.71m,Y=3310389.71m,H=278.625m)为测量依据,控制点检查无误后,采用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法进行施测,钻孔平面位置偏差在0.25m以内,高程偏差在±0.05m以内,其精度满足《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测试技术规程》(JGJ/T87-2012)要求,工程测量符合规范要求。1.6.2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采用穿越法进行,主要进行地质界线勾绘,不良地质现象调查等,以查明地表反映的工程地质条件。成图比例尺1:1000,采用半仪器法定点。质量符合规范要求。1.6.3钻探:本次勘察钻探劳务单位为重庆佳强建筑劳务有限公司。钻进过程中严格按勘察方案及钻探操作规程执行,未出现安全质量事故。以开孔φ110mm,终孔φ91mm钻具钻进,土层采用小水量钻进,基岩采用循环水回转钻进,采取率:填土层大于70%;粉质粘土大于90%;强风化基岩大于65%;中等风化基岩采取率大于80%。钻孔钻探结束并验收合格后采用粘土球回填钻孔,均匀回填,每0.5~1.0m分层捣实。满足《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测试技术规程》(JGJ/T87-2012)要求。1.6.4钻孔地下水文观测:钻孔施工结束后进行水位观测,抽干钻孔循环水24小时后观测水位恢复情况,资料整理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试验成果能够满足设计及施工需要。1.6.5采样及室内测试:本次勘察采用贯入式薄壁取土器采取I级原状土样11件,采集中等风化岩样44组进行室内测试。取岩样孔数约占总孔数的1/3。岩样采集后立即采用塑料胶布密封,运输中采取了避免振动的措施,取样深度及样品数量符合规范要求。取样时及时包装,运输中采取了避免振动的措施,以上各类样品采集严格按样品采集的有关规定执行,样品数量、包装、运输、送样时间等符合《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2019)要求。室内试验工作由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集团检验检测有限公司承担,测试成果符合《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2013)要求。1.6.6重型动力触探:本次勘察选择代表性钻孔5个对素填土进行动探测试。采用重63.5Kg锤,落距为100cm,探头直径74mm,锥角60度,记录每贯入10mm的锤击数。原位测试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地质人员现场指导并监督全过程,数据采集合理、齐全。1.6.7中贝天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承接了该项目的建设工程勘察外业见证工作(见证员:黄英,印章号YKJZ-2310344-0003,并严格按规范对现场钻探、岩土取样、原位试验、钻孔深度等进行了监督和管理,现场施工达到了规范的要求。本次勘察工作严格按规范及勘察技术要求执行,地质编录资料真实、可信,所获资料在野外均进行了自检和互检,符合质量管理的规定要求,现编制本报告供设计和施工使用。本次资料的文字采用Word进行编辑,作图软件为工程地质勘察理正CAD9.5、浩辰CAD2021平台编制。综上所述,本次勘察已完成了“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委托书”中提出的任务要求,勘察质量满足规范要求,现经室内资料综合分析整理后编制本报告供设计和施工使用。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勘察区位于北碚区三圣镇亮石村、古佛村、春柳村附近附近,有公路通到场地,交通条件较好。勘察区地处丘陵区,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地形总的趋势为低~高~低,西南部地势较低,为河谷丘陵,中间地势较高,为低山地貌,东北部较低,为丘陵、低山。地形起伏大,道路穿越许多个斜坡和沟谷,斜坡坡度一般10~38°,局部也有呈陡坎状,整个勘察场地中部为沟谷地带,沟谷底部坡度相对较小,一般5°~10°,后期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局部地段被回填土覆盖,路线区最低点位于线路区起点K0+000左侧附近,海拔270米,为线路区最低点,最高点位于桩号K1+680山区顶峰,海拔325米,相对高差55米。地势起伏总体较小,自然坡度一般为20~60°。2.2气象、水文2.2.1气象勘测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6℃,1月平均气温5.3℃,极端最低气温-4.0℃(1952年12月7日):7月平均气温35℃,极端最高气温42.7℃(1986年8月26日);最低月均气温4.3℃(1952年12月),最高月均气温39.1℃(2006年8月);年平均降水量1173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3—9月,5月最多。2.2.2水文通过对现场调查,拟建场地内无场地无常年性河流通过,沟谷地带中鱼塘、农田等多为干枯状,场区水文条件简单。2.3地质构造场地区域地质构造属悦来场背斜东南翼,在基岩露头处,测得岩层产状为倾向280~290°,倾角50~55°,优势产状287°∠52°。层间裂隙较发育,表面平直,无胶结,岩层层面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场地及周边未见断层通过,地质构造简单。根据出露基岩进行调查和钻探揭露表明,岩体中主要发育2组裂隙:Ⅰ组:100~120°∠55~70°,优势产状105°∠65°。裂隙延伸0.5~2.0m,间距约2~6m,裂隙张开3~6mm,裂面平整,裂面无充填,闭合,无充填物,铁锈浸染,呈黄色,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Ⅱ组:170~180°∠55~65°,优势产状175°∠60°。裂隙延伸0.3~1.5m,间距约1~4m。裂隙张开1~4mm,无充填,裂面较粗糙,无充填物。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表3.1.4、表3.1.6-2及钻探结果综合判定岩体属块状结构,较完整。2.4地层岩性经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揭露,建筑场地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Q4ml)素填土、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el+dl)、淤泥质土(Q4al)、及下伏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及砂岩、侏罗系下统沙溪庙组(J2xs)泥岩、砂岩、页岩组成。现将各岩土层工程特征分述如下:1)素填土(Q4ml)褐灰色、杂色,由砂、泥岩碎、块石及粘性土组成。硬质物粒径一般为7~28cm,含量20~35%,呈次棱状、块状,均匀性差,结构松散~稍密,稍湿。由机械抛填形成,填龄约3年以上。主要分布于场地原居民区及场地施工区一带。钻探揭露厚度0.70m(ZK14)~11.50m(ZK80)。2)粉质粘土(Q4el+dl)棕黄色、棕红色。成分较均匀,局部含风化残余岩屑。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呈可塑状。分布于场地斜坡及农田一带,钻探揭露厚度0.50m(ZK71)~11.60m(ZK38)。3)第四系全新统淤泥质土(Q4al):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该层分布在水塘底部及其周边。4)泥岩紫红色、暗红色。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局部含砂质较重,偶见钙质结核和灰绿色泥质斑块,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层岩体破碎,岩芯呈碎块状,岩石质软,强度较低。中等风化层岩体较完整,岩芯呈柱状,质较硬。与砂岩呈互层状产出。5)砂岩灰白色,由长石、石英、少量云母及暗色矿物组成。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泥质胶结。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质软;中等风化岩石较完整,岩芯呈柱状,质较硬。与泥岩呈互层状产出,局部呈透镜体状产出。6)页岩灰绿色。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局部含砂质较重,强风化层岩体破碎,岩芯呈碎块状,岩石质软,强度较低。中等风化层岩体较完整,岩芯呈短柱状,质较硬。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结合重庆地区经验,将场地钻探深度范围内的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和中等风化带。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呈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质软。各孔均有揭露,厚1.30m(ZK77)~3.10m(ZK74)。中等风化带:岩芯呈柱状,岩体较完整。基岩面与上覆土层呈不整合接触。斜坡一带基岩面坡角一般12~25°,局部较陡,达45°;农田及道路回填区一带基岩面坡角较平缓,一般5~15°。2.5水文地质条件2.5.1地下水类型场地地下水按其特征可分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中,随季节变化,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顺地形向坡下及下卧层排泄,具有含水层薄,分布不广,透水性强,赋水性差的特征。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水量贫乏且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主要赋存于强风化基岩构造裂隙中,其赋存条件受构造裂隙分布情况和裂隙发育程度控制,接受大气降水或上覆第四系孔隙水补给。2.5.2地下水补、迳、排条件场地内素填土属透水层,粉质粘土、页岩及泥岩属隔水层,砂岩属弱透(含)水层。当大气降水后大部分形成地表径流向地势较低处排泄,通过沟谷排出场地。钻探施工完毕后提干钻孔循环水后24h观测孔内水位,钻孔中水位不恢复,说明勘察期间场地钻探深度范围内无地下水。综上所述,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场地岩土层渗透系数:素填土取3.0m/d(经验值),粉质粘土取0.03m/d(经验值),页岩取0.02m/d(经验值),泥岩取0.02m/d(经验值),砂岩取0.3m/d(经验值)。2.6不良地质现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在重庆市北碚区规资局收集的资料,勘察区属地质灾害低易发区,无地质灾害点分布。经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表明:勘察场地及周边未发现崩塌、危岩、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未发现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3、室内岩土试验成果统计分析3.1岩土物理力学参数来源及可靠性分析为了获取场地岩石物理力学参数的定量评价指标,本次勘察勘察采集中等风化岩芯样在室内进行天然、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按《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2013)等标准执行。3.2岩土参数的数理统计方法岩样试验成果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的有关规定进行数理统计,根据不同岩性划分统计单元,统计结果见附表2-1~2-2。保证概率取95%。3.3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的选用3.3.1素填土本次勘察为查明场地素填土的均匀性及相应的力学指标,选择代表性钻孔(ZK80、ZK82、ZK143、ZK148、ZK155)进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有关规定统计,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成果(详见附表4-1~4-5):锤击数加权平均值5.52击;变异系数加权平均值0.383。从试验结果及现场调查看,场地内素填土为松散~稍密状,均匀性差。素填土天然重度19.5kN/m3(经验值),饱和重度取20.5kN/m3(经验值)。3.3.2粉质粘土本次勘察取可塑状粉质粘土样11组进行室内试验。试验结果统计如下:天然重度19.50kN/m3,饱和重度19.8kN/m3;天然粘聚力21.96kPa,内摩擦角13.04°;饱和粘聚力15.90kPa,内摩擦角9.20°;压缩系数为0.39MPa-1,压缩模量Es为4.47MPa,为中等压缩性土;液性指数为0.49,天然孔隙比0.74,饱和内摩擦角9.53°,饱和粘聚力16.68KPa。根据统计结果,结合区域经验,建议可塑状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130KPa。3.3.3岩石室内试验成果统计中等风化基岩岩石室内成果统计如下表表3.3.3。表3.3.3岩体物理力学指标岩性天然抗压强度(MPa)饱和抗压强度(MPa)抗拉强度(MPa)抗剪强度c(MPa)抗剪强度φ(°)中等风化泥岩5.343.380.3881.4432.78中等风化页岩4.372.800.2670.94331.84中等风化砂岩15.3710.301.134.3134.49注:岩体设计参数取值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14.2条相关条文执行,具体如下:(1)岩体的内摩擦角标准值由岩石内摩擦角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确定,中风化岩体较完整,折减系数取0.90;岩体粘聚力标准值由岩石粘聚力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确定,中风化岩体较完整,折减系数取0.30。(2)岩体抗拉强度标准值由岩石抗拉强度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确定,中风化岩体较完整,折减系数取0.30。中风化泥岩变形模量0.133MPa,弹性模量0.155MPa,泊松比0.33;中风化页岩变形模量0.084MPa,弹性模量0.104MPa,泊松比0.35;中风化砂岩变形模量0.412MPa,弹性模量0.445MPa,泊松比0.26。3.4岩土参数建议值3.4.1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3.4.1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序号项目单位素填土粉质粘土强风化泥岩中等风化泥岩强风化页岩中等风化页岩强风化砂岩中等风化砂岩1重度天然kN/m319.5*19.50/25.60/25.6/24.60饱和kN/m320.5*19.80/25.70/25.7/24.802抗压强度标准值天然MPa///5.34/4.96/15.37饱和MPa///3.38/3.19/10.303基底摩擦系数//0.25*0.40*0.45*0.40*0.45*0.45*0.50*4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130*300*1226300*1018400*37385压缩模量EsMPa/4.47//////6负摩阻力系数/////////7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50*140*/140*/140*/8水平抗力系数(岩体)MN/m3//20*60*20*60*30*180*9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土体)MN/m46*10*40*/40*/50*/10岩土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40*/360/360/100011抗剪强度标准值C(天然)kPa5*21.96/410/268/1228φ(天然)°30*13.04/28.02/27.22/29.49C(饱和)kPa3*15.90//////φ(饱和)°22*9.20//////12抗拉强度MPa///0.147/0.101/0.42913边坡临时坡率允许值(不受外倾结构面控制时)(H≤8m)1:1.751:1.501:0.751:0.751:0.751:0.751:0.751:0.75取值说明:1)加*者为经验值。2)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14.3.2条规定:岩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由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乘以地基条件系数确定,场地中等风化岩石较完整,地基条件系数取1.10,当建筑物施工或使用期地基遭受水浸泡时,应采用饱和抗压强度计算,本次采用采用天然抗压强度计算。3)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14.3.5条规定:岩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根据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乘以0.33确定。4)岩土与锚固体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仅适用于初步设计,施工时应通过试验检验。5)嵌岩灌注桩基础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的5.3.9条公式计算。其中frk对中等风化泥岩取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5.34MPa;中等风化页岩取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4.96MPa;中等风化砂岩取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10.30MPa。3.4.2其他参数取值根据现场调查结构面发育情况,结合地区经验,岩层层面内摩擦角标准值:Φ=18°(经验值),岩层层面粘聚力标准值:C=50KPa(经验值);Ⅰ组裂隙裂隙面内摩擦角标准值:Φ=18°(经验值),Ⅰ组裂隙裂隙面粘聚力标准值:C=50KPa(经验值);Ⅱ组裂隙裂隙面内摩擦角标准值:Φ=18°(经验值),Ⅱ组裂隙裂隙面粘聚力标准值:C=50KPa(经验值)。岩石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泥岩取360kpa,页岩取360kpa,砂岩取760kpa。3.5土、石可挖性分类道路沿线岩土体的土、石可挖性分类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中附录A划分划分如下:(1)素填土:土、石类别属于普通土,土、石等级为Ⅱ级。(2)粉质粘土:土、石类别属于松土,土、石等级为Ⅰ级。(3)强风化基岩:土、石类别属于硬土,土、石等级为Ⅲ级。(4)中风化泥岩:土、石类别属于软石,土、石等级为Ⅳ级。(5)中风化页岩:土、石类别属于软石,土、石等级为Ⅳ级。(6)中风化砂岩:土、石类别属于次坚石,土、石等级为Ⅴ级。3.6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及基岩面起伏特征根据岩石测试统计结果,场地内中等风化泥岩、页岩、砂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分别为5.34MPa、4.47MPa、15.37MPa。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中表3.1.1划分:强风化基岩因为风化作用,强度低,为极软岩,岩体破碎;中等风化泥岩岩石坚硬程度等级属软岩,中等风化页岩岩石坚硬程度等级属极软岩,中等风化砂岩岩石坚硬程度等级属较软岩,岩体均较完整。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中表3.1.7确定强风化基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Ⅴ级;中等风化页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Ⅴ级;中等风化泥岩、中等风化砂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Ⅳ级。基岩面与上覆土层呈不整合接触。斜坡一带基岩面坡角一般12~25°,局部较陡,达45°;农田及道路回填区一带基岩面坡角较平缓,一般5~15°。4、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4.1场地现状稳定性评价场地主要为斜坡及农田分布,斜坡地形坡角一般12~25°,斜坡覆盖土层厚度一般较薄,地表未见变形开裂迹象,斜坡现状稳定。农田呈阶梯状分布,地面及下伏基岩面较平缓,现状稳定。场地局部为陡坡分布,地形坡角一般30~45°,局部呈陡坎状,现状稳定。场地内已建挡墙未见变形、开裂迹象,现状稳定。综上分析,场地内斜坡、陡坡、边坡现状稳定,勘察场地及周边未发现崩塌、危岩、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未发现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场地整体稳定。4.2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与评价4.2.1路基工程地质评价1、路基工程地质评价如下表表4.2.1。岩土界面较陡处,回填后土体可能沿基岩面滑动。此时对边坡的稳定性验算,其计算模型采用折线形,计算工况采用最不利工况自重+荷载+暴雨工况,计算方法采用传递系数法隐式解,稳定性系数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附录A.0.3公式计算:暴雨工况下:素填土与基岩界面抗剪强度:内聚力取3KPa(经验值),内摩擦角取22°(经验值);粉质粘土与基岩界面抗剪强度:内聚力取15.90KPa(经验值),内摩擦角取9.2°(经验值)。表4.2.1路基工程地质评价表道路名称里程桩号岩土工程特征道路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及评价结构面赤平投影图建议放坡率及防护措施路基(床)持力层的选取及承载力的选择三金路复线K0+000~K0+180(参考剖面1-1’~2-2’)一般路基区:主要为原有道路区域,沿道路走向纵坡地形较为平坦,坡角5~15°,垂直道路走向方向地形坡度相对较陡,坡度变化较大,坡角一般5~30°。由素填土、粉质粘土、泥岩、砂岩组成。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两侧形成填方边坡,最高约2.20m,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滑动,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设计拟按1:1.75坡率分阶放坡,地面及下伏基岩面较平缓,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稳定。风化岩体易发生风化掉块。/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公路左侧无放坡条件区域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支挡,以中风化基岩做持力层。路基下卧层为素填土层。建议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粗粒料分层碾压回填,并以压实填土(压实度须满足设计要求)作路面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根据现场试验确定。K0+180~K0+470(参考剖面3-3’~6-6’)一般路基区:为斜坡分布,斜坡地形坡角5~35°,局部陡坎状,后期由于人工工程活动,大部分被素填土覆盖。由素填土、粉质粘土、泥岩、砂岩组成。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左侧形成填方边坡,最高约2.46m,边坡主要由后期回填土组成,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滑动,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设计拟按1:1.50~1:1.75坡率放坡,由于该段边坡岩土界面埋深较大,开挖形成后土体不会沿岩土界面滑动。/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公路左侧无放坡条件区域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支挡,以中风化基岩做持力层。路基下卧层为素填土层。建议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粗粒料分层碾压回填,并以压实填土(压实度须满足设计要求)作路面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根据现场试验确定。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右侧形成挖方边坡,最高约6.10m,边坡主要由素填土组成,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滑动,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设计拟按1:1.50~1:1.75坡率放坡,由于该段边坡土层较薄,开挖形成后土体不会沿岩土界面滑动。风化岩体易发生风化掉块。/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K0+470~K0+510(参考剖面7-7’)填方区:主要为原有道路区域,沿道路走向纵坡地形较为平坦,坡角5~8°,垂直道路走向方向地形较缓,坡角一般5~15°。由素填土、粉质粘土、泥岩、砂岩组成。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两侧形成填方边坡,最高约4.75m。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滑动,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设计拟按1:1.75坡率分阶放坡,地面及下伏基岩面较平缓,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稳定。风化岩体易发生风化掉块。/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公路外侧无放坡条件区域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支挡,以中风化基岩做持力层。该段路肩挡墙位于K0+470~K0+510左侧,地形坡度较缓,坡角一般5~15°,按设计高程平场后,将形成最高约4.75m的人工填方边坡,边坡坡长40.00m,边坡坡向328°,主要由后期回填填土组成,由于拟建挡墙区域岩土界面较缓,边坡直立形成后,土层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滑动,边坡可能产生内部易自身失稳发生垮塌。建议该侧边坡采用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建议采用压实经检验合格的回填土或中等风化基岩作基础持力层,回填填土土体重度取19KN/m3(经验值),回填填土对挡土墙墙背的摩擦角取30°。路基下卧层为素填土层。建议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粗粒料分层碾压回填,并以压实填土(压实度须满足设计要求)作路面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根据现场试验确定。K0+510~K0+780(参考剖面8-8’~10-10’)半挖半填区:为斜坡分布,斜坡地形坡角5~35°,后期由于人工工程活动,大部分被素填土覆盖。由素填土、粉质粘土、泥岩、砂岩组成。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左侧形成挖方边坡,最高约2.60m,边坡主要由素填土、粉质粘土组成,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滑动,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设计拟按1:1.50~1:1.75坡率放坡,由于该段边坡土层较薄,开挖形成后土体不会沿岩土界面滑动。/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该段路肩挡墙位于K0+510~K0+535左侧,地形坡度较缓,坡角一般5~15°,按设计高程平场后,将形成最高约2.00m的人工填方边坡,边坡坡长25.00m,边坡坡向328°,主要由后期回填填土组成,由于拟建挡墙区域岩土界面较缓,边坡直立形成后,土层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滑动,边坡可能产生内部易自身失稳发生垮塌。建议该侧路肩挡墙侧采用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建议采用压实经检验合格的回填土或中等风化基岩作基础持力层,回填填土土体重度取19KN/m3(经验值),回填填土对挡土墙墙背的摩擦角取30°。路基下卧层为素填土层。建议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粗粒料分层碾压回填,并以压实填土(压实度须满足设计要求)作路面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根据现场试验确定。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右侧形成填方边坡,最高4.00m,边坡主要由后期回填土组成,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滑动,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设计拟按1:1.50~1:1.75坡率放坡,由于该段边坡岩土界面埋深较大,开挖形成后土体不会沿岩土界面滑动。/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该段路肩挡墙位于K0+525~K0+565右侧,地形坡度较缓,坡角一般5~8°,按设计高程平场后,将形成最高约4.00m的人工填方边坡,边坡坡长40.00m,边坡坡向147°,主要由后期回填填土组成,由于拟建挡墙区域岩土界面较缓,边坡直立形成后,土层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滑动,边坡可能产生内部易自身失稳发生垮塌。建议该侧路肩挡墙侧采用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建议采用压实经检验合格的回填土或中等风化基岩作基础持力层,回填填土土体重度取19KN/m3(经验值),回填填土对挡土墙墙背的摩擦角取30°。K0+780~K0+890(参考剖面11-11’~12-12’)填方区:主要为原有道路区域,沿道路走向纵坡地形较为平坦,坡角5~15°,垂直道路走向方向地形较缓,坡角一般5~15°。由素填土、粉质粘土、泥岩、砂岩组成。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两侧形成填方边坡,最高约4.00m。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滑动,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设计拟按1:1.75坡率分阶放坡,地面及下伏基岩面较平缓,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稳定。风化岩体易发生风化掉块。/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公路右侧无放坡条件区域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支挡,以中风化基岩做持力层。路基下卧层为素填土层。建议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粗粒料分层碾压回填,并以压实填土(压实度须满足设计要求)作路面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根据现场试验确定。K0+890~K0+960(参考剖面13-13’)挖方区:为斜坡分布,斜坡地形坡角5~15°,局部呈陡坎状。由粉质粘土、砂岩组成。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左侧形成挖方边坡,最高约1.50m,岩体为强风化砂岩,为岩质边坡,坡向178°。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崩塌,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设计拟按1:0.75坡率分阶放坡。/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坡面应设深层泄水孔。整平后为基岩出露。路基下卧层为基岩。基岩可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强风化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700kPa;中等风化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3738kPa。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根据现场试验确定。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右侧形成挖方边坡,最高约8.40m,岩体为强风化,为岩质边坡,坡向358°。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崩塌,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设计拟按1:0.75坡率分阶放坡。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土质部分)基本被挖除。从赤平投影图可知,由于拟放坡坡度较裂隙缓,边坡稳定性受岩体强度控制,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附表A-1判别该段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8°,岩体破裂角取62°。按设计坡率放坡开挖边坡稳定。风化岩体易发生风化掉块。 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坡面应设深层泄水孔。公路左侧无放坡条件区域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支挡,以中风化基岩做持力层。K0+960~K1+170(参考剖面14-14’~16-16’)半挖半填区:为斜坡分布,斜坡地形坡角5~35°,后期由于人工工程活动,大部分被素填土覆盖。由素填土、粉质粘土、泥岩、砂岩、页岩组成。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左侧形成填方边坡,最高约2.24m,边坡主要由后期回填土组成。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滑动,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设计拟按1:1.50~1:1.75坡率放坡,由于该段边坡岩土界面埋深较大,开挖形成后土体不会沿岩土界面滑动。/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公路左侧无放坡条件区域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支挡,以中风化基岩做持力层。路基下卧层为素填土层。建议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粗粒料分层碾压回填,并以压实填土(压实度须满足设计要求)作路面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根据现场试验确定。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右侧形成挖方边坡,坡向311°,最高约6.26m,边坡主要由素填土及下伏强风化基岩组成。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崩塌,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设计拟按1:0.75坡率放坡,由于该段边坡土层较薄,开挖形成后土体不会沿岩土界面滑动。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土质部分)基本被挖除。从赤平投影图可知,由于拟放坡坡度较裂隙缓,边坡稳定性受岩层层面控制,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附表A-1判别该段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8°,岩体破裂角取62°。按设计坡率放坡开挖边坡稳定。风化岩体易发生风化掉块。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该段路肩挡墙位于K0+940~K1+000左侧,地形坡度较缓,坡角一般5~15°,按设计高程平场后,将形成最高约6.26m的人工填方边坡,边坡坡长60.00m,边坡坡向10°,主要由后期回填填土组成,由于拟建挡墙区域岩土界面较缓,边坡直立形成后,土层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滑动,边坡可能产生内部易自身失稳发生垮塌。建议该侧边坡采用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建议采用压实经检验合格的回填土或中等风化基岩作基础持力层,回填填土土体重度取19KN/m3(经验值),回填填土对挡土墙墙背的摩擦角取30°。K1+170~K1+310(参考剖面17-17’~18-18’)填方区:主要为沟谷地带,沿道路走向纵坡地形呈“U”字状,坡角10~29°,垂直道路走向方向地形坡度较缓,坡角一般5~8°。由粉质粘土、砂岩、页岩、泥岩组成。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两侧形成填方边坡,最高约4.90m。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滑动,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设计拟按1:1.75坡率放坡。地面及下伏基岩面较平缓,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稳定。风化岩体易发生风化掉块。/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公路左侧无放坡条件区域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支挡,以中风化基岩做持力层。路基下卧层为素填土层。建议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粗粒料分层碾压回填,并以压实填土(压实度须满足设计要求)作路面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根据现场试验确定。K1+310~K1+500(参考剖面19-19’~21-21’)半挖半填区:为斜坡分布,斜坡地形坡角5~35°,后期由于人工工程活动,大部分被素填土覆盖。由素填土、粉质粘土、泥岩、砂岩、页岩组成。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左侧形成填方边坡,最高约2.87m,边坡主要由后期回填土组成。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滑动,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设计拟按1:1.50~1:1.75坡率放坡,由于该段边坡岩土界面埋深较大,开挖形成后土体不会沿岩土界面滑动。/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公路左侧无放坡条件区域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支挡,以中风化基岩做持力层。路基下卧层为素填土层。建议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粗粒料分层碾压回填,并以压实填土(压实度须满足设计要求)作路面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根据现场试验确定。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右侧形成挖方边坡,最高约4.60m,边坡主要由粉质粘土及下伏强风化砂岩组成。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崩塌,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设计拟按1:0.75坡率放坡,由于该段边坡土层较薄,开挖形成后土体不会沿岩土界面滑动。风化岩体易发生风化掉块。/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该段路肩挡墙位于K1+330~K1+380左侧,地形坡度较缓,坡角一般5~30°,按设计高程平场后,将形成最高约4.60m的人工填方边坡,边坡坡长50.00m,边坡坡向309°,主要由后期回填填土组成,由于拟建挡墙区域岩土界面较缓,边坡直立形成后,土层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滑动,边坡可能产生内部易自身失稳发生垮塌。建议该侧边坡采用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建议采用压实经检验合格的回填土或中等风化基岩作基础持力层,回填填土土体重度取19KN/m3(经验值),回填填土对挡土墙墙背的摩擦角取30°。K1+500~K1+560(参考剖面22-22’)挖方区:为斜坡地貌,斜坡地形坡角8~20°,局部呈陡坎状。由粉质粘土、泥岩、砂岩组成。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左侧形成挖方边坡,最高约12.60m,土体厚度为0.50m,岩体为砂岩,为岩质边坡,坡向123°。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崩塌,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拟按1:0.75坡率分阶放坡,每8m一个台阶,台阶宽2m。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土质部分)基本被挖除。从赤平投影图可知,边坡(岩质部分)受Ⅰ组裂隙控制,由于拟放坡坡度较裂隙缓,边坡稳定性受岩体强度控制,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附表A-1判别该段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8°,岩体破裂角取62°。按设计坡率放坡开挖边坡稳定。风化岩体易发生风化掉块。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坡面应设深层泄水孔。整平后为基岩出露或为后期填土。路基下卧层为基岩。基岩可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回填区建议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粗粒料分层碾压回填,并以压实填土(压实度须满足设计要求)作路面持力层。强风化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700kPa;中等风化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3738kPa。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根据现场试验确定。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右侧形成挖方边坡,最高约12.40m,岩体为砂岩,为岩质边坡,坡向303°。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崩塌,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拟按1:0.75坡率分阶放坡,每8m一个台阶,台阶宽2m。从赤平投影图可知,边坡(岩质部分)受岩层产状影响,由于拟放坡坡度与岩层产状基本一致,边坡稳定性受岩体强度控制,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附表A-1判别该段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8°,岩体破裂角取62°。按设计坡率放坡开挖边坡稳定。风化岩体易发生风化掉块。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坡面应设深层泄水孔。K1+560~K1+740(参考剖面23-23’~24-24’)填方区:主要为沟谷地带,沿道路走向纵坡地形呈“U”字状,坡角8~20°,垂直道路走向方向地形坡度较缓,坡角一般5~15°。由粉质粘土、砂岩、页岩、泥岩组成。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两侧形成填方边坡,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滑动,最高约6.46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拟按1:1.75坡率放坡。地面及下伏基岩面较平缓,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稳定。风化岩体易发生风化掉块。/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公路两侧无放坡条件区域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支挡,以中风化基岩做持力层。该段路肩挡墙位于K0+590~K0+740右侧,地形坡度较缓,坡角一般5~35°,局部呈陡坎状,按设计高程平场后,将形成最高约6.46m的人工填方边坡,边坡坡长150.00m,边坡坡向180°,主要由后期回填填土组成,由于拟建挡墙区域岩土界面较缓,边坡直立形成后,土层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滑动,边坡可能产生内部易自身失稳发生垮塌。建议该侧边坡采用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建议采用压实经检验合格的回填土或中等风化基岩作基础持力层,回填填土土体重度取19KN/m3(经验值),回填填土对挡土墙墙背的摩擦角取30°。路基下卧层为素填土层。建议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粗粒料分层碾压回填,并以压实填土(压实度须满足设计要求)作路面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根据现场试验确定。K1+740~K1+840(参考剖面25-25’)挖方区:为斜坡地貌,斜坡地形坡角5~35°,局部呈陡坎状。由粉质粘土、泥岩、砂岩组成。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左侧形成挖方边坡,最高约7.06m,土体厚度为0.60m,岩体为泥岩、砂岩,为岩质边坡,坡向121°。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崩塌,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设计拟按1:0.75坡率分阶放坡。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土质部分)基本被挖除。从赤平投影图可知,边坡(岩质部分)受Ⅰ组裂隙控制,由于拟放坡坡度较裂隙缓,边坡稳定性受岩体强度控制,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附表A-1判别该段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8°,岩体破裂角取62°,按设计坡率放坡开挖边坡稳定。风化岩体易发生风化掉块。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坡面应设深层泄水孔。整平后为基岩出露或为后期填土。路基下卧层为基岩。基岩可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回填区建议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粗粒料分层碾压回填,并以压实填土(压实度须满足设计要求)作路面持力层。强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400kPa;中等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1226kPa。强风化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700kPa;中等风化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3738kPa。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根据现场试验确定。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右侧形成挖方边坡,最高约5.68m,土体厚度为0.80m,岩体为泥岩、砂岩,为岩质边坡,坡向301°。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崩塌,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设计拟按1:0.75坡率分阶放坡。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土质部分)基本被挖除。从赤平投影图可知,边坡(岩质部分)受岩层产状影响,由于拟放坡坡度与岩层产状基本一致,边坡稳定性受岩体强度控制,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附表A-1判别该段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8°,岩体破裂角取62°。按设计坡率放坡开挖边坡稳定。风化岩体易发生风化掉块。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坡面应设深层泄水孔。该段路肩挡墙位于K0+740~K0+7800右侧,地形坡度较缓,坡角一般5~35°,局部呈陡坎状,按设计高程平场后,将形成最高约5.68m的人工填方边坡,边坡坡长40.00m,边坡坡向180°,主要由后期回填填土组成,由于拟建挡墙区域岩土界面较缓,边坡直立形成后,土层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滑动,边坡可能产生内部易自身失稳发生垮塌。建议该侧边坡采用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建议采用压实经检验合格的回填土或中等风化基岩作基础持力层,回填填土土体重度取19KN/m3(经验值),回填填土对挡土墙墙背的摩擦角取30°。K1+840~K2+220(参考剖面26-26’~32-32’)填方区:主要为沟谷地带,沿道路走向纵坡地形呈“U”字状,坡角5~35°,垂直道路走向方向地形坡度较缓,坡角一般5~15°。由粉质粘土、砂岩、页岩、泥岩组成。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两侧形成填方边坡,最高约5.00m。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滑动,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设计拟按1:1.75坡率放坡。地面及下伏基岩面较平缓,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稳定。/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公路两侧无放坡条件区域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支挡,以中风化基岩做持力层。该段路肩挡墙位于K1+940~K1+980右侧,地形坡度较缓,坡角一般5~35°,按设计高程平场后,将形成最高约2.00m的人工填方边坡,边坡坡长40.00m,边坡坡向82°,主要由后期回填填土组成,由于拟建挡墙区域岩土界面较缓,边坡直立形成后,土层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滑动,边坡可能产生内部易自身失稳发生垮塌。一段路肩挡墙位于K2+010~K2+030右侧,地形坡度较缓,坡角一般5~15°,按设计高程平场后,将形成最高约2.00m的人工填方边坡,边坡坡长20.00m,边坡坡向95°,主要由后期回填填土组成,由于拟建挡墙区域岩土界面较缓,边坡直立形成后,土层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滑动,边坡可能产生内部易自身失稳发生垮塌。一段路肩挡墙位于K2+090~K2+140右侧,地形坡度较缓,坡角一般5~35°,按设计高程平场后,将形成最高约5.00m的人工填方边坡,边坡坡长50.00m,边坡坡向131°,主要由后期回填填土组成,由于拟建挡墙区域岩土界面较缓,边坡直立形成后,土层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滑动,边坡可能产生内部易自身失稳发生垮塌。建议该侧边坡采用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建议采用压实经检验合格的回填土或中等风化基岩作基础持力层,回填填土土体重度取19KN/m3(经验值),回填填土对挡土墙墙背的摩擦角取30°。路基下卧层为素填土层。建议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粗粒料分层碾压回填,并以压实填土(压实度须满足设计要求)作路面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根据现场试验确定。K2+220~K2+280(参考剖面33-33’)挖方区:为斜坡地貌,斜坡地形坡角10~30°,局部呈陡坎状。由粉质粘土、泥岩组成。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左侧形成挖方边坡,最高约5.46m,土体厚度为0.50m,岩体为泥岩,为岩质边坡,坡向105°。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崩塌,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设计拟按土层1:1.50坡率、基岩1:0.75坡率放坡。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土质部分)基本被挖除。从赤平投影图可知,边坡(岩质部分)受Ⅰ组裂隙控制,由于拟放坡坡度较裂隙缓,边坡稳定性受岩体强度控制,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附表A-1判别该段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8°,岩体破裂角取62°,按设计坡率放坡开挖边坡稳定。风化岩体易发生风化掉块。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坡面应设深层泄水孔。整平后为基岩出露或为后期填土。路基下卧层为基岩。基岩可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回填区建议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粗粒料分层碾压回填,并以压实填土(压实度须满足设计要求)作路面持力层。强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400kPa;中等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1226kPa。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根据现场试验确定。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右侧形成挖方边坡,最高约3.51m,土体厚度为0.50m,岩体为泥岩,为岩质边坡,坡向285°。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崩塌,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设计拟按土层1:1.50坡率、基岩1:0.75坡率分阶放坡。从赤平投影图可知,边坡(岩质部分)受岩层产状影响,由于拟放坡坡度与岩层产状基本一致,边坡稳定性受岩体强度控制,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附表A-1判别该段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8°,岩体破裂角取62°。按设计坡率放坡开挖边坡稳定。风化岩体易发生风化掉块。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坡面应设深层泄水孔。K2+260~K2+620(参考剖面33-33’、36-36’)半挖半填区:为斜坡分布,斜坡地形坡角5~35°,局部呈陡坎状,后期由于人工工程活动,大部分被素填土覆盖。由素填土、粉质粘土、泥岩、砂岩、页岩组成。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左侧形成挖方边坡,最高约3.40m,边坡主要由素填土、粉质粘土组成。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滑动,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设计拟按1:1.50~1:1.75坡率放坡,由于该段边坡土层较薄,开挖形成后土体不会沿岩土界面滑动。/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公路左侧无放坡条件区域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支挡,以中风化基岩做持力层。路基下卧层为素填土层。建议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粗粒料分层碾压回填,并以压实填土(压实度须满足设计要求)作路面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根据现场试验确定。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右侧形成填方边坡,最高约1.00m,边坡主要由后期回填土组成,形成挖方边坡最高约6.30m,坡向89°,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滑动,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设计拟按1:1.75坡率放坡,由于该段边坡岩土界面埋深较大,开挖形成后土体不会沿岩土界面滑动。从赤平投影图可知,边坡(岩质部分)受岩层产状影响,由于拟放坡坡度与岩层产状基本一致,边坡稳定性受岩体强度控制,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附表A-1判别该段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8°,岩体破裂角取62°。按设计坡率放坡开挖边坡稳定。风化岩体易发生风化掉块。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K2+620~K3+653.975(参考剖面34-34’~51-51’)填方区:主要为沟谷地带,沿道路走向纵坡地形呈“U”字状,坡角5~35°,垂直道路走向方向地形坡度较缓,坡角一般15~35°,局部呈陡坎状。由粉质粘土、砂岩、泥岩组成。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两侧形成填方边坡,最高约8.26m。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滑动,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拟按1:1.75坡率放坡。地面及下伏基岩面较平缓,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稳定。风化岩体易发生风化掉块。/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放坡后作好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公路左侧无放坡条件区域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支挡,以中风化基岩做持力层。本段经过鱼塘和小溪,注意清除和防止水流冲刷。一段路肩挡墙位于K2+860~K2+940右侧,地形坡度较缓,坡角一般5~15°,按设计高程平场后,将形成最高约8.26m的人工填方边坡,边坡坡长80.00m,边坡坡向73°,主要由后期回填填土组成,由于拟建挡墙区域岩土界面较缓,边坡直立形成后,土层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滑动,边坡可能产生内部易自身失稳发生垮塌。一段路肩挡墙位于K3+300~K3+320左侧,按设计高程平场后,将形成最高约2.50m的人工填方边坡,边坡坡长20.00m,边坡坡向228°,主要由后期回填填土组成,由于拟建挡墙区域岩土界面较缓,边坡直立形成后,土层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滑动,边坡可能产生内部易自身失稳发生垮塌。一段路肩挡墙位于K3+380~K3+430左侧,地形坡度较缓,坡角一般5~35°,按设计高程平场后,将形成最高约3.00m的人工填方边坡,边坡坡长50.00m,边坡坡向309°,主要由后期回填填土组成,由于拟建挡墙区域岩土界面较缓,边坡直立形成后,土层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滑动,边坡可能产生内部易自身失稳发生垮塌。一段路肩挡墙位于K3+580~K3+653.975左侧,地形坡度较缓,坡角一般5~35°,按设计高程平场后,将形成最高约3.50m的人工填方边坡,边坡坡长109.00m,边坡坡向219°,主要由后期回填填土组成,由于拟建挡墙区域岩土界面较缓,边坡直立形成后,土层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滑动,边坡可能产生内部易自身失稳发生垮塌。建议该侧边坡采用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建议采用压实经检验合格的回填土或中等风化基岩作基础持力层,回填填土土体重度取19KN/m3(经验值),回填填土对挡土墙墙背的摩擦角取30°。路基下卧层为素填土层。建议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粗粒料分层碾压回填,并以压实填土(压实度须满足设计要求)作路面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根据现场试验确定。4.2.2管涵工程地质评价拟建场地内多处钢筋砼圆管涵与钢筋砼盖板涵、建议采用压实经检验合格的回填土或中等风化基岩作基础持力层。4.3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的“附录A(规范性附录〉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附录B(规范性附录〉中国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划分勘察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根据地区经验,场地岩土的剪切波速取值如下:素填土及后期填土属中软土(现有填土及后期回填土应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相关规定进行压实处理,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剪切波速取130m/s(经验值);粉质粘土属中软土,剪切波速取170m/s(经验值);基岩属坚硬土,剪切波速大于800m/s。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之规定:本道路项目处于基本烈度为6度地区,除国家特别规定外,可采用简易设防。高填方和陡坡路堤为抗震不利地段,一般路基和路堑为抗震一般地段。4.4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勘察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4.3.1条和第4.3.2条的判定,场地覆盖土层为素填土、粉质粘土,场地不存在沙土液化、震陷等岩土的地震稳定性问题。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5.2.5条规定,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可不进行地震工况下边坡稳定性校核。场地及周边无滑坡、崩塌等影响岩土地震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4.5场地稳定性、建筑适宜性评价通过本次勘察,已查明场地范围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